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

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1980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现场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形象资料。1983年春节,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了大型调年毛古斯舞活动。1983年,《毛古斯·狩猎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土家调年会,县境11个社(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6.5万余人,县长亲自升起龙凤旗。入夜,在堆堆篝火旁,县长领头跳毛古斯舞,万众欢腾。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州文化部门以及邻省、县的40个文艺单位,共176人专程莅会参观。1984年开始,毛古斯舞活动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古斯舞蹈队。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村寨,每年春节期间皆跳毛古斯舞蹈,欢度新春。(图2、围猎)

毛古斯舞基本动作:

1、棍的拿法:横握棍、直握棍、竖握棍、斜握棍。棍是毛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一根两尺来长缠稻草的小木棍。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猎具、渔具、农具;而在“祭梅山”、“接新娘”等场次中,它又代表男根。土家人把这叫做“粗鲁棍”,在表演中有“示

雄”、“搭肩”、“转臂”、“甩摆”、“刷露水”、“挺腹抖胯”、“左右抖摆”等动作,其形粗鄙,语多俚词。

2、单人动作:

找果子:准备,“正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棍的一头,拳头朝前,棍的另一头斜托在身后。第一至二拍,左脚起向前走两步,稍屈膝。右手持棍,在第一拍时间向前拄地,左手自然摆动,眼视下方,作“寻找果子”状。第三至四拍,左脚上一步,上身前俯,左手向地下作“捡果子”状,右手持棍拄地不变。第四拍,起身,左手“虚拳”,端于嘴前似吃果子状。图3、毛古斯舞发祥地土碧村人跳砍火畲

祭梅山:“八字步”,双手“横握棍”端于胸前,向前鞠躬两次。

理野兽脚迹:“小八字步”,屈膝,上身前俯,双手于腹前“直握棍”,棍头稍下斜45度。第一至二拍,左脚上一步,向右拔棍,上身稍右扭,眼视棍头方向。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

追野兽:向前走“碎步”,上身左右稍扭动,同时“高低手”位举棍,棍子稍抖动,眼视前斜下方。

迂回追:“斜丁步”半蹲,上身向左扭,双手于腹前“斜握棍”,棍头斜向右前,双脚连续向前“磋步”,棍子上下稍抖动,头左古摆动。

追打:“正步”,双手屈肘于右侧“竖握棍”,棍头稍后斜。第一至二拍,双腿屈膝,下身前俯,右脚起向前跑两步。第三拍,左脚跑一步,双手举棍向左斜前下方打去,双腿半蹲,右脚紧跟左脚,棍按于地下。第四拍,“棍按于地下”姿态不变。

抖狗蚤:“小八字步”,双手叉腰,屈膝,头稍后倾,眼视前方。第一拍,右脚起先落地,左脚稍提起,双脚交替“小跳”四次,同时双肩随脚上下耸动,头左右摆动,身随之晃动。第二拍,双手叉腰,屈膝,摆动“抖狗蚤”,停顿一次。

打露水:“大八字步”,左手“虚拳”端于腹前,右手握“虚拳”屈肘于腹左手前,双拳口朝前,稍屈膝。第一拍,左腿屈膝向前迈一步,向左送胯,上身稍后仰,右转身1/4圈,双腿成“大八字”半蹲,双手保持准备姿态(双手握棒状)。第二拍,身体顺势向右摆动,同时右脚上成“丁字步”。(图5、示雄)6、打露水

搭肩:同“打露水”准备姿态。第一至二拍,做“打露水”一至二拍动作。第三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成“八字步”半蹲,上身前俯头,双手保持准备姿态。第四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小跳落地时,胯迅速前顶,挺腹,上身后仰,双手“斜握棍”向右肩上甩“搭肩”。

撬天:“右丁字步”,双手“斜握棍”。第一至二拍,右脚上一大步,屈膝,向右送胯,左脚稍提起,跟于右脚旁成“八字步”,双膝弯曲,上身稍向左扭,同时双腕将棍下压,两拳上撬。第三至四拍,保持上撬姿态,臀部向左斜前送胯两次。

野兔跳:“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曲肘于两肩前“立掌”,手心朝前,两大母指对两耳根。第一至二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前跳两次,上身稍前俯,同时双臂屈肘前伸,连续拍掌六次。第三至四次,做一至二拍动作。第五至六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后退跳两次,同时双手屈肘于腰,连续拍掌六次,上身前俯仰头,眼视前方。

