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全文翻译

一名语言教师的个人看法

我每天都会在报纸上、公共汽车上看到各种广告,声称轻轻松松就能学好英语。这些广告号称,学生不必费什么力气,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只需短短3个月,甚至10天就行。广告还常常提到威廉·莎士比亚和查尔斯·狄更斯等英语文学大师的名号来增强吸引力。每当看到诸如此类的广告时,我真是哭笑不得:如果学英语真像这些广告所说的那么轻松,我恐怕得另谋出路了,因为不需要那么多合格的英语教师了。但是肯定有许多人相信这些可笑的噱头,不然的话这些广告也不可能出现。

学生们喜欢实惠的速成学习方法也在情理之中,但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解释为什么某一方法比另一方法更有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也无需装模作样地声称有什么人已经找到了一个万能的适合所有学习环境的教学方法。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有多少个好老师就有多少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一个老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说法无疑是有几分道理的,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有帮助。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要学好一门语言,只有去使用那种语言的国家待上一段时间。当然去英国、美国、或者澳大利亚等国家学英语的学生肯定比那些不能去的学生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很多学生支付不起那笔费用。有些学生走向另一极端:他们认为可以借助词典在家自学。如果你认为英语中的每一个词在另一语言中都有完全对等的词(或反之亦然),那就错了。通过翻译法来给学生讲解口语的自然形式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做到语音、语调地道了。

现在大量的教学活动还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者热衷于让学生复述短语,不断做一些只需更换句中某个词的练习。假如我们是鹦鹉或黑猩猩,那这些方法或许能奏效,可惜我们不是,这似乎让很多理论家引以为憾,否则他们提出的那些方法用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了。

我个人认为,假如没有兴趣,任何人都不可能学好英语或其他任何语言。与鹦鹉或黑猩猩不同,人类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出噪音,除非他们明白这些声音是什么意思,并且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值得牢记的是:语言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们在母语中怎么说怎么写,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时也大同小异。因此,人们所听所读的不应该是程式化的东西,听的读的材料必须真实自然。

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值得一提:在交际时我们需要有交谈或倾听的对象。在学习较生疏的内容时,如果有其他学生和我们在实战中一起学习和练习那些陌生的语言形式,用真实的语言去谈论真实的生活,那一定会受益匪浅。

会去读书

在我曾经任教的一个班上有许多孩子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阅读。因此我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消除他们对书籍的恐惧和厌恶心理,让他们能够多读些书,更勇于尝试。

开学没多久,我对孩子们说:“我要跟你们说说读书的事,也许还没有哪个老师这样对你们讲过。今年我想要你们读许多书,你们只需要为寻求乐趣而读书,我不会去检查你们读懂了没有。如果你读了一点儿,觉得会喜欢这本书,并愿意把它读完,这就够了。我不会去考你们词语的意思。”

“最后,”我继续说道,“你们不要觉得读一本书就得把它读完。先读三四十页,看看故事情节如何发展。如果你不喜欢书中人物,或者对他们的经历不感兴趣,只管合上书,放到一边,去读另一本。你们读的书是难还是容易、篇幅长还是篇幅短,我都不在意,只要你们喜欢就行。另外,我会写信把我的意思告诉你们的家长,好让他们知道没有必要在家里查问或检查你们的读书情况。”

孩子们都愣住了,坐着不出声。这真的是老师在说话吗?其中一个女孩,因为功课不好最近才转学到我们学校来,后来我发现她非常有趣、活泼、聪明,在我所有的学生中都算突出的。我讲完后,她盯住我看了很久。然后,她继续看着我,缓慢而严肃地问:“霍尔特先生,你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也同样严肃地回答:“真的,一点不假。”

显然,她打算照我说的办。她读的第一本书是索伊斯博士写的《格林奇偷走圣诞节》,这本书对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都不算难,更不要说这个年级的孩子了。有一阵子,她读的书都在这个难易度上。也许她是在消除对阅读的一些困惑,而以前她没时间去做,因为老师总是催促她看这个年级“该看的书”。她在这个班上学习了六七个星期后,我们成了好朋友。我试探地向她建议:既然她喜欢马,而且骑马的水平还不错,她可以读一读《侠女神驹》。我尽可能委婉地提出这个建议。我只告诉她那是一本关于一个热爱马并常常骑马的女孩的故事;如果她不喜欢读,她可以放回书架。她去读了,也许她觉得这本书比她先前读的书要难点,但是她读完了,而且挺喜欢。

春季的那一学期,她的表现可真的让我吃惊了。一天,在我们的自习课上我看到她坐在课桌前看书。我瞥了一眼书中的插图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了。但是我不相信我的眼睛:“不可能吧。”我走过去仔细一看,果然她在读《白鲸》,那版本配有罗克威尔·肯特的木刻画。我走近她的时候,她抬起头来。我问她:“你真的在看这本书吗?”她说,是的。我又问:“你喜欢这本书吗?”“嗯,是的。这本书很好。”她答道。“你不觉得有些地方很难吗?”我又问道。“有啊,不过,看不懂就跳过去,挑有意思的地方看。”她这样回答。

真正的阅读就该如此。但是上学时,阅读不见得总是有趣或让人喜欢。拿上一本书,钻进去,

读有趣的部分,跳过不好的部分,尽可能从书中得到点收获,然后再去读其他书。为什么非要让每个孩子读一样的书,作出同样的“理解”呢?

医生的儿子

我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的父母亲搬到了佛蒙特州。我那温文尔雅的父亲在一个名叫伊诺斯堡的小镇上毫不张扬地开业行医了。很快,当地人就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在佛蒙特州的小镇上,消息传播得很快。人们分得清谁是好人。邻居们都称我的父亲为埃普利医生。我很快意识到,只要我住在伊诺斯堡镇,我就永远只是“埃普利医生的儿子”。

入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簇拥着我,因为我是医生的儿子。“要是你多少有点像你父亲的话,你就会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的一年级老师这么说。我忍不住眉开眼笑。

?可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事情起了变化。?我都十六岁了,邻居们还是称呼我“埃普利医生的儿子”。他们说我长大了一定会是一个可敬又勤劳的年轻人,会像我父亲那样过着体面的生活。每当我听到这些赞美,我都很不以为然地哼哼几声。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融入我那些少年朋友的圈子。我讨厌父亲的好名声像影子一样跟着我。所以当陌生人问起我是不是埃普利医生的儿子时,我会带着强调的口气说:“我叫哈罗德。我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事。”出于反叛,我开始对父亲直呼其名,不叫他“爸爸”,而叫他“萨姆”。

“你最近为什么这么犟?”有次争吵时,我父亲这样问我。

“哼,萨姆。我想你难过了吧!”

“你知道的,你叫我萨姆让我很伤心。”我父亲大声地说。

“哦,那人人都指望我像你一样,也很让我伤心呢。我不要完美,我只想做我自己。”

我好不容易挨完高中,总算满了十八岁。第二年秋天我上了大学。我选中了一所远离伊诺斯堡的学校,一个没人管我叫“埃普利医生的儿子”的地方。

在大学里,有天晚上我和一帮学生在宿舍聊起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谈起我们童年最讨厌的事情。“想都不用想,”我说,“我受不了在一个每个人都拿我跟我父亲比的地方生活。”

坐在我身边的女孩皱起眉头说:“这我就不理解了。要是有这么个令人尊敬的父亲我一定会很骄傲的。”她的眼里噙着泪继续说,“要是有人把我叫做我父亲的孩子,那我会不惜一切地珍重这荣誉!但我不知道他在哪里。他抛弃了我的母亲,那时我才四岁。”

大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然后我转开了话题。她的话我当时还听不进去。

那年寒假我回了家,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在大学的四个月中,我交了好些朋友。我没有靠父亲,而是靠自己的本事赢得了众人的欢心。

回到伊诺斯堡的两个星期里,我一直都很高兴。父亲的

新车成了家里人感兴趣的话题。

“让我开出去转转。”我说。

父亲同意了,但跟往常一样提醒我,“小心点。”

我瞪了他一眼,“萨姆,我讨厌你老把我当成个孩子。我都上大学了。你以为我不会开车啊?”

