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zxls_20170904140043)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zxls_20170904140043)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zxls_20170904140043)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策略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七、课堂小结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陶器石器一起用,纺线织布是才能。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八、板书

原始农耕时

代原始农业的

发展

表现

兴起区域

标志

意义

农耕代表

半坡居民生

河姆渡人的

生活

第二课最美妖精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课最美妖精 【教学目标】 i?上要通过对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品读,试着读?孙悟空、唐僧、猪八戒这三个人物的内心,从而读懂这个团队。 2?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之一:连结法。 【前置学习】 阅读《西游记》第27回、31回节选部分 【教学环节】 一.问题激趣 i.你知道在西行路上对取经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多少个(伙)吗? 尸魔口骨妇人(二十七回);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三十四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五回);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鍛婆(四十八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之茨玉面公i(五十九回);荆棘岭树精杏仙(六十四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二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七十八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口毛老鼠精(八十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九十五回)。 有人曾经统计过男女妖精的结局对比:《西游记》中33个男妖死亡13个,死亡率接近40%;女妖17个死亡24个,女妖死亡率则达到了82%之高】 2?你觉得哪个女妖可以称得上是《西游记》中的“最美妖精” ?为什么? A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B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 C盘丝洞七个蜘蛛精D丿」魔白骨妇人 【选D白骨精除了具有其他儿个女妖的美貌外,她还有其他儿个不具备的特点或作用。】二、读出白骨精的美貌 (一)请在第27回中找出葺接捕写门骨精美貌的语句。请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 “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錄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唏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教师备用:作者从外貌、肌肤、身材这儿个方面来描写女妖,把女妖写得很美,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描写也不过是从这儿个方面来写。《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时显然是别具匠心,同样也应和了曹植《美女篇》中“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请在第27回中找出间爰刼白骨精美貌的语句,并简要解释。 1?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2?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艾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说师兄的坏话了) 3?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

国学课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

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人。 ???(3)内容学习古代的礼节——鞠躬、 ???学习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学校等 以后我要学习传统文化,从《弟子规》开始。先学会向长者鞠躬。 ????注意事项:上课时身要坐端正。讲话要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讲话。

????请学生到前边表演时要他自己提出要求,不要勉强。否则有的不愿意来的孩子会拒绝,会给别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教学体会:刚开始学习鞠躬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习惯,胆小的不敢到前边来表演。说话也不大声,不连贯。个别的学生 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国学教学设计50567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板书孔子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作为中国人,要了解孔子,更要对孔子及其弟子辑录成书的这部《论语》有所研究出示论语书图片板画书图写论语二字。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2.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或平时积累过的论语中的句子 三.《论语》名句学习与运用

1.同学们的积累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主要把目光聚焦在这几个句子上。出示句子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句子,要求把字音读正,句子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谁愿意来读,指一生读。老师也来读读,师边读边出示节奏线。借助节奏线自己再读读. 2.下面也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句意来读句子,遇到难理解的句子也可小组内交流探讨。相信你们理解了句意后一定比我读的还要好。 3.读好句子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对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刚才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不太理解,这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来解读。投影出示背景: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 设计意图:利用相关背景来理解句意是学习古文的有一种方法,恰当出示背景资料,可以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理解问题。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说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板书学习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弟子规》第1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 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 齐诵《入则孝》部分。 3. 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 讨论: 1. 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 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 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蔡丽娟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无奈、感伤和留恋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有 感情诵读。 2、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 象化的描写方法。 重难点: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象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校对订正。 挪移、蒸融、徘徊、凝然、遮挽、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轻轻 悄悄、伶伶俐俐 二、品读感悟,感情诵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大自然生生不 息,荣枯交替) 2.指名读第二句,你怎么理解“一去不复返”如果时光可以 倒流,在你的过往人生经历中有那些人那些事你希望可以 “复返” 3.交流说话。 4.练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候。 5、填完诗句你内心是何感受联系你内心的感受理解诵读第一自然段。 6、导读:朱自清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失去了国家的完整,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团聚,失去健康的身体……越是年长,越是年长,意味着不复返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再请你读第一段。 7、你读出了朱自清写下这段话的心情了吗(悲伤、无奈、留恋…….) 8、总结板书:春光多么美好啊,而人的生命确实无情地一去不复返,大自然的荣枯和人的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形的时光寄寓与有形的春景这种写法让我们在开篇便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匆匆的万分感慨。 (二)应用写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应用学习第一自然的方法,划出具体描写光阴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光阴的什么特点,你又从中感悟到什么做好学习批注。 2、交流批注,相机引导,感情诵读。 a)“滴”字写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b)模仿课文句式,你来说说你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匆匆”过去的细节。 c)找出描写时光动作的词语,判断如果“时光”是一个人,你觉得会是什 么人为什么 d)感情诵读 e)总结板书。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出示朱自清的生平资料。 2、自读第四段,联系朱自清的资料,尝试回答朱自清的发问。 3、是啊,越是珍惜时间的人越是觉得时间宝贵,感情诵读。 三、总结本课。 1、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四、板书设计 2、匆匆 无形(抽象)有形(具体) (光阴的踪迹)

