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 - J.Halvorsen 《Passacaglia 》小提琴曲谱+大提琴曲谱 Cello G[1].F.Handel-J.Halvorsen - Pass

亨德尔 - J.Halvorsen 《Passacaglia 》小提琴曲谱+大提琴曲谱 Cello  G[1].F.Handel-J.Halvorsen - Pass
亨德尔 - J.Halvorsen 《Passacaglia 》小提琴曲谱+大提琴曲谱 Cello  G[1].F.Handel-J.Halvorsen - Pass

分析比较巴洛克时期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二、分析比较巴洛克时期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宝坻区教研室王连生 亨德尔和巴赫同年出生,他们都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不过亨德尔的生活和他的创作活动与巴赫又全不相同。亨德尔居住英国近五十年之久,他的活动始终同英国民族结合在一起,因此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本国的作曲家。亨德尔的创作活动历时很长,作品很多,共写出四十多部歌剧、三十部清唱剧、卷帙浩瀚的合唱、田园剧、室内乐和古钢琴、管风琴曲等,但亨德尔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要算是清唱剧。他的清唱剧大都借用圣经的题材,如《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耶弗他》、《扫罗》、《约书亚》、《所罗门》和《以斯帖》等,他的清唱剧以合唱为中心,在宗教的外衣底下描绘出人民的贫困与苦难、他们同奴役者的斗争和从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英雄形象;在他的清唱剧中,人民群众是主角,人民的形象充满着史诗的宏伟和戏剧性的力量,反映了他那个时代英国人民的民主愿望、真正利益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这些作品才能为他同时代人所接受,也为后来先进的艺术活动家所理解。亨德尔的一些器乐作品也很有特色,他为节日在露天演出的大型乐队而写的组曲《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等,都有鲜艳的色彩和乐观的气概,他的一些协奏曲和为不同乐器而写的奏鸣曲,都有较为深刻的内容,反映了他面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而巴赫的创作包罗万象,涉及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体裁,其中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马太福音书耶稣受难乐》和《b小调崇高弥撒乐》是其代表作。他把描写耶稣的受难和死而复活的圣经传统题材,用来形象地体现受尽折磨和践踏的德国人民这一主题。因此,在《受难乐》中,他自由地采用了世俗的民歌旋律、舞蹈性曲调、标题音乐的技法、音画式的描绘。以及庞大的表演方式——四个独唱声部、两个合唱队、两架管风琴和两个乐队,着意刻划一个普通人在为争取善良和正义的斗争中所经受的考验。表现了他对那还十分模糊的理想世界的信念,以及对德国凄惨现实的深沉反抗。巴赫的《b小调崇高弥撒乐》也不是那种单纯的教堂祭乐,由于它大量采用民间乐观的音乐素材和充分发挥乐队创造音乐形象的独立作用,因此,整个作品充满着生气和活力,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贝多芬的“通过黑暗走向光明”这一思想。 在巴赫的作品中虽然声乐占有很大比例,但是巴赫实际上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留传下来的最大的音乐遗产也正是器乐作品。在巴赫的器乐创作中,最得心应手的领域是管风琴,但管风琴却是一种逐渐被淘汰的乐器,因此,他的一些管风琴作品只是经过后人改编为管弦乐队曲后才得到流传。此外,他的钢琴组曲、前奏曲与赋格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和古组曲、大提琴独奏组曲、小提琴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和乐队组曲,在他的器乐创作中都各有其重要地位。巴赫虽然没有创造新的曲体,但是他把当时还不完备和没有定型的一些曲体,例如托卡塔、赋格曲、圣咏与幻想曲、圣咏与前奏曲等,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摘要】赋格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使用了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更是将这种体裁的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巴赫的赋格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规则,本文将从旋律、调式、和声、复调手法与结构等方面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c小调赋格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赋格;C小调 巴赫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多为宗教内容。古钢琴作为巴赫重要的创作频域,他的平均律钢琴曲等作品都是为了古钢琴的教学所用。《平均律钢琴曲集》按十二平均律调弦,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每一首均由统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组合。巴赫写作的赋格主题多种多样,复调手法更是娴熟。虽古典时期以后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但仍有不少作曲家写作完整的赋格或在作品中局部运用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作品847也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这首赋格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材料集中,共31小节,短小精炼。这首赋格的调式调性主要在主调c小调与属调g小调上呈示,中间部分只有两次转调的展开,再现部回归主调c小调,尾声时两个多小节的主持续音的主调写法更是使调性更稳固。 一、呈示部 赋格的开始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多种组合的两个小节构成了这首赋格曲的主题,也奠定了这首赋格曲较为欢快、有些舞曲风格的基调。主题的动机由弱起的c和声小调主音到导音的下行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开始,紧接着8分音符的主音到属音的下行跳进再上行级进到下中音。接下来主题的乐汇延续这种节奏型与主音到导音的下行级进最后经由一个大切分后到c小调的中音结束。整个主题轻快活泼、有些滑稽,级进为主、跳进为辅,弱起的开始使其有些舞曲的风格。 最开始主题先在中声部上进行陈述,第3小节高声部紧接着在属调上的守调答题,中声部开始连续的16分与8分音符的下行级进构成这首赋格的固定对题①。第5、6小节是连接第三次答题的小尾声,高声部由主题(答题)材料构成,中声部由固定对题①的材料倒影得来,通过三次上行大二度的模进将调性引回主调接着从第7小节开始低声部的答题。低声部在主调的答题时高声部也进行固定