从父亲的脸上看得出我伤了他的心,也想起每次直呼“萨姆”时他是多么不高兴。

“那去吧。”他说。

我跳进车里,?沿路开去,?享受着佛蒙特乡间的美丽风景。我有点心神不定。在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不知怎么地就跟我前面的车撞了个正着。

车里的妇人跳出来尖叫,“你这个白痴!你开车难道不看路吗?”

我看了一眼,两辆车都被撞蹩了。

我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坐在那儿听着那妇人不停地抱怨。“全怪你!”她尖叫道。我无法反驳,双腿发抖,泪水在眼眶里转。她不停地问,“你是谁?”

我害怕起来,?想也没想就叫道,?“我是埃普利医生的儿子。”

我坐在那里惊呆了。我简直不相信我自己会这么说。几乎同时,?妇人皱起的眉头变成了似曾相识的笑容。?“对不起。”她答道,“我刚才不知道你是谁。”

一小时后,我开着被撞破了的车回了家。我低着头,迈着发颤的双腿,?拖着步子走进家门。?我解释了所发生的一

切。

“受伤了吗?”他问。“没有。”我回答。

“那就好。”他答道,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哈罗德,抬起头来。”他边走边说。

那晚是除夕之夜,我们全家与朋友参加了一个小型晚会庆祝新年。午夜来临,每个人都欢呼并互相祝福。我看到父亲在房间的另一头,我向他走去。父亲与我很少拥抱,但我想起了白天的事,我用双臂搂着他的肩膀,很多年来第一次用他“真实的”名字来称呼他。我说,“谢谢你,爸爸。新年快乐!”

青少年的需求

小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大抵能相安无事。但进入青少年时代,一切就起了变化。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大概会碰到一些什么困难:我们跟父母越来越疏远。我们是即将独立的新一代。我们即将离开我们长大成人的家庭,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人人都要长大,但我们成长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说,假如我们生长在一个原始部落里,我们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长大成人后所需具备的技能:如何狩猎捕鱼,如何持家和养育孩子。十几岁时就可以结婚并在我们父母家附近,我们熟知的村庄里建立家庭。

我们把这种生活称作原始的生活方式,但成千上万年来人们适应了这种方式。二十一世纪我们依然习惯这种生活方式。人在进入文明之后的短时间内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呀!

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可以离家自立了吗?很多在所谓文明国家中的人并不见得能完全做到。因为即使人的变化不大,他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离开父母的庇护前要学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想一想我们到了青春期时学到了什么?我们学会了读书和写字。我们学会了使用数字计算,用钱买我们所需的东西。我们也学会了使用收音机、灶具,学会了搭乘公共汽车还有火车。不过,到了青春期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许接近成年,但我们显然还不是社会的成年成员。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当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仍需要庇护所,所以我们一般还与父母同住。

这样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问题。从身体发育的角度来看,我们成熟得越来越早,而

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成熟得越来越晚。我们的人生抱负越大,我们要学得的就越多,我们依赖父母的时间就更长。

怪不得青少年常感到沮丧和不安,常存有叛逆心理。

一个名叫玛乔丽的少女是这样描述她自己这一人生阶段的:“我想一开始一切还算正常。我的父母跟其他大多数的父母差不多。我十四岁左右时,我的父母会让我去女性朋友的家,晚回家或者熬夜看电视上的午夜节目。但如果我去舞会或晚会,他们规定我在十点前必须回家。”

“我非常怕他们生我的气,所以我尽量准时回家,但有时做不到。假如我比他们规定的时间晚了,他们会很生气。不管几点妈妈都不上床睡觉,怒气冲冲地坐在那里。我实在怕死了,所以好久都不敢再很晚回家。”

玛乔丽的大多数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她长大些以后,情况变得更糟。她的父母不给她房门的钥匙,她什么时候回家都必须叫醒他们。有一次,她的父亲竟到一个舞会上,把正在跳舞的她拖了出来。

“……我妈妈对我的管束实在严得不行。她非常专制。我那些朋友的父母将儿女当朋友,而我的父母从来就不让我独立思考。我妈妈规定我什么时候洗澡,穿什么衣服以及什么时候穿。她对我过度保护。当我开始和吉姆约会的时候,她压根儿就对我没有一丁点儿的信任。她要知道我们去哪里,几时回来,在哪里可以找到我。”

“具有讽刺意义的竟然是:我朋友的父母比较宽容,但最终出了问题的反倒是我。”

个性的培养

人有高矮胖瘦,个性也各不相同。你的个性就是你与其他人不同之处的综合特征。

一个人的个性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人们可以说,哈里性格害羞内向;塔莎则争强好胜;而香农则友好外向。实际上,人的性格远比这些词语的描述复杂得多。仔细观察一下人们的性格,你便会注意到人的个性并不是那么简单,你也会发现只要付出努力,你就有可能改变你的个性。

人的个性由许多元素组成。一般来说,这些元素可分成三类:情感元素、社交元素和智能元素。

虽然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些同样的基本情感,譬如恐惧、幸福、忧虑和痛苦,但每个人对这些情感的反应都不一样。例如当卡拉的祖母去世时,她以哭泣表达她的哀痛;另一个人却可能以静默、思考的方式寄托哀思。同样,听到一个好消息时,你也许会高兴得跳起来,立刻决定举办一个聚会,与同学和朋友分享你的幸福和喜悦;另一个人则可能不和别人分享这个消息,只是独自品味快乐。当你观察一个人怎么处理他的情感时,你将会对他在这一方面的个性有所了解。

人们也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表现出他们各不相同的社交方面的个性。有些人比较喜欢与人为伴而不喜欢独处,我们说他们是社交型的;还有些人则正好相反;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性格是二者的综合。

智力特征是个性的第三元素,这些特征受大脑及其运作方式的影响。有的人也许喜欢在空余时间独自沉思,另一些人也许比较有创造性。例如杰克,他时常开玩笑使全班同学开怀大

笑,他能看到每一件事有趣的一面并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人们的情感、社交和智力的个性特征通过行为明显地表达出来,通常你得先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后才能发现他的性格特征。

当你开始考虑自己的性格时,你也许会对自己的行为疑惑不解。解释人的个性是如何发展的显然并非易事,那是因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同时在起作用,但是却没人真正地知道哪种因素对个性的形成作用更大。其实,遗传和环境这两种因素的组合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同。

遗传是对个性的一个影响因素。遗传是指我们从父母和祖先继承的性格。“他太像他的父亲了。”米勒夫人描述十七岁的儿子托德时这么说。父亲去世时托德才一岁,所以这种性格相似只能归因于遗传,因为托德显然没有机会从他的父亲那里学到这些特征。

性格的其他特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是指我们周围的境况、物体和我们生存的条件,这些因素对个性也有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很大而且非常复杂。例如家庭生活环境会影响儿童的个性成长,成长在被爱和有安全感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往往比那些在烦恼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有较积极的性格。这也就是为什么婚姻破裂的家庭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个性的差异令人们多姿多彩。一个千人一面的世界该是多么枯燥啊!另一方面,有些个性比其他的个性更招人喜欢。你怎么样?你满意你自己的个性吗?你是否想改变自己的某些性格?多数人都会有一些他们想改善或改变的性格。

青少年期是性格形成期,性格伴随着其他的一切在发展。身为年轻的大学生,在这时期塑造你的个性也许会比以后更加容易,因为你是一边在学习一边改变自己。想一想你欣赏哪些性格。正如运动员培养技能一样,你也能建立你想要有的个性,但一定要有决心才行。

分析你的个性

红、黄、绿、紫、棕、灰、蓝和黑这八种颜色,你最喜欢的是哪种?

