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五代十国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五代十国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五代十国社会保障思想及制度概述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前后共53年。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划分:

五代的更迭

国号时间创建者族属都城灭于后梁907-923朱温汉开封后唐后唐923-936 李存勖沙陀洛阳后晋后晋936-947石敬瑭沙陀开封契丹后汉947-951刘知远沙陀开封后周后周951-960郭威汉开封北宋

十国的更迭

国号时间创建

者都城灭于国号时间创建

都城灭于

前蜀891-925王建成都后唐南汉905-971刘隐番禺北宋

吴892-937杨行

密广陵南唐南平907-963高季

荆州北宋

吴越893-978钱鏐杭州北宋后蜀925-965孟知

成都北宋

闽893-945王审

福州南唐南唐937-976李昪金陵北宋楚896-951马殷潭州南唐北汉951-979刘崇晋阳北宋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

五代政权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朝代前后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一个王朝取代前一个王朝,并且统治位置基本相同。十国政权主要在南方,有一个在北方,是位于山西的北汉。这些政权有前后相继也有同时并存。

五代十国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经过总结,这一时期具有这样的特点:

(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多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节度使,或者是五代的地方节度使。

(2)在长期的混战中,局部政权逐渐扩大,割据势力减少,特别是后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活动,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在经济、政治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为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改革比较全面,对于百姓的体恤,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我们所讲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相似。

(3)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统治残暴,关卡林立,禁令繁多,商税苛重,酷刑暴力,经济残破,对于农业的生产,百姓的体恤政策几乎没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各割据势力也比较注重发展本地经济,但是也有很多统治者昏庸无能残暴无道。

由于这一时期比较混乱,国家兴起,朝代更替频繁,许多政策都不健全,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查找到太多资料。

三、各国制度介绍

(一)后梁

后梁历时16年,是五代中历时最长的政权,但也是五代中统治区域最小的一个。后梁建立后,战争从未停止过,直至亡国。朱温残暴好杀,荒淫无耻,后被其子所杀。923年,后梁被后唐所灭。

(二)后唐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战事减少,生产恢复,是五代少有的小康时期。明宗死后,内乱迭起。937年初,后晋兵攻入洛阳,后唐亡。

(三)后晋

后晋建立后内部叛乱不断,942年石敬瑭死,少帝即位,耻于向契丹称臣,两国关系恶化。947年初,契丹兵攻入开封,后晋亡。

(四)后汉

刘知远在位不足一年病死,隐帝继位,忌杀大臣。950年,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抗,隐帝在乱军中被杀。后仅仅统治4年就灭亡了。

(五)后周

周太祖出身微寒,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称帝后即着手改革弊政,惩治贪污,提倡节俭,废除一些杂税和苛法,这对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

954年,郭威死,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周世宗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

周世宗的经济改革

1、鼓励开垦荒田

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对逃户庄田颁布处理办法,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

2、减轻田税

958年(显德五年)颁布均田命令,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连曾经享有免税特权的曲阜孔氏也得交纳。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

这一制度与今天的取消农业税相类似,具有浓厚的社会保障性质,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3、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如先后派宰相李谷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固河堤;调发丁夫到原武(河南原阳)堵塞黄河决口,减少了水患。956年和959年,疏浚汴河、五丈河,连接济水,使山东船只直达开封。又疏浚汴河南段及山阳渎,重新沟通从黄河到长江的水道。从此,山东和江淮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使开封繁荣起来。

减轻水患,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属于社会保障的内容。

4、抑制寺院经济。

为发展经济,保障有充足的劳动力还下令停废敕额(朝廷给予编制)外的寺院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止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周世宗的政治军事改革

1、严惩贪暴不法官吏。

2、禁止地方军将干政。

广顺三年(953)诏:“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遣,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

3、加强中央禁军。

整肃军纪;淘汰老弱、吸收精锐。“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4、在刑法方面

周世宗亲自裁决政事,执掌赏罚大权,并要求自己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他还对五代相沿的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详定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颁行全国。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开始进行统一战争。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后周亡。