汉语教程第二册(上)课后答案

汉语教程第二册(上)课后答案 ---杨学娜Page14 3选词填空 A 1最2暖和3增加4迷5流行6名曲7气温8预报 B 1冷一点儿2大两岁3早得多4快得多5贵得多6深一点儿7高三度8高得多 C 1才就2就3再4又才5又6就7才8才就 D 1懂2见3见见4对对对5开6上7完完8懂 5.(1 B:教学楼 A:教学楼比宿舍楼高多少? 2 B:没有

A:多少 B:836公里 3B:是的 A:那台比这台贵多少? B:贵2000元 4B:没有 A:重多少? 5B:没有 A:多少 B:2个小时 Page31 3选词填空 (1秋天2一样3刮4研究5只是6产生7博物馆8开放9而且 5.(1跟比2跟比3跟比4贵5比6冷

3选词填空 A 1真2爱爱3有名4尤其4发5了6结7要8迟到9着呢10该 B 1快2就3就4快5就6快 5.(1快来了 2天气快暖和了 3花快开了 4天要转凉了 5快走吧 6新年快到了 7睡觉了 8快来了 9不去了 10别去了

3.选词填空 (1麻烦2去3顺便4参观5清楚6拿7取8准时9要求10 大约 4. (1A上边B下边2A下边B上边3A 里边B外边4A外边B里边5A外边B 里边6A里边B里边7A外边B里边8A近端B远端 5.(1去2去3去4来来来5来去去6来来 7. (1来去2去3来去吧4来来来5 去去 8.(1打来2回来3带来4带来5送去6过来7去8上9 带来10 过来11带来12进来13进去14下

去 Page83 3.选词填空 A 1钢琴2菜3中药4烤鸭5治6极了7院8感冒 B 1次2次3遍4遍5一次6一遍 C 1过2过3了4过5过过6了 Page99 3.选词填空 (1研究2利用3收,4需要5老板6希望7陪8互相互相9风光10组织 Page114 3.选词填空 A1放2好3给4着5半天6京剧7为8丢B1了2了3过4过5过6遍7次8次次9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意指17、18世纪欧洲华丽,精制的音乐。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相比之前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巴洛克音乐冲破了这种传统,而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虽然这种风格在历史上也曾被指责为“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但巴洛克音乐带动整个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事实,没人能将之否定。西方艺术史认为,在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在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大发展也得益于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一个个星光璀璨的名字组成了巴洛克时期辉煌的音乐天幕。 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蒂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呀!” 在巴洛克音乐里,能和巴赫并肩的大概只有亨德尔。相比巴赫身后的寂寞,亨德尔却在他生前就享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富足的生活。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亨德尔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与神剧,其崇高壮丽、表情生动、富有创新精神和感染力的艺术特点在这些作品中达到了极高的境地。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 1750年,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生平简介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2000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2006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谭盾的音乐风格特点

汉语教程 第二册第4课练习及答案(结果补语)

