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听课记录

化学听课记录
化学听课记录

表1 听课纪录设计

3. 对使用者的建议

灵活运用表1:可以横向纪录活动(情境或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指向(知识技能要素→知识技能结构→活动经验结构),也可纵向纪录。

有目的纪录:对于听课者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做好翔实的纪录,这里的详记不是对授课者的口述笔录,而是把听课者的思考及时融入并记录,对于授课者的某些设计或行为,听课者还应及时纪录遗憾。听课的问题准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的行为、态度、思想情感,提出问题的思路等,听课者应及时纪录这些问题,并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

整理听课笔记:这是听课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问题的分类(导向性问题、形成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及目标指向这一块,有时需要听课者在课后进行综合审视才能定夺,因为有些问题及目标指向具有综合性。

二、评课设计的实践研究

1. 评课设计的思维框架

2. 评课的实施——评“氯气的性质”一课

评教育理念

本节课教师提问次数22次,个别回答次数13次,师生互动时间24分钟,多数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教学中多次使用了对比、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学生对氯气(含氯水)的性质及相关实验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对氯气在生活及生产的影响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道德观、学习观及绩效观,但教师讲解的时间约占教学总时间的60%,说明本节课没有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教学设计还有较大开发空间。

评目标定位

本节课定位的目标是: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气与铜、氢气反应的现象,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分析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及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课标要求。

评核心内容

本节课从氯气泄漏事故及氯原子结构出发,引出系列问题,然后结合实验现象,依次呈现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氢气及铜的反应、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氯气与水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及线索引探的思想。

评问题设置

在本节课中,教师善于设计台阶式问题,从导向性问题到形成性问题再到发展性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教学连续性较好。

评学习策略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播放氯气泄漏的场景及氯水见光分解的动画、展示氯水样品、演示实验,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分析氯气化学性质时,应用了辩证逻辑推理(结构决定性质)及形势逻辑推理(演绎→归纳→演绎),使学生认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可见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合理且必要的。

评教学监控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讨论综合教学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3. 对使用者的建议

本评课设计属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综合评价一节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评课时可以找侧重点,从局部上评。

评课时评价指标可以多样化,其中有四点是应该关注的:一面(课堂的整体效果)、二线(教师教的主线及学生学的主线)、三点(课堂教学的亮点)、四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

重庆大学大学化学习题6

第6章习题 1.用列表的方式分别写出下列离子的电子分布式,指出它们的外层电子分别属于哪种构型(8、9~17、18或18+2)?未成对电子数是多少? Al3+、V2+、V3+、Mn2+、Fe2+、Sn4+、Pb2+、I- 2.下列离子的能级最高的电子亚层中,属于电子半充满结构的是 A.Ca2+;B.Fe3+;C.Mn2+;D.Fe2+;E.S2- 3.指出氢在下列几种物质中的成键类型: HCl中;NaOH中; NaH中;H2中。 4.对共价键方向性的最佳解释是。 A.键角是一定的; B.电子要配对; C.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 D.泡利原理。 5.关于极性共价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以存在于相同元素的原子之间; B.可能存在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 C.可以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原子之间; D.极性共价必导致分子带有极性。 6.由查表得到的键焓(能)数据,估算反应N2(g)+3H2(g)═2NH3(g)在291.15K下的标准摩尔焓变△r m(298.15K)=? 7.sp3杂化轨道是由。 A.一条ns轨道与三条np轨道杂化而成; B.一条ls轨道与三条2p轨道杂化而成; C.一条ls轨道与三条3p轨道杂化而成; D.一个s电子与三个p电子杂化而成。 8.关于原子轨道杂化的不正确说法是。 A.同一原子中不同特征的轨道重新组合; B.不同原子中的轨道重新组合; C.杂化发生在成键原子之间; D.杂化发生在分子形成过程中,孤立原子不杂化。 9.关于共价键的正确叙述是。 A.σ键一般较π键强;

