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知识要点

内科护理学知识要点
内科护理学知识要点

内科护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常见症状的护理

一、咳嗽、咳痰

(一)发病原因

1.感染(病毒、细菌)

2.机械性刺激

3.理化因素刺激

(二)观察要点

1.注意咳嗽性质、出现时间及音色

(1)急性干咳常为上呼吸道感染、肺部病变早期或理化因素所致,应积极处理。

(2)刺激性呛咳常见于呼吸道受刺激、支气管肺癌,后者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3)变换体位时咳嗽见于支气管扩张。

(4)夜间咳嗽较重者见于左心功能不全。

(5)咳声嘶哑见于声带发炎或纵膈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带金属音的咳嗽,提示支气管腔狭窄或受压,应警惕肿瘤之可能。

2.注意痰液性质、气味和量

(1)透明黏稠痰多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如痰多粘黏稠不易咳出,宜用降低痰黏度的祛痰药。

(2)黄色脓痰见于呼吸系统化脓性感染,应积极用抗生素治疗。

(3)粉红色浆液泡沫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需迅速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

(4)血性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癌,应加强病情观察。

(5)脓臭痰提示厌氧菌感染、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的痰液亦可有恶臭,需痰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6)痰量增减可反映病情进展,痰量多提示感染严重;经治疗痰量明显减少,表明炎症被控制;如痰量骤然减少,而体温增加,应考虑排痰不畅。

(三)护理措施

1.改善环境

2.补充营养与水分

3.促进排痰

按医嘱应用祛痰药物,并采用以下措施:

(1)指导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病人。

(2)拍背与胸膜震荡: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病人。

(3)湿化呼吸道: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常用蒸汽呼吸或超声雾化吸入。器官切开者可于插管内滴液。

(4)体位引流:适用于痰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的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病人。

(5)机械吸痰:适用于痰量较多而咳嗽反射弱的病人,尤其是昏迷或已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病人。

4.预防并发症

二、咯血

(一)常见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以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结核为最常见。

2.心血管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肺梗死等。

(二)观察要点

咯血量少时仅为痰中带血。每日咯血量小于100ml为小量咯血;每日咯血量100~500ml为中量咯血;一次咯血量大于300ml或每日咯血量超过500ml为大量咯血。咯血时除有原发病的体征外,还可有出血部位呼吸音的减弱和湿罗音。大咯血病人常有紧张不安,血压下降等表现。

(三)并发症

窒息和休克是咯血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窒息的表现:大咯血时出现咯血不畅、胸闷气促、情绪紧张、面色灰暗、喉部有痰鸣音,或喷射性大咯血突然中止等是窒息的先兆表现。若出现表情恐怖、张口瞪目、两手乱抓、抽搐、大汗淋漓、牙关紧闭或神智突然丧失,提示发生了窒息。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四)护理措施

1.消除心理不良因素,说明不宜屏气。

2.保持呼吸道通畅,让病人取换侧卧位为先决条件

3.减少活动,保持卧床休息。

4.药物应用禁忌:

(1)止血药物:垂体后叶素。该药有收缩血管和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因此冠心病、高血压及妊娠者禁用。

(2)镇静剂: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

(3)镇咳剂: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慎用。

5.饮食:大咯血者暂禁食,小量咯血者宜禁少量凉或温德流质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多饮水及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6.窒息的预防及抢救配合

(1)预防:宜取换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紧急处理:①体位引流,立即置病人于俯卧头低脚高位,并拍其后背。②负压抽吸。

③气管插管或气管镜吸引。④高流量输氧。

三、肺源性呼吸困难

(一)概述

(二)类型及病因

1.吸气性呼吸困难以吸气显著困难为特点。重症病人可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下陷,并伴有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哮鸣音,其发生于大气道狭窄、梗阻有关。

2.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呼气明显费力,呼气时间延长伴有广泛哮鸣音为特点,由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支气管痉挛狭窄所致,如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其特点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浅而快。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所致,如严重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

(三)观察要点

1.分度依据病人可耐受的运动量来判定呼吸困难的程度。

2.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四)护理措施

1.环境

2.调整体位:病人取半坐位或端坐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心理护理

5.吸氧

氧气疗法是纠正缺氧、缓解呼吸困难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合理用氧:轻度缺氧,无二氧化碳潴留;严重缺氧,无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和伴二氧化碳潴留。持续低流量(1~2L/min)低浓度(25%~29%)给氧,以防纠正缺氧过快,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应密切观察氧疗效果,以防发生氧中毒和二氧化碳麻醉。

四、胸痛

(一)概述

胸膜炎所致的胸痛,以腋下较为明显,且可因咳嗽和深呼吸而加剧;自发性气胸的胸痛在剧咳或劳动中突然发生且较剧烈。

(二)护理措施

胸膜炎病人取换侧卧位,以减少局部胸壁与肺的活动,缓解疼痛。

第二节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病机制

哮喘发病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有关,包括速发型及迟发型哮喘反应。

(二)病因和诱因

1.过敏原速发型哮喘反应,属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哮喘反应,一般认为是气道变应性炎症的结果。

2.感染哮喘急性发作常见的诱因。

3.其他环境、气候因素;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b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等;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均可诱发哮喘。

