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文字等。如数学运算符号、电路元件符号等。

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以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如:交通符号、电学符号、元素符号…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1.图

2.表

3.计算机图像

4.公式

5.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等等…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分子的定义与性质:

1.分子的定义: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二、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三、原子的定义与性质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空隙: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3、物质的构成

(1)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碳(石墨)、磷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氦气、氖气和氩气等稀有气体。

(3)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食盐、烧碱(氢氧化钠)等。

则:

物质

分子 原子 离子

四、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性质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不同;化学性质一样。(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果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五、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

⑴ 原子半径:10-10米数量级

⑵ 原子质量: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

2、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往往不同。

金刚石 石墨 足球烯

第三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历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西瓜模型

卢瑟福行星绕太阳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波尔分层模型

现代科学家电子云模型

二、原子结构

⑴原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荷(电中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绕核高速运动。

⑵同一个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5)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6)原子核内质子数可以为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如碳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6的

原子的总称。元素只有种类而不讲个数。

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如氢有氕、

氘、氚三种同尾数原子。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4、同位素原子的表达: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1、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离子的分类:

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如:钠离子(Na+)、铜离子(Cu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

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核外电

子数质子数>核外电

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

子数

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联系得电子得电子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失电子失电子

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一.元素的种类

1.物质由元素组成,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2、自然界的物质按组成物质成分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金属元素---铁、铜、铝…

3、元素的类型非金属元素---氧、氢、碳…

稀有气体---氦、氖、氩…

4、元素名称的由来:金属元素常用“钅”作偏旁,除汞外;非金属元素如是气态的以“气”作偏旁,液

态的以“氵”作偏旁,固态的以“石”作偏旁。

3、单质与化合物………………元素存在形态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游离态)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态)

注意点:单质与化合物都是纯净物,所以概念陈述时,必须强调纯净物。若说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放在一起只有碳元素;若说成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单质中元素为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为两种或两种以上。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并:硅>铝>铁>钙

2、在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氮气78%体积百分数,下同)、第二位的是氧元素(氧气21%)、稀有气

体(0.94%) ……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

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5、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6、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7、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

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第五节表示元素的符号

一、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2、熟记P18表格中元素名称和符号

3、元素符号的意义---以N(氮)为例:

⑴“N”表示氮元素---表示一种元素

⑵“N”表示一个氮原子---表示一个原子

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族---纵行为族:七个主族、七个副族、0族和第八族。

周期---横行为周期:七个周期和镧素、锕系。

2.每一个周期都是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结束;

3.每一主族基本上是非金属元素开始,金属元素结束。

4.第1~4主族基本上都是金属元素,副族全部是金属,第5~7主族以非金属为

主,0族全部是稀有气体。

5.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6.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

一、化学式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书写原则

①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如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产物得到的)不是能

凭空想像;

②一种物质(纯净物)只能有一种化学式。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右下角标出构成1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②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部分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及读法

①氧与其它元素组成,氧写在右边;

读法: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

如:MgO 、CuO 、CO2 、 SO2、Fe3O4、P2O5、MnO2

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② 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一般情况下氢写在左边;

读法:某化氢-------氢化物

如:H 2O 、HCl 、H 2S 。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也有例外,如NH3(氨气)、CH4(甲烷)

③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金属左,非金属右。 读法:某化某

二、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某种物质

2、表示组成物质的种类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例】分析化学式“CO 2” 表示的意义

⑴ 表示二氧化碳

⑵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⑶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三、离子的符号

1、离子符号的表示:

⑴ 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如Na + Cl -

⑵ 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离子

如:铵根离子

NH 4+ 碳酸根离子CO 3

2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不显电性

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显电性

2、常见的原子团离子

离子名称 离子符号 所带电荷数

氢氧根离子 OH - -1

硫酸根离子 SO 42-

-2

硝酸根离子 NO 3-

-1

碳酸根离子 CO 32-

-2

碳酸氢根离子 HCO 3-

-1

铵根离子 NH 4+

+1

亚硫酸根离子 SO 32-

-2 微观

宏观

磷酸根离子PO43--3

氯酸根离子ClO3--1

高锰酸根离子MnO4--1

四、化合价

1、化合价的含义:各种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原子之间都有固定的化合数目,用化合价表示这种性质。

⑴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即化合价是在化合时体现出来的。

⑵化合价的种类: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⑶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用带“+”、“-”的小数字表示。

+3

如:铁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Fe

⑷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根据此来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见课本P25表)