(六)前蜀、后蜀

王氏、孟氏据蜀先后七十多年里,境内战事很少,但是前、后蜀统治者都荒淫奢侈,宴饮游猎,不理朝政、政治腐败。925年被后唐所灭。

(七)吴、南唐

杨行密初定江淮,招抚流散、保境安民,在内政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更加重视农桑,收税不用现钱,用谷帛代现钱,并“虚抬时价,折纳绸绵绢本色”。用高于市价三四倍的虚价来折合实物,并且废除丁口税。

下诏告诉百姓:“民三年内种桑够三千株,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够八十亩,赐钱二万;桑田和农田都免租税五年。”

这样奖励农桑,在五代时期是唯一的国家,也因为是个富强国,所以有力量抵御北方军阀的侵扰长江流域。

南唐前期仍继续这种做法,并且南唐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推行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确立纲常伦理,大力提倡儒家思想,重用儒者。南唐一度十分强盛。(八)吴越、闽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及其后继者均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中原王朝一律称臣,对邻国的战争也适可而止,是五代十国中最为安定的地区之一。吴越于978年降北宋。

闽在王审知统治期间政治较好,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劝农桑、定租税,奖励通商。在他在位期间,闽地的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

王审知死后,诸子争位,内乱不已,国势衰落,945年被南唐攻灭。闽亡后,北方福州为吴越所占,南方泉、漳等地初归南唐,被后闽旧将留从效割据。(九)楚、荆南

五代时期在湖南建立的马楚政权, 采取了对外臣服中原朝廷, 对内“养士息民”的治国策略, 使湖南的经济、文化出现短暂的繁荣, 进入了自战国时的楚国、汉代的长沙国后的第三个高峰期。

马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

1、在农业上, 实行募民营田制度

天福八年(9 3 4 年), 命营田使邓懿文“籍逃田, 寡民耕艺”。即把一些闲置野田与犯法之家所没纳之田实行募民营田,“五年不收租税”,如果“将吏能于镇戍之地营田者,官给牛及种粮”。这样,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 也增加了粮食产量。

2、兴修水利

马楚作为泽国, 防旱防涝十分重要。马楚十分注意兴修水利,如在潭州东2 0 里(今长沙市东郊树木岭)修建龟塘(又名圭塘),“概田万顷”;在衡州的衡阳县修建马王塘,“大可百亩”;在辰州(治今湖南玩陵)的西北3 0 里修建“莲花塘”;在朗州的武陵县西南与东南,分别修了上石匠与下石暇,目的是“以御水势’。3、在手工业中, 抓制茶与纺织。

湖南丘陵、山地多, 土带酸性, 是种茶的好地方,是农民一项不小的副业收入。五代时期的马楚产茶多少没有具体统计, 但宋代有记载, 绍兴(1131一1162 年)中, 荆湖北路产茶905845斤,荆湖南路产茶1125864斤,估计洞庭湖各县占荆湖南北两路之半, 约占当时全国茶叶产量的6.25 %。特别是湖南的枕子茶、含青茶(又名岂湖茶)、码滩茶最为名贵, 曾作为贡品上奉朝廷。

自汉唐以来, 湖南以丝纺、麻纺著名。马楚主政后, 实行“输税者用帛代钱”,促使普通农户种桑、织帛。这样,“至是机抒遂絮于昊越”。〔在马楚时, 桂管属其辖地,于是湖湘大种植木棉。不但作为土人的服饰, 更重要的是做成奢侈品, 如吉贝布, 受到中原朝廷的青睐;所以马楚将其作为贡品进献, 以讨朝廷的欢心。

在商业上, 马氏父子实行重商政策。他们看好中原市场, 以茶马互市而营利。北方肉食多, 喝茶既促进消化而又有消毒作用, 因此北方是广大的茶市场。可茶叶产在南方, 一是集中于山川秀丽的巴山蜀水之间;二是在太湖周围的著名风景区;三是洞庭湖周围之地。〔后梁的朱全忠扣押吴的卖茶使者与茶叶, 引起双方之战, 茶叶交易处于停顿。〕

蜀地茶叶虽多,官私茶园规模很大,但蜀道艰难,影响了与中原的茶叶贸易。唯有湖南马氏与中原关系良好,为茶叶北销提供了有利条件。马楚见有利可图,采取官营形式,即由王国组织商人对中原地区及邻国进行大规模交易。