二、临床表现

典型发作:发病前多有鼻咽痒、打喷嚏、流清涕和咳嗽等先兆症状,随即突感胸部紧闷,继而出现呼气性困难,伴有哮鸣音。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常被迫坐起。严重发作时,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部出汗,精神烦躁,出现发绀。

三、有关检查

1.血象检查:血清IgE在外源性哮喘时增高。

2.胸部X线检查。

3.血气分析:早期PaO2下降,PaCO2 亦下降;重症哮喘气道严重阻塞,PaCO2升高。4.痰液检查。

四、治疗要点

防治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发作及预防复发。

(一)消除病因

去除过敏引起哮喘的刺激因素。

(二)应用支气管解痉

1.b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为轻度哮喘的首选药,平喘效果迅速,可口服制剂或气雾剂吸入。2.茶碱类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是中效支气管扩张剂。常用口服,必要时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诸如或滴注。本药有较强的碱性,局部刺激性强,不宜肌内注射。静脉用药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可强烈兴奋心脏,引起头晕、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剧降,严重者可致心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及血压降低者禁用。

3.抗胆碱药物主要抑制分布于气道平滑肌的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使平滑肌松弛,如异丙基阿托品雾化吸入。

(三)抗炎药物

1.糖皮质激素用于中、重度哮喘,其作用是抑制气道变应性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常用泼尼松口服30~40mg/d,重症先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病情控制后改为口服

激素,一般不宜长期应用。

2.色甘酸钠可稳定肥大细胞膜,对预防运动和过敏诱发的哮喘最有效。主要不良反应为对呼吸道的刺激,个别病人可引起恶心、胸闷等不适感。

3.抗生素伴有呼吸道感染者,可应用磺胺类药物或青霉素等。

五、护理措施

(一)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

1.协助排痰痰液粘稠时多饮水,每天进液量至少为2500ml,或使用蒸汽吸入,或遵医嘱给予祛痰药物,并定期为病人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哮喘持续状态者每日宜静脉补液2500~3000ml,以稀释痰液,滴速为40~50滴/分。哮喘病人不宜用超声雾化吸入,因雾液刺激可使支气管哮喘症状加重。

2.给氧呼吸困难明显者遵医嘱给病人低流量鼻导管持续吸氧。

(二)放松身心消除恐惧

1.环境保持病室湿度在50%~60%,定期空气加湿。室温维持在18~22oC,不摆放花草,不使用羽毛制品。

2.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给镇静剂,注意禁用吗啡和大剂量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3.休息及饮食避免进食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蛋等。

(三)防治并发症

(四)预防哮喘复发

1.避免接触过敏原及非特异性刺激物。

2.应用色甘酸钠预防发作。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喘息及反复发生为特征,常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病人在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可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Ⅱ型呼衰。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都有气流受阻的现象,把具有气流受阻特征的一类疾病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吸烟

2.感染

3.大气污染

4.气候

5.遗传因素

(二)发病机制

在发生气流阻塞时,小气道病变是主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体征

慢支症状表现为“咳”、“痰”、“喘”、“炎”四症。

(二)阻塞性肺气肿的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肺气肿的体征为: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听诊呼吸减弱。

三、有关检查

(一)血液检查

(二)X线检查

(三)肺功能检查COPD早期可有小气道功能异常,以后可出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减少;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残气容积占总量百分比增加。

四、治疗要点

五、护理措施

(一)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

(二)改善呼吸状况

1.合理用氧氧疗非常重要,对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者,采用低流量持续给氧,流量1~2L/min。每天氧疗时间不少于15小时,特别是睡眠时间不可间歇,以防熟睡时呼吸中枢兴奋性更低或上呼吸道阻塞而加重缺氧。

2.呼吸训练

(1)缩唇呼气

(2)腹式呼吸用鼻吸气,经口呼气。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3:1,每分钟10次左右,每日训练2次,每次10~15分钟

六、健康教育

1.戒烟,使病人了解吸烟的危害

2.增强体质,进行耐寒训练。重视缓解期营养摄入,改善营养状况。

3.坚持全身运动,坚持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训练。

4.家庭氧疗的指导,长期氧疗可以改善COPD病人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5.居家病人常有明显的孤独感,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在心理上应更多给予关注与帮助。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慢性肺心病主要由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引起。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支气管、肺部疾病

(二)发病机制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均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形成肺动脉高压。

2.右心室肥大和右心功能不全

二、临床表现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是肺功能不全的晚期表现。

(1)低氧血症:明显发绀、呼吸困难加重、心率加快和脑功能紊乱引起反应迟钝、抽搐、昏迷等。

(2)肺性脑病: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个综合征,表现为头痛、神志恍惚、淡漠、谵妄、昏迷、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潮红、多汗。

2.心力衰竭以右心衰为主。

(1)心悸、呼吸困难、厌食、上腹饱胀、恶心、少尿等。

(2)严重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心率增快、三尖瓣区或剑突下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更加明显并可听到舒张期奔马律。