赶猴子:“正步”,双手“竖握棍”,向前走碎步,上身随着摇动,眼视前方。

围猎:“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旁抬25度,手掌打开,掌心朝前。第一至二拍,保持准备姿态,“花邦步”向右移动,上身向右倾斜,上身和头不停摆动。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

拍对称动作。

3、双人动作:

围打:一人在前,一人在右斜后,站“八字步”,双手“斜握棍”于腹前。第一拍,前一人右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腿半蹲,同时双手举棍向右腰前下方打,另一人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双腿屈膝,同时双手举棍向左前下方打去,两棍交叉压地。第二拍,前一人左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屈膝,举棍向左下方打,另一人举棍向左自转360度。第三拍,同一拍动作。第四拍,同时两人立起举棍,握棍下压。

打粑耙:两人相对站“正步”,双手“斜握棍”于胸前。第一拍,两人同时上左脚成“弓箭步”,一人举棍,另一人打他。第二拍,“弓箭步”不变,一人打地,另一人举棍。(图4、表演打粑粑)

毛古斯舞相关器具:

1、服饰:棕叶帽、茅草、树叶或稻草衣裤。

2、道具:齐眉棍,五尺多长;油桐鼓,三尺长,直径五寸,猪板油薄膜制作而成;敲鼓木棒,长一尺左右。

3、乐器:

牛皮鼓:制作简单,取一截两人环抱的桐木,掏空其中,两端蒙以牛皮。

猪皮桐木鼓:据说远古时祭神用的鼓只用这种桐木鼓。即截取碗口粗细的桐木,长三尺,剜空,一端蒙以猪板油,以篾箍扎紧。前后真声“嘭嗵”,无需配锣(当时尚无铜器)。

铜锣:直径为三尺左右,是神堂里的必备响器。舍巴歌开端常有一大段固定的锣鼓点,村民们一边口念锣鼓点,一边跳起摆手舞。在摆手歌的行腔中,常在结尾加上“盘咚盘咚”的点子。盘为锣声,咚为鼓声。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拔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剧。具有以下独特的艺术特征: 1、戏剧性特征。

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序:《扫堂》、《实姐》(即围猎)、《送坐》(即捉鱼)、《借目》(即做阳春)、《粑粑哈》(即打糍粑)、《接新娘》诸场,有的地方还表演《哭切卡卜》(即熊外婆)等童话故事。其间渔猎农垦等内容与摆手舞基本相同,但表现形式却不一样。前者是以定型的舞蹈动作来体现,毛古斯则是通过一定情节、人物对话及动作等戏剧手法再现生活。如《实姐》,以“报信”、“开山”、“理脚迹”、“围山”、“倒杖”、“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真实、古拙地再现了原始社会中土家族先民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如《接新娘》,出场人有由男人反串新娘和毛古斯。以宽大的桐叶或芭蕉叶作头巾,以桐叶柄扯成丝或一串红玉米作耳环,正月多用红布头和红色的“露水衣”装扮“新娘”。由两人双手交叉组成一乘轿子,抬起“新娘”,一路吆喝着颠啊,跑啊,最后在举行拜堂成亲时,在互不相让下引发争斗,谁打赢了谁就当“新郎”。这种“争婚”的闹剧,显著地展现了群婚制向对偶婚演变时代的婚姻特征。7、祭祀八部大王时跳毛古斯舞参加毛古斯表演的或十来人或二三十人不等。其中一人饰“婆帕比”,即老头儿;一人饰“帕尼”,即老婆子,其余饰其子孙---小毛古斯,皆呼老翁为“拔普卡”,称老妪为“帕

帕”,意即祖父祖母。几个人扮家畜。

2、动作特征。

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时屈膝抖身,头上几条大辫子不停摆动;碎步进退,左右跳摆。表演的动作,有“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舞者双膝微屈,臀下沉,摇头抖肩地踯蠋而行。正如《诗·小雅·正月》所云:“谓天盖高,不敢不蠋;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的原始先民形象。

毛古斯舞《迁徙》中有这样的对白:

小毛古斯问:“社克里嗯直?”(你们从哪里来的?)

老毛古斯答:“伢石迷洞,尔那吉乃嗯至。”(我们是从小野兽居住的洞里、从猴子爬过的路上来的。)

小毛古斯问:“社扣捏剥啦?”(你们睡在哪里啊?)

