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嗟呼,此书作于上古藏于水底,盛之石函,可谓遂年湮矣。数百年埋没,而一旦传之于世,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贾人以得之,总宪公,以藏之哉。公得视书简阅良久,见其理元妙,实正好之,然以贮膺。朝廷重命,方欲尽瘁,未暇研究。公殁,遂为世传。公之后人,大抵以文、功名为重,其不读书者,又留心于身家生计,皆论不及此,间有阅及之者,开卷茫然,遂以为无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不知家藏有此书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颖悟,总读书不至功名,玩心于诗书之间毫无世俗输积之计。一日,忽得此书,见有印迹,叹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价沽无用之物也,明矣!此书必有弥意,但无有能知之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又取而阅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钻研,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疗病壮身,而遇敌可制胜,犹其功之

小者,二年之后出而遇敌,无不制胜,嗟呼,百年以此书为无用之物,不有南溪子以推测之,终属于无用乎!古云:“道为知己者传。”良不虚也!百余年之理埋没而一旦发挥其蕴奥,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南溪子以彰明之哉。然此道弥奥无穷,南溪子自以为所能者,不过十中之半。恨无知己者,与之讲明而切究之。欲终不传,又恐古人之宝书自此而没灭,甚为可惜。以此十数年之功,苦蕴于中,未发于外,常忧忧不乐。丙子余至其邑,与之甚者,以年相若而志相得。余之视彼如兄,而彼视之吾。如弟久闻其精于武技,适触所好,因再三致诘,而南溪子以交厚,绝不吝惜,因为余说大概,初闻之,以为拳勇之粗术耳。既而与馆于近村,与之朝夕相见,闻其功夫有壮身疗病之效,因求而用之。南溪子曰:“此功夫非一朝一夕之故,恐不能持久,无益而徒劳耳。”余力请之,遂授吾一二,余取用之数月未见功效,暗以为迂调,且将弃之。南溪子曰:“吾言此功非朝夕之可及,君不信,而今何如哉?”余愧甚,又用数月,微有功效,甚喜,告南溪子曰:“且请再益。”南溪子曰:“不可因后用之。”数月之间,忽然得奇效,平时所患结核至是痊愈,气力数倍于常,然后知南溪子不轻以授人者,非吝也,重此道也。因再拜求教,又得纤微,总甚少之,然后知其为人不少以言辞,亦遂不请。南溪子曰:“此功用气之处,只有一经,若误入旁门,伤人不浅。”余总闻之而未着意,授而用之,渐有所悟。忽思天地间之术,莫非古人拟造之术,吾独不可杜撰乎?略有所增损,不数月忽得拘挛病窘甚,以告,南溪子曰:“此道之为功也,不可贪多,不可太急,不可妄有增损,内所增损多与此正为者耳,不然吾弟岂有受专。”余惶恐无地,立誓悔过。南溪子讲后其端的数月之后,拘挛之病遂已,自此彼以为是者,日夜以求之,彼以为非者,日夜以去之,如是者二年,觉心中大有所悟,而气体间,浩浩乎,如囊日矣,余虽不言而心知,然相知之弥,每相忘于形骸。南溪子未以为功,余亦未尝出一言相附也,每谈及此至忘寝食,而南溪子灼论风发,不后如问之与以少矣,如是又二年,南溪子忽授书二卷,而告余曰:“此无上之宝书也,久欲传人之未得其人,今观矣非风尘者,愿以此相赠,其一曰剑书,此仙家之丹经,非夙业有慧根者不可转传,其二曰内功经,此能壮身疗病,多换气力,吾欲传于海内,公诸好可乎?”余惊喜异常,投地再拜曰:“此万金不易之术耳,羡之者非能不甚?”而吾兄独以教弟,能对弟之弥。劳神以教弟,弟难报大德,今又传以宝书,且以传世,吾兄之力心恕而无所私也,何不可之有因。备问书之始末,南溪子具告之曰:“此书多有不解者,今欲与吾弟细加注解以明之,而后人得而用之矣。”余曰:“数百年之埋没,而一旦传于海内,岂非此道之不可没灭哉,天特生一不畏艰辛之人,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传后世也哉,弟岂不才,敢竭鄙诚以辅翼吾兄,共成此于是乎。”序珠山宗景房序

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经卷一

内功之传,脉胳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规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胸平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谢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沈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连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联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劲,曰顺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幷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即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沈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卷二

