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

管仲《治国》
管仲《治国》

《管子·治国第四十八》白话译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译文】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译文】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

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译文】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管仲:《治国》全文阅读

管仲:《治国》全文阅读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 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 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 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 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倍贷以给上之 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 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 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 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 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 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 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 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 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 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 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少时常与鲍叔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 游目骋怀() 欺童叟无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讽赋欺相如() 善鲍叔终善遇之()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尽善尽( )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 事世异则事异() 管仲事公子纠() 进鲍叔遂进管仲()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群臣进谏《战国策》() 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 吕公者,好相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 管仲既用() 三军既惑且疑()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以不以为言() 梁以此奇籍() 齐桓公以霸() 鲍叔不以我为贪()

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 仓廪实而知礼节()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因因而予之() 善因祸而为福() 因家沛焉() 因张良遂略韩地() 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 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 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 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 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 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 (2)匡救其恶()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

管仲治国

管仲治国 摘要和引子: 本文是最近看老版春秋战国电视剧和读了一些史料的总结,主要分三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讲管仲从囚犯到宰相的过程,当然他那时候的齐国宰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长,齐桓公也就是现在的省委书记而已,呵呵。第二部分身临其境,假如你是管仲,在那种情况下你将怎么样治理齐国呢?我想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够的,当然他还做了一些伍鄙制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城乡二元结构,当然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第三部分主要讲齐国怎么样和平崛起与仁爱称霸,关于“尊王攘夷”是可以和“远交近攻”、“挟天子以令诸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农村包围城市”等等 战略思想并驾齐驱的,有想法,可操作。最后再说一下这个题目为什么叫“管仲治国”, 不叫“管仲改革”,这也是管仲只是强齐半世,一些措施没有完全继续贯彻,称改革那商 鞅就没词用了。当然管仲的一些古典的经济思想是对的,需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发挥,而且我们今天的人肯定要做得比古人要好才行。 管仲治国(上):从囚犯到宰相 梁启超先生曾经把管仲、商鞅、李德裕、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在这个小册子里面,除了李德裕和诸葛亮,其他四个人我们都会详细提到。中国台湾的柏杨先生对此排名有异议,把李德裕换成王猛,我虽然不赞同,但是这也算一家之言吧。第一部分我想论述一下管仲治国的故事。提起他,一般人说想起两件事,一个是管鲍之交,一个是尊王攘夷,这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我们不会过多的强调这些,我们主要说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全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对外,管仲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正是他的精心辅佐,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齐国都城临淄郊外。刚刚登基不久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亲临郊外,隆重欢迎一个刚刚被押解回来的囚徒,并恳请他出任齐国的国相。这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背景,大概一年前,原来的国君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逃亡国外。公孙无知确实也挺无知的,做了国君不到一年,也被人杀死了,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最赚钱的营生就是当刺客,经常会有贵族王公大臣死于非命,这也是社会体制问题,当体制内不能解决的时候,人们总是寻求体制外的解决方式。一时间,国内无主,齐国大乱。当时对于逃亡国外的两兄弟来说,谁先回国,谁就可能先继承国君位。公子小白走得快,管仲也怕他先到,就在路上截住,放了个冷箭,以前我们都知道,管仲文采治国很在行,其实管仲文武双全,骑射也很好,但是庆幸的是,这一箭没能射中,小白诈死。两兄弟比心计,公子纠逊色太多。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之所以假设是为了说明问题,假设公子纠先到,凭小白的智商和情商估计最后的国君还是他。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小白当上国君之后,公子纠当然不服,就请鲁国发兵攻打齐国,只不过后来败了,公子纠也惨遭杀害。前面的假设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公子小白绝非等闲之辈。那个时代,领导的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国家的水平。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第三册国学经典

莱州小学母语“阳光绿洲”第三册主题单元国学经典诵读 一、美丽的秋天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声律启蒙》) 3.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声律启蒙》) 4.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诗词诵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二、学校生活 1.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 2.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礼记·表记》) 3.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6.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三字经》)

