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角度计算专题练习(20200710110832)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角度计算专题练习(20200710110832)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角度计算专题练习(20200710110832)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角度计算专题练习

一日一练

周一

1、若点B 在直线AC 上,AB=12,BC=7,则A ,C 两点的距离是。答案:5或19

提示:关键点是点B 在直线AC 上,分两种情况:

①点B 在线段AC 上,AC=AB-BC=12-7=5

②点B 在线段AC 的延长线上,则AC=AB+BC=12+7=19

2、已知点B 在直线AC 上,线段AB=8cm ,AC=18cm ,P 、Q 分别是线段AB 、

AC 的中点,则线段PQ= 。

答案:13cm 或5cm

当点B 在线段CA 的延长线上时

AP=AB=4cm,AQ=AC=9cm 121

2

PQ=AQ+AP=9+4=13cm

∴当点B 在线段AC 上时

AC=18cm,AB=8cm

AP=AB=4cm, AQ=AC=9cm 121

2

PQ=AQ-AP=9-4=5cm

∴周三

1、如图,已知点C 为AB 上一点,AC=12cm ,CB=AC ,D 、E 分别为AC 、AB 1

2的中点,求DE 的长.

解:AC=12cm,CB=∵12

AC CB=6cm

∴AB=AC+BC=12+6=18cm

∴E 是AB 的中点

∵AE=BE=9cm

∴D 是AC 的中点

∵DC=AD=6cm

∴所以DE=AE-AD=3cm

2、已知线段AB 上顺次有三个点C 、D 、E ,把线段AB 分成2:3:4:5四部分,且AB=56cm .(1)求线段AE 的长;(2)若M 、N 分别是DE 、EB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

解(1)设AC=2x,则CD 、DE 、EB 分别为3x 、4x 、5x ,

由题意得,2x+3x+4x+5x=56,

解得,x=4,

AC 、CD 、DE 、EB 分别为8cm 、12cm 、16cm 、20cm ,

则AE= AC+CD+DE=36cm;

(2)M 是DE 的中点

∵ME==8cm,

∴1

2DE N 是EB 的中点∵

EN==10cm,∴12

EB MN= ME+EN=18cm

∴周五

1、平面内两个角∠AOB=60°,∠AOC=20°,OA 为两角的公共边,则∠BOC 为()

A 、40°

B 、80°

C 、40°或80°

D 、无法确定

答案:C

分情况①∠AOC 在∠AOB 内时,

∠BOC=∠AOB-∠AOC=60°-20°=40°

②∠AOC 在∠AOB 外时

∠BOC=∠AOB+∠AOC=60°+20°=80°

故选C

2、下面一些角中,可以只用一副三角尺(不用量角器)画出来的角是(

)(1)15的角(2)65的角(3)75的角(4)135的角(5)145的角

°°°°°A 、(1)(3)(4) B 、(1)(3)(5) C 、(1)(2)(4) D 、(2)(4)(5)答案:A

周一

1、①25°20′24″=

°,34.37°= °′″.②33°52′+21°54′= ;36°27′×3=

答案:①25.34 °,34°22′12″;②55°46′,109°21′

单位换算:1°=60′,1′=60″;1″=′,1′=°1601

6025°20′24″=25°20′+0.4′

=25°20.4′

=25°+0.34°

=25.34°

34.37°=34°+0.3760

°×

=34°+22.2′

=34°22′+12″

=34°22′12″

2、下午1点24分,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度.

答案:102°

分针每分钟走6°,时针每小时走30°,时针每分钟走0.5°

下午1点24分,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的度数是:

30°+30°+(30°-12°)+(30°-6°)=102°

或者246°-(30°+24)=102°

××0.5

周三

1、已知:∠A=50o24′,∠B=50.24o,∠C =50o14′24″,那么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A>∠B>∠C

B、∠A>∠B=∠C

C、∠B>∠C>∠A

D、∠B=∠C>∠A 答案:B

解:∠A=50o24′, ∠B=50.24o=50 o14′24″, ∠C =50o14′24″故选B

2、如图,点A、O、E在同一直线上,∠

AOB=40°,∠EOD=28°46′,求∠COB的度数.

OD平分∠COE,

解:∵∠EOD=28°46'OD 平分∠COE ,

∠COD ∴=∠EOD

=28°46'∠AOB=40

°∵∠COB=180∠AOB ∠COD ∴°??∠EOD

?=180°?40°?28°46'?28°46'

=82°28'

周五

1、若两个角的度数之比是

2:5,它们的差为30,则这两个角分别为_____度°和_____度。

答案:20°,50°

解设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2x 、5x ,由题意可得:5x-2x=30,解得,x=10所以两角的度数分别为20°,50°

2、如图,(1)已知∠AOB 是直角,∠BOC=30°,OM 平分∠AOC ,ON 平分∠BOC ,求∠MON 的度数。(2)如果(1)中∠AOB=α,其他条件不变,求∠MON 的度数。(3)你从(1)、(2)的结果中能发现什么

规律?

