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俗的礼仪文化

韩国民俗的礼仪文化
韩国民俗的礼仪文化

浅谈韩国民俗的礼仪文化

几年来随着韩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韩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韩国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通的,对于学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语言,就有必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韩国文化韩国礼仪韩国民俗

一、韩国的礼仪

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

民俗礼仪

一组 1、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曲调悠扬,歌词质朴,体现了沂蒙山人的优秀品质,它的作者是()A A阮若珊 B 聂耳 C 袁成隆 D 李锐云 2、“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最初指的是那条河流的水道变化情况?( B ) A、长江B、黄河C、嘉陵江D、珠江 3、“东道主”今天经常用来指代举办某项活动的国家或地区,这一典故来自?( A ) A、左传 B、国语 C、论语 D、战国策 4、“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雨”是指哪一个节气?(雨水) 5.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C )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6.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A 7、成语“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 B ) A、谦虚 B、捧起 C、生动 8.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B )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9.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 B )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10.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D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1、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 12、华佗去世之后,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他看病,他可以找下列哪一位?( D ) A 扁鹊 B 孙思邈 C 李时珍 D 张仲景 13、“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 )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C、两手交叉 D、双手合掌 14.古时女子到一定年龄要把头发绾起来,带上笄。女子的“及笄之年”是:( 15岁) 15.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二组 1.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2.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据说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演变成的,具体日期是( 阴历五月初五)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元宵节) 6.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傍晚) 7.“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 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8.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孔子和孟子)

试谈韩国传统饮食

韩国传统饮食 韩国有各种饮食,由于韩国过去处于农耕社会。因此从古代开始主食就以米为主。最近,韩国饮食与各种蔬菜,肉类,鱼类共同组成。泡菜(发酵的辣白菜),海鲜酱(盐渍海产品),豆酱(发酵的黄豆)等各种发酵保存食品,以营养价值和特别的味道而闻名。韩国摆餐桌的特征是所有饮食同时摆出,传统菜数为贫民三种,王族十二种等,摆餐桌根据面条或肉类而有所不同。与中国和日本相比韩国饮食提供汤,在韩国饭匙实用使用更频繁。 传统韩国饮食的种类 1. 米饭和粥 饭是韩国饮食的知主食,大部分人吃白菜饭。为增加营养也有时添加豆类,栗子,高梁,红豆,大麦,谷物。粥是营养价值高的饮食。种类很多,有添加米,红豆,南瓜,鲍鱼,人参,蔬菜,鸡肉,蘑菇,黄豆牙等做成的。 2. 汤 汤是上饭时必提供的饮食。汤的种类根据蔬菜,肉类,贝类,海草,牛肉骨等而不同。 3. 砂锅 砂锅跟汤相似但比汤更浓。最有各的砂锅最大酱砂锅。砂锅的味道较辣,在砂锅里煮好后趁热端上来。 4. 熏和炖食品 熏和炖食品是类似蔬菜里加入酱油调味制作的食品。熏和炖食品用微火制作。 5. 拌菜 拌菜是加入盐,酱油,椒盐,芝麻油,蒜,洋葱后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 腌海物(用盐腌好的海产品) 腌海物是特别咸的食品,用鱼,海蛎子,虾,鱼子,鱼内脏等发酵制作。腌海物可以做为一道菜。还可以在腌咸菜时当调料使用。 7. 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烤鱼。 8. 煎饼 煎饼是把蘑菇,角瓜,干鱼,海蛎子,青椒,加盐和胡椒粉的肉等。放入面粉和鸡蛋里搅拌后,煎制成的类似煎糕的食品。 9. 饺子 饺子是把肉,蘑菇,角瓜,绿豆芽,猪肉等绞成陷后,用面皮饺好的食品。 比如海带。海带是韩国最普遍的食物之一,韩国人从过生日、坐月子到吃早餐,顿顿都少不了它。营养学家认为,海带中所含的热量较低,胶质和矿物质较高,易消化吸收,抗老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中国为“礼仪之邦”成为中华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有礼则身修,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心有礼则心泰。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与人共食,慎莫先尝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20男子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谦恭待人、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礼仪的分类及功能大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 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