B.杂化轨道重叠成键原子将有利于提高键能; C.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不会形成共价键; D.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容易破坏。 10.根据杂化轨道理论预测下列分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分子的空间构型:SiF4、HgCl2、PCl3、OF2、SiHCl3 11.BCl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平面三角形,而NCl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型,为什么? 12.已知Na2[Ni(CN)4]的磁矩为零,六氟合铁(III)酸钾的磁矩为5.9波尔磁子。试以表格的形式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名称、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数、中心离子的杂化轨道、配离子的空间构型、属于内轨型或外轨型配合物,并估计配离子的稳定性。 13.测知CS2的电偶极矩为零,试用杂化轨道理论简要说明CS2分子内共价键的形成情况,有几个σ键,几个π键?绘图说明。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错误的应如何改正? A.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越强,分子的极性也越强; B.由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分子中的键是非极性键,此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D.非极性分子的化学键一定是非极性共价键。 15.下列各物质中分别存在什么形式的分子间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有无氢键? Cl2、HCl、H2O、NH3 16.NH3的沸点比PH3,这是由于NH3分子间存在着;PH3的沸点比SbH3低,这是由于的缘故。 17.CCl4分子与H2O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NH3分子与H2O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

化学方程式配平听课记录2

一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一.一般方程式的配平 :原则:化学方程式中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步骤:以配平铜跟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例。 1.先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并列出发生氧化和还原元素的正负化合价(划好价) Cu+ H 5+ N O3 - 2+ Cu(NO3)2 + 2+ N O↑+ H2O 2.列出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列变化) Cu+ H 5+ N O3 - 2+ Cu(NO3)2 + 2+ N O↑+ H2O ↑2↓3 3.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总数) Cu+ H 5+ N O3 - 2+ Cu(NO3)2 + 2+ N O↑+ H2O ↑2×3 ↓3×2 4.用观察法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配系数)。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说明]配平离子方程式时,配平时应注意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 Cu + Fe3+ = Fe2+ + Cu2+是错误的,原因是电荷不守恒,应写成:Cu + 2Fe3+ = 2Fe2+ + Cu2+ 总之,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是否配平的标志主要是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降的总数是否相等(即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练习:1.HNO3(浓)+ S △H2O + NO2↑+ H2SO4 2.C + H2SO4(浓) = CO2↑+ SO2↑+ H2O 3.Cu + HNO3 (浓)== Cu(NO3)2 + NO2↑+ H2O

4.Zn + HNO3 = Zn(NO3)2 + N2O↑+ H2O 5.Zn + HNO3 = Zn(NO3)2 + NH4NO3 + H2O 6.MnO2 + HCl(浓) △ MnCl2 + Cl2↑+ H2O 7.I2 + Na2SO3 + H2O = Na2SO4 + HI 8.KMnO4 + K2SO3 + H2SO4 = MnSO4 + K2SO4 + H2O 9.KMnO4+ HCl (浓)= KCl + MnCl2+ Cl2 ↑+ H2O 10.KMnO4+ H2O2+ H2SO4= K2SO4+ MnSO4 + O2↑+ H2O 11.K2Cr2O7 + C + H2SO4 = Cr2(SO4)3 + K2SO4 + CO2↑+ H2O 二.自身反应,逆向配平:例:3 S + 6 KOH = 2 K2S + K2SO3 + 3 H2O 1.Cl2 + KOH = KClO3 + KCl + H2O 2.(NH4)2 SO4 △NH3 ↑+ SO2↑+ N2↑+ H2O 3.Cu(NO3)2 △CuO + NO2↑+ O2↑

化学评课稿:《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实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希望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实行学习,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本节课是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原子的半径随原子结构的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 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原子半径的数据图和模型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找到影响原子半径的结构因素,我在曲线图的基础上,添加了两条不同颜色的变化曲线,通过对不同颜色间和同种颜色内的原子结构异同的分析,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变化规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培养其归纳数据和逻辑推理水平,最终明确结构决定性质的一般规律。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因为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实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理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重庆大学大学化学习题8