解:(1)∵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C ,

∴∠MOC=∠AOC ,∠NOC=∠BOC 121

2∴∠MON=∠MOC-∠NOC=∠AOC ∠BOC=∠AOB 12

-121

2∵∠AOB=90°,∴∠MON=45°(2)当∠AOB=α时,其他条件不变。总有∠MON=

∠AOB=α1

21

2

(3)由(1)(2)的结果,可得出结论:∠MON的大小总等于∠AOB的一半。

(完整版)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在计算中普遍存在速度慢、准确性差的现象,特别是现在推行新的课程标准以后,教材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应该运用的思维方式,这些与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特点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学习中一是由于对概念、法则、公式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不是十分明确;二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计算时经常把数字、运算符号、性质符号等抄错或漏落;三是缺乏运算的条理性、合理性、灵活性而造成了人为的差错。因此,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结合自己本期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 刚踏入初中的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兴趣、激情,收获来自“无意注意”;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手和动脑没持续性。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主要应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去探讨应用,使学生尝到“出劳动,获得成功”的乐趣,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是纠正学生粗枝大叶,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的基本途径。 二、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抓好起点教学 由于学生思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设计教案时,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如符号问题、漏项问题等,作为课堂教学中需要从老师的讲解中发现问题的问题,这样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针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情况,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摘录下来,让学生去讨论、订正、体会,这样,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很容易找出上述解题中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热烈的讨论的气氛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印象,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运算依据,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说”数学 学生回答问题,订正作业时,让学生注意做到“步步有依据”,要求在进行数、式、方程、不等式的运算时,每个步骤后面都注明所依据的定律、法则等,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说”、“会做”,而且“真懂”,减少运算中的盲目性,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平时的例题、习题的讲解中,鼓励学生说,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自己的计算思路,说一说自己解题后的收获。 四、做好单层次思维向多层次思维的转化,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1、学生感知字母的主要障碍是容易受小学算术的定势影响,如:5a和4a的大小,学生容易受5>4的影响,而忽略了a可正、可负、可为零的本质属性。为此,教学中要着力突出a 是什么有理数,使之由表及里,由具体向抽象发展。例如:已知?a? =3,?b1=2,求a+ b的值。解因为?a?=3,?b1=2. 所以 a = 3或a = - 3,b = 2或b = - 2 因此,对a、b的取值,应分为四种情况讨论:当a=3,b=2时,a+ b=5;当a=3,b= - 2时,a+ b=1;当a= - 3,b=2时,a+ b= - 1,当a= - 3,b= - 2时,a+ b= - 5 。 这类题要让学生学会全面考虑,正确分类,谨防漏解错解。这类题也是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以后尚不明确的题目类型,我们要加强引导。 2、学生常常出错的另一个原因是粗心大意,这大多是因为平时的不良习惯所致。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养成审题、规范书写、及时检验、有错必订正的习惯。我们可以具

七年级数学中的角度计算题(1)

七年级数学--角有关的计算问题 1、如图所示,AB 为一条直线,OC 是∠AOD 的平分线,OE 在∠BOD 内,∠DOE=3 1 ∠BOD ,∠ COE=72°,求∠EOB 的度数。 2、如图,已知∠AOB 是∠AOC 的余角,∠AOD 是∠AOC 的补角,且BOD BOC ∠=∠2 1 求∠BOD 、∠AOC 的度数 3、一条射线OA ,若从点O 再引两条射线OB 、OC ,使∠AOB=60°,∠BOC=20°,求∠AOC 的度数。 4、已知∠AOB=100°,∠BOC=20°,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C ,求∠MON 的度数。 5、已知,如图∠BOC 为∠AOC 内的一个锐角,射线OM 、ON 分别平分∠AOC 、∠BOC 。 (1)若∠AOB=90°,∠BOC=30°,求∠MON 的度数; (2)若∠AOB=α,∠BOC=30°,求∠MON 的度数; (3)若∠AOB=90°,∠BOC=β,还能否求出 ∠MON 的度数若能,求 出其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4)从前三问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2014?漳州)如图是一副学生用的三角形板摆放的位置,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则∠AOB 的度数是 度. B (第 13 题) A C O D O C B A

7、点O 是直线AB 上一点,∠COD 是直角,OE 平分∠BOC 。 (1)如图1,若∠AOC=40°,求∠DOE 的度数; (2)在如1中,若∠AOC=α,直接写出∠DOE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8如图,已知AB= 40,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为线段CB 上的一点,点E 为线段DB 的中点,EB=6,求线段CD 的长。 A B C D E 9、如图,已知∠BOC =2∠AOC ,OD 平分∠AOB ,且∠COD =29°,求∠AOB 的度数。 10、如图,OB 平分∠AOC ,且∠2 : ∠3 : ∠4 = 1:3:4,求∠1、∠2、∠3、∠4。 11(如图,将一幅三角尺叠放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 ,绕点O 任意转动其中一个三角尺,则与∠AOD 始终相等的角是 . C B A D O 3 D C B A 2 1 4 O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计算题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综合练习 1、计算或化简 (1))3()4()2(8102-?---÷+- (2))6()3(4122011-+-?+-÷)2(- (3))3()(52222b a ab ab b a +-- (4)322(3)a b a b ---(3) 2、先化简,再求值: 2,2 3),3123()3141(222-==+-+--y x y x y x x 其中 3、解方程:218924 x x x +-- =- 4、计算: (1)2211()42-?(-2)--?4 (2) 222183(2)(6)()3-+?-+-÷-

