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doc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doc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doc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在2011年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内容是: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整合、集成“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好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表明这项工作已经由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上升为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示范区创建工作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批31

个示范区创建城市,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23个,并首次全部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各地公共文化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等各个环节的任务都得到了明确,体系化、定量化、指标化程度明确提高,有效推动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浙江、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省份还参照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和标准,全面启动了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文化部门层层推动创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从创建工作情况看,各示范区创建城市将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撬动地方大幅投入。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城市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均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推动落实了中央关于“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要求,部分创建城市2011年比2010年文化事业费投入实现了翻一番。二是设施建设大幅提速。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不少创建城市启动了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

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按照创建指标要求,各地还采取了一系列“固强补弱”的措施,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提高设施体系化水平,推动了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三是突出矛盾加快解决。如各创建城市纷纷增设编制,落实创建标准中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3名专职人员、每个社区配备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要求,使长期存在的乡镇文化站无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无配置文化管理员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此外,很多创建城市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等难题进行了制度设计研究,并上升为政府文件,形成长效机制。

本报选择了部分创建示范区进行介绍,希望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创建举措,展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

成都:创新理念引领全市文化总动员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从欣欣向荣的建设期,高速迈进全面发展的平衡期。

文化设施标准全市统一

从2003年成都市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开始,成都市就以构建惠及人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牵引,把建设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和长效保障机制作为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工作目标。2009年,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阵地、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2010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全覆盖,形成了“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圈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今,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如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让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成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重心。

为了保证公共文化设施使用到位,成都市文化局统筹全市文化部门,在设施建设、经费保障办法上实现了全市统一,并对全市所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设置和服务职能进行了统一规范;在人员配备上,乡镇、街道基层文化站和文化中心人员配备纳入了乡镇、街道政府人员序列;在设施配备上,成都市统一安排部署,各区县财政统一安排支出,为各地文化站、文化中心配备基本设备;在经费落实上,成都在全国率先正式设立乡镇(街道)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8元、6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管理办法上,成都市对基层文化站、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2011年,成都在全市评选了50家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最为突出的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并给予表彰。

借助社会力量,突破固有阵地

“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文化系统内部的责任,更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市文化馆馆长贾磊表示,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文化系统内部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此时就需要借助社

会各界力量,突破固有的文化阵地,将文化活动开展到群众身边去。

成都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上进行了很多创新性探索。其中全国首创的“报纸上的文化馆”得到全国各地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报纸上的文化馆”“网络文化馆”等创新模式极大方便了群众的文化体验。如今,成都市民足不出户,点点鼠标、看看报纸就能对每天的文化大事一目了然。

成都市文化馆还创新性地提出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活动品牌化、群众文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就必须突破固有的文化阵地。”贾磊介绍,以成都市文化馆为例,文化馆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中重指导、督促、检查等;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主要发挥策划、引领、支持的功能。近年来,成都市文化馆还相继提出了“全社会都是文化阵地”“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媒体传播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等全新的理念,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走出文化阵地办文化,创新理念引领成都文化总动员。发动全社会力量,让文化真正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真谛。(记者梁娜)

上海徐汇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上海市唯一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区,徐汇区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重点通过启动、开发徐汇公共文化信息平台,改变文化服务的单向输出,形成文化服务与文化受

众的双向互动,有效解决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对接矛盾,再造服务流程、服务模式、服务秩序和服务管理体系,着力拉近公共文化三级服务网络的距离,提高服务的公共性、针对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文化服务智能化管理

作为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亮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就是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平台,该平台由多媒体智能互动终端、智能一卡通IC卡和智慧文化数据中心三部分构成。徐汇区文化局依托公共文化一卡通建设,创新性地进行文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打造公共文化信息采集和反馈平台,完善信息发布、反馈、活动预约等环节,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进行居民文化服务需求调研并发布调研结果。居民依托一卡通服务卡,人人、处处、时时可以参与反馈文化需求,区文化局实时了解居民需求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提高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

