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物学

复习

吴蕾

2015级生态学

1.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1)发育:包括从配子发生到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2)受精:指精子、卵细胞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想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受精过程包括:

①精卵相遇:精卵的相互识别、精子获能

精卵识别的分子基础:

·卵母细胞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分泌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趋化因子,不仅有利于控制精子类型,还可以使精子适时完成受精

·趋化因子已在腔肠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中发现。如精子激活肽,分离自美国海胆。

②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只有

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

·精子头部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该蛋白能够被子宫和输卵管分泌物中的酶降解,获得受精能力

·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③精卵接触时的变化: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精卵细胞核融合

·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上的某种糖蛋白结合,诱发精子顶体反应。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膜间的囊状细胞器。在顶体反应过程中,顶体小炮破裂并释

放出顶体内的各种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子胶状膜和卵黄膜,形成通道;随后精子穿过

通道,精卵质膜融合,精子的细胞核、线粒体和中心粒进入细胞内。

·阻断多精入卵的机制:

Fast block:改变膜的极性

Slow block: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实现

·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

然而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

·卵细胞的激活:未受精的卵的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核膜互融后,融合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为合子的细胞核,紧接着第一次卵裂的开始。

皮层反应:膜极性改变,卵膜上的精子结合受体失活

卵黄膜反应:皮层反应释放的皮层颗粒内容物如粘多糖吸水膨胀,卵黄膜向外凸出

透明带反应:皮层颗粒释放的透明质素在卵黄膜表面形成透明带,透明带中的精子受体分

子被修饰失活

受精膜:透明带、卵黄膜和皮层颗粒膜一起形成,最先在精子入卵的位置形成,逐步扩展

至整个卵细胞,皮层颗粒分泌的过氧化物酶使受精膜硬化,阻断多精入卵(3)卵裂

①卵裂: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始进入卵裂期,卵裂期内,体积较大的单细胞受精卵经过多次

有丝分裂形成许多小的细胞的过程。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

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结果是分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

②卵裂球:卵裂形成的细胞

③桑椹胚:实心的卵裂球

④由于各种动物卵含有不同的卵黄量,其卵内不同区域的卵黄分布的均匀程度不一,而卵黄量的

多少影响着卵裂的速度,过多的卵黄甚至组织卵裂面将细胞完全分开,因此卵内各个区域的卵

裂速度和它的卵黄量成反比

分为二分出左右,动物极位于头侧,植物极位于尾侧,灰新月带发育为腹侧?

⑥辐射卵裂:大多数为后口动物;螺旋卵裂:大多数为原口动物

(4)囊胚期

①囊胚:单层分裂球排列围成的中空球状体,其空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外周单层囊胚层细胞曾为

(5)原肠胚期

①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形成阶段,囊胚的一部分细胞内置进入囊胚腔,胚胎由单层

细胞组成发展成双胚层或三胚层,内置的细胞形成原肠(内胚层),这一阶段形成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②原肠胚约含有1000个细胞,原肠胚时期,细胞分裂变慢,细胞开始生长,细胞核内的RNA转

录作用开始明星,新的蛋白质开始合成。标志着在分子水平上出现了个体特征,也标志着胚胎决定已经无法回复,自此胚胎发育中的细胞沿着不同的途径发育下去

③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发咋,将3胚层多细胞动物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口:棘皮动物之前

后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

棘皮动物及其以后

④各类动物具有不同的原肠形成方式,主要有内陷、内移、外包、分层和内转

⑤中胚层的形成方式:

·原口-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细胞团,形成索状,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展,形成中胚层

·后口-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一对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逐渐发育增大并与内胚层脱离,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腔

称为体腔。

(6)神经胚与器官建成

⑥神经胚是指在原肠胚形成之后,从出现神经板开始到神经板闭合成神经管这一发育阶段的脊索

动物胚胎。

·神经板期:胚体伸长,背部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快,数目增多,形成神经板

·神经沟期: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为神经褶,中央凹陷为神经沟,中胚层背部正中形成脊索,两侧形成体节,同时沿侧壁向腹部伸展

·神经管期:神经褶向背部中央靠拢、融合,形成神经管,脱离外胚层进入胚胎内。中胚层继续沿着侧壁向腹部延伸,分裂成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由内外胚层包围的原肠腔形

成原始的消化道。

2.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1)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描述与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占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以一定的生活方式进行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这样的类群与

其他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2)分类标准:形态学、遗传学、地理学

3.动物的运动

骨骼系统为运动提供支撑和框架,肌肉收缩牵拉骨骼产生运动,为运动提供能量

(1)骨骼肌的生理

①肌肉的功能:牵拉骨骼产生肢体的运动、维持姿势、推动内容物在中空的管道或器官内运动、排空

器官内容物、产生热量、稳定关节、发声

②成对分布的屈肌和伸肌被称为拮抗肌

③骨骼肌纤维的结构:每个骨骼肌肌纤维都是多核、有条纹的细胞,细胞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肌原

纤维由肌丝组成,包括粗肌丝和细肌丝,肌丝中含有收缩蛋白,即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

④肌原纤维的收缩蛋白规则的空间结构决定了骨骼肌和心肌纤维交叉结合的条纹

⑤粗肌丝中有肌凝蛋白,肌凝蛋白的横桥具有ATP酶活性,横桥具有结合细肌丝上肌动蛋白的位点。

⑥细肌丝包含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肌动蛋白能够结合肌凝蛋白,原肌凝蛋白呈细长线