许多人都相信我们喜爱的颜色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许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没有完全的科学根据,但是我们喜欢的颜色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个性。阅读以下文字,你可能会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一些新的认识。

|A: 红色| 红色代表激情与活力。八种颜色之中,如果红色排在第一位,这意味着你较冲动、性感并且好胜。你是一位好领袖,你想要扩展你的天空,充实地度过一生。如果红色是你第七个或最后一个选择,它代表你对生活的欲望和对冒险的渴求较少。

|B: 黄色| 黄色代表快乐、放松。把黄色列为第二、第三或第四的人是个积极、乐观并向前看的人——从不向后看。你会发现生活轻松,并且没有烦恼,你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这不意味着你是懒惰的。你可能极勤勉,虽然不一定总是如此。黄色作为你的第一个选择,意味着你雄心勃勃,渴望取悦他人。如果黄色排在最后几位,那你所拥有的希望和梦想已经破灭,你感觉被隔绝和失望,往往变得戒心很重,不愿与人交往。

|C: 绿色| 绿色代表坚决和反对变化。如果你的主要选择是绿色,那么你是个坚持到底、占有欲强和比较自私的人。你会很成功,喜欢敛集“财物”,如宝马车、劳力士手表或者假日公寓。你要其他人知道你有多么出色,你需要其他人对你的好评,但同时也会担心被他人的评论和批评伤害自尊心。结果你可能变得太吹毛求疵、尖酸刻薄与顽固不化。

|D: 紫色| 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它代表冲动与冷静的敏感、占有欲和顺从之间的冲突。喜欢紫色者想要一段神秘、奇幻般的情感。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成熟的你,常沉迷于异想天开和梦幻的世界里。喜欢紫色的往往是青少年,他们仍然用童话般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如果紫色不是你喜欢的颜色,它表示你已较为成熟,并且已经走出了“梦幻世界”,可以面对严酷的现实了。

|E: 褐色| 褐色象征身体健康,它告诉你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褐色排在第四或第五,那你不太关心你的健康和身体。这表示你的健康大概是蛮好的。那些经常担心生病者往往选择褐色。如果褐色是你最喜爱的颜色,那么你不安定,缺乏安全感。但如果褐色是八种颜色之中排在最后,那你对自己身体健康照顾得不够好;你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健康。

|F: 灰色| 灰色是中性色,代表两个动机相对和对比的焦点。灰色排在第一位意味着你想要逃避一切事物,不想负责任,只想在各种观点与感情之间摇摆不定。你不喜欢加入任何团体组织,是个观察员而不是个实干家。那些把灰色作为最后一个选择的人,渴望并积极地寻求和参与一切活动。这些人会全心全意地尝试一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G: 蓝色| 蓝色代表平静和忠诚。如果蓝色是你喜爱的颜色,那么你是一个敏感的人,可能容易受伤害。你从不恐慌,对自己人生控制自如并满意你的生活。你渴望过着不复杂、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且为了达到这种生活会准备牺牲某些目标。你需要一个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关系。蓝色排位越靠后,就越表明你对生活不满意,也越想摆脱限制你的种种约束。但你大概不会放弃你的家庭或你的工作,而只会默默地承受痛苦。

|H: 黑色| 黑色是否定的颜色,意思是“不”。任何把黑色当作第一选择的人(这样的人很少),将会反叛生命对他们的安排。如果黑色排在第二位,它意味着你准备放弃一切达到你想要得到的目标。黑色一般是人们的第七个或第八个选择,标志人们对命运的控制和寻求平衡的观念。当黄色和黑色是你的第一和第二个选择时(黄色在前,黑色在后),则意味着变动即将来临。

送给曾祖母的洋娃娃

我爷爷去世后,我83岁的奶奶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由于奶奶无法再照顾自己,所以她搬去和我妈妈一起住。我们一家是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奶奶有两个孩子,8个孙辈,22个曾孙辈,还有两个玄孙辈),大家经常去看望她。尽管奶奶的日子过得挺舒适,她却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三年前十二月里的一天下午,天气阴冷,我和当时才8岁的女儿米根去看望GG(家里人都这么称呼她),

并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奶奶看见米根抱着她心爱的洋娃娃。

“小时候我也有一个很特别的洋娃娃,”奶奶告诉米根,“那是我的圣诞礼物,那时我和你现在差不多大。我和父母、四个姐妹住在缅因州的一个老农场里。那年圣诞我打开的第一份礼物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娃娃,那么漂亮,见过之后你也许不会再想看别的洋娃娃了。”

“洋娃娃有一张精致的、手绘的瓷脸,长长的棕色头发用一个粉红色蝴蝶结束在脑后,眼睛是标准的蓝色,还眨巴眨巴的。我还记得她的身体是用小山羊皮做的,手脚关节还可以动呢。”

GG的声音忽然沉了下去,她用一种几乎是虔诚的语调在叙说。“我的洋娃娃穿着一件漂亮的粉红礼服,边上绣着精致的蕾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穿的亚麻布料的衬裙,上边绣着一排排精致的蕾丝。她靴子上的小钮扣还是真的……对于我这个农家女儿来说,得到这样一个可爱的洋娃娃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为了买她,我的父母一定牺牲了很多。那天早上我太高兴了。”

GG的眼眶湿润了,她用颤抖的声音叙说着很久以前的那个圣诞节。“整个上午我都在玩这个洋娃娃,她太漂亮了……然而悲剧发生了。妈妈叫我们去饭厅吃圣诞晚餐,我轻轻地把洋娃娃放在厅里的桌子上。我走过去和家人一起吃饭,猛然听见一声巨响。”

“我不用回头看就知道那是我的宝贝洋娃

娃。我能感觉到。果然没错。洋娃娃的蕾丝衬裙垂到桌子旁,刚好我的小妹妹够得着,把她拉了下来。我从饭厅冲过去,只见我的洋娃娃躺在地上,脸摔成了十几块。我还记得妈妈正试着帮我把那可怜的洋娃娃重新拼起来。但是怎么弄都不行。我的洋娃娃就这样没了。”

GG告诉米根,几年后小妹妹因为肺炎也永远离开了。GG这时满脸泪水,我知道她流泪不止是因为失去了洋娃娃和小妹妹,更因为那逝去的年华。

米根郁郁寡欢地度过了剩下的几天,我们该回家了。一上车她就叫道:“妈妈,我有一个好主意。我们送给GG一个新洋娃娃作圣诞礼物吧,跟那个摔破的洋娃娃一模一样的。那她再也不用想到它就哭了。”

看到我的女儿这么富有同情心,我觉得很骄傲。可是我们上哪儿去找一个与GG的美好记忆中一模一样的洋娃娃呢?