干坤

头项法乎干,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静厚载。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中高咳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手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记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幷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幷为主。

艮震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用肋一气呼吸为开拳,以手之出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

坎离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须以意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也。

神运经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地龙经卷四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附录

周天法运义

法由内脏,外无形迹,仅可意会,难一言说。徐徐引气,呼吸以鼻,腿足并齐,身体直立,头顶提项,谷道内敛,目视正平线,耳听内消息,气由丹田升降,两手守心自然。

调息法运义

运用内功,最要调理气息,不定时地,不拘坐立,不言不动,妙从静出。最注意者,将气归纳于丹田,口虚含,舌顶上腭,从鼻中呼吸,愈慢愈缓,细长而匀,不令有意,纯任自然,意静神安,安而自得,不可间断,不论时辰,初练宜渐渐加长,日久生动,其妙无穷。

赤肚子胎息决

气穴之间,昔人名曰“生死门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捷,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去仙不远矣。此亦是拳术内劲之意义也。

原跋

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之,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

北京宋约斋得于燕都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__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 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能够做工养家。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 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大概在“文革”初期,其不知为何,心灰意冷,流落东北,在黑龙江省尚志某乡村一好心的老支书帮助下落户,从此以务农为业。其晚年以种地、授徒、访友为乐。我师杨辉,是师爷晚年打服的弟子。大约1999年9月底老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水米不沾,三日后竟不药而愈,此后一个月,老人分别向弟子交代后事,在为众弟子讲解武学疑难后,独自远行,不知所踪,三年后,逝于山西某古刹,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杨师自小习武,八岁筑基,十三岁正式拜师,对百家拳法都有涉猎,尤精北派实战形意拳法,一次在齐齐哈尔和平厂小花园练形意拳(这个小花园是尚氏形意拳传人李文彬前辈授拳的地方)有一位老爷子驻足观看,惊讶道:“现在很少有这么练拳的啦!”杨师停下与老人攀谈,开始时谈得投机,可谈得多啦,杨师对老人一些见解不甚赞同,于是老少二人试起手来,老人轻描淡写,便将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的杨师打得一溜跟头,最后老人说,大道平常,你同意,则咱们有缘,你可以到尚志某地找我,不同意,则缘尽于此……杨师在极度沮丧中度过了三天,然后下定决心,到尚志求师,一学就是三年。杨师初入师爷的门下,心情很忐忑(因为初遇师爷的那一次,偷袭过师爷,怕师爷怪罪,不教他真东西),当时师爷教他第一个桩是四平马步的下气桩,而他的师兄们都在站三体式,于是他向师爷提出质疑,要求站三体式,师爷毫不犹豫地同意啦,但杨师站三体式的时候,师爷走到他身后,不知怎么地按了按他的肩,力量并不大,很轻,但杨师却一屁股坐倒在地.起来再站,再按,还是一屁股坐倒,如是三番,杨师老老实实地开始站起了马步下气桩,师爷也详细讲解要领,悉心传授,大约七八个月后,再站三才桩,任师爷怎么按也不再坐倒,从此功夫进步神速。 我与杨师结缘是由我弟弟介绍的,杨师与我弟弟开始是因为交换武术资料而结识,后来听说我学习卢氏结构武学,是卢氏武学再传弟子,便开始了交流。当时我弟弟问我练拳的体会,我说,要么是按科学的方法练拳,要么是按传统的秘要练拳,因为当时杨师的观点是“古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676611.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676611.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内功经解(尚济)

内功经解 内功经解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於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於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於榻上,闭目紺口,舌顶上顎,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於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紺口,舌顶上顎。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於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 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老师曾在2014年应广东卫视邀请,在《健康有道》节目中详细讲解了形意拳养生内功的基本理论和习练方法,配以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互动,生动易懂,适合任何基础的人自学自练,是广大内功爱好者的理想入门和提高教材。我们将节目视频再次整理,并将其中的重点逐一列出,便于大家收藏学习:视频片段什么是内功(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养生的关键在于“放松”。2. 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3. 咬牙瞪眼、努气使力,会把自己肌肉练得很僵,40岁以后再练僵劲,就把自己身体练伤了。4. 用力是错的,要像水一样。5. 练丹田气,是用外气补内气。内气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消耗。6.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百会和会阴的连线要和地面垂直,才能做到“上接天根(阳)、下接地轴(阴)”。7. 下丹田为“炉”,中丹田为“土釜(锅)”,上丹田为“鼎”,乾鼎坤炉。三部丹田都在百会和会阴这条线上。视频片段桩功第一式(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腿是自然状态,不要刻意弯曲。 2. 前脚掌占三成力,后脚跟占七成力。 3. 重心往后移,胸空下来。