形,覆盖结合位点,肌钙蛋白包含三个亚基,C亚基能结合钙离子

⑦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原纤维之间的相对滑行机制: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改变原肌凝蛋白的空间结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位点

·肌凝蛋白的横桥与激动蛋白结合

·横桥结合ATP,获得能量产生倾斜,与肌动蛋白分离

·横桥与下一个肌动蛋白再次结合,并通过结合ATP再与肌动蛋白分离,反复结合和释放,拖动细肌丝滑动。

⑧骨骼肌收缩依赖于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着骨骼肌细胞膜通过横管传递到骨骼肌肌原纤维处

·横管的动作电位导致纵管的终池释放钙离子

·钙离子结合在细肌丝的机动蛋白上,改变原肌凝蛋白位相,暴露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相结合的位点

乙酰胆碱或其受体缺乏会损害运动,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神经末梢释放Ach,导致肌肉松弛无

力。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

⑨骨骼肌的舒张

·动作电位消失导致肌肉舒张

·纵管通过主动运输将钙离子从胞浆转运回终池

·肌钙蛋白与钙离子脱离,原肌凝蛋白覆盖结合位点

·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不结合,肌动蛋白滑行回到收缩前的位置

⑩运动单位

·包括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

·一个肌纤维仅接受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可以支配多个肌纤维的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量由参与该动作的运动单位的多少和大小来决定。一个运动单位产生兴奋后,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因此运动单位越大,产生的力量越大?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

·单收缩: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按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张力变化分为

等长收缩:负荷>肌张力,维持位置和姿势

等张收缩:负荷<肌张力,造成肢体运动

(2)其他肌肉

①心肌:

·心肌仅分布于心脏

·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的结构传递动作电位

·能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而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输入

②平滑肌:

·平滑肌分布于中空的器官管壁

·平滑肌收缩较骨骼肌缓慢

·平滑肌的收缩可以使平滑肌细胞自身引起或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纤维发放的信号

4.动物的感觉

(1)感受器

感受器是能将外界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神经中枢的结构

感觉是一系列来自感受器神经元发放的神经信号,并传导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感受器传入的信号,通过整合产生对不同刺激的感觉。

①感受器的特征

适宜刺激:感受器对其适宜刺激的感知最为敏感

换能作用:所有刺激都代表着不同能量形式,感受器能将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都转换为感

受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这种微弱电变化成为感受器电位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2)感觉

③听觉和平衡觉

通常是一种机械感受器,感知颗粒的振动或液体流动

陆生动物的听觉和平衡觉来自耳

·空气的振动通过外耳道震动鼓膜

·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振动卵圆窗膜

·毛细胞纤毛弯曲释放神经递质

·听神经传达到听觉中枢

内耳的其他一些器官感受平衡觉

·卵圆窗和球囊感受头部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

·半规管感受变速旋转运动

④视觉

视觉的机制在整个动物界内大体一致,各种动物虽然具有不同的视觉器官,但在进化上它

们都是同源的。

·许多无脊椎动物具有能感光的眼。涡虫的眼点仅能感光,不能成像

·腔肠动物、关节动物、蜘蛛和许多软体动物具有单眼

·昆虫和甲壳动物具有复眼,复眼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组成

脊椎动物眼的生理

·可见光传入眼睛

·眼的折光系统将物体发出的光波成像于视网膜。脊椎动物的眼通过调节晶状体来成像在视网膜上

·眼的感光系统将光波转变为电变化。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对光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

觉,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差;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对光敏感型差,可辨别颜

色,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强

·电位经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5.动物的繁殖

无性繁殖:指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无性生殖的方式

出芽生殖:亲代借由细胞分裂产生自带,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即芽基,芽基并不立即脱离母体,而与母体相连,继续接受母体提供养分,知道个体可以独立生活才脱离母体。

断裂生殖:个体断裂成许多片段,再由这些片段发育成小个体

(2)有性生殖的性别决定

②性染色体决定

·性染色体是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是与性别决定无密切关系的染色体。

·XY型性别决定,后代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

XO型性别决定方式:雌性的性染色体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为XO,产生X和仅有常染色

体的配子;后代的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X+X→XX(♀);X+O→XO(♂)·性染色体的来源——进化的结果:无性别决定→一对常染色体分化,出现性别决定→分化加深,其同源部分逐渐减少(其中一条消失,如蝗虫;其中一条上的基因逐渐减少,只含

与性别无关的基因,如果蝇;大部分为全雄基因,主要方向)

·ZW型性别决定,后代性别由雌性配子决定。

ZO型性别决定类似XO型

③其他类型的性别决定:

染色体组倍性与性别决定,♀是二倍体,♂是单倍体

环境条件决定性别

③性激素的组织作用:在生命早期,激素能够通过短期作用组织身体的发育,决定脑和身体最终将发

育为男性或女性,这一阶段通常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特定敏感时期。

外生殖器的分化发育是由敏感期的睾酮水平决定的。高水平的睾酮使外生殖器发育成男性

型,低水平睾酮发育为女性型。早期性别分化机制其“默认设置”是将每个哺乳动物设定

为雌性,而早期的睾酮使个体变为雄性

(3)繁殖周期和繁殖模式

大部分动物的繁殖具有周期性,通常是与季节变化相关,繁殖周期是受激素和环境因子控制的结果。许多动物行转移的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也有动物的生殖兼具二者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卵细胞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卵或是二倍体,或是单倍体,单倍体卵在开始发育时加倍

