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第一章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③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

④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

7【简答题】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提出了“ecology”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指出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E.Odum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大学生生态学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

1【简答题】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因为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物种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食物网简单的系统,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功能上起关键作用的种,一旦消失或受严重破坏,就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剧烈波动。

2【简答题】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

1.食物链:研究能量流动方便实用但不能真正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2.食物网:阐明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但不是一个定性直观的描述,不便于各系统之间的比较和能量流动定量表达;

3.生态学金字塔:克服了食物网的弱点,但仍有大量信息难以表达,如两种食物链的重要能量流动,每次能量流动因呼吸造成的损失;

4.能量流动图:克服了以上弱点是目前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3【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类似于这样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与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可分为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和寄身食物链。

4【简答题】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其中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质合成为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为自身提供生存、生长的能量以及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能量;

消费者:进行能量传递,将能量由生产者逐级传递;

分解者:把植物动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能量;

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一个生活的环境,为生产者提供合成有机物质的无机物质。

5【简答题】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动态特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特征、稳定平衡特征和对外开放特征。

6【简答题】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

西部为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较为困难。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开发建设,就必须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环保先行,保护好绿洲等自然生态环境不能引进污染大、耗水大的项目,不能引进污染重的行业和产品。

7【简答题】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比如在草原上有草、羊和狼,如果羊增多,狼也会多;狼多到一定数量,羊就会下降。即一个物种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食物或天敌等因素,数量又会下降,即为自我调节,羊少了以后,狼由于食物短缺也会减少。

8【简答题】

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

存在。

生态危机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会受到伤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9【简答题】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平衡的标志: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界带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10【简答题】系统概念与系统的特征。

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的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系统特征:1.整体性:系统有界、水平分离特征、垂直分离特征;

2.有序性: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制,约着系统性质;各组分通过联系的相互作用性;各组分在功能上的分工合作性;

3.系统的整合效应性

第三章

1【简答题】如何测算次级生产量?简述其方法步骤。

首先测定能流参数。包括摄取量(I)、呼吸量(R)、同化量(A);计算次级生产的生产效率;绘制能量流动图。

2【简答题】简述几个基本能流参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摄取量(I):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

同化量(A):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对于植物:A指光合作用固定的日光能,常用总初级生产量来表示(GP或GPP),GP=NP+R

呼吸量(R):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生物呼吸消耗后净余同化能量值,以有机物质形式贮藏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对于植物:P指净初级生产量(NP或NPP);其中:NP=A-R=GP-R

3【简答题】用热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能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而热力学就是专门研究能量传递规律和能量形式转换规律的科学。

一个体系的能量发生了变化,必然环境的能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体系能量增加了,环境的能量必然减少,反之,亦然。对于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4【简答题】概述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对食草动物来说,食物资源是植物(净初级生产量),对食肉动物来说食物种群是指动物(次级生产量)。食肉动物捕到猎物后往往不是全部吃下去,而是剩下毛皮、骨头、内脏等等。所以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时往往损失很大。

5【简答题】简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过程能量损失的途径。

(1)日光能中不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紫外、红外辐射的能量损失。

(2)可见光中被反射而不能利用的能量损失。

(3)可见光中不具生理活性的生理无效光的损失。

(4)吸收了,但不足以引起光合作用机理中电子传递的非活性吸收的损失。

(5)制造了糖类,但形成了不稳定中间产物的能量损失。

(6)呼吸消耗的损失。

6【简答题】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效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温度、捕食、水、二氧化碳、光、营养等因素

7【简答题】在食物链层次上进行能流分析特点是什么?举例分析。

特点: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是把每一个物种都作为能量从生产者到顶级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当能量沿着一个食物链在几个物种间流动时,测定食物链每一个环节上的能量值,就可以提供生态系统内一系列特定点上能流的详细和准确资料。

由图中可以看出,①食物链每个环节的净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未被利用的部分占很大比例。②能量损失的另一个途径是呼吸消耗,植物呼吸消耗较少,动物则很大。

由于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种生物到另一种生物的流动过程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和通过呼吸以热的形式消耗的能量损失极大,致使鼬的数量不可能很多,因此鼬的潜在捕食者(如猫头鹰)即使能够存活的话,也要在该地区以外的大范

围内捕食才能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因此,由于能量在流动中的损失和消耗,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不可能很多。

8【简答题】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第四章

1【简答题】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

模式:水循环可以分为一个水分大循环和两个水分小循环。

水分大循环:海洋中的水受热蒸发以水汽形式进入到海洋上空,海洋上空的水汽在太阳能的推动下通过大气环流进行大尺度的移动,移动到陆地上空,陆地上空的水汽通过降水降落到陆地的地表,以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水等径流的形式又回到海洋,构成了一个水分大循环。