一、选词填空 糟糕成绩办法回信故事页道 1.我答错了两____道_____题。 2.这本书上的____故事_____都非常有意思。 3.那本书大概有三百多___页______。 4.我感觉自己这次没考好,____成绩____不会太好。 5.___糟糕______,我忘带书了。 6.用故事练习会话是一个好___办法____。 7.李昌浩给我写信了,我今天要给他____回信____。 二、语法练习 懂成对错完见上到开熟打开给 1.这道题我答____对______了没有? 2.___打开____电脑,好吗? 3.这些衣服洗___完_______了。 4.你看__见_____我的词典了吗? 5.我没有听___懂______你说的话,可以再说一遍吗? 6.这课课文一定要念___熟______。 7.我们已经学____到______第三十课了。 8.星期六早上我要睡___到_____九点才起床。 9.“是不是”,他总说___成______“四不四”。 10.这个是“往”,你写___成_____“住”了。 11.你要的那本书我给你买___到_____了。 12.听说你在找手机,找__到_______了没有? 13.明天考试请大家一定要带___上______自己的护照。 1

14.外面在下雨,快关____上_____门。 15.我看___懂/完____这课课文了。 16.这本书能借___给_____我看一下吗? 17.这是你室友的作业,帮我拿___给______他。 18.今天的听写,我写_____错/对___了三个汉字。 19.请大家翻__开_____书,翻___到___第57页。 20.空调开____开____了吗?太冷了。 21.门开___开___吧,外面很安静。 22.请大家合___上____书,现在听写。 三、组句 1.今天没有我的做作业还完呢 我今天的作业还没有做完呢 2.我们看九点才完看到 我们看到九点才看完 3.九点半开始我才作业做 九点半我才开始做作业 4.可以咱们这些练习故事会话用 咱们可以用这些故事练习会话 5.我对不没有知道做了 我不知道做对了没有 6.想看到的地方笑有意思就 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想笑 7.问我了个问题五他 我问了他五个问题。 2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莫扎特创作风格

莫扎特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奏鸣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莫扎特作为一位罕见的音乐神童、音乐奇才,在短短的35年人生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600余首作品,也给世界带来了一曲来自上帝的福音。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没有令人厌烦的繁琐修饰和矫揉造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才是其创作的灵魂。莫扎特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忍受痛苦、屡遭挫折、蒙受侮辱之后仍能将天性中的无穷的爱注入到音乐当中,这无疑是一种音乐性格的提炼。故笔者引用奥维德[1]的名句:“有艺不露,乃为真艺”作为本文正题,以此表达作曲家深刻的音乐涵养。 作为一种发展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含义,同时也成为莫扎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的代名词。作曲家一生共创作18首钢琴奏鸣曲,其作品在海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莫扎特在采用海顿时期基本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奏鸣曲的矛盾冲突,脱离了乐曲的一般程式,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使得奏鸣曲的创作达到了更加辉煌的境地。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是位天才且多产的音乐家,体现出数量多、体裁全的创作特点。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为新式槌击钢琴所做的奏鸣

曲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之一。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变化之丰富无以言表,且大多为“‘应景之作’,但恰恰是这种‘应景’性质,使得作曲家音乐的理想主义精髓才艺被人感知和触摸。虽然现实得到公正评价,但现实又包裹在理想世界的庄重、幽默和反讽里。这种应景音乐给他提供机会,让它撩起幕帘,查看一眼生活的某个旮旯角落。”[2] 1、创作的历史分期 笔者通过对莫扎特的创作时期、生活背景以及作品特点分析,将其创作的奏鸣曲划分为三个组别: (1)k.279~k.284,共有六首 这六首是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都创作于1774年的萨尔茨堡,后被称为“故乡奏鸣曲”。此时的作曲家还未满20岁,创作的乐曲虽极具青春朝气,新颖、自由。但就整体结构、乐思发展等方面来说仍未达到成熟,不少地方还带有当时其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印记,并未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 (2)k.309~k.333,共有七首 在1774~1775年期间完成了第一组的六首奏鸣曲后,时隔约两年又在巴黎创作了其第二组的这七首作品。此时的莫扎特正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和法国巴黎旅行,所以这组作品深受曼海姆乐派和巴黎音乐的风格影响,情绪的表达较第一组有了明显的加强和提升。(3)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