第8章 习 题 1.简要解释下列概念 (1)环境的自净作用与环境污染 (2)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绿色化学 (4)协同效应 (5)自然温室气体 (6)大气窗口 2.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有哪些? 3.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是什么?现状如何? 4.CO 和NO 对人体的危害有何异同? 5.pH 的降雨称为酸雨,我国出现的酸雨属 类型,它是以大气中的 为原料,发生 反应的结果。 6.我国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有哪些? 7.臭氧层耗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防止臭氧层耗减应采取哪些措施? 8.简述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对策。 9.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 10.试查阅化学热力学函数△f H m (298.15K)和S m (298.15K)的有关数据,计算说明根据反应2NO+2NO →2CO 2+N 2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热力学可能性。提出实现此反应的动力学措施。 11.某水中只有暂时硬度,当用化学法软化时,所石灰刚好把Ca 2+,Mg 2+转变为CaCO 3和Mg(OH)2。试问处理后水中的残留硬度还有多少?这样处理后的水能否用作压力为4×106P a 的锅炉给水? 12.由Cr 2O 27-+ 14H + + 6e - 2Cr 3+ + 7H 2O E = +1.23V Cr 2O 24- +2H 2O+3e - Cr 2O 2-+ 4OH - E = -0.12V 和2Cr 2O 24- +2H + Cr 2O 27- +H 2O Cr 3++3OH — Cr(OH) 3 H 2O + HCrO 2 H 2O + H + + CrO 2- 试说明: (1)为什么在碱性条件下Cr 3+易被氧化生成六价铬?此时六价铬以什么形式存在? (2)酸性条件下或微酸性的天然水中六价铬不稳定,易转化为三价铬,此时三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学习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高一化学教学总结5篇(优秀版)

《高一化学教学总结》 高一化学教学总结(一):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透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此刻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状况我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必须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一样层次学生有不一样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理解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一样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一样,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我阅读,有利于学生用心思维,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透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构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一样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用心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用心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群众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

重庆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题型及其分值(自带计算器)(可以适当调整文字大小) 一.判断题(10分,+、-)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混选)三.填空题(30分)四. 计算题(40分,5小题)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一.基本概念 1.体系的三种类型; 2.体系的性质(会判断广度、强度性质); 3.状态函数(会判断)及其重要特 征(2点);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三个变量(1.△U=Q-W;2.各自含义;3.Q、W正负取值;) 三.焓与热效应 1.H及其性质(广度、状态、焓大小); 2.△H及其与热效应的关系(表达式;Q p、Q v;)(几种△H (定义);盖斯定律) 四.熵及其初步概念(S定义;S及其比较;△S计算(注意单位)) 五.△G(含义;定义式;自发性判据;计算)H=U+pV G=H-TS 1 物理意义Q p= ΔH 混乱度的量度提供有用功的能力 2 基本性质 都是状态函数是体系的容量性质与物质的聚集态、所处的温度有关 3表示Δr Hθ kJ)与Δr Hθm(kJ·mol-1);S m(T) (J·K-1)与S mθ(T) (J·K-1·mol-1;Δr Gθm(kJ)与Δr Gθm(kJ·mol-1)注意点:标态的规定(对温度无规定)H,G的绝对值不知道,S的绝对值能够确定(热力学第三定律) 反应进度,1mol反应(与方程式写法有关) 计算Δr S mθ(T) (298.15K) (J·K-1·mol-1 )S mθ(298.15K)Δr Hθm(298.15K)(kJ·mol-1)Δr Gθm (298.15K ) (kJ·mol-1) 参考态单质: 1 参考态单质的Δf Hθm=0 Δf Gθm=0 S mθ(T) ≠0 2. Δf Hθm,Δf Gθm单位是kJ·mol-1,S mθ(T)的单位是J·K-1·mol-1。 对于化学反应aA+bB=dD+gG Δr Sθm (298.15K) ={d S mθ(D) +g S mθ(G)}-{a S mθ(A)+b S mθ(B)} Δr Hθm (298.15K)={dΔf Hθm(D) +gΔf Hθm(G) }- {aΔf Hθm(A)+bΔf Hθm(B)} Δr Gθm (298.15K)={gΔf Gθm(G)+dΔf Gθm(D)}-{aΔf Gθm(A)+bΔf Gθm(B)} 在等温、等压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体系由状态1变到状态2,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与过程自发性的关系如下:△G<0 自发过程△G=0 体系处于平衡态△G>0 非自发过程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Δr Gθm (T) =Δr Hθm (298.15K) -TΔr Sθm (298.15K) 如何计算Δr Gθm?在标准状态、温度为298.15K时,由Δf Gθm (298.15K)计算Δr Gθm (298.15K) ?在标准状态,指定温度下可由G-H公式计算Δr Gθm (T) T转= Δr Hθm (298.15K)/ Δr Sθm(298.15K) (上下单位要一致)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 用下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v = νB-1dC B/dt 单位:mol?m-3?s-1 (1)数值的大小与选择的物质种类无关,对同一反应,只有一个值; (2)对于反应物, v B与ΔC B 均为负值; 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高一化学课《物质的量》评课稿

