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九):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它既包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普及、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亚、非、拉三大洲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及其人均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人地关系。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都重视考生对人口问题的观点和知识考查,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

1、归因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的形成机制,地区差异及解决措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归因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进而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①国际水域②生物多样性③气候变化④臭氧的消耗

(3)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欧洲: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的影响,欧洲的湿地正遭受着破坏

④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并影响着附近地区人们的生活

⑤北海和地中海: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⑥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⑦印度洋: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⑧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动物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⑨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⑩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历史阶段:产业革命前增长缓慢,1650年后加快,二战后迅猛增长,目前速度

放慢

发达国家增长慢

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

亡率下降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

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造成的。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三、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北,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图箭头表示);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

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

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既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

资源和环境

原则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

的人口规模

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高,人口增加绝对数高,1/4新增产值被用于

新增人口

面临困境深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量少、资源的利用率低,资源相对短缺

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

加剧

面临的困境详解:

(1)来自庞大人口数量方面的压力: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据。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到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极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m3和242m3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巨大的人口压历程大大地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只能靠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来满足。其结果将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严重危及到自然系充的生态平衡,由此可形成的恶性循环,又不断地削弱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演替便是典型例证。

(2)来自资源短缺方面的压力: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1978年-1988年,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1%,而同期国民经济以9%-12%的高速度增长,缺水范围加大、程度加剧,特别是华北地区更为严重。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1988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落石出平的32.3%、28.1%、32.3%、和14.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来自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

①目前我国各大水系的污染都很严重。

②矿山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矿区废水、废气和固定废弃物污染严重。

二是矿山植被、土地、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4)来自生态破坏方面的压力:

①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据调查,我国目前各类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1万km2,每年因水土流失全国损失耕地约0.13万km2,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平均被剥去1厘米厚的沃土层,流失量占全世界1/5。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农作物需要的养分,仅黄河、长江一年流失的N、P、K就达4400万吨,超过了我国一年的化肥施用量。

②草场严重退化

我国现有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20.25亿亩,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③消漠化威胁形势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约650万顷耕地和1/3的天然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威胁,沙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留民营村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解决的措施:改变能源消费构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草场。

2.臭氧层破坏:

措施:最根本的是减少人为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我国政府采取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料技术等来控制酸雨。(改善能源结构)

4.光化学雾:

措施:严格控制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特别是对汽车尾气的治理。使用清洁燃料。

(二)、水污染:

(三)、其它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食品污染,光污染,燥声污染,热污染等。四、主要生态破坏问题简介:

(一)、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高产稳产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植被;有计划地开展矿区的复垦工作。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

(二)、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水流域综合治理。

(三)旱涝、盐碱、风沙地:

治理案例:辛店洼——鱼台生态模式;北丘洼——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

(四)沼泽湿地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保护。

[典型例题]

例1、读下图分析(注0~15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少年儿童人口的系数;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即老龄人口系数):

(1)世界人口剧增的同时,也在老龄化。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

(2)21世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两大特征:老龄人口系数的提高和两类国家老龄人口系数的差异。描述特征时要注意观察图(或其他材料),从中归纳出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总体应包括变化和差异两种(从上图中也可得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发展特征)。回答第二问时,首先从图中读出21世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发展特征,即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下降,老龄人口系数不断上升,其人口发展特征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当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面临的老龄化的影响,但仍有自己的特征。

答案:(1)①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②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1998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超过少儿人口系数。20世纪发展中国家老龄化进程落后于发达国家。21世纪,发展中国家老龄化人口将在世界老龄化中占主导地位,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③高龄化趋势明显。(2)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老年人口比例大,社会负担重,福利开支大。

例2、读我国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塔底横坐标表示某一年龄组人口所占的数量),认真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A、B两个年龄段中:

A年龄段内人口增长的趋势是,原因是

B年龄段内增长的趋势是,原因是

(2)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2、

3、4、5、

(3)为什么说90年代我国人口形势仍十分严峻:1、,2、

解析:本题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基本上是中国,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的典型代表。即由于人口出生率高,年龄结构轻,人口增长的后劲特别足。此类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要注意图中的B段年龄结构,是我国有别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之处,即70年代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答案:1)A,增长快。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人口出生率没有得到控制,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增长速度变慢。七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

度得到一定控制。2),一、增长快,二、基数大,三、年轻化,四、农村多,五、分布不均。3),一,人均资源产品,人均收入均居世界后列。二,人口过度增长影响到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多,我国每年人口净增长2200多万,人口压力仍很大。

例3、读图分析回答:

(1)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2)图中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活动,以

形式向环境输出。

(3)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④表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4)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__________