5、解下列方程: (1)11(1)1(2)25 x x -=-+ (2)141123x x --=- 6、先化简,再求值: .1,2,8 1)81(6)36(8122-=-=-+--+y x x x y y x y x x 其中 7、计算 (1)-10+5×(-6)-18÷( -6 ) (2) ()()()()466873?---?-+- 8、先化简,再求值: 2 1a 2b-5ac-(3a 2c-a 2b)+(3ac-4a 2c),其中a=-1,b=2,c=-2.

9、解方程: (1) 3157146 x x ---=. (2)5.03-x -2.04+x =16 10、计算: (1)821)3()4()2(8102 2???? ??-+-?---÷+- (2)-13-(1-0.5)×13×[2-(-3)2] 11、解下列方程: (1)1012515x x -=+ (2) 513x +-216x -=1. 12、 先化简,再求值 22222(33)(53)3x x x -+--+,其中3 5 x =-

(完整版)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线段练习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如图,点A、B、C在一直线上,则图中共有射线() A.1条B.2条C.4条D.6条 2.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A.直线A B.直线AB C.直线ab D.直线A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一点P只能作一条直线 B.直线AB和直线BA表示同一条直线 C.射线AB和射线BA表示同一条射线 D.射线a比直线b短 4.手电筒射出去的光线,给我们的形象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D.折线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间的距离; (3)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4)射线比直线小一半. A.1个B.2个C.3个D.4个 6.对于直线AB,线段CD,射线EF,在下列各图中能相交的是() A.B.C.D. 7.如图,点A、B、C是直线l上的三个点,图中共有线段条数是() A.1条B.2条C.3条D.4条 8.如图所示,某同学的家在A处,星期日他到书店去买书,想尽快赶到书店B,请你帮助他选择一条最近的路线() A.A→C→D→B B.A→C→F→B C.A→C→E→F→B D.A→C→M→B 9.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小明说只需要两根钉子,这其中用到的数学道理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线段只有一个中点 D.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10.人们喜欢把弯弯曲曲的公路改为直道,其中隐含着数学道理的是() A.可以缩短路程B.可以节省资金C.可以方便行驶D.可以增加速度 11.如图,从A到B最短的路线是()

A.A?G?E?B B.A?C?E?B C.A?D?G?E?B D.A?F?E?B 12.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D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10cm,BC=4cm,则AD的长为() A.2cm B.3cm C.4cm D.6cm 13.如果线段AB=6cm,BC=4cm,且线段A、B、C在同一直线上,那么A、C间的距离是() A.10cm B.2cm C.10cm或者2cm D.无法确定 14.如图,点P是线段AB上的点,其中不能说明点P是线段AB中点的是() A.AB=2AP B.AP=BP C.AP+BP=AB D.BP=AB 15.如图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A.AC>BD B.AC<BD C.AC=BD D.无法确定 16.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一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D=AC﹣BD B.CD=BC C.CD=AB﹣BD D.CD=AD﹣BC 17.已知,P是线段AB上一点,且,则等于() A.B.C.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8.平面内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a个交点,最少有b个交点,则a+b=.19.如图所示,设L=AB+AD+CD,M=BE+CE,N=BC.试比较M、N、L的大小:. 20.如图,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2,若点B也在数轴上,且线段AB的长为4,C为OB的中点,则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七年级数学中的角度计算题

七年级数学--角有关的计算问题 1、如图所示,AB 为一条直线,OC 是∠AOD 的平分线,OE 在∠BOD 内,∠DOE=3 1 ∠BOD ,∠ COE=72°,求∠EOB 的度数。 2、如图,已知∠AOB 是∠AOC 的余角,∠AOD 是∠AOC 的补角,且BOD BOC ∠=∠2 1 求∠BOD 、∠AOC 的度数 3、一条射线OA ,若从点O 再引两条射线OB 、OC ,使∠AOB=60°,∠BOC=20°,求∠AOC 的度数。 4、已知∠AOB=100°,∠BOC=20°,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C ,求∠MON 的度数。 5、已知,如图∠BOC 为∠AOC 内的一个锐角,射线OM 、ON 分别平分∠AOC 、∠BOC 。 (1)若∠AOB=90°,∠BOC=30°,求∠MON 的度数; (2)若∠AOB=α,∠BOC=30°,求∠MON 的度数; (3)若∠AOB=90°,∠BOC=β,还能否求出∠MON 的度数?若能,求出其值,若不能,说 明理由。 (4)从前三问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2014?漳州)如图是一副学生用的三角形板摆放的位置,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则∠AOB 的度数是 度. B (第 13 题) A C O D O C B A