7.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 殆。(《孙子兵法》) 诗词诵读: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唐】崔道融《溪居即事》) 三、爱祖国 1.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是故只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职,此兆人之忠也。(《忠经·兆人》) 2.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左传·昭公元年》) 3.辞不忘国,忠信也;先国后己,卑让也。(《左传·昭公二年》) 4.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墨子·春秋》) 5.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6.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7.贤者不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宋苏洵《管仲论》) 诗词诵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节选) 四、科学看问题想问题 1.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汉刘向《说苑·杂言》)

治国必先富民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试题】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答:(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答: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这一远见卓识。【参考答案】 1.(1)的人(2)就(3)这样 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 2007年四川省安岳县中考语文试题)【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评析】这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治国常富,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管仲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资料讲解

《管仲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

《管仲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 管仲囚焉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子孙世禄于齐 D 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禄: ②多: (2)翻译这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声律启蒙十一真(详细注解及典故来历)

目录 声律启蒙.十一真之一 (2) 声律启蒙.十一真之二 (6) 声律启蒙.十一真之三 (11)

声律启蒙·十一真之一 xiéduìzhènɡ,jiǎduìzhēn 邪对正,假对真 xièzhìduìqílín 獬豸对麒麟 hán lúduìsūyàn 韩卢对苏雁 lùjúduìzhuānɡchūn 陆橘对庄椿 hán wǔɡuǐ,lǐsān rén 韩五鬼,李三人 běi wèi duìxīqín 北魏对西秦 chán mínɡāi mùxià 蝉鸣哀暮夏 yīnɡzhuàn yuàn cán chūn 莺啭怨残春 yěshāo yàn ténɡhónɡshu òshuò 野烧焰腾红烁烁 xīliúbōzhòu bìlín lín 溪流波皱碧粼粼 xínɡwúzōnɡ,jūwúlú 行无踪,居无庐 sònɡchénɡjiǔdé 颂成《酒德》 dònɡyǒu shí,cánɡyǒu jié 动有时,藏有节 lùn zhùqián shén 论著《钱神》 【解析】 邪对正,假对真,獬豸对麒麟 獬豸(xiè zhì)传说中的独角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独角,能分辨曲直,见人打斗時,会用角触理亏的人,是正义的化身。 [汉]扬孚《异物志》载:“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

麒麟传说中的独角仁兽。雄曰麒,雌曰麟。形象是龙头,马身,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人们把麒麟的出现视为祥瑞。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延伸阅读:古文法字源于獬豸 祖先在创构“法”字上,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灋”。《字源》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想象力。“灋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说文解字》释为“灋,解廌(zhì)兽(即獬豸)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看来,“灋”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应该对任何人都公平如水。 韩卢对苏雁 韩卢韩卢是战国时韩国的名犬。色黑,故名卢。《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韩卢也在今后成为狗的别称。 有成语 [ 韩卢逐块 ],意思是狗只知道追逐人投掷的土块。比喻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不能弄清事物本质;或做事只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抓不住根本;引申为白费精力。 苏雁传说西汉使者苏武被匈奴单于放逐北海牧羊期间,利用南飞鸿雁向汉帝捎信,告知自己在北海牧羊。后人因以“苏雁”或“雁足”比喻书信(详见本系列第23讲“延伸阅读:鱼鸿尺素本无凭”)。 陆橘对庄椿

管仲治国与校长治校

管仲治国与校长治校 新沂市北沟镇田吴小学徐勤再 刘向的《说苑尊贤》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 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孔子认为管仲之所以能让齐桓公成为春秋诸侯霸主,关键就是因为管仲从齐桓公那里得到了“官、钱、权”。 管仲“得此三权”治理好了一个国家,校长也只有“得此三权”才能治理好一所学校。 校长是最小的官,也是最窝囊的官。校长不能与上级意见相左,上级说的正确,校长要执行,上级说的不正确,校长也要执行;校长不能处理犯错误的教师,因为校长处理了犯错误的教师就会与教师之间产生矛盾,而校长一旦和教师之间有矛盾,这所学校就不是和谐校园;校长不能处理犯错误的学生,即使是对犯了重大错误的学生,校长也不能处理,因为校长批评他就是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开除他就是在剥夺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校长不能理直气壮地和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讲道理,因为校长一旦哪句话说得不中家长的意,有些家长轻者会找到校长的上级去告刁状,或直接到学校里闹的鸡犬不宁,重者这