4. 腰要调直了,督脉就拉直了。 5. 如何调直腰:像坐椅子一样,尾骨往前收,把腰椎拔直,但腿不要弯。 6. 脚趾轻轻扣地,把足底涌泉穴空下来;肘向下沉一点,往前抱一点,把肩井穴打开。“泉”和“井”打开,肾水旺,肾气就旺。 7. 阴面闭藏了,阳面就打开了。阳面开了,阳气才能升发。 8. 收下颌,不仰头也不低头,颈椎尽量往上提。 9. 舌抵上腭,把唾液慢慢咽下。 10. 臀部稍微抱一点。 11. 气行则血行,若女性生理期经血量大,可暂停练习。 12. 避免空腹练习。 13. 不要克服杂念,关注呼吸即可。 14. 练完后要收功。祝大家功力大长!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 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 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 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

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1 篡、进步右崩攀:左腕向内扣,左掌内旋360?,掌心向外前方;左脚进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身体再微向下蹲。同时右掌变拳,拳眼朝上,向左掌前方打出,同时左掌回撤至腰腹部变阳拳,目视右拳(图9)。 要点:左掌向内旋转360?,要稳准到位。上左脚时右脚要有蹬劲,右拳崩出要快似箭,左脚落地右拳崩出要同步,头要顶,肩要沉,腰要塌,右臂肘部微弯垂肘,臂不可过直。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前言 从网上阅读李仲轩老人的一系列文章后。不禁拍案叫绝。李老绝对可 以称得上形意拳新说的“开山祖师”,他用通俗易懂的聊斋笔法一脚踢开了二十年来那些又臭又长的武术八股文,他把拳经中许多抽象模糊的概念,用 生动、流畅、睿智、准确的文字,绘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规范释义,让人 借鉴参考。 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生追求形意拳且获得巨大成就者的肺腑之言, 当他的武学思想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形意拳修炼者的视野时,多少困惑 而不得门径的形意拳传人茅塞顿开,原来形意拳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形意 拳可以这样练,这样用…… 把李老比作孙禄堂不妥,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再妙,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距离,而李老的一番“将死之语”与读者贴心。 如果说汉书能下酒,那么李老说拳的系列文章,不但可以饮如长鲸吸 百川,还可以醍醐灌顶使人清醒,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百读不厌就 像吃重庆火锅一样过瘾。我的一位练习二十多年形意拳的武友被感动了, 他愿意让更多的形意拳传人走近李老的内心世界,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不 辞辛苦。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将这些惊心动魄的文字浓缩成精华。经过 剪辑后的李老说拳,放弃了原文一些人们熟悉的武林旧事和无益的是是非 非。而更趋向于学术本身,比之现在形意拳方面所有的杰作,更高一步。 以此来告慰逝去的武林、逝去的李老。不存门户之见,真正有志全面了解 形意拳文化精神的武友,舍此以外,大概别无捷径了。 一、站桩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 就是只站桩不打拳一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第 1 页 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 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 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练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卧都是这个, 这是上道的东西,不是入门的技巧。李存义和尚云祥都站桩,但他俩平时 练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桩,只是可怜徒弟不长进,方教站桩。 站桩与打拳最关键的要点是一个,对这个要点没体会,练拳不出功夫, 站桩也照样不出功夫。这就是“桩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桩法中”的道理。 练武其实是在练心智。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 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 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 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河北派。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博众师之技 求形意真脉