“有志者事竟成。”当我把我的难处告诉好朋友莉兹和克丽丝后,莉兹帮我联系到一个当地的玩具生产商,他们专门制作陶瓷娃娃的头和四肢,与老式的瓷洋娃娃很像。我委托她定做了洋娃娃的头部,按照七十五年前的式样,还特别强调要“蓝色的大眼睛能眨巴眨巴”,也定做了手和脚。在另外一个玩具供应商那里,我订做了长长的棕色假发和小山羊皮做的身体模型。我和米根买了织布、蕾丝以及丝带,准备做GG深情描述过的洋娃娃服装。莉兹自告奋勇组装洋娃娃,随着圣诞节日益临近,克丽丝用我们买来的

物品做成了一件有蕾丝的那种裙子。在莉兹、克丽丝和我三个人到处寻找“有真扣子的靴子”的时候,米根写好了失去的洋娃娃的故事,还配上了图画。

终于大功告成了。在我们看来,这个洋洋娃娃是完美的。当然了,她跟GG所钟爱的那个丢失多年的洋娃娃不可能一模一样。但她会不会觉得有点像呢?

圣诞前夜,我和米根把我们包装鲜艳的礼物拿给GG。“送给您的。不过您得先读一读配的故事。”米根说。

“大声读出来,”我们对GG说。还没读完第一页,GG的声音就开始颤抖了,她没法继续读下去。米根接下去把故事读完,随后该拆开礼物了。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GG拿起洋娃娃抱在胸前的表情,泪水又滑落了下来,不过这次是开心的泪水。她用虚弱的双臂抱着洋娃娃不停地摇着,嘴里反反复复地念着:“跟我以前的那个洋娃娃一模一样,简直一模一样。”也许她并不是为了安慰我们才这样说的,虽然看起来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我们毕竟做了一个她记忆中近似的复制品。但是当我看着八岁的女儿和她曾祖母一起端详着洋娃娃时,我想到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或许GG看到的是那种激励我们制作洋洋娃娃的那份爱。爱,不管来自何方,给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关爱老年人:事关全家人

在当今美国社会,谁在照顾老年人?很多人错误地以为,人们上了年纪后,家人便会把他们送到养老院去,由陌生人照顾,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他们成年的孩子偶尔会来看看他们,更多的时候,没有人会来定期看望他们。这种看法其实只是个令人遗憾的误解,与事实根本不符。事实是,老人们得到的关爱,超过百分之八十来自他们的家庭成员。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塞缪尔·H·普雷斯顿研究了美国家庭是怎样变化的。他报告说,一对普通的美国夫妇到40岁时,需要他们照顾的父母比需要他们照顾的孩子要多。这个数据显示了美国人变老后在生活方式和责任方面发生的变化。当他们的小孩成年后不久,普通中年夫妇就要预备照顾年迈的父母了。此外,由于当今人们战胜疾病的能力比以往增强了,寿命不断延长,因此家庭成员需要给予老人们长期的照顾。这些事实也意味着中年夫妇在照顾他们的父母颐养天年直至告别人世之后,他们自己也已渐渐老去,也需要他人的照顾了。当他们需要照顾时,他们的配偶也会照顾他们。

由于美国人寿命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开始研究如何给老年人更好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发现所有照顾老人的人有一个共性: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人,当然理由各有不同。有一个人说她和母亲关系亲密,另一个说他是长子,而另一个说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换句话说,他们都认为自己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看护人员的采访,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承担起照料老人或无依无靠亲戚的责任。他们找到三个基本理由:首先,很多护理人员认为他们有义务帮助他们的亲属。一些人认为,通过帮助别人,他们感觉自己更有用了。还有的人希望现在帮助别人,等到自己老了无依无靠时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关爱。

人们在照顾年老的亲属时通常并不使用现有的诸如成人日间护理中心之类的社区服务。但是如果看护人是成年子女的话,他们会利用此类服务,因为往往他们自己要工作,同时还有一些其他事情要做。相比而言,如果是一个配偶照顾另一个配偶时(常常是妻子照顾丈夫),她更不会使用援助服务或者把丈夫送去养老院。社会工作者发现,这种差异是畏惧贫困的心理造成的。生病的老人也许还能活许多年,而医疗保健和养老院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一对老年夫妇的积蓄很快就会耗尽,那么留下的配偶――通常是妻子――则会陷入贫困。因此,妻子总是亲力亲为,尽可能久地照顾自己的丈夫。

调查还发现照顾老年人可以是一种确有助益的经历。老年人感激照顾并关心他们的人,因此心里充满了感情,并积极配合。不过,尽管照顾他人是一件让人满足的事,但这仍然是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当看护人和有可能要照顾他人者在安排照顾年迈亲属事宜时,社会工作者和老年问题专家常会提供帮助。一种建议是让他们在父母生病需要照顾之前就询问父母的意见。或许他们宁愿去老人院,那就可以提前给自己选择一家。另一方面,也许他们想和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们住在一起。看护人必须果断行事,需要帮助时则向他人开口。兄弟姐妹常常是乐于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是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比美国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人都活得更长。照顾老年人和得到别人的关照对有关的每个人都是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经历。

回忆的时节

一个温暖宜人的夏日午后,在一棵松树下,我坐在一张旧毯子上与母亲聊天。我们来这个公园进行家庭野餐和聚会,已有很多年了,而且我和母亲经常会坐在这同一个地方。近年来,我们一般只是谈谈生活,但有时也回忆起我的童年往事。比如我十三岁那年,第一次约会后,妈妈将我带到树下这个地方,给我讲解生理知识。又如几年以后,我的发型在高中毕业舞会显得不太合时宜,母亲让我在她怀中哭泣。但在这树下发生的最特别的事情,是我告诉母亲我要结婚了,当时她热泪盈眶。这次是她在我的怀里哭了。她说她很伤心,因为不再拥有那个小女孩,但她也很高兴看到我出落得成熟漂亮。

年复一年,我们看着公园里的松树长得巍峨挺拔,直至高耸入云。松树年年增高,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密切,对彼此的爱也越发深厚。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母亲和我静静坐着,呼吸着新剪的草散发出的清香。她的神情异常严肃,出乎意料地问我道:“我死了以后,你会带谁来?”

我皱起了眉头,狐疑地看了她一眼,然后微微笑了。过了一会儿,她还没有回以微笑,我开始纳闷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母亲捡起一片草叶,开始用指甲将它划成碎片。我非常了解母亲的各种习惯,这个动作表明她有心事。

有好几分钟的时间,我们静静地坐着,整理着自己的思绪。附近,几只蓝背樫鸟在嘎嘎叫着;头顶,一架飞机飞过,但这些并没有消除我们之间的尴尬。最后,我伸出手,握住了妈妈的手,“妈,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的,”我说,“我们可以一起应付,就像以前一样。”

她凝视着我的脸,眼里噙着泪水,眼泪顺着苍白得吓人的脸颊流了下来。她还没开口,我就知道了:母亲将不久于人世了。

我紧紧地抱着她,听她诉说:她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了,已经无药可救了。我想这个情况我已经知道一段时间了,只是一直不愿面对。她的心脏病已经发作了好几次,几年前还做过开心手术。但有一点我一无所知,而且她也一直瞒着我,那就是她的情况毫无好转。我们讨论了一下她的治疗方案,其实也是寥寥无几。我们哭了,拥抱在一起,只愿能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

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天以后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那时我的儿子们还没有出世。我仍然到公园来,不过现在是带着我的儿子们。我仍然会坐在那棵茁壮的松树下,坐在旧毛毯上,跟孩子们说起家庭野餐、聚会和他们没见过的外婆。就像妈妈当年对我一样,我会谈论他们年少时的滑稽举动,表扬他们长大后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来到这个特别的地方来编织属于自己的回忆──我知道,这些回忆一定会令母亲自豪地微笑。