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进行文化活动预约。徐汇区文化局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将文化设施的“供”“需”对接,把该区各活动室、剧场、多功能厅等文化设施的可供使用时段、使用要求以及各文化团体的活动信息,第一时间推送到居民中,鼓励个人、团队通过“刷卡”,有的放矢地完成文化活动的异地预约和现场签到,切实提高了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进行智能评价。居民参与文化服务活

动后,可以通过智能管理平台对服务项目、内容进行评价,徐汇区文化局通过评价内容,可对服务质量较低的项目进行完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徐汇区文化局通过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全面收集居民最需要的、参与程度最高的文化活动信息,同时进行数据发布、信息采集与反馈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文化服务资源的智能分配;通过收集每个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情况,对包括教育、健身、志愿者等各类优质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实现时间、内容、人群上的充分整合。

文化服务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

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智能化服务打造公共文化信息采集、预约、发起、反馈的平台,改变过去文化服务的单向输出模式,形成文化服务与文化受众的双向互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以创新的理念和包容的姿态,从过去更多关注文化产品,到更加关注文化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更加关注文化民生。再造公共文化的服务流程、服务模式、服务秩序和服务管理体系,拉近公共文化三级(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文化活动室)服务网络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拉近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提升公共文化信息的透明度,解决长时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接的矛盾。在信息发布基础上,通过公共文化信息的采集、预约、发起和反馈功能,全面有效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让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迅速掌握受众的文化需求并及

时做出相应调整,同时让不同文化需求的居民参与进来,逐步由以往“政府主导,老百姓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政府引导,老百姓成为参与主体”的良好局面。

整合区域资源的有效载体。“公共文化一卡通”作为区域文化资源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区域内的资源联动共享、共赢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该区目前正在尝试推进的工作包括:一、区域文化单位购买服务与扶持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让不同群体免费或低价享受到更多精彩、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以项目合作、契约合作、原创作品支持等形式,对区域市属文化单位和民非组织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充分挖掘具有徐汇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二、区属条块资源结合。通过文教结合,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并通过与13个街道(镇)合作,利用庙会、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式,共建共享文化资源。三、不同受众的资源整合。该区将通过“公共文化一卡通”的调研功能,定期了解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段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便于诉求的集中整合和解决;还将依托微博等平台,及时收集线上“粉丝”对一卡通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便于进一步的更新软件,完善平台。

提升政府行政资源的有效途径。一是使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具针对性。通过“公共文化一卡通”的后台操作平台能够第一时间汇总相关数据和信息,以此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客观有力依据,确保了政府有针对性地投入文化事业经费。二是使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具有效性。一卡

通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受众提供各自所需的文化产品,避免了“一刀切”式的单向灌输,充分调动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三是使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具实时性。徐汇区文化局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从后台实时了解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及时发布和调整相关信息,实现线上线下与受众人群的“零距离”沟通。(沪文)

东莞:“提升工程”保障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立足于改善文化民生,大力构建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东莞重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上寻求突破,全面启动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同时,为了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还启动了创建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村(社区、居民小区)、企业工作,努力创建高水平示范区。

着力基层:建设施抓管理促提升

东莞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1年,东莞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核心,市、镇两级投入3.9亿元,实施了“文化惠民”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全市32个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了“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32个镇(街)都设置了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设施,192个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村(社区)都拥有了文体广场、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

目前东莞共有公共图书馆(室)610个,各类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并呈现出规模大、档次高、覆盖广,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特点。

高标准、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为创建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东莞的优势之一,但光有硬件还远远不够。今年,东莞市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核心,市、镇两级财政投入1.16亿元启动实施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这项工程包含了四大创建项目,其中位居首位的是建立专兼结合的村(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队伍。