·雌雄同体:每个个体都具有一套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每一个体的配子都有相等机会遇到自身或相邻个体产生的相对性别的其他配子

一些雌雄同体的物种通过精巢和卵巢发育时间不同限制自体受精;另一些物种为顺序

性雌雄同体,即一个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转换其性别。

(4)精卵结合:受精的复杂机制决定了只有同一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结合

体外受精:雌性排放卵子到体外,在外环境与雄性排放的精子受精。需要湿润的外环境,时间很重要,大量精卵损失,难以保证受精率和存活率

体内受精:精子排放在雌性生殖管道内或附近,受精发生在雌性生殖管道内。常常需要雌性和雄性相配合的行为互动,需要相配合的生殖器官,通常产生更少的受精卵,能提供更好的亲本保护

(5)保障后代的存活

所有物种都产生超过环境承受数量的配子和受精卵,但成活的比例却非常小。许多陆生动物分泌形成卵壳,胚胎在卵壳内发育,以对抗严酷的陆地环境。许多动物并无卵壳保护,其胚胎在母体内发育。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亲本保护策略保障后代的存活。

(6)配子的产生

有性生殖的动物通过生殖系统产生配子,一些动物生殖系统简单,无明显的生殖腺,一些动物生殖系统复杂,包含生殖腺及许多附属的管道、腺体以帮助运输、提供营养及保护配子和胚胎

的发育。

人类的生殖系统

①性征:第一性征(主性征)-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副性征)-自青春期开始,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

特征

②睾酮的主要作用

·影响胚胎性别分化

·维持生精作用

·刺激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正常性欲

·促进蛋白质合成、骨的生长一起红细胞生成

③雌激素的主要作用

·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促进黄体、促进子宫发育生成

·激发和维持女性副性征:乳腺发育、脂肪和毛发分布、音调、骨盆等,出现并维持第二性征

·参与有关代谢: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的生长

④孕激素的主要作用

·对子宫:利于受精卵着床,安胎,防止再孕;

·乳腺:促进其发育,为泌乳做准备

·垂体:反馈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抑制排卵,防止再孕

·产热作用:排卵后→孕激素↑→基础体温↑

⑤月经周期:青春期后,子宫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落、出血、修

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月经周期是激素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6.生物的进化

①进化的主要证据

·古生物学:年代越久远的化石,保存在岩层的越底层,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揭示它们的相对年代。原核生物化石-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古老鱼形动物化石-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化石

·比较解剖学:同源结构-因起源于共同祖先而具有的相似结构,其在功能上以及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但其骨骼构造基本相似,如人的手臂、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蝙蝠的翼、老虎的前肢等;退化结构和返祖结构-鲸和蛇的骨盆和退化的后肢或四肢、盲肠退化成阑尾

·比较胚胎学:不同物种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保留有一些相似性。生物发生律

·生物地理学:地球上动植物的分布不平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系,不同区域的生物各有不同的进化历史

·分子生物学:所有物种具有相同的三联体遗传密码,起源于共同祖先或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间在DNA 和蛋白质上具有相似性

②大进化、小进化的概念和意义

·小进化:自然选择在物种之内作用于基因,产生小的进化改变;种内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小进化的具体表现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基因频率的改变

小进化的单位:无性繁殖生物-无性繁殖系;有性生殖生物-种群

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相对恒定的

小进化的主要意义:

小进化是大进化的量变过程,是大进化的基础;

小进化是生物体保持连续性所必需的;

小进化是生物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必需的;

小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表现为物种的绝灭和新种的形成

大进化可以看作是在大的时空范围内,生物与地球环境之间关系的调整过程

新种形成和新的生态关系的建立,表明生物与环境之间从不平衡又达到新的平衡

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改变基因频率的主要因素(小进化的机制)

小进化的主要因素: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其他因素——近交、远缘杂交、配对策略等。

小进化的机制:遗传漂变、基因突变、迁移、自然选择

④适应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在各个组织层次上都表现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生物各种生理功能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⑤大进化的形式:渐进式、间断平衡式的主要区别的各自的证据

·渐变形式

进化改变是匀速的渐进的,新种是以渐进的方式形成的,适应进化实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

·间断平衡式

新种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的或进化停滞状态;表型进化是非匀速的,即种形成期间表型加速进化(跳跃),而在种形成后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几乎不发生表型进化改变);适应进化只发生在种形成过程中

⑥一些重要概念

·物种: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单元。

·系统树:现时生存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生物之间的祖裔关系(亲缘关系)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株树,从数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下部的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枝条代表互相关联的谱系

·辐射:由一个祖先物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种,以适应不同环境或生态位,从而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进化系统,进入不同的适应域,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趋同进化:属于不同单元群的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是因同向选择作用和同向的适应进化而导致的表型的相似

·平行进化:同一或不同单元群的不同成员因同向的进化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平行进化导致的相似性既是同源的又是同功的。

平行进化和趋同进化的主要区别是:平行进化一般是指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种或植物类群,经过平行进化产生相似的特征;而趋同进化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种或类群,由于适应相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相近的特征。一般说,两条进化线系比较,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则属趋同进化;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与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大体一致,则属平行进化。

·哈代温伯格平衡: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如果没有选择、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发生时,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种群基因库始终保持恒定。只能发生在没有进化发生的种群中。

·遗传漂变:小种群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由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引起。