些家长会上访,或在网上搬弄是非……凡此种种,让学校校长当得不像校长。俗话说:“无力不劝架,无势不圆场”。校长在学校大小也算个“官”,既然是个“官”,就必须有一定的地位。“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即使是尧这样一位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大贤、大才之人,若没有一定的地位,至多也就能管三个人罢了。所以,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给校长封官加爵,但是应该着力提高广大中小学校长的地位。否则,校长虽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但人微言轻,其言其行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让“当得不像校长”的校长去担当事关国计民生的教育改革重任,无异于纸上谈兵。 校长不能谈钱。哪个校长如果经常谈钱,就会被认为俗气、无能、没有开拓精神、不理解政府难处,并且会被“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冠冕堂皇的话搪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不是与世隔绝、没有人间烟火的地方,许多只有用钱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靠钱去解决。学校修修补补需要钱,虽然校长和教师可以义务出力出工,但是购买材料需要付现金;学校购买图书仪器需要钱,虽然校长可以号召师生捐赠,但是很难保证质量;学校添置教具、学具需要钱,虽然校长可以发动师生动手制作,但是不能保证使用效果;学校表彰先进教师需要钱,虽然校长可以用尽华丽辞藻来表扬先进的教师,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鼓励已经越来越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需要钱的地方很多,但是校长手里掌握的钱却很少。自从中小学的财务实

管仲列传练习题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论卑.而易行卑:卑微 B.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纠正 解析A项,卑:平易。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 B.鲍叔知.其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诸侯由是归.齐视死忽如归. D.上服度.则六亲固物换星移几度.秋 解析均为表被动。B分别为知道/知识;C分别为归顺/回家;D分别为制度/量词,次,回。 答案 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 B.然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 C.鲍叔知其.贤国无主,其.能久乎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虎谋皮 解析D项,均为介词,和。A.介词,把/动词,认为;B.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3分)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B.岂以为 ..周道衰微

C.仓廪实而知礼节 .. 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 解析“穷困”在句中指处境困窘。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管仲因而信.之 B.贵.轻重,慎权衡 C.然孔子小.之 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解析A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A 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⑦甚矣,汝之不惠⑧求人可使报秦也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⑩刘备,天下枭雄 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 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 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 解析①③⑤宾语前置句/②④被动句/⑥⑩判断句/⑦主谓倒装句/⑧⑨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7.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①政绩才干;③管仲政治策略的影响;⑥引古人话对管仲的评价; ②④⑤管仲的民本思想。 答案 C

先秦十三位大思想家

先秦十三位大思想家 (按照生年先后排序) “先秦”,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止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此一时期约为东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主要学术思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此时大思想家辈出,皆能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其为“先秦诸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诸子之说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其著作成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宝贵资料。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称号中的“子”,为时人对其尊称,意为先生和圣人。 在此依据相关文献,搜集整编先秦十三位大思想家资料简介如下。 一、管子——“圣人之师”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号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其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二、老子——“道教始祖” 老聃(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聃,谥号伯阳,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安徽涡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三、晏子——“辞令大腕” 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又称晏子,汉族,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晏弱病死,晏婴继任齐卿,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60余年。晏子甚是睿智,爱民,不辱使命,为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

管仲治国之道

管仲治国之道

————————————————————————————————作者:————————————————————————————————日期:

一、绪论 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被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在鲍叔牙的举荐下,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霸业。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的时候,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管仲的治国之道也在其霸业中得以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华民族自西周以来是王道传统,即所谓的王政,而从管仲开始以后叫霸道,即所谓的霸政。管仲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也就是霸政模式。这样的模式跟之前的王政传统是不一样的,孟子说过,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在他看来,王政模式中,政治只是手段,道德才是目的,政治的最高目的是让全体国民有一个非常高的道德境界。但霸政不一样,它是功利的,道德在这里变成了为实现功利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西周的王权本来是统一的,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的权力不断衰落,各个诸侯国都在富国强兵,谋求扩张,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在管仲的主政下,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走向了强盛。管仲让齐国强盛起来的这个过程并不难,难的是当齐国的经济起来以后,它的道德建设。在当时的环境下,迅速发展经济是让国家强大起来的首要因素,所以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和“衣食足”。一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接下来的就是怎样治国。管仲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从治国战略的高度看待法治,并从德行相辅、礼法并重的角度看待用法。 管仲的治国之道在春秋时期齐国称霸的时候得以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思想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大国,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用礼义廉耻来教化人民,提高人民的素质。本篇论文所论述的是其治国之道与礼义廉耻以及它们的关系。 二、管仲的治国之道 管仲治国的三重点是:先经济、次政治、后军事。经济方面,管仲造福民众的一条重要原则: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政治方面:顺应民心、礼法并用。军事方面,制服天下国家用三招: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他以这样的治国谋略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的经济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核心是主张富民。在先秦诸子中,管仲是非常重视经济问题的,并且对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形成了朴素的认识。《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道德进步必须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义利观,所以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1认为只有让百姓富足,他们才能知礼守法,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衣食需求之后,人们才会有廉耻之心,国家才易于治理,反之,国家则难于治理。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

