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PPT课件

(二)民国初期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启蒙的继续
历史线索。
学堂改为学校。音乐列为中小学和师范 学校必修课。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主张,对新音 乐和艺术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
乐歌书刊大量印行。新音乐活动蓬勃开 展。出现了许多新式音乐社团。
(三)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
历史线索。 1919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 刘天华的二胡音乐。 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欧洲乐器音乐创作。 20年代工农兵歌曲创作。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设立。 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
育。学校音乐教育成为近代中国音乐史的重要 内容,它影响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
声乐歌曲
一、群众歌曲 二、独唱歌曲 三、合唱歌曲 四、电影、戏剧歌曲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最早演奏乐器只是琵琶,后来,又被移植为古筝曲。但现在能 听到的,大都是民乐合奏的,乐器如下: 琵琶,古筝,中阮,萧,花盆鼓,二胡,中胡,大提琴,木鱼,碰铃,笙... (根据版本不同,使用乐器会有所变化) 关于民族乐团: 弦乐组: 板胡、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革胡、民族大提琴、低音提琴。 管乐组: 笛子,笙,唢呐,管子。 弹拨乐组: 扬琴、箜篌、古筝、柳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 打击乐组: 民族定音鼓、花盆鼓、小堂鼓、大锣、小锣,云锣、响板...
时。《律吕正义续编》的印行。 2、太平天国采用基督教音乐从事反清活
动。 3、清廷新式军队的军乐队。 4、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 式等方面与传统歌曲的不同。
歌词文、白语言形式兼采,旋律写作主 要是“旧曲填词”,主要以外国歌曲音 乐作为乐歌旋律,也有少量自创曲调者。 乐歌内容主要反应的国人救亡图存及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要求。乐歌的对象主要 是学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PPT课件
源自30-40年代抗日歌咏活动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史
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抗 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独唱歌曲
独唱歌曲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艺术水平 的主要部类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
萧友梅
萧友梅简介:
(1884—1940)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
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以《中国古代乐器孝》一文获得
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他的代表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 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 育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 亲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 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三、社会音乐结构的变化
新音乐勃兴,传统音乐地位下降。 从历史看,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次
转折。 这一转折的原因?
传统音乐
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 音乐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各种 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 术水平的提高;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 乐的新发展;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 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传统音乐朝着艺术化, 特别是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等方面发展; 吸收新文化成分;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 ,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不少 坏的影响。如广东音乐的一度爵士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章: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分期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及其特点。

3. 认识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2. 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早期、中期、晚期。

3. 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

4. 近现代音乐史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粱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分期、重要人物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现代音乐史的代表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近现代音乐史背景、分期、重要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第二章: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2. 掌握近现代音乐创作的主要风格与特点。

3. 认识近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作曲技法、音乐形式、音乐语言。

2. 近现代音乐实践:音乐会、音乐教育、音乐出版。

3. 近现代音乐重要人物:聂耳、洗星海、陈田鹤等。

4. 近现代音乐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钢琴协奏曲》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重要人物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现代音乐代表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近现代音乐创作探索与实践、重要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第三章: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2. 掌握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3. 认识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音乐节、音乐比赛、音乐研讨会等。

2. 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等。

3. 近现代音乐生活的社会影响: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经济、音乐与文化交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中国近现代音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

总结
音乐的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音乐也逐 步走向现代化。许多音乐家开始 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术和形式 ,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例如,《黄河协奏曲》、《山 林之歌》等作品,都在传统音乐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现代风貌
总结
音乐的教育与普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 中国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民族性
在当代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得到 了进一步的强调。音乐家们更加 注重挖掘和表现中国音乐的独特 魅力,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作品。例如,《梁祝》 、《二泉映月》等作品,都展现 了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 力
PART 1
传统音乐的转型
传统音乐的转型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 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传 统音乐逐渐与世界接轨,开始
向现代化转型
一些音乐家开始借鉴西方音乐 的形式和技巧,将传统音乐与 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
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PART 2
音乐教育的兴起
01
在20世纪初,随 着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兴起 ,音乐教育逐渐 受到重视
PART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 近现代音乐呈现出多元 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风格的的音乐相互 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音乐景观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 增加,中国近现代音乐 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 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PART 6
总结
210524/4/8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1.1 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1.2 近现代音乐史的特点1.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第二章: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2.1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2.2 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2.3 代表性音乐形式举例第三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3.1 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2 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3.3 音乐团体与音乐节的兴起第四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1 近现代音乐家的生平与创作4.2 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3 代表性音乐家的作品分析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1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5.2 代表性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3 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创新第六章: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6.1 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6.2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与社会文化的关联6.3 社会文化变迁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第七章: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7.1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7.2 各地域音乐风格的特色7.3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交融与影响第八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8.1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8.2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作用与意义8.3 知名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介绍第九章: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1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事件与人物9.2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与内容9.3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与意义第十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10.1 近现代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2 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与方向10.3 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发展策略与展望这是剩下的五个章节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请随时告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2.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4.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5.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6. 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7.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8.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9.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0. 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在讲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时,需要重点关注近现代音乐史的社会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时用的笔名。