亨德尔与巴赫音乐作品的比较研究

亨德尔与巴赫音乐作品的比较研究Post By:2008-8-15 9:29:00 作者:吴蓓 高中音乐课本第七单元介绍了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巴赫是晚期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是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时期。但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人物—亨德尔,了解他们作品的风格对分析这个单元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讨各个历史的流派风格和重要代表人物。 在欧洲的音乐史上,亨德尔与巴赫同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预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他创作的声乐作品除了他比较著名的康塔塔系列作品《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外,更多流传于世的是他的经文歌、受难曲和弥撒曲:《圣诞节清唱剧》《圣诞神曲》;《约翰受难曲》;《乐书》;《马太福音书耶酥受难乐》和《b 小调崇高弥撒乐》;《近乎我主》等等。相比之下,亨德尔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属声乐作品最为丰富。他的主要作品有:清唱剧《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亚西·加力夫》;《亚历山大帝》;《犹太·马克皮》;《居利·恺撒大帝》;《复活》;《利拿多》;《撒逊》;《亚历山大·巴鲁》;《海拉克尔》;《撒尔史》等等。 亨德尔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性格外向好动,爱交际,对周围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并善于适应环境,游历欧洲各国,为皇家工作,是宫廷大乐师。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他的道德观念不受教条的束缚。相比之下,巴赫内向,安静,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是一位路德教徒。这就影响了亨德尔的音乐创作以宫廷内的世俗音乐为主,而巴赫以创作宗教音乐为主。但亨德尔后期也写过宗教音乐。如清唱剧《弥塞亚》。然而亨德尔的宗教音乐一向被认为是非常世俗化的。确实亨德尔也总是以世俗情感来表现宗教题材的,但所散发的无拘无束的欢愉,却使得它们更接近于天国的飘逸。巴赫正好相反,他始终站在宗教的角度来进行创作,宗教精神似乎成为了其作品的唯一,然而他那些凝重且深沉的音乐,仿佛饱含了人世间的苦难,这反而使得它们更接近于世俗的沉重。他们两者的音乐都结出了与“播种”时恰好相反的“果实”。 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巴赫一生没有出过德国,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取得很耀眼的荣誉和名声,并且生活相对艰难。而亨德尔不仅在意大利赢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国更是声名显赫,受人尊敬。巴赫写作,只

浅谈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贡献) 答: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的的作曲家,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被世人誉为:“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最高成就。 巴赫的创作范围非常广泛,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近800多首音乐作品,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中代表作包括:《马太受难曲》、《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等。 巴赫的复调作品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鼎盛时期,他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巴赫的复调作品在复调音乐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他在复调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历史地位。他的钢琴作品也为复调音乐发展史上烙下了深深的脚印,为复调音乐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书” 巴赫在根本上是一个极赋宗教色彩的作曲家。巴赫音乐与宗教紧密结合,这不只在主题和形式上限制了其音乐的个性化,而且也使他在音乐里很少涉及现实的物质世界。而就思想意义而言,这种宗教联系很可能令其他作曲家萎靡不振,才思穷尽,然而它却给予巴赫无限的力量和不断的进步。 巴赫在深切体会到酥所经历的痛苦后,写下了他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受难曲《马太受难曲》。这是一部具有内在性格的音乐,纵然也有热情的场面,但绝不做出表面的夸大。。随着音乐的发展,任何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沁人肺腑的“慈爱之情”。作品中,妇女们围绕着耶稣遗体旁,哭着说的话,能超越时代,深深地植根于今天人们的心灵深处。妇女们的形象在这首受难曲中有着突出的意义。在作品中男女平等,曾使当时的莱比锡深受感动。因为那时,女人们被禁止在宗教仪式中担任积极角色,连圣咏都由男童代表女声。可在《马太受难曲》中,在基督受苦受难中,表达人类慈爱与温暖之情的,全是妇女们。作品深刻的悲剧性,激发着每个人的灵性体验,震颤着每位听众的心灵。 发现了巴赫的门德尔松终生信奉这样的理念:巴赫是一位完美的作曲家。巴赫的音乐深深地影响整个欧洲乐坛。人们爱把巴赫的精神象徵对上帝的奉献,他的音乐艰深、神圣、严肃,心灵与上帝同在,深深感化着现代社会中的人们。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被誉为“音乐之父”。 这位迄今最伟大的音乐家,这位乐坛的荷马。他的光芒仍然照耀着今天的我们,他的人道主义更是是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汉语教程 第二册上 第四课 知识点