两个水分小循环:海洋水分小循环和陆地水分小循环。海洋中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受热蒸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海洋上空,海洋上空的水汽通过降水直接回到海洋,这就是一个海洋水分小循环;陆地表面的水一部分以物理蒸发的方式,通过通过地表或物体表面进入陆地上空,另一部分通过植物叶片的蒸腾的方式通过植物叶片进入陆地上空,这两个过程可以称为一个蒸发散,蒸散的水分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表面,这就是一个陆地水分小循环。

其次,全球水量平衡,河流,湖泊,海洋表层的水及土壤中的水都在不断地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中,而大气中的中的水分又通过降水回到陆地表面,总的来说,地球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在一定时间内总是相等的,即蒸发量=降水量。

特点:水循环是在太阳能推动下进行的,大气、海洋、陆地形成一个水循环系统,水循环也是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

地球上的水分通过降水和蒸散两种形式,基本达到平衡状态;

海洋水分小循环和陆地水分小循环,其蒸发和降水并不平衡,一般而言,海洋蒸发大于降水,陆地降水大于蒸发,海洋与陆地之间通过水分在大气层的大尺度移动和陆地水分径流完成二者之间的平衡。

2【简答题】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

模式图:氮的循环大致通过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是将大气圈中的气态氮通过与氧或氢的结合,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或者与氢结合形成氨

以后,进入土壤的过程。其中,固氮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生物固氮,这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自身固氮菌通过氧化有机碎屑获得能量,根瘤菌通过共生的植物提供能量,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二是高能固氮,即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等,形成氨和硝酸盐,随降水而到达地表;三是工业固氮。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或者氨进入土壤,植物通过过根部的吸收合成各种蛋白质,构成植物体的组成成分,将各种无机态的氮变成有机态的氮,植物通过食物链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转移,各营养级其尸体、枯枝落叶及排泄物通过氨化作用将有机态的氮进行分解和转化。

氨化作用:有机氮(氨基酸、核酸)在氨化细菌和真菌作用下,生成氨气和氨化合物,氨气与水结合生成铵盐(被植物体吸收利用);

硝化作用:是氨的氧化过程,其第一步是通过土壤中的亚硝化毛杆菌和海洋中的亚硝化球菌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进一步被土壤中硝化杆菌和海洋中的硝化球菌转化为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第一步是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释放NO。这种主要出现在有渍水和缺氧的土壤中,或水体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它是由异养类细菌所完成。然后亚硝酸盐进一步还原产生N2O和分子态氮,两者都是气体。

特点:

(1)固N作用:高能固N: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等作用,形成铵和硝酸盐,随降水而到达地表。≌8.9kg/hm2.;工业固N :20世纪末全世界固N能力达到了1亿吨/年。;生物固N:固N菌、根瘤菌、蓝藻等自养生物和异养微生物进行固N。大约占地球固N的90%。≌100-200kg/hm2.

(2)无机态氮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态氮,生物之间转移

(3)含N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3【简答题】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

模式:碳在大气、水体、土壤和岩石等库的循环大致经过以下途径:

碳的循环主要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它固定,生成糖类,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后再转化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在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机体内贮存,植物或动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最终释放到大气中。

当发生地质运动的时候,一部分动植物尸体在被分解之前被层积物所掩埋成为有机层积物,这些层积物经过漫长的掩埋,在热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变为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当它们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通过水体生态系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碳酸,一部分,一部分碳酸能把石灰岩变为可溶碳的重碳酸盐,并被河流输送到海洋中,海水中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含量是饱和的,吸纳新输入的碳酸盐便有等量的碳酸盐沉积下来,通过不同的沉积过程就形成为石灰岩,白云石等,当发生地质运动时,在化学和物理作用下,这些岩石被破坏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的碳酸由于在水中不稳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水中的二氧化碳参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然后进行这类似于陆生植物的过程,生物体内的碳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到大气中;

火山爆发也可使一部分有机碳和碳酸盐中的碳再次加入碳的循环

特点: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二氧化碳在大气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其扩散方向取决于两侧的相对浓度;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速度相对较快,最快几分钟或几小时就能够返回大气,一般在几周到几个月返回大气。

4【简答题】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

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一般模式:水循环(所有物质的循环都是在水的的推动下进行的。其库包括大气、海洋、江、河、湖、泊。)

气态循环,这类循环,参与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其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沉积循环,参与循环的物质及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微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其储存库为岩石,土壤,沉积物。

5【简答题】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

有毒物质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特点是具有生物放大作用(食物链的富集);

生态危害:

a.这些物质不易被生物内的酵素分解,危害生物体内的代谢作用,也不易排出体外,便累积于生物体内(易累积于肝脏和脂肪中);

b.经由食物链中各环节的消费者的食性关系而逐层累积。

c.在愈高级消费者体内,该有毒有害物质累积浓度愈高(形成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是指有毒物质的浓度通过食物链加以浓缩的过程)

第五章

1【简答题】论述低温对植物危害的机理与类型。

低温对植物造成影响主要是在低温时植物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其类型主要包括:

冻害:当温度低于零下一摄氏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是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寒害:即冷害,指喜温植物在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植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平衡造成的;