管仲列传复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 欺.(占便宜)鲍叔,鲍叔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侍奉)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使。。。。。。会盟)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做生意),分财利多自与.(给),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处境艰难)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做官)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才),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居于。。。。。。之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根据)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使。。。。。。富裕)国强.(使。。。。。。强大)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主张)曰:“仓廪.(粮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遵循)度.(法度,法纪)则六亲固。四维.(纲纪)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到、往)原,令顺民心。”故论卑.(简单、浅显)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趁机)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转变)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重视)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修治)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使。。。。。。信守)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给予)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相比)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 ..(认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轻视)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竟然)称霸哉?语曰“将.(帮助、鼓励)顺其美,匡.(匡正、纠正)救.(制止)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大概)管仲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乎? 翻译: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③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④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⑤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⑥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⑦将.顺其美,匡救 ..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管仲“霸王之业”的“道”与“术”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管仲“霸王之业”的“道”与“术”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管仲的治国之道就是要“以人为本”;成功之术则在于贯彻发展战略要有战略定力,执政的原则性、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事先大功,政自小始,强化领导力,确保战略目标有力推进;要营造良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扩大影响力。 标签:天道霸;王之业;成功之术 管仲是我國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管仲生活的周朝春秋前期正处于周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国脱离周王室管控的动乱年代。管仲拜为齐国宰相后依据“天道”制定“霸王之业”的强国梦,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治理国家,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重塑周王室的政治威信,加强与各诸侯国的结盟,使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时期首霸,管仲也被后人尊称为中华第一相。管仲的思想、治国理念和成功实践是历代研究和效法的重点。特别是今天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同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研究管仲的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正确树立人生梦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管仲“天道”观是“霸王之业”顶层设计的思想基础 管仲的人道观实质就是运用天道观分析理解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通过天道观分析、认识、顺应人道,治国理政。 管仲认为“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主宰,是循环往复、不断阴阳变化的,体现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道”看不见摸不着,是天时、地利与人合的根本主导力量。《管子·内业》(以下凡此篇只注篇名)认为“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正》篇也说,“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事物物极必反。《重令》指出“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白心》指出:“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1.1 管仲认为人必须顺应、效法天道 在《五行》中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形势》说:“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人的活动必须效法、顺应天道,待时而动,才能不断发展获得成功;违背天之道,即使短暂成功,也终隐藏风险。 顺应天地之道,也包含顺应日月、四时等自然之道。“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材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内业》)” 《版法解》篇也说:“万物尊天,而贵风雨,所以尊天者,为其莫不受命焉也;所以贵风雨者,为其莫不待风而动,待雨而濡也。” 1.2 人道就是对天道的效法,人必须象像顺应天道一样顺应人道 管仲通过揭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解释人类社会兴衰循环的规律,并通过这