·奠基者效应:少数个体构成的种群,生活在与原来大种群隔离的生境中时,遗传漂变发生,小种群存活下来后,将达到新的遗传平衡状态。这种发生在新的小种群中的遗传漂变就成为奠基者效应·瓶颈效应:生境不利时,种群个体数急剧减少,生存下来的个体组成小种群,可能具有与原来种群不同的基因库组成,一些基因的频率显著增加,一些显著降低或消失,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迁移:种群一般不完全独立,个体可以迁入或迁出,导致基因流动,造成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基因流动可以减少种群间的差异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含义是不同基因型有差别的延续,自然选择可理解为随机变异(突变)的非随机淘汰与保存。发生自然选择的情况:种群内存在突变和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突变影响表型,影响个体的适应度;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适应度有差异。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个体留下的后代最多,对基因库的影响最大。自然选择会引起适应性进化。

⑦人类起源的多地区假说和单一起源假说的主要内容和证据

多地区进化假说:不同地区的现代智人是平行地从各地区的直立人进化到早期智人,再进化到现代人。认为人类只走出非洲一次。

单一起源假说:认为现代智人是从非洲的一个单一的古老种群起源的,有线粒体DNA证据。认为人类走出非洲两次,第一次走到各地的人类分别灭绝,第二次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单细胞动物

(1)类器官: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形成的若干特殊结构,执行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因此叫类器官,也称胞器。分为运动胞器、营养胞器、排泄胞器和

感觉胞器四类。

(2)与疾病相关的单细胞动物

利氏曼原虫:寄生在人体巨噬细胞内,引起黑热病,中间寄主是白蛉子。在白蛉子体内转化为

前鞭毛体,在人体巨噬细胞内转化成无鞭毛体

披发虫与白蚁共生,帮助消化纤维素

(3)世代交替:为有性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的交替,是世代交替的低级形式。在原生动物的世代交替中,交替的有性个体和无性个体并不一定都与单倍体世代和二倍体世代的交替有相应关

系;而且有性世代或无性世代可以同属于单倍体世代或同属于二倍体世代。

(4)孢子纲代表动物的生活史

间日疟原虫:

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包括红细胞前期(潜伏期,肝细胞),红细胞外期(复发原因,肝细胞),红细胞内期(发作间隔,红细胞);按蚊胃壁进行孢子生殖,按蚊胃腔进行配子生殖。

2.海绵动物

(1)水沟系统

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适应于古着生活方式。海绵的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都要靠水沟系的水流实现。不同种的海绵其水沟系统的结构不同,基本类型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单沟型是最简单的水沟系,水流从孔细胞的进水小孔流入,直接到中央腔,然后经出水孔流出,中央腔的壁是领细胞,如白枝海绵。

双沟型像当于单沟型的体壁凹凸折叠而成,领细胞在辐射管的壁上。水流从流入孔流入,经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由出水孔流出。流入管内是扁平细胞,辐射管内是领鞭毛细胞。

复沟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体壁进一步折叠,在中胶层内形成许多鞭毛室。水流由流入孔流入,经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再由出水孔流出。

水沟系统的意义:

由以上三种水沟系的类型,可以看出海绵的进化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沟型的简单直管到双沟型的辐射管,再发展到复沟型的鞭毛室,领细胞数目逐渐增多,相应地增加了水流通过海绵体的速度和流量;

同时扩大了摄食面积,在海绵体内每天能流过大于它身体上万倍体积的水,这能使海绵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氧气,同时不断地排出废物,对海绵的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都是很有利的。

(2)领细胞:

结构-每个领细胞都有一透明领围绕一条鞭毛;在电镜下观察,领是由一圈细胞质突起和突起间的

很多微丝相连构成。

功能-鞭毛摆动水流,带进食物颗粒和氧,被领细胞过滤吞噬,形成食物泡进行胞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变形细胞消化。变形细胞将消化残渣排到水中随水流出。

(3)胚胎逆转:海绵动物在发育成两囊幼虫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层,而植物极细胞留在外层,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正常形成原肠的过程相反,这种现象成为“逆转”现象。

(4)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进化上的侧支?

海绵动物体壁上有许多小孔或管道,也被称为多孔动物。

①体质不对称或辐射对称,营固着生活

②身体有2层细胞及中胶层构成,细胞没有组织分化;

③胚胎发育为逆转发育

④具特殊的水沟系统。通过水流完成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生理机能。其生理代谢机能都

是处于细胞水平的;

⑤通常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针;

⑥没有消化腔,只行细胞内消化;

⑦没有神经系统;

⑧具特殊的领鞭毛,类似于原生动物的领鞭毛虫,在其他多细胞动物中不曾发现。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也

被称为侧生动物。

3.腔肠动物

(1)

(2)刺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刺细胞内有一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管状细丝,胞外有一刺针,当受到刺激时,刺丝向外翻出,可把毒素射入捕获物体内,

将其麻醉或杀死。

(3)原始消化循环腔的生物学意义

可以说从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

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有口、没有肛门,消化后的残渣仍由口排出,即

口兼具摄食和排泄的功能。腔肠动物的口就是胚胎发育时的原口,与高等动物比较,可以说腔

肠动物处在原肠胚阶段。

4.扁形动物

(1)吸虫纲相关的寄生虫病,区分中间寄主

5.假体腔动物

(1)管中套管的结构

假体腔动物的消化道出现了肛门,口和肛门执行不同功能,进化为完全的消化系统。具发达的

肌肉质咽,但肠壁无肌肉层,为管中套管的结构。

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中胚层只

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无与外界相通的孔。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输送营养)。

假体腔的出现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在体壁与内

脏之间形成膨压,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

(2)