根据东莞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方案,今年东莞将为558个村(社区)各聘任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和2名以上兼职的文化志愿者。文化管理员实行“村用、镇聘镇管、市指导培训”的管理模式,每人每年的补助不少于3万元。文化志愿者由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和镇(街)文化志愿服务队招募、培训和管理。东莞市还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对重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扶持奖励。通过发挥文化管理员的主导作用、文化志愿者的辅助作用,提升全市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果,增强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此外,东莞市还将积极实施文化人才轮训计划,以基层文化部门领导干部、文艺骨干、村(社区)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为重点对象,广泛开展各类业务能力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考察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文化队伍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

与此同时,东莞市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以

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和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为重点,积极研究制定全市重大文化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办法、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管理办法、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加强制度化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创建:镇、村、企业争创市级示范区

“厚德务实”是东莞的城市精神之一,也是世世代代东莞人的宝贵品质。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务实的东莞人把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作为实现文化惠民的有效途径,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周期截止于2013年上半年,该创建周期结束后,东莞不会停止其创建步伐,而是把创建工作予以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近日,东莞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东莞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示范村(社区)、示范企业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参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有关内容,结合东莞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标准、评审办法。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东莞将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分3批在全市创建18个示范镇(街),192个示范村(社区、住宅小区)、288个示范企业。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基本性、均等性向优质化、高效化发展,让所有市民和广大外来务工者都能充分实现文化权利,享受文化发展成果。(莞文)

长沙:依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长沙市依托各乡镇本土文化资源,建成了一个个符合村民文化需求的特色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中独树一帜。

特色文化站“合”村民口味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个崭新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各具特色,满足了村民的文化口味,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化站的功能。

在安沙镇综合文化站广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广场舞台两旁的对联“春夏秋冬四季传承社会真善仁和美,喜怒哀乐一生演绎人间酸甜苦辣咸”;在双江镇综合文化站,滚灯车、锣鼓亭子等非遗项目引入文化站;江背镇综合文化站打出了剧场牌;开慧乡综合文化站打出了湘绣牌,文化站免费聘请师傅教授绣花;金井镇综合文化站里的电影院,是全省首个乡村数字电影院,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也催生了农村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腰鼓队、舞蹈团、龙狮队、健身队、合唱队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的“九娭毑艺术团”,队员都是来自不同村子的农妇,她们如今打腰鼓、扭秧歌、说快板、演小品等样样拿手,还经常受邀参加乡镇、县里的各种活动,团长九娭毑还代表团队走上了长沙市春晚的舞台。

“麻雀”虽小,功能齐全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特色是建立在设施功能齐全之上的。长沙县的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设置了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综合培训室、电子信息网络室等,全部免费开放。在安沙、青山铺镇,免费美术培训最受农家孩子喜爱;在白沙乡锡福村,舞林大会夜夜上演;在星沙街道,每个周末的文艺表演轮番举行……这些都成为长沙城乡居民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长沙县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还启动了农村文化集市,将文艺节目送到农民家门口,在乡村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农民运动会、农民器乐比赛、舞蹈大赛、象棋比赛、老年人才艺大赛等在乡村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家门主动投身到文化活动之中,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获取精神的愉悦。

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难题

长沙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以务求实效为目标,以六大文化惠民工程为着力点,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好戏天天演,欢乐满星城”演艺惠民工程等,并着力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文化部门时刻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想方设法让人们享受文化成果。

长沙县从2009年起,分3年时间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按新标准、新要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明确建设单位以后,有建设

任务的乡镇,当地政府与建设单位签订了责任状。县政府组织县发改、国土、规划、住建、财政等部门协调落实相关责任。县文广新局负责制定建设方案,统筹规划设计,督促工作进度。文化站建成后,县文广新局还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图书、音响、电脑、文体器材等用品,并拨付建设经费。同时,长沙县政府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投”的方式,给每个投入使用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补贴建设资金100万元,全县已累计投入1700余万元;县财政每年为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拨付常年运行经费5万元、免费开放项目经费2.5万元,加上中央下拨的免费开放项目经费2.5万元,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共计10万元,确保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湘文)

遵义:多措并举确保制度设计高质量

作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贵州省遵义市把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作为示范区创建的重要内容,采取广泛征集课题研究单位、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建立专家联系指导机制、建立成果应用奖励机制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制度设计研究高质量。