老毛古斯答:“伢库若卡蒙吉捏剥呼。”(我们睡在树下面的。)

小毛古斯问:“社乃昔嘎呼?”(你们吃的是什么啊?)

老毛古斯答:“讶业库若布利嘎拉。”(我们吃的是棕树籽籽。)

3、结草为服的服饰特征。

土家族毛古斯舞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饰原始,结草为服,颇有原始人的形象,其服有以茅草为之,有用棕片、棕叶、芭蕉叶结成。其奉祭的神象也是用七根茅草扎成的,土家称为“梅山”,是土家族尊崇的猎神。传说土家猎神是位有胆有识的女猎手。因有虎患,她替民除害,在与老虎搏斗中被虎抓得片纱末存,羞愤下抱虎跳崖身亡。土家人为纪念这位替民除害的女英雄,遂奉其为猎神。但因她死时是裸体,不便塑像,才以草码代神像而祭之。

毛古斯舞的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的“酉溪人群”的渔猎、农耕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情况。它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佐证,扩写了土家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8、老艺人教毛古斯的基本要领

2、文化价值。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它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古老遗产。从戏剧发生学来说,它是中国戏曲的一条古根,从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本性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来源。因此,有些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舞蹈的最远源头”。 3、科研价值。

毛古斯演绎了人类祖先从砍火畲到初学训牛,初学打铁到犁耕的进化过程,被誉为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活化石,给“世界稻作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4、民族语言价值。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随着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汉化,全国800多万土家族人口中能讲土家语的只有16万,仅占20%,聚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流域,相伴摆手画、毛古斯舞保留了大量的土家语词汇,对研究土家族的族源、物质和精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湘西州州情常识(DOC)

行政区划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接壤,辖龙山、永顺、保 靖、花垣、凤凰、泸溪、古丈7县和吉首1市。全州共有90个乡、68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1970个村委会、180个社区(居委会)。其中:龙山县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0个乡;28个社区(居委会)、434个村委会。永顺县12个镇、18个乡;27个社区(居委会)、300个村委会。保靖县10个镇、6个乡;17个社区(居委会)、196个村委会。花垣县8个镇,10个乡;19个社区(居委会)、288个村。凤凰县9个镇、15个乡;15个社区(居委会)、340个村委会。泸溪县8个镇、7个乡;16个社区(居委会)、134个村委会。古丈县5个镇、7个乡;18个社区(居委会)、140个村委会。吉首市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7个乡;40个社区(居委会)、138个村委会。 2005年湘西州全面完成了所辖8个县(市)的乡镇村撤并工作,共撤并乡镇56个,乡镇总数由原来的221个减少到164个,撤并幅度为26%。 其中:龙山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民安镇。设立民安街道办事处;同意撤销华塘乡,设 立华塘街道办事处;同意撤销新城乡,设立新城街道办事处;同意比溪乡与茨岩塘镇合并,设立新的茨岩塘镇;同意西湖乡与红岩溪镇合并,设立新的红岩溪镇;同意坡脚乡与靛房镇合并,设立新的靛房镇;同意凤溪乡与苗儿滩镇合并,设立新的苗儿滩镇;同意八面乡、长潭乡、岩冲乡与里耶镇合并,设立新的里耶镇;同意火岩乡与桂塘镇合并,设立新的桂塘镇;同意辽叶乡、瓦房乡与召市镇合并,设立新的召市镇;同意水沙坪乡与茅坪乡合并,设立新的茅坪乡;同意撤销干溪乡和猛西乡,将干溪乡的细砂坪、木友、耳洞、捞溪、牙龙、扒耳、干溪坪、支家等8个建制村以及猛西乡的水桶建制村 划归洗车河镇管辖;将猛西乡的陈庄、邬都、烈坝、高峰、泽果、中寨、矮王、猛西等8个建制村划 归洛塔乡管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0个乡,共34个乡镇街道。 永顺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柏杨乡与泽家镇合并,设立新的泽家镇;将和平乡与大坝乡合 并,设立新的大坝乡;将新寨乡与颗砂乡合并,设立新颗砂乡;将羊峰乡、大明乡与石提镇合并,设立新的石堤镇;将杉木乡与龙寨镇合并,将龙寨镇更名为万坪镇;将仓坪乡与塔卧乡合并,设立新的塔卧镇;将官坝乡、桃子溪与砂坝镇合并,设立新的砂坝镇;将连洞乡与灵溪镇合并,设立新的灵溪镇;同意撤销万福乡,将万福乡的白腊、雨咱、那住3个建制村划归勺哈乡管辖;同意撤销麻岔乡, 将麻岔乡的老司城、上河、博射坪3个建制村划归灵溪镇管辖;其余的新庄、乐拉、通达、龙勺、颗砂洞、友谊、落月洞、行坡、湖必、四联、坡寨洞、麻岔12个建制村划归石堤镇管辖;同意撤销保坪 乡。将保坪乡的龙头、湖坪2个建制村划归松柏镇管辖,其余的吴必、毛冲、保坪、劳庄、大龙5个建制村划归王村镇管辖;同意撤销西米乡。将西米乡的星火、西元2个建制村划归松柏乡管辖;其余的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文化简介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 1.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3.艺术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风俗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