930年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951年被南唐攻灭。

荆南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对周边强国称帝者,一概称臣,并凭借其地理优势,发展贸易,故能偏安一隅。963年被北宋所灭。

(十)南汉、北汉

南汉国君自刘岩起,都是极奢侈极残忍的暴君。荒淫无道,赋役沉重,统治残暴,是十国中最为腐败的一个。971年为北宋所灭。

北汉为后汉高祖刘知远弟、河东节度使刘崇所建。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979年亡于北宋。

四、个人感想

开始对五代十国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五代十国非常混乱有很多国家,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弄明白了五代十国的划分。也了解到除了表上的这些国家,还有很多国家因为太小,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写五代十国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内容,觉得对自己来说来比较困难,因为与这方面相关的资料比较少,各个国家的机构建制内容比较少,在写起来不太容易。

五代十国作为一个过渡时期,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文人雅士,流传下很多诗词歌赋,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好君主,但是他是一个好诗人,被俘后,他念念不忘故国,将思念之

情寄于诗赋,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句广为流传。

正所谓否极泰来,在经过了五代十国短暂的混乱时期,在随后的北宋就有了相当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科举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我国施行前后1300多年,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宗法族制的国家,科举制度不仅仅只是选官制度,在更深层次上它深深的影响了民族性格和社会结构。儒家思想以科举制度为载体,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上升为一种制度化的思想,促成了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这样一个神话。本文试图从科举制入手,探讨其对封建国家社会结构方面深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宗法族制;社会垂直流动;双轨制 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兴盛不衰。在文化发展的几千年中,封建的社会形态历经了长达几千年的时间,封建文明成为了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各国,一种比较发达的社会形态最多延续不过几百年,但是封建社会形态却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宋朝以后,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态逐渐进入十分稳定的状态。封建社会体制下的稳定,并不是指社会不会发生大得动荡,社会经济不会出现大的危机,而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社会大动荡和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危机,封建制度依然存在,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式仍然是封建式的,封建秩序始终始终都维持了下来。宋太宗继太祖承继皇位,明成祖夺了建文帝的宝座,都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夺权成功后,封建制度不变,封建体制也不变;又如金灭了北宋,元灭了金,再灭了南宋,明朝赶走了元朝的统治,清朝又代替了明朝,这些都是皇朝的兴亡更替,封建社会一直照样运转着;再如,元末明初群雄割据,割据者不管是起义军的领袖,或是乘元朝衰微而独霸一方的军阀,还是亲元的旧势力残余,他们混战不已,但在所统辖的区域内仍然维持着封建秩序。可见,统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变换,朝代名称可以变换,某些具体的统治方式也可以变换,但封建制度始终都没有改变。 封建社会得以延续上千年源于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超级稳定,社会结构的超级稳定性源于封建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使得在危机过后封建体系总能够自我修复,并且更加完善。到底是什么使得封建社会结构如此稳定了?无疑,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是重要原因。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度实施以前,封建政府对官员的选择一般都是通过定九品中正或者贵族世袭做官,政府对社会进行严格的分层,社会层级关系几乎没有希望被打破,由于选官制度要求家世背景,那些位居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对将来没有任何希望,在这样一种选官制度下,是穷人就永远只能做穷人,除非一点,你打破这个让你只能当穷人的社会,由此而导致了占据社会人口大多数的贫民对少数贵族统治集团的极大憎恨,社会随之陷入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科举制度实施和完善之后,封建体制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时期。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认为,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施行,直到清末废止,其间除了蒙元初期的几十年停行,无论是历史长久的统一王朝,还是不断更迭的五代十国,无论是汉族人建立的帝国,