把社会力量发动起来

遵义市在创建过程中,没有把制度设计研究的参与主体局限在遵义市甚至贵州省,而是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研究单位。早在去年8月,遵义市就印发了《遵义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了25个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向市属文化系统及有关单位印发了《关于参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

究的通知》,公布了《群众自办文化研究》等10个推荐课题,把基层力量调动起来;还在媒体上以广告的形式在全国公开征集研究单位,发动社会力量和相关专家参与制度设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贵州省省情研究会、遵义市发改委、遵义市地税局以及遵义各县、区(市)文化部门等42个单位提交了研究方案,经市创建办组织评审,确定了26个单位深化研究工作。

目前,已有21个单位向遵义市创建办提交了25个课题30余份初步研究成果,经评审,最终确定了27个初步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质量高,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如贵州省省情研究会提交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品牌活动示范作用研究》,为遵义市“激情广场·红歌之星选拔赛”“百姓剧场·舞台精品剧目免费展演”“乡村大舞台·农村文艺演出”“名城大讲堂·名家学者做客市图书馆博物馆讲座”和“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广泛深入开展和示范带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还有大部分研究成果在机制、制度、政策方面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许多建议,为下一步制定文化建设的专项制度及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下”两头都要“吃透”

遵义市创建办多次组织召开了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会,安排课题研究申报工作,对已申报参与制度设计研究的单位提出课题要求,紧密结合遵义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和“吃透”《遵义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全面深入了解遵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兰凯军《光明日报》(2014年03月0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是对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所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例如,服务内容老化、服务效率低下、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下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其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制保障。在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运行秩序和决策方式,否则就会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性、公平性、效率性、规范性等大打折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总体比较滞后,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单项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要抓紧完善立法,使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在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政策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将之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予以确认和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组织提供具体的衡量尺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精细化。要积极推动地方立法,鼓励地方根据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保障和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法制保障,还需要高效的工作机制。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存在多头管理、业务重复、效能不高、区域壁垒等问题,亟待作出优化。要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文化工作理念,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开放性、持续性、协调性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绩效为核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考核相符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建立“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打破部门和区域壁垒,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不同形态、不同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的交融与共享。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网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基础,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努力促进国家、省、市、县、乡、企业、学校等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创共建格局。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保障各类文化设施资源由单边、单向,向多边、多向整合转变,提高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要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公共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和辐射作用,促进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课程前言 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可行性报告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可行性报告 台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的基本情况 2010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创建工作旨在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建设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关于创建标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分东、中、西部三类标准。东部创

建标准共有6个方面31条,涵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等。 表1: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主要指标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市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 市、县两级图书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考核时);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4册次以上(考核前几年);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 市县两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 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摘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创建标准) (二)关于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每两年以地级市人民政府为主体申报。“十二五”期间申报的时间分别是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根据申报标准和相关要求,原则上每省(区、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知识竞赛题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知识竞赛题 一、选择题 1、(),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鄂尔多斯市名列其中,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 A、2008年5月 B、2009年5月 3 C、2010年5月 D、2011年5月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周期是()。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3、鄂尔多斯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时间是()。 A、从2011年至2012年 B、从2010年至2012年 C、从2010年至2011年 D、从2009年至2012年 4、各地区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最终由()批准审定。 A、文化部、财政部 B、文化部、教育部 C、教育部、财政部 D、文化部 5、为推动全市公共文化的快速发展,建立文化投入长效机制,使公共文化建设得到有力的经费保障,根据示范区创建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各级政府财政对文化的投入至少占一般年预算支出的()以上。 A、4% B、5% C、6% D、7% 6、“十一五”以来,全市文化文物基本建设投入达( ) A、50多亿元 B、60多亿元 C、70多亿元 D、80多亿元 7、我市创建示范区规划提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体系,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财、物得到保障。其中,市群艺馆年活动经费不低于()万元,市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不低于()万元,市博物馆年征集文物经费不低于()万元。 A、100 300 1000 B 、200 400 900 C、300 500 1000 D、 400 600 700