6.环节动物

(1)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分节现象:是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可分为假分节

和真分节,真分节又分为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等除身体前后端少数几个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成为同

律分节,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等身体自前而后各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合形成体区,出现机

能和结构分化,是一种高等的分节现象。

分节现象的意义: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之间以内隔膜相分隔,体表

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许多内部器官出现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

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重大意义。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体节

分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功能出现分化,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头、胸、腹各部分的分化

成为可能。

(2)原始的附肢类型

疣足: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而与体壁相通。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

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原始的附肢类型。

7.软体动物

(1)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与头、足发达程度的相关性

(2)适应于快速运动的结构

①头部发达并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

②足与头部愈合并环绕头部分裂成若干条长腕

③外套膜成囊状,富含肌肉,收缩时能挤压外套腔中的水从漏斗射出,靠水流反作用力前进

④贝壳退化为内壳或成体完全消失

⑤肛门位于外套膜形成的内漏斗

⑥闭管式循环系统,体腔发达

⑦神经系统发达,神经节多集中在食道周围形成脑,并有一个中胚层分化的软骨匣包围

(3)外套腔的生理机能、外套膜的概念

外套膜:身体背侧皮肤延伸形成的薄膜,一般包被内脏团、鳃甚至足

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鳃、足之间的空隙

很多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在外套腔内,所以软体动物的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4)

8.节肢动物

(1)外骨骼的结构、功能、成分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起到了保护内脏器官、支持机体运动的作用,但也限制了动物的生长

(2)各纲的代表动物

甲壳纲:虾、蟹、水蚤、茗荷、藤壶、鼠妇、龙虾、寄居蟹

肢口纲:鲎(马蹄蟹)

蛛形纲:蝎、蛛、蜱、螨【红蜘蛛是螨】、避日、海蜘蛛

多足纲:蜈蚣、马陆

昆虫纲

分类依据:触角、眼、口器、翅、足

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

口器:为了适应不同取食方式,口器出现不同类型。

翅:

足:昆虫有三对足,依次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每足分为6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末端具爪。

无翅亚纲:衣鱼(书虫)

有翅亚纲:蜉蝣目、蜻蜓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虱目、蚤目

直翅目:纺织娘(螽斯)、蟋蟀、蝗虫(蚱蜢)

蜚蠊目:地鳖(土鳖、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土元)、美洲大蠊

等翅目:白蚁

半翅目:椿象(放屁虫)

异翅亚目:臭虫、水蝇、桂花蝉

同翅亚目:蝉、蚜虫

脉翅目:草蛉

鞘翅目:独角仙、米象、瓢甲、红胸埋葬虫、埋葬虫、天牛、瓢虫

双翅目:蚊、苍蝇

鳞翅目:蝶、蛾

膜翅目:蚂蚁、蜜蜂、马蜂、胡蜂

(3)虾青素

虾蟹的外骨骼含有还原虾红素,也叫虾青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这种色素与蛋白质结合后

会因蛋白质的不同而转为橙黄绿蓝紫等颜色,当蛋白质破坏或变性、或者蛋白质与色素分离后,

颜色会发生改变。在一般情况下,活体虾蟹的外壳都是青绿色的,但煮过后大部分色素被分解,

只有虾红素遇到高温不会分解,反而显现鲜艳的红色。除加热外,强酸、浓酒精、浓盐水及重

金属离子皆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虾青素的作用:

①抗氧化,延长寿命

②消除皮肤炎症,预防并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减少紫外线引发的皱纹,增加皮肤弹性和湿润度,减轻

红斑虚肿,降低皮肤癌风险

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④预防糖尿病

(4)变态发育: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半变态)

变态:昆虫从孵化到发育为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这种变化称作变态。

完全变态: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五龄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卵-幼体-成虫(在从卵到成虫发育过程中不出现蛹的阶段。)

渐变态:幼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体相同,个体大小不同,性器官尚未成熟,翅的发育

处于翅芽阶段,幼体称为若虫

半变态:幼体生活习性与成体不同,幼体水生以鳃呼吸,称作稚虫(5)对环境的适应:拟态、保护色、警戒色、蜕皮现象

蜕皮: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体内激素的控制下,蜕去旧皮,形成新皮以适应身体间

歇性生长的现象。旧的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逐渐变薄,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中钻出,

迅速吞入空气、水分——使身体长大。新的表皮经鞣化变硬。蜕皮次数由激素控制。上皮细胞

分泌新的表皮,同时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分解、吸收旧的表皮。

保护色:动物的色泽与周围环境色泽一致的现象

警戒色:动物具有的鲜艳的颜色,可对其他动物起着警戒信号的作用,因而成为警戒色

拟态:动物身体的形状和颜色与周围物体或动物相像的现象

9.脊索动物概览

10.圆口纲动物

11.鱼类

12.两栖类

(1)登陆的环境变化和产生的适应特征

(2)常见动物分类(目)