冻举:由于土壤冻结时,通常距地面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开始,逐渐向上加厚,由于在冻结时,会发生膨胀,植物的跟随着冰的形成而上移,而在解冻时,植物的根部便会露出,因而对植物造成损伤;

冻裂:多发生在温差较大的西南坡面上,由于下午太阳照射树干,夜间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木材导热慢,内膨胀,外冷缩的弦外拉力使树干纵向开裂;

生理干旱:冬季或早春,土壤解冻时,根系不活动,如果气温过暖,地面蒸腾加剧,但由于根系不活动,根系不能补充,时间长了,就会使树叶干枯,脱落。

2【简答题】简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植物对光的适应。

光因子是指绿色植物所吸收的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将一部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它不仅能供给自身的需要,而且还维持着人类和食物链中所有成员的生物量及生命过程。

生态作用:

紫外线95℅~97℅被表皮吸收,只有3℅~5℅进入叶肉,其破坏细胞分裂及生长素,促使植物矮化;破坏分子化学键对生物组织有破坏作用,并引起突变;可促使氧气的形成;

蓝紫光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吸收,还可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红橙光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光,光和效益强,其中红光还可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赤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红外光可促进植物茎的伸长生长,同时红外还可提高植物体温度,有利于种子和孢子的萌发。

植物对光的适应:

植物对光质的适应: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的差异,例如,陆生植物和分布在水表层的绿藻主要含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深海中的红藻含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褐藻和硅藻含叶黄素,这些色素种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对它们光质的适应;

植物对不同光强的适应:光强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所以说在无光萌发时会产生黄化苗,其实这里出现的黄化现象就是对光强的一种适应。同时,光强还会对植物的形态产生影响,如茎干和冠行、根系和开花结果、叶面结构等。很多植物叶子每日运动反映了光强度和光方向的日变化,而温带落叶树叶

子的脱落是对光强度的年变化反应。还有因为接受不同光强的植物会有喜光植物、中性植物和喜荫植物的区别,其主要是喜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光合作用速率和代谢速率都较高,喜荫植物则相反,而中性植物介于两者之间;

植物对光周期现象的适应: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适应,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3【简答题】论述高温对植物危害的机理与类型。

机理:当环境温度超过植物的最适温度范围以后,再继续上升达到最高忍耐点后(一般45℃-55℃),对植物产生伤害。高温可导致植物蛋白凝固变性、酶失活或者代谢的组分不平衡,例如植物呼吸过程快于光合作用而导致饥饿,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另外就是破坏水分平衡,蒸腾大于呼吸,植物萎蔫干枯。

分类:1.皮烧:是形成层,树皮组织局部死亡,多发生在树面光滑的成年树上,给细菌侵入创造了条件;

2.根颈灼烧:由于土温升高,使幼苗根颈处形成灼烧的环带,一般宽几毫米,因高温杀死疏导组织和形成层而死亡。

4【简答题】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的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环境中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发生变化或反作用。一个生态因子不论对生物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也只能在其它因子的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

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因子,都是生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须的,但在一段时间或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因子起主要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生存条件—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却是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而且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一因子来代替,此为生物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规律。另一方面,在一定情况下,其中一个因子在量上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并且仍然有可能获得相似或相等的生态效益;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变化所引起的;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因子能够直接以物质和能量的形式输入,或直接进入生物体的反应系统。间接作用因子主要通过影响直接因子去影响生物。即间接作用因子对直接因子起重新组合、排列、分配的作用。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常常重要。

5【简答题】简述有效积温,评价其意义和局限性。

有效积温(E)是指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起点温度的那一部分的总和,即E=N(T-B)其中N为大于生物学起点温度的天数,T为N天的日平均温度值,B

为生物学起点温度。

评价:克服了S、B的缺点;

局限性:但未能考虑生物学最适温度以上的高温对植物的危害。如

B=10℃,N=1天,T=34℃,E=(34-10)×1=24℃

B=10℃,N=2天,T=22℃,E=(22-10)×2=24℃

34℃一天与22℃一天对植物的生物学进程不同。

6【简答题】简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其中水是生物物质组成部分,参与生理生化反应,使生物保持一定形状,稳定生物体温度。大气中水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是维持地表温度,是不致剧烈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①植物:水分太少会使植物萎蔫,生长停止;水分太多使根系缺氧、窒息、烂根;水分适宜才能维持植物体水分平衡,保持最优生长条件;

②动物:有些动物在水分不足时,出现滞育或休眠。如降水季节在草原上形成一些暂时性的水潭,其中一些水生昆虫,密度较高,雨季一过,就进入滞育期。再如,澳州的鹦鹉在干旱年分停止繁殖。有些动物在水分丰富时,繁殖率高。如羚羊出生时间,正好是水草丰茂的时间。

水分条件与动植物分布相关:

①降水量P:在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生长更加的多样;

