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统计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统计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统计笔记

华东师大心理统计笔记

第一章绪论

&1.随机现象与统计学

确定现象随机现象

本人性别生男生女

光的速度学习成绩

种豆得豆(人的)反应速度

随机现象: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i)一次试验有多种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

(ii)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

(iii)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

随机事件: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

随机变量:把能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规律性随机变量的分布:

(i)正态分布eg:学习成绩

图(略)

(ii)双峰分布eg::汽车拥挤程度

图(略)

(iii)另一种分布eg:如下

图(略)

&2.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

(i)总体:有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目有限时

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目无限时→参数:总体上的(ii)总体→抽样→样本:大样本:>30 >50

小样本:≤30 ≤50(更精神)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

→统计量:样本上的数字特征

根据统计量来估计参数

&3.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1.描述统计: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现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

集中量平均数#

描述差异量标准差S: S大:差异大/不稳定对个别

S小:差异小/稳定对个别

统计相关量:相关系数(表示两件事情的相互关系)r.r?[-1,1](r表示从无关道完全相关,相关:正相关,相关,负相关)

2.推断统计

参数估计:#→μ

s→σ

推断r→р

统计假设检验: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

3.实验设计

前程:相同符号的一串→非参数检验中的一种

第二章数据整理

&1.数据种类

一.间断变量与连续变量eg:人数~间断

二.四种量表。

1.称名量表。Eg:307室,学好,电话好吗不能进行数学运算(也包括不能大小比较2.顺序量表。Eg:名次。能力大小,不能运算

3.等距量表。可以运算(做加减法),不能乘除

要求:没有绝对0

年龄有绝对0

时间(年代,日历。。。)位移无绝对0,可能有相对0,即有正负4.等比量表。可做乘除法。

要有绝对零。

成绩中的,0分不是绝对0(因为并不说明此人一窍不通)

分数代表的意义。Eg:0~10分

与90~100分。每一分的“距离”不一样

因为严格来说,成绩是顺序量表。但为了实际运用中的各种统计,把它作为等距量表

&2.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数分布表

eg: 组别次数(人次)

100 2

90~99 5

80~89 14

70~79 15

60~69 7

60分以下 3

1.求全距R=Max – Min(连续变量)

(间断变量)——R=Max-Min+1

2.定组数K(组数)=1.87(N-1)。。。→取整N-总数

3.定组距I=R/K。一般,取奇数或5的倍数(此种更多)。

4.定各组限

5.求组值X=(上限+下限)/2 上限——指最高值加或取10的倍数等)6.归类划记

7.登记次数

例题:99 96 92 90 90 (I)R=99-57+1=43

87 86 84 83 83

8282 80 79 78 (II)K=1.87(50-1)。。。≈9

7878 78 77 77

7776 76 76 76

7575 74 74 73 (III)I=R/K =43/9≈5

7272 72 71 71

7170 70 69 69

6867 67 67 65 (iu)组别组值次数

64 62 62 61 57 95~99 97 2

90~94 92 3

85~89 87 2

80~84 82 6

75~79 77 14

70~74 72 11

65~69 67 7

60~64 62 4

55~59 57 1

总和50 二.相对(比值)次数分布表。累积次数分布表

相对(比值)累积次数:累积次数值/总数N

注:一般避免不等距组(“以上”“以下”称为开口组)

相对次数累积次数(此处意为“每组上限以下的人次)”小于制“

.04 50

.06 48

.04 45

.12 43

.28 37

.22 23

.14 12

.08 5

.02 1

1.00

&3.次数分布图

一.直方图

1.标出横轴,纵轴(5:3)标刻度

2.直方图的宽度(一个或半个组距)

