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课程类别:核心课、必修课

学分:5学分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该课程详尽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基本原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移动通信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为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不同系统,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特征,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和扩频技术,多址接入技术,常用的抗衰落技术,移动通信网组网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原理在实际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了解GSM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建立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效的人机交互基础上。课程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主,结合每学期四次的集中实时辅导,始终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的系统引导和学习支持。

四、课程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平时作业(40%)与期末考试成绩(60%),总成绩100分。

五、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介绍

课程导学

1 教学内容

课程介绍

课程导学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移动通信课程的设计思想;

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

了解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方法;

3、重点、难点

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

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1章概述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分类

移动通信应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简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掌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的2G标准;

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标准的3G移动通信系统;

了解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3、重点、难点

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掌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的2G标准;

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不同标准的3G移动通信系统;

第2章无线移动信道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无线信道相关的基本概念

电磁波与无线电频谱

无线电波传输环境

无线电波传播机制;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多普勒效应

移动信道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无线移动信道特性及所需基本知识;

掌握电磁波与无线电频谱的基本概念;

了解无线电波传输环境;

了解无线电波传播基本机制,直射、反射、折射、绕射的基本原理;

掌握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的分析及计算;

掌握多普勒效应;

了解移动信道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3、重点、难点

掌握无线移动信道特性及所需基本知识;

掌握电磁波与无线电频谱的基本概念;

掌握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的分析及计算;

掌握多普勒效应的特点;

第三章调制解调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二进制移相键控

二进制移频键控

最小移频键控

正交振幅调制

多载波调制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调制解调基本概念,调制解调分类;

掌握数字相位调制,特别是QPSK、OQPSK的原理及应用;

了解QAM调制;

掌握数字频率调制,特别是MSK原理及应用;

了解多载波调制概念;

掌握OFDM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重点、难点

掌握数字相位调制,特别是QPSK、OQPSK的原理及应用;

掌握数字频率调制,特别是MSK原理及应用;

掌握OFDM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第4章扩频通信技术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扩频通信基本概念

扩频系统中地址码和扩频码;

扩频通信工作原理

多址技术;

功率控制技术与RAKE接收技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扩频通信系统分类及特点;

掌握扩频系统中常用的地址码和扩频码;

了解扩频通信理论基础及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掌握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掌握跳频扩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掌握不同的多址接入技术,重点介绍码分多址的特点;

了解功率控制技术、RAKE接收和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

3、重点、难点

掌握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扩频通信系统分类及特点;

掌握扩频系统中常用的地址码和扩频码;

掌握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掌握不同的多址接入技术,重点介绍码分多址的特点;

第五章抗衰落技术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分集技术

线性分组码

均衡技术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抗衰落的意义;

掌握分集的原理及常用分集方式;

掌握线性分组码编码的概念及实现原理;

掌握卷积码的实现原理;

掌握均衡的实现原理;

3、重点、难点

掌握分集的原理;

掌握线性分组码编码的实现原理;

掌握卷积码的实现原理;

掌握常用的均衡技术;

第6章移动通信系统组网技术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蜂窝小区的特性

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

多信道共用

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

蜂窝网络设计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蜂窝组网的必要性及蜂窝小区的特性;

掌握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

掌握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掌握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掌握蜂窝组网干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

了解蜂窝网络设计应用实例

3、重点、难点

掌握蜂窝组网的必要性及蜂窝小区的特性;

掌握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

掌握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掌握蜂窝组网干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

第7章GSM移动通信系统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GSM系统标准及业务

GSM系统网络结构

移动台工作原理

GSM系统帧结构

GSM系统信道的组合方式

GSM系统鉴权和加密

GSM系统呼叫过程

GPRS网络技术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GSM系统规范,GSM系统业务;

掌握GSM的网络结构、网络单元及各单元间的接口;

掌握GSM无线信道的结构及特点;

掌握GSM呼叫、安全与移动性管理过程;

