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3 第3单元 第2课时 从海水中提取镁从海带中提

第2课时 从海水中提取镁 从海带中提取

一、从海水中提取镁 1.镁的提取: (1)生产流程

(2)主要化学反应

①Mg(OH)2的生成(写离子方程式): Mg 2++2OH -===Mg(OH)2↓。 ②MgCl 2的生成(写化学方程式): Mg(OH)2+2HCl===MgCl 2+2H 2O 。 ③镁的制取:MgCl 2=====通电 Mg +Cl 2

↑。

2.镁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

银白色固体较小较低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镁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MgO吗?为什么?

提示:镁在空气中燃烧会得到MgO、Mg3N2的混合物。

2.镁着火时能用干冰灭火器灭火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不能用干冰灭火器,可以用沙子盖灭。

二、从海带中提取碘

1.工艺流程:

2.工艺流程说明:

(1)干海带浸泡可以得到I-。

(2)加入硫酸的目的是酸化,然后应加入氧化剂氧化I-。3.碘的性质:

(1)碘的物理性质

单质I2

颜色、状态紫黑色固体

特性容易升华

保存密封

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溶液的颜色水深黄色~褐色酒精褐色

四氯化碳紫色~深紫色

(2)碘的特性:碘易升华,碘遇淀粉变蓝色。

(3)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比较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氧化性强弱

溴与碘化钾:Br2+2KI===2KBr+I2。

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Br2>I2。

②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I->Br-。

1.(教材开发)教材【实验探究】中涉及了加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根据内容中的相关叙述,描述一下在厨房中如何完成该实验。

提示:在厨房中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到食盐、KI溶液、醋酸以及淀粉。

2.(情境思考)镁被称为“国防金属”,原因是镁是一种轻金属,是航天工业中制取合金的主要金属材料。

镁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有位同学根据教材学习的海水提镁的流程,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镁,比较这几种方案,你认为最合理的是哪个?为什么?

①海水――→NaOH Mg(OH)2

――→通电 Mg ②海水――→HCl MgCl 2溶液→MgC l 2晶体――→通电 Mg ③海水――→石灰乳 Mg(OH)2――→灼烧 MgO ――→通电 Mg ④海水――→石灰乳 Mg(OH)2――→HCl MgCl 2溶液→ MgCl 2(熔融)――→

通电 Mg 提示:④。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方法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镁应由电解熔融的MgCl 2得到,而不能由电解MgO 得到,因MgO 的熔点比MgCl 2高得多;②往海水中加入的碱应是石灰乳[即Ca(OH)2]而不是NaOH ,因石灰乳可由海边贝壳来制取,比NaOH 便宜得多;③直接加盐酸于海水中所得的MgCl 2无法分离出来。

从海水中提取镁及从海带中提取碘

1.海水提镁的具体流程:

海水提镁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往海水里加碱,得到Mg(OH)2沉淀,将沉

淀过滤分离再加入盐酸把它变成MgCl 2之后,经浓缩、干燥、电解,就可得到金属镁。

海水提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海水中提镁的主要过程及反应为 ①分解贝壳生产Ca(OH)2:

CaCO 3=====高温 CaO +CO 2↑,CaO +H 2O===Ca(OH)2。 ②沉淀Mg 2+:Mg 2++Ca(OH)2===Mg(OH)2+Ca 2+。 ③制备MgCl 2:Mg(OH)2+2HCl===MgCl 2+2H 2O 。 ④制取Mg :MgCl 2(熔融)=====通电 Mg +Cl 2↑。 2.海带中提碘的具体流程:

(1)向浸泡液中加入NaOH 溶液,目的是处理海带中的有机物,通过过滤②得到有机物沉淀。

(2)过滤②得到的滤液中需要加入氧化剂和硫酸酸化,其目的是获得碘单质。

(3)过滤③说明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4)提纯④可以通过萃取方法获得碘的有机溶液,然后通过蒸馏等操作可以获得碘单质。

【易错警示】几个注意事项

1.海水提镁的注意事项

(1)海水提镁的过程中除去MgCl2·6H2O中的结晶水需要在HCl气流中,主要是为了得到纯净的氯化镁。

(2)镁的还原性很强,所以不能用金属置换法来制取,只能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式来制取。

2.化工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化学工业生产,要提高经济效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原料是否丰富、廉价。

②尽可能循环利用部分产物或原料。

③工业流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④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⑤选厂址时还要考虑原料、能源、运输等方面。

1.在海水提镁的过程中,哪些物质是可以回收使用的?为什么?(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提示:氯气可以回收使用。一是氯气有毒,可以污染环境,不能直接排放;二是提取镁中用到盐酸,可以用回收的氯气制取盐酸,加大经济效益。

2.(情境思考)碘缺乏容易引起大脖子病,我国通过食盐加碘的方式根

治了该病。加碘盐中碘是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主要成分是什么?(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提示:加碘盐中的碘主要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所以其为化合态。

【典例】已知I-131是碘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上述流程②③设计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提取过程①③中实验操作名称:

①________,③________。

(2)四氯化碳是________色、密度比水________的液体。F中下层液体的颜色为________色,上层液体中所含的阴离子主要为________。(3)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双线桥法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两点:

(1)各部分需要进行的操作;

(2)每步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解析】从悬浊液得到含I-的溶液用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I2用萃取。CCl4是无色、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所以F中下层液体为碘的CCl4溶液,颜色为紫红色,氯水与KI溶液反应生成KCl,故上层液体中溶质主要是KCl,阴离子为

Cl-。

答案:(1)过滤萃取

(2)无大紫红(或紫)Cl-

(3)

(2021·泉州高一检测)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业生产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该提取镁的过程中涉及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C.步骤①②③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无水MgCl2