7、点O 是直线AB 上一点,∠COD 是直角,OE 平分∠BOC 。 (1)如图1,若∠AOC=40°,求∠DOE 的度数; (2)在如1中,若∠AOC=α,直接写出∠DOE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8如图,已知AB= 40,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为线段CB 上的一点,点E 为线段DB 的中点,EB=6,求线段CD 的长。 A B C D E 9、如图,已知∠BOC =2∠AOC ,OD 平分∠AOB ,且∠COD =29°,求∠AOB 的度数。 10、如图,OB 平分∠AOC ,且∠2 : ∠3 : ∠4 = 1:3:4,求∠1、∠2、∠3、∠4。 11(如图,将一幅三角尺叠放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 ,绕点O 任意转动其中一个三角尺,则与∠AOD 始终相等的角是 . C B A D O 3 D C B A 2 1 4 O

七年级线段运算专题复习资料汇总

2013-2014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 1.(10分)如图,C为线段AB延长线上一点,D为线段BC上一点,CD=2BD,E为线段AC上一点,CE=2AE (1)若AB=18,BC=21,求DE的长; (2)若AB=a,求DE的长;(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若图中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是线段AD长度的7倍,则的值为.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利用CD=2BD,CE=2AE,得出AE=AC=(AB+BC),进一步利用BE=AB﹣AE,DE=BE+BD得出结论即可; (2)利用(1)的计算过程即可推出; (3)图中所有线段有AE、AB、AD、AC、EB、ED、EC、BD、BC、DC共10条,求出所有线段的和用AC表示即可. 解答:解:(1)∵CD=2BD,BC=21, ∴BD=BC=7, ∵CE=2AE,AB=18, ∴AE=AC=(AB+BC)=×(18+21)=13, ∴BE=AB﹣AE=18﹣13, ∴DE=BE+BD=5+7=12; (2)∵CD=2BD, ∴BD=BC, ∵CE=2AE,AB=a, ∴AE=AC, ∴BE=AB﹣AE=AB﹣AC, ∴DE=BE+BD=AB﹣AC+BC=AB﹣(AC﹣BC)=AB﹣AB=AB, ∵AB=a, ∴DE=a; (3)设CD=2BD=2x,CE=2AE=2y, 则BD=x,AE=y, 所有线段和AE+AB+AD+AC+EB+ED+EC+BD+BC+DC=4y+3(2y﹣3x)+2x+2x+3(2y ﹣3x)+2x+2x+2x+2x+2x=7(y+2y﹣3x+x),

y=2x, 则AD=y+2y﹣3x+x=3y﹣2x=4x,AC=3y=6x, ∴=,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点间距离的理解和掌握,此题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2.(10分)如果两个角的差的绝对值等于90°,就称这两个角互为垂角,例如:∠1=120°,∠2=30°,|∠1﹣∠2|=90°,则∠1和∠2互为垂角(本题中所有角都是指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 (1)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OC⊥AB于点O,OE⊥OD于点O,直接指出图中所有互为垂角的角; (2)如果一个角的垂角等于这个角的补角的,求这个角的度数; (3)如图2,O为直线AB上一点,∠AOC=75°,将整个图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n(0<n <90°),直线AB旋转到A′B′,OC旋转到OC′,作射线OP,使∠BOP=∠BOB′,求:当n 为何值时,∠POA′与∠AOC′互为垂角. 考点:余角和补角;角的计算. 专题:新定义. 分析:(1)根据互为垂角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利用题中的“一个角的垂角等于这个角的补角的”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 (3)分0<n<75,75<n<90两种情况讨论可得n的值. 解答:解:(1)互为垂角的角有4对:∠EOB与∠DOB,∠EOB与∠EOC,∠AOD与∠COD,∠AOD与∠AOE; (2)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度,则 ①当0<x<90时,它的垂角是90+x度,依题意有 90+x=(180﹣x), 解得x=18; ②当90<x<180时,它的垂角是x﹣90度,依题意有 x﹣90=(180﹣x), 解得x=126;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测试题

1.化简:b b a a 3)43(4---. 2.求比多项式22325b ab a a +--少ab a -25的多项式. 3.先化简、再求值 )432()12(3)34(222a a a a a a --+-+-- (其中2-=a ) 4、先化简、再求值 )]23()5[(42222y xy x y xy x xy -+--+- (其中2 1 ,41-=-=y x ) 5、计算a a a ?+2 433)(2)(3 6、(1)计算1092)2 1(?-= (2)计算5 32)(x x ÷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A)3 232a a a =+ (B)a a 2121= - (C)6 23)(a a a -=?- (D)a a 221=-

计算: (1))3()3 2 ()23(32232b a ab c b a -?-?-; (2))3)(532(22a a a -+-; (3))8(25.12 3 x x -? ; (4))532()3(2 +-?-x x x ; (5)())2(32y x y x +-; (6)利用乘法公式计算:()()n m n m 234234+--+ (7) ()()x y y x 5225--- (8)已知6,5-==+ab b a ,试求2 2b ab a +-的值 (9)计算:2011200920102 ?- (10)已知多项式3223-++x ax x 能被122 +x 整除,商式为3-x ,试求a 的值