中国历史年表记忆口诀,最好用的历史朝代顺序表和年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63年被唐军打败,历时8年。叛 乱的起止年,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城(763)。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地球的形状口诀 赤道鼓,两极扁; 北极长,南极短。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记)口诀 辽吉黑,云贵川, 陕西青藏(陕西、广西、青海、西藏)浙福甘, 二江二湖二河山, 安宁古广(安徽、宁夏、内蒙古、广东)新海湾。 与中国接壤的15个国家名称口诀 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仨毯(蒙古、不丹、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锡金、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课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民族关系。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盛世的关系、藩镇割据的形成。 一、隋朝 材料一: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二、唐朝 (一)唐朝全面繁荣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体会总结唐朝的“繁荣” 材料一: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自信心也日积月累。……在最初的100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二)民族关系 材料一:626年(武德九年九月)“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627年(贞观元年)“朕以天下为家。” 644年(贞观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647年(贞观廿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都护府散布于中国边境: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其他的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现在为越南的外族人)等六大都护府。与严重胡化且听命于非汉族军事长官的唐代边境军队一起,这些都护府形成了唐边境防卫和治理的基础。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材料三: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材料反映出唐朝(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材料一: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期末专题:科举制试题与答案七年级历史-下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科举制》 夯实基础 一、隋朝: 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三、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

1.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称为“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针对性练习 一、综合题 1.北宋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了新的政策,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采取该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宋初大将曹翰的《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朝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优秀教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安史之乱”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三)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五代十国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中国朝代顺序完整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用气候变化视角来读历史。 朝代顺序表顺口溜模仿周杰伦《菊花台》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新:王莽新朝)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 吴晋偏,宋齐梁,陈的江山被剪断;六朝胭脂粉,在何处成双。 隋朝太短,唐落了灿烂,凋谢的丝道上,五代不堪。 宋朝渡江,南北拆两半,怕辽金上了岸,江山在摇晃。 元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明朝的戎装,呼啸沧桑。 清军入关,天朝轻声叹;一声巨响,如此难堪。 历史书,满是殇,你的容颜已泛黄;读书人断肠,伤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徒留我孤单,落下泪两行。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中国华夏,炎黄子孙。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禹传启夏,始立家邦。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幽王烽火,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战国七雄,无视周室。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赢政统一,自称始皇。 陈胜吴广,宁有种乎。楚汉相争,高祖刘邦。 长安建汉,文景之治。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风起云涌。刘秀兴兵,更始玄汉。 重建东汉,光武中兴。苍天已死,黄巾当立。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八王之乱,匈奴灭晋。衣冠南渡,淝水东晋。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北魏东西,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外戚杨坚,受禅周帝。短命隋朝,灭陈一统。 唐承隋制,高祖李渊。贞观之治,女主武王。 安史之乱,盐贩黄巢。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郭柴后周,陈桥兵变。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五代十国时期科举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科举制度 五代时,虽然战乱不已,但仍沿唐制举行科举考试,史称:“洎梁氏以降,皆奉而行之,纵或小有厘革,亦不出其轨辙。”后梁建立的当年,开平元年(907)七月,即对唐制“小有厘革”,废除了唐制外州举人不经州长官刺史亲试,即可解送京城参加礼部科举考试的“拔解”制度②。此后,外州举人必须经州刺史亲试后方可解送。 唐制京兆府解送的举人,礼部考试十有七八中举,于是“诸道举人多于京兆府寄应,例以洪固乡胄贵里为户”,这种寄籍应举的旧例,其实是“一时失实,事久难明”的科举弊端,直至后唐天成三年(928)七月明令取消,“自此各于本道请解”,而且要“具言本州县某乡某里某为户”;如要寄籍应举,也“须具本贯入状”,不允许再用洪固乡胄贵里为户,如果弄虚作假,“本人并给解处官吏,必加罪责”①。 唐制进士科之外,有明经、明法、童子等科,称为诸科。明经科只是“帖经墨义”,因而应举者多,后晋时“每岁明经一科,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余”,且“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也不甚通,天福五年(940)被废,但开运元年(944)又重设①。 唐制有童子科,“童子举人,取十岁以下者,习一经兼《论语》、《孝经》,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出身”。由于考试简单,弊端很多,开成三年(838)曾明令禁止荐送,但“虽有是命,而以童子为荐者比比有之”①,为五代所沿袭。到后唐天成三年时,已是“或年齿渐高,或精神非俊,或道字颇多讹舛,或念书不合格文”,因而诏令“委主司精专考校”。童子科应试时“止在念书”,大多“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中举后回乡,等着年长后“取官”,“更无心而习业”,因而于后晋天福五年停废,开运元年又重设②。 五代自后梁开平二年开科取士,至后周显德六年(959),除后梁、后晋时曾停举数次外,“至于朝代更易,干戈攘抢之岁,贡举未尝废也”。每科进士少至4 人,多亦只25 人。五代前期,诸科中举都少于进士,通常只有数人,后唐长兴三年(932)取进士8 人,而诸科达81 人,开诸科取士多于进士的先例;后晋天福六年取进士1 人,而取诸科达45 人。自天福九年起,诸科取士多于进士,遂成惯例。 自唐代中期以后由礼部侍郎主持贡举,其后也常以其他官员主持科举,称“知贡举”或“权知贡举”。后梁乾化元年(911),以前任宰相、尚书省长官左仆射杨涉知贡举。贡院虽属礼部,“五代时,或以兵部尚书,或以户部侍郎、刑部侍郎为之,不专主于礼(部)侍(郎)矣”。 ②《金史》卷45《刑志》。 ①《金史》卷45《刑志》。 ①《旧五代史》卷148《选举志》。 ①《五代会要》卷23《选举杂录》。 ②《旧五代史·选举志》。 五代时,“偏方小国,兵乱之际,(贡举)往往废坠”③。“十国”大多不举行科举考试,举行科举考试诸国如南唐、南汉、后蜀、闽诸国,举行不常且不严格。如南唐保大十年(后周广顺二年,952),“以翰林学士江文蔚知礼部贡举,放进士王克贞等三人及第,旋复停贡举”。又因徐铉建言,保大十二年再行贡举,直至宋军兵临都城金陵城下,亡国之年的宋开宝八年(975),仍举行科举考试,“放进士张确等三十人”④。科举中还不时发生舞弊行为,后蜀范禹偁“掌贡举,贿厚者登高科,面评其直,无有愧色”①,即是一例。 学校 五代沿唐制设国子监,后唐明宗时“政皆中道,时亦小康”②,重视教育,天成三年(928),“朝廷以国庠事重”,以宰相崔协兼判国子监长官国子祭酒,定国子监生二百员为额,“又请颁下诸道州府各置官学;如有乡党备诸文行可举者,录其事实申监司,方与解送”,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学校制度逐渐完备,史称“举职”。“当监旧例,初补监生有束脩钱二贯文,及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导读:本文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周宝砚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政治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制定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世致用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大大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网罗了大量人才,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作。但是,随着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及第者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强烈吸引了大量读书人为做官而应试,宋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和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从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成为制约宋代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经的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科举制度非常值得一提,宋代在沿袭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科举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都大大提升,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