D.步骤②中加盐酸的离子方程式为OH-+H+===H2O

【解析】选D。由流程可知,海水中加石灰乳发生Ca(OH)2+

MgCl 2===Mg(OH)2↓+CaCl 2,然后加盐酸发生Mg(OH)2+2HCl===MgCl 2+2H 2O ,加热浓缩,在HCl 气流中蒸发得到无水氯化镁,最后发生MgCl 2=====通电 Mg +Cl 2↑,以此来解答。A.用到的原料有石灰乳、海水等,来源丰富,故A 正确;B.由上述分析的工艺流程原理,可知提取镁的过程中涉及复分解反应Ca(OH)2+MgCl 2===Mg(OH)2↓+CaCl 2,MgCl 2·6H 2O =====HCl 气体△ MgCl 2+6H 2O 为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MgCl 2=====通电 Mg +Cl 2↑,也是分解反应,故B 正确;C.结合工艺流程易知,步骤①②③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无水MgCl 2,故C 正确;D.步骤②中加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 +===Mg 2++2H 2O ,故D 错误。

【补偿训练】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药物“华素片(西地碘含片)”是治疗口腔溃疡的良药。下面是关于药物“华素片(西地碘含片)”使用说明中的部分内容: 华素片(西地碘含片)使用说明书 [品名和组成]

品名:西地碘含片

商品名:华素片

华素片(西地碘含片)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分子碘,含量1.5 mg/片。将碘利用分子分散技术制成分子态西地碘,并含适量薄荷脑等。

[贮藏]遮光、密闭、在阴凉处保存。

[有效期]二年

(1)请根据这段文字判断,华素片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是什么?请推断该华素片是不是白色的?说出说明书中的贮藏注意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由信息知华素片中含碘单质(紫黑色),显然它不是白色的。由于碘易升华,故需遮光、密闭、在阴凉处保存。

(2)请再设计另一种方法验证华素片中的成分(注意叙述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提示:取一粒药片放入研钵中研碎,再将药粉装入试管并加入约2 mL 蒸馏水,使其溶解,向试管中滴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证明华素片中含有I2。

卤素单质的性质及检验

1.氯、溴、碘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1)相似性。

氯、溴、碘的原子结构非常相似,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所以氯、溴、碘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其常见化合价均为-1价,都能与金属单质(如Na、Mg、Fe)反应,也都能与非金属单质(如H2)反应。

(2)差异性。

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顺序是Cl2>Br2>I2,所以Cl2能将Br-、I-从它们的溶液中置换出来,Br2能将I-从其溶液中置换出来。

2.卤素单质的检验:

3.卤素离子的检验:

(1)沉淀法。

(2)置换特征法。

【拓展提升】卤素单质认识误区

(1)卤素单质中F2的性质特殊,不在通性之列。

(2)淀粉遇I2变蓝,而不是碘的化合物。

(3)溶液中有Br-和I-时,通入Cl2,Cl2应先和I-反应,再和Br-反应。

1.(教材开发)教材中给出了一个【调查研究】,主题是调查人摄入碘的主要途径以及摄入过多的碘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据此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人体摄入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人体摄入碘的主要途径有从膳食中摄入碘,海带、紫菜等中的碘含量都比较丰富;从水及空气中摄入碘;人体从碘盐中摄入碘等。

(2)如果摄入过量的碘,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提示:碘过多会对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损害如高碘性甲状腺肿、高碘甲亢、高碘甲低、高碘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癌等。

2.卤素单质氧化性均很强,是不是所有的卤素单质在与铁化合时均生成三价铁盐呢?(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不是。碘单质氧化性较弱,只能生成碘化亚铁。

【典例】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如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分别装有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分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①②③④

A 黄绿色橙色蓝色白色

B 无色橙色紫色白色

C 黄绿色橙色蓝色红色

D 黄绿色无色紫色白色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氯溴碘三种单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

(2)注意各种单质的颜色。

【解析】选A。由①处产生的Cl2通过②时发生反应Cl2+2NaBr===2NaCl+Br2,通过③时发生反应Cl2+2KI===2KCl+I2,通过④时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因Cl2为黄绿色,Br2为橙色,淀粉遇I2变蓝色,Cl2遇碱产生NaCl、NaClO,可知应选A。

(1)若把例题中②处用石蕊溶液代替NaBr溶液,有什么现象?

提示:先变红后褪色。

(2)若把例题中②处用Na2S溶液代替NaBr溶液,有什么现象?

提示:产生黄色颗粒:S2-+Cl2===S↓+2Cl-。

已知在浅绿色的溴化亚铁中通入氯气可以发生一系列的反应,某同学按下列流程图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请根据实验过程填空:

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发生反应①:2Fe2++4Br-+3Cl2===2Fe3++6Cl-+2Br2,所以加CCl4分层后,上层是FeCl3水溶液,呈棕黄色(a),下层是溶有溴的CCl4层,呈橙红色(b),在上层FeCl3水溶液中加少量KI-淀粉溶液,因发生反应②:2Fe3++2I-===I2+2Fe2+,I2使淀粉显蓝色(c),在下层液体中加少量KI-淀粉溶液发生反应③:2I-+Br2===I2+2Br-,虽然此反应也生成I2,与上层不同的是碘从淀粉溶液中被萃取到CCl4里,碘在CCl4里显紫色(d)。

答案:①2Fe2++4Br-+3Cl2===2Fe3++6Cl-+2Br2

②2Fe3++2I-===2Fe2++I2

③2I-+Br2===I2+2Br-

三言两语话重点

(1)学会两个提取流程:海水中提镁、海带中提碘。

(2)掌握以下几个化学反应:

①CaCO 3=====高温 CaO +CO 2

↑; ②CaO +H 2O===Ca(OH)2;

③Mg 2++Ca(OH)2===Mg(OH)2↓+Ca 2+;

④Mg(OH)2+2HCl===MgCl 2+2H 2O ;

⑤MgCl 2(熔融)=====通电 Mg +Cl 2

↑; ⑥3Mg +N 2=====点燃 Mg 3N 2

; ⑦2Mg +CO 2=====

点燃 2MgO + C ; (3)海水中提镁的主要过程及反应为

①分解贝壳生产Ca(OH)2:CaCO 3=====高温 CaO +CO 2

↑, CaO +H 2O===Ca(OH)2。

②沉淀Mg 2+:Mg 2++Ca(OH)2===Mg(OH)2↓+Ca 2+。

③制备MgCl 2:Mg(OH)2+2HCl===MgCl 2+2H 2O 。

④制取Mg :MgCl 2(熔融)=====通电 Mg +Cl 2

↑。 (4)海带提碘(原理)

2I-+Cl2===I2+2Cl-

1.(2021·厦门高一检测) 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化学资源,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海水可以生产单质碘

B.蒸馏海水可以得到淡水

C.电解海水可以得到单质镁

D.电解海水可以制得金属钠

【解析】选B。海水中的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可以加氧化剂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最后再萃取蒸馏得到碘单质即可,A错误;利用蒸馏法控制水的沸点100 ℃,使水变为蒸气通过冷凝得到蒸馏水,能使海水淡化,B正确;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可以获得金属镁,电解海水得不到金属镁,C错误;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可以获得金属钠,电解海水得不到金属钠,D错误。

2.(2021·咸阳高一检测)某工厂用提取粗盐后的盐卤(主要成分为MgCl2)制备金属镁,其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操作①②③是为了获得无水氯化镁

B.操作④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操作②是蒸发结晶

D.若在实验室进行操作①只需要漏斗和烧杯两种玻璃仪器

【解析】选D。根据流程图可知操作①②③是为了获得无水氯化镁,A 正确;电解时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由MgCl2溶液得到MgCl2晶体需要蒸发浓缩而结晶,C正确;过滤操作中还要使用玻璃棒,D错误。

3.(2021·南通高一检测)工业中从海水提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灰乳可由贝壳制得

B.“蒸发”时不能直接将水全部蒸干

C.“一定条件”是将氯化镁晶体配制成饱和溶液

D.以上操作过程中有两处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选C。A项,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高温煅烧可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石灰乳,正确;B项,蒸发时析出大量晶体后停止加热,利用余温将水蒸干,如果直接蒸干,可能会使生成的晶体溅出蒸发皿,正确;C项,一定条件是将氯化镁晶体在HCl氛围中高温熔化,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可生成镁单质和氯气,错误;D项,氯气与氢气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电解熔融氯化镁生成镁和氯气也为氧化还原反应,其他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4. (2021·镇江高一检测)从海带中提取碘应该包括灼烧、溶解、过滤、

氧化、萃取、蒸馏等过程。下列有关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A.用装置甲将海带灼烧成灰

B.用装置乙过滤得含I-的溶液

C.用装置丙分离出碘的CCl4溶液

D.用装置丁蒸馏获得碘并回收CCl4

【解析】选C。A项,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错误;B项,应该用玻璃棒引流,错误;C项,水与CCl4分层,可以用分液法分离,正确;D 项,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错误。

【补偿训练】

某同学为了验证海带中含有碘,拟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第1步:灼烧。操作是将足量海带灼烧成灰烬,该过程中将使用到的瓷质或玻璃质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填代号,限填3项)。

A.试管B.瓷坩埚C.坩埚钳D.三脚架

E.泥三角F.酒精灯G.烧杯H.量筒

(2)第2步:I-溶液的获取。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步:氧化。操作是依次加入合适的试剂,下列氧化剂最好选用______(填代号)。

A.浓硫酸B.新制氯水C.KMnO4溶液

D.H2O2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碘单质的检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灼烧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瓷坩埚、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钳等,其中三脚架和坩埚钳为铁质材料。(2)应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充分搅拌,再过滤即可。(3)主要从氧化过程中不引进杂质、不产生污染,以及不能氧化碘等角度考虑,如新制氯水虽然能氧化I-,但只能适量,过量的氯水会继续氧化单质碘。

答案:(1)BEF

(2)将灰烬转移到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煮沸,过滤

(3)D过氧化氢是绿色氧化剂,在氧化过程中不引进杂质不产生污染(不会进一步氧化单质碘)

(4)取少量第3步的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如果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海带中含碘

5.某同学在学习了镁单质的化学性质后知道了镁能在O2、N2、CO2

中燃烧生成相应的化合物。于是,他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如下学习。

(1)镁在空气中燃烧,除发生反应N 2+3Mg=====点燃 Mg 3N 2

外,还能发生其他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大,所以产物中氮化镁含量最大。事实上是这样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镁是较活泼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物较复杂。但产物中MgO 最多,这是由氧气最活泼所致。

答案:(1)2Mg +O 2=====点燃 2MgO ,2Mg +CO 2

=====点燃 2MgO +C (2)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大量白烟

(3)不是,因为氮气比氧气稳定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3 第3单元 第2课时 从海水中提取镁从海带中提

第2课时 从海水中提取镁 从海带中提取 碘 一、从海水中提取镁 1.镁的提取: (1)生产流程 (2)主要化学反应 ①Mg(OH)2的生成(写离子方程式): Mg 2++2OH -===Mg(OH)2↓。 ②MgCl 2的生成(写化学方程式): Mg(OH)2+2HCl===MgCl 2+2H 2O 。 ③镁的制取:MgCl 2=====通电 Mg +Cl 2 ↑。