和互相_____________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用比较概括、抽象的语言来归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途径。它既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而且要求考生注意关顾前后各问以便准确填空。当然,意义相近的词也可以得分。

答案:(1)生产,物质与能量。(2)消费、废气、废液、废渣等物质和能量。(3)利用与改造,反馈。(4)影响,制约。

[能力训练]

下图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回答10—12题。

1.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

A.33‰ B.43‰ C.27‰ D.15‰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

A.1960—1961年间

B.1959—1960年间

C.1957—1958年间

D.1949—1950年间

3.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A.人口总量稳定

B.人口老龄化加速

C.人口自然增长率约在17‰左右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4.根据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_

国。老人占有较高百分比的是_______国。

(2)若A国的人口仍无法控制地迅速增长,20

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B国人口按现有趋势发展,且它是发达

国家,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________产业的

工作。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人口、粮食总产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曲线图,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省粮食从1949年的639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265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2)1954年和1991年因遭受特大水灾,粮食。可见我国东部地区农业深受的影响,而这又是由于造成的。

(3)近20年来该省耕地总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减少的主要

原因还有。

6、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图,分析回答:

(1)20世纪中叶以后,耕地供需发生了什么明显的变化?。

(2)按现有生产水平翻两番,世界耕地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是:。

(3)世界可耕地面积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原因是由于土地利用中存在、、和等问题。

(4)根据上述情况,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是:1、2、。

7、比较两图并思考回答:

(1)我国耕地承载量所面临的问题是:。

(2)目前国家对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

人口方面:。

耕地方面:。

8、读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迁移图,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中地区间联线:(虚线和实线)的一端,用箭头表示出当时人口迁移方面。

(2)当时人口迁出的大洲和国家主要是:洲的、、等国和洲。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引起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9、读下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意义:

A.,B ,C ,

D.,E ,F 。

(2)假如该池塘生态系统是稳定的,有哪些

现象可以证明?

(3)假如倒入过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则可

能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读“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后果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数码处填写适当的文字,说明全球气温升高

的原因及对生物圈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1);

2);

3);

4);

5);

6);

(2)CO2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气体,原始生态系统中CO2返回大气中主要途径是和。你认为降低CO2浓度最好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下图,分析其因果关系,将图中字母填在对应栏目前的括号内。

()1需水量大大增加()6地下水体受污染

()2河水直接补给地下水()7工农业生产

()3摸清地质构造()8水井因水质污染超标而报废

()4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9防治水污染

()5严禁过量开采地下水()1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12、读“某年欧洲降水pH值等值线图”分析后,回答下列

各小题:

(1)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

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B.瑞典C.德国D.冰岛E.意大利

(2)产生该问题的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

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_,B.对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C.生产活动

________________,D.破坏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____________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

________。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二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争取的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

求,而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下图,分析后回答下列各小题:

(1)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3)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答案]

1、A

2、B

3、B

4.(1)A B (2)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或经济与生活水平下降) (3)第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5.(1)3.14%.(2)严重减产.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夏季风进退强弱的反常,或副高位置的非正常移动.(3)占用耕地,人口增长.

(3)

(2)2040年左右.

6.

(1)由于人口增长太快,耕地的需求量增大,但耕地明显不足.

乱垦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城市、工交、住房占用耕地.(4)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7、(1)我国耕地承载量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较快,同时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承载量日益沉重,(即单位面积需养活人口的数量)。(2)国家采取的政策应从人口和耕地两方面考虑:一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1)当时迁出的地区主要是欧洲的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及非洲。(2)迁移的原因是由于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扩张及资本主义发展。并表现为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等。

9.(1)浮游动物,鱼类,被微生物分解为基本化合物,氧气、光合作用,营养源。(2)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比较稳定。(3)鱼类死亡,因为废水会导致富营养化结果藻类过度繁殖和有机质的分解,消耗过多的氧气导致水中缺氧。

10.①森林大量砍伐,吸收CO2能力削弱,②大量氯氟烃进大气层破坏臭氧层。③水份状态变化,④中纬度温带农业发达地区退化成草原,⑤沿海低地被淹,⑥农作物向较高纬地区移动。

(2)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

11.1)B 、2)E、3)C、4)H、5)I、6)F、7)A、8)G、9)J、10)D。

12、(1)B C (2)工业废气中含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使植物受损,导致植物死亡

13、(1)过大乱采滥用违背自然规律自然资源(2)恶性方向对立协调统一(3)满足当代人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4、(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盛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三北”防护林(2)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蚀作用强力植树种草(3)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回收利用。