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价硫齐全;二价铜汞最常见。

3、常见原子团化合价:(见P25表)

⑴原子团化合价与原子团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

⑵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2价。

⑵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

⑶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和金属结合形成化合物时显负价、与氧元素结合时显正价。

⑷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⑸同一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可能显示相同的化合价,如 SO2 CO2有些元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

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5、元素化合价的应用

⑴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求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

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为零

⑵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一、相对原子质量

1、标准: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标准=1.661×10-27千克)

2、相对原子质量---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符号为“1”,无须表明

4.“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二、相对分子质量

1、定义: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求相对分子质量

例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

三.化学式意义例

⑴表示某种物质二氧化碳

⑵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碳元素和氧元素

⑶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表示物质分子的结构二氧化碳分子由碳

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⑸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类型:以AxBy为例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xa + yb

2.根据化学式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A原子个数:B原子个数= x :y

3.根据化学式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A元素质量:B元素质量=x a:yb

4.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xa

A元素的质量分数A%= —————100%

xa + yb

5.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质量

元素A的质MA = M A x O y×A%

第二单元

1、空气的成分和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区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3、铁、硫、碳、磷、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条件、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4、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式;爆炸的原因。

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式、二配、三等、四注、五标明的意思)

6、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观察法和最小公倍数法)

7、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三个化学方程式)

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

9、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0、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11、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呼吸运动的原理、即肋间肌和膈肌的活动原理)

12、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气体的扩散作用)

13、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原料、产物和能量的转化及化学反应式。

1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及二者的意义。

15、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16、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

17、空气污染的类型及保护

18、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中,变要求将气体的质量转化为体积)

步骤:(1)设未知量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4)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求出未知量(如果要求将气体的质量转化为体积,则还要根据密度公式将质量转化为体积)

(7)写出简明答案

第三单元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系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青菜P---果实西红柿K—茎马铃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 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输送有机物,自上而下)――

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 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

1 蒸腾作用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2、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 根吸收的水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撒发的。(下表皮散发的多于上表皮)

3 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蒸腾作用强.

4 植物体内水的运输途径根毛----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中的导管。

1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和盐渍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都影响土壤的开发和利用。

叶细胞液浓度>茎细胞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第四单元

生活用电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电和磁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进.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

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

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7.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结构:定子和转子.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换向器:实现交流电和直流电之间的互换.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一章复习归纳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中 子数可以为零;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注: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为核电荷数。) 6、科学上把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铁元素就是指铁原子的总称。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7、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在离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小于电子数为阴离子。

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复习提纲整理版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目录: 1 水在哪里 2 水的组成 3 水的密度 4 水的压强 5 水的浮力 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9 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水以各种不同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 2.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3.一个人体内有2/3是水分,儿童体内有4/5是水分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 5.水的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陆间大循环示意图 1降雨 2蒸发 3蒸腾 4水汽输送 5降水 6蒸发 7径流(地表、地下) 结论:水的运动经历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循环变化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 第二节.水的组成 海洋水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淡水 冰川水 地下淡水 其他水体

1.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不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一杯水和 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密度的公式: ρ(读作r óu )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kg 或g ),v 表示体积(单位:m 3或cm 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kg/m 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 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kg ,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 3 或 g/cm 3(注:g ·cm -3是g/cm 3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2)两者的关系: 1g/cm 3=1000kg /m 3 (3) 水的密度: 1×103kg /m 3或1g/cm 3 (4)单位转化::1ml= 1cm 3 =1×10 -6 m 3 1t=1000kg=1×106g 1ml = 1×10-3l 1l =10-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3) 同种物质中,质量和体积成反比 体积质量 密度=V m =ρ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 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49 B.18 C.66 D.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 P 3 O 10 )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 富营养化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 P 3 O 10 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 O 2 )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 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 O +7O 2 =2 FeSO 4 +2 H 2 SO 4 据则R的化学式为()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A为原子序数 B.B为元素名称 C.C为元素符号 D.D为中子数 B.危险标 志 C.细胞结构 图 D.甲烷分子 A.眼球结 构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一章知识点的汇编---笔记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一章知识点的汇编---笔记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一章知识点的汇编 1.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分子既能构成单质(如:H2、O2、N2、等),又能构成共价化合物(如HCl、CO2、H2O、NH3、等)。 原子只能构成单质(如所有金属、稀有气体、碳、金刚石、石墨、硅等) 离子只能构成离子化合物(常见盐、碱、碱性氧化物都属离子化合物) 判断离子化合物的方法:凡含金属元素或NH4+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离子:带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ClO3-、PO43-、NH4+ (4)原子、分子、离子的特征 ①具有微粒性:每1滴水大约有16万亿亿个水分子 ②具有运动性:每个分子原子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 ③具有间隙性:分子、(原子)之间存在距离 (5)同种元素原子和离子可相互转变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号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3.元素的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决定元素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符号的意义 注意:#金属、稀有气体和固态非金属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物质。 #元素符号前的系数表示原子个数,如:3H表示三个氢原子。 #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O氧Si硅Al铝Fe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化学的“语法”:*“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某物质”由“某某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常温下固态非金属单质由某原子直接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八年级(上)科学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96.53%。 2. 河 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 7、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第二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