国学-教学设计

《国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古诗《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国学——《田园诗情》诵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 朱寨小学五年级王继广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三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

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解决数字迷问题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二、自主学习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25和2563和9 54和18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①②③15是倍数,5是因数。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④48是12和6的倍数。2、预习新知识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

现?三、合作交流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3、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四、课堂检测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10的因数:32的因数: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4的倍数:12的倍数:分解质因数一、学习目标: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国学》第四册第七课《十一真》教学设计)

《国学》第四册第七课《十一真》教学设计 佛山市禅城区霍藻棉小学袁述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能掌握韵脚的概念,并熟练地在诗词中标出韵脚。 3.引导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韵脚。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学习第五句。 1.引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节气歌》. 2.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过,美丽的春天也就即将过去了,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3.是啊,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草绿了,花开了,燕子也呼朋唤友飞回来了。这种春回大地、燕子呢喃的情景就是:巢燕三春尝唤友,来读一读。 4.和春天相对的是哪个季节啊?(秋天) 5.中秋八月,天气渐凉,树叶飘零,居住在塞北的鸿雁南飞了,古人常称鸿雁为来宾。所以中秋八月成为:塞鸿八月始来宾,来读一读。 6.孩子们,想象着春、秋的美景,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情景引入,通过观看孩子熟悉的春天、秋天美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书中对韵句,初步感知韵句语言美。) 二、课文朗读,读通、读顺课文。 1.喜欢这样的句子吗?国学课文中有更多这样的美句,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7课《十一真》,出示课题,齐读。 2.听课文录音,跟着录音读课文。 3.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 4.指名分句朗读,齐读。 5.孩子们,这一课的韵是什么?(真韵),快去课文中找一找和这个(en)相同或相近的韵。 6.反馈。 7.找到了韵,按我们平常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就更好听了。 8.老师带读一遍,学生打节奏齐读。 9.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韵有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每句的最后),所以也叫韵脚。 10.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韵脚的故事。(播放视频),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11.中国的古诗是需要押韵的,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韵脚。(《春晓》)、《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2.,有了韵脚,古诗读起来就更朗朗上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首古诗,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对韵的句子很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不但熟读了课文,更重要的是在杜仲体会到了用韵,初步掌握韵脚这个知识点。)

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培养: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2.思想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目标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扁鹊多次规劝蔡桓公治病,桓侯不听,最终导致

自身死亡的故事。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故事的发生:初见疾在腠理 故事的发展:居十日复见病在肌肤 居十日复见病在肠胃 居十日望桓侯而还走病在骨髓 故事结局:居五日逃秦遂死 归纳:按时间顺序。 三、分析探究 1、扁鹊通过四次晋见,给蔡桓公开出来怎样的诊断书? 2、从这份诊断书上我们看出,蔡桓公的病情如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1).“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①“疾,小病也”,