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第27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V ol.27,N o.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6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Ξ 石雯丽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土家情歌是湘西主要的民间文学样式,它通俗质朴、风趣含蓄、富有韵律、形象生动,具有着浓厚的 艺术氛围。 关键词:湘西;土家情歌;语言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7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6)03-0082-03 作者简介:石雯丽(1968-),女,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湘西土家情歌是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又一直伴随土家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主要民间文学样式。“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1](P170)湘西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自古成习。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姐连歌不用媒,阵阵山歌架起桥,情哥情姐桥上会。”[2](P50)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在特定节日里(如土家社巴节)都会敞开歌喉,尽情表达爱慕之意,思念之情。“青山田园美如画,吊脚楼住毕兹卡,郎如青山妹似花,歌声恋情传佳话。”[2](P51)湘西土家情歌种类繁多,依据男女的相恋过程,可分为动心歌、试探歌、赞美歌、挑逗歌、初恋歌、迷恋歌、相思歌、反抗歌等等种类。湘西土家情歌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措辞、真挚微妙的情感、富有音乐性的声韵等,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景及文化风情,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下面 从其语言运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俗质朴 湘西土家情歌的语言,多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结晶,既通俗,又雅致,既质朴,又清新。因此,“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平淡中见新奇,浅显里寓深意,质朴中含清新,清新里显质朴。不论是对唱、叙述、还是描写一件事、吟唱一个人,虽然用的都是通俗的口语,却如泥土般纯朴,绿叶上滚动露珠儿般清新感人,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平易自然、质朴生动。如: 松柏生在大山坡,常年四季叶不落,一根青藤缠上树,扭来扭去解不脱。[3](P61) 我想阿妹想得呆,粪桶当作水桶抬,菜园当作内房进,衣柜当作大门开。[3](P60) 这些情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的描写,有的是湘西土家山区人民常见常听的口语, Ξ收稿日期:2006-04-24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 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每逢过年 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历史溯源 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 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 农耕时代。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 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 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 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 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 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调 年活动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 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 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 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 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浑然一体。 毛古斯舞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表演“毛古斯”的人数由 1020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饰老毛古斯(土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 “毛古斯”,代表子孙后代,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庭。无论辈份高低,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总人口275.83万人,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七县,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一、境域位置 地理位置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积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 二、沿革区划 建置沿革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为“荆州之域”。商代,属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风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行政区划湘西自治州今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7县,截止2009年未,下辖90个乡、6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有172个居民委员会、1975个村民委员会。 三、自然环境 地貌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土家族的生活习惯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

湘西土家族

湘西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 、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 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 “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 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 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 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 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 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土家族摆手舞介绍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

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 摆手堂前艳会多, 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 袅袅余音嗬也嗬。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吉首大学 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 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 设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 (一)民俗的概念 (1) (二)土家族 (2) 1 土家族摆手舞 (2) 2 土家族哭嫁 (2) 3 土家族毛古斯 (2) (三)苗族 (2) 1 苗族银饰 (3) 2 苗族赶秋节 (3) 3 苗族接龙舞 (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 前言 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一)民俗的概念 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