13.爬行类

(1)羊膜卵的结构和优点

(2)皮肤角质化

(3)颞窝的功能和分类

(4)出现12对脑神经

(5)分目

14.鸟类

(1)与爬行动物相比的异同点

(2)外形特点

(3)裸区、羽区

(4)骨骼的结构和特点

(5)气囊的组成、分布、双重呼吸

(6)保留了右体动脉弓

(7)早成雏与晚成雏的概念

(8)眼睛的双重调节

(9)常见物种、分目

15.哺乳类

(1)与鸟、爬行动物相比的异同点

(2)体表被毛,具有发达的皮肤腺

(3)胎生哺乳,胎盘的分类、子宫的分类

(4)分类(亚纲)的依据,各亚纲的特点

(5)常见物种

(6)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16.重要演化历程

(1)排泄器官

(2)神经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分类和区别)(3)体制变化

(4)身体分节

(5)体腔出现

(6)两侧对称

(7)中胚层

总结的动物学分析

动物学:基础学科,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一、绪论 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该系统反映纵向的三个主要的生物进化的阶段(原核、真核单细胞阶段、真核多细胞阶段),横的方面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个方向:植物、真菌和动物。 2、六界系统:非细胞总界(病毒界)、原核总界(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动物学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4、分类等级:界:Kingdon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5、双名法:这一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 面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属名+种名 三名法:属名+种名+亚种名 6、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双名法 7、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于种的范围,不同亚种之间可以繁殖。三名法 8、品种: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分类单元称为品种。 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1、四大组织:上皮(被覆、腺、感觉)、结缔(疏松、致密、脂肪、软骨、骨)、肌肉、神经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三、原生动物门(最原始、最低等) 1、主要特征: 1)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聚集而成 2)缺乏组织和器官 3)原生动物的功能分化是靠细胞器完成 4)包囊形成很普遍 5)除包囊外,均生活在含水或潮湿的环境中。 2、分四个纲: 鞭毛纲(眼虫)、肉足纲(大变形虫)、孢子纲(间日疟原虫)、纤毛纲(草履虫) 3、利什曼原虫:黑热病,生活史(有鞭毛时在白蛉子寄住体内,无鞭毛时在脊椎动物体内) 4、痢疾内变形虫:生活过程分为三型(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 5、间日疟原虫:打摆子或者发疟子,无性世代在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按蚊体内 6、眼虫的主要特征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2019年整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 1、血清病-**反应 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 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 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 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 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 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 8、甲低-粘液水肿貌 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 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 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 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 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 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 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 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 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 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 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 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 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 22、共济失调——美尼尔 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 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 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 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 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

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 39、上颌窦——颧部压痛 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 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 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 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 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 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 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 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 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 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 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 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 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 55、前间壁心梗V1V2 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 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 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 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 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 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 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 传染病 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 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 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 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动物生物学的总结

动物生物学的总结 一、名词解释 物种:互相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生物发生律: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的肠腔只有一个开口,将消化好的营养物输送到全身。 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侧线:低等水生脊椎动物体侧特有的感觉器官,能感受机械刺激和电刺激。 双重呼吸:鸟类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双名法:动物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一个是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伸缩泡:原生动物体的结构,其作用是调节机体水分和渗透压平衡。 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的体壁,具有保护作用。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并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后口动物:有的动物胚胎发育的原口发育为肛门,相对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真正的口。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成为后来成体的口。 双循环:自两栖类开始,与肺呼吸相适应,血液循环在体循环的基础上出现肺循环,心脏有了左右心房和心室的分化。 次生腭:自爬行类动物开始头骨出现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 真体腔:中胚层包围形成的空腔,既有体壁肌肉层,又有肠壁肌肉层。 肾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 逆行变态:也称退化变态,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如海鞘的变态。 五趾型附肢:典型五趾型附肢包括肱(股)骨、枕(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骨和指(趾)骨,其中后两者的骨数常为5,所以称为五趾型附肢。 腐生营养:原生动物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摄取溶于水中的有机物质。 植物性营养:通过色素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 动物性营养:通过胞口吞食其他动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表膜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之被消化和吸收,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可能改变晶体的屈度,因此它不仅能改变角膜的屈度,还能改变晶体的屈度。 胸廓:由胸椎、胸骨和肋骨围成,除保护脏为,增强了肺呼吸的机械装备,这与陆生脊椎动物肺的发达相适应。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伸展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 异律分节:指一些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节。 同律分节:除身体头部外,身体其他部分的体节基本相同。 世代交替: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综荐骨: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愈合形成综荐骨,并与腰带连接,形成腰部坚固的支架。 羊膜卵:爬行类开始,适应陆地繁殖的结构,外部包有保护性的卵壳。 后肾管:具有真体腔的无脊椎动物,如环节、软体等都有循环系统,它们的排泄器官称为肾管或后肾管。

动物生物学归纳总结

动物生物学 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的特征 ?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营固着生活; ?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的现象; ?具特殊的水沟系统; ?细胞没有组织分化; ?通常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 ?没有消化腔,只行细胞内消化; ?没有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是局部独立的,由星芒状细胞传导)。 ?仍保留了领鞭毛细胞。 海绵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细胞没有组织分化 身体由皮层和胃层两层细胞构成,皮层是单层扁平细胞,胃层由领鞭毛细胞构成;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 没有神经系统。 ?特殊性

?两层细胞 ?体表具小孔 ?孔细胞 ?发达的骨针或海绵丝 ?水沟系★ ?胚胎逆转现象★ ?受精方式、反转现象 ?原始性 ?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两层细胞 ?领细胞 ?无明确的组织分化 ?被动滤食 ?细胞内消化(无消化腔) ?无神经系统 ?全部水生固着(海产为主) 皮层:扁平细胞——调节表面积,保护身体 孔细胞与进水小孔——进水 中胶层:变形细胞——消化、贮存、运送营养、 形成生殖细胞、骨针。胃层:领细胞——其鞭毛摆动形成水流, 吞噬食物,初步消化