第三节.水的密度 1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 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 1、密度的公式: m ρ= —-- (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v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3= 1×10-6 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1×10-3升 1升=10 -3 m3 4、常温下气体的密度是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千分之一。 5、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6、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7、压强的单位: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一块砖对地的压强是1000Pa,人站在地面 上,对地的压强是15KPa)

八年级科学期末复习提纲范文整理

八年级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模型 0世纪最重要的4种科学模型:1.夸克模型2.宇宙大爆炸模型3.地球板块模型4.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一些物质由原子构成 分子种类由原子种类和数量决定。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一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的原子。 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的物质时结构不同。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原子结构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荷外电子数 核电核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中子数相同核电荷数不同的同类原子统称同位素原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叫阴离子。离子电荷在数值上等于化合价,本质上是由原子的电子得失形成的。 核电核数>4易得电子

易失电子4核电核数< 元素 地壳中所含元素从大到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口诀记忆: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性质差异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构成由原子构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共同点具有一定质量和大小、相互之间有一定间隙、不停运动着的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元素的总称化学变化中 最小粒子 区别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联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合价 元素的化合价就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原子相 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化合价有正负之分,其正负由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所.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电与磁》知识点

八年级下第一章电与磁知识点 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3、磁极;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5、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6、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人造磁体就是永磁体。 7、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依照铁屑排列情况,画出一些带箭头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9、磁感线的特点: (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 (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 10、地磁场 地磁场:地球产生的磁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4节 电动机 练习题

八下第一章第4节电动机练习题 一、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 和有关。电流方向改变时,通电导体受力方向。磁场方向改变时,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但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时,通电导体受力方向。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平衡位置是指线圈平面与磁感线的位置。 当线圈处在平衡位置时,线圈两边受到一对的作用。当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时,线圈会发生。 3、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的原理。直流 电动机主要组成部分:、、、。换向器的作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使线圈连续旋转。线圈的转动方向取决于和。线圈的转动速度取决于和。 4、电动机有许多优点:构造、控制、效率、无污染,广泛地应用在 日常生活和各种生产中。例如:、。 二、我理解了 5、如图所示是检验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当导 线AB中有某方向电流通过时,它受到的磁场力方向向右。 (1)如果仅将磁极对调位置,导线AB受力方向 ______。 (2)如果磁极位置不变,仅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导线AB受力方向 ______。 (3)若同时对调磁极位置和改变电流方向,导线AB的受力方向 ______。 (4)此实验表明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力的方向与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方向有关。 6、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 A.跟磁感线方向平行,跟电流方向垂直 B.跟磁感线方向垂直,跟电流方向平行 C.跟磁感线方向垂直,跟电流方向垂直 D.跟磁感线方向平行,跟电流方向平行 7、关于直流电动机,小宇和他的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你认为他们的看法正确的是 A、小宇:直流电动机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成的() B、小丽:直流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C、小明:直流电动机实现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小强:直流电动机的换向器是用来改变磁场的方向 8、下列器材的工作原理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A.电炉 B.电铃 C.磁悬浮列车 D.电流表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word版本

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电与磁 【知识梳理1】 一、磁体: 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 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退磁) 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小磁针 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 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内部相反) 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五、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①磁场与条形磁铁很相似,也有南北极;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学会用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磁极 【知识梳理2】 一、电磁铁: 组成:通电螺线圈和铁芯;带铁芯的通电螺线圈 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 (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控制。 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或磁场)方向。 2、能量变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直流电动机:(1)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 (2)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⑶换向器的作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左手定则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 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 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 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 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 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 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闭合电路 ....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电流方向不变。 4、感应电压:无论电路是否闭合,做切割磁感线的导体两端都会产生感应电压。 5、应用——交流发电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铜环、电刷 ②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③能量转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6、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输出交流电。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大型交流发电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的方式来发电。 7、交流电和直流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文字等。如数学运算符号、电路元件符号等。 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以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如:交通符号、电学符号、元素符号… 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1.图 2.表 3.计算机图像 4.公式 5.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等等…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分子的定义与性质: 1.分子的定义: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二、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三、原子的定义与性质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空隙: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3、物质的构成 (1)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碳(石墨)、磷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氦气、氖气和氩气等稀有气体。 (3)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食盐、烧碱(氢氧化钠)等。