高一化学课《物质的量》评课稿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评稿 今天有幸听取了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受益匪浅,感受良多。下面是我对潘老师的进行的点评: 潘老师这节为物质的量第二时,即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在本节中,将计算题很好地进行分类,将计算分为过量计算和混合物计算,习题过程中由易到难,将难度进行分割,使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反映良好。 在潘老师板书上,将例题过程完整地呈现出,让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习体会。学生紧能够紧跟跟老师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这堂对高一新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化学习题,一堂下,学生反应热烈,堂练习完成良好。 首先,而李老师利用“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哪段又是具体描写他的发现的?”这两个问题,不仅将串了起,还让学生懂得在中找到答案,另外李老师口头解释补充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再次在堂上,李老师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组织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内容,

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李老师上一开始,就让学生对题发出质疑,然后又让他们在中自己找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也学生要懂得发现问题,然后再努力解决问题。总之,李老师的堂过渡语真是非常精彩。我们知道,适合的堂过渡语不仅能理清学生的思路,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顺理成地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当然,这么精彩的过渡语离不开老师前的辛苦准备,真努力。 1、整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堂中,堂效果较好。 2、精心设计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3、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4、整节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6、老师这节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7、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8、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人整体上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9、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改的理念体现

重庆大学大学化学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1 1.△f H m(298.15K)=44.01 kJ·mol-1 2mol时,△H(298.15K)=88.02kJ 吸热Q p=△H=88.02kJ 做功W=83.06 kJ 2.νA= -3,νB= -1,νc= 2,△ξ(1)=0.5mol 3.(1)△ξ(1)=4mol △r H m(298.15K)= -92.30kJ·mol-1 △r H(298.15K)= -369.2kJ (2)△ξ(2)=2mol △r m(298.15K)= -184.6kJ·mol-1 △r H (298.15K)= -369.2kJ 4.△f m(298.15K)= -157kJ·mol-1 5.A.△r m(298.15K)分别为 -2599kJ·mol-1,-890.3kJ·mol-1,-566.0kJ·mol-1 B.△c H 分别为 -1299.5kJ·mol-1,-890.3kJ·mol-1,-283.0kJ·mol-1 C.发热量排队C2H2>CH4>CO D.发热量排队CH4>C2H2>CO 6.(1)C,(2)B 7.(1)31.7kJ,(2)1.91×103kJ·mol-1 8.△= -626.6kJ·mol-1 10.△r m(298.15K)=173.14kJ·mol-1,有 11. △f m(298.15K)= -1015kJ·mol-1 12.B 13.T<1.24×103K,建议不可行,因为任何温度下,△r G(T)>0 14.D1912K 16.T<463.7K

公开课评课意见与建议摘录

公开课评课意见与建议摘录(部分) 评价建议: 能抓住课本重难点,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营养结构作详细讲解,课堂气氛活跃,教态自然,语言响亮。 思路清晰,知识点讲解概括性强,但无过渡。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气氛活跃。 图文并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重难点不突出。教态自然,学生精神饱满。 课堂概括能力强,讲课有条理。内容可能讲得有点多,学生难以消化。 对知识点的把握较准,重难点知识讲解清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授课内容过多,使重难点知识不够突出。 课堂内容丰富,广泛,重难点不突出。老师课堂控制力强,节奏紧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师生交流互动较少。 备课充分,知识呈现条理清晰,师生互动有效,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多媒体应用有效,重难点明显,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有效。学生思维发展较好,师生关系和谐。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结合上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气氛好。课后还能利用一些选择题进行强化训练。语言清晰,语速平缓。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准备充分,备课深入,知识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应用动画,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教学过程清晰,有条理。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良好,及时

