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访谈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新闻类、访谈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新闻类、访谈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新闻类、访谈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一、 新闻的概念

新闻属纪实性文体。它具有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用事实说话等特点。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 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等。

二、 广义新闻的特点

【消息】

这是以叙述为表达方式、迅速报道事件、篇幅短小的一种新闻文体。其结构包括:标题(用来揭示、评

价、概括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 、导语(独立性的开头部分,用简要的语句突出所报道事实中最重要

最能吸引读者注意的核心要点)、主体(对导语进行展开,对新闻事件作具体陈述)

、背景(对新闻事件进行 解释、补充)、结尾(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用于总结;但有些消息也可以没有结尾)

【通讯】

跟消息相比,通讯更注意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更刻意再现现场实感,其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因此具有 相当的文学性。它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两种。

【述评】

这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编者按、编后语、短评等。报道 是其主体,评论则是灵魂。

三、 新闻阅读的解题方法

新闻类作品的解题抓以下几点: (1)看标题:通过标题搞清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2)抓要素:无论哪种新闻,都离不开人、时、地、事四个要素。

(3)理线索: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全文中 心。(4)析手法:想一想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是为了说明或表现什 么?

四、 新闻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整体解读方法。

新闻类文本主要包括消息(狭义的新闻)和通讯,消息和通讯都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及身边 有价值的事件的报

道。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类文本的主要特点。通讯和特写还具有一定 的文学性。

广义的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组成 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多行 标题包括引题(引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引题一般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 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 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 提问式、结论式等。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 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有的消息没有结尾。 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可提出值 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下面结合具体文本说说新闻类文本的解读方法。先看一则消息:

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

每人每年缴纳50元 最高可得到1100倍补偿

高坡

从昨天起,昆山31万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 !

昨天,该市7个行政发放点的上千名老百姓都领到了一本墨绿色的《昆山市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 和一张IC 卡。此举标志着昆山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开始进入全面运作阶段。凭着这张

居民在该市的任何一个医保定点医疗单位都可以自由“刷卡”就医。根据该市的具体实施办法,农村居民每

人每年只要缴纳 50元,如果不幸遭遇大病,最高可以得到近

1100倍的补偿,也就是说,最高可以报销到接 近55000元!

昨天下午,在该市周市镇北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民张燕君拿着刚刚领到的医保 IC 卡。昆山的农村 IC 卡开始了自己 70

人口,均采取倾斜政策,不用缴纳一分钱,无门槛进入这个保障体系。

为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个人账户 ,由 保险基金每年自动注入 150元。

昆山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昆山的农村医保,除了筹资标准低于城镇职工,因而报销补偿的具体数 额不一样外,在运作管理模式上已经与城镇职工的医保没什么两样,

就连报销的医药范围和 5000元报销起付

线都是一样的。 () 昆山农民凭一张IC 卡,可以在该市任何一个医保定点医疗单位“刷卡”就医,这一点跟城里人完全

昆山的农村医保,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 200元,农民个人支付 50

元,其他150元由市镇财政和村集

对农村低保人员和 60岁以上的老人,昆山市建立了个人账户,每人每年注入保险基金 不用支付50元的医保

金。,

D ?张燕君因年满70岁,每年由昆山市农村医保基金投入

150元供其治病。她用完 150元后,其余部分

应由个人负担。

E .由于农村医保筹资标准低于城镇职工,因此农民医疗费的报销补偿的数额也相应低于城镇职工。 【解题指导】 这是一则获奖的新闻作品。阅读这则消息,既要有洞悉我国农村现实、了解构建和谐社会 的有关背景知识,又要有结合新闻作品文体特征解读新闻佳构的阅读能力。四道试题可以引领我们走进解读 消息类文本的具体过程。

解读消息:首先要从标题和导语入手,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消息的整体把握。消息的标题和导 语大多概述了主要事实。如本则消息标题和第一段导语直击新闻事实,副标题概括昆山农村医保制度的主要 内容。

深入解读消息,要关注主体部分的主要事实。新闻的主体是对导语概述事实的详尽报道,要结合记叙的 要素,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即五个“