②温润度(P/E):温湿度大的地方植被生长的更好,如美国P/E > 200 为森林、P/E 100-200时为高草或矮草草原、P/E < 100 荒漠;

③干燥度(K):我国常用的指标是张宝坤在《中国自然区划》一文中指出的干燥度。K—指可能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之比值。由于可能蒸散量很难直接测定,一般都用经验公式求算。我国常用日平均温度大于或等于10℃稳定期的活动积温×0.16倍作为可能蒸发量。

7【简答题】论述植物对水分因子的适应。

植物适应水分的生态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中性植、旱生植物(避旱植物、抗旱植物);

植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水生植物):

①沉水植物:表皮细胞无角质,能直接吸收水分、矿质营养及水中气体,这些表皮细胞逐渐取代根的机能,因此根系退化;叶具有耐荫性植物的特点,叶绿体大而多,栅栏组织极度退化,皮层大而中柱小;有一完整的通气组织,氧气和二氧化碳很容易从叶和茎流入通气组织;由于水流波动大,叶变成细裂如丝的复叶;多为无性繁殖,如是有性繁殖,采粉多在水面上进行;

②浮水植物:水面以下的叶是细裂的,水面以上的叶较为完善;多为无性繁殖,而且快,生产率高;

③挺水植物:有出入水通气根,即根系更多生长在通气良好的表层。如可生长于浅水的落羽杉、池杉有膝根,即对少氧的适应。又如,红树的气生根;

3. 植物对水分过少的适应(旱生植物):

①避旱植物:以孢子或孢子阶段避开干旱影响。特点:个体小,短期完成生活史周期短,无抗干旱植物的特征。如,干旱区雨季开花的小型一年生植物(短命植物);

②抗旱植物:防旱植物(保水型:肉质保水类,大量吸收可利用水并贮存在薄壁细胞和液泡中,气孔开放时间短,叶小、少、退化;或非肉质保水类;具有不透水的角质层,脂类物质多在角质层中沉淀,减少蒸腾耗水型:叶脉,输导组织发达、蒸腾率高;根/茎比值极大,根系发达,可达土壤深层。如牧豆树(美国东部沙漠植物)、骆驼剌等)、耐旱植物(当严重缺水时,细胞液溶质含量提高,产生低渗透势(高渗透压),细胞持续膨胀,从而防止细胞脱水)、适旱植物(形态特征:缩小枝条,增加根系范围、缩小叶面、增加叶厚度,细胞壁,角质层增厚,气孔减少,栅栏组达,海绵组织不明显。细胞间隔变小等)。

8【简答题】简述植物耐荫性及其测定方法。

耐荫性是指植物能忍耐庇荫的能力。生态类型包括:①喜光植物(阳性植物),又称阳性植物,要求强光照或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在水分、温度等适合条件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在弱光条件下一般生长发育不良,冠下不能正常更新。如马尾松、杉木、栓皮栎、蒲公英、杨柳、桦、槐等等;②耐荫植物(阴性植物),在弱光条件下生长良好,在冠下可以正常更新,有些强耐荫树种甚至只能在冠下方能完成更新;③中性植物:介于喜光植物和耐荫植物之间。

树木耐荫性的简易测定方法

①直接测定法:直接对天然种或人工栽培种的生长、发育繁殖情况进行观测,并测出多种生长发育条件下的光照强度;

②间接测定法:根据林相和林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树种外形,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确定其耐荫性。

9【简答题】简述温周期现象及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温周期现象:生物对一天内温度变化的适应。

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①促进种子的萌发:一方面降温后可增加氧气在细胞中的溶解度,改善通气条件;另一方面温度交替能提高细胞膜的透性,有利于吸收水分,促进萌发;

②促进植物生长: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有利于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净积累量增加;

③促进开花结实:一般来说,草本比木本更明显;

④促进产品质量:植物产品蛋白质的含量与温度交替变化和变幅呈正相关。

10【简答题】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1.R.F.Daubenmaire(1947):

三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七项:光照、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生物、火

2.Gill 将非生物环境因子分为三个层次(1975):

第一层次: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环境因子。如光、温等。

第二层次:不以生物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火山、风暴、洪涝、地震等。

第三层次: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等。

11【简答题】从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是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光周期现象是一种光形态建成的反应,是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的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12【简答题】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限制因子的重要性:掌握了限制因子就相当于掌握了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把钥匙,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生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

13【简答题】论述影响物候的因素,物候期的作用。

物候是指在季节明显的地区,生物适应于天气条件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发育节律。

影响物候的因素:

①纬度:影响温度,从南向北物候推迟;

②经度:影响水热条件,从东南向西北物候推迟;

③海拔高度: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物候推迟,就像人们常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④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群的出现能产生包括磁爆、极光、电离层扰动,同时加剧电荷的放射,进而造成大气上部电荷离子下沉,生命力下降,物候期推迟。

物候期的作用:预报农时、预报虫害出现日期、确定药用植物产品质量等等。

第六章

1【简答题】简述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为种群可利用的资源总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种群增长的一个限制因子,种群增长越接近这个上限,其增长速度就越慢,直至停止增长。这个