掌握GPRS网络的特点及业务应用,GPRS网络结构与网元、接口功能;

掌握GPRS空中接口各层的功能;

3、重点、难点

掌握GSM的网络结构、网络单元及各单元间的接口;

掌握GSM信道的组合方式;

掌握GSM呼叫、安全与移动性管理过程;

掌握GPRS网络的特点及业务应用,GPRS网络结构与网元、接口功能;

掌握GPRS空中接口各层的功能;

第8章第三代移动通信

1.教学内容

章导学

WCDMA系统的主要特点

WCDMA系统网络结构

WCDMA系统核心网

WCDMA系统协议结构

WCDMA物理信道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WCDMA系统的主要特点;

掌握WCDMA 系统的网络结构,主要网元和接口功能;

基于R99、R4、R5的核心网结构及接口,不同版本核心网的特点;

掌握WCDMA物理层的功能,物理信道、传输信道与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

3、重点、难点

掌握WCDMA 系统的网络结构,主要网元和接口功能;

基于R99、R4、R5的核心网结构及接口,不同版本核心网的特点;

掌握WCDMA物理层的功能,物理信道、传输信道与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

表1-1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使用教材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

书名:移动通信

作者:张玉艳,于翠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日

ISBN:9787115226921

主要参考书

书名:移动通信(第四版)

作者: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编著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7-1

?I S B N :9787560614984

【书名】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作者】(美)Theodore S.Rappaport 著周文安,付秀花,王志辉等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 ISBN 】9787121176593

?书名:移动通信

?ISBN编号: 9787560627267

?出版时间: 2012-03-01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 章坚武编著

书名:移动通信原理

作者:啜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ISBN:9787121136061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邮电大学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专业: : 学号:

班序号: 一、实验目的 (2)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 2、网管操作实验 (3) 二、实验设备 (3) 三、实验容 (3) 1、TD_SCDMA系统认识 (3) 2、硬件认知 (3) 2.1移动通信设备 (3) 2.2 RNC设备认知 (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6) 2.4 LMT-B软件 (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 四、实验总结 (20) 一、实验目的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 了解机柜结构 b) 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 c) 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 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 b) 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 c) 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

2、网管操作实验 a) 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 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 二、实验设备 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 三、实验容 1、TD_SCDMA系统认识 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信息来源:中 国电信业分类:电信通 信 发布时间:2005 年12月8日 目前世界电信业的技术发展进 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融合、调整、变革的新趋势。尤其是3G、NGN和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全球发展热点。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市场规模还将继续稳步扩大,人们对通信的依赖和需求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都将进一步刺激电信市场需求的增长。那么,各项通信技术在未来的五年里将会出现怎样的 发展态势?《中国电信业》杂志发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真才基的署名文章,对“十一五”期间电信技术的发展走向进行全面 深入的分析和预测。真才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回顾全球移动通信发展虽然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但它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截至2005年6月份全球移动用户已经达到19亿。目前,在移动通信领域有一些

趋势已经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总结起来有以下的几个趋势和特点:1、移动通信在通信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移动话音业务超过固定,差距逐步拉大,异质竞争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用户数看,2002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固定用户数(中国则是2003年进入这个拐点)。截至2004年5月,近100个国家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固定用户数,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移动超过固定,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移动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急剧上升。未来,移动通信将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从收入看,全球移动电话收入已经接近固定电话收入,有可能在2004年或者2005年超过固定电话收入。移动电话的资费与固定电话资费越来越靠近,同时移动通信的“个人化”,使得移动话音对固定话音的分流作用更加凸现。 2、GSM体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近3年来全球GSM的主流地位愈加凸显出来,与CDMA相比,市场优势更加明显。截至2004年年底,全球GSM /WCDMA体系的占75.14%,而CDMA体系在全球移动市场的份额为13.91%,因此GSM/WCDMA用户

(整理)《中国移动通信防火封堵管理规定》.