进行练习巩固知识,但时间安排不足,练习不够时间完成,做练习时没有展开全屏,后面比较难看清楚。 语言清晰,知识点明了。图文并茂,色彩多样。激情不大,适合好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听听就开小差了。 课件制作的非常有创意。学生占有的时间较少,没有很好的做到师生间有效互动,课堂的交流方式显得很单一。 图片很适合本节课,展示的很好。重难点不够突出。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互关系是重点,应花点时间讲透、讲懂。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做题时,先让学生做,在进行分析。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有亲和力。 课件图片展示生动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充实,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讲得多了点,师生互动少了点。 ppt的动画部分做的很漂亮,教态自然,语言清晰,但要精神饱满。 图片展示很好,能形象直观展示内容。讲课过于紧凑,学生缺乏思考讨论的空间。师生互动不够灵活。生态系统成分之间关系的那个图没有把它们各成分联系起来解释,缺乏整体性,讲的不够透彻。 课件图片丰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幻灯片可以做的更简化些。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在这方面注意些。

重庆大学大学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重庆大学大学化学(Ⅰ)期末考试试卷(B) 试卷号:B070005 学院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5页) 一、对的在题末括号内填“+”、错的填“-”。 (本大题分9小题, 每小题1分, 共9分) 1、一个反应如果是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表示补充了能量,因而有助于提高该反应进行的程度。答:() 2、现有H2CO 3、H2SO 4、NaOH、NH4Ac 四种溶液,浓度均为0.01 mol?dm-3,同温度下在这四种溶液中,c(H+) 与c(OH-) 之乘积均相等。答:()3、用两条相同的锌棒,一条插入盛有0.1 mol?dm-3 ZnSO4溶液的烧杯中,另一条插入盛有0.5 mol?dm-3ZnSO4溶液的烧杯中,并用盐桥将两只烧杯中溶液联接起来,便可组成一个原电池。答:()4、冰与干冰相比,其熔点和沸点等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冰中H2O 分子间比干冰中CO2分子间多了一种氢键作用的缘故。答:() 5、已知HCN 是直线形分子,所以它是非极性分子。答:() 6、升高温度,使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提高,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降低,从而使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答:() 7、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不同点在于阴极处的电极反应不同:析氢腐蚀时,阴极上H+放电析出H2;而吸氧腐蚀时,阴极上是O2得电子变成OH-。答:() 8、实验测得CS2是直线型结构的分子,则分子中共有4 个σ键。 答:() 9、螯合物的稳定性大于一般配合物。答:() 二、将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末的括号内。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有两个,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给2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本大题分14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8分) 1、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答:() (1) 低温高压(2) 高温低压(3) 低温低压(4) 高温高压 2、温度一定,在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0.1mol?dm-3BaCl2溶液,则BaSO4的溶解度可能发生的变化是答:()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范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重庆大学大学化学习题答案

成绩 重庆大学大学化学(Ⅱ)期末考试试卷(B) 学院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5页) 大题一二三四 成绩 一、对的在题末括号内填“+”、错的填“-”。 (本大题分9小题, 每小题1分, 共9分) 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都是离子键。答() 2、所有电子的电子云都有方向性。答() 3、微细的铝粉、麦面粉、煤粉等与乙醚、丙酮、苯等类似,也属于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危险品。答() 4、 r H大,并不预示其反应速率快。答:() 5、由于共价键十分牢固,因而共价化合物的熔点均较高。 答() 6、稀有气体固态时,在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所以它们的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答() 7、同一元素的离子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答() 8、碳原子只有两个未成对电子,故只能形成2 个共价键。 答() 9、过渡元素在高氧化态时一般均可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答() 二、将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末的括号内。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有两个,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给2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本大题分11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2分) 1、下列各系统中,具有最大摩尔熵值的是答:()(1) 20 K 时的冰(2) 273.15 K 时的冰 (3) 373.15 K 时的水蒸气(4) 400 K 时的水蒸气 2、H2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有答() (1) 氢键 (2) 取向力 (3) 诱导力 (4) 色散力