三、有关检查

1.血液检查

2.肝肾功能检查

3.血气分析: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早期pH值下降。

5.X线检查

四、治疗原则

肺心病的治疗以治肺为本、治心为辅为原则。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

1.控制感染

2.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缺氧通常采用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流量1~2L/min,24小时持续吸氧。长期氧疗,采取一昼持续吸氧15小时以上,吸入氧浓度在25%~29%,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3.强心、利尿治疗肺心病使用利尿是以缓慢、小量、间歇为原则,以避免大量利尿引起血液浓缩、痰液黏稠,加重气道阻塞及低钾血症。心衰控制仍不满意时可加强心药。由于肺心病人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对鸭洋地黄类药物的耐受性低,容易中毒,故使用洋地黄类药时宜快速、小剂量为原则,用药前要积极纠正缺氧和低钾血症,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毒副作用。(二)缓解期治疗

五、护理措施

1.及时清除痰液,改善肺泡通气进行机械吸痰,每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加重缺氧。

2.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浓度一般在25%~29%,氧流量1~2L/min,经鼻导管持续吸入,必要时可通过面罩或呼吸机给氧,吸入的氧必须湿化。低浓度给氧的依据是:失代偿期病人多为慢性II型呼衰,病人的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已处于抑制状态,呼吸中枢兴奋主要依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氧浓度过高时,随缺氧的短暂改善,解除了对中枢的兴奋作用,结果使呼吸受到抑制,二氧化碳潴留加剧,甚至诱发肺性脑病。采取持续低流量给氧,既能提高PaO2改善缺氧,又不致加重二氧化碳的潴留。3.有水肿的病人宜限制水、盐摄入

4.改善营养情况

5.加强锻炼

6.慎用镇静剂病人烦躁不安时要警惕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禁用麻醉剂及影响呼吸中枢功能的镇静剂如吗啡、哌替啶、巴比妥类;必要时可选择地西泮,以免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

六、健康教育

第五节支气管扩张症病人的护理

临床上以慢性咳嗽、大量浓痰和反复咯血为特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支气管-肺组织的感染和支气管阻塞。

二、临床表现

1.慢性咳嗽和大量脓性痰咳嗽多为阵发性,与体位变动有关,晨起及晚上临睡时咳嗽和咳痰尤多,每日痰量可达数百毫升,将痰放置数小时后可分三层,上层为泡沫粘液,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性物和坏死组织,如合并有厌氧菌感染,则痰及呼气具有臭味。

2.咯血平时无明显咳嗽、咳痰,而以咯血为唯一症状,一般情况较好,临床称此类型为“干性支气管扩张”。

3.体征尤其在肺下部听到湿性啰音。

三、治疗原则

(一)控制感染

(二)痰液引流

2.体位引流应根据病变部位采用相应体位进行引流。

(三)咯血的处理

(四)手术治疗

(五)其他

四、护理措施

1.清除痰液

2.体位引流

(1)引流前向病人解释引流目的及配合方法。

(2)依病变部位不同而采用痰液易于流出的体位。

(3)引流时间可从每次5~10分钟加到每次15~30分钟,嘱病人间歇做深呼吸后用力咳痰,同时用手轻拍患部以提高引流效果,引流完毕给予漱口。

(4)记录排出的痰量及性质。

(5)注意事项:

1)引流宜在饭前进行;

2)为痰量较多的病人引流时,应注意将痰液逐渐咳出,以防发生痰液过多涌出而窒息;3)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若病人出现咯血、发绀、头晕、出汗、疲劳等情况,应及时终止引流;

4)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及高龄病人禁止体位引流。

3.增加抗病能力

第六节肺炎病人的护理

一、分类及特点

(一)按解剖位置分类

1.大叶性肺炎肺泡性肺炎,致病菌多为肺炎球菌。

2.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3.间质性肺炎

(二)按病因学分类

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球菌。

(三)根据感染来源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2.医院获得性肺炎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在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肺炎。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护理

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肺炎,典型病变呈大叶性分布,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咳嗽及咳铁锈色痰为特色。

(一)病因

本病在全身及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发病。病人多见于既往健康的男性青壮年。(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病人口角和鼻周常可出现单纯性疱疹。

2.呼吸系统症状

(1)胸痛:多发生于患侧,咳嗽时加剧。

(2)咳嗽、咳痰:痰由黏稠逐渐变为脓性。痰可呈典型的铁锈色。

(3)呼吸困难:病变范围较广时可因缺氧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

3.体征病变范围较广可出现实变体征,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病变处可闻及管状呼吸音及湿性啰音。

4.中毒型(休克型)肺炎肺炎伴末梢循环衰竭,称为中毒性肺炎或休克性肺炎。

中毒性肺炎病人多在发病早期呈现休克状态,临床表现为血压突然下降,多在80/60mmHg 以下,严重者血压甚至测不出。面色及皮肤苍白,四肢阙冷,脉搏细速,唇指发绀。可出现呕吐、腹泻、肠麻痹、黄疸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因中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甚而心功能不全等表现,以及谵妄、幻觉、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有关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可达10~20X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至以上,并有核左移和细胞内中毒性颗粒。

2.X线胸片示病变早期肺纹理增多或局限于一个肺段或肺叶的淡薄、均匀阴影,实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

