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12城规

姓名:王雨桐

学号:2012081005

[摘要]:旅游业作为一种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国也及时的跟上这一产业的发展热潮,大力、快速发展旅游业。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景点的数量快速增多,规模扩大,而且,景区内的服务设施也逐渐的完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虽说旅游业的发展低碳环保,属于绿色产业,但是它仍然属于现代经济的一种,同样的它自身的发展需要很多的必要条件,比如经济、交通、人口以及其它的一些条件。本文就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这一方面来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字]:旅游业,区位,区位优势

一、区位概述

(一)、有关定义

1、区位的定义

区位的选择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很重要。所谓的“区位”,就是指某一事物的位置或者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比如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而且,事物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所以,一切经济活动的形成、发展和进行实际上都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经济活动的规律,就要从这两大影响要素着手。总体来说,这种分析方法是运用哲学里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某事物的发展。

2、区位理论定义

区位理论是基于区位选择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的区位理论,是指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基于区位的理论

区位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所以,以区位为研究根本的一系列的区位研究理论,比较重要的有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应用于农业,认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要想使企业的成本和运费最低,就应该使企业位于生产和流通上的最节约的位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相较于农业和工业区位论,有了一定的发展。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是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其他的一切的活动都会围绕这个中心点进行。(三)、旅游区位理论的基本思想

旅游区位理论是区位选择理论在旅游业上的具体的应用。旅游区位理论以

区位选择理论为基础,对旅游业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来源主要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这一理论以中心地理论为核心,来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述。具体的观点有:旅游作用体系乃是服务范围呈面状扩散分布的集聚中心(即旅游吸引中心地)的空间组织,是供给与需求两种作用过程的总格局;旅游吸引中心地是旅游活动得以完成的基本集聚单元,是旅游供给主体;影响以旅游地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组织的要素;旅游地吸引范围内的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中心地的供给量实现平衡,是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精髓。

二、我国旅游业的现状

在中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进行过多次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旅游发展道路大体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在中国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二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多样化旅游;三是在旅游饭店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中国的风格和特色;四是在接待工作中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开展健康文明的旅游。

中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的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这里对我国的旅游认识有如下几种:

(1)在探讨中国旅游发展道路时,首先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旅游经济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国旅游是按照一种超前型发展模式运行的。

(2)中国旅游发展道路还有一个发展方式的问题。就发展方式来看,中国旅游业是沿着国际旅游推进国内旅游发展的方式运行的。

三、区位理论对于旅游业的具体的应用

普通的区位论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普通的区位论认为影响区位的因子可以概括为自然、运输、集聚、劳力、市场以及其他六大因子。而克里斯塔勒的旅游区位理论认为,影响以旅游地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组织的要素主要有广域角度的自然条件、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饭店旅馆及有关生活服务设备),还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程度等。下面,就以这两种理论的结合为源头,同时,运用一些旅游三要素的理论,来简单介绍旅游业发展的区位要求。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旅游活动区位选择的很重要的因素。自然因素具体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等。自然因素的结合,会导致地域景观和民族风俗以及饮食文化的不同,这样子,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的旅游者就会有去其他地域旅游的动机。这也是为什么旅游者更趋向于选择距离自己生活地较远的地区进行旅游。

(二)、旅游客源

旅游客源就是旅游者。作为旅游产品的销售对象,旅游者也是旅游业赖以经营的市场。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没有旅游者,那么旅游就无法进行。所谓旅游者,就是指暂时性的离开常住地通过游

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人群。旅游者对于旅游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市场对于工业的重要性。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经济发展水平高,有经济能力去支付旅游当中所产生的费用;而且,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旅游活动;同时,这一地区的人群,受教育的水平和职业也决定了他们有更大的出游需求,所以说越是临近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会有更多的旅游人群,旅游业市场就会更加的广阔。

(三)、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市场的客体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所谓旅游资源,就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资源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自身质量情况;资源本身市场情况,既最优吸引半径的大小;环境容量的大小、以及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

1、旅游资源对于自身的要求

旅游资源是作为一种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所以,资源自身的情况如何,直接决定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旅游资源对于自身有特殊的要求。对于自身它取决于旅游资源自身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以及地域组合情况。自身旅游资源的观赏性和科研型越高、与其他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越好、不同旅游资源景点的地域组合状况越好,对于旅游者,就越有吸引力,这样的旅游资源会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2、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径的大小

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的大小,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所谓的最优吸引半径,就是指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大小。因为旅游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所以旅游目的地要很好地把握它的最有吸引半径来进行旅游的策划。一般而言,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3、旅游资源所在地环境容量的大小

环境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它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多的旅游人数。利用环境容量为某一区位条件来研究旅游资源,可以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而且,也可以保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所以,一般而言,具有大的环境容量的地区,往往能接待更多的游客,旅游业也就更加的发达。

4、旅游资源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限制

旅游地及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理论是有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克里斯塔勒将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落或复苏阶段,并且积极的倡导管理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制定与之相应的策略来发展自身经济。

(四)、旅游地基础服务设施

一个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如何,直接决定了本地区可以接待的旅游者的数量,可以说,旅游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后勤站。

旅游地的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饭店旅店、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程度。对于这中基础服务设施的要求,个人认为可以用旅游业的五大部门来概括,旅游业的五大部门,分别是旅行业务组织部门,就是旅行社业;住宿接待部门,就是酒店饭店等住宿业;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就是一系列的旅游组织;还有游览场所经营部门,就是具体景点的管理部门。

本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越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就会越大,这样,旅游业就会越发达。

区位分析理论,自从提出并确立以来,得到了很广的运用,这一点不光表现在运用范围的“广”,还体现在运用次数的“多”上,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方法。目前,这种分析方法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相信在若干年后,区位分析方法和区位分析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将会更加的完善,会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而我们也会更加广泛的运用这一理论,来运用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发展我们自身。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方,《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韩杰,《旅游地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

(5)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

(7)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教育出版社

(8)强亦锐,《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9)秦学,邹春洋《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旅游学刊》(10)贾生华,邬爱其《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旅游学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