2020《史记选读》文言文复习精编+精练管仲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文言文复习精编 管仲列传 《刺客列传》一文选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将再度加强对文言字词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1.颍(yǐng)上 2.鲍(bào) 3.商贾(gǔ) 4.不肖(xiào ) 5.齐桓(huán )公 6.匡(kuāng)正 7.仓廪(lǐn ) 8.少姬(jī )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2.鲍叔知.其贤:了解 3.常欺.鲍叔:欺负 4.鲍叔终善.遇之:对待 5.不以为言 ...:把这种事对外说 6.管仲事.公子纠:侍奉 7.管仲囚.焉:被囚禁 8.鲍叔遂进.管仲:推荐 9.任政 ..于齐:执政 10.九合.诸侯:会合 11.一./匡.天下:完全/匡正 12.齐桓公以霸.:称霸 13.尝与鲍叔贾.:经商 14.分财利多自与 ..:给自己15.鲍叔不以.我为贪:认为是 16.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做官/被 17.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贤能 18.吾尝三战三走.:逃跑 19.邵忽死.之:为……而死 20.与俗.同好恶:平民百姓 21.仓廪 ..实而知礼节:仓库 22.上./服./度.则六亲固:上位者/ 遵循/礼法 23.四维.不张:纲纪 24.令.顺民心:法令 25.因而予.之:给 26.贵.轻重:重视 27.慎权./衡.:秤砣/秤杆(引申义见 “考点四·古今异义”) 28.桓公实.怒少姬:实际上 29.责./包茅 ..不入贡于.周室: 责备/周王祭祀滤酒之物/向 30.令燕修.召公之政:恢复 31.桓公欲背.曹沫之约:背弃 32.诸侯由是 ..归齐:从此 33.知与.之为取:给 34.管仲世所谓 ..贤臣:认为是 35.而不勉.之至王:勉励 36.乃.称霸哉:仅仅 37.将./顺.其美:扶持/顺从 38.匡./救.其恶:纠正/制止 (一)使动用法 1.富.国强.兵:使…富/使…强 2.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 (二)意动用法 1.然孔子小.之: 以…为小,轻视2.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 下也:以…为羞/以…为耻 (三)名词作动词 齐桓公以霸.:称霸 (四)名词作状语 1.桓公北.征山戎:向北 2.南.袭蔡:向南 (五)形容词作名词 1.将顺其美.:美好的事 2.匡救其恶.:不好的事 字音与字形考点 重点实词考点 词类活用考点

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编辑[guǎn zhòng]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1]“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孟子·告子下》中说“管夷吾举于士”。是指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2-3]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笑看晏子和管仲浅谈为人和处事

笑看晏子和管仲浅谈为人与处事 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笑看晏子和管仲浅谈为人与处事 世事苍茫,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舞台的主角,怎样扮演好这个角色?把人生演绎到什么程度?是精彩纷呈,还是暗淡无光?是雄浑激越,还是默默无声?是衣锦荣归,还是颗粒无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平凡,然而真正伟大的人有几个! 晏子和管仲应当是真正伟大的人,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纷呈的是雄浑激越的!之所以事业有成,为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被后人歌功颂德,永载史册,这应当是与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息息相关的!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秘)人。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晏子深谙治国之道,出使不辱国格和国威。由奢入简难由俭入奢易,晏子身为皇亲贵戚,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活上却特别的节俭。权倾朝野力压群雄却谦恭下士,一生廉洁无私,心胸坦荡,生活简朴,清心寡欲乐观豁达,处其自然。提倡仁者长寿,和则养生。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三国刘备曾说勿以善小

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管仲不拘小节无愧做大事者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即达,达济天下,管仲有有大胸怀,大气概,难怪能在官场登峰造极;谦虚使人进步骄傲叫人落后,管仲做人谦虚而谨慎,因此美名远扬,事迹流芳百世! 当然现在是21世纪,是一个和平与发展共存的时代,不再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割据,霸王纷争的状态,时代不再要求我们像晏子和管仲那样辅佐大王成就一番伟业!然而他们的为人和处事之道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做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晏子和管仲有,我们也不例外。以下是本人对为人处世的一点见解。 好好活着安全是福。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市场经济空前发达的社会,几十亿人挤在一个球上,为了生存,竞争可谓是白热化。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可是林子大了,什么虫子都有!这世界上的人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无所不有,真是让人防不慎防,所以呢,保全自己、以和为贵是最好的,不要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卷袖口搂裤管大打出手。花活一季人活一世,不容易啊,这辈子能投胎为人成为万物之灵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呀,所以既然生了下来就好好活下去吧,这世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所有的钱财、名利、欲望统统都可以抛之脑后,金钱能买来名贵的药材却买不来健康的身体;名利一不小心就让人遗臭万年;欲望让人醉深梦死堕落为奴! 以德为贵。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所以要处事,先要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