3.编号,题目

4.必要时,顶端标数)图

二.次数多边图

1.画点,组距正中

2.连接各点

3.向下延伸到左右各自一个组距的中央

最大值即y轴最大值

相对次数分布图,只需将纵坐标改为比率。(累积次数,累积百分比也同样改纵坐标即可)‖S形‖曲线是正态分布图的累积次数分布图图(

第三章常用统计量数

&1.集中量

一.算术平均数

公式

算术平均数的优缺点。P36~37

算术平均数的特征。Σ(X-#)=0 离(均数)差

Σ(X-#)(X-#)取#时,得最小值

即:离差平方和是一最小值

二.几何平均数

#g= 略

long#g=1/NσlogXi

根据按一定比例变化时,多用几何平均数

eg: 91年92 93 94 95 96

12%10%11%9%9%8%

求平均增长率

xg=

加权平均数

甲:600人#=70分

乙:100人#=80分

加权平均数:#=(70*600+80*100)/(600+100) (总平均数)eg:600人,100人

简单平均数:(70+80)/2

三.中(位)数。(Md)

1.原始数据计算法

分:奇、偶。

2.频数分布表计算法(不要求)

3.优点,缺点,适用情况(p42)

四.众数(Mo)

1.理论众数

粗略众数

2.计算方法:Mo=3Md-2#

Mo=Lmo+fa/(fa+fb)*I

计算不要求

3.优缺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关系。

&2.差异量数

一.全距

R=Max-Min

二.平均差(MD或AD)

MD={Σ|x-#(或Md)|}/N

三.方差

总体方差的估计值

S2 =Σ(X -#)2 反编

样本的方差:σ 2 x有编

N很小时,用S2 估计总体

N>30时,用S2 或σ 2 x 都可以

计算方法:σ 2 x=Σx2 /N -(ΣX/N) 2

标准差σx=σ 2 x2/1

四.差异系数(CV)

CV=σx/# *100% CV?[5%,35%]

3个用途

五.偏态量与锋态量(SK)

1.偏态量:sk=(#-Mo)/σx

动差(一级~四级)a3= Σ(x-#)3 、/ N/σx3 三级动差计算偏态系数)2.峰态量:高狭峰a4>0 (a4=0 ——正态峰)

低调峰。A4<0

用四级动差a4=Σ(X - #)4/N/σx4-3

&3.地位量数

一.百分位数

eg:P30=60(分) ―60分以下的还有30%的人‖

二.百分等级

30→60(在30%的人的位置上,相应分数为60)

So→Md

第四章概率与分布

&1.概率

一.概率的定义

W(A)=m/n (频率/相对频数)

后验概率:

P(A)=lim m/n

先验概率:不用做试验的

二.概率的性质和运算

1.性质:o≤P≤1

p=1 必然可能事件

p=0 不可能事件

2.加法。

P(a+b)=P(a)+P(b)

“或”:两互不相克事件和。

推广:“有限个”P(A1+A2+…+An)=P(A1)+P(A2)+…+P(An)

eg:(1)A=出现点数不超过4(x≤4)

P(A)=P(x=1)+P(x=2)+P(x=3)+P(x=4)=1/6+…1/6=4/6=2/3

(2)完全凭猜测做判断题,(共2道),做对1题的概率为:

A={T.Ti B={F.Ti C={T.Fi D={F.Fi

P=P(B)+P(C)=1/4+1/4=0.5

3.乘法:

P(A1,A2…An)=P(A1),P(A2)…P(An)

Eg:(1)四选1。(十道)完全凭猜测得满分得概率:(1/4)*(1/4)…*(1/4)=1/410

&2.二项分布

一.二项分布

P(x)=Cn x p x g n-x做对的概率p x :做错的概率g n-x:X:对的数量p x g n-x ——每一分情况的概率。一种情况:p x g n-x 再乘上系数。

Eg:产品合格率为90%取n=3(个)

TTT的情况90 * 90*90=P30.729

TFT 90*0.10*90=P2g10.081

两个合格的情况→TTF

FTT

其概率C32P2g1=3p2g1.