2.镁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 银白色固体较小较低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镁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MgO吗?为什么? 提示:镁在空气中燃烧会得到MgO、Mg3N2的混合物。 2.镁着火时能用干冰灭火器灭火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不能用干冰灭火器,可以用沙子盖灭。 二、从海带中提取碘 1.工艺流程:

2.工艺流程说明: (1)干海带浸泡可以得到I-。 (2)加入硫酸的目的是酸化,然后应加入氧化剂氧化I-。3.碘的性质: (1)碘的物理性质 单质I2 颜色、状态紫黑色固体 特性容易升华 保存密封 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溶液的颜色水深黄色~褐色酒精褐色 四氯化碳紫色~深紫色 (2)碘的特性:碘易升华,碘遇淀粉变蓝色。 (3)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比较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氧化性强弱 溴与碘化钾:Br2+2KI===2KBr+I2。 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Br2>I2。 ②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I->Br-。 1.(教材开发)教材【实验探究】中涉及了加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根据内容中的相关叙述,描述一下在厨房中如何完成该实验。 提示:在厨房中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到食盐、KI溶液、醋酸以及淀粉。

2021学年高中化学专题3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基础练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doc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 必备知识基础练 知识点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1.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 A.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B.二者热稳定性不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大于碳酸氢钠 C.二者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等质量时生成CO2量一样多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为了验证NaHCO3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下列实验及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加热,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 B.溶于水后加石灰水,看有无沉淀 C.取固体试样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D.溶于水后加BaCl2溶液,看有无沉淀 3.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稀盐酸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4.(多选)下列关于碳酸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酸钠俗称纯碱,因为碳酸钠是一种碱 B.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浅红色 C.碳酸钠本身显碱性,所以不能与任何碱反应 D.用BaCl2溶液能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5.现有两瓶白色固体化学药品,一瓶为Na2CO3,另一瓶为NaHCO3。无法将其鉴别开来的方法是( ) A.加热 B.溶于水,加入CaCl2溶液 C.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两者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Ba(OH)2溶液 知识点二侯氏制碱法 6.(多选)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CO2、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7.如图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碳酸氢钠的部分装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a通入CO2,然后b通入NH3,c中放碱石灰 B.b通入NH3,然后a通入CO2,c中放碱石灰 C.a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D.b通入CO2,然后a通入NH3,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8.工业上用粗盐(含Ca2+、Mg2+、SO2-4等杂质)为主要原料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和化肥NH4Cl,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侯氏制碱法”中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 B.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的气体为CO2 C.流程图中的系列操作中一定需要玻璃棒 D.工艺中只有碳酸氢钠加热分解产生的CO2可回收循环利用 关键能力综合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教学案:专题3 第2单元 第2课时 碳酸钠 碳酸氢

姓名,年级: 时间:

第2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 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尝试 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作出解释和预测。 2.能运用化学变化规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应用 1.物理性质 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式Na2CO3NaHCO3 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粉末细小白色晶体 溶解性水中易溶水中易溶,相同温度下,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 3 (1)溶液的酸碱性 ①Na2CO3溶液呈碱性。 ②NaHCO3溶液呈碱性,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2CO3溶液的pH比NaHCO3溶液的大。 (2)热稳定性 ①如图所示实验为“套管实验”,小试管内塞有沾有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点燃酒精灯加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小试管中棉花球变蓝色,B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有少量气泡冒出。 ②实验结论:Na2CO3受热不分解;NaHCO3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错误! Na2CO3+H2O+CO2↑。由此可知,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强。 (3)与酸(足量盐酸)反应 ①Na2CO3: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4)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某些碱或盐溶液的反应 ①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Na2CO3溶液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Na2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的现象为溶液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澄清石灰水中滴加NaHCO3溶液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NaH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现象为无沉淀生成(溶液仍澄清). (5)相互转化 3.用途 (1)碳酸钠: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可以做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二、侯氏制碱法 1.反应原理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错误!Na2CO3+H2O+CO2↑。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3 第2单元 第3课时 离 子 反 应

第3课时离子反应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2.常见物质: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用===表示。如 H2SO4:H2SO4===2H++SO2-4。 NaOH:NaOH===Na++OH-。 NaCl:NaCl===Na++Cl-。 (2)弱电解质:用表示。如 CH3COOH:CH3COOH CH3COO-+H+。 NH3·H2O:NH3·H2O NH+4+OH-。 1.为什么NaCl、KNO3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 提示:NaCl、KNO3干燥时,其中存在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NaCl、KNO3溶于水或熔化后,其水溶液(或液体)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2.(情境思考)夏天出了很多汗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或擦拭电器,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如图1)。一旦有人因接触电线发生触电事故,在取走电线的时候应该用干燥的木杆或竹竿挑走,切不可直接用手拿走(如图2)。

(1)为什么出了很多汗的手可以导电? (2)化学中有哪些物质的溶液可以导电? 提示:(1)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的盐,汗液中盐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可以导电。 (2)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以Na2CO3溶液和盐酸反应为例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5.常见类型和应用:

1.(情境思考)2020年,全球暴发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20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发现了确诊病例,“84”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是疫情期间常用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可表示为NaClO+CO2+H2O===NaHCO3+HClO,HClO是一种弱酸,能够使病毒变性而将病毒杀死,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提示:ClO-+CO2+H2O===HCO- +HClO 3 2.(情境思考)《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第四次释放孟获后,孟获逃至秃龙洞,秃龙洞的毒泉中有一个“哑泉”。蜀军先锋王平率数百军士前来探路,由于天气炎热,人马均争先恐后误喝“哑泉”水(含有较多的硫酸铜)。回营后军士们个个说不出话来,生命危在旦夕,诸葛亮也毫无办法。此时,幸巧遇见一老叟,经指点,蜀军众将士及时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含有较多的碱),终于逐渐转危为安,渡过难关。 那么喝了万安溪安乐泉水又为何转危为安呢?发生的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若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提示: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大量饮此泉水,其中碱先中和了胃酸,然后多余的碱又会在胃肠中与CuSO4发生反应生成不溶物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基础练:1.3第二课时电解质溶液