(四)治疗原则

1.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治疗。如抗生素治疗有效,24~72小时后体温即可恢复正常,抗生素疗程一般为7天,或热退后3天即可停药。

2.尽量不用退热药,避免大量出汗而影响临床判断。

3.休克型肺炎首先应注意补充血容量;宜选用2~3种广谱抗生素联合、大剂量、静脉给药;但输液速度不宜太快,防止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发生。

(五)护理措施

1.缓解不适,促进身体休息

2.促进排泄,改善呼吸气急者给予半卧位,或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流量2~4L/min。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尿量的变化,下列情况应考虑有中毒型肺炎的可能:①出现精神症状;②体温不升或过高;③心率>140次/分;④血压逐步下降或降至正常以下;⑤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冷汗多,发绀,一般情况衰竭;⑥白细胞过高(>30×109/L)或过低(<4×109/L)。

4.中毒型肺炎的抢救和护理

(1)病人应平卧,头部抬高15°,保温、给氧。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3)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同时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

(4)进行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①纠正血容量;②按医嘱给以血管活性药(如异丙基肾上腺素等),是收缩压维持在12~,严密监测血压变化;③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如血容量已补足而24小时尿量仍少于400ml,应考虑由肾功能不全;④监测血气及电解质;⑤抗感染治疗:按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并注意其不良反应。

第七节肺结核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菌属分枝杆菌,染色具有抗酸性,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人型菌。此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阴湿处能够生存5个月以上;但在烈日暴晒下2小时或煮沸1分钟能够被杀死。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结核病人的免疫力主要是细胞免疫。结核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反应称为变态反应。人只有受大量毒力强的结核菌入侵而人体的免疫力又低下时,才会发病。

二、临床类型

(一)Ⅰ型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

人体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并引起淋巴结管炎和淋巴结炎。肺内原发病灶、淋

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统称为原发综合征。多见于儿童。

(二)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由一次大量结核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重,常伴发结核性脑膜炎。

(三)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

临床上最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多为成年人。如人体过敏性高,结核菌量大并造呈干酪样坏死,临床即可有高热、呼吸困难等明显毒血症状。病灶干酪样坏死,液化可形成空洞。(四)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痰中常有结核菌,为结核菌的重要传染源。

(五)结核菌可由肺部病灶直接蔓延,也可经淋巴或血行到胸膜

青少年多见,有干性和渗出性两个阶段。前者主要表现为胸痛,并可听到胸膜摩擦音;胸液渗出时,胸痛消失,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全身毒性症状

2.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咳痰

(2)咯血高热则往往提示病灶播散。

(3)胸痛

(4)呼吸困难

(二)体征

因肺结核好发于肺尖,故在肩胛间区或锁骨上下部位于咳嗽后闻及湿啰音时,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关检查

(一)痰结核菌检查

痰结核菌检查室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方法。痰菌阳性说明病灶是开放的。

(二)X线检查

是早期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且可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三)结核菌素试验

用于测定人体是否受过结核菌感染。左前壁屈侧中、上1/3交界处作皮内注射,注射后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的直径,小于5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大于20mm或不足20mm但出现水泡、坏死为为强阳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仅表示结核感染,并不一定患病。对婴幼儿的诊断价值大,3岁以下强阳性者,应视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病,须予治疗。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反应除提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还见于人体免疫力连同变态反应暂时受抑制情况,如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以及麻疹、百日咳等病人,严重结核病和各种危重病人和老年人。

五、治疗原则

(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1.杀菌剂:异烟肼(INH)、利福平(REP)、链霉素(SM)、吡嗪酰胺(PZA)。

2.抑菌剂:乙胺丁醇(EMB)、对氨水杨酸(PAS)、氨硫脲(TB1)、卡那霉素(KM)。3.抗结核药物的使用方法(1)标准化疗:分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两个阶段。(2)短程化疗:为6~9个月

4.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及不良反应

表2-7-1 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及主要不良反应

药名缩写成人每日用药量(g)主要不良反应

异烟肼INH~偶有末梢神经炎,肝功能损害

利福平RFP~肝功能损害,变态反应

链霉素SM~听力障碍,眩晕,肾功能损害

吡嗪酰胺PZA8~12尿酸血症,肝功能损害

乙胺丁醇EMB~视神经炎

对氨水杨酸PAS8~12胃肠道不适,变态反应

氢硫脲TB1~胃肠道不适,肝损害,造血抑制

卡那霉素KM~听力障碍,眩晕,肾功能损害

(二)对症处理

1.毒性症状:短期用糖皮质激素。

2.咯血: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要慎用强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发生窒息。咯血较多时应取侧半卧位。咯血窒息时咯血致死的原因之一。

3.胸腔穿刺抽液:一般每次抽液不超过1L。抽液时病人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心悸、脉细、四肢发凉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让病人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预防休克发生。抽液过多可使纵隔复位太快,引起循环障碍;抽液过快,可发生肺水肿。

六、护理措施

(一)补充营养,促进身心恢复

1.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饮食宜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高蛋白,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病灶愈合。