Cn0P0g n+CnP1g n-1+…+CnP n g0=1

注:二项分布可能的结果只有两种。F 0r T

合格Or 不合格

选对Or 选错

例:(1)10道是非题,凭猜测答对5,6,7,8,9,10题的概率?至少答对5题的概率P(x=5)=C510P5g5=C510(1/2)51/2)5=.24609

P(x=6)=C610P6g4=C610(1/2)6(1/2)4=.20508

P(x=7)=C710P7g3=C710(1/2)7(1/2)3=.11719

=.04395

=.00977

+P(x=10)=C1010P10g0=(1/2)10=.000098

至少答对5题:P(X≥5) = 0.62306

(2)四选一,猜中8,9,10题的概率?

P(x=8)=C819P8g2=C819(1/4)8(3/4)2=.0039

二.二项分布图(P84~85)

三.二项分布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前提np≥5且ng≥5)

平均数——M=np 标准差——r=npg1/2

&3.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曲线

二.标准正态分布。(P387附表可查面积P)

Z=(x-ц)/r (x:原始分数)

标准分数(有正有负)ΣZ=0

三.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查表P(0≤Z≤1)=0.34134——Z的范围中的人数比例(百分数)

P(0≤Z≤1.645)=0.4500

1.64 -.44950=0.45

1.65 -.45053=0.45

之上,标准分数高于2个标准差,则非常聪明。

Eg:1. μ=70(分) σ=10

P(70≤x≤80)=p(o≤z≤1)

P(60≤x≤70)=P(-1≤z≤0)

2.μ

P(0≤z≤1)=P(μ≤x≤μ+σ)

P(-1≤z≤0)=P(μ-σ≤x≤μ)

图(略)

例:某地区高考,物理成绩μ=57。08(分)σ=18。04(分)

总共47000人。(1)成绩在90分以上多少人?

(2)成绩在(80,90)多少人?

(3)成绩在60分以下多少人?

解: X~N(57.08,18.042) ——参数(μ,σ2)

Normal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

令Z= (x-57.08)/18.04),则Z~N(0,12)标准分数平均数一定为0,标准差一定为1。(1)Z1=(90-57。08)/18.04=1.82

P(Z>1.82)=.0344

N1=np=47000*0.0344=1616(人)

(2)Zz=(80-57.08)/18.04=1.27

P(1.27

N2=NP=3177(人)

(3)Z3=(60-57.08)/18.04=0.16

P(Z<0.16)=.56356

N3=26487(人)

四.正态分布的应用

T=KZ+C T~N(C,K2)

IQ=15Z+100 IQ=100 一般

IQ≥130 ——超常

(30=2x*15)

IQ<70 ——弱智

70几——bndenline

eg:1.某市参加一考试2800人,录取150人,平均分数75分,标准差为8。问录取分数定解:X~N(75.82)

Z=(x-#)/σx=(x-15)/8 ~N(0,12)

P=150/2800=0.053

0.5-0.053=0.447

Z=1.615

X=1.615*8+75≈88(分)

2.某高考,平均500分,标准差100分,一考生650分,设当年录取10%,问该生是否解:Zo=(650-500)/100=1.5 (X~N(500,1002)(Z~N(0,12)

Po=0.5-0.43319=0.06681=6.681%<10%

所以可录取。

第五章抽样分布(概率P)

&1.抽样方法

一.简单随机抽样

二.等距抽样

三.分层抽样

四.整群抽样

五.有意抽样

&2.抽样分布

(1)(2)(3)(4)(5)

20 25 30 35 40

(1)#=20 22.5 25 27.5 30

(2)22.5 25 27.5 30 32.5

(3)25 27.5 30 32.5 35

(4)27.5 30 32.5 35 37.5

(5)30 32.5 35 37.5 40

总体分布图

抽样分布图

一.平均数

E(#)=μ

二。标准差,方差。

σx=σ/n1/2σ#2=σ2/n

&3.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一.总体方差σ2已知时,#的抽样分布

1.正态总体,σ 2 已知时,#的抽样分布

设(X1,X2,…Xn)为抽自正态总体X~N(μ, σ 2 )

的一个简单随机样本,则其样本均值#也是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且有:

E(#)=μ, σx2 =σ2 /n

即#~N(μ, σ2 /n)

Z=(#-μ)σ/n1/2

Eg:一次测验,μ=100 σ=5

从该总体中抽样一个容量为25的简单随机样本,求这一样本均值间于99到101的概率解:已知X~N(100,52)

n=25.