沈心工也于1902年4月赴日本,与鲁迅同期进入设在东京的弘文学院。

在日本,给了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

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

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初名为《体操--兵操》)。

作品:沈心工的乐歌题材较为广泛: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军》、《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

他所编乐歌,多数是儿童歌曲。

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

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

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

如他所编的《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乐歌,在学生中广为梳传。

由他作曲的乐歌还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辍悼歌》等6首,以《黄河》一曲影响最大,此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的作品大部分代表的歌曲,主要集中在他回国后任职示范教学期间,如,《春游》《送别》》《莺》《归雁》《西湖》等。

此外,有不少是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如《早秋》《冬》《月夜》等。

曾志忞:号泽民,上海人。

其实他也是20世纪初最早(1901年)赴日留学的热血青年。

起初他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很快就被日本明治维新后活跃的新音乐生活所吸引。

到了1903年,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

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音乐讲习会”,曾志忞也是最积极的参加者。

音乐活动:他的《音乐教育论》是早期较有深度的探讨如何发展中国音乐教育的论文,并在《醒狮》杂志第一至三期(1905、10—1906、4)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介绍西洋和声知识的《和声略意》。

并与高寿田、冯亚雄等人合作,于1907年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与管弦乐队。

1914年出版了由高寿田译述,曾志忞校订的《和声学》,被教育部审定为师范学校中学教科书,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和声教科书。

华彦钧:国民间音乐家。

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

父名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学会了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15~16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

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

这时他对民歌、戏曲等有着强烈的爱好和追求,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老师,学习、掌握了大量民间音乐,这对他以后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约1928年,阿炳双目失明,时人因称其为“瞎子阿炳”。

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

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阿炳常常在无锡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

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融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

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

他所创作的3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20年代末,《听松》约作于30年代初,《二泉映月》约作于30年代末。

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阿炳留下的3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健朗。

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杨元亨:中国民间音乐家。

吹歌艺人。

名小白,号老利,河北安平人。

因家贫9岁出家当道士,从其师永兴学做法事,学识字和读唱工尺谱,并习奏笛、箫、笙、海笛、板胡、二胡、鼓等多种乐器,尤以掌握管子的演奏技巧最精。

16~17岁时,已在冀中安平、束鹿、定县等地的道场活动中负有盛名。

30年代后期,日本侵略军蹂躏冀中,元亨所在道观被毁,遂还俗回乡,在民间吹歌班社传授技艺。

1950年2月,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管子教师,任教近十年。

杨元亨的管子演奏,讲究唇、舌、齿、喉技艺的严格配合。

其风格淳朴爽朗,简洁明快。

其常奏曲目近200首,包括道教音乐、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牌等;并能演奏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剧、昆曲、评戏、哈哈腔、老调梆子等许多剧种的唱腔。

不少民间乐曲,如冀中吹歌的《放驴》、《小开门》、《小二番》、《拿天鹅》、《叠里金钱》、《老板集贤宾》、《双黄莺》等,经他演奏加工而在民间广泛流传。

他演奏的道教音乐和其他民间音乐100多曲,已录音记谱传世。

广东音乐:是以广东民间小调为基础,又吸收了粤剧,粤曲,以及外省民间音乐而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新型音乐社团:1 中华音乐会2国乐研究所3大同乐会4杭州国乐研究所5乐林国乐社6上海云和会7苏州吴平音乐社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创办。

王光祈:光祈(1892—1936年),中国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字润玙,一字若愚。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温江,1936年1月12日病逝于德国波恩。

1908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堂,1912年毕业。

1914年到北京,入中国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任职于清史馆,并先后担任成都《四川群报》驻京记者和北京《京华日报》编辑。

1918年与李大钊、曾琦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该会执行部主任。

同年底,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又创建“工读互助团”。

1920年赴德国留学,先学德文和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

1922年起改学音乐,在柏林从私人教师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2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师从E.M.von 霍恩博斯特尔、A.舍尔林、H.沃尔夫和C.萨克斯等教授,1932年起任波恩大学中文讲师。

1934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今译《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他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学家,他是我国近代音乐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当宝贵的贡献。

萧友梅: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思鹤,又名雪明。

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

1901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1909年回国,1912年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1916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

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

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

赵元任: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

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

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

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

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