海绵动物是处于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 胚胎逆转 海绵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明显地动物极小胚泡内陷形成内层细胞,植物极大胚泡留在外面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它多细胞动物完全不同,这种现象称为胚胎逆转。 水沟系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水流进出海绵体的通道,是对其水生固着生活的一种适应,海绵动物的摄食、排泄、呼吸和生殖等生理功能,都要依靠水沟系中的水流来实现。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的小节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式;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只有一个开口消化循环腔,行胞外消化与胞内消化;出现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神经细胞和网状神经系统;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和多态现象;海洋中的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 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 2、两胚层 3、消化循环腔(但有口无肛门) 原始皮肌细胞 特殊刺细胞

诊断学基础重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 胸痛原因: 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 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 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下面是网分享的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供大家参考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动物生物学的总结

动物生物学得总结 一、名词解释 物种:互相繁殖得自然群体,与其她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得生态位。 生物发生律:动物得个体发育就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得重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得肠腔只有一个开口,将消化好得营养物输送到全身。 疣足:体壁外凸形成得中空得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得多毛类。 侧线:低等水生脊椎动物体侧特有得感觉器官,能感受机械刺激与电刺激。 双重呼吸:鸟类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双名法:动物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得文字所组成。前一个就是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就是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 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得结构,其作用就是调节机体水分与渗透压平衡。 皮肌囊:外胚层形成得表皮与中胚层形成得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得体壁,具有保护作用。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得中胚层细胞也并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得组织与器官,囊内得真体腔与囊外得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后口动物:有得动物胚胎发育得原口发育为肛门,相对一侧形成新得开口,发育为真正得口。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得胚孔成为后来成体得口。 双循环:自两栖类开始,与肺呼吸相适应,血液循环在体循环得基础上出现肺循环,心脏有了左右心房与心室得分化。 次生腭:自爬行类动物开始头骨出现次生腭,使口腔与鼻腔得以分隔。 真体腔:中胚层包围形成得空腔,既有体壁肌肉层,又有肠壁肌肉层。 肾单位:由肾小管与肾小体组成。 逆行变态:也称退化变态,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得变态,如海鞘得变态。 五趾型附肢:典型五趾型附肢包括肱(股)骨、枕(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骨与指(趾)骨,其中后两者得骨数常为5,所以称为五趾型附肢。 腐生营养:原生动物通过体表得渗透作用,摄取溶于水中得有机物质。 植物性营养:通过色素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糖类。 动物性营养:通过胞口吞食其她动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表膜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之内被消化与吸收,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双重调节:鸟类得眼球得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得屈度,后巩膜可能改变晶体得屈度,因此它不仅能改变角膜得屈度,还能改变晶体得屈度。 胸廓:由胸椎、胸骨与肋骨围成,除保护内脏为,增强了肺呼吸得机械装备,这与陆生脊椎动物肺得发达相适应。 外套膜:就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伸展形成得,对其生理活动与生活有重要作用。 异律分节:指一些相邻得体节愈合形成不同得体节。 同律分节:除身体头部外,身体其她部分得体节基本相同。 世代交替: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得现象。 综荐骨: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与部分尾椎愈合形成综荐骨,并与腰带连接,形成腰部坚固得支架。 羊膜卵:爬行类开始,适应陆地繁殖得结构,外部包有保护性得卵壳。 后肾管:具有真体腔得无脊椎动物,如环节、软体等都有循环系统,它们得排泄器官称为肾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 2、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 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 3、咯血定义, 4、咯血与呕血区别 5、呼吸困难定义, 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8、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 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 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 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 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 7、桶状胸 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 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 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 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 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 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 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 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 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 的鉴定 1.10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G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

《动物生物学》习题库 …………………………………………………………………………… 第一章绪论 一、试题: 1.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2.填空。 动物生物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描述性动物现阶段、实验动物学阶段、分子动物现阶段、现代动物现阶段。 3.选择。 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C ) 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B实验动物学阶段 C细胞生物学阶段 D现代生物学阶段 4.何谓动物生物学?其性质和任务是什么?(问答) 定义: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性质: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 任务: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动物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发育、地理、行为、进化、遗传及资源保护等。 5.动物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有何新趋势?(论述)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及其生命科学的相互渗透,宏观和微观生物学的相互交叉,使生命科学产生了许多分支新学科,如分子系统学、分子生态学、分子系统地理学等。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物种保护和生物灾害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第二章动物生物学基本原理 1.名词解释。 1).真体腔: 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假体腔: 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位于线虫等动无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 3).组织: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般而言个体发育来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有关的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 4).器官: 是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 5).系统: 是由机能上密切联系的若干个器官共同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6).顶体反应:

诊断学基础知识多选题附标准答案

1、咳嗽咳痰伴发热多见于呼吸道肺部疾病,临床上应予哪些重点检查: A、胸部透视 B、胸部摄片 C、肺部CT D、超声波 E、胃镜 答案:A、B、C 2、急性腹膜炎的腹痛体征特点为病变部位有: A、压痛 B、反跳痛 C、腹肌紧张 D、肠蠕动减弱 E、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答案:A、B、C、D、E 3、急性腹痛同时伴有休克表现的有 A、急性腹腔内出血 B、急性心肌梗死 C、中毒性菌痢 D、绞窄性肠梗阻 E、急性胃肠穿孔答案:A、B、C、D、E 4、下列引起呕吐的疾病中,属于中枢性呕吐的有 A、幽门梗阻 B、脑膜炎 C、急性心肌梗死 D、急性腹膜炎 E、洋地黄中毒 答案:B、E 1.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 A 红斑狼疮 B 脾功能亢进 C 阑尾炎 D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答案:C D E 知识点: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P225 2.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有 A 血小板<100×10^9/L B 纤维蛋白原<1.5g/L C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D FDP>20mg/L E 3P阳性 答案:A B C D E 3.下列那些由骨髓系干细胞分化而来 A T淋巴系祖细胞 B 原红细胞 C 巨核系祖细胞 D 嗜酸粒祖细胞 E 原粒细胞 答案:C D 4.3P试验假阳性可见于 A DIC早期 B 恶性肿瘤 C 败血症 D 原发性纤溶症 E 创伤 答案:B C E 1. 直接Coombs试验在临床中常应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检测 A.新生儿溶血症 B.缺铁性贫血 C.自身免疫性溶血症 D.地中海贫血 E.营养不良性贫血 答案:AC 2. 凡遇下列哪些情况应行骨髓检查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目录 一、走近细胞 3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4 三、协调配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8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8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22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26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9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4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5 第一部分稳态 38 第二部分神经系统的调节 40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49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51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 53 第六部分环境问题 57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 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实习报告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习要求学会并掌握潮间带动物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所采集到的标本特征,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即高级分类阶元门、纲的分类)。掌握动物分类学知识,对常见动物标本作进一步分类,并能认识常见的动物种类,掌握动物标本的一般制作方法——浸泡法,剥制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及实验技巧。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二、实习时间、地点 校内、外实习,采集标本的地方是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鉴定标本在兴海楼3楼。此教学实习在2011年6月20日—24日,另外时间要求与大潮涨潮时相符,才能顺利完成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实习任务。实习时间为一周。 三实习内容 1、海洋环境的介绍:主要讲解潮间带的环境情况,动物的分布特点,湛江沿海潮间带主要经济类群,其养殖现状。了解潮汐活动的一般规律。 2、实习方法介绍和固定药品的配制方法。 3、潮间带不同动物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观察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形态特征。要求学生最少采集7—8个门的动物种类。 4、标本的具体处理技巧和分类。 四、实习工具药品 水桶大塑料瓶花铲锄头铁钩 烧杯玻璃缸量筒镊子 甲醛 五、参考书目 1、《动物学野外实习教程》 2、《广东的海贝1-5》

3、《贝壳图鉴》 4、《中国经济动物海产软体动物》 六、动物分类 1、 名称:海笔 详细分类: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海鳃目 形态:基部没有珊瑚虫体,中间柄部可竖起支撑整个躯体,柄部末端形如水梨,可钻入底层,躯体由一节节叶面状的珊瑚虫体所组成,宛如鸟类羽毛状一般,整个躯体由钙质的针骨所构成,因此可以持续膨胀或萎缩,最长可达30-40公分。生长环境:喜欢独自生长在沙质或土质的底层。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 2、 名称:海葵 详细分类: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海葵目 形态:广布于海洋中,一般为单体,无骨骼,富肉质,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口盘中央为口,周围有触手,少的仅十几个,多的达千个以上,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触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数排成多环,彼此互生;内环先生较大,外环后生较小。触手上布满刺细胞,用做御敌和捕食。大多数海葵的基盘用于固着,有时也能作缓慢移动。少数无基盘,埋栖于泥沙质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触手在水中游泳。 生长环境:埋栖于泥沙质海底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集锦(2016最新整理 期末必考)

1.试述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1)羊膜卵(amniotie egg)的出现是早期的爬行动物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为胚胎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水环境——羊膜腔内的羊水。 (2)体表被覆角质鳞,皮肤干燥,极大的减轻了身体水分的蒸发。 (3)具有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四肢骨骼与中轴骨骼呈横向直角关系,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因而呈现爬行方式;头骨有颞窝,便于咀嚼肌肉的附着,提高了咀嚼能力;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畅通,提高了呼吸效率;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增加了头部的灵活性,颈椎分化出环椎(第1枚)和枢椎(第2枚),荐椎2枚,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增强了后肢的承重能力,提高了在陆地上的运动能力;首次出现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城胸廓;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减轻了腰带的重量,而且提高了承重能力和运动速度;肋间肌肉和皮肤肌肉出现,躯干肌肉复杂化。 (4)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口腔内有牙齿,分为侧生齿(蜥蜴)、端生齿(蛇)、槽生齿(鳄类);出现了盲肠。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内壁有较复杂的分隔,扩大了与空气的交换面积,借助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进行呼吸。 (6)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因此血液的混合程度降低,肾门静脉开始退化,血液回心脏的流速加快,血压增大。 (7)具有羊膜动物式的肾脏排泄器官。羊膜动物式的肾脏完全与体腔分开,与血管联系收集废物,提高了排泄效率;排泄废物主要是尿酸(uric acid)。 (8)体内受精、产羊膜卵。有交配器官,体内受精,产羊膜卵,大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大脑体积增大,出现了新脑皮,脑神经12对;出现了泪腺,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晶体与角膜之间

2020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假神(无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 望面色 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 病色——晦暗、暴露(1)善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病轻,脏腑精气未衰 (2)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 五色 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 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 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 淡青/青黑——寒盛、痛剧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 面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或惊风先兆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黑暗淡——肾阳虚;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 意义:判断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确定疾病部位;预测疾病轻重与转归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填空)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 在于,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 9、稳态的调节 : 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器(还包括)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脑干: 小脑:维持身体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还有 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