则#~N(100,12)

Z=(#-100)/1 ~N(0,1)

当#=99时,Z=-1

当#=101时,Z=1

所以P(99≤#≤101)

=P(-1≤Z≤1)=.68268

2.非正态总体,σ2已知时,#的抽样分布

设(X1,X2,…Xn)是抽自非正态总体的一个简单1随机样本。当n≥30时,其样本均值接近正态分布,且有:

E(#)=μ, σx2 =σ2 /n

即#~N(μ, σ2 /n)

若是小样本,题目无解。

Eg(1)一种灯具,平均寿命5000小时,标准差为400小时(无限总体)从产品中抽取100问它们的平均寿命不低于4900小时的概率。

解:已知:μ=5000,σ=400,n=100>30是大样本

所以#近似正态分布

#~N(5000,402)

当#=4900时,Z=(4900-5000)/400/1001/2=-2.5

P(#≥4900)=P(Z≥-2.5)=0.99379

3.有限总体的修正系数

(引出)(2)同上题,从2000(有限总体)盏中不放回地抽取100盏,问。。。。。

(概念)设总体是有限的总体,其均值为μ,方差为σ 2 (X1,X2…Xn)是以不放回形式体抽取的一个简单随机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数学期望(E(#))与方差为

E(#)=μ#=μ和σ 2 =(N-n)/(N-1)*( σ2 /n)

N→∞时,修正系数不计。σ=[(N-n)/(N-1)*( σ2 /n)]1/2

.n/N≥0.05%,要用修正系数

如题(2),n/N=0.05 所以要用修正系数

所以解题2:σx2 =(N-n)/(N-1) *( σ2 /n)=2000-100)/2000-1=4002 /100=1520 σ#=15201/2 =38.987

Z=(4900-5000)/38.987= -2.565

P(Z≥-2.565)=.9949

二.总体方差σ2 未知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用S2(总体方差的估计值)代替σ 2

t=(x-μ)/s/n1/2 ~tn-1→dp(自由度)=n-1

设(X1,X2,…Xn)

为抽自正态总体的一个容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即t=(x-μ)/s/n1/2符合自由度为n-1的t分

当总体为非正态分布,且σ 2 未知。

则样本小:无解

大:接近七分布t≈t=(x-μ)/s/n1/2 ~tn-1

Z≈t=(x-μ)/s/n1/2 ~ N(0,1)(也可用Z)

总体均值为80,非正态分布,方差未知,从该总体中抽一容量为64的样本,得S=2,问样于80.5得概率是多少?

解:因为64>30 是大样本

P(#>80.5)=P(t>(x-μ)/s/n1/2 )=P(t>2) df=63 P≈0.025

若用Z,P(Z>z) ≈0.02275

(若N24,总体正态,则Z分布1不能用,只能用七分布)

非正态总体:小样本——无解

大样本——Z≈(x-μ)/σ/n1/2

σ 2 已知

正态总体Z=≈(x-μ)/σ/n1/2

非正态总体:小样本——无解

σ 2 未知:大样本——t≈(x-μ)/σ/n1/2 ≈Z

正态总体:小样本——t=(x-μ)/σ/n1/2

大样本——Z≈t=(x-μ)/σ/n1/2

&3.两个样本均值之差(#1-#2)的抽样分布若#1是独立地抽自总体X1~N(μ1,σ2 )的一个容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的均值#是。。。X2~N(μ2, σ22 )的。。。n2.的。。。则两样本均值之差(#1-#2)~N(μ1-μ2,σ12/n1,σ22/n2) 复杂计算