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2 / 6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浅谈韩国民俗的礼仪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7941759.html, 浅谈韩国民俗的礼仪文化 作者:许庆亚高楠孟可 来源:《商情》2011年第46期 几年来随着韩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韩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韩国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通的,对于学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语言,就有必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韩国文化韩国礼仪韩国民俗 一、韩国的礼仪 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这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人家里如有贵客临门,主人感到十分荣幸,一般会以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应尽量多喝酒,多吃饭菜。吃得越多,主人越发感到有面子。 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经长辈允许,下级(晚辈)才可向上级(长辈)敬酒。敬酒人右手提酒瓶,左手托瓶底(双手都要用上),上前鞠躬、致词,为上级(长辈)斟酒,一般是一连三杯,敬酒人只是敬酒,自己是不能与长辈同饮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什么是中国人的“礼”呢?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韩国礼仪与禁忌

韩国礼仪与禁忌 韩国人同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但西方文化近来对其影响颇大,他们的习惯也因此带有了西方文化的味道。 在与韩国人的商务交往中,晚上的娱乐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让他们的贸易伙伴在异国他乡孤独地呆在饭店里,是失礼的。所以,他们会主动邀请客人参加娱乐活动。 韩国商人一般把晚宴设在餐馆里或酒吧间,只有当你们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才有可能邀请你到他们家里做客。在韩国,晚宴一般是谈判活动的一部分,只有谈判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你不能要求一位韩国男子带他的妻子来参加晚宴,同时,参加韩国人的宴会,不要带自己的妻子去。你接受了韩国人宴请后,要设法回请一次。你在选择请客的地方时,要注意韩国人的饮食习惯。 韩国人见面礼:鞠躬礼、握手礼 同韩国人约定洽谈时间后,要准时赴约。同韩国人见面,随便握握手是最普遍的做法,或者用稍微低头的办法代替鞠躬,因为韩国人在见面时传统上是鞠躬。握手时或双手,或用右手。 与长辈握手时:除右手相握外,还要把左手轻置于其右手之上,以示尊重。 与妇女握手时:在把你介绍给一位韩国妇女时,如果她把手伸给你,你可以同她握手。如果她不伸手,你不要伸手给她,否则会使她陷入窘境。因为韩国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韩国人性格特征:他们说话比较直率。当你遇到韩国人沉默时,首先要弄清楚沉默的原因,再进行交谈。无论在什么场合,韩国人都不大声说笑。妇女笑时用手遮掩住嘴。韩国人不喜欢喧闹的场面。虽然他们直言不讳,但不喜欢太鲁莽。他们珍视一种“内在”的气质。 禁忌 1.平时和韩国人交谈,最好是谈韩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少谈政治问题,特别 是当地政治。韩国政府禁止人们谈论政治问题,所以,和韩国人谈政治会给他们带来麻烦。 2.用餐时,不能随便出声说话,如不遵守这一进餐礼节,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韩国人很爱面子。所以,要尊重韩国人,不能当面出言指责他们。不能使用“不”字来拒绝韩国人,可以委婉地表示你的不同意见。 3.韩国人同第一次见面的客人之间交换礼品是很常见的事情。为了保全韩国人的面子,要让对方先送礼;然后你再回送。送给韩国人的礼品可以是鲜花和一些小礼品,或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礼品。不要送食物做礼物,因为它们可能不适合韩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中国传统礼仪论文

浅谈崇尚中华礼仪弘扬优良传统 [论文关键词]中华礼仪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

韩国礼仪文化介绍

韩国礼仪文化介绍 韩国文化由韩国传统文化衍生而来,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对峙 以来,南北韩的现代文化出现不同的发展。韩国现代文化是韩国现 代化的产物。随着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韩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 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而构筑了现代韩国文化。 韩国礼仪 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 父母外出回来,子女都要迎接。吃饭时应先为老人或长辈盛饭上菜,老人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吃。乘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让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 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左手,并只限 于点一次头。鞠躬礼节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韩国官员打交道 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 韩国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文化上同根同源,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赴韩学习文化知识,那么如何留学韩国呢? 读韩国的大学首先要保证韩国语过关,所以很多中国高中毕业生会选择先到大学的语学堂学习,一般是先选择好目标大学,然后申 请该大学的语学堂,当然也可以在语学堂毕业合格后,申请其他大学。韩国语过关以后,如果能顺利申请进大学,就要好好学习,争 取学校的奖学金。但是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前几天看韩国电视, 出现了一些韩国在校大学生为了反对学费上涨,抗议李明博政府违 背当时竞选时的诺言,而剃发抗议的新闻,这说明韩国大学学费很高,很多韩国家庭都是负担很重。如果你家不是很宽裕,建议你在 国内努力学习,先考取国内的大学,在国内读大学期间,多读优秀 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创作内涵,同时自学一些基础韩国语,还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韩国文化生活习惯