8、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充项目,我市将大力扶持农牧民群众以单户或联户的方式兴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户,目前全市示范文化户达到了()户。 A、750 B、650 C、550 D、450 9、按照我市创建示范区标准,全市展览馆、艺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要达到()个以上。 A、20 B 、30 C、40 D、50 10、目前,我市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个项目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3 54 B、4 55 C、5 56 D、7 57 11、按照我市创建示范区规划要求,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应达到()册以上,市、旗区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次以上。 A、1 1 B、1 0.5 C、0.8 1 D、1 2 12、按照我市创建示范区规划要求,市、旗区图书馆人均到馆次数()次以上。 A、0.3 B、0.5 C、0.8 D、1 13、我市创建示范区规划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明确,全市要实现城镇()分钟文化圈,农村()公里文化圈和牧区()公里文化圈。 A、十、五、三 B、十、两、十 C、八、五、三 D、六、二、八 14、按照我市示范区创建标准,所有苏木乡镇(街道)应建有单独设置的()平米以上、功能较为齐全的综合文化站。 A、600 B、700 C、800 D、900 15、截止“十一五”末,我市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总藏量达到() A、100多万册 B、120多万册 C、150多万册 D、180多万册 16、目前,我市共建成()个全国文化先进集体。 A、2 B、3 C、4 D、5 17、目前,我市被评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个、市级民间艺术之乡()个。 A、1 5 11 B、2 6 11 C、3 7 12 D、4 8 12 18、目前我市有()支乌兰牧骑被评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 A、5 B、6 C、7 D、8

2018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试点创建工作方案

2018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试点创建工 作方案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试点创建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文化部国家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名单的通知》(文社文发〔2011〕26号)要求,我市金方街道办事处新村社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确保示范项目创建任务顺利完成,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城市社区为重点,以“以我所能、服务社区、以文化人、共建和谐”为宗旨,以社区文化机制创新为抓手,开展社区文化沟通机制建设,打破社区文化建设中邻里之间的“围墙”,协调发展社区内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使社区文化在建设机制上、管理手段上出经验、出成果。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创建周期内(18年~18年),对照国家创建标准,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基本建立制度完善、服务产品供给丰富、服务规范、服务方式创新、保障有力的XX市社区文化沟通协会网络,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沟通机制,使创建工作成为推动社区文化创新、深化文化惠民、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考核验收。 三、创建原则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街道办事处从基础上保证社区文化沟通机制建设所需的办公用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从资金上、政策上保障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社区文化沟通机制的建设。 ——主体参与的多样性、广泛性。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参与主体是社区居民,应坚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的原则,从社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里选出代表,共同参与到文化沟通协会建设中,切实保障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广泛性。 ——建管并重,注重效益。坚持协会“软硬件”建设并重,在继续加强文化沟通协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协会组织建设管理、服务产品供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摘要]文章阐明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性障碍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课程的考试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十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课程7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 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 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 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 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 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目标没有提到的是()。 A.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B.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C.公园开放 D.公共阅读服务 2. 本讲提到深化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不应该 包括()。 A.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B.政府 C.文化企业 D.公益性社会组织