汉语教程第二册上 第三课 词汇 1.什么 “什么”表示反问,表示不满,不同意对方说的某一句话。 例如: ●说什么?别说了,上课了。 ●着什么急?时间还早呢。 ●你笑什么?有什么可笑的? 2. ……着呢 “着呢”用在形容词和某些心理动词后表示程度,相当于“很”。例如: 时间还早着呢。(时间还很早。) 今天外边冷着呢。 A:你的肚子疼吗?B:疼着呢。 3.该……了 “该……了”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必然的或可能的结果。例如: ●十二点了,该睡觉了。 ●时间到了,该出发了。 4.都……了 “都……了”中间多为时间词和数量词,表示时间晚、年龄大、数量多。“都”是“已经”的意思,起强调作用。发音要轻。例如: ●都七点五十了,快走吧。 ●都二十岁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了。 5.啦 “有什么好事啦?”“啦”是“了”和“啊”的复合形式。这里表示疑问的语气。 语法 1.变化的表达:语气助词“了”(2) 语气助词“了”用在句尾还表示变化。 ●树叶已经黄了。(秋天到了。) ●他已经参加工作了。(以前上大学,没工作。) ●她又想跟我们一起去了。(原来不想跟我们一起去。) ●这件衣服小了。(不能穿了。/又长高了。) “不……了”也表示变化。 结婚后,她不工作了。(结婚前还工作) 我不回国了。(原来打算回国。) 我今天不发烧了。(昨天还发烧。) 2.动作即将发生 汉语用“要……了、就要……了、快要……了、快……了”表示动作即将发生。例如: ●要上课了。 ●再有两个月就要放寒假了。

●快要下雪了。 注意:句中有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语作状语时不能用“快要…….了”。不能说:*下个月姐姐快要结婚了。 应该说:下个月姐姐就要结婚了。 3.状语与结构助词“地” 结构助词“地”是句中状语的标志。 ●他高兴地告诉我,姐姐下个月就要结婚了。 ●同学们都在努力地学习。 4.无主语句:动词+名词 汉语有些句中没有主语。句子的功能是: (1)说明天气等自然现象。 刮风了。 下雨了。 没下雪。 (2)表示祝福、祝愿。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新年快乐!

亨德尔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亨德尔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亨德尔是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那么亨德尔的艺术成就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搜集亨德尔的艺术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亨德尔的艺术成就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他的几个重要的经典剧目了。例如在用英语演唱的首部剧《弥赛亚》中,亨德尔亲自上阵知道和,而在他的这部作品中,结合宗教的故事,再加上完美的创作,景观没有华丽的服装或者背景,但是依旧让许多人的心灵受到了洗涤,在这部剧的合唱部分,不仅具有史诗的风格,更将不同的和声方面的技巧运用的非常熟练,这样一来,使这首原来的巴洛克一样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戏剧性。 亨德尔的艺术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各种乐器的熟知程度,再加上他特殊的方式技巧,可以把合唱融合到清唱剧之中,让两者完美结合之下,使这部作品节奏简洁又非常的有气势,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非常具有宏大的气势的。这让亨德尔的艺术成就更加突出,而且在节奏上力度的变化也十分的引人遐想。 亨德尔会把自己在歌剧上面的经验,融入到清唱剧中去,这样一来就把合唱作为作品的主要支柱,这才是他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亨德尔的作品亨德尔的作品数量非常巨大,而且大多数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亨德尔的作品有哪些可不是几句话可以说的清的。在亨德尔的作品中也不乏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例如《水上音乐》、《皇