不久前,大儿子要我去公园,他有话跟我

说。我们去了,坐在我们的树下。他嗯嗯呀呀了好几分钟,终于告诉我他要结婚了。我流下了快乐的泪水,儿子拥抱着我,他的拥抱可是难得又特别的。我告诉他我是多么地为他的成长而骄傲。

在那个凉爽的四月午后,沐浴在阳光中,呼吸着新剪的青草味道,我坐在那里,觉得自己回到了原地,就在这棵巨大的松树下。我把儿子揽在怀中,为他感到高兴,我知道,多年前当我告诉母亲我要结婚时,她也一样为我高兴。

从儿子的肩膀上方望去,我看到了几株最近新种的松苗。我想,当这些树长得高大挺拔之时,我的家人的生命也会跟它们一起延续不息吗?我希望我也能跟我的孙儿们分享这个地方。

头顶的树枝在微风中摇曳,我听到耳语般的声音:“我死了以后你会带谁来?”那是母亲的声音,我将儿子搂得更紧了。

移动的爱

今晚我在煮饭时妈妈给我打电话。又是她,今天已经是

第三次了。我知道是她打来的,因为"妈妈的手机"这几个字在我的手机屏幕上闪亮。我放下菜刀,抖掉手上的洋葱和红辣椒碎片。妈妈有手机了,天哪,这世界真变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母亲在打电话找不到我时会着急、沮丧甚至有点歇斯底里,因为那时,我要么在做着全职工作,要么就是过着像马拉松赛一般的生活,从城市的一头跑到另一头接送孩子和狗,买日用品。假如她打电话到我家没人接,那可要出麻烦了。

“你去哪儿了?我打了有一百次了,你都没接电话。有人在家吗?”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录音电话上总是这些哀伤的话。运气好的时候,她可能会跟我女儿通上话,让她给我留言,而通常我在一个星期以后才发现那用蜡笔写在电话单后面的留言:“打电话给外婆,她想知道你到底还住不住在这儿。”

我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手机不稳定地夹在脸颊和耸起的左肩之间。

我一边拌着沙拉,一边听母亲讲她一天发生的事:带父亲去看医生,父亲的视力已经大不如他想象中好了,但她还是让他开车;跟朋友吃午饭,那人的丈夫得了阿尔茨海默氏症(一种老年痴呆症);上运动课,虽然她肯定她开始上课以来,老师已经缩矮了两英寸。讲话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之间所建起的那条无形的、跨越时空的联系。

一个朋友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世,母亲问我她

该主动去看她呢,还是等她朋友请她去呢。

“去吧。”我跟她说。

埃莉诺的丈夫呢,就是那个得了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要不要请他们来吃晚饭,这会不会太为难?

“太为难谁?”我问。

七十八岁的母亲现在生活在一个四周环绕着恐惧之山的国度,放眼望去,全是高龄和疾病,她所了解、所珍爱的人和事都已消失殆尽。年轻时轻而易举走过的道路,如今变得困难重重,因为她不再自信有能力航行于我们如今所生活的世界。但是她用钢铁般的意志来面对这些障碍,决心让她的生活充满意义和目的。有的时候,她的这种决心也体现在要控制我的一部分生活。

“你有没有用我寄给你的通心粉调料汁谱?里面有全部的重要维生素,很多黑橄榄油,对身体系统很有好处的。”她指导着。

“啊,用了,很好!”我撒了个小谎,一边将从店里买来的海鲜酱倒进意大利面里。初为人妻、初为人母时,这种对我家庭小事的操纵令我不胜其烦,但现在,我倒是真的感激还有人关心我的维生素摄入量。

“我会给你寄几篇关于皮肤保养的文章,我想,你该想点办法来对付你脸上的那些小褐斑点。”她的话中透着权威,仿佛她是皮肤专家。

当我离开家去上大学时,我未曾料到我的离开会引发一场情感危机,让母亲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能克

服。我离开以后,她需要的安慰比以往多得多,只有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琐事才能抚慰她的孤独。如果我太忙或太累,不想说话,我就只听她讲,我则一边叠衣服或为孩子们装好要带去学校的午餐。

外人听我们谈话可能会认为我们说的东西很琐碎,但实际上,这些是我们建立更亲密关系和加深互相了解的基石。我从她的话中听出她对父亲日益衰退的视力的真诚忧虑,也听出她对很多毕生知己即将离世的恐惧;我知道她给我食谱和医学建议,是怕我工作太辛苦,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在谈论日常琐事的过程中,我们建立起双方都渴望的亲密关系。

几年前,母亲节时我给妈妈寄了张贺卡,这张卡现在还挂在她的冰箱门上。卡片的封面上是一个妇人正一边开车送孩子上学,一边借着旅行车的后视镜在搽口红,上面写着:“哦,老天!我成了我妈了。”里边印着的是:“那我就太幸运了。”

挂断电话时,丈夫正好进门,我的手机像一个硕大的耳夹从耳朵上掉了下来。他把它从地板上拣起来,我告诉他,“我妈刚打电话来。”不管花钱多少,也不管什么时候,她有我的号码,这个号码就叫做“移动的爱”。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三(New century college English Series coursebook three, )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三3(New century college English Series coursebook three, 3) New century integrated unit test -- Unit 3, Book 4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lease fill in the Script as required: True or False Directions: There are ten statements in this section. Numbers are based on 1 to 6 Text A while the rest are based on Text B. Listen carefully and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r false. (10 points) One True False Please fill in the Script as required: When, the, author, got, first, computer, he, was, rather, surprised, to, find, there, were, his, already, so,, many, magazines, computing., about Two True False Please fill in the Script as required:

The, author, was, sure, that, he, should, write, because, he,, had, acquired, enough, knowledge. Three True False Please fill in the Script as requir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e, author, did, not, know, that, technology, and, freedom,, were, related, other., to, each Four True False Please fill in the Script as required: By, acquiring, more, knowledge, people, may, find, that, today's, truth,, may, not, be, true, tomorrow. Five True False Please fill in the Script as required: In 1992, Brazil, suffered, a, lot, the, terrible, rains, because, its, forecasters, from, did, not,, know, the, beforeh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原文每段翻译U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原文每段翻译U UNIT 6:Culture Shock |文化冲击| Kalervo Oberg We might almost call culture shock an occupational disease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suddenly transplanted abroad. Like most ailments it has its own cause, symptoms, and cure. 1 我们不妨把文化冲击称为突然置身国外的人们所得的职业病。和大部分疾病一样,这种病有其独特的起因、症状和疗法。 Culture shock is precipitated by the anxiety that results from losing all our familiar signs and symbols of social intercourse. These signs or cues include the thousand and one ways in which we orient ourselves to the situations of daily life: when to shake hands and what to say when we meet people, when and how to give tips, how to give orders to servants, how to make purchases, when to accept and when to refuse invitations, when to take statements seriously and when not. These cues which may be words,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customs, or norms are acquired by all of us in the course of growing up and are as much a part of our culture as the language we speak or the beliefs we accept. All of us depend for our peace of mind and our efficiency on hundreds of these cues. 2 文化冲击是因为我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标记和符号而产生的焦虑所促成。这些标志或暗示包括我们应付日常生活各种情境时使用的诸多方式方法:与人会面时何时握手、该说些什么;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付小费;如何吩咐佣人;怎样购物;何时该接受、何时该拒绝他人的邀请;别人说的话,何时该当真,何时不该当真。这些暗示可以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风俗习惯或社会行为标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这些暗示,就像我们的语言和我们所接受的信仰一样,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所有的人都依赖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暗示才能拥有宁静的心境,过上高效率的生活。 Now when an individual enters a strange culture, all or most of these familiar cues are removed. He or she is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No matter how broad-minded you may be, a series of props have been knocked from under you, followed by a feeling of frustration and anxiety. People react to the frustration in much the same way. First they reject the environment which causes the discomfort: a€?The ways of the host country are bad because they make us feel bad.a€? When Americans or other foreigners in a strange land get together to complain about the host country and its people a€”you can be sure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culture shock. Another phase of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单元答案