W ”去把握有关细节。 第1题考查的就是对新闻事实细节的把握能力。

C 项所述与事实不符,建立个人账户的仅限于 60岁以上 的老人,不包括农村低保人员。

D 项应不符合事实,60岁以上老人用完筹措标准的 150元以后,遇上重大疾 病或大额开支,应有医疗费报销补偿。

2、本则消息前部分截取昆山市给农民发放医疗卡的瞬间,并具体描述村民张燕君凭卡就医的过程, 平实的文字介绍

昆山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情况。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加以简略分析。

【解题指导】 解读消息还要善于从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 出发,对具体作品的独特性进行思考和分析。对 新闻作品的独创

性的思考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新闻从什么角度切入事实;②主体部分选择了 怎样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③在事件叙述中抓拍到哪些典型性细节;④叙述描写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 式;⑤为了凸现新闻价值,切入了哪些新闻背景材料,它们与主体事实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2题涉及对新闻文本独创性的分析。本则消息报道昆山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情况,截取具有标 志意义的医疗卡发放瞬间切入,凸现这一事件对农民生活的重大意义。在事件叙述中,作者又选取了村民张 燕君凭卡就医的过程展开具体描述,突出,社区医生给她开具处方,一盒是感冒清胶囊, 卡一刷,随即打出一张清单,显示划卡消费 “没想到

政府为我伲老百姓考虑得这么周到,送钱给

岁生涯中的第一次“刷卡”看病经历。经过一番“望闻问切” 一盒是珍珠降压片。收银处是一套

崭新的电脑设备,输入处方, 9. 5元,卡上余额140. 5元。老太太开心得合不拢嘴: 我伲看毛病! ” 根据昆山市的农村医保施行办法,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 两级财政各补贴65元。村集体补贴

20元,农民自己支付 贴。 据悉,昆山农村医保覆盖包括居住在农村的小城镇户口,其中 16岁以下的儿童 岁的18. 9万多人,60岁以上老人7. 7万多人。另外还有 6000多名人均年收入在 200元,这个标准目前是全国最高的,其中市镇 50

元,今年该市财政将拿出 6000万元用于医保补

4. 3万多人,17岁到60

2000元以下的农村低保

1、下列有关这则消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 . 一样。

B . 体补贴。

C . 150元,个人 后部分以

了老太太药费结算、神态表情、特征性语言等细节。细节与全貌结合,对事件进行了完整而深刻的报道。接下来,作者用三段说

明性文字极其简明地介绍了昆山市农村医保实施办法的有关情况。条理分明,数据翔实,方法具体。叙述、描写与说明方式的配合,使读者对昆山市农村医保的情况既有现场切身感受,又有操作方法的理性认识,堪称新闻中的佳构。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昆山市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哪

些有益的经验,请结合文本分条列述。

【解题指导】解读消息,要从文本提供的新闻背景出发,结合新闻有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对新闻独特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度探究。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敏锐地发现一个事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价值是成就一篇新闻的价值的核心要素。新闻的社会价值的确立会全面影响作品的叙事策略、表达方式和材料的取舍。对于读者而言,阅读新闻也要从作

品中解析出独特的新闻社会价值,发现隐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社会意义,并充分评估新闻可能形成的社会影响。对新闻社会价值

的探究,首要的还是要结合文本提供的新闻背景来进行。一般来说,新闻的作者为了保持对事件的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新闻中很

少议论和抒情,但客观叙事中包含着一种倾向,背景材料凸现着这一倾向,有时还借新闻当事人之口道明作者的想法。这些都是我们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的文本因素。其次,对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探究还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

这里的第3、4两题就涉及对新闻社会价值的探究。从社会历史背景考查,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难题,几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像城

里人一样刷卡看病,是中国几代农民心中的梦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重镇昆山,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这既是当地城市化过程中老百姓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具有全国影响的一件大事。从文本内容看,昆山农村医保制度有许多可取之处,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下列指导意义: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全员覆盖,要特别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包括儿童,农村低保人口与60岁以上的老人;②因地制宜,多方筹措基金,要学习昆山经验,从市镇财政、村集体、农民在个方面筹措,对农民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应区别对待,适当倾斜;④要“以工返农”、“以市