家烟火》和《弥赛亚》等等。这几部在亨德尔的作品中算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弥赛亚》本来这个词语来自于希伯来,后来也常常被基督教用来称呼耶稣,这部剧是亨德尔作品的经典剧目,整个完整的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记述的就是耶稣从诞生到拯救人类并受到陷害,最后还有对耶稣的赞美,可以说这部作品在亨德尔的作品中也是比较独特的宗教作品。就连英国国王都非常欣赏。 而《水上飞音乐》也是亨德尔的完美之作,这部作品耶稣啊是管弦乐的一组乐曲,整个完整曲目是由二十个小曲子组合而成。在其中使用了许多的乐器种类,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节奏也非常容易让人们接受。在亨德尔的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得到舒适的音乐享受。 亨德尔简介亨德尔的全名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他的出生地是德国的哈雷哈勒,开始的时候曾经向查豪学习过作曲方面的知识,因为他特别的喜欢一些世俗音乐,于是后来开始在汉堡创作歌剧,因为他的成就优异所以不久就被人们奉为是音乐方面具有权威的人士。 其实在亨德尔简介中可以看出,他的家庭中并没有什么音乐方面的气息,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天赋,但是亨德尔不同,尽管他爸爸并不同意亨德尔从事音乐事业,但是他依旧坚持偷偷学习。后来在查豪的帮助下,亨德尔很快就在音乐上有所造诣。 亨德尔简介中的内容还说明了他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在他刚刚开始音乐学习的时候,一些赞助人看出他的美好前景,于是想要资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发表时间:2016-04-29T15:59:03.40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作者:孙铭鸿 [导读]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人们尊称巴赫为“德国音乐之父”。 孙铭鸿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人们尊称巴赫为“德国音乐之父”。关键词巴赫平均律 BWV861 一、巴赫平均律的组成和思维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共分两卷,是由前奏曲和赋格曲组成。二者 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起着补充作用。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流动,音乐思维富于幻想;赋格曲的形式则非常严谨,音乐思维是严格集中的。 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巴赫:“他的名字不应叫小溪(Bach),而应叫大海(Meer)。”是的,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巴赫的音乐就像是气势磅礴的大海,将德国的古典音乐旋律、多声部的和声和节奏汇成了音乐的海洋。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充满了18世纪德国显示生活的气息。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和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很好地体现出了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学期我学习的是平均律第一册BWV86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不仅使我对这首曲子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使我对巴赫的音乐思维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地理解了巴赫作品的音乐内涵。 二、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由来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三、巴赫平均律前奏曲和序曲分析 (一)BWV861 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以右手天籁般的颤音开始,弹奏时右手不仅要清晰、均匀,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这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手指上颤音的稳定性终于达到老师的要求,老师又给我讲解了其中更加深刻的感情。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对着天空祷告。在音色处理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向上帝祷告时要温柔,就像在祈求一样。因此弹的感情不能太强硬。在本曲结尾处,倒数第二行中有一个导七和弦,要让人感到紧张的情绪在里面。最后这两行象巴赫在诉说着什么一样。他问道,为什么耶酥会被钉在十字架上?因为犹大出卖了他,他回答。而在最后一行中,巴赫肯定地告诉大家:他相信耶酥早晚会复活的。 (二)BWV861 赋格曲 这是一首四声部的赋格。和它的前奏曲遥相呼应。我认为,在这里要把主题分为两部分来看。主题的前半部分要弹的坚定一些,而后半部分则要弹的柔和一些,要有些请求的意思在里面。不停地在重复着的主题就像是巴赫在不断地做祷告一样。但不能为了突出重点就把主题弹的非常生硬。主题虽然要突出,可抒情的感情还是应该要多一些。在开始时我总是把这首赋格的大部分都演奏的很强。渐渐地,随着对曲子理解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些平均律中的共通之处。赋格是复调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既难于理解又难于创作。多个声部的思维,多条旋律的交织,和谐的犹如天界的声音,仿佛是上帝的音乐。聆听赋格,要用头脑和智慧来用心听。赋格主题穿行于各个声部之间,对位的声部会将它们藏匿起来。不论这些主题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找到它们,并赋予感情与生命。这便是我认为演奏平均律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巴赫的平均律音乐博大精深,他对整个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要想真正弄懂并且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时间做训练与研究。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演奏巴赫的作品风格,对以后的学琴生涯也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朝历代音乐作品特征风格