我一九四五年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桑园,祖辈均练习长拳,当地“红枪会”总坛就设在我家。年跟随姑父于芝绍习练白西园形意拳。1960跟随刘佩满、张严两位恩师习练李旭洲所传山西宋世荣支脉形意拳。习练三年后二位恩师说:“我们所会均已授全,你可以和众位师伯习练他们的特点。”于是华瑞龙师叔带领我到了张贵良师伯那里,学到了“龙形抱裹”的特性;跟王茂轩师伯学会了腰的阴阳旋转;跟李西凤师叔学会了部分十二形套路;跟皮秋寒师伯学会人文文化及扩缩的原理:从卢忠仁师伯处学习整理材料及每式的分析方法;在沈恩桐师伯处令岳氏六首得到了很深的提升;跟于连发师伯学会了捌身之法;跟周连聚师叔学会了催力;在华瑞龙师叔处学会了李旭洲秘传虎形和马形;在韩启胜师叔处学会了钻拳如弹丸;在李友年师叔处学会了燕形抱裹的操练法以及抖翻等等。 我的两位恩师的大师兄孟鸿福对我的神、意、气的修炼帮助极大,我跟他学会了用神打人,明了了神外找神、神外找四平的原理和功法。在恩师众人的教诲下,我完整、系统地掌握了李旭洲师爷的“内浴八式”及“八个大伸筋法”、“八个大桩法”,并对“切金断玉”、“玉树挂宝衣”、“出手成式”、“变劲不变手”、“柔身法”、“空中游泳等技艺,有了很深的心得体会。 在我23岁时,每天骑自行车到40里路张贵良师伯处习练“翼德十三枪”以及各种行步。连续不断每周三四次达数年之久;孟鸿福师--伯(1899年――1996)曾在白云观出家三年,他传我一些北京白云观修炼功法,传授我“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你是谁,我是谁,你我是谁他是谁”等高妙的拳理。在孟师伯,还能经常聆听到师爷历史以及各位前辈的趣闻。多年来,向卢忠仁、皮秋寒师伯交谈武功心得及聆听他们的习武经历,也让我获益匪浅,至今我仍保留着与他们的谈话录音以及卢师伯的练功影像。 由于向20多位,师伯叔虚心学习,大家的教诲使我在本门内获得了较高的功法和技击之艺,所以人送雅号“小李旭洲”。 我25岁时走访沧州白头杨八楞之孙成为好友,25岁走访沧州陈铁头前辈。我在26岁时系统地抄写了李旭洲师爷的笔记,并请汪竺峰前辈用小楷书写成书在门内传播。70年代走访洲煎茶铺狄振东,拜访裘稚和、魏美茹、马其昌、莫柏松等等前辈受益匪浅。后又拜“津北铁罗汉”石玉山之师弟王春甫(字楹洲)学习正骨。18岁时经刘树田大爷介绍拜朱万年之弟子金针王宝元为师学习针灸及中医和武功书法。1981年,与郑企平、卢忠仁、任文柱等先生一起到河北省参加挖掘整理阴阳八盘掌,我主要负责章次、姿势的整理和校正工作。 经过多年的锻炼,我把各师伯叔的特性,把李旭洲师爷的武学汇聚在一起,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逐渐懂得了形意拳“松节强筋”、“从直中求”的法则;明白了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明白了“形意拳练劲不用劲,找劲不使劲,无劲而有劲的接骨逗榫”之法。明白了伸缩、刚柔相济的特性。掌握警弹力,对于外刚内柔,内柔外刚完全掌握了“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元”。不出筋力而骨生棱的原理及手上的两个八字诀,对脚下的八字诀均有很深的体会心得。为了练好鸡形步,两年之久每天下蹲行走20里路;为求射腿七天不停;为了体会八大桩和八小桩的不同,每天每桩单一练40分钟数年不断,后来练得了如中央十频道播放的“中华神功”中的抗击打的功法。充分体验了不用外操,通过内里修炼而做到了“如铁裹棉”的功法。 我的两位恩师把“肉要脱骨”的原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我全部掌握了“劈拳大桩”功法系统的方法,真正的掌握了“劈拳单操”法,并且完全继承了“七棍”的精华。掌握了“五行枪”的五行拳的操练法和“龙探身、蟒肌壳”的三步练法和功用。并接续了李旭洲师爷的“掸佛”之法。完整系统理解“练武”不是武,是武不是武的精辟经典理论。对于挑起经筋有独到的体验和心得。完整地做到“三窝”、“身如鸡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真正理解并汇聚在身。