2.注意休息

3.心理护理

(二)病情观察

(三)对症护理

(四)咯血护理

(五)预防传染

1.控制传染源:加强卫生宣教,早期发现病人,保证病人合理用药,治愈肺结核。

2.消毒隔离:嘱病人不随地吐痰,将痰吐在纸上用大火焚烧。病人应有一套单独的用物,并定期进行消毒。

3.接种卡介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结核菌的特异性免疫力,减少肺结核的发生。

4.药物预防:在开放性肺结核(即排菌者)的家庭内,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且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成员、结核菌素试验新近转为阳性的儿童可服用异烟肼预防。

七、健康教育

督促病人坚持规则、全程化疗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不规则用药或过早停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嘱病人定期复查,彻底治愈肺结核。

第八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

(一)吸烟

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纸烟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肺癌有关的主要是苯并茈。(二)职业因素

(三)空气污染

(四)电离辐射

(五)饮食与营养

二、分类

(一)按解剖学分类

分为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

(二)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和形态特征分类

1.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是最常见的肺癌,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的关系最密切。鳞癌细胞生长缓慢,转移较晚,手术切除机会相对较多。但对化疗、放疗不如小细胞未分化癌敏感。

2.小细胞未分化癌是肺癌中恶性度最高的一种。小细胞对化疗、放疗较其他类型敏感。3.大细胞未分化癌恶性度较高,但转移较小细胞癌晚,手术切除机会相对较大。

4.腺癌女性多见。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常以阵发性刺激性呛咳为早期首发症状。肿瘤肿大引起支气管狭窄,咳嗽呈高金属音。

(2)咯血。

(3)胸痛。

(4)呼吸困难。

2.全身症状

3.癌肿压迫与转移如压迫喉返神经使声音嘶哑:侵犯或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肝转移出现黄疸等。

(二)体征

如肿瘤压迫或阻塞上腔静脉,出现颈部、胸部浅表静脉怒张。可有右锁骨上及腋下淋巴肿大。

三、有关检查

(一)X线检查是发现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痰脱落癌细胞检查是简单有效的早期诊断肺癌的方法之一。

(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四)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四、治疗原则

1.早期肺癌首选手术治疗。

2.化学药物治疗对小细胞未分化癌最敏感,鳞癌次之,腺癌治疗效果最差。

3.放射治疗主要用于不能手术的病人,同时配合化疗,小细胞未分化癌效果最好,鳞癌次之,腺癌效果最差。

五、护理措施

(一)心理措施

(二)补充营养

(三)对症护理,提高晚期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

肺癌病人晚期最突出的病症是疼痛和呼吸困难。

1.疼痛

与病人共同寻找减轻疼痛的方法,如采取舒适的体位、避免剧烈咳嗽、局部按摩、局部冷敷、使用放松技术、分散注意力等,或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肺癌止痛应个体化。

(1)WHO三阶段止痛方案用药。

一阶段:非阿片类,阿司匹林、布洛芬。

二阶段:弱阿片类,可待因、曲马朵、布桂嗪。

三阶段:强阿片类,吗啡,以能控制病人痛苦的最小剂量为宜。

(2)24小时内按钟点给药,而不是在病人疼痛已发作或加重时才给药,其目的是使疼痛处于持续被控制状态。

(3)首选口服,必要时采用非肠胃给药,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必要时也可采用病人自控给药。

2.呼吸困难给予病人高斜坡卧位。

六、健康教育

第九节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静息条件下呼吸大气压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或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根据血气的变化将呼吸衰竭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高碳酸型(II型)。前者仅有PaO2下降,PaCO2正常;后者为PaCO2升高,同时PaO2下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呼吸道病变

2.肺组织病变

3.胸廓病变

4.神经肌肉疾病

5.其它

(二)发病机制

1.肺泡通气不足:肺泡通气量约需4L/min,肺泡通气不足其后果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通气/血流比例,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结果也是缺氧。

3.气体弥散障碍:由于氧的弥散力仅为二氧化碳的1/20,所以弥散障碍主要影响氧的交换。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与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一)呼吸困难

是最早、最突出的表现。

(二)发绀

是缺氧的典型表现。

(三)精神神经症状

轻度二氧化碳潴留表现兴奋症状,如多汗、烦躁、白天嗜睡、夜间失眠;中等二氧化碳潴留变现颜面发红、肿胀、球结膜水肿、四肢及皮肤温暖潮湿,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表现神志淡漠,间歇抽搐、昏睡、昏迷等二氧化碳麻醉现象,称为肺性脑病。

(四)心血管系统症状

(五)肾功能损害

三、有关检查

血气分析显示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75%,血pH常降低。

四、治疗原则

五、护理措施

(一)病情判断及观察

1.估计病情轻重

主要根据血气分析发绀程度、神志改变。据此可将呼吸衰竭分为下列三度:

表2-9-1 呼吸衰竭程度

监测指标轻度中度重度

氧饱和度(动脉血)>~<

PaO2(kPa)>~<

PaCO2(kPa)<>>12

发绀无有或明显严重

神志清醒嗜睡、谵妄昏迷

2.观察临床表现

(1)神志:神志与精神的改变,对发现肺性脑病先兆极为重要。如神经恍惚、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语或躁动为肺性脑病表现。