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人文地理学

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P2)和学科特性(P3~4)主要是什么?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是以人为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研究对象】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地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特性】①区域性(地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②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但是主要受人文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法正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细致地分析的关键。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④复杂性。 2、人文地理学发展阶段。 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②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中国古典人文地理专著。 《诗经》、《尚书·禹贡》、《山海经》、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穆天子传》、《水经注》 4、什么是人地关系?(P17)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人”是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 5、人地关系论的基本理论有哪些?(P10~15) ①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期决定性作用,把人看做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②可能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③适应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以为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④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⑤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由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⑥文化决定论⑦和谐论⑧文化景观论⑨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⑩“天人合一”观。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04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 04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回答1~2题。 1.“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解析】四川和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 B 2.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 ) A.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 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地带 C.位于长江流域 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解析】图中陕、川、渝在西部经济地带,鄂、湘在中部经济地带,B项错误;粤在珠江流域,京、鲁等也不在长江流域,C项错误;陕西省有些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 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 ) 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A.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虽然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答案】 A 4.目前,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 【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目前”“最切实可行”。此题易错选②,改变性别比失衡现状,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可以完成,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过程。而④⑤⑥项近期就可实现。 【答案】 B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在此期间,通过

湖北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7: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湖北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7: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0分) 1. (2分) (2019高二上·埇桥期末) 下图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间大约是() A . 1963年~1972年 B . 1975年~1986年 C . 2000年~2010年 D . 1985年~1990年 (2)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 人口就业压力大 B . 人口老龄化严重 C . 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 . 城市人口比重大 2. (2分) (2018高一下·四川期中)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力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15——64岁)之间的比率。表1为江苏省人口数据统计表(部分)。读表1,完成下列各题。

(1) 2000~2015年,江苏省() A . 人口增长加速 B . 抚养比持续下降 C .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D . 家庭户数明显减少 (2)针对上题中出现的问题,江苏省应() A . 控制外来人口迁入 B . 实行提前退休政策 C . 积极提倡晚婚少育 D .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3. (2分)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 . 1950—1960年 B . 1960—1970年 C . 2000—2010年 D . 2040—2050年 (2)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 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 . 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 . 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 . 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3) 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A . ①③④ B . ①③⑤ C . ②④⑥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1.34%)、死亡率 (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2020年浙江高考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年浙江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完成下列各题。 1.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B.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 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D.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 2.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 ) ①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 ②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城市交通问题是指道路交通中带有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周期性的一种无效而有害的状态,据统计大城市70%污染都来自城市交通。下图反映了城市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3.有关污染程度与车速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污染程度与车速呈正相关 B.污染程度与车速呈负相关 C.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 D.车速中等时车流量最小 4.根据图示,减轻交通污染的主要措施是 A.推广新能源汽车B.鼓励公交出行 C.合理规划城市路网D.车辆限速行驶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问题。

5.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6.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为促进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国务院于2019年1月10日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的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行政区划调整后,作为省会城市济南的 A.经济地位加强B.服务范围扩大 C.城市职能减少D.城市等级提升 8.济南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济南城市圈建设的作用体现在 ①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②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③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高考地理-人口的变化-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二) 人口的变化 一、选择题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图Ⅰ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预测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Ⅱ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Ⅰ预测符合的是() A.①曲线B.②曲线 C.③曲线D.④曲线 4.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A.2010年~2020年B.2020年~2030年 C.2030年~2040年D.2040年~2050年 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A.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 B.适度延缓退休年龄 C.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D.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读“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资源木桶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承载力 B.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C.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不变的确定值 D.面积相等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相同 11.按图所示,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水资源B.矿产资源 C.水能资源D.耕地资源 二、综合题 12.下图示意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变化(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劳动人口变化的特点。 (2)简析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3)若我国劳动人口持续减少,请分析其弊端。 13.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全国卷)最新2019年高考地理 人文地理 专题01 人口专题检测卷

01 人口 选择题 (河北五个一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报告中全球总和生育率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世界人口总和生育率变化的特点是 A. 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B. 从2015年前后开始匀速下降 C.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下降速度最快 D. 21世纪中期以后下降速度开始减缓 2.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长期低于2.1。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社会负担减轻,利于经济快速发展 B. 家庭负担减轻,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 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制约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 D.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1. C 2. D 始减缓,D错误。故答案选C项。 2. 人口的生育率较低,会导致人口的出生率较低,会导致少年儿童的人口比重较少,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减轻和家庭负担会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AB错误,D正确;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城市,而且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因此对农

业发展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答案D。 (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为1970-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A. 1980年 B. 2000年 C. 2015年 D. 2025年 4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A. 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B. 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答案】3. C 4. A (怀化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考)人口支持比是指适龄劳动力人口(20~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之比。当人口支持比大于7.5时,经济高速增长;比值小于7.5时,经济中速增长;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下图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的人口支持比变化趋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 (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次模拟)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当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展开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差别 B.家庭原因 C.计划生育 D.个人原因 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A.0.2亿 B.0.7亿 C.1.0亿 D.1.3亿 3.“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析第1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水准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准确。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