一种钢丝的拉强度,服从正态分布

总体均值为80,总体标准差6,抽取容量为36的简单随机样本,求样本均值?[79,81]的概X~N(80,62)

Z~N(0,12)

Z=(x-μ)/6/361/2 =(x-8)/1

x?[79,8081]

Z ?[-1,1]

P=.68268

若σ不知。S=b,则X~(80, σ2 )

用公式t=(# -μ)/s/n1/2 ~ t n-1 =t35

某种零件平均长度0.50cm,标准差0.04cm,从该总零件中随机抽16个,问此16个零件的平于0.49cm的概率无解。

抽100个,则概率?

Z≈(x-μ)/σ/n1/2 =(# - 0.50)/0.004

#<0.49 P(Z<-0.01/0.004)

=P(Z<-2.5)=.49379=

从500件产品中不放回地抽25件。

25/500=0.05 要修正系数(N-n)/(N-1)≈.95

某校一教师采用一种他认为有效的方法,一年后,从该师班中随机抽取9名学生的成绩,84.5分,S=3。而全年级总平均分为82分,试问这9名学生的#<84.5分的概率为多大?

#~N(82, σ2 ) t~t8

t=(# -μ)/s/n1/2 =84.5-82)/3/3=2.5

df=8

0.975≤P(t<2.5)

说明方法有效

(S=3是σ的估计值,两组数据都很整齐。图(略)

&4.有关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

一.f2分布

1.f2 分布的密度函数f(x)=1/2n/2*r*n/2)* e-x/2*x n/2-1(x>0)

f(x)=0 (x≤0) 图(略)

2.定理:

设(X1,X2,X3…Xn)为抽自正态总体X~N(μ,σ2 )的一个容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则#=∑(X-#)2/n-1为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且#~N(μ, σ 2 /n)

∑(X-#)2 /σ2 =(n-1)S2 /σ 2 ~X2n-1(I=1,2,…n)

若抽自非正态总体:小样本——无解

大样本——X2≈((n-1)S2 /σ 2

二.F分布

1.F分布的密度函数

f(x)= [(n1+n2)/2]/(n1/2)(n2/2) (n1/n2)(n1/n2*X)n1/2-1(1+n1/n2*X)-n1+n2/2 (x≥0)

f(x)=0 (x<0)

2.定理

设(X1,X2,…Xn)为抽自X~N(μ1, σ 2 1)的一个容量为n1的简单~(y1,y2…yn)为抽自正态总y~N(μ2, σ2 2)的一个容量n2的简单~,则:

当σ 2 1=σ 2 2时,

F=S21/S22~F(n1-1,n2-1) n1~分子自由度n2~分母自由度

第六章参数估计(置信水平下的区间估计)

&1.点估计

E(X)(即#)=∑x/N→μ

(拿一个点来估计参数)

D(X)= ∑(x-#)2 /N-1→σ 2

&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一.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σ 2 已知。

正态总体x~N (μ, σ 2 )

#~N((μ, r2/n) Z=(# -μ)/ σ/n1/2

1.某种零件的长度符合正态分布。σ=1.5,从总体中抽200

为样本,#=8.8cm,试估计在

2.95%的置信水平下,全部零件平均长的置信区间。

解:已知X~N(μ,1.52 )

n=200, #=8.8

1-a=0.95 →a-0.05

Z0.025=1.96

P(#-Za/2σ/n1/2 <μ<#+Za/2 n1/2

=P(8.59<μ<9.01)=0.95

10%>5%

若不放回地从2000个(总体)中抽出200个。——需修正系数

所以用(N-n)/(n-1)1/2 P(# +- 1.96*σ/n1/2 *(N-n)/(n-1)1/2 =0.95=P(8.60,9.00)

二σ 2 未知

P(#-t(a/2,n01)S/ n1/2 <μ<#+t(a/2,n-1) S/ n1/2 )=1-a

为了制定高中学生体锻标准,在某区随机抽36名男生测100米,36名学生平均成绩1秒,S=1.1秒,试估计在95%地置信水平下,高中男生100米跑成绩的置信区间。

P(# + - 2.03* S/ n1/2 )=P(13.5+- 2.03*1.1/361/2 )=9.5

(13.5+-0.37)