3、在一定条件下,由蔗糖水溶液、冰、水蒸气、氧气、氮气组成的系统中有答()(1) 三个相(2) 四个相(3) 三种组分(4) 四种组分(5) 五种组分 4、确定多电子原子中,轨道的能量的是答()(1)n (2)n和l (3)n,l和m (4)n,l,m和m s 5氢作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能源,下列各项中尚需研究解决的有答() (1) H2是一种没有污染的能源 (2) 用水制氢资源丰富 (3) H2的运输方便、安全 (4) H2的燃烧热值大 (5) 价廉的制氢方法和技术 6、下列有机高聚物中电绝缘性最好的是答:() (1) 酚醛树脂 (2) 聚氯乙烯 (3) 聚四氟乙烯 (4) 聚酰胺 7、下列有机高聚物中,最适宜作粘结剂,且使用范围最广的粘结剂是答:() (1) 聚碳酸酯 (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3) 环氧树脂 (4) 酚醛树脂 8、在由气体A 与B 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组分A 的分压力与总压力之比等于答:()(1) A 组分的摩尔分数(2) A 组分的分体积与总体积之比(3) B 组分的分压力与总压力之比 (4) A 组分与 B 组分的分体积之比 9、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已知有一气态化合物分解只产生两种气态物质:单质磷蒸气和氢气。4 体积的该气态化合物分解产生1 体积单质磷蒸气和 6 体积氢气。对此最简单的解释是该单质磷气体的分子式是答:()(1) P (2) P2(3) P3(4) P4 10、可制备耐热合金的金属元素是答() (1) Cu (2) Ag (3) Mo (4) Ni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1) 一定温度下气液两相达平衡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液体的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2) 氢的电极电势是零

化学听课记录

表1听课纪录设计 2. 案例分析——“氯气的性质”听课纪录

3. 对使用者的建议 3.1灵活运用表1:可以横向纪录活动(情境或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指向(知识技能要素→知识技能结构→活动经验结构),也可纵向纪录。 3.2有目的纪录:对于听课者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做好翔实的纪录,这里的详记不是对授课者的口述笔录,而是把听课者的思考及时融入并记录,对于授课者的某些设计或行为,听课者还应及时纪录遗憾。 3.3听课的问题准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的行为、态度、思想情感,提出问题的思路等,听课者应及时纪录这些问题,并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 3.4整理听课笔记:这是听课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问题的分类(导向性问题、形成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及目标指向这一块,有时需要听课者在课后进行综合审视才能定夺,因为有些问题及目标指向具有综合性。 二、评课设计的实践研究 1. 评课设计的思维框架 表2评课设计

2. 评课的实施——评“氯气的性质”一课 2.1 评教育理念 本节课教师提问次数22次,个别回答次数13次,师生互动时间24分钟,多数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教学中多次使用了对比、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学生对氯气(含氯水)的性质及相关实验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对氯气在生活及生产的影响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道德观、学习观及绩效观,但教师讲解的时间约占教学总时间的60%,说明本节课没有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教学设计还有较大开发空间。 2.2 评目标定位 本节课定位的目标是: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气与铜、氢气反应的现象,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分析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及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课标要求。 2.3 评核心内容 本节课从氯气泄漏事故及氯原子结构出发,引出系列问题,然后结合实验现象,依次呈现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氢气及铜的反应、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氯气与水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及线索引探的思想。 2.4 评问题设置 在本节课中,教师善于设计台阶式问题,从导向性问题到形成性问题再到发展性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教学连续性较好。 2.5 评学习策略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播放氯气泄漏的场景及氯水见光分解的动画、展示氯水样品、演示实验,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分析氯气化学性质时,应用了辩证逻辑推理(结构决定性质)及形势逻辑推理(演绎→归纳→演绎),使学生认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可见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合理且必要的。 2.6评教学监控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讨论综合教学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3. 对使用者的建议 3.1 本评课设计属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综合评价一节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评课时可以找侧重点,从局部上评。 3.2 评课时评价指标可以多样化,其中有四点是应该关注的:一面(课堂的整体效果)、二线(教师教的主线及学生学的主线)、三点(课堂教学的亮点)、四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听、评课评语与建议1 1)能立足双基展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能利用练习加以温习巩固,从而夯实基础知识; 2)建议:①分析讲授题目时要注意思惟的分散,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创设例情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听、评课评语2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谆谆引诱,创设情形:引发学生思惟,增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体现新课程的“3 维目标”; 2)教学进程逻辑性较强,教学思路严谨,作为1名新教师来讲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3)建议:①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②创设的例可以增加1些难度,更好训练学生的思惟;③备课要斟酌多种因素,上课要灵活(遇到例,可让学生讨论)。 听、评课评语3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增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惟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3维目标”; 4)这是1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