最大值称为负荷量或者环境L最大容纳量,记为K(K取决于食物和空间等生态因子)

生物学意义:

1.关于环境阻力:该模型中(k-N)/k称为“环境阻力”,表示最大增长的

实现程度,其生物学含义是“未被个体占领的剩余空间”。当N趋近于0时,(K-N)/K趋近于1,表示K 空间几乎被种群个体占领和利用,这是种群增长接近指数增长;当N趋近于K时,(K-N)K趋近于0,表示K空间几乎全部被种群个体占领或利用,这时种群增长变小,抑制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大。这种抑制性影响称环境阻力;

2.阐述了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揭示了种群与其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可表达为:种群增长率=种群潜在最大增长率×最大增长的实现程度;

3.自然反应时间TR(又称特征返回时间)

TR=1/r,TR度量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的时间长短,TR是瞬时增长率的倒数。

r 值越大,则TR 越小。表示种群增长迅速,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时所需的时间越短;r 值越小,则TR 越大,表示种群增长缓慢,种群受干扰后,返回平衡时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人们更多重视对r 值小的

物种的保护,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

2【简答题】论述几种主要有种群调节学说。

营养恢复学说:Pitelka &Schults(1964)提出了营养物恢复学说nutrient recovery hypothesis,在阿拉斯加荒漠上,旅鼠的周期性数量变动是植食动物与植被间交互作用所导致的。在旅鼠数量很高的年份,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植被量减少,食物质和量有所下降,幼鼠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量死亡,种群数量下降;Wyune-Edwards 学说:认为动物的社群等级、领域性、植物种内个体对资源的竟争,等是一种种群调节密度的机制;

Christian 内分泌学说: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种群压力增大→个体间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脑下垂体肾上腺功能→生长素减少代谢受阻,个体死亡率增加,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性激素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长→种群密度下降;

Chitty遗传学说:当种群数量较低并处于上升期时,自然选择有利于适于低密度的基因型的。这时候,其种群繁殖力增高,个体之间比较能相互容忍。这些特点促使种群数量的上升。但是,当种群数量上升到很高的时候,自然选择则转而对适于高密度的那组有利。这时,个体之间的进攻性加强,死亡率增加,繁殖率下降,有的个体可能外迁到其他栖息地,这些变化又会促使种群密度的降低。

3【简答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参数?

种群的基本特征为: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时间特征。它包括的参数有出生率(B),死亡率(D),迁入(I)和迁出(E)。

4【简答题】简述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并判断种群消长趋势。

1.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种群世代重叠,增长连续(如寿命很长的大动物,树

木和人等);环境无限(种群增长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净迁移为0(迁入等于迁出或无迁移现象);瞬时增长率r为常数(r不随时间而变化,不受种群密度

的影响);

2.根据r的大小可判断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r=B-D。当r>0时,种群上升;当r=0时,种群稳定;当r>0时,种群下降。

5【简答题】什么是内禀增长率,生态学中研究内禀增长率有何意义?

1.内禀增长率用rm表示,其表示种群在最适条件下的增长率,即表达生物潜能的

种群。Chapman 建议把生物体在最适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称为“生物潜能”。

2.研究rm值的重要意义

a.实验室中测定的值,虽然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可以成为一种模型,与在自然界中观测的实际增长能力进行比较研究;

b.rm还可以用于比较各物种对待繁殖和死亡的生态对策。

6【简答题】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直接计数法: 直接计算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

样方统计法: 利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设置样方,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性的动物,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释放-再捕获,统计种群数量。假如:M为标记个体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样中的标记数;N为样地上个体总数。则:

7【简答题】生命表的概念与类型。

1.生命表—指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式的表(起源于人寿保险,用于估计人的期望寿命)。生命表通常记述一个世代全部死亡的整个过程的生存和生殖情况,从而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各个因素。

2.类型:

划分方法一:动态生态表和静态生态表;划分方法二:常规生命表和图解生命表。

8【简答题】简述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判断方法。

分布格局:

a.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种群个体分布是偶然的,分布的机会相等,个体间是彼此独立的,任一个体的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存在无关。出现随机分布的条件可能是:生境条件对许多种的作用差不多;某一主导因子呈随机分布;生境条件比较一致。

b.均匀分布(nuiform distribution )种群的个体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出现均匀分布的原因可能是:种内竟争;自毒现象;优势种呈均匀分布,导致伴生植物也如此;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一般在自然条件下比较少见。

c.集群分布(又称核心分布clumped distribution) 种群个体分布极不均匀,常呈群、呈簇、呈块、呈斑点。状密集分布,各簇大小、群间距离、群内个体密度不等,且各簇大多呈随机分布。形成集群分布原因可能是:种的繁殖特点、环境中局部条件的差异;种间相互关系。集群分布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布格局。判断方法:

a.空间分布指数法(index of dispersion) 假设有n个样方,x为各样方的实际个体数,xi为第i个样方的实际个体数,m为n个样方的个体平均数,那么可用分散度表示,