即(13.13,13.87)

得(13.14,13.86)

《教育统计学》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华东师大心理统计学大纲 教材:《教育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系的模式加以解释,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如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工业领域,称为工业统计学;应用到医学领域,称为医学统计学;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称为心理统计学,等等。应用统计学是与研究对象密切结合的各科专门统计学。 二、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三部分。 1.描述统计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2.推断统计 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推断统计。推断统计的内容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3.实验设计 实验者为了揭示试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之前所制定的实验计划,称为实验设计。其中包括选择怎样的抽样方式;如何计算样本容量;确定怎样的实验对照形式;如何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等组化;如何安排实验因素和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用什么统计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以上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随机变量 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成为随机变量。第一,一次试验有多中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第二,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第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我们把能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统计处理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成为个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当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有限时,这一总体称为有限总体。而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为无限总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的容量,一般用n来表示。一般来说,样本中个体数目大于30称为大样本,等于或小于30称为小样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大样本和小样本所用的统计方法不一定相同。 三、统计量和参数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l~5 的等级评定,( l 表示非常不喜欢,5 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 .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 C .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 .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 2 .调查了n =200 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 B .计数型―等比型 C .顺序型―等距型 D .顺序型―命名型 3 .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A . 157 . 75 B . 157 . 65 C . 157 . 55 D . 158 . 5 4 .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 .自变量 B .随机变量 C .因变量 D .相关变量

5 .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 .总体 B .样本点 C .个体 D .元素 6 .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 A .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 元 B .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 分 C .小强100 米跑得第2 名 D .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 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 .称名数据 B .顺序数据 C .等距数据 D .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 . B 2 . D 3 . C 4 . B 5 . A 6 . C 7.C 二、概念题 1.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 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 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 .假设检验(浙大2002 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结论,判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医学统计学学习笔记

医学统计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冉美岭康复0931班学号0926043120 1、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概率论的原理和方法于医学科研和实践,研究医学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统计方法的两个特点:用数量反映质量,利用样本推断总体。 2、医学统计学的意义:为了预防疾病,研究病因,促进健康,必须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其规律性,得出科学推断。 3、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4、样本:是根据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 5、描述总体特征的有关指标称为参数:如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率等。 6、反映样本特征的有关指标称为统计量:如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率等。 7、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样本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小,越和总体的情况相接近,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精确度越高,反之亦然。 8、随机化:是抽样研究和抽样分配时十分重要的原则。具有代表性、随机性、独立性、可比性。 9、概率:是描述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 10、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①计量资料:是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②计数资料:是将观

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没有度量衡单位。③等级资料:是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 11、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①统计设计②搜集资料③整理资料④分析资料 第二章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分为两个方面:集中趋势、离散趋势 2、频数表:是一种统计表:即同时列出观察值的可能取值及其出现的频数。 3、频数表的编制步骤:①计算全距R=X max—X min ②确定拟分组数(k)和组距(i),根据全 距的大小和组段数来计算组距i= R K ③划分组段:划分组段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个组段应包括最小值,最后一个组段应包括最大值。各组段只包含下限值但不包含上限值,故在列组段时只列出下限值,不列出上限值,但最后一个组段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封口,即要同时列出下限值和上限值。④画记并列出频数表 4、可以根据各组段的频数绘制直方图,即频数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对称分布:频数集中位置在正中,左右两侧频数分布大体对称②偏态分布:集中位置偏向一侧,频数分布不对称(又分为正偏态分布、负偏态分布) 5、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常用有平均数,分为三种:算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笔记图文稿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 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 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 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 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 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 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 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