返农”,对农民和农村给予政策和资金补偿。—

4、本则消息以独特的新闻价值和高超的表现方式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一等奖。概述其获奖

清为这则消息写一段颁奖词,

原因。

【解题指导】这一题拟写颁奖词实质上考查的是阅读探究能力。获奖原因应包含新闻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特

色两个方面。因此,本题探究也要从社会价值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本题答案: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

病实现了中同几代农民的梦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事件。这则消息标题直击新闻事实,简沽明了,引人注目。作品截取新闻事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医疗卡发放瞬间,叙述村民张燕君凭卡看病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现场实感,同时作者又以简明的语言介绍昆山农村医保的实施办法,方法具体,数据翔实,在不足800字的篇幅中,内容安排点面结合,有细节有全貌,有现场实感,也有理性解说,堪称新闻作品中的佳构。

下面再看看通讯的阅读。

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两种。与消息相比,通讯更注重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更刻意再现真实的现场实感,其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因此更具文学色彩。阅读通讯,要从把握人物和事件人手,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蕴涵的社会价值。例如:

惊心动魄35分钟

――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

谭洁张金玉

今年7月1日13时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所笼罩。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

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

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迫降。飞机在1. 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为保全

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下落空滑迫降。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

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粱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 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

“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

500 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嘎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惊天一落救新鹰!

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 2万米高空。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

划刚刚作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 0 ”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

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出不同选择一一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 01秒,便能远离危险。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

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粱万俊便作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跎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指

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用势

能来换取动能。他根

1下面关于这则通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面对国产科研样机在空中出现的特情,梁万俊可以选择跳伞或迫降。

B. 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并以自己娴熟而机敏的试飞技能实现成功迫降,证实我科研样机具备优异的空滑 性能。

C. 飞机空滑成功,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这些要求飞行员严格执行地面指挥 员的命令。

D. 战机科研试飞是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为规避风险,要求飞行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

E. 我军新型科研样机的试飞险情,一般不公开报道,本文打破先例,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解题指导】

这是一则事件通讯,以事系人,也关涉到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新型战机试飞,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 事业,成功挽救科研样机。在世界航空史上罕有先例。以往我军新型科研样机的试飞险情,一般不公开报道, 本文打破先例,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赞扬飞行员梁万俊的弥天大勇。本文获得第十五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梁万俊也被央视评为 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阅读通讯,首先要把握作品叙述的主要事件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这种把握,不仅限于粗知什么事、 什么人,还要借助文字进入事件现场,了解重要细节,感知现场气氛。如本文开头“迫降时刻”一节,极富 现场实感,读者要深人情境,感受其中的紧张、焦灼、惊险及成功迫降的激动和喜悦。如果是人物通讯,还 要对人物的外在品格和心灵世界进行深度把握,不仅要弄清人物“做了什么” ,还要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探

究“为什么这样做”。梁万俊在面对空中特情时,不选择跳伞而罕见地选择迫降,自有一番道理。细读全文, 我们不难发现个中究竟。

本题参考答案BC 。涉及对通讯作品基本内容的把握,

B 项说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不准确, “要求飞行员严格执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过于片面。飞行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选择判断和操作应该更为 重要。所以

BC 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2.本文按倒叙顺序依次叙述了迫降时刻、 35分钟的惊险经历、梁万俊所在的英雄团队三方面的内容。作者

为什么安排这些内容?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安排这些内容

? 【解题指导】

阅读通讯,要对作品叙事写人的方法进行分析把握并作出鉴赏评价。关于通讯的傻事成析,可以从以下 方面进行:①选择哪些事件进行叙述,如本文选择“迫降” 、“35分钟的惊险历程”、“梁万俊和他的团队的 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 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 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