中国移动通信防火封堵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保证移动通信建筑防火封堵的质量和建筑防火分隔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防止火灾在建筑中蔓延,保障人身安全和减少火灾损失,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邮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通信枢纽楼、综合楼、移动通信局房、营业厅用房、办公用房和移动通信基站等移动通信建筑中防火封堵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第三条移动通信建筑中防火封堵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国家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有关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的法规和规定,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便于使用。 第四条移动通信建筑中防火封堵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五条因违反本规定的要求而导致事故和损失的,应追究相关领导和失职人员的责任。 第六条本规定的解释和修改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负责防火封堵产品生产企业及产品代理企业的资格认证管理,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各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的防火封堵工作。 第八条新建、改建、扩建移动通信建筑中的防火封堵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防火封堵工程投资应纳入建设项目预算。

第九条各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是防火封堵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将防火封堵工作作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议程,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防火封堵工作的标准和规定,建立防火封堵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防火封堵工作计划。 (二)审查防火封堵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关资质文件和检验报告,组织规划对防火封堵产品的选型。 (三)选择适当的防火封堵工程施工单位和维保企业。 (四)组织参与防火封堵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监督管理防火封堵工程的实施。 (五)负责防火封堵系统的维护管理,定期检查防火封堵情况,整改不符合本规定的防火封堵系统。 (六)审核批准因扩容等原因对原有防火封堵系统的拆封申请,并组 织实施防火封堵系统的恢复。 (七)依据本公司制定的防火封堵管理制度,对违反管理规定的部门 或个人进行处罚。 (八)组织防火封堵管理培训工作,确保相关人员熟悉和掌握防火封 堵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 (九)建立并实时更新防火封堵工程档案。 第十条防火封堵工程档案应包含的内容: (一)建筑防火分区及防火封堵部位分布图。 (二)防火封堵部位的位置编号,孔口尺寸,贯穿物的类型、数量、材料、电缆填充率等物理信息。 (三)防火封堵工程(包括扩容后的恢复)周期。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解剖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王明志主编 信息学院

前言 移动通信是上一世纪末三大新兴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之一。它使人类实现了随时随地快速可靠地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移动通信集各种通信最新技术之大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通信方式。 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更新,实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我们针对移动通信实验课与移动通信技术、设备现状,设计了相关实验,编写了这套教材。本教材是根据多年从事移动通信教学和工程实验,并在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网络,涉及当今通信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了让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移动通信课程”的开设适应了这一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一个较全面了解的同时,对其中关键技术的学习或深入地掌握是必要的。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课堂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可以通信实验的环境进行加强。ZH7005B多体制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为学生们了解当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在多体制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中,设计了一个通用的信道硬件平台,它能支持多种模式的移动通信网络。对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部分“空中接口技术”,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最小频移键控(MSK) 2.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 3.π/4差分四相相移键控(π/4DQPSK) 4.CDMA/DS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5.CDMA/DS-IS95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6.跳频通信技术

目录实验一QP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二OQP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三/4DQPSK传输系统实验实验四M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五GM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六16QAM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七64QAM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八CDMA传输系统实验 附录HDB3测试码序列的改进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 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 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 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 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 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 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目录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1)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2) 实验二:移动信道建模的仿真分析 (4) 实验三: CDMA通信系统仿真 (5)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上机实验是移动通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实验分为3个阶段进行,它要求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并完成相应系统及信道建模仿真,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工作原理。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试验的软件环境为Microsoft Windows XP + MATLAB。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相BPSK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利用MATLAB进行误比特率测试BER的方法 3.掌握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仿真概述及原理 在数字领域进行的最多的仿真任务是进行调制解调器的误比特率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 进行比较的话,接收器的误比特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误比特率的测试需要一个发送器、一个接收器和一条信道。首先需要产生一个长的随机比特序列作为发送器的输入,发送器将这些比特调制成某种形式的信号以便传送到仿真信道,我们在传输信道上加上一定的可调制噪声,这些噪声信号会变成接收器的输入,接收器解调信号然后恢复比特序列,最后比较接收到的比特和传送的比特并计算错误。 误比特率性能常能描述成二维图像。纵坐标是归一化的信噪比,即每个比特的能量除以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单位为分贝。横坐标为误比特率,没有量纲。

