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一)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二)作者背景介绍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三)提问:所抒何情,所言何志?

讲解、分析最后一联——被排挤、压抑的痛苦,奸佞小人当道,至使自己空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四)分析一至三联

1)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2)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

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3)“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4)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五)诗歌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其三),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一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郎,显然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六)关于这诗歌的典故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掷笔而去。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七)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

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版、带拼音、注音、精校)

《登 金 陵 凤 凰 台 》 唐tán ɡ 朝cháo :李lǐ 白bái 凤fèn ɡ 凰huán ɡ 台tái 上shàn ɡ 凤fèn ɡ 凰huán ɡ 游yóu ,凤fèn ɡ 去qù 台tái 空kōnɡ 江jiānɡ 自zì 流liú 。 吴wú 宫ɡōnɡ 花huā 草cǎo 埋mái 幽yōu 径jìn ɡ ,晋jìn 代dài 衣yī 冠ɡuān 成chén ɡ 古ɡǔ 丘qiū 。 三sān 山shān 半bàn 落luò 青qīnɡ 天tiān 外wài ,二èr 水shuǐ 中zhōnɡ 分fēn 白bái 鹭lù 洲zhōu 。 总zǒnɡ 为wéi 浮fú 云yún 能nén ɡ 蔽bì 日rì ,长chán ɡ 安ān 不bú 见jiàn 使shǐ 人rén 愁chóu 。 【注zhù 解jiě 】: 1、吴wú 宫ɡōnɡ :三sān 国ɡuó 时shí 孙sūn 吴wú 曾cén ɡ 于yú 金jīn 陵lín ɡ 建jiàn 都dōu 筑zhù 宫ɡōnɡ 。 2、晋jìn 代dài :指zhǐ 东dōnɡ 晋jìn ,南nán 渡dù 后hòu 也yě 建jiàn 都dōu 于yú 金jīn 陵lín ɡ 。 3、衣yī 冠ɡuàn :指zhǐ 当dānɡ 时shí 名mín ɡ 门mén 世shì 族zú 。 4、成chén ɡ 古ɡǔ 丘qiū :意yì 谓wèi 这zhè 些xiē 人rén 物wù 今jīn 已yǐ 剩shèn ɡ 下xià 一yì 堆duī 古ɡǔ 墓mù 了le 。 5、三sān 山shān :山shān 名mín ɡ 。在zài 南nán 京jīnɡ 西xī 南nán 长chán ɡ 江jiānɡ 边biān 上shàn ɡ 。因yīn 三sān 峰fēnɡ 并bìn ɡ 列liè ,南nán 北běi 相xiānɡ 连lián ,故ɡù 名mín ɡ 。 6、半bàn 落luò 青qīnɡ 天tiān 外wài :形xín ɡ 容rón ɡ 其qí 远yuǎn ,看kàn 不bú 大dà 清qīnɡ 楚chu 。 7、二èr 水shuǐ :一yí 作zuò “一yì 水shuǐ ”。秦qín 淮huái 河hé 流liú 经jīnɡ 南nán 京jīnɡ 后hòu ,西xī 入rù 长chán ɡ 江jiānɡ ,白bái 鹭lù 洲zhōu 横hén ɡ 其qí 间jiān ,乃nǎi 分fēn 为wéi 二èr 支zhī 。 8、白bái 鹭lù 洲zhōu :古ɡǔ 代dài 长chán ɡ 江jiānɡ 中zhōnɡ 沙shā 洲zhōu ,在zài 南nán 京jīnɡ 水shuǐ 西xī 门mén 外wài ,因yīn 多duō 聚jù 白bái 鹭lù 而ér 得dé 名mín ɡ 。 9、浮fú 云yún 蔽bì 日rì :喻yù 奸jiān 邪xié 之zhī 障zhàn ɡ 蔽bì 贤xián 良lián ɡ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701 年2 月28 日-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 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 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 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作品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 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

古代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原文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①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王之道。他向人民收取沉重的税赋以雕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然后观赏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他的厨子做熊掌,没有炖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把他的尸体装在草筐中,让宫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看到露出来的手臂,询问原由后感到很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君王不听,那就没有人能够再接着进谏了。还请让我先来吧,不行的话,您再接着来。”士季往前走了三回,行了三回礼,一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晋灵公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我会改过的。”士季叩头回答道:“谁能没有过错呢?有过错而能改掉,这就是最大的善事了。《诗经》说:‘没有人向善没有一个开始的,但却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是很少的。您如能坚持向善,那么江山就稳固了,不只是大臣们有所依靠啊。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译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译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作品名称,《登金陵凤凰台》。创作年代,唐代。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白。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 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