第二课时电解质溶液 必备知识基础练 知识点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且能导电的是() A.乙醇B.铜 C.熔融氯化钾D.氨水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OOH B.Cl2 C.NH4HCO3D.CO2 3.(多选)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盐酸B.硫酸铜晶体 C.硝酸D.干冰 4.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传导电流的物质。导体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称为载流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载流子发生定向运动,形成明显的电流。第一类导体是金属,是最常见的一类导体。第二类导体是电解质的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其载流子是正、负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虽然石墨有较好的导电性,但它属于非电解质 B.实验测得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C.蔗糖(纯净物)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所以蔗糖属于非电解质 D.实验测得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能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非电解质 5.(多选)对电解质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B.凡在水中能生成离子因而能导电的化合物 C.氧化钠溶于水能电离生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尽管氧化钠是化合物,其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并非氧化钠本身电离,因而氧化钠是非电解质 D.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因而能导电的化合物 知识点二电解质的电离 6.在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Ca(OH)2===Ca2++2(OH-) B.FeCl3===Fe2++3Cl- C.H2SO4===H++SO2-4 D.Fe2(SO4)3===2Fe3++3SO2-4 7.酸根是指酸在水溶液中,失去氢离子后存在的阴离子或原子团。下列物质中,不能电离出酸根离子的是() A.Na2S B.Ba(OH)2 C.KMnO4D.KCl 8.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Ba(OH)2===Ba2++(OH)-2 B.K2CO3===K+2+CO2-3 C.KAl(SO4)2===K++Al3++2SO2-4 D.NaHCO3===Na++H++CO2-3 9.(多选)物质M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M===X2++2Y-,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可能是酸B.X2+一定是金属离子 C.Y-一定是OH-D.M可能是盐

新教材2022版化学苏教必修第一册提升训练-专题3-第二单元-第3课时离子反应-含解析

第3课时离子反应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下列物质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A.NaCl HF Cl2 B.NaHCO3NH3·H2O CCl4 C.Ba(OH)2HCl Cu D.HClO BaSO4C2H5OH 2.(2021江苏苏州高一上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物质能否导电,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B.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电离 C.酸、碱和盐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3.下列事实能证明NaCl为强电解质的是 ( ) A.熔融态的NaCl能导电 B.NaCl饱和溶液具有很强的导电能力 C.NaCl为离子化合物 D.1 mol·L-1的NaCl溶液中c(Na+)为1 mol·L-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完全溶于水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 B.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C.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 D.稀盐酸是强电解质 题组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5.(2021湖北钢城第四中学高一上期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 C O32-+2H+ CO2↑+H2O表示的反应是( ) A.Na2CO3+2HCl 2NaCl+CO2↑+H2O B.NaHCO3+HCl NaCl+CO2↑+H2O C.K2CO3+H2SO4 K2SO4+CO2↑+H2O D.K2CO3+2HNO3 2KNO3+CO2↑+H2O 6.(2021湖北随州一中高一上期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C O32-+2H+ H2O+CO2↑ B.硝酸银溶液与饱和食盐水反应:Ag++Cl- AgCl↓ C.碳酸钠溶液与石灰乳反应:C O32-+Ca2+ CaCO3↓ D.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铁溶液反应:Ba2++S O42- BaSO4↓ 7.(2021江苏沭阳修远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O2-+2H+ H2O B.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 Ca2++CO2↑+H2O C.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H++S O42-+Ba2++OH- H2O+BaSO4↓ D.氯气和水反应:Cl2+H2O 2H++Cl-+ClO- 8.分析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新教材2022版化学苏教必修第一册提升训练-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钠的性质与制备-含解析

第二单元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 第1课时钠的性质与制备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钠的性质、应用和制备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钠在自然界中可以以游离态存在 B.钠在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 C.钠元素主要以Na+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2.(202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上阶段性质量检测)取一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关于下列实验现象:①金属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紫色火花;③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④加热后,金属钠立刻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 A.③④ B.①② C.④⑤ D.①⑤ 3.(2021重庆八中高一上考试)下列对Na与H2O反应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Na沉在水底 B.Na熔成光亮小球 C.发出嘶嘶的响声 D.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4.(2021山东青岛五十八中高一月考)某同学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开右端橡胶塞,将一小块金属钠加入煤油中,反应前片刻,钠的位置在a处 B.开始反应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钠在b处液面以下的水中反应 C.反应一段时间后,左端液面上升进入长颈漏斗,b处有无色气泡产生 D.若用酒精来代替煤油,可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5.(2019黑龙江鹤岗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末)化学反应中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若改变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的用量比,反应产物并不改变的是 ( ) A.Na和O2 B.Ca(OH)2和CO2 C.Mg和O2 D.C和O2 6.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与足量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第二块与足量氧气在常温下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数多 B.两块钠失去电子数一样多 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较大 D.生成物均可用于杀菌消毒 7.将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溶液中,有气体放出,且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 ) A.稀盐酸 B.K2SO4溶液

2023苏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2023苏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1.(2021山西朔州怀仁期中)中和滴定实验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滴定前应排出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 B.在进行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 C.下端连有橡胶管的滴定管为酸式滴定管 D.滴定过程中两眼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2.(2021重庆万州第三中学期中)在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实验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到终点时的颜色变化是( ) A.由黄色变红色 B.由黄色变橙色 C.由橙色变红色 D.由红色变橙色 3.常温下,用2mol·L-1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的硫酸溶液时,溶液的pH和所加NaOH 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原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反应后溶液的总体积(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分别是( )