韩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韩国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书法、版画、工艺、装饰等,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国美术的特长。韩国的绘画分东洋画和西洋画,东洋画类似中国的国画,用笔、墨、纸、砚表现各种话题。此外还有各类华丽的风俗画。与中国、日本一样,书法在韩国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韩国人素以喜爱音乐和舞蹈而著称。韩国现代音乐大致可分为“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两种。民族音乐又可分为“雅乐”和“民俗乐”两种。雅乐是韩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宫廷举行祭祀、宴会等各种仪式时由专业乐队演奏的音乐,通称“正乐”或“宫廷乐”。民俗乐中有杂歌、民谣、农乐等。乐器常用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韩国民俗乐的特色之一是配上舞蹈。韩国舞蹈非常重视舞者肩膀、胳膊的韵律。道具有扇、花冠、鼓。韩国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宫廷舞为中心,多姿多彩。韩国的戏剧起源于史前时期的宗教仪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剧、曲艺、唱剧、话剧等5类。其中假面具又称“假面舞”,为韩国文化象征,在韩国传统戏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韩国人民十分喜欢运动,尤其爱好参加民间游戏。主要民间游戏有荡秋千、踩跷跷板、放风筝、踏地神等。韩国的民间体育活动种类颇多,主要有围棋、象棋、掷棋、摔跤、跆拳道、滑雪等。 韩食以泡菜文化为特色,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泡菜。韩国传统名菜烧肉、泡菜、冷面已经成了世界名菜。 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全国各类大专院校数以千计。国立首尔(旧译“汉城” )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等。 韩国人的行为准则强调忠诚、自律和爱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与效率、竞争、民主等现代理念交融,成为韩国实现经济起步和迈向未来的重要精神资源。在韩国人心中,本国产品质量是世界一流的而且最适合本国人使用。因此,韩国人日常使用的物品从手机、电视机到汽车等大都是本国的产品。正是民众的这种爱国精神,不断支持着韩国民族企业从一个高峰迈向另一个高峰。 二、韩国人的性格特点 (一)勤劳勇敢。韩国地貌的特点是丘陵地多,约占国土面积的60%,平原少而小,可耕地少,但人口密度却高,人们靠勤劳的精神,顽强奋斗,在狭小的土地上养育着众多的人口。韩国历史上饱受纷争之苦,尤其是日本曾统治韩国达36年之久,但是勇敢的韩国人民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能够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明酿成有悠久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酿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

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

韩国习俗

韩语 韩国习俗 1.周岁宴?(Dol) 周岁宴指的是孩子出生后满一年的日子。无论东阳还是西洋,人们把孩子出生的日子当成生日为其庆祝,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日,包括亲人在内招待很多客人大摆酒宴的是韩国的习俗。 周岁宴的当天上午,早上要给山神奶奶摆上贡品,祈愿孩子的健康后,整个家庭以海带汤和米饭作为早饭。之后在卧室或是大厅里准备好孩子的周岁东西,孩子也要穿着专门的衣服。所谓的专门的衣服是不管男女全部都穿着传统的韩服。脚上也要给他穿上布袜子,从头到家都要打扮的漂亮。这样打扮出来的孩子才能开始进行周岁宴,周岁宴上主要会放上年糕和水果,除此之外,饼类或者是肉、鱼、蜜麻花等也会同样上。周岁宴上白发糕、糯米糕、松饼、彩虹糕以及有着红色光的小豆沙等很多种的吃的,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白发糕是象征着孩子的新生和纯洁,同时也祈愿着孩子的长寿,高粱团子的红色有着能赶走鬼怪的意义。糯米糕是充满韧性和堂堂正正的意思,彩虹糕是祈愿孩子无限的梦想像彩虹一样可以五颜六色的展开。 周岁宴之后要开始让孩子抓阄。抓阄时在孩子面前放上多种物品,根据孩子抓到的东西可以预测孩子未来。在孩子的勉强一般会放上米、钱、毛笔、书、弓箭、线等、抓到米或者是钱说明能聚集到很多的财物,抓到毛笔或者是书的话是以后会成为一个大学者。抓到弓箭的话是会成为优秀的将军,抓到线的话是指能够长寿的意思。像女孩子的话就会将弓箭用针来代替,如果抓到针的话是会成为一个手艺很好的人的意思。抓阄虽然不是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但是像这样从小就开始思考孩子的未来,开发出孩子的天分后培养他的大人的心是没有错误的。 与时俱进的周岁宴: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周岁宴上孩子们身穿韩服抓周的风俗习惯被保留了下来。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周岁宴也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场所的变化,过去经常在家中举行的周岁宴,现在基本上都在自助餐厅举行。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为礼仪之邦。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1 / 7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 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 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 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礼仪的主要功能: 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