Unit One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p.4 – p.5 2 Check (√) the true statements. 1 It’s a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few days at college. 2 It’s a personal and private story. 3 The writer uses past tenses. (The writer actually uses present tenses, but some diaries do use past tenses.) 4 It’s factual. 5 It’s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 1, 2, 4 3 Choose the best way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1.(a ) 2. (d) 3. (d) 4. (d) 5. (a) 6. (a) 4 Matc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box with their definitions. 1 (swear) 2 (muscle) 3 (impress) 4 (sip) 5 (gap) 6 (check in) 5 Replace the underlined words with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box. 1 (barely) 2 (spill) 3 (ignorant) 4 (intelligent) 5 (sign up) 6 (assures) She assures me that she’s read the book. 7 (run out of) I need to go and buy some tea, I have run out of it. 6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Is a warden likely to be (a) a teacher at the college, or (b) someone who looks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原文及翻译

One way of summarizing the American position is to state that we value originality and independence more than the Chinese do. The contrast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fears we both harbor. Chinese teachers are fearful that if skills are not acquired early, they may never be acquired; there is, on the other hand, no comparable hurry to promote creativity. American educators fear that unless creativity has been acquired early, it may never emerge; on the other hand, skills can be picked up later. However, I do not want to overstate my case. There is enormous creativity to be found in Chines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innovations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re is a danger of exaggerating creative breakthroughs in the West. When any innovation is examined closely, its reliance on previous achievements is all too apparent (th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phenomenon). But assuming that the contrast I have developed is valid, and that the fostering of skills and creativity are both worthwhile goal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becomes this: Can we gather, from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xtremes, a superior way to approach education, perhaps striking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poles of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陌生人的善意 1. 一年夏天,我从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塔霍城开车前往新奥尔良。在沙漠深处,我碰到一个年轻人站在路旁。他一只手打出拇指向外的手势,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汽油罐。我直接从他身边开过去了。别人会停下来的,我想。再说,那汽油罐只是个让车停下、好抢劫司机的幌子而已。在这个国家,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要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置之不理,大家会认为你是混蛋,而如今你要是帮了你就是笨蛋。到处潜伏着犯罪团伙、吸毒上瘾者、杀人犯、强奸犯、盗窃犯还有劫车犯,为什么要冒险呢?“我不想卷进去”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信条。 2. 开过了几个州以后,我还在想着那个想搭便车的人。把他一个人留在沙漠中倒并没有让我有多么不安。让我不安的是,我多么轻易地就做出了这个决定。我甚至根本没把脚从油门上抬起来。我很想知道,现在还有人会停车吗? 3. 我想到我此行的目的地——新奥尔良。那里是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的背景地。我回想起布兰奇·杜波依斯的名句:“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善意。” 4. 陌生人的善意。听起来好怪。如今这年头还有谁能指望陌生人的善意吗? 5. 要验证这一点,一个办法是一个人从东海岸旅行到西海岸,不带一分钱,完全依靠美国同胞的善意。他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美国?谁会给他饭吃、让他歇脚、捎他一程呢? 6. 这个念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但谁会这么不切实际、愿意去尝试这样一次旅行呢?好吧,我想,那不如我来试试? 7. 满37岁那个星期,我意识到我这辈子还从没冒过什么险呢。所以我决定来个观念的跨越,美洲大陆那么宽——从太平洋去大西洋,不带一分钱。要是有人给我钱,我会拒绝。我只接受搭顺风车、提供食物和让我歇脚的帮助。这将是穿越这片金钱至上的土地上一次无钱的旅行。我的最终目的地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恐惧角”(即开普菲尔),它象征着我沿途必须克服的所有恐惧。 8. 1994年9月6日,我早早起床,背起一个50磅重的包,朝金门桥走去。我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牌子,向过路的车辆展示我的目的地:“美利坚”。 9. 司机们隔着挡风玻璃念出这个词,然后笑了。两个女人骑自行车经过。“有点含混,”其中一个说。一名带有德国口音的年轻男士走上前来问,“你这个‘美利坚’在哪儿?”10. 实际上,整整六个星期的时间里我试图找出答案。我搭了82次便车,行程4223英里,穿越了14个州。在旅途中,我发现其他人跟我一样有担心。人们总是在警告我当心别的某个地方。在蒙大拿州,他们叫我留神怀俄明州的牛仔,而在内布拉斯加州,人们提醒我说艾奥瓦州的人可不如他们友好。 11. 然而,在我所去的每个州,我都受到了友善的对待。我诧异于美国人执意帮助陌生人的能力,甚至于在看来与自己的最大利益相冲突时他们也绝不袖手旁观。有一天,在内布拉斯加,一辆四门小轿车在路肩停下。我走到车窗边,看到两位穿着节日盛装的瘦小老妇人。12. “我知道这年头不该带搭便车的,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不停车感觉真不好。”自称“维”的司机说。她和姐姐海伦是去内布拉斯加的安斯沃思看眼疾的。 13. 她们为我停了车,我都不知道是该亲吻她们呢还是该责备她们。这个女人是在告诉我,她宁肯冒生命危险也不愿意因为没为一个站在路边的陌生人停车而感到内疚。她们在一个高速路口把我放下时,我望着维。我们俩异口同声地说,“小心。” 14. 有一次我在雨中没能搭上便车。一名长途卡车司机停了车,他把刹车踩得那么重,车子都在草地路肩上滑行了一段。司机告诉我他有一次被搭便车的人持刀抢劫了。“但我不愿意看到有人在雨里站着。”他补充说,“现在大家都没有良心了。” 15. 然而,我发现,总体而言,人们还是挺有同情心的。艾奥瓦州一对中年夫妇为了帮我找宿营地领着我走了一个小时。在南达科他州,一个女人让我在她家住了一晚之后递给我两张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课后答案

The Answers to Unit 1 Enhance Your Language Awareness (I) Working with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1) obtain (2) confident (3) communicate (4) advantage (5) relevant (6) helpful (7) extreme (8) enjoyable (9) means (10) process (11) particularly (12) characters (13) astonished (14) apparently 3. (1) fond of (2) is...related to (3) according to (4) To a certain degree (5) vice versa (6) no doubt (7) rid... of (8) cleared up (9) or else (10) at all costs (11) sure enough (12) let alone (13) similar to (14) It's no use (15) in my opinion (16) was worth (II) Increasing Your Word Power 1. (1) c (2) d (3) b (4) b (5) b (6) d 2. (1) highly/very (2) quite/very (3) quite/very/increasingly (4) quite/simply/very 3. Adverbs Adjectives efficiently efficient particularly particular fluently fluent quickly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课文