1、 b a c b a 232232÷- 2、 )2(2 3 )2(433y x y x +÷+ 3、22222335121 )43322 1(y x y x y x y x ÷+- 4、当5=x 时,试求整式() ()1315232 2 +--+-x x x x 的值 5、已知4=+y x ,1=xy ,试求代数式)1)(1(2 2++y x 的值 6、计算:)()532(222223m m n n m n m a a b a a -÷-+-++ 7、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ab a 322+,其宽为a ,试求其周长 8、试确定20112010 75?的个位数字

七年级上期数学--角度的计算

角度的计算 一、如图,已知∠AOB是直角,ON是∠AOC的平分线,OM是∠BOC的平分线,求∠MO N的度数。 二、如图,OB、OC是∠AOD内的任意两条射线。OM平分∠AOB,ON平分∠COD,若∠MON=α,∠BOC=β。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AOD。 三、如图,已知∠1:∠2:∠3=2:3:4,且∠4=60o。求∠1、∠2、∠3的度数分别是多 少? 四、如图,已知∠BOC=2∠AOB,OD平分∠AOC,∠BOD=25o。求∠AOC的度数。 五、已知∠AOB=80o,∠BOC=30o,OM平分∠AOB,ON平分∠BOC。求∠AOC和∠MON 的度数。 六、在时刻8:30,时钟上的时针与分针之间夹角是多少度? 七、如图,已知∠AOC=∠BOC=∠DOE=90o。在图中找出∠EOC的补角和余角。

八、如图,AB是一条直线,已知∠1:∠2:∠3:∠4=1:2:3:4。求∠5的度数。 九、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OF平分∠COE,且∠2=4∠1。求∠AOF的度数。 十、如图,∠1与∠2有一公共顶点O,∠DOC=∠AOB=90o,∠1:∠2= 4:5,求∠1、∠2 的度数。 十一、如图,C,D是线段AB上任意两点,MC=2AM,DN=2NB。已知CD=3,NM=10。求AB 的长。 (11) 十二、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1 3 还多17o。求这个角的度数。 十三、如图,将书面的一个角斜折过去,使角顶点A落在A’处,BC为折痕,BD为∠A’BE的平分线。求∠CBD的度数。

十四、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作∠DOC=∠BOD。OF平分∠AOE,若∠AOC=28o。求∠EOF的度数。

七年级上数学综合练习题.

七年级上数学 综合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计算:(-2.5)×2 3 1 = 。 2. 已知x=2是方程mx -5=10+m 的解,则m = 。 3. 在多项式7x 2 y -4y 2 -5 -x +x 2 y +3x -10中,同类项共有 对。 4. 数轴上点A 表示 2,从A 出发,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 ,则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 5. 写出系数为-3,只含有a 、b 、c 三个字母,而且次数是5的一个单项式 。 6. 如图,将长方形纸条折成如图所示形状,BC 为折痕,若∠DBA=70°,则∠ABC= 。 7. 如图所示,已知∠BOD=2∠AOB ,OC 平分∠AOD ,∠BOC=25°,则∠AOB= 。 8. 如图所示,边长为a cm 的正方形剪去一个长、宽分别为3cm 和2cm 的长方形,那么剩余部分的面积可表示为 cm 2。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460 000 000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将 1 46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 .146×107 B .1.46×107 C .1.46×109 D .1.46×1010 10.小红同学在一个正方体盒子的每个面都写上一个字,分别是“我”、“喜”、“欢”、“数”、“学”、 “课”,其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那么在该正方体盒子中,和“我”相对的面上的字是 ( ) A. 喜 B. 课 C. 数 D. 学 七年级数学试卷 第1页 (共8页)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射线就是直线 B.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C.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D.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12.若单项式223 x y -的系数是m ,次数是n ,则mn 的值为 ( ) A.2- B.6- C.4- D.4 3- 13. 如果方程0)12(2 =+++c bx x a 表示关于字母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必有 ( ) A.c b a ,0,21≠= 为任意数 B.0,0,21 =≠≠c b a C.0,0,21≠≠-=c b a D.c b a ,0,2 1 ≠-=为任意数 14. 一个商店把某件商品按进价加20%作为定价,后来老板按定价8折192元卖出这件商品,那 么老板在销售这件商品的过程中的盈亏情况为 ( ) A .盈利16元 B .亏损24元 C .亏损8元 D .不盈不亏 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0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 B. 如果x 的相反数是-5, 那么x=5 C. 若|x|=|-4|, 那么x= -4 D. 任何非零有理数的平方都大于0 16. 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如图所示,则这个立体图形应是下图中 的 ( ) 三、解答题(17、20每小题6分,18、19每小题5分,共22分) 17.计算:(1)2×(-3)+18×321)3 1 (-. (2)-12 -[132)4 3(]6)12(73-?÷-+. 七年级数学试卷 第2页 (共8页) D C B A A B D C 第7题 第6题 O 3 2 第8题 从上面看 A B C D 图4 我 喜欢数 学课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如图,把线段AB延长到点C,使BC=2AB,再延长BA到点D,使AD=3AB,则 ①DC=_____AB=_____BC ②DB=_____CD=_____BC [例2] 填空 如图,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 ①若AC=2cm,BC=3cm,则MN=_____cm ②若AB=6cm,则MN=_____cm ③若AM=1cm,BC=3cm,则AB=_____cm ④若AB=5cm,MC=1cm,则NB=_____cm M N C A B [例3] 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2)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例4] 如图,已知AB= 40,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为线段CB上的一点,点E为线段DB的中点,EB=6,求线段CD的长。 C D E A B