跑道,100米、50米……

“准备迫降! ”“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 ! 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都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 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 大任务,都主动请缨。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 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 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 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蘩立二等功 2次,三等功4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作出向他 学习的决定。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

、1998 C 项说

试飞经历”叙述。②截取事件哪一个侧面展开重点叙述和描写。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事件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文截取最后的结果展开重点的叙述和描写,突出主题,扣人心弦。③选择哪些情境因素烘托事件,再现现场实感。如本文选择机场相关人员的反应、事件包含的重大意义(事件背景材料)、现场的气氛

等情境因素烘托出紧张、惊险、激动与喜悦的现场实感。④按什么顺序叙述事件,如事件先叙述结果,再追叙过程。关于通讯的写人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①文中描写的人物,具有怎样的个性和品质。②文章主要通过哪些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展示人物的个性和品质。③人物的个性和品质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和“心理过程”,这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把握。

本题涉及对本文叙事策略的分析,也就是考纲所说“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体基本特征”。本题共两

问,第一问“为什么安排这些内容”。实质上题干所述三方面的内容,依次是事件的结果、经过和原因。写结 _ 果,是突出“惊心动魄”的主题,引人人胜;写经过,是再现事件的全貌,便于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原因,是揭示梁万俊关键时刻选择迫降的心理和素质基础。第二问,涉及作者选用倒叙方法的原因。选择倒叙,一方面是突出主题,一方面是吸引读者。

3.本文多处运用短句,多数段落也简洁短小。分析作者为什么选用短句和短段?

【解题指导】

本题涉及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选用短句和语段,一方面是因为本文涉及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如飞机迫降,就涉及飞行员的选择和操作,地勤人员的联络和指挥,科研人员的紧张和期盼,事件的背景及意义,等等。短句和短段可以承载多点转换内容的穿插叙述。另一方面,短句和短段,表意简明,语气精短强烈,便于传达急迫紧张的气氛,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4.结合文章第一部分“迫降时刻”,探究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解题指导】

阅读通讯,还要对事件和人物进行一番深度探究。对通讯叙述的事件,要多角度发掘其社会价值与社会影响,对通讯塑造的人物,要探究其人生价值和表现在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对作品的疑点、难点和某些特色,要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主张。

本题涉及对通讯表达方式选用特征的探究。一般来说,通讯在叙事写人中,多采用各种描写手段,展示事件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和内心活动,以完成对主体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展示。叙述描写之中,作者多穿插议论和抒情,或揭示事件和人物的意义,或表现作家的体验和感受。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的结合,形成了客观人事与主观情思、主体形象与背景材料交错互现、互动相生的动态叙述情境。如本文第一部分对“迫降时刻”的叙述,开场即以简明的文字交代机场的气氛、地面相关人员的反应和万米高空一架战机的异常情况,接着就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分二个段落点叫这一架飞机,这一次飞行、这一次降落非比寻常的意义,弓I起读者强烈的关注与期待。接下束,作者以细腻而精确的笔触,详细捕写战机空滑、下落、俯冲、落地、杀弊的过程,并辅之以现场人员的反应和感受的捕写,再现了令读者如临其境的现场实景,最后以“惊天一落救新鹰!”和“这一落”的一绢排比句议论抒情,凸显事件的重大意义。叙述描

写和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既客观再现了现场情境,义表现了强烈的现场实感,突出了事件的意义,抒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以说是一种全景式的反映。

再看看访谈类的文本

访《蚁族》作者廉思

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 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

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

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

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

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侯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康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美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

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

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康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

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选自2011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审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

C.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奋斗目标的预设不切实际。

D.大量民工涌入、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许多“蚁族”无法获得“富二代”那样的家庭帮助。

16. (3分)B (个人条件较欠缺”不够准确,第一节能看到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来自较落后地区” 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化了,文中表述为“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17.试归纳概括“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答:(1)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发展机会吸引大学生留下来;(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4).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5)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没能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6 )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每点1分)

18.结合全文,谈一谈对“蚁族”应持怎样的态度。(6分)

答:(1)对蚁族”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示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表示

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示批评;(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示鼓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