BOOK2课文译文 UNIT1 TextA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 1987年春,我和妻子埃伦带着我们18个月的儿子本杰明在繁忙的中国东部城市南京住了一个月,同时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我们在南京期间寓居的金陵饭店堂。 我们的房门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的大塑料板上。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可以交给服务员,也可以从一个槽口塞入钥匙箱。由于口子狭小,你得留神将钥匙放准位置才塞得进去。 本杰明爱拿着钥匙走来走去,边走边用力摇晃着。他还喜欢试着把钥匙往槽口里塞。由于他还年幼,不太明白得把钥匙放准位置才成,因此总塞不进去。本杰明一点也不在意。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 我和埃伦都满不在乎,任由本杰明拿着钥匙在钥匙箱槽口鼓捣。他的探索行为似乎并无任何害处。但我很快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里任何一个中国工作人员若在近旁,都会走过来看着本杰明,见他初试失败,便都会试图帮忙。他们会轻轻握牢本杰明的手,直接将它引向钥匙槽口,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并帮他把钥匙插入槽口。然后那位“老师”会有所期待地对着我和埃伦微笑,似乎等着我们说声谢谢——偶尔他会微微皱眉,似乎觉得我俩没有尽到当父母的责任。 我很快意识到,这件小事与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工作直接相关:考察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方式,揭示中国人对创造性活动的态度。因此,不久我就在与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时谈起了钥匙槽口一事。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的中国同行,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对此事的态度与金陵饭店工作人员一样。既然大人知道怎么把钥匙塞进槽口——这是走近槽口的最终目的,既然孩子还很年幼,还没有灵巧到可以独自完成要做的动作,让他自己瞎折腾会有什么好处呢?他很有可能会灰心丧气发脾气——这当然不是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不教他怎么做呢?他会高兴,他还能早些学会做这件事,进而去学做更复杂的事,如开门,或索要钥匙——这两件事到时候同样可以(也应该)示范给他看。 我俩颇为同情地听着这一番道理,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在意本杰明能不能把钥匙塞进钥匙的槽口。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美国中产阶级最重要的一条育儿观。如果我们向孩子演示该如何做某件事——把钥匙塞进钥匙槽口也好,画只鸡或是弥补某种错误行为也好——那他就不太可能自行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件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他就不太可能——如美国人那样——将人生视为一系列 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一个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发现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把着手教 回想起来,当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正是体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意义上的关键之所在。这件事表明了我们两国在教育和艺术实践上的重要差异。 那些善意的中国旁观者前来帮助本杰明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像我可能会做的那样笨拙地或是犹犹豫豫地把他的手往下推。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轻轻地把他引向所要到达的确切方向。 我逐渐认识到,这些中国人不是简单地以一种陈旧的方式塑造、引导本杰明的行为:他们是在恪守中国传统,把着手教,教得本杰明自己会愉快地要求再来一次。

Unit4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2

Unit 4 Text A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respect: n.a particular point or detail Grace was a fine woman — perfect in almost every respect. Collocations: in this respect在这个方面in every respect 在各个方面 in some respects 在有些方面in any respect 在任何方面in no respect绝不 2. as regards:on the subject of; concerning Could you elaborate on your government policy as rega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 are no special rules as regards what clothes you should wear. 至于应该穿什么衣服, 并没有硬性规定。 3. cut off: ①to cause sb. to die sooner than is normal 使夭折 Disease cut Smith off in the best part of his life ②to remove sth. (from sth. larger) by cutting切下He cut off a metre of cloth from the roll. ③to stop, interrupt or isolate中断Several villages have been cut off by the snow. ④to separate sth. by cutting it away from the main part 切断Don’t cut your fingers off! 4. inquire: v.to ask for information She inquired of me most politely whether I wished to continue Collocations inquire about查问;查明inquire after问候;问安 inquire for查询(货物);求见inquire into查究;调查 CF: ask, demand, inquire & question这些动词均含有“问”,“询问”之意。 ask最为普通,可与demand, inquire和question换用,但ask用于口语中,指提出问题让人回答。例如: demand指根据自己的权利、职责或身份认为有必要弄清情况而正式发问,常隐含命令对方回答的意味。例如: inquire比较正式,指为得到真实情况而详细询问或调查了解。例如: question指因感到可疑或为了解情况,弄清究竟而发问,有时指一连串的发问。例如:5. part: v.to separate or divide If we must part, I hope we can be friends.如果我们必须分手,我希望我们分了手还是朋友。 6. exclaim: v.to cry out suddenly and loudly for pain, anger, surprise, etc. He could not help exclaiming at how much his son has grown. CF: cry, shout, exclaim & scream这些动词的均有“喊”,“叫”之意。 cry一般指因恐惧、痛苦、惊奇等而喊叫。 shout指有意识地高声喊叫,常用于提出警告、不满、发命令或唤起注意等。 exclaim多指因高兴、愤怒、痛苦、惊讶等突发感情而高声喊叫。 scream指因恐惧、快乐或痛苦而发出尖叫声 7. keen: adj. 1) sharp, active, sensitive Dogs have a keen sense of smell. 2) intense, strong, deep After retirement, he had a keen sense of loss. 退休后,他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3) eager, enthusiastic She was not very keen on football. CF: sharp, acute & keen 这些形容词均有“锐利的”,“敏锐的”,“机敏的”之意。

新世纪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UNIT1 人在自然界 1)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王国里。他们时刻被大自然所包围并与之相互影响。人类呼吸的空气、喝下的水和摄入的食物,无一不令人类时刻感知到大自然的影响。我们与大自然血肉相连,离开大自然,我们将无法生存。 2) 人类不仅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同时也在改变着大自然。人类把自然资源转变为各种文化,社会历史的财富。人类降服并控制了电,迫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服务。人类不仅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转移到不同的气候环境,也改变了他生活环境的地貌和气候并使动植物因之而发生转变。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依赖越来越少,而间接的依赖却越来越多。我们远古的祖先生活在大自然的威胁及破坏力的恐惧之中,他们常常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无法获取。然而,尽管工具不甚完备,他们却能同心协力,顽强工作,并总是有所收获。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中,大自然也发生了改变。森林被破坏了,耕地面积增加了。大自然及其威力被看成是和人类敌对的东西。譬如,森林被认为是野性的和令人恐惧的,因此人类便想方设法使其面积缩小。这一切都是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的,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哪里建立家园,耕耘土地,哪里的森林就被砍伐。 4)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越来越关注的是在何处得到和如何得到生产所需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问题。科学与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已经使人类意识到了工业在改变地球的进程中对地质产生的重大影响。 5) 目前,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整体之间过去存在的动态平衡,已呈现崩溃的迹象。生物圈中所谓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变得极为尖锐。人类和社会的需求,即便是简单得像淡水一样的物质,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清除工业废物的问题也变得日益复杂。 6) 现代技术的特征是生产和使用日益丰富的人工合成产品。人们生产成千上万的人工合成材料。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尼龙和其他人造纤维把自己从头到脚地包裹起来,这些绚丽的织物显然对他们无益。年轻人或许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更关注的是外表,而不是健康。但是上了年岁之后,他们就会感受到这种有害的影响。 7) 久而久之,这些合成物质转变成废弃物,那些原本毒性不大的物质在自然循环中变为极其有害的物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今都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难道是无法避免的吗?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英语复习资料短语 unit 1 (be)free of摆脱,免于 draw the line(at)划清最后界限 get away from it all远离这一切;have a point和情理;是明智的 live with容忍 off the grid 没有联网 save for除……之外 serve up sth.提供 sniff at对……嗤之以鼻 unit 2 a host of一大群;许多 buck the tread抵制某种趋势;反潮流by definition依据定义;当然地 center on以……为中心 check off清点 get out of the way使某人或某物不碍事in terms of根据,就……而言 kick in开始生效 unit 3

act out把……付诸行动 be on one's way to 正要成为;正要做 connect the dots 理清头绪 for fear of 以防;生怕 have no awareness of 不知道 in service 在使用中;可运用 keep perspective 适当处理;摆正位置 play out 把戏演完;让戏上演 seek out 追寻到;找到 throw balance 使某人心神不安 to that end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unit 4 at the height of 在......的顶峰或鼎盛时期 brim with 充满 bring to mind 使想起 conjure up 使呈现于脑际;使想起 contrast with 与......形成对照;和......相对照draw attention to 吸引人注意... in great demand 需求量大的;受欢迎的 refer to 提及 unit 5 after the manner of 仿效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课文翻译