A.0.5mol·L-1、120mL B.0.5mol·L-1、80mL C.0.8mol·L-1、90mL D.1.0mol·L-1、60mL 题组二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4.中和滴定实验中,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稀盐酸时,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的盐酸浓度偏高的是( ) 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 B.判断终点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D.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5.(2022江苏昆山期中)常温下,向20.00mL0.1000mol·L-1盐酸中滴加0.1000 mol·L-1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①lg5=0.7;②甲基红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其pH在4.4~ 6.2之间时呈橙色,pH<4.4时呈红色,pH>6.2时呈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滴定时,边摇动锥形瓶边观察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2021-2022学年新教材苏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3.2.2 碳酸钠 碳酸氢钠含解析

课时作业15碳酸钠碳酸氢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小苏打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其化学式是() A.Na2CO3B.NaHCO3 C.Na2SO4D.NaCl 2.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 A.加热时无气体放出 B.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稀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3.已知A是一种金属单质,B显淡黄色,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有关C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溶液呈碱性 B.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C.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气体 D.受热易分解 4.现加热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31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A.3.38gB.4.58g C.4.16gD.4.41g 5.为鉴别K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有4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4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不可行的是() A.分别配成溶液,加入BaCl2溶液 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 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Ba(OH)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D.分别取样配成溶液,用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6.为除去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的少量HCl气体,最好将混合气体通过() A.烧碱溶液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C.饱和碳酸钠溶液D.水 7.下列物质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A.Na2CO3B.NaOH C.NaClD.NaHCO3 8.用1L1.0mol·L-1的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所得溶液中CO2-3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A.1∶3B.1∶2 C.2∶3D.3∶2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9.将0.4gNaOH和1.06g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mol·L-1稀盐酸。下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阶段素养提升课 专题3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阶段素养提升课专题3 以“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例复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一、氯及其化合物 二、氧化还原反应

三、钠及其化合物 四、离子反应

五、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浩瀚的海洋号称“蓝色的聚宝盆”,从海面到海底,蕴藏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资源,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海水综合利用的价值吧! (一)海水晒盐及粗盐提纯(NaCl) 我国有三大盐场,分别是长芦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自古以来,我国海盐生产都是以海水为原料,实行海滩晒盐。海水经过蒸

发、浓缩得到粗盐。如图是粗盐精制过程: (1)请根据流程图解读粗盐提纯的过程。 提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粗盐提纯沉淀剂为什么要过量?沉淀剂的添加顺序有要求吗? 提示:过量沉淀剂是为了除去上一步中加入的过量试剂。添加顺序是有要求的,Na2CO3要在BaCl2之后加,氯化氢必须最后加入。 (3)加盐酸的目的是什么?蒸发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加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Na2CO3。蒸发的目的是让食盐冷却结晶。 (二)海水提溴(Br2) 某化学兴趣小组从海水晒盐后的苦卤(Br-、Mg2+含量较大)中提取溴,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1)“氯气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什么? 提示:Cl2+2Br-===Br2+2Cl-。 (2)多余的Cl2用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什么?

提示:Cl 2+2OH -===Cl -+ClO -+H 2O 。 (3)萃取、分液操作的主要仪器有哪些?若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混合物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仪器哪一端放出? 提示:萃取、分液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4)若从苦卤中提取金属镁,提取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提示:MgCl 2(熔融)=====通电 Mg +Cl 2 ↑。 (三)海水提镁(Mg) 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其流程如下所示: (1)海水提镁要用到海滩上的贝壳。贝壳的作用是什么?贝壳所经历的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什么? 提示:其成分是CaCO 3,能转化为Ca(OH)2,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碱。 CaCO 3=====高温 CaO +CO 2↑、CaO +H 2O===Ca(OH)2 。 (2)Mg(OH)2沉淀中混有的Ca(OH)2应怎样除去?写出实验步骤。 提示:加入过量MgCl 2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沉淀用水洗涤。 (3)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

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专题3-第二单元-第2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解析

第2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双基巩固学考突破 1.下列关于碳酸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碳酸钠俗称纯碱,因为碳酸钠是一种碱 B.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浅红色 C.碳酸钠本身显碱性,所以不能与任何碱反应 D.用BaCl2溶液不能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B 解析:碳酸钠属于盐类,A项错误;碳酸钠可与氢氧化钙反应,C项错误;BaCl2溶液可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沉淀,而不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D项错误。 2.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加入适量盐酸 B.加入NaOH溶液 C.加热分解 D.制成溶液后通入CO2 答案:C 解析:根据NaHCO3的不稳定性,通过加热分解除去NaHCO3,并且又生成Na2CO3。 3.下列实验方案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粉末,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分别向等量的白色粉末中加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比较生成气体的快慢 B.分别向等量的白色粉末中加等体积适量的水,比较固体溶解量的多少 C.分别将等量的白色粉末配成溶液,然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比较是否有沉淀生成 D.分别将等量的白色粉末用如上图装置进行实验,比较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答案:C 解析:A项,向等量的Na2CO3和NaHCO3中加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NaHCO3产生气泡迅速,Na2CO3反应较缓慢,正确;B项,由于溶解度Na2CO3>NaHCO3,根据固体溶解量的多少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正确;C项,两种物质均有白色沉淀产生,错误;D项,NaHCO3不稳定,受热可产生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Na2CO3加热没有此现象,正确。 4.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作业2物质的量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作业2 物质的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对“摩尔(mo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B.摩尔的计量对象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和原子团 C.可以说“1 mol H2”但不能说“1 mol氢” D.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既可用化学式表示粒子种类,也可用中文名称表示粒子 2.绿色植物是空气天然的“净化器”,研究发现,1万平方米柳杉每月可以吸收160 kg SO2,则1万平方米柳杉每月吸收的SO2的物质的量为( ) A.164 kg B.2.5 mol C.2 500 g·mol-1 D.2 500 mol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H+的质量是1 g B.H2的摩尔质量是2 g C.1 mol O2的质量是32 g·mol-1 D.1 mol Na+的质量是11 g 4.科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H3的氢分子,则1 mol H3和1 mol H2具有相同的( )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 A个H2O分子质量的总和(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D.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数量单位 6.用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失去电子数为N A B.0.2 mol H2O所含的H原子数为0.2N A C.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N A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4 第3单元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单元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一、自然界中的硫循环 1.大气中SO2、H2S的来源: 地壳中的硫黄矿、硫铁矿和煤等都含有硫元素,矿物通过风化分解、燃烧、火山爆发等方式放出SO2、H2S等气体。 2.大气中SO2、H2S的去向: 3.硫元素的最终循环: 硫元素可随着食物链从植物传递到动植物体内,植物残体和动物的尸体、粪便等经细菌的分解,其中的硫元素又转移到土壤、水体和大气中。 二、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1.自然界中的硫循环:

地壳的岩石里、生物体内以及大气与水中都含有硫元素。随着地壳运动、生命活动以及大气与水的流动,这些含硫物质不断发生转化和转移,形成了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酸雨及其治理: (1)SO2的产生 含硫化石燃料燃烧、含硫金属矿石冶炼和硫酸生产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量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若直接排放空气中,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2)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①空气中的SO2被降水吸收,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被氧化为硫酸,形成硫酸型酸雨。 ②空气中的SO2在光照和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的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硫酸随雨水降落,形成硫酸型酸雨。酸雨的pH小于5.6,对环境造成危害。 (3)酸雨的治理 ①治理关键: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②治理方法: 一种途径是开发能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核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另一种途径是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脱硫处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并对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 3.空气质量评价:

(1)空气质量指数:根据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空气质量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越小。 (2)空气质量指数的确定:首要污染物的质量指数即为该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 (3)雾霾: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悬浮在空中,这些颗粒物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雾滴,使空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我们把这种空气浑浊现象叫作雾霾。 【自主探索】 (1)硫酸型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酸性会增强,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因为SO2溶于水生成H2SO3,H2SO3经长时间放置后会被氧化成硫酸,由于硫酸是强酸,所以该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酸性增强。(2)(情境思考)正常雨水的pH是多少?为什么正常的雨水会显酸性?提示:由于雨水中会溶解CO2,正常的雨水pH为5.6,此时雨虽然呈酸性但并不是酸雨。 知识点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1.SO2的“三个”来源: 2.酸雨的形成: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5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一、同素异形现象 1.同素异形现象: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的现象。2.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这些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3.常见的同素异形体: (1)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足球烯(C60) 差异分析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和排列方式不同 (2)氧的同素异形体:O2和O3。 (3)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和红磷。 1.(知识关联)氕、氘、氚形成的氢气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吗? 提示:不是。因为形成的H2结构相同,性质相同。 2.(情境思考)白磷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常温下在空气中能自燃。白磷在高压下隔绝空气加热后急速冷却,可得灰黑色固体——黑磷,其转化过程如下:

白磷黑磷,黑磷性质稳定,结构与石墨相似。黑磷是否能导电?白磷转化为黑磷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提示:能;化学变化。黑磷结构与石墨相似,故性质相似,即能导电。 二、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2.实例: (1)正丁烷和异丁烷

(2)乙醇和二甲醚

1.(知识关联)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一定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其分子式一定相同吗? 提示:不一定。如H2SO4与H3PO4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98。2.(情境思考)同分异构体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是否只有有机物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提示:不是。如氰酸铵(NH4CNO)与尿素[CO(NH2)2]互为同分异构体。 三、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 2.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特点:

3.常见的晶体: (1)离子晶体 ①概念:由阴、阳离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形成的晶体。 ②性质:熔点较高、硬度较大。固态时不导电,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够导电。 ③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子键。 (2)分子晶体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分子晶体是分子之间依靠分子间作用力按一定规则排列形成的。 ②性质: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不能导电。 ③微粒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3)共价晶体 ①概念: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并以一定方式有规则排列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②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能导电。 ③微粒间的作用力:共价键。 (4)金属晶体 ①概念: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强烈的作用结合形成的晶体。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专题4第三单元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化学综合质量检测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自然界中的硫循环 1.如图是硫在自然界的循环,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硫可能以酸雨的形式进入土壤 B.煤和石油中的硫燃烧生成三氧化硫进入大气 C.化石燃料中的硫来自于形成化石燃料的生物体 D.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可能是导致雾霾的成因之一 知识点二酸雨及其治理 2.下列关于酸雨的说法正确的是() A.pH<6.5的雨水就可以视为酸雨 B.酸雨有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C.酸雨对建筑物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D.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3.酸雨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森林遭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C.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D.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4.(双选)某雨水样品刚采集时测得pH为4.82,放在烧杯中2小时后,再次测得pH 为4.68。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雨水样品酸度逐渐增大 B.雨水样品酸度没有变化 C.雨水样品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 D.雨水样品中的H2SO3逐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H2SO4 5.如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装置内发生的主要反应中不含()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点三空气质量评价 6.以下是有关空气质量报告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污染指数就是污染物的浓度 B.首要污染物是指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 C.API(空气污染指数)也就是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D.若空气污染指数为190,则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度污染 7.某地区空气污染物指数为:SO2 78、NO2 43、可吸入颗粒物15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53 B.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为274 C.首要污染物为SO2 D.该地区空气质量等级为重度污染 8.(双选)雾霾、PM2.5已经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热词。“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雾霾不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雾霾的形成与工业排放的烟气和汽车尾气有关系 C.“PM2.5”分散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性质稳定,没有必要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D.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3 第3单元 第1课时 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