韩国风土人情

韓国から見た韓国の歴史年表 ふつうに「韓国の歴史年表」とすべきだと思いましたが、韓国側の資料を中心に書いてあるので「韓国から見た」を付け加えました。古朝鮮時代から現代(1950年頃)までを簡単に書いてあります。 檀君朝鮮BC(紀元前)2333年檀君(タングン)が阿斯達(アサダル)に都(み (タンクン)国をおこし、国の名前を朝鮮(ちょうせん)としました。 1500年 ものあいだ国を治めました。 年齢(ねんれい)が歳(さい)の時、国を箕子(キジャ)に譲 (ゆず)りました。そして檀君(タングン)は、隠(かく) りました。(建国神 的に表現していますが、韓国ではこれを最初の部族 ています。) 箕子朝鮮BC(紀元前)1122年中国の殷(いん)の賢人?箕子(キジャ)が、檀君の王位を継承(けい (キジャ)しょう)しました。(檀君朝鮮と箕子朝鮮の2つは神話?伝説のなかの 国名です。) 衛氏朝鮮BC(紀元前)194年衛満(ウィマン)によって、衛氏(ウィシ)朝鮮が建国(けんこく)されま (ウィシ)した。衛氏(ウィシ)朝鮮は、90年くらい続きました。 BC(紀元前)108年中国の漢の武帝(ぶてい)によって、衛氏(ウィシ)朝鮮は 滅ぼされ てしまいました。漢は、この地に楽浪(らくろう)などの4郡を 置き、こ れらに官吏(かんり)を派遣(はけん)して支配(しはい)しま した。400 年くらい続きました。

(紀元前 )100年頃 朝鮮半島の北側を漢が楽浪(らくろう)などの4郡を いた頃、朝鮮半島の南側に3つの部族国家?三韓 た。辰韓(しんかん ジナン)、馬韓(ばかん マハ ん ピョオナン)の三韓です。 馬韓(マハン)は54の小国からなり、やがて伯済(ペクジェ)という国 が強くなり、後(のち)に百済(ペクチェ)になりました。 弁韓(ピョオナン)は12の小国からなり、やがて伽耶(カヤ)になりま した。6世紀に新羅に吸収されてしまいます。 辰韓(ジナン)は12の小国からなり、やがて斯盧(サロ)という国が 強くなり、後(のち)に 新羅(シルラ)になりました。 またこの頃、中国の東北地方に扶餘(ふよ プヨ)という国が興(お こ)りました。後に、高句麗に統合されました。高句 祖(しそ)は、ともに扶餘族です。 BC (紀元前)57年 新羅の建国。斯盧(サロ)国の6村が、赫居世(ヒョ しました。赫居世は国名を徐羅伐(ソラブゥォル)と 高句麗(こうくり BC 37年 高句麗の建国。高句麗の始祖(しそ)、朱蒙(しゅもん 東明王とう コクリョ) めいおう)が建国しました。 百済(くだら BC 18年 百済の建国。百済の始祖(しそ)、温祚(オンジォ)が建国しました。 ペクチェ) AD 313年 高句麗が、漢の楽浪(らくろう)などの4郡を滅ぼしました。 これによ り、中国の支配を完全に追放しまし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