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1点上老师还应加强;5)较成功的1节课,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1. 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公道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授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力的前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在课堂上除接受知识,还带着本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1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1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与教师交往之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课堂活动展开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该老师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然后老师来描写,然后学生再通过回想老师说的话来话两条直线,这样的教学很有创意,学生的思惟会很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要是授课老师的表情更丰富1点就更完善了。 2. 教学进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掌控重点,突出难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视察操作比较料想推理交换等多种情势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进程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换等。体现培养学生学数学思惟方式,培养思惟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从学生实际动身,充分相信学生自己会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同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教师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到达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学生思惟活跃,信息交换畅通;学生会学,课堂气氛好。使学

重庆大学有机化学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2)共价键:共价键(covalent bond)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的化学结构叫做共价键。 (3)同分异构:同分异构是一种有相同化学式,有同样的化学键而有不同的原子排列的化合物的现象。 (4)杂化: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 (5)偶极矩: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r和电荷中心所带电量q的乘积,叫做偶极矩μ=r×q。它是一个矢量,方向规定为从负电荷中心指向正电荷中心。 (6)诱导效应: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 (7)异裂:共价键断裂时,共用电子对完全转移给成键原子中的某个原子,形成了正、负离子,这种断键方式称为异裂。 (8)德华力:在化学常指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9)键角:分子中和两个相邻化学键之间的夹角。 (10)Lewis酸:路易斯酸(Lewis Acid,LA)是指电子接受体,可看作形成配位键的中心体。 (11)疏水作用:非极性分子间或分子的非极性基团间的吸引力。导致这些基团在水性环境中的缔合。 (12)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 2.(1)(2)(3)(4) (5)(6)(7)

化学听课记录

表1 听课纪录设计

3. 对使用者的建议 灵活运用表1:可以横向纪录活动(情境或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指向(知识技能要素→知识技能结构→活动经验结构),也可纵向纪录。 有目的纪录:对于听课者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做好翔实的纪录,这里的详记不是对授课者的口述笔录,而是把听课者的思考及时融入并记录,对于授课者的某些设计或行为,听课者还应及时纪录遗憾。听课的问题准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的行为、态度、思想情感,提出问题的思路等,听课者应及时纪录这些问题,并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 整理听课笔记:这是听课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问题的分类(导向性问题、形成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及目标指向这一块,有时需要听课者在课后进行综合审视才能定夺,因为有些问题及目标指向具有综合性。 二、评课设计的实践研究 1. 评课设计的思维框架

2. 评课的实施——评“氯气的性质”一课 评教育理念 本节课教师提问次数22次,个别回答次数13次,师生互动时间24分钟,多数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教学中多次使用了对比、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学生对氯气(含氯水)的性质及相关实验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对氯气在生活及生产的影响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道德观、学习观及绩效观,但教师讲解的时间约占教学总时间的60%,说明本节课没有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教学设计还有较大开发空间。 评目标定位

本节课定位的目标是: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气与铜、氢气反应的现象,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分析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及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课标要求。 评核心内容 本节课从氯气泄漏事故及氯原子结构出发,引出系列问题,然后结合实验现象,依次呈现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氢气及铜的反应、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氯气与水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及线索引探的思想。 评问题设置 在本节课中,教师善于设计台阶式问题,从导向性问题到形成性问题再到发展性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教学连续性较好。 评学习策略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播放氯气泄漏的场景及氯水见光分解的动画、展示氯水样品、演示实验,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分析氯气化学性质时,应用了辩证逻辑推理(结构决定性质)及形势逻辑推理(演绎→归纳→演绎),使学生认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可见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合理且必要的。 评教学监控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讨论综合教学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3. 对使用者的建议 本评课设计属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综合评价一节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评课时可以找侧重点,从局部上评。 评课时评价指标可以多样化,其中有四点是应该关注的:一面(课堂的整体效果)、二线(教师教的主线及学生学的主线)、三点(课堂教学的亮点)、四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