则空间分布指数:。则当I=1时为随机分布;当I=0时为均匀分布;当I>>1时为集群分布。对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种群供人工栽培和种群管理的某些信息;

b. 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nearest-neighber distance)为了使计算结果不受样方大小的影响,可用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如果种群内的个体是随机分布的,则任何随机选择的个体与它相邻个体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以下公式:

(式中:d 为最小距离理论值。N为种群密度)。理论值d 可与最小距离的平均观测值加以比较。

通过实际观测平均值与最小距离理论值可计算距离指数J ,J为距离指数。

当J=1时为随机分布;当J<1时为集群分布;当J>1时为均匀分布。

9【简答题】年龄金字塔概念,类型及研究意义。

年龄金字塔是用不同龄级的个体数或年龄比率来表示的。年龄比率=某龄级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

年龄金字塔一般有三类:增长型(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钟形,这种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下降型(椎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个数比较少,而老年个体占很大比例,说明该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研究意义:

a.研究年龄结构可以确定种群生殖力的强弱,估计种群未来的兴衰。因此研究种群动态不能离开年龄结构。

b.年龄结构对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的影响。死亡率是随年龄不同而改变的,而繁殖则常常局限在一定的年龄组。如高等动植物的中年龄组,所以种群中不同年龄组的比率对种群的繁殖能力和可能发展的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迅速扩张的种群中,青年组的比率大,在停滞的种群中,各年龄组常处于平均分配的状态,而在衰老的种群中,老年个体总是占大多数。

10【简答题】简述种群数量变动有哪些基本形式?

种群增长:一般为J-型或S-型增长,但更多种群在实际增长中常出现介于J -型和S -型之间的类型,如蓟马种群的增长。

种群消长:在时间上有年内变动(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

种群波动:有不规则的波动(如东亚飞蝗大发生)和周期性波动(如加拿大猞猁与雪兔的9-10年周期性波动)。

种群爆发:具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蝗灾等。水生生态系统出现赤潮和水华也是种群爆发的结果。赤潮和水华是指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赤潮通常发生在近海海域(如赤藻),水华通常发生在湖泊、水库等水域(如蓝藻)。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大型有蹄类、肉食动物等多数一年只产一仔,寿命长,种群数量一般稳定。另外,一些蜻蜓成虫和具有良好种内调节机制的社昆虫(如红蚁,黄墩蚁),其数量也是十分稳定的。

种群的衰落(decline)和消亡(extinction)当种群处于长久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消亡。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情况。

第七章

1【简答题】为什么说在物种资源面临威协时,对K -物种的保护要比r-策略者的保护更困难,更紧迫,更重要?

K-物种是指在稳定的环境中(如热带雨林),生物有可能已接近环境容纳量K,因此谁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环境容纳量,对谁就有利;也就是说,有利于竟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采用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

r-决策者是指在不利的环境中(如温带地区),只有较高的繁殖能力才能补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谁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对谁就有利(即高的rm值),因此有利于增加rm的选择,就是r-选择,采用r-选择的物种就是r-策略者。

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即保守主义者,当发生环境灾变则很难恢复,可能灭绝;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存活要靠机会,即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容易出现“突然爆发和猛烈破产”。所以说在物种资源面临威协时,对K-物种的保护要比r-策略者的保护更困难,更紧迫,更重要。

2【简答题】K对策和r对策在进化过程中各有什么特点?

K-策略者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而r-策略者具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但体型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r-选择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确定其具体的选择方向,难以预测;死亡具有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幼体成活率低;种群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低于K值;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在自然选择中通常为发育快,增长力高,体型小,一次繁殖个体;r-策略者一般寿命短,通常小于一年,种群个体具有很高的繁殖力。

K-选择不怎么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进化过程较稳定,可预测;在进化过程中,个体的死亡是比较规律的,受密度制约;幼体成活率高;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竞争紧张;K-选择的倾向是发育缓慢,个体竞争力高,个体延迟生育,体型大,且在一生中可多次繁殖;种群个体具有较高的存活力。

3【简答题】简述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扩散是指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行为过程,即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扩散包括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

扩散的生态学意义:有利于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可以补充和维持种群的数量;通过扩散可以扩大种群的分布区;但同样再扩散的过程中,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

4【简答题】简述Cody能量分配原理,举例说明。

Cody能量分配原理:任何真正的生物其生活史策略,是一种能量协调使用的结果,生活史中的各个生命环节(如维持生命、生长、繁殖以及各种竟争),都要分享有效资源。如果增加某一生命环节的能量分配,就必然要以减少其它环节能量分配为代价。

树木种子生产量与相应年轮的关系:花旗松每株树种子的产量随着年轮相对宽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花旗松的生长率与繁殖率之间呈负相关。

红鹿存活与繁殖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级雌性红鹿中,哺乳期雌鹿总是比同龄待生育的雌鹿有较高的死亡危险。

5【简答题】一般生物在个体大小、生长发育和生殖方面采用哪些对策(策略)?