(2)呼吸:若呼吸变浅、减慢、节律不齐或呼吸暂停,为呼吸中枢受抑制的表现。

(3)心率与血压。

(4)痰:痰量及颜色的改变可直接反应感染的程度及治疗效果。如痰量增多,黄色脓性,表现感染加重;原有大量痰液突然减少,常见于快速利尿、分泌物干结、病情加重、痰栓堵塞小支气管等情况。

(5)尿量和粪便颜色:尿量多少,反映病人体液平衡和心、肾功能的情况。

(6)呕吐物颜色。

(7)并发症:如发现在输液过程容易发生针头堵塞、注射部位出血或有瘀斑、皮肤黏膜自发出血等,均提示有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可能。

观察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反应:应用呼吸兴奋剂后,若出现颜面潮红、面部肌肉颤动,烦躁不安等现象,表示过量,应减慢滴速或停用。

(二)通畅气道,改善通气

1.及时清除痰液。

2.按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等。

3.对病情重或昏迷病人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呼吸机。

(三)合理用氧

对II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给氧过程中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发绀减轻,表示氧疗有效;若呼吸过缓或意识障碍加深,须警惕二氧化碳潴留。

(四)用药护理

1.按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2.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防药物过量。

3.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常见症状及护理

一、心源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心脏病发生左心功能不全时,由于淤血导致的肺循环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聚集在肺泡和肺组织间隙中,而形成肺水肿。

心源性呼吸困难按严重程度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

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1.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先出现的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时发生,休息即缓解。系体力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的结果。

2.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病人平卧时肺淤血加重,于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轻者经数分中至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有些病人伴有咳嗽、咳泡沫样痰;有些病人伴支气管痉挛,双肺干啰音,与支气管哮喘类似,又称心源性哮喘;重症者可咳粉红色泡沫痰,发展成急性肺水肿。

3.端坐呼吸心功能不全后期,病人休息时亦感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称为端坐呼吸。坐位时隔肌下降,回心血量减少。故病人采取的坐位越高,反映病人左心衰竭程度越严重。

(二)护理措施

1.调整体位,安置病人坐位或半卧位。

2.稳定情绪。

3.休息。

4.供给氧气给予中等流量(2~4L/min)中等浓度(29%~37%)氧气吸入。

5.静脉输液时严格控制滴速,20~30滴/分,防止急性肺水肿发生。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夜间巡视及护理,一旦发生急性水肿,应给予两腿下垂坐位、乙醇(30%~50%)湿化吸氧及其他措施。

二、心悸

(一)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根据发病原因向病人说明一般心悸并不影响心功能,以免因焦虑而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心率增快。

三、心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体循环系统静脉淤血等原因,使组织间隙积聚过多液体所致。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静脉淤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钠水潴留。此外,静脉淤血使静脉压升高致毛细血管静脉端静水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回收减少也能发生水肿。

心源性水肿的特点为从身体下垂部及会阴部水肿。水肿部位因长期受压和营养不良,易致水肿液外渗、皮肤破溃、软组织损伤而形成压疮;如利尿剂使用不当或液体摄入过多,可致水、电解质紊乱。

(一)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向病人和家属说明限制钠盐的重要性,各种腌制品、干海货、发酵面点、含钠的饮料和调味品,可加重水肿,应嘱咐病人尽量不用,可用糖、醋等调节口味以增进食欲。

2.维持体液平衡水肿严重且利尿效果不好时,每日入液量应控制在前1天尿量加500ml左右,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准确测量尿量及体重。

3.皮肤护理严重水肿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皮肤抵抗力低,易破损和发生感染,应保持床单及病人内衣的清洁、干燥。

四、心源性晕厥

晕厥是暂时性广泛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急起而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第二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心力衰竭时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一、慢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

1.长期心脏负荷过重

(1)后负荷(压力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等。

(2)前负荷(容量负荷)过重:可由于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全身性血容量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贫血、妊娠)引起。

2.心肌损害各种原发心血管疾病所致心力衰竭。

3.心室舒张充盈受限如缩窄性心包炎、肥厚性心肌病。

(二)发病机制

1.心室扩张增加前负荷。

2.心室肥大

3.交感神经的刺激增加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后负荷增加),心脏负荷增加。

(三)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因素

1.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2.身心过劳如体力活动过重、精神压力过大、情绪过于激动等。

3.循环血量增加或锐减如输液过多过快、摄入高盐食物、妊娠及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等。

4.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

5.治疗不当如洋地黄过量或用量不足、利尿剂使用不当等。

6.其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

(四)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2.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经休息后缓解;最典型的是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晚期出现端坐呼吸。

(2)咳嗽:干咳或咳出大量带泡沫和血丝的痰。其原因为肺泡液体积聚,刺激肺黏膜或支气管黏膜充血、支气管炎以及扩大的心脏和肺动脉压迫支气管,

(3)疲乏无力

(4)发绀:主要为中心性发绀。

体征:左心室增大为主伴左心房扩大。心尖搏动增强且向左下移位。可有窦性心动过速、奔马律和交替脉。肺底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也可有干啰音和哮鸣音。

3.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

症状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少尿、夜尿和肝区胀痛等。

体征:(1)水肿:早期在身体的下垂部位出现凹陷性水肿,重者以足背、内踝和胫前明显,长期卧床的病人以腰背部和骶尾部明显。(2)颈动脉怒张和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3)肝脏肿大和压痛。(4)发绀。