土家摆手舞之教学反思

土家摆手舞之教学反思 音乐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它像微微春风,丝丝细雨育化幼苗那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以下是我在新课改中的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一点感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年级上册的摆手舞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导入,通过欣赏四段少数民族舞蹈,自然的进入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在这堂音乐舞蹈活动课中,我利用孩子们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少数民族歌舞的美,通过活动形式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土家族摆手舞,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通过看视频欣赏精彩的摆手舞让学生初步感受湘西民间舞“摆手舞”的魅力。让学生们知道摆手舞的动作十分丰富,有的表现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如撒种、插秧、收割、挑谷等;有的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头、砍柴、纺纱、织布、打草鞋等;有的模拟打仗,狩猎中的跑马、射箭、打野猪、赶猴等,激发学生“我想跳”的欲望。 三、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三年级的土家摆手舞教学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式的音乐学习情景,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表演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表达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对摆手舞的印象,培养了学生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让我们乘着新课改这一股东风,迎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 8.1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 土家茅古斯 教案

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土家茅古斯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落实并推行新课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本课教学内容为土家茅古斯,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展合作学习为主,思维与练习相结合的体育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土家茅古斯。土家茅古斯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通过手脚配合,身体的协调有规律带动手的摆动的一系列舞蹈动作。茅古斯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所谓自娱是通过练习者身体运动来实现宣泄情绪、欢娱身心;而娱人是给外界观众的满足,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长期练习茅古斯,能够帮助练习者纠正肩、胸、背、腿等身体不良姿势,克服形体和动作上的毛病,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改善体质状况,具有较高的健心健体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组、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把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得以传承。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很富有活力,创造性较强,同时接受新的事物较快。土家茅古斯对很多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学生对茅古斯动作的学习,展现出优美的身体姿态。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把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得以传承。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识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技能目标: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并结合音乐完成动作 ,同时进行简单的队列队形编排。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习茅古斯的同时感受田园牧歌般的美好,凝聚民族精 神,增强民族认同,并能从中得到愉快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同时把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得以传承。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 难点: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 六、教学方法: (一)指导法:1、语言法:2、直观法:3、完整法:4、分解法:5、预防和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内容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 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今龙山县)的土家族老蛮头吴着冲(土家语为“禾撮冲”)的行宫(俗叫“吴着厅”今龙山县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源于战争,说是彭仕愁与吴着冲打仗时,彭仕愁为了激励士气,瓦解敌人军心,便创造了摆手舞。二是源于兴趣说,说土司王喜爱娱乐,经常要当地土人为他唱歌跳舞,于是便产生了摆手舞。三说摆手舞产生于宗教祭祀,土家族人民尊敬祖先,热爱“领袖”人物(如八部大神、向老官人、用好汉等)为了不忘怀他们的业绩,大兴摆手舞以表怀念。凡此种种的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艺术源于生活的客观规律。 摆手舞真正起源于劳动。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在渔猎时代已经产生。土家族先民在长期从事渔猎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技能逐步熟悉,当人们再想经验一次在狩猎中由于力之行使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模仿动物的姿态,于是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狩猎人的舞蹈。这些舞蹈的产生以人们的狩猎劳动为基础,同时也为狩猎服务。土家族人民在狩猎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舞蹈艺术。他们在狩猎劳动中,为了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有许多模仿动物姿态的动作至今保留在摆手舞之中。比如为了捕捉蛤蟆就模仿蛤蟆的动作,于是舞蹈中产生了“跳蛤蟆”的动作;为了捕捉野鸡,就产生了“拖野鸡尾巴”的动作;还有“鲤鱼标滩”“岩鹰展翅”等模仿动物的动作,这说明在渔猎时代,土家族先民就有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尽管还是萌芽状态的舞蹈,在当时也不一定是称为摆手舞,但它是摆手舞的雏形和源头。最早的渔猎舞产生后,并没有中断,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土家族地区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人民为了庆贺农业劳动的成果和掌握劳动技能,当他们想把自己的劳动技能再现一次,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事舞蹈,比如“照太阳”“种包谷”“洒小米”“结棉花”等等。此后土家族人民经历了各种战争,于是摆手舞中又产生了许多军事舞蹈,如龙山马蹄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国省养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 州国省养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价格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州政办发[2012]36号 【发布部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12.11.20 【实施日期】2012.11.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国省养护管理办法》的通 知 (州政办发〔2012〕3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经开区管委会,州直有关单位: 《湘西自治州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湘西自治州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细则》、《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州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省干线公路是指经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由公路管理机构管养的国道、省道、县道及其所属的桥梁、隧道和其他附属设施。 已升级为省道的县道、乡道和村道,在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未纳入省道养护管理范畴之前,依原管理权属进行养护管理。 第三条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主要包括日常养护、养护维修工程、路政管理等。 (一)日常养护指国省干线公路小修保养,是对国省干线公路及沿线设施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和修补其轻微损坏部分的作业。 (二)养护维修工程指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危桥和隧道改造工程、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水毁修复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及国省道局部改线工程等。 1、大修工程: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较大损坏进行周期性的综合修理,以全面恢复原设计标准,或在原技术等级范围内进行局部改善和增建,以逐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的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大修等。 2、中修工程: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修理维修加固,以恢复原有技术状况的工程项目。如水泥路面面层、沥青路面面层中修等。