个体大小是生物体明显的表面性状,不同种群个体大小存在差异,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个体大小由遗传特征所决定,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动物的Bergman法则和Allen法则,植物种子大小的差异等。个体大小与生活史长短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关系。有个体大则寿命长个体小则寿命短的趋势;较大个体一方面增加其成活率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危险的机会。因为个体大,种间竟争大,捕食率增加,受袭击减少,繁殖更多的子代;另一方面危险也增加,如树大遭风,易遭雷击;一般而言,大个体有利于生存,小个体有利于进化(发展)。生长是生物在生活史中经历重量和体积的增加,细胞数量增长的过程(二者并不一定同时增加);发育是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到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的过程。生物有机体几乎都有相同的规律,即成S-型生长。S-型生长可以分为三个时期L1期:停滞期、L2期:指数期、L3期:静止期。

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它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和。包括:营养繁殖(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成新个体)、孢子繁殖(生殖细胞(孢子)不经有性过程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繁殖(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

第八章

1【简答题】简述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他感作用一般指植物分泌一种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的现象。

生态学意义: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

2【简答题】简要阐述关于生态位的几个观点。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1917年J.Grinell 提出空间生态位的概念,如鸟的筑巢和鸟寻食物的层次;1927年C.Elton 提出营养生态位的概念,如食种子鸟与种子大小;1957年G.H.Hutchinson 提出多维空间生态位概念,同时还将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两种。

关于生态位的几个观点:

a.生态位与生境存在区别:生态位和生境都是对环境参数的描述。但生态位是物种所处的地位、功能和环境的特征化。而生境是许多生物共同生活的环境的特征化,如地理位置、海拔、水湿条件等。

b.竞争是生态位特殊的环境参数:无竞争时,某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为理论(基础)生态位;有竞争时,某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为实际生态位。也就是说,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因竞争的原因,导致一部分受到损失。

c.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态位的部分内涵缺失。

3【简答题】举例说明生物种间的原始协作关系。

原始协作是指在生态学中,两个物种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没有不利影响,或双方都可获得微利,但协作非常松散,二者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分离后双方均能独立生活。

a.植物授粉:蜜蜂与花的结构是典型的原始协作现象。以蜜蜂授粉的植物与授粉者蜜蜂之间的协同进化着。花具有以下特征:左右对称;有飞落平台;颜色鲜艳,呈现蓝、紫、黄等颜色或发出诱人香味;每子房有多胚株;有密腺。蜜蜂有以下特征:周身长满绒毛,有利于携带花粉,为植物授粉;记忆力强,聪明;有探查花粉的长喙。蜜蜂与花间的原始协作,蜜蜂采了花蜜,花靠蜜蜂受了粉,两者双方均得利。

b.蚂蚁与蚜虫:蚂蚁保护蚜虫并获得蚜虫的分泌物,到了深秋甚至把蚜虫搬到自己的窝里帮助它过冬。

c.热带切叶蚁与真菌:亚马逊的热带丛林有一种怪蚂蚁,它们并不直接吃树叶,而是将叶子从树上切成小片带到蚁穴里发酵,然后取食在其上长出来的蘑菇。这就是切叶蚁,又叫蘑菇蚁。

d.寄居蟹与海葵的原始协作:海葵不能移动,很容易被细砂、生物残骸和自身的排泄物所埋没,它需要有流动的活水。寄居蟹需要海葵那带有毒刺的触手保护自己,所以寄居蟹寻找合适的海葵放在螺壳的入口处,然后,它们就四处游荡,共同觅食,“有福同享”。

4【简答题】简述生物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偏利作用: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利。

原始协作:在生态学中,两个物种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没有不利影响,或双方都可获得微利,但协作非常松散,二者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分离后双方均能独立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后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竞争作用:在一定的生存条件中,两种生物的生长相互竞争食物,生存空间等。

偏害作用: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异种抑制作用和抗生作用都属此类。

寄生作用:一个种寄居在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料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捕食作用:一种生物捕杀另一种生物,并以此为食,也可以是同种间的捕食。

5【简答题】为什么对个体不利的利他行为在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淘汰?