借鉴。 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等。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对社会影响也最大。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贡举考试。 一、宋代开科取士的背景 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这一制度创始于隋朝,发展于唐,至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改革,使得科举取士制度日益完备起来。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代皇帝不仅开殿试,亲自主持考试,而且还写诗,鼓励士子读书考试。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月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皇帝的大力提倡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科举及第后优厚的待遇又促使更多的学子积极投身到科举考试的队伍之中。 宋代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开科取士呢?原因主要有:一是从宋代建国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代之前是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由于年年战乱、政局不稳,科举考试也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改朝换代多依靠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

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重点难点解读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从汉代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一、沿革

(1)世官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5)科举制 a历史沿革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b评价 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时间表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时间表 朝代起止年代(公元)创始人/掌权人都城 夏前2100年-前1600年启阳城 商前1600年-前1100年汤亳→殷 西周前1100年-前771年武王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周平王洛邑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洛邑 秦前221年-前206年始皇(嬴政) 咸阳 西汉前202年-8年高祖(刘邦) 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光武帝(刘秀) 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曹丕洛阳 三国(蜀)221年-263年刘备成都 三国(吴)229年-280年孙权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武帝(司马炎) 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元帝(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洛邑 南朝宋420年-479年刘裕建康 齐479年-502年肖道成建康 梁502年-557年肖衍建康 陈557年-589年陈霸先建康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拓跋圭平城→洛阳东魏534年-550年元善见(高欢立) 邺 西魏535年-557年元宝炬(宇文泰立) 长安 北齐550年-577年高洋邺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长安 隋581年-618年文帝(杨坚) 大兴 唐618年-907年高祖(李渊) 长安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