六合心意拳内功

六合心意拳,乃内家拳之鼻祖,传系南宋岳飞首创.此六合心意拳内功系根据山西省戴文俊家传拳谱纂编而成。若能日积月累,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 能进能退,能刚能柔,充实如太仓,浩渺似沧海。习此艺者,必温文儒 雅,肃穆端庄。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心 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意六合, 就是以心意指导行动,行动贯穿心意,心意支配六合,六合寓有心意。 功法如下, 一、练丹田: 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之精髓,即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练丹田分为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逞丹田五步,彼此互为靖合,不可绝然分开。 练功开始,先练运气。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宽,入静,两眼轻闭,视力集中于祖窃(眼与心合)片刻,向上意视卤门,以意引气,向后猛下 降气,经玉枕、大椎下行,同时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内收,两手随之 下按,两膝微屈下蹲,气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达涌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体随起,意气行至两胯环跳时,两胯内缩,意气直抵会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两肋上行至璇玑,再经两耳至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至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后,从体内直抵夹脊,走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尾闾、提肛, 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再下降至上 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气管 至中丹田,达下丹田,复提肛;经

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往中丹田回吸,将气集中于中丹田伏气(不是闭气),静守丹田,准备练丹田功。 1 .竖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至上丹田,双手随之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图1),至不能再升时,随意气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用抓劲下抓(图 2 ),身体也随之下蹲,如骑马势。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反复练习,次数不限。 2.搂丹田:当意气回至中丹田时,手随之而回,同时钩手用搂劲,或从上往下搂,身随下蹲,成骑马势(图3 ),或从左右直搂,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图4 ),或从前往回搂(图5 )均可,身皆取骑马势,交替反复多练。 3.坐丹田,心坐中丹田,身为骑马势,意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或两侧向下按,身体下蹲.气至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下按时,意气与身、手即起,意气升至中丹田,双手抓力提起,身体还原为骑马势。一上一下以备导气带劲,反复多练。 4.闸丹田、开丹田,为内功,运气完毕,意气回收丹田,只收不放,如关水闸;再将闸伏之气,意向四肢百骸散发。这样以意运气充满全身,即会产生自发劲。 5.5.逞丹田:练上述功夫后,丹田气越足,周身气力也越大.内功发动起来,如同 生龙活虎,体力日増,体魄自健。 6.二、四把式: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的基本姿势.凡出手如鹰抓, 迈步如鸡行,膀力如熊膀。 1.鹰抓:分上下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四平势,皆用内功。 练上势,双掌齐出或单掌独上,脚踏实地,脚尖虚悬,身下坐而手上、 面微仰视,意气由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似上有一“环”欲抓之势(图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教学文稿

形意拳《内功经》图 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序 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 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嗟呼,此书作于上古藏于水底,盛之石函,可谓遂年湮矣。数百年埋没,而一旦传之于世,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贾人以得之,总宪公,以藏之哉。公得视书简阅良久,见其理元妙,实正好之,然以贮膺。朝廷重命,方欲尽瘁,未暇研究。公殁,遂为世传。公之后人,大抵以文、功名为重,其不读书者,又留心于身家生计,皆论不及此,间有阅及之者,开卷茫然,遂以为无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不知家藏有此书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颖悟,总读书不至功名,玩心于诗书之间毫无世俗输积之计。一日,忽得此书,见有印迹,叹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价沽无用之物也,明矣!此书必有弥意,但无有能知之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又取而阅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钻研,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疗病壮身,而遇敌可制胜,犹其功之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 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 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 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 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 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 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 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 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 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 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 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前言 《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后,武功冠绝当时。故宋世荣老夫子极力推崇《内功经》,从而引起了武坛人士之关注! 《内功经》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笔者所收藏的《内功经》贡献出来。 《内功经四篇》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再加上本次整理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错误难免,请海内外鸿儒硕士雅正。如此,则广大武术爱好者之幸事也! 内功真传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 内功正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经曰: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井者,肩井也。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横纹头陷中,谓之曲池穴也。此为周身向外发劲之所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循循者,渐而入之意也。 经曰: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自然之气也!学人浅尝未知其奥妙者,必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经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解:龟尾者,长强穴也,骶骨尽头处也。用功上提,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任脉带脉相交之处,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想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以形迹推求也。 经曰: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脉络,次观格式。 解:小腹正中为气海穴,额上正中为天心穴。此言真气下行充于内,自然威光满面而形于外也。格式者,入门之定规也。承上文言,即明脉络以后,必得周身之一定格式。不明此,则脉络亦空谈而已。 经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稳腰以实。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练法

形意拳内功练法 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河北派。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