第三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1课时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 一、粗盐提纯 1.难溶物的除杂: 2.可溶物的除杂试剂及SO2-4的检验: (1)除去NaCl溶液中的Ca2+、Mg2+、SO2-4的沉淀试剂一般分别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 (2)检验SO2-4试剂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 粗盐提纯的过程中,过滤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哪些? 提示:烧杯、漏斗、玻璃棒。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

1.海水提溴的原理: A 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现象 KBr 溶液 反应 C l 2+2KBr====2KCl+Br 2 现象 ①溶液由无色变成橙色 ②分层,上层变浅,下层变橙红色 2.海水中提取溴的具体操作步骤: (1)工艺流程。 (2)工艺流程说明。 ①由母液得到的溴溶液中通入气体的目的是将Br -氧化为Br 2。 ②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的目的是使溴从溶液中挥发出来。 3.溴的性质: 单质 Br 2 颜色、状态 深红棕色液体 特性 容易挥发 保存 密封、水封 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溶液的颜色 水 黄色~橙色 酒精 橙红色 四氯 橙色~橙红色

化碳 (情境思考)海水是元素的宝库。已知在海水中含有很多的元素,其中因自然界中的溴元素主要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溴被称为“海洋元素”。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海水中的溴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提示:海水中的溴元素主要以溴离子的形式存在。 (2)若将海水中的溴元素变成溴单质,需要哪些过程? 提示:主要需要的过程有浓缩—氧化—提取。 粗盐提纯 除杂路线: 【方法规律】分离和提纯的“三必须”和“四

原则” (教材开发)教材【基础实验】中探究了粗盐中杂质离子的去除过程,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了以下粗盐的提纯过程。 据此回答: (1)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时,对三种除杂试剂(BaCl2、Na2CO3、NaOH)的加入量有什么要求?其加入顺序如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提示:加入量必须过量NaOH—BaCl2—Na2CO3 (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 (2)在加入BaCl2除去SO2-4时,如何操作证明SO2-4已除尽?(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新教材2022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1册学案:专题2 第3单元 第1课时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1课时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古希腊原子学说: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提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构成的。2.道尔顿原子学说: 19世纪初,道尔顿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3.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 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4.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

5.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 (1)(知识关联)初中化学中已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和分子、离子之间有何联系? 提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可以成为离子。 (2)(教材开发)教材中描述道尔顿提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对于这些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物质不是都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还可以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自主探索】 (情境思考)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原子结构认识,分析以上现象原因。 提示:现象1: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现象3: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极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金原子核被弹回。 二、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的组成: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用A表示。 (3)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两个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Z)=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2 C表示质子数为6,质量数为12的碳原 6 子。 2.核素: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教学案专题3第二单元第二课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 [课标要求] 1.认识铁、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铁、铜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3.掌握Fe 2+、Fe 3+的检验方法及Fe 2+与Fe 3+的相互转化。 1.Fe 的物理特性:能被磁铁吸引;Cu 的物理特性:颜色为紫红色。 2.铁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些非金属单质(O 2、Cl 2等)、酸、盐溶液等发生反应, 是一种还原性较强的金属。 3.Fe 3+ 的溶液遇KSCN 溶液变成血红色,Fe 2+ 遇KSCN 不显红色,加入氯水后 显血红色。 4.Fe 2+ 和Fe 3+ 相互转化: Fe 2+ 错误!Fe 3+ 。 5.在溶液中,Fe 3+ 呈棕黄色、Fe 2+ 呈浅绿色、Fe(SCN)3呈血红色、Cu 2+ 呈蓝色。 铁、铜的性质 Fe3+、Fe +2的检验 1.铁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与非金属的反应: );固体黑色火星四射,生成(4O 3Fe =====点燃 2反应 3Fe +2O 2与O )。 色烟红棕剧烈燃烧,生成(32FeCl =====点燃 2反应2Fe +3Cl 2与Cl ②与酸反应,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2H +===Fe 2++H 2↑; 常温下,Fe 遇浓H 2SO 4、浓HNO 3发生钝化。 ③与盐溶液反应,与CuS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Cu 2+===Cu +Fe 2+。

2.铜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紫红 颜色: 良好 。 色;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反应: 与O2反应:2Cu+O2高温,2CuO; 与Cl2反应:Cu+Cl2点燃,CuCl2。(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烟) ②与盐溶液反应: 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 3.Fe3+、Fe2+的检验 (1)检验方法 (2)Fe3+与KSC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 [特别提醒] (1)Fe3+与SCN-反应时,生成红色溶液,而不是红色沉淀。 (2)当溶液中Fe2+和Fe3+共存时,Fe3+的存在对Fe2+的检验造成干扰。 1.向未知溶液中加入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能否证明溶液中含有Fe 2+?提示:不能;若溶液中含有Fe3+,即使不含Fe2+,加入KSCN溶液,溶液也会变红色。 利用KSCN溶液检验Fe2+时,必须首先证明原溶液中不含Fe3+。 2.如何证明含有Fe3+的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提示:由于溶液中含有Fe3+,利用NaOH溶液或KSCN溶液都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含 有Fe2+;可以利用Fe2+的还原性,向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色褪去证明溶液 中含有Fe2+。 1.Fe3+的检验方法 2.Fe2+的检验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