北宋960年-1127年太祖(赵匡胤) 开封 南宋1127年-1279年高宗(赵构) 临安 辽916年-1125年耶律阿宝机上京 西夏1038年-1227年李元昊兴庆 金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中都 元1271年-1368 世祖(忽必烈) 大都 明1368年-1644年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1644年-1840年世祖- 顺治(福临)①北京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西周世卿世禄制战国军功爵制两汉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制 秦到元地方机构 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唐道州县制宋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2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8学时) 教学目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宋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新的统一,由于契丹、党项的兴起,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以北宋的建立与发展为重点,介绍北宋的政治经济形态及其与契丹和西夏的关系,重点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北宋时期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北宋和辽、西夏间的和战关系。 教学重点: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兴起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五代十国是开始于八世纪末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同时从这时起,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了。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1、五代(907——959)的更替 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 3、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 A、在五代十国的50多年里,不论北方还是南方,各地封建割据者互相混战,尤其以黄

河流域为最,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B、各地割据势力还大量增加田赋、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剥削 C、地方官吏的任意敲诈勒索: D、各政权争相用残酷刑法迫害人民 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后梁的毋乙起义、南汉的张遇贤起义、南唐的诸祐起义等 二、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一)辽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1、辽政权的建立: 辽朝是历史上对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的习惯性称谓,实际上其国号在辽(大辽)、契丹(大契丹)之间变化,因为用“辽”的时间比用“契丹”的时间长,因此就习惯用辽朝称之。 契丹辽朝的建立者为耶律阿保机(872—926),他出身于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八部之一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其先祖一直为迭剌部的统治者,任迭剌部夷离堇。 在901年,阿保机成为迭剌部夷离堇,在汉人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北服室韦,东北伐女真,西南破奚,南下掠夺中原北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907年成为契丹的可汗。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国号“契丹”,二年后定都“西楼”,后改称皇都,又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26年,阿保机挥师东下,灭渤海国,改名东丹,以其长子皇太子倍为东丹王。在回师途中,阿保机病死扶余。他死后,其妻应天太后摄政,不久,选立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在太宗在位期间,他先立石敬瑭为儿皇帝,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取得了南下中原的基础,后又灭后晋,建立大辽国。其时辽朝领土东至大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北的白沟河),幅员万里,疆域辽阔,影响深远。 2、辽朝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度: (1)政治——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制 辽朝的统治方式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从阿保机开始,经耶律德光,到世宗后基本定型。其显著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具体表现: 北面官:北枢密院,北、南宰相府,林牙院等——为“旧制”,统治包括契 丹、奚、室韦等在内的游牧民族。 中央官制: 南面官:南枢密院,宣徽院,中书省——为“汉制”,主要沿用唐朝的制度, 统治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 草原部族制——游牧民族,各部设夷离堇,后大部升大王,小部改为节度使地方官制州县制——农耕民族,具体有五京、六道、州、县之级 头下军州制 头下军州户一方面向贵族领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交纳课税。这种一方面依附领主,一方面受政府统治,所以投下军州户又称为“二税户” 辽朝的政治中心不在汉族式的五京,而是在“捺钵”中,即辽朝虽有五京,但皇帝不住在城里,而一年四季都在“四时捺钵”中,春水、纳凉、秋山、坐冬,在纳凉、坐冬时处理国家政务,这与中原王朝不同。 (2)军事上:有皇室的“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还有部族军和州县军。凡军国大事,汉人不预。 男子十五至五十岁者隶属兵籍。军士有正军和家丁之分,正军一人,马三匹,打草谷、守营辅家丁各一人,武器、粮草自备。所以,契丹南下中原时,为获得粮草,需要四处“打草谷”,对中原生产的破坏性极大。 (3)法律:契丹等游牧民族断以“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渤海人同汉人。(4)文化:分别仿汉字、回鹘文字创立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3、封建制的确立——10世纪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