2019浙教新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电与磁 【知识梳理1】 一、磁体: 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 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退磁) 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小 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 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内部相反) 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五、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①磁场与条形磁铁很相似,也有南北极;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学会用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磁极 【知识梳理2】 一、电磁铁: 组成:通电螺线圈和铁芯;带铁芯的通电螺线圈 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 (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控制。 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或磁场)方向。 2、能量变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直流电动机:(1)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 (2)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⑶换向器的作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七、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发现)磁生电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产生感应电压的条件: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可以断开)

八年级上册科学_浙教版_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 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 氧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得到的气体是 氢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 水的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 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 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 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 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 海水>水>酒精 。  第4节 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强为 ;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 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 强为 。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期末试卷A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I—127 K—39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60分) 1、下列是光源的是( C) A、月亮 B、宝石 C、烛焰 D、看电影时的电影幕布 2、下列动物的受精方式不相同的一组的是( A ) A、金鱼和鲸 B、蛇和龟 C、鸽和猫 D、大鲵与鲫鱼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 ) A、传声 B、传热 C、响度 D、通风 4、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B )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凹透镜的2倍焦点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凸透镜的2倍焦点处 5、一位同学在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发现指针向左边没有刻度的一方偏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电流表的量程选错了节 B、电路中的电流过小 C、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D、电流表被短路了 6、下列现象中,属于非条件反向的是( D ) A、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B、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C、司机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C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D、岸边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嬉戏的小鱼 8、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B ) A、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9、如图所示中能正确测出电灯L1的电流的是(C ) 10、下列关于敲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B、鼓面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鼓声的响度不同 D、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色越好 11、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测试题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 相对原子质量:S∶32 Cu∶64 Mg∶24 C∶12 O∶16 N∶14 H∶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选项属于模型的是() A、H2O B、表示方向的指向标 C、电流I D、沙盘中的校园 2、冰融化成水时,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本身体积变大 D、分子质量变小 3、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离子 D、氧分子 4、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5、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MN B、CA C、mg D、Zn 6、“2N”表示的意义是(). A、表示两个氮元素 B、表示两种氮元素 C、表示两个氮原子 D、既表示两个氮元素,又表示两个氮原子 7、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 H2O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H2O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H2O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8、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三氧化二铝 B、空气 C、铁粉 D、液态氧 9、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10、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单质的化学式的是 () A.N B.CO C.Cu D.Cl 11、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42-) 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A、―2价 B、―4价 C、+4价 D、+6价 12、首先提出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 ( ) A、道尔顿 B、德莫克利特 C、牛顿 D、爱迪生 13、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 )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提纲(无答案)浙教版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提纲 §1-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使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建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2.下列所出示的代表符号的是,代表模型的是 A地球仪; B t;Cρ;D 细胞模式图;E地图;F S=vt; G W.C.; H O2 3.读图:书本P2图1-3液态水与气态水的模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水在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其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 (2)态水的水分子之间间隔最大; ★(3)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发生了变化而已。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现水最终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分别是和,它们的体积比约为,这是个变化(物理或化学)。 2.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3.读图P5图1-8水分子电解模型图: (1)发现一个水分子通电分裂为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个氧原子重新组合变1个氧分子,个氢原子重新组合变成1个氢分子; ★(2)从中可知化学反应从分子这个角度看,是分子为原子,原子再变成其它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化学反应从微观角度看,可再分,而不可再分,所以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4.水通电时,水分子最终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与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或相同),★所以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当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5.物质通常由构成,分子由构成,但有些物质也可以由直接构成的,如、、等。 (注:联系后面一节中可知物质也可能由另一种粒子离子构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大类) 6.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是,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7.自然界中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种类是由和决定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经过不同的组合能构成千万种分子。 8.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分子,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如 分子; 9.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种类有、和,这些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性质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物质时原子的不同的。 ★10.原子与分子的主要区别是: A原子质量小,分子质量大; B原子体积小,分子体积大;C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E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