[例5] 如图,AE= 21EB ,点F 是线段BC 的中点,BF=5 1 AC=1.5,求线段EF 的长。 A B C E F [例6] 点O 是线段AB=28cm 的中点,而点P 将线段AB 分为两部分AP:PB=32:15 4,求线段OP 的长。 [例7] (1)如图,分别在线段AB 和BA 的延长线上取BD=AE=1.5cm ,又EF=5cm ,DG=4cm ,GF=1cm ,若GF 的中点为点M ,求线段AM 和BM 的长度。 (2)若线段a 、b 、c ,满足:a:b:c=3:4:5,且a+b+c=60,求线段2c -3a - 5 1 b 的长。 B F M G 练习: 一. 选择题: 1. 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现有三个表达式: ① AC=BC ② AB=2AC=2BC ③ AC=CB= 2 1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C.2 D. 3 2. 如图,C 、B 在线段AD 上,且AB=CD ,则AC 与BD 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D

如何提高初一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定稿)

如何提高初一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数学能力传统提法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那么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达到怎样的标准呢?这主要取决于各知识点在整个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比如有理数运算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又如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一大主干,其中的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除此,乘法公式还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等等,所以计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同时提高计算能力,有助于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了初一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那么,怎样提高初一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呢,初一计算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能力,对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正确、熟练并灵活的计算。” “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熟练”是计算能力的标志,“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但在实际学习中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计算问题是现在学生的一个通病,一般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心浮气躁,马马虎虎,另一个是没有良好计算习惯,不肯规规矩矩地算,喜欢跳步,第三个是不明白计算的原理。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个课题的思考中我认为正确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不仅对现在的学习不利,而且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所以首先要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2)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七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300道

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试卷——计算题 姓名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1、)2()9()3(32422ab b a b a -?-÷ 2、 () () 733 222x x x ÷?- 3、)2()(b a b a -++- 4、22(1)3(2)x x x ---+ 5、,4)12(332312++--x x x 6、)346(2 1)21(322322 3ab b a a ab b a a ++-+ - 7、(x+2)(y+3)-(x+1)(y-2) 8、22)2)(2(y y x y x ++- 9、x(x -2)-(x+5)(x -5) 10、?? ? ??+-??? ??--y x y x 224 11、)94)(32)(23(22x y x y y x +--- 12、()()3`122122 ++-+a a 13、()()()2112 +--+x x x 14、(x -3y)(x+3y)-(x -3y)2 15、23(1)(1)(21)x x x +--- 16、22)23()23(y x y x --+

17、22)()(y x y x -+ 18、x y y x ÷-+])3[(2 2 19、×8100 20、() xy xy xy y x 1836108542 2÷-- 21、30 2 2 )2(21)x (4554---÷??? ??--π-+?? ? ??-÷??? ?? 22、(12112006 22 332141) ()()()-?+---- 用乘法公式计算下列各题: 23、999×1001 24、1992- 25、298 26、2010200820092?- 27、化简求值:)4)(12()12(2+-+-a a a ,其中2-=a 。 28、化简求值2(2)2()()2(3)x y x y x y y x y +--++-,其中12,2 x y =-=。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计算能力专项训练100

1、在数轴上将下列各数表示出来。 4 -2—, -1 ,0 ,-4 5 2、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 -—, -13 ,-7 ,-5.8 3 3、写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4 -6—, 0.25 ,0 , 0.08 7 4、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12与-4 (2)-4.25与-0.25 (3)|-5.4|与|-2.1|

1 2 (4)-—与-—(5)-18与-|-1| (6)|-44.6|与|-5.9| 2 5 5、计算。 7 7 2-—+—30×(-1)-21×(-1) 9 12 3 1 4 (---)÷-(-132)×14×(-9) 4 8 5 1 1 1 -(—-—+—)×120 3×[1-(-3)3] 6 5 4

6、合并同类项。 -8n+(5n-1) 6n+(3n-5s)-(4s-6n) 6(6m+9)+4m 2-(8y+7)-(6y-2) 3(ab+8a)-(9a+4b) 9(abc-8a)-6(5a-5abc) 9(xy-9z)-(-xy+6z) -9(pq+pr)+(5pq+pr) 7、解方程。 7 x 1 —x-—=—0.3x-0.4=4.3-2.6x 3 4 9

4 1 —+9x=3-—x 9(x+5)-5(x+2)=20 9 6 1 3 —(4x+1)=—x-2 5x+6(10-x)=-6 8 5 y-1 y+3 ——=5-—— 3.5x+8.5(x-6)=30 3 5 1 2 —(2+2x)=—(5x+2) 3(7x-7)=2 2 9