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登金陵凤凰台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登金陵凤凰台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 丘:坟墓。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

课后作业赏析《登金陵凤凰台》

课后作业赏析《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阅读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山和台因此得名。 吴宫:三国时东吴在金陵的宫廷。花草:这里指宫廷内的花木,比喻美女。幽径:深幽冷落的小路,这里代指墓道。晋代:这里指建都金陵的东晋。衣冠:这里指官服,代指为官之人。古丘:古墓。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因有三峰,南北相接。一水:亦作“二水”,指长江。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的一块沙洲,可能是因为洲上多栖白鹭而得名。 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使君主昏昧不明。长安:唐时都城,这里代指君主。 【赏析】 本篇为作者极少律诗中的艺术珍品。从诗意考察,可能是李白在天宝年间,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全诗写景、状物、怀古、抒情相映成趣,既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含蕴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此诗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

如何翻译古文

如何翻译古文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中文名,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撰稿,李飞。 登金陵凤凰台描写对象,金陵凤凰台。 运用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心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作者。 李白撰稿。 李飞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 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 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

诗的第一句点题。 而接着的一句。 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 一语双关。 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 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 四两句承上。 以吴宫。 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 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 是何等的荣耀。 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如今登台。 放眼望去。 那远处的三山。 半落在青天之外。 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 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 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 这无尽的江山胜迹。 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 令人咏叹不已。 惆怅难忘。 因此。 接下去的最后一联。 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 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长安指朝廷。 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

不被重用。 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 这样。 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 自然地结合起来。 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诗的第一句点题。 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

齐晋鞌之战原文和译文

鞌之战选自《左传》又名《鞍之战》原文:楚癸酉,师陈于鞌(1)。邴夏御侯,逢丑父为右②。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3)。侯日:“余姑翦灭此而朝食(4)”。不介马而驰之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 未尽∧6),曰:“余病矣(7)!”张侯曰:“自始合(8),而矢贯余手及肘(9),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_识之(11)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12),可以集事(13),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14),固即死也(15);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6)!”左并辔(17) ,右援拐鼓(18)。马逸不能止(19),师从之,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20)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译文1: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daier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 “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daier 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里。(晋军的)将军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 “请允许我搭乗你的战车。”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战车的中间。韩厥又低下头安定了一下受伤倒在车中的那位自己的车右。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乘韩厥低头之机)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头天晚上)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诗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

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⑸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一)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二)作者背景介绍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三)提问:所抒何情,所言何志? 讲解、分析最后一联——被排挤、压抑的痛苦,奸佞小人当道,至使自己空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四)分析一至三联 1)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2)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 译 鞌之战[1]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原文】 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6]。不介马而驰之[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2],岂敢言病。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22],右援枹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齐师败绩[25]。逐之,三周华不注[26]。 【注释】 [1]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

列阵,摆开阵势。 [3]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郤(x )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 [6]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 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 病:负伤。 [10]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14]苟:连词,表示假设。险:险阻,指难走的路。 [15]识:知道。之,代词,代苟有险,余必下推车这件事,可不译。 [16]师之耳目:军队的耳、目(指注意力)。在吾旗鼓:在我们

唐诗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译文|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是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⑸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 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阅读答案(附翻译) 鞌之战[1]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原文】 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齐侯曰:“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6]。”不介马而驰之[7]。郤克伤于矢,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 朱殷[12],岂敢言病。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 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 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病未 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22],右援枹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齐师败绩[25]。逐之,三周 华不注[26]。 【注释】 [1]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 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

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列阵,摆开阵势。 [3]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郤(xì)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 [6]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病:负伤。 [10]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版

登d ēn ɡ金j īn 陵l ín ɡ凤f èn ɡ凰hu án ɡ台t ái 【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 凤f èn ɡ凰hu án ɡ台t ái 上sh àn ɡ凤f èn ɡ凰hu án ɡ游y óu ,凤f èn ɡ去q ù台t ái 空k ōn ɡ江ji ān ɡ自z ì流li ú 。 吴w ú宫ɡōn ɡ花hu ā草c ǎo 埋m ái 幽y ōu 径j ìn ɡ,晋j ìn 代d ài 衣y ī冠ɡu ān 成ch én ɡ古ɡǔ丘qi ū。三s ān 山sh ān 半 b àn 落lu ò青q īn ɡ天ti ān 外w ài ,二èr 水shu ǐ中zh ōn ɡ分f ēn 白b ái 鹭l ù洲zh ōu 。 总z ǒn ɡ为w éi 浮f ú云y ún 能n én ɡ蔽b ì日r ì,长ch án ɡ安ān 不b ú见ji àn 使sh ǐ人r én 愁ch óu 。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 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