政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准确。第3题,“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 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 内需,所以D准确。 答案1.C2.B3.D (2015~2016学年济南高三质量调研考试)下图为2010年我国人 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准确的是() A.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 B.沪宁杭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 C.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高于山东 D.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平均年龄 5.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原因是() A.生育意愿低 B.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C.人均寿命长 D.大量老年人迁往西部 解析第4题,据图计算可知,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未超过2亿,故 A项错误;据图B项准确;上海市老龄化水准高于山东,但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低于山东,故C项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准最低,故平 均年龄最低,D项错误。第5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改善生活的条件,增加收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故B项准确,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专项突破练4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专项突破练4 人口与城市 (2019·安徽六校联考)读“某国妇女生育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以推测() A.社会劳动力充裕,就业困难 B.代与代之间年龄差呈现增大趋势 C.自然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 D.该国妇女寿命逐渐增加 2.育龄妇女生育高峰年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②“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③人口基数大,政策支持④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020·长沙雅礼中学模拟)读“重庆巫溪县望坪村人口现状统计表”和“该村人口迁往地区统计图”,完成3~4题。 人口总数(人) 常住人口(人) 0~14岁14 11 15~59岁49 7 60岁及以上16 14 合计79 32 3.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灾害B.经济发展 C.政府政策D.宗教信仰 4.人口迁移可能对该村产生的影响是() A.生态环境问题加剧B.城市化加快 C.公共设施负担增加D.留守儿童增多 (2019·齐齐哈尔模拟)下图为“台湾人口金字塔图”(含预测)。读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知() A.1983年台湾少儿人口比重较低 B.2011年台湾人口数量最多的年龄段出生于1983年前后 C.1983年40~50岁年龄段人口即2060年相同年龄段人口 D.2060年台湾劳动力数量达到最高峰 6.台湾目前应当() A.逐步调整人口性别比例 B.推动人口外迁 C.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发展科技,提高劳动效率 (2020·本溪模拟)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下图显示四个国家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1984~1989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综合题答题技巧10--人口变化和发展类

降龙十八掌10龙战于野---人口变化与发展类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杨开鸿 人口迁移的影响的答题要点: 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③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 1.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降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性别比失调,部分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3.我国劳动力数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已经趋于缓慢下降,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技术型产业工人比例较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4.人口流动规模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5.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例题1【2020石景山期末】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义乌位于浙江中部山区,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制造中心。“义新欧”国际班列、“义南舟”出海通道、“义乌购”电商平台等举措为义乌发展再添新动力。义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37%,印度人是义乌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 说明义乌吸引大量印度人流入的主要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义乌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好的生活条件;印度人口多,小商品市场广阔,(贸易额大)等。(每点1分) 例题2:近年来,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全国卷):第6题 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第6题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1、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下图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省人口、GDP分布的状况是( ) A.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 B.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 C.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 D.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完全背离 2.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G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 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 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 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 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①③⑤ 2、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 ) 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6年 2.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城市房价增长快 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量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2至107之间。下图示意我囯2011年与2016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2011年之前与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水平 B.传统文化 C.生育政策 D.自然灾害 2.根据2011年与2016年人口性别比变化可推测出我国( ) A.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 B.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 C.男性平均寿命等于女性 D.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 4、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 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生存环 地区的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 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2019高考地理练习7人口与城市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7 人口与城市 夯基提能卷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河南中原名校四调]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1~ A.黄山市 B.北京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地区差异。2000年该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8.4%,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出现早,故该市应该是发达地区大城市,北京市最符合,故B正确;黄山市、成都市、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会这么早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C、D错误。 2.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 ) 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 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格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市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重,故A错误;表中15~64岁人口比重一直上升,则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之和下降,推断人口总抚养比下降,故B错误;计算分析可知,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1964年呈上升趋势,故C正确;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过渡,故D错误。 3.该市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 ) A.时尚产品销量大增 B.人均消费减少 C.少儿旅游业兴起 D.养老机构床位短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资料可知,少年儿童比重急剧减少,少儿旅游业会衰退,以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尚产品的销量不会大增,故A、C错误;人均消费可能增加,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也会给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带来一定压力,故B错误,D正确。 [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向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年~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4~6题。

高考地理-人口(练)-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人口(练) 1.练高考 (2016?上海卷)(十)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 .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20.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图为2013 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A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2016?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图16 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 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分)(3)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 。(4分)(2016?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图4 是2010 年3 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 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