Globalization is sweeping aside national borders and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s. What impact does this have on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loyalties? Are they strengthened or weakened?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全球化正在扫除国界、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对国家的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它们会得到加强还是削弱?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In Search of Davos ManPeter Gumbel 1. William Browder was born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grew up in Chicago, and studied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California. But don't call him an American. For the past 16 of his 40 years he has lived outside the ., first in London and then, from 1996, in Moscow, where he runs his own investment firm. Browder now manages $ billion in assets. In 1998 he gave up his American passport to become a British citizen, since his life is now centered in Europe. "National identity makes no difference for me," he says. "I feel completely international. If you have four good friends and you like what you are doing,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are. That's globalization." 寻找达沃斯人 彼得·甘贝尔 威廉·布劳德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在芝加哥长大,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但别叫他美国人。他今年40岁,过去16年来一直生活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先是在伦敦,1996年后在莫斯科经营他自己的投资公司。布劳德如今掌管着价值16亿美元的资产。1998年,他放弃美国护照,成为英国公民,因为他现在的生活中心在欧洲。“国家认同对我来说不重要,”他说,“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国际人。如果你有四个朋友,又喜欢你所做的事情,那么你在哪儿无关紧要。这就是全球化。” 2. Alex Mandl is also a fervent believer in globalization, but he views himself very differently. A former president of AT&T, Mandl, 61, was born in Austria and now runs a French technology company, which is doing more and more business in China. He reckons he spends about 90% of his time traveling on business. But despite all that globetrotting, Mandl who has been a . citizen for 45 years still identifies himself as an American. "I see myself as American without any hesitation. The fact that I spend a lot of time in other places doesn't change that," he says. 亚历克斯·曼德尔也是全球化的狂热信徒,但他对自己的看法与布劳德不同。61岁的曼德尔曾任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裁。他出生于奥地利,现在经营着一家法国技术公司,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与日俱增。他估计自己几乎90%的时间都花在出差上。然而,尽管曼德尔全球到处跑,已经做了45年美国公民的他还是认为自己是个美国人。“我毫不迟疑地把自己当作美国人。我在其他地方度过很多时间,但是这一事实不能改变我是美国人,”他说。 3. Although Browder and Mandl define their nationality differently, both see their identity as a matter of personal choice, not an accident of birth. And not incidentally, both are Davos Men,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élite who trek each year to the Swiss Alpine town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founded in 1971. This week, Browder and Mandl will join more than 2,200 executives, politicians, academics, journalists, writers and a handful of Hollywood stars for five days of networking, parties and endless earnest discussions about everything from post-election Iraq and HIV in Africa to the global supply of oil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Yet this year, perhaps more than ever, a hot topic at Davos is Davos itself. Whatever their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most Davos Men and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教材答案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教材答案 The Answers to Unit 1 Enhance Your Language Awareness (I)Working with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1) obtain (2) confident (3) communicate (4) advantage (5) relevant (6) helpful (7) extreme (8) enjoyable (9) means (10) process (11) particularly (12) characters (13) astonished (14) apparently 3. (1) fond of (2) is…related to (3) according to (4) To a certain degree (5) vice versa (6) no doubt (7) rid… of (8) cleared up (9) or else (10) at all costs (11) sure enough (12) let alone (13) similar to (14) It’s no use (15) in my opinion (16) was worth (II)Increasing Your Word Power 1. (1) c (2) d (3) b (4) b (5) b (6) d 2. (1) highly/very (2) quite/very (3) quite/very/increasingly (4) quite/simply/very 3. 4.No Mistake especial→especially necessarily →necessary frequent → frequently No Mistake easily → easy No Mistake i ndividually → individual m uch → many

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 课文翻译及答案Unit1

优等生的秘诀 1 一位研究教育的老师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做过重点研究,发现最聪明的学生不见得总能得高分。根据这位教授、其他教育专家以及优等生们自己的观点,懂得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2 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之所以学习优秀,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几个基本原则。首先,优等生知道如何决定轻重缓急。他们从来不会为了打电话、看电视或者吃零食而牺牲学习时间。换言之,学习总是摆在娱乐之前。另外,优等生们总是注意随时随地学习。有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也是优秀的运动员,每天利用户外训练时间背生物学术语。而另一位学生则利用每天早上刷牙时间记一个新单词。所有受访的学生无一例外都认为,在什么时间学习完全是个人偏好问题。有些人在夜深人静时学习效果最好,有些人则喜欢趁着自己还能清晰地记得上课所讲的内容,一放学回家就开始学习。尽管如此,所有优等生都一致认为,如果想任何时候都表现优秀,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要持之以恒。 3 学生还必须学会有条理。举个例子,有一位优等生在学校乐队、田径队、橄榄球协会和辩论小组里都很活跃。他透露,他之所以把东西放得井井有条是因为他浪费不起到处找东西的时间。还有一位学生喜欢把当天的笔记马上整理出来并放进用不同颜色标记的文件夹里,以便临近考试时能随时用来复习。优等生们提倡的另一个技巧是有效的阅读,其中包括快速阅读,提高记忆能力以及主动提出问题以便充分理解作者的意思。 4 对于学生们来说,合理安排时间也同样重要。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根据每天的时间表和学习能力来安排做作业和项目的速度,不至于让手头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能制定时间表不仅让学生能够腾出更多时间来复习和完善功课,而且还能防止他们拖拖拉拉。成绩优异的学生认为,他们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上课时做好笔记,供复习时使用。有个学生透露,她把从课文上摘抄的内容记在笔记本的一边,把课堂笔记写在另一边。这样,就可同时复习到两方面的内容。她还透露,她不会浪费下课铃响前的几分钟跟朋友交头接耳,准备随时冲出教室。相反,她会利用这几分钟用两三句话概括那节课的要点,然后在下次上课前浏览这些笔记,加深印象。 5 老师们提倡的致胜秘诀是尽力让自己的作业整洁。有位老师说,学生交上整洁作业就已向高分迈进了一步。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和提问也同样重要,这或许是学生澄清疑问的最好办法。课堂参与还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有个学生概括得好,“好成绩来自透彻的理解”。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课后练习答案

Unit 1 Growi ng Up Part II Lan guage Focus Vocabulary I . 1. 1. respectable 2. agony 3. put??? 4. sequenee 5. hold back 6. distribute 7. off and on 8. vivid 9. associate 10.fi nally 11 . turn in 12 . tackle 2. 1. has been assigned to the newspap'rParis office. 2. was so extraordinary that I didn'tknow whether to believe him or not. 3. a clear image of how she would look in twenty years time. 4. gave the comma nd the soldiers ope ned fire. 5. buying bikes we'keep turning them out. 3. 1. reputati on, rigid, to in spire 2. and tedious, Whafsmore, out of date ideas 3. compose, career, avoid showing, hardly hold back n. 1. composed 2. severe 3. agony 4. extraordinary 5. recall 6. comma nd 7. was violating 8. anticipate 川. 1. at 2. for 3. of 4. with 5. as 6. about 7. to 8. in,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