4.全心衰竭病人同时有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表现。但当右心衰竭后,肺淤血的临床表现可减轻。

(五)心功能分级

根据临床表现和活动能力,心功能分为四级(表3-2-1):

表3-2-1 心功能分级及临床表现

分级临床表现

心功能一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二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日常活动可引气急,心悸

心功能三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稍事活动即引起气急、心悸,有轻度脏器淤血体征

心功能四级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休息时亦气急、心悸,有重度脏器淤血体征

(六)治疗原则

1.减轻心脏负担

(1)休息

(2)饮食:钠盐控制在<3g/d为宜。

(3)吸氧:流量2~4L/min。

(4)利尿剂应用:减轻心脏前负荷。常用利尿剂有:

1)排钾利尿剂:噻嗪类(双氢克尿噻、环戊噻嗪);袢利尿剂(呋塞米、布美他尼)。

2)保钾利尿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5)扩血管药物应用:通过扩张小动脉,减轻心脏负荷,通过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

2.增强心肌收缩力适于治疗以收缩功能异常为特征的心力衰竭,对由于心腔扩大引起的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尤其伴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作用最佳。

(1)洋地黄类药物:本类药物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减慢心率作用。

1)洋地黄类药物的适应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对伴有心房颤动和心室率增快的心力衰竭,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有效。

2)洋地黄类药物的禁忌症:洋地黄中毒或过量,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3)洋地黄类制剂(表3-2-2)。

表3-2-2 常用洋地黄类制剂

类别药物给药途径

速效毒毛花苷K 静注

中效毒毛花苷丙静注

缓效地高辛口服

缓效洋地黄毒苷口服

4)洋地黄药物毒性反应: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易发生中毒。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炎引起的心肌损害、低血钾严重缺氧、肾衰竭、老年人等情况,易导致洋地黄中毒。

常见的毒性反应有:①胃肠道反应②心血管系统反应:洋地黄类药物较严重的毒性反应,以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最常见。长期心房颤动病人使用洋地黄后心律变得规则,心电图ST段出现鱼钩样改变,应注意有发生洋地黄中毒的危险。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视力模糊、黄绿色视等。

5)洋地黄类药物毒性反应的处理:①停洋地黄类药;②停用排钾利尿剂;③补充钾盐;④纠正心律失常;⑤对缓慢心律失常,可使用阿托品~治疗。

(2)其他强心药

1)β受体兴奋剂

2)磷酸二酯抑制剂

3)应用b受体阻滞剂

二、急性心力衰竭

以急性左心衰竭最常见。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重度呼吸困难,频率达30~40次/分,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病人常极度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口唇青紫、面色苍白,被迫采取坐位,两腿下垂,双臂支撑以助呼吸。查体可见心率和脉率增快,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呼吸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三)急性肺水肿处理

1.体位减少静脉回流,置病人于两腿下垂或半卧位。

2.吸氧高流量(6~8L/min)吸氧,乙醇(30%~50)湿化,降低肺泡及气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改善肺通气。

3.镇静

4.强心剂以毛花苷丙或毒毛花苷K,重度二尖瓣狭窄病人禁用。

5.利尿剂

6.血管扩张剂硝普钠,严密监测血压。

7.平喘静脉滴注氨茶碱。

8.糖皮质激素

三、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保证病人充分休息休息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和休息原则:心功能一级病人,可不限制活动,但应增加午休时间;轻度心力衰竭(心功能二级)病人,可起床稍事轻微活动,但需要增加活动的间歇时间和睡眠时间;中度心力衰竭(心功能三级)病人,以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为宜;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四级)病人,必须严格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或坐位。对卧床病人应照顾其起居,方便病人的生活。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静脉血栓形成、皮肤损伤、消化功能减退及精神变态等不良后果。

2.饮食心力衰竭病人应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低热量饮食。

3.保持大便通畅

4.吸氧一般流量为2~4L/ min。

5.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6.控制静脉补液速度控制在20~30滴/分为宜。

(二)心理护理

(三)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

1.注意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率增加、乏力、头昏、失眠、烦躁、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加强观察。如迅速发生极度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口唇青紫等表现,同时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应警惕急性肺水肿发生,立即准备配合抢救。

2.定期观测水电解质变化及酸碱平衡情况低血钾症可出现乏力、腹胀、心悸、心电图出现U波增高及心律失常,并可诱发洋地黄中毒。少数因肾功能减退、补钾过多而致高血钾,严重者可引起心搏骤停。低钠血症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等。

(四)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1.呼吸道感染

2.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应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下肢和作下肢肌肉收缩,协助病人做下按摩。用温水浸泡下肢以加速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当病人肢体远端出现局部肿胀时,提示已发生静脉血栓,应及早与医师联系。

(五)观察治疗药物反应

1.洋地黄类药物应用的注意点

(1)洋地黄类药物用量的个体差异很大,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

(2)对老年人、肺心病、梗阻性心肌病、高排血量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低钾血症等病人慎用或不用。