朱莹 实验心理学笔记

北大朱滢《实验心理学》教材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l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l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2017年人民大学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2017年人民大学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 风险管理与精算学: 《概率论》,李贤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理统计基础》,陆璇,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应用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统计学》,贾俊平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分析》上、下册复旦大学数学系陈传璋、金福临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代数》北京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李贤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理统计基础》陆璇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学》詹思延人民卫生出版社 《卫生统计学》方积乾、徐勇勇、陈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业学位)应用统计: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配套习题 《应用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元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抽样技术》金勇进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时间序列分析》易丹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刘次华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c.为学习心理与教育测量和评价打下基础。 3.先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答: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要用何种统计方法去分析,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做到对数据分析正确,才能对统计方法做出正确地选用。选用统计方法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 重点 终极笔记

Medical Statistics 【Introduction】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⒈实验设计:最关键、最重要 ⒉收集资料:最基础 [原始资料] 实验数据,现场调查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报告、报表 质量控制:精度和偏倚 ⒊整理资料:资料的逻辑、一致性检查,原始数据的加工(频数分布表) ⒋分析资料:统计描述(表、图、离散趋势、集中趋势)和统计推断 资料的类型 ⑴计量资料:定量方法测定数值大小所得的资料 ⑵计数资料:按性质或类别分组,然后计数 ⑶等级分组资料:具有计数资料的特性,又有半定量的性质(“+ , -”表示) 变异: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下,对外界环境因素发生的不同反应,即个体差异 总体: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得的部分是样本。 样本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含量 样本的特征:⑴代表性 ⑵随机性 ⑶可靠性 *抽样的要求: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完全随机设计: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或对照组中,或分别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进行研究。可为两样本或多样本得比较,但样本含量 不宜相差太大。 随机区组设计:也称配伍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配对设计的每一“对子”中的受试对象分别随机分到两个处理组中,而配伍组设计中的每个 “配伍组”,包含多个受试对象,要将它们分别随机分到各处理 组中。 误差:泛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差,以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差 ⑴系统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仪器调整、试剂校验、医生对疗效的掌 握等因素,造成观察结果倾向性的偏大活偏小。要尽量查明原因,必须克服。 ⑵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即使系统误差已经避免,由于各种偶然 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譬如操作员技术、电压、环境温度的差异。 没有固定的倾向,时高时低;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课堂笔记——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一、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实验设计(experiment design)、收集资料(collecting data)、整理资料(sorting data)和分析资料(analyzing data) 二、变异: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机的生命体,其功能十分复杂,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外界环境因素可以发生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个体差异或称为变异 三、总体(population)和样本(sample):总体是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的部分称为样本,在一个样本里含有的个体数可以不同,样本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四、样本的特性:代表性(representation)——要求样本能够充分反应总体的特征;随机性(randomization)——需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几率被抽做样本;可靠性(reliability)——实验的结果要具有可重复性,即由科研课题的样本得出的结果所推测总体的结论有较大的可信度;可比性(comparability)——指处理组(临床设计中称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要求基本齐同,也称为齐同对比原则。 五、误差:①系统误差(system error)②③ 六、概率(probability):是描述某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习惯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一、频数表(frequency table):①概念:一种格式的统计表,即同时列出观察指标的可能取值区间及其在各区间内出现的频数。由于这种资料的表达方式较完整地体现了观察值的分布规律,所以也称为频数分布表。②制作图标的步骤:确定组数、确定组距、确定组段、对各组段计数及手工编制划记表。 二、直方图(histogram):①概念:直方图是以垂直条段代表频数分布的一种图形,条段的高度代表各组的频数,由纵轴标度;各组的组限由横轴标度,条段的宽度表示组距。②用途:作为陈述资料的形式,可以代替原始资料,便于进一步分析;便于观察数据的分布类型;便于发现资料中某些远离群体的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当样本含量比较大时,可用各组段的频数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三、平均数(average):是描述一组观察值集中位置或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它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用于分析和进行组间的比较。 平均数优点缺点使用数据 算术平均数考虑每个观察值受到极值影响适用于正态或近似对称分布的资料 几何平均数取对数后正态或者 对称资料的描述不能有0或负数观 察值 对数正态分布或者取对数后呈对 称分布的资料 中位数稳定不利于进一步计算偏态分布两端无确定值Measures of Central Tendency:Mean and Media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umerical measures is a measure of center-a measure along the horizontal axis that location or center of the distribution.