1、在数轴上将下列各数表示出来。 4 -1—, 3 ,0 ,-1.6 5 2、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 -—, 11.5 ,15 ,8.7 7 3、写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4 -9—, 1.25 ,7 ,-0.4 7 4、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17与5 (2)-2.75与-1.25 (3)|-8.3|与|-3.2|

初一数学线段计算题

线段问题 1.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AC=4cm ,点D 是BC 中点,求CD 的长。 2.已知线段AD 上两点B,C ,其中AD=16cm,BC=7cm, E,F 分别是线段AB,CD 的中点,求线段EF 的长度。 3.如图,D 为AB 的中点,E 为BC 的中点,AC=10,EC=3,求AD 的长 4.如图,AF=10cm,AC=DF=4cm,B,E 分别是AC,DF 的中点,求BE. 5.如图,AB=4cm,BC=3cm,如果O 是线段AC 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度。 B B C O

6.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AB=5cm,点O是线段AC中点,且OB=1.5cm,求线段BC的长。 7、已知: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AB=11,求MN。 8、已知: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一点,E是DB的中点,若CE=4,,求线段AB的长。 9、如图,线段AB 上有C、D两点,点C将AB分成两部分,点D将线段AB分成 两部分,若,求AB。

10、已知:如图线段MN,P为MN中点,Q为PN中点,R是MQ中点,则。 11、已知:B是线段AC上一点,且,又D是线段AC延长线上一点,且 ,若,求AB、BC的长。 12、如图:,F是BC的中点,,求EF。 13、如图:E、F是线段AC、AB的中点,且,求线段EF的长。

14、已知A、B、C、D为直线上四点且满足,M、N分别为AB 和CD的中点,,求AB、AC、AD。 15、如图,已知,CD的长为10cm,求AB的长。 16、如图,B、C两点,把AD分成三部分,E是线段AD中点,,求:(1)EC的长;(2)的值。 17、如图,M是AC中点,N是BC中点,O为AB中点,求证:MC=ON。 18、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中点,,求 的值。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及强化练习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训练 计算是一种能力,亦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魅力又在于“活”,数学处处都与计算密切相关, 计算不是枯燥的代名词,充满了观察、推理、判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以及周密严谨的思维能力等。 中考数学满分120分,与计算相关的题目约占100分,准确、快速地得出计 算结果,能有效提高学生理科成绩,帮助学生直达名校! 学生常见的计算问题有哪些? 学生在分析计算错误时,不知道如何分析,往往归因于“粗心马虎”,告诉自己“下次注意”就可以,可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在计算方面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1.看到题目,不仔细审题,就慌忙答题,要求解周长,仅求出边长,做到一半发现遗漏隐 含条件或有其他简单方法,思路大乱。 2.在大脑停止思考时,容易疏忽大意,抄错数。 3.没有严格依据法则和运算律来运算。准确记忆法则和运算律是前提,关键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正确地运用。比如两式相减求绝对值,如果前面有负号,容易错;乘法满足分 配律,不少学生也误认为除法也满足分配律等。 4.没有按照计算流程来走,认为一步一步写计算很麻烦,计算时跳步太大。 5.越是成功在望,越容易大意,不少同学在倒数计算第二步时放松警惕,结果导致结果错误。6.缺乏检查意识,不知道怎么检查。误以为检查就是把题目再做一遍,对异常结果不敏感,不知道积累自己的易错点,不善于结合题目背景进行检查,比如价格不可能是负数等。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训练目录 <1>1 100251013 3 <2> 30 23 1 220093tan308 26 <3>cos45cos60 sin45cos30

<4>2cos30 sin120tan 45sin 135cos120tan 60 <5>3 12sin 30cos3012 <6>0421 132tan 45cos60sin 452 <7>22cos30 sin 45cos602sin 30tan 60tan 45 <8>20092009201020081 2310310 2<9>1 131842323 <10>2212 225352<11>2 212122312 <12>3579 21n <13>231 1112 222n <14>2 2222 3557799112123 n n <15>2734 3532x x x x <16>222222x xy y x xy y <17>当3x 时,求2212 241x x x x x 的值<18>因式分解:2105ax ay by bx <19>因式分解:42242mx mx y my <20>因式分解:4245 x x <21>因式分解:2 22164x x <22>因式分解:32128xy x y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复习:有理数、整式、角度计算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复习:有理数、整式、角度计算训练 (一).有理数混合运算 1.计算: 2. 3.计算: (1)4+(﹣2)2×5﹣|﹣2.5÷5| (2) 4.(1)计算:﹣12+(﹣2)3+|﹣3|÷(2)计算:﹣36×()+(﹣3)2 5.计算: (1)﹣32﹣[﹣5+15×÷(﹣3)2];(2)(﹣5)×2+20÷(﹣4). (二).整式化简与求值 1.先化简,再求值:2(x2y﹣3xy﹣1)﹣3(x2y﹣2xy+3),其中x=﹣1,y=2. 2.先化简,再求值:﹣(x2+3x)+2(4x+x2),其中x=2.