移动通信 实验 解扩实验

实验十二解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m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时 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2、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GOLD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 时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解扩时本地扩频码与扩频时扩频码的同步情况。 2、观察已调信号在解扩前后的频域变化。 三.基本原理: m序列解扩的是在接收到的RF信号上进行的,其实解扩的原理很简单,即用一个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m序列与接收到的信号直接相乘就可以完成信号的解扩,两个m序列的相位必须一致,即接收端产生的m序列必须进行捕获和跟踪,以使其速率和相位与发送端m序列保持一致。 四.实验原理: 1、实验模块简介 (1)CDMA发送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PN31伪随机序列,将伪随机序列或外部输入的其它数字序列扩频,扩频增益为32,扩频后输出码速率为512kbps,可输出两条不同扩 频码信号。 (2)CDMA接收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完成10.7MHz射频信号的选频放大,当本地扩频码设置为与发送端扩频码相同时,可完成扩频码的捕获及跟踪,进而完成射频信号的解扩。 (3)IQ调制解调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调制及解调用的正交载波;完成射频正交调制及小功率线性放大;完成射频信号正交解调。 2、扩频后的PSK已调信号分为三路送入CDMA接收模块中,分别与结婚搜模块中产 生的m序列的超前、同相、滞后序列相乘。在扩频码没有捕获到时,同相支路的捕获输出为低电平,扣码电路工作,每周期扣掉1/4个码元,使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两个PN序列产生相对滑动,当滑动到两个序列的相位差小于一个码元时,电平,扣码电路停止工作,系统进入跟踪状态。此时超前-滞后支路产生的复合相关特性出现,经低通滤波后控制VCO,使收发端PN序列完全同步,此后跟踪过程一直存在,维持PN序列的同步。 PN码同相支路的相乘信号经带通滤波后即为解扩后的信号。该信号时一个基带信元的PSK调制信号,扩频码调制部分已经被去除。 五.实验步骤: (一)m序列扩频实验 1、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CDMA发送模块、CDMA接收模块及IQ调制解 调模块 2、正确连线,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 3、将发送模块上“GOLD1 SET”拨码开关拨为全“0”,将接收模块上“GOLD SET” 拨码开关拨为全“0”,按复位键以完成设置。 4、示波器探头接接收模块“输出2”测试点,调整“幅度”电位器使该点信号电压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 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 1402班 学号

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 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综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 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 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 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 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 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所谓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移动通信与固定物体之间的通信比较起来,具有一系列的特点,主要是:(1)移动性。就是要保持物体在移动状态中的通信,因而它必须是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的结合。(2)电波传播条件复杂。因移动体可能在各种环境中运动,电磁波在传播时会产生反射、折射、绕射、多卜勒效应等现象,产生多径干扰、信号传播延迟和展宽等效应。(3)噪声和干扰严重。在城市环境中的汽车火花噪声、各种工业噪声,移动用户之间的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等。(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它是一个多用户通信系统和网络,必须使用户之间互不干扰,能协调一致地工作。此外,移动通信系统还应与市话网、卫星通信网、数据网等互连,整个网络结构是很复杂的。(5)要求频带利用率高、设备性能好。 移动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1) 空间系统; (2) 地面系统:①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②关口站、基站。 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到2020年将大体经过5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到2010年,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窝电话系统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LAN、智能传输系统(ITS)和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实现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系统性能(如蜂窝规模和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考虑到这些技术问题,有的系统将侧重提供高数据速率,有的系统将侧重增强机动性或扩大覆盖范围。 从用户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术包括:蜂窝移动无线系统,如3G;无绳系统,如DECT;近距离通信系统,如蓝牙和DECT数据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或无线本地环系统;卫星系统;广播系统,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 Modem。 移动通信的种类繁多。按使用要求和工作场合不同可以分为(1)集群移动通信,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为只有一个基站,天线高度为几十米至百余米,覆盖半径为30~km,发射机功率可高达200W。用户数约为几十至几百,可以是车载台,也可是以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也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移动台及市话用户通信,基站与市站有线网连接。(2)蜂房移动通信,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大范围的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联络与控制,各个基站通过移动交换中心相互联