张敏强版《教育和心理统计学》1到3章读书笔记汇编

《绪论》 1.什么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把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各种心理实验、心理测验等科学研究中,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达到更为准确地掌握情况、探索规律、制订方案、目的,为教育与心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及本书体系。 1)描述统计学: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和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 例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标准差、方差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离散趋势。 描述统计学主要是描述事务的典型性、波动范围以及相互关系,提示事物的内部规律。 2)推断统计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去作出决策的方法。推断统计学则是一种依据部份数剧去推论全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进行教育与心理实验、对教育与心理研究或实验作出预测和规划的有力工具。推断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 3)多元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超过两个因素的教育与心理的研究和实验。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出主要的因素,相近或相关的因素合并或归类。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1904年美国人桑代克写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今天:叶佩华主编的《教育统计学》,张厚粲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等。 4.预备知识 1)概念与术语 <1>随机变量: 教育与心理实验或观测,在相同的条件下,其结果可能不止一个,同实验或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事先无法确定,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因为可以用数字来表现,则称这些数字为随机变量。 它的特点是:离散性、变异性和规律性。 依其性质可分为: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四种 称名变量:用于说明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但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 顺序变量:指可以按事物的某一属性,把它们按多少或大小顺序加以排列的变量。 等距变量:指变量之间具有相等的距离。它除了有量的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之外,还有绝对零点。 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一般将相互关系中作为原因的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作为结果的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医学统计学复习笔记

统计 1.统计工作步骤: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定量资料: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各观察值间只有量的差别,有连续性。 3.定性资料: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型、性别等,各观察值间有质的区别,无连续性。 4.等级资料:以等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等级,各观察值间有质的区别,无数值大小 5.总体:是指按照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分为有限和无限两种。 6.样本:是指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取值的集合。7.同质性:同一总体或其样本的观察单位在取值方面必须有相同的性质,称为同质性。8.描述某总体特征的指标称为参数;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称为统计量。 9.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其小于等于0.05时称为小概率事件。 10.变异:是以具有统治性的观察单位为载体,某项观察指标在其观察单位之间现实的差别。包括同质事物间的、不同观察单位间的、同一单位不同阶段的差别。 11.整理数据最有效的形式是频数分布,根据频数分布可以初步判断指标分布的特征是集中趋势还是离散趋势,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揭示资料分布类型,便于资料进一步分析。 12.频数分布分为对称分布和非对称分布,非对称分布又称为偏态分布,包括正偏态(大——小)和负偏态(小——大)。 13.集中趋势指标:1)算术均数(Xbar),最适合单峰对称资料;2)几何均数(G),如抗体滴度、细菌计数,应用于等比数列、对数数列;3)中位数(M)和百分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开口资料、分布不明资料。 14.离散趋势指标:1)全距(R),又称极差,极差大说明变异度大;2)四分位间距;3)方差和标准差(s),标准差大离散程度大,及波动明显;4)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数,可应用于单位不同的两组资料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资料。 15.数据集中,变异度小则均数代表性好;否则反之。常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偏态分布资料。 16.相对数作用:1)表示事物出现的频率;2)便于比较。常用的相对数有:率、构成比、相对比。 17.率和构成比的区别和联系: 率构成比 概念发生的强度或频率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强调点随机发生的事件各部分的构成 资料获得较难容易 特点不一定合计为1 18.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成对称钟形分布,均数是位置参数,均数越大向右移; 标准差是形态参数,标准差越大越矮胖。用于定量资料。 19.标准正态分布:N(0,1) 20.二项分布用于定性资料,当给定样本含量n时,形态取决于π,当π=0.5时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