远古先秦: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都发现有远古人们活动的遗迹,但其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在每个历史阶段存在和延续的时间,有先有后,有长有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大致说来属于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它们的音乐遗物证明,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最早发祥地。约五千年前,各个氏族部落先后进入氏族社会晚期,音乐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属于这个时期的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乐器皆可为证。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了原始音乐。从现存远古传说,可以看出音乐起源于劳动,并与巫术、原始舞蹈、诗歌溶为一体,为劳动实践和氏族集体的利益服务。我国古书所载“百兽率舞”与“奋五谷”等传说均说明它们与先民们的祭祀、狩猎、畜牧、耕种生活有关。各个文化遗存地区出土有原始乐器,如陶埙、用禽兽肢骨制成的“骨笛”、陶角、鼍鼓及陶铎等。 秦汉魏晋南北朝: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在音乐方面,将“六国之乐”集中于咸阳宫中,大力提倡百戏与传统巫乐,并为此设立专门机构“乐府”,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所贡献。然而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暴虐的君王,对人民极端残酷,所以仅存在十五个春秋,就被秦末农民革命的洪流所淹没。 继秦而起的西汉王朝,接受了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政策,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财富,至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年代。 灿烂的汉文化——以乐府为代表的汉代音乐就孕育成长在这个时代。在乐府里,既有浪漫、神奇的传统巫乐——郊祀乐、房中乐;又有洋溢着现实情志,来自各地的相和歌、鼓吹、百戏和西南、西北各地、各族民间音乐,它们得到广泛交流与提高,并在相和歌基础上产生了艺术性很高的大型乐曲——相和大曲与但曲。 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前期,以哀帝罢乐府(前6年)与白虎观经学会议(公元79年)为标志,正统儒学取得统治地位。他们片面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把它等同于谶纬迷信;亟力否定乐府的作为,认为“皆以郑声施于朝廷”。 隋唐: 隋代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连续三百余年的混乱局面。它虽然历年短促,但也使全国人民得到暂时的安宁,社会一度呈现空前的繁荣。南北音乐得到广泛交流的机会。隋炀帝执政后到处游乐,挥霍社会财富,并三次攻打高丽,连年征发繁重的捐税与摇役,因此几年内就被隋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 唐代初年,统治阶级慑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巨大威力,以隋的盛衰兴亡作为借鉴,实行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朝代,有了贞观至开元之间一百多年经济上升的局面。这一时期,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开明,人民在统一与和平的环境中生活,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这就是唐代音乐文化辉煌发展的基础。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有充分的自信心。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对于外域东西方各国的音乐文化和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都加以广泛的吸收和发扬。国内各地和中外各国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作为唐代

曲式分析_贝多芬奏鸣曲第四首_文字部分

贝多芬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文字部分 ●作品简介 这首奏鸣曲的结构比作品2大得多,内容也相当丰富。贝多芬将此曲题赠给他的学生巴巴拉,她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女钢琴家。因为这首奏鸣曲的优雅气质,当时人们将它称作“所爱的女郎”。 第一乐章抖擞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 brio)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这是一首将年轻的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将戏剧性的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虽然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最缓板(Largo, con gran espressione),C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一首具有充实的音响、多样的色彩感以及深厚情结的徐缓乐章,很显然地已远比前作品2要成熟得多。首先是音响优美而高雅的主题。经过G大调的中间乐节,主题以变奏形态再度出现。再经过中部逐渐发展的乐章幽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快板(Allegro)降E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是优雅、欢快的。开始于柔和、温柔的主题。 第四乐章回旋曲,温柔的小快板(Rond.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降E大调,2/4拍。由高音区画着波浪下降的优美的回旋曲主题充满魅力而且很有表情。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还有一个尾声。 呈示部 引子(1-4)由两个动机构成—高声部和弦(旋律音3度下行)、低声部不断重复的节奏 型(&)构 成。它和主题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主题像是从引子中“生长”出来的,因此,它们在再现的时候也同时出现。这个双动机被后面的部分很好的利用起来了。之后,主部的主要主 题(5-17)呈现:它又由一个绕行的动机和另一个下行的旋律构成(&)。这个主要主题可以看作是2个平行乐句构成的,第二遍是第一遍的高8度重复,最后加了扩充,巩固调性。连接部(17-58)的陈述(17-24)延续了主要主题的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叠了6度、10度。这一段可以说是在加固主题的调性在这个6度和10度的音阶中,隐藏着每两小节变化一次的T和D功能(重复终止)。至25小节时,突然来了转折(25-40)—不仅在音型、节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性逐渐也从降E大调中走出。首先,作曲家用了V2和弦离调至降E大调的IV级,之后,将这个动机模进:使用DVII34和弦进行至降B大调(副部的调性)的iv级。之后,由两个重属和弦进行至降B大调的V级,为副部的调性做好准备。 从41小节开始,两个副部主题被分别陈述(41-58),(59-81)。为什么要两个副部主题呢? 显然,第一个副部主题在音型上基本延续了连接部,并且,在组织的材料上,能看见许多主部动机的影子。由于它和主要主题的对比不够,所以,第二个副部主题就需要了。第一 个副主题是重复乐句,这个左手上的动机,在右手上得到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