浙江移动网优第三方协优服务比选项目第二次澄清

1、关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网优第三方协优服务项目投标文件第六部分格式中要求对招标内容、技术要求和规范、合同条款进行一对一响应并填写一对一响应表的澄清问题。 问题:对于格式4《招标内容一对一响应表》和格式5《技术要求和规范一对一响应表》,如果对招标内容和技术要求规范应答全部无偏离,是否允许投标人在表格中说明无偏离即可? 如果有偏离,投标人是否只需要把偏离的内容在响应表中体现即可? 答复:是,如完全响应,可以在格式4、5表内填写“我公司完全响应,无偏离”。如果有偏离,投标人只需要把偏离的内容在响应表中体现即可。 2、各投标人必须提供部分测试仪表作为投标人服务人员的必备工具免费提供使用。必备免费仪表包括标段一:G网的TEMS测试仪、TD网的Pioneer+8142测试仪、2G/3G/4G普通商用拨打测试终端。 问题:除仪表外,测试卡是否为投标方提供? 答复:测试卡由招标方提供。 3、按照获得主设备厂商或者运营商认证、技能评估证书、证明和承诺到项目服务人员数量两项进行评分。A.中高级协优人员数量超过100人,得8分;B.中高级协优人员大于80人小于100人得6分;C.中高级协优人员数量大于50人小于80人得4分;D.中高级人员数量大于30人小于50人得2分;小于30人不得分。 问题:除设备厂商,中国移动其他各省网优认证证书是否也可以? 答复:中国移动其他省网优认证、评估证书可以。 4、关于投标文件的封装,具体是正本、副本、电子版分别分开封装,还是全部直接封装在一个档案袋中? 答复:两种方式均可以,商务报价书请单独封装。 5、对于招标文件的响应,例如只投标段一,其中招标文件中标段二的内容是否需要点对点应答? 答复:不需要 6、请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无线第三方服务技术规范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WLAN第三方服务技术规范书》的点对点应答,是在原文每条的下方做应答,还是将每条的技术规范要求和对应的应答分别填入至格式5即:技术要求和规范一对一响应表中相对应处? 答复:可以在原文件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条款进行应答;如完全响应,可以在格式5表内填写“我公司完全响应,无偏离”。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方案 2012 年5 月

一、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与依赖日益增强。移动通信是通信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在我国具用广阔的运用领域与市场。当前,我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超过固话用户总数。移动通信在我国既是通信发展的热点,又是通信发展的重点,发展规模与速度十分迅速,前景看好。 通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通信专业人才的实验基地。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对于高校通信专业特别是通信类高校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二、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 移动通信实验室是一种扩延型专业实验室。它对于学习现代数字传输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视野与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具用重要意义。移动通信实验室在通信实验室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看出,移动通信实验室是通信实验室体系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通信实验室建设步骤 为了使通信实验室的建设配置合理、能适应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严格的步骤进行。否则会因为仓促建设,造成建非所用、实验设备技术落后、教学资源严重浪