3.先化简,再求值:5x2﹣[8x2﹣3(x2﹣2x+1)﹣2(x2﹣1)],其中x=﹣. 4.先化简,再求值:2(ab2+3a2b)﹣3(ab2﹣2a2b)﹣(2ab2﹣2a2b),其中a=﹣1,b=2. 5.先化简,再求值. (1)﹣(x2+3x)+2(4x+x2),其中x=﹣ (2)5a2+3b2+2(a2﹣b2)﹣(5a2﹣3b2),其中a=﹣1,b=. (三).角的求解 1.如图,已知∠AOB=90°,∠EOF=6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COB和∠AOC的度数. 2.如图,∠AOB=180°,∠BOC=80°,OD平分∠AOC,∠DOE=3∠COE,求∠BOE. 3.如图,∠AOB=35°,∠BOC=90°,OD是∠AOC的平分线,求∠BOD的度数.

4.如图,已知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向直线上方引三条射线QC、OD、OE,且OC平分∠AOD.∠2=3∠1,∠BOD=80°,求∠COE的度数. 5.已知,O是直线AB上的一点,∠COD是直角,OE平分∠BOC. (1)如图1.①若∠AOC=60°,求∠DOE的度数;②若∠AOC=α,直接写出∠DOE的度数(含α的式子表示); (2)将图1中的∠DOC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2的位置,试探究∠DOE和∠AOC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完整)初一数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提高篇)

初一练习——提高篇 一、选择题: 1.二元一次方程10 +y x的非负整数解共有()对 3= A、1 B、2 C、3 D、4 2.如图1,在锐角?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且CD、BE相 交于一点P,若∠A=50°,则∠BPC的度数是() A.150°B.130°C.120°D.100° 图1 3.已知:│m-n+2│与(2m+n+4)2 互为相反数,则m+n 的值是( ) A.-2 B.0 C.–1 D. 1 4.以长为13cm、10cm、5cm、7cm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5. 已知a.b互为相反数,且| a-b | = 6,则| b-1|的值为() A.2 B.2或3 C.4 D.2或4 6.若2x+3y-z=0且x-2y+z=0,则x : z=() A、1: 3 B、-1 : 1 C、1 : 2 D、-1 : 7 7. 下列计算正确的有() ①a m+1·a=a m+1 ②b n+1·b n-1= ③4x2n+2·[-x n-2]=-3x3n ④[-(-a2)]2=-a4

⑤ (x 4)4=x 16 ⑥ a 5·a 6÷(a 5)2÷a=a ⑦ (-a)( -a)2+a 3+2a 2·(-a)=0 ⑧(x 5)2+x 2·x 3+(-x 2)5=x 5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8. 关于x 的方程2ax=(a+1)x+6的根是正数,则a 的值为( ) A 、a>0 B 、a ≤0 C 、不确定 D 、a>1 二、填空题: 9.把8462300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近似数2.4×105有 ____ 个有效数字,它精确到 ___ 位 10.如图2,A 、O 、B 是同一直线上的三点,OC 、OD 、OE 是从O 点引出的三条射线,且∠1∶∠2∶∠3∶∠4=1∶2∶3∶4,则∠5=_________. 5 4321A B O C D E 图2 图3 图4 11. 不等式 的非负整数解是____________。 12.(27°12′7″-17°13′55″)×2=_____________. 13. 如图3,∠1=∠2,∠3=∠4,∠A=1100,则X=_________。 x 0 4 32 1 C A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题.docx

[例 1] 已知:如图, C 是线段 AB 上一点, M、N 分别是线段 AC、BC的中点, AB=11 ,求 MN 。 [例 2] 已知: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D 是 CB 上一点, E 是 DB 的中 点,若 CE=4 , [例 3] 如图,线段 AB 点 D 将线段 AB 分成[例 4] 已知:如图线段 ,求线段 AB 的长。 上有 C、D 两点,点 C 将 AB 分成两部分,两部分,若,求 AB 。 MN ,P 为 MN 中点,Q 为 PN 中点,R 是 MQ 中点,则。 [例 5] 已知: B 是线段延长线上一点,且AC上一点,且 ,若,求 ,又 D 是线段 AB、BC 的长。 AC [例 6] [例 7]如图: 如图:E、F ,F是 线段 是 BC 的中点, AC、 AB 的中点,且 ,求 EF。 ,求线段 EF 的长。 [例 8] 已知N 分别为 AB A、B、C、D 为直线上四点且满足 和 CD 的中点,,求AB、AC、AD。 ,M 、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 分钟) 2.如图,已知,CD 的长为 10cm,求 AB 的长。 3.如图, B、C 两点,把 AD 分成三部分, E 是线段 AD 中点, ,求:( 1) EC 的长;( 2)的值。 4.如图,M 是 AC 中点,N 是 BC 中点,O 为 AB 中点,求证:MC=ON 。 5.一条直线上顺次有 A 、 B、 C、 D 四点,且 C 为 AD 中点, ,求的值。 6. 已知线段 AB、CD 的公共部分 中点 E、 F 的距离是 6cm,求 AB、CD 的长。 7. 已知线段,点C在直线是 AC、BC 的中点,求 MN 的长度。AB ,线段 上,点 AB、 CD 的 M 、N 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