3. 本讲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提到的是()。 A.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B.公共文化的资源和内容体系 C.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体系 D.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 4. 从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看,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着()的转变。 A.从管理到治理 B.从理论向实践 C.从制度建设向制度改革 D.从城市向农村发展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列举了在我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国际国内的挑战,包括()。 A.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 B.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 C.一些西方利益集团以中国威胁论为名对中国和 平崛起加以围堵 D.第三方国家崛起对我国的威胁 2. 本讲指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包括()。 A.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B.目前我们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已经呈现出加速的态势,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推进会上的讲话范文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在全区各项工作进入收官冲刺的关键阶段,区政府召开这次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推动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充分表明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刚才,xxx,分别结合自身实际,做了经验介绍,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可鉴可学。xx主席对我区前一阶段创建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全国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并以此为抓手,整体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去年7月份,经过严格评审,我区进入全国第x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范围,但要真正获得示范区称号,还需要付出x年的艰苦努力。今年x月份,我们召开了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标志着创建工作正式启动。x个月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各有关部门主动进位、协调配合,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们创建国家示范区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对照国家创建标准,相比其他先进地区,我们还有不少差距,主要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过程管理滞后、示范引领作用不强等等。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镇村换届、村级拆迁的客观制约,但更多的还是主观上的问题,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停留在配合的层面上,甚至产生“干到哪儿算哪儿”的思想,没有站在全区的大局中去认识创建工作,没有真正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的高度上落实创建工作。 从全市的情况看,第一批申报创建的时候,xx市有两个区,x区和x区,x区的x大赛搞了很多年,我们区的x大赛也搞了x届,都是有区域文化品牌作支撑、作引领的,凝结了地区物质文化精神。第二批申报的是x区和x区,但赶上了全市文化中心在x区落成,所以我们排到了第x批。我们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就是在争创品牌。品牌是影响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就像消费的时候我们对某些品牌有忠诚度一样,有品牌和没有品牌的商品价值差异日益明显。因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有数量、更要有典型,典型代表水平,数量代表实力,有一个典型代表不了实力,但是有一批典型才能体现我们的实力。大家都知道,无文不成人、无化不成器,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不仅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人都不可或缺,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据我了解,xx区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上是漕运重地、皇家粮仓,底蕴深厚、贤士辈出。特别是近年来,全区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健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天穆杯小品、北仓杯歌手大赛等文化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被评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我区也是全国文化先进区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已有的成绩和特色亮点,使我区完全具备了创建示范区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和较劲爬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创建国家级示范区,既是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富民强区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xx的重要保障。全区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真抓实干,集中精力、财力、人力打好这场攻坚战,确保圆满完成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加快建设北部新区提供精神引领和内在动力。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调研区域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 姓名めめめ 系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めめめ 时间 2012年8月2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めめめ 指导教师:めめめ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一、调查目的 作为学习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我,虽然即将是大二的学生了,但是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学习此专业才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或许有些陌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以抽样调查和亲身观察的方式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背景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需求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 翰风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建设并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广场,大力开展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明水平,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明确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目标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到“十三五”末,逐步实现行政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全覆盖。初步建成现代化、标准化、广覆盖、高效能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场的文化载体功能和凝聚人心作用,组织引导、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资源向农村文化广场集聚,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农村群众就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是文化惠民的德政工程、改善民生的福祉工程,并将带动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集思广益,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确保农村文化广场工程顺利实施,推动文化大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提供支持。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明确领导责任分工,加强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部门责任目标,强化督查。建立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提倡和鼓励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加大投入提高建设项目的档次。针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国家和省级采用先建后补的扶持方式,即主建设方先行投入建设,工程完工报请主管部门,经验收合格后,给予适当补助。除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地方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因地制宜,统筹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可采取专项资金统筹、地方财政支持、村(社区)自筹、共建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的办法,形成多渠道有效融资机制。 农村文化广场规范化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应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允许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本着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经济适用,合理规划,反对浪费的原则。整合有效资源,提高利用率。活动室能综合利用的绝不分设。文化广场应具备多种服务功能,以满足文艺演出、大型集会、多项体育运动等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应急避难等。避免重复建设。 一、农村文化广场的基本建设要求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农村文化广场是村屯文化中心,选址应方便群众参与,利于疏散的安全地带。基本建设要求:要做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人性化、标识化” 。 (一)硬化:农村文化广场面积一般按当地人口计算,人均占地1 平米左右为宜。地面采用水泥混凝土硬化,有条件的面层可以自行选择丙烯酸、硅 PU或适合户外运动场的自流平等材料铺装。硬化面积最低不能小于1000川。厚度不能小于30cm。其中,混合土基础垫层不能小于15cm水泥混凝土硬化不能小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