费等状况。通信实验室建设可参照以下几步进行: (1)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及在本专业上的建设力度,规划本专业的建设重点,其中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方向。 (2)在确定今后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后,再根据目前已有实验室的配置及今后的招生规模制定相应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并将方案提交专家组审议(专家组一般需请 外单位的一些专家组成)及学校领导审批。 (3)根据审批结果进行经费的申请与落实情况。 (4)实验室的场地准备:根据实验开设的规模确定场地大小。 (5)对实验室建设需配置的仪表进行订购:学生用仪表一般以中档为主,可配置一定量的高档仪表如存贮示波器、误码仪、话路特性测量仪、频谱分析仪等。 (6)对老实验的改造,如果是将设备少量的增加,则设备的型号与原有的实验设备应尽可能在在型号上保持一致。如果筹建新实验室或老实验室作大规模的改造 建设,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7)在进行调查时,通过向相关教学设备供货商发技术咨询函或通过向兄弟院校进行调究的方式进行设备咨询,这时间一般需持续半年到一年。在可能情况下, 向相关设备供应商索取实验设备与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际考查,以核实实验设 备的技术先进性、设备的可使用性、实验的可实施性等进行详细调查。 (8)委托招标单位进行招标:在招标时应将学校对设备的要求描述清楚,防止买非所需。在招标过程中一般需与欲购的设备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可以做到 以较低的价格获取性能优异的设备。同时还应强调“眼见为实”,不要随意相 信设备供应商许诺的“升级条款”,很多技术不是一跃而就的,有些技术必须 依靠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掌握。最后不能以价低中标的原则进行采购。对招标 后的单位需对其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提出一定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实验课程的 顺利开设。 (9)设备验货:对购买的设备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保证购进设备的质量。 四、实验内容 实验一、GMSK调制实验; 实验二、GMSK解调实验; 实验三、GMSK在非线性信道下的性能; 实验四、π/4DQPSK调制实验; 实验五、π/4DQPSK解调实验; 实验六、m序列的产生与相关性测量实验; 实验七、Gold序列的产生和相关性测量实验; 实验八、Walsh码正交性测量实验; 实验九、卷积编码器、译码器实验; 实验十、传统交织编码抗突发错误性能测量实验;

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及前景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 姓名:姚彬 指导教师:项莉萍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0802 所在系部:信息工程系 二○一一年六月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成绩评定表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通信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及相关知识,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网,发展历程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f concern to people, so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alysis of its prospects and our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宣布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根据工信部的公告,我国发放4G牌照,三家运营商将同步获得首批4G 牌照,为TD-LTE制式。对于为何向三家运营企业只发放TD-LTE牌照,工信部发布了相关解读,并称“工信部收到三家运营企业申请T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三家运营企业均已开展TD-LTE规模网络试验,T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这样的解释只是解释了为什么发TD-LTE牌照,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发FD-LTE牌照。按照上述解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套读“工 信部收到两家运营企业申请F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国外运营企业均已开展FD-LTE规模网络运行,F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实际上,FD-LTE和TD-LTE技术都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也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但为什么只是中国移动一家作好了规 模商用的准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未准备就绪呢?这就必需从LTE的前世到今身详细说起。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已经发展了3代。 ●一、1G移动通信标准 ●第一代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时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而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 式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相对于以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实验室在七十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MPS系统和后来的改进型系统TACS,以及NMT和NTT等。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 使用模拟蜂窝传输的800MHz频带,在北美,南美和部分环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TACS(总接入通信系统)使用900MHz频带,分ETACS(欧洲)和NTACS(日本)两种版本,英国,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此标准。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频分复用,语音信号为模拟调制,每隔30KHz/25KHz一个模拟用户信道。第一代系统在商 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 ●(1)频谱利用率低 ●(2)业务种类有限 ●(3)无高速数据业务 ●(4)保密性差,易被窃听和盗号 ●(5)设备成本高 ●(6)体积大,重量大。 ●第一代移动通信最大特点是语音终端移动化。 ●二、2G移动通信标准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为了解决模拟系统中存在的这些根本性技术缺陷,通过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以GSM和IS-95为 代表,时间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订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数字移动通网相对于模拟移动通信,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支持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以传输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目的,因此又称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DAMPS系统,IS-95和欧洲的GSM系统。 ●(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源于欧洲,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DMA标准而设计的,支持64Kbps的数据速率,可与ISDN 互连。GSM使用900MHz频带,使用1800MHz频带的称为DCS1800。GSM采用FDD双工方式和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支持8个信道,信号带宽200KHz。GSM标准体制较为完善,技术相对成熟,不足之处是相对于模拟系统容量增加不多,仅仅为模拟系统的两倍左右,无法和模拟系统兼容。 ●(2)DAMPS(先进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也称IS-54(北美数字蜂窝),使用800MHz频带,是两种北美数字蜂窝标准中推出较早的 一种,指定使用TDMA多址方式。