(3)不宜与钙剂、肾上腺素等药物同时应用,以免增加毒性。

(4)地高辛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洋地黄毒苷在肝内代谢,肝功能障碍者应适当减量。

(5)严密观察洋地黄类药物毒性反应,给药前须详细询问病人有何不适,听心率、心律。如心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发生变化,应停药并与医师取得联系,进行心电图检查。

2.扩血管药物注意根据血压调节滴速。

3.利尿剂过度利尿可致循环血容量减少、血液黏滞度升高,使易于发生血栓;应与保钾利尿剂同时使用,或在利尿时补充氯化钾,防止低钾血症诱发洋地黄中毒和心律失常。利尿剂应间断使用,并定期测量体重、记录每日出入量。

第三节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正常的冲动由窦房结产生,沿结间束、房室束、左右束及普肯也纤维传导,最终到达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

一、窦性心律失常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其冲动产生的频率是60~100次/分。

(一)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律在100~150次/分(一般不超过160次),称窦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P-P间期<秒。

(二)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律<60次/分(一般为每分钟40~60次),称窦性心动过缓.多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其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出现,频率<60次/分,P-P间期>1秒。

(三)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P-P(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秒以上。

二、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时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出冲动引起的心律失常。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区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偶尔出现(称偶发性)或频繁出现(超过5次/分,称频发性)。如每一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称为成对期前收缩。期前收缩起源于一个异位起搏点,称单源性;起源于多个异位起搏点,称为多源性。(一)临床表现

偶发性期前收缩大多无症状,频发期前收缩使心排出量降低,脉搏检查可有脉搏不齐,或脉搏短绌。

(二)心电图主要特征

1.房性期前收缩提早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P间期≥秒,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期前收缩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2.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QRS波群前或中或后有逆行的P'波(P'-P间期<秒,R-P'间期<秒)期前收缩后有完全代偿间歇。

3.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QRS时限>秒,其前无相关的P波;T 波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期前收缩后有完全代偿间歇。

(三)治疗

偶发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对反复发生、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胺碘酮等;室性期

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等。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补钾和苯妥因钠治疗。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1.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二)临床表现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突发突止,持续数分钟或数天不等。心脏听诊心率快而规则,常达150~250次/分。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明显障碍,心脏听诊心率增快,心律可有轻度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一。

(三)心电图主要特征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连续3次或以上期前收缩(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每分钟在150~250次,P波不易分辨。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宽大畸形,>秒,T波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100~250次/分,节律可略不规则。

(四)治疗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采取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

(2)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人,洋地黄可作首选。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发作时治疗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其他药物有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胺碘酮等。如上述药物无效,或病人已出现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流灌注不足时,可同步直流电复律。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不宜应用电复律。

四、颤动

(一)心房颤动

1.病因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2.临床表现心房内多处异位起搏点发出极快而不规则的冲动,使心房肌纤维失去规律性的收缩而乱颤。心室率不快者,病人仅有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等;心室率极快者(>150次/分),可因心排出量降低而发生晕厥、急性肺水肿、心绞痛或休克。心脏听诊时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致,脉搏亦快慢不均、强弱不等,发生脉搏短绌现象。持久性房颤,易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若脱落可引起动脉栓塞。

3.心电图主要特征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基线波动(f波),频率350~600次/分,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

4.治疗原则急性期应首选电复律治疗。

(二)心室颤动

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

1.病因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2.临床表现室颤一旦发生,表现为意识丧失、发绀、抽搐,体检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到,继而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甚至死亡。

3.心电图改变 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形状、频率、振幅高低各异、完全无规则的波浪状曲线。

4.治疗原则一旦发生应立即作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1.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2.临床表现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多无自觉症状。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心率30~50次/分,则病人心跳缓慢,脉率慢而规则,出现心力衰竭和脑供血不全表现,当心率<20次/分,可引起阿-斯综合征,甚至心跳暂停。

3.心电图主要特征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秒,无QRS波群脱落。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之后P-R间期又恢复以前时限,如此周而复使;莫氏Ⅱ型的特征为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每隔1、2个或3个P波后有QRS波群脱落。

(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和心室独立活动,P波与QRS波群完全脱离关系,P-P距离和R-R距离各自相等,心室率慢于心房率。

4.治疗原则

(1)原发病治疗,心室率<40次/分或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阿托品、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

(2)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心室率缓慢,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阿-斯综合征时,应立即按心搏骤停处理。反复发作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六、心律失常病人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

2.饮食

3.调整情绪

(二)心电监护

观察室性期前收缩有否频发(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及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之上(R on T)现象。

(三)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

1.观察脉搏、心率、心律和呼吸的变化。

2.阿-斯综合征阿-斯综合征是由于心脏因素造成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人意识丧失、严重发绀、心跳呼吸暂停、两眼上翻和四肢抽搐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阿-斯综合征表现。

3.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的排血、血液循环突然中断,引起全身严重缺氧,其临床表现为:

(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

(3)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

(4)呼吸停止或发绀;

(5)瞳孔散大及发绀。

4.引起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

(1)潜在着引起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有频发、多源、成对R on T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与心室颤动,较重的Ⅱ度型房室传导阻滞等。

(2)随时有猝死危险的严重心律失常室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与Ⅲ度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