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 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1980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现场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形象资料。1983年春节,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了大型调年毛古斯舞活动。1983年,《毛古斯·狩猎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土家调年会,县境11个社(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6.5万余人,县长亲自升起龙凤旗。入夜,在堆堆篝火旁,县长领头跳毛古斯舞,万众欢腾。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州文化部门以及邻省、县的40个文艺单位,共176人专程莅会参观。1984年开始,毛古斯舞活动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古斯舞蹈队。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村寨,每年春节期间皆跳毛古斯舞蹈,欢度新春。(图2、围猎) 毛古斯舞基本动作: 1、棍的拿法:横握棍、直握棍、竖握棍、斜握棍。棍是毛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一根两尺来长缠稻草的小木棍。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猎具、渔具、农具;而在“祭梅山”、“接新娘”等场次中,它又代表男根。土家人把这叫做“粗鲁棍”,在表演中有“示

土家族摆手舞教案

土家族摆手舞教案土家族摆手舞 教学内容1、复习土家族摆手舞 2、学习土家族摆手舞6×8拍 场 地 器 材 空地一块 音箱设备一套 教学目标1、通过对摆手舞进行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重点 1、组织分组练习 掌握本次课所学的新动作解决办法: 2、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互查互评 难点肢体动作与音乐的融合解决办法:组织学生跟着音乐数节奏, 自己喊口令 结构教学内容次 数 时 间 强度组织教法与学法 准备部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 2、检查人数、着装 3、师生问好 二、语言导入 教师宣布本次课的教学内 容,激发学生兴趣。 三、准备活动 头部运动 上步击掌 3 分 钟 4 队列队形:成两列弧形 要求:整队要快、静、齐,精神饱满,注 意力集中

分 漫步舞姿 体转运动 踢腿运动 跑步击掌1 次 分 钟 中▼头绕环时颈部肌肉要拉伸 ▼上步击掌时手臂要打直 ▼体转运动时肩要前送 ▼跑步时摆臂有力 基本部分基 复习所学的摆手舞 1、祝福礼 2、小摆手 3、“打蚊子” 4、四方道谢 二、学习土家族摆手舞6×8拍 1、并步摆手 第一个八拍 1 2 3 4 1~4拍:左脚开始左并步,两手 于体侧前后摆动 1 次 7 分 钟 中 教学组织 1、语言导入,队列队形同上 教师提出问题:土家族摆手舞的祝福礼动 作是什么? 2、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摆手舞基 本动作。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队列队形如下: 二、教学组织 队列队形:成两列弧形

本 部 分 基 本 5~6 7~8 5~8拍:双手握拳胸前交叉,左 脚跟前点地,脚后跟着地,双 手握拳侧平举,右脚跟前点地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2、“赶野猪” 第一个八拍 1~2 3~4 5~8 1~4拍:右手折叠平放于胸前, 左手折叠竖放于右指上,左脚 后跟点地 5~8拍:双手在膝前交叉,同时 弹动,膝盖微屈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4、大摆手 第一个八拍 1~2 3 4 1~4拍:双手于胸前左右摆动, 左脚双并步 5~8拍:双手于体前从下至上环 绕一圈至右侧,右手测平举, 左手折叠于胸前,右脚脚后跟 点地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分组练习 分为男女混合四个组进行练习 4 次 10 分 钟 9 分 钟 中 高 1、教师整体示范 2、教师讲解并分解示范,采用镜面示范 3、学生模仿练习 4、教师重点提示并带领学生一起跳 三、教学组织 1、教师组织分组并选定小组长 2、学生自主练习并互查互评 3、教师巡回指导并个别纠错 4、教师组织小组展示,给予鼓励 队列队形如下: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