移动通信 GSM实验报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实验项目名称GSM模块配置/设备呼叫/设备短信收发学院:信息工程 专业: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班级: 1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实验目的与要求: GSM模块配置1. 了解GSM模块的特点; 2. 了解配置GSM模块的AT命令。GSM 设备短信收发1.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业务的组成结构;2. 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收发的过程; 3. 熟悉短消息的数据格式; 4. 熟悉GSM模块进行短信收发的AT命令。 GSM 设备呼叫1.了解GSM网络中话音呼叫的过程; 2. 熟悉用本移动实验箱作为主叫和被叫用户进行语音呼叫;3.熟悉GSM模块进行语音呼叫的AT命令 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及内容: GSM模块配置:1、GSM模块测试(无需插入SIM卡)2、GSM通信速率设置(例:修改GSM模块速率为9600bps)3、GSM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数字或字符模式4、GSM模块命令结果码控制5、GSM模块命令回显模式6、保存设置7、版本信息GSM设备短信收发:1.收发短信的准备(1)在PC机上收发短信(2)设置GSM 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为字符模式;(3)设置短消息中心(4)设置短信存储区域2.用AT命令控制GSM接收短信过程如下(1)GSM模块接收短消息(2)用TEXT模式读取短消息(3)用PDU模式读取短消息(4)删除短消息3.用AT命令控制GSM 发送短信过程如下(1)用TEXT模式发送英文短消息(2)用PDU模式发送中文短消息4.用配套软件发送短信(中文,英文,中英文混合) GSM设备呼叫:(一)在移动实验箱上进行呼叫(二)在PC机上进行呼叫(1)主叫呼叫和挂机实验:(2)被叫接续实验:(3)GSM模块作为被叫,可以进行摘机和挂机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李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英所以然”,从而提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扩頻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抗衰落技术脸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 4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 5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槪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座图的不同及他 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H9(Q-Out),调廿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3)QPSK相干解调实验。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3(DIN1), 11号模块的TH4(Dout),适当调右11号模块压控偏宜电位器W1来改变载波相位,对比观测原始基带信号和解调输出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1(BSIN),11号模块的TH5(BS-out), 对比观测原始时钟信号和解调恢复时钟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对比观测原始I路信号与解调后I路信号的波形,以及原始Q路信号与解调后Q路信号的波形。 3)O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选择OQPSK调制模式,实验步骤同2) 4)MSK调制及相干解调实验。

移动通信工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 总学时:70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 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 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方法、基本技术、工作方式及移动通信系统示意框图、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建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移动通信的定义、分类方法、工作方式和基本技术。 难点: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及组网技术。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调制方法 本章的主要包括:利用频道间隔、频偏、码率等参数求取带宽和传输效率;调频特性、抗干扰和解调门限值及门限扩展方法;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重点: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 难点: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第三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电波的传播方式,自由空间传播衰耗的计算;视线传播极限距离,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 重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方式,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难点: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任意场强的地形场强计算。 第四章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与消除 本章主要介绍噪声的来源和分类、等效噪声系数和人为噪声功率的求取;如何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同频干扰与射频防护比的关系及再用距离的求取;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重点: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难点: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 第五章组网技术 本章主要包括: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蜂窝组网的优点;话务量、呼损率和用户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信道选取方式;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移动电话编号的基本规律。 重点: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话务量、呼损率等的计算方法。 难点: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 第六章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大区制移动电话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