“矢”字暗含了“疾”只是皮毛的外伤的意思。这种病来得快去得快,是小病。 ②“病,疾加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病,疾加也。”就是病加重的意思。(2)病情发展的位置: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步步加重) (3)从治理方案看: 汤熨——针石——火齐——无奈何(有解——无解) 3、面对桓公日益加重的病情,扁鹊是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 屡次请见尽职力劝(三见三劝) 语言:“恐深”、“益深”,二者能否调换呢? 不治将恐深”译为:不治疗怕是要严重了。 “不治将益深”译为:不治会更严重。 扁鹊说第一句时,蔡桓公的病并不严重,而且扁鹊认为蔡桓公会听取扁鹊的意见,所以善意提醒,语气相对平和。而第二句中加了个“益”,就有强调意味了。所以第二句的语气明显强于第一句。第三句中“益深”的语气就更焦急了,规劝中暗含警告。

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 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7974544.html,/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 x&pv=&z=0&word=%BD%AB%CF%E0%BA%CD&s=0#pn=107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根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小朋友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培养小朋友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小朋友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向小朋友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小朋友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举例说明: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 热爱自己的国家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小朋友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 讲解:2)向小朋友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小朋友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小朋友直观的理解根和叶的关系。理解大树的含义、及根的重要性。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依赖关系。 向小朋友讲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断了。比如过去的孩子学习的《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接着讲解《弟子规》是教小朋友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现在的国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人。

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

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 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 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 2、新课 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交流 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 交流 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 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⑤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⑥二十四节气含义 重点字词解释 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 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 1、赏景色,辨节气 2、话习俗,辨节气 3、知农活,辨节气 4、品意境,辨节气 ⑧议一议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此你怎么看? 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全球温室效应 4、气节如节气 …… 五、小结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希望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仅只有端午清明。 六、作业 收集相关二十四节气其他知识。 七、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 《二十四节气民俗》高倩艺 《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沈善书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修订版)》张红星、左祖俊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 八、板书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二年级国学经典教案全

望天门山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②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别董大 教学目标: 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 培养学生对祖国是个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名曲《送别》 学生: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和亲朋好友分别的事?谁想说给大家听。 那么你知道古人分别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么?我请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古诗,你愿意给大家朗诵一下么?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 指名读诗题,评价,谁读的最像和好友分别。 齐读课题。 释题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呢?(介绍时代背景)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通读准 指名读,齐读。 自学古诗,想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 提出小组学习无法理解的疑问,一齐解决。 交流自渎的初步理解。 探究诗意,感悟诗境 理解文路: 哪句是写景的,哪句是作者的劝勉,指名读。 学习写景的句子。 读诗句,看插图,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途中哪些地方与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不相符合,请大家修改这幅图。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 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 齐诵《入则孝》部分。 3. 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 讨论: 1. 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 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 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第二课 人类的朋友 教学设计

<<人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内容和作用 本课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第一课时.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人类的朋友》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动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通过欣赏课本动物写生作品,让学生知道线造型时应注意和把握的问题,尝试用线造型的表现手法来临摹动物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明白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 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用线造型的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热 爱科学,富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画动物的热情 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 4教学难点 对动物的比例、线条变化的把握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同学对于不同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上学期造型表现的学习,对线造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用素描的方式绘画出简单的作品,综合分析能力欠缺,但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加强,求知欲也很强,同时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人类的朋友》这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感受画家作品中对

动物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挖掘生活中美的因素。 三 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我要学”变成“我想学”,根据学生情况,教法上,整节课我以欣赏—启发—总结为主体,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演示法 声像同步、亦动亦静, 能再现生活,通过视频播放,课件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法 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发现动物的特点,增强对动物的了解,激发绘画的激情 讨论法 分组讨论,主动获取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法 欣赏课本范画,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再授线造型的要点和作画步骤,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 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示范作品,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知识、获取能力,课堂中的练习,能让学生及时掌握课上所授知识。通过对线造型的简单讲解,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画动物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 教学程序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美术课的快乐,顺利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视频欣赏 (4分钟) 在视频中,展示动物片段,了解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历史,了解动物特殊的艺术象征意义,以及部分画家的作品,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问:老师带给同学们的这段影片精彩吗?从中我们同学们知道了那些内容? 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关系密不可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拥有共同的家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

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