利他行为:种群个体牺牲自我而让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有利于其它个体存活与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与生殖的行为)一些社会性昆虫如白蚁;“亲代关怀”也是一种利他行为。

经典的自然选择理论是属于个体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按此理论,对于个体不利的利他行为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但一般认为,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群体选择的结果,群体选择学说认为:种群和社群都是进化的,作用于社群之间的群体选择可以使那些对个体不利(降低适应度)但对社群或物种整体(增加适应度)有利的特征在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即选择是在种群内各亚种之间进行,通过种群选择保存了那些使群体适应度增加的那些特征。

6【简答题】举例说明动物社会等级的优势性。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体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其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如鸡群的逐击现象;稳定后低级的一般顺从,妥协、但有时也会通过再次格斗而改变顺序等级。稳定的鸡群常常生长快、产卵多,因为减少了相互格斗而损失的能量。

优势性:

a.稳定的社会等级减少了因为格斗而消耗的能量。

b.优势个体(等级高的)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具有优先权,保证了种族后代的质量。

7【简答题】论述动物领域性方式、目的及一些基本规律,分析产生领域性的原因。

领域性是指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入侵的空间。

领域性方式:鸣叫、气味标记、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警告,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逐入侵者等。

领域性目的:保卫食物资源,营巢地,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领域性规律:

a.领域面积随占有者体重而增大,个体越大所需资源就越多。

b.肉食性动物领域面积较草食性动物领域面积大。因为肉食动物获得食物更困难,需扑杀、消耗更多的能。

c.领域性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而变化(尤其是随着繁殖季节而变化)。如鸟类,营巢地领域行为最强烈,面积也大。

领域性产生原因:领域是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入侵的空间。领域性有利于减少同一社群类成员之间或相邻社团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8【简答题】举例并阐述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环境因素。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环境因素:主要与食物、营巢地等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有关。

食虫鸟假若占据具有一片高质食物资源,并分配均匀的栖息地,每个雄鸟均有良好的领域条件的话,显然雌鸟寻找没有配偶的“单身汉”比寻找有配偶的雄鸟有利,那么选择结果是有利于“一雄一雌制”。因为一雄一雌制比一雄多雌制的亲本投资大。同时在一个领域内巢数少,密度低,给幼鸟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也减少了受天敌进攻的机会。可见高质且分配均匀的资源有利于产生一雄一雌制的婚配制度。相反,如果高质资源分布不均,社群等级中地位高的雄鸟将选择并保卫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作为领域,这时没有配偶的“孤雌鸟”选择困难增加,这时“一雄多雌制”就产生了。

9【简答题】为什么大多数生物营有性繁殖?什么环境决定它们选择有性繁殖?在进化上有什么意义和优越性?

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的,易受不测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因为有性繁殖混合或重组了双亲的基因组,导致产生遗传上易变的配子,并转而产生遗传上易变的后代,遗传新物质的产生,使受自然选择作用的种群的遗传变异保持高水平是种群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少数个体存活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所以大多数生物营有性生殖。

蚜虫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选择有性生殖:秋季植物减少,气候条件变坏时,蚜虫生产雄虫,进入有性期,并重组其基因组和产卵。水生的蓝绿藻在湖泊的营养物含量很低时进入有性期,产生囊泡,沉到湖泊底部休眠,直至触发其生长的时期到来。总的来说即在恶劣环境,不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中,他们会选择有性生殖。

营养有性生殖的物种之间的竟争和捕食者、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10【简答题】阐述植物的密度效应与生态可逆性。

植物的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生态可逆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其为植物密度效应的一个规律。

11【简答题】写出Lotka-Volterra 种间竞争模型(数学形式),说明其中变量和参数所代表的意义,并评述模型的形为。

1.当物种1 单独存在时,其数量增长模型为:

当物种1 与物种2 同时存在时,发生竞争,则物种 1 的竞争模型为:

当物种1 与物种2 同时存在时,发生竞争,则物种2的竞争模型为:

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物种的种群数量,K1、K2、r1和r2分别为这两个物种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种群增长率,α、β分别为两物种的竞争系数。

2.a.当K1>K2/β,K2

而停止生长,而N1能继续生长,结果是N1取胜。

b.当K2>K1/α,K1

c.当K1>K2/β,K2>K1/α时,两条对角线相交,出现平衡点,但这样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d.当K1

12【简答题】根据生态位理论,阐述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种间竞争是指在一定的生存条件中,两种生物的生长相互竞争食物,生存空间等。

竞争是生态位特殊的环境参数:无竞争时,某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为理论(基础)生态位;有竞争时,某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为实际生态位。也就是说,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因竞争的原因,导致一部分受到损失。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所以两物种间出现竞争排斥。

13【简答题】从植物和植食动物的关系入手,阐述协同进化的原理。

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部分机体受到伤害,通常捕食者只采集植物的某一部分,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a.植物被捕食而受到损害的程度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程度的不同而异。如吃叶、采花和果实、破坏根系等。其后果各不相同。在生长季早期栎叶被损害会大大减少木材量。另外植物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损害,而是发展了各种补偿机制。如一些枝叶受损害后其自然落叶在减少,整株的光合率增强。如果在繁殖期受害,比如大豆,能以增加种子粒重来补偿豆荚的损失。另外,动物啃食也可能刺激单位叶面积光合率的提高。

b.植物在受到植食动物的捕食时,,主要有两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免遭捕食:毒性与差的味道。如马利筋中的强心苷,白车轴草中的氰化物等。被食草动物脱过叶子的植物,其次生化合物的水平会提高;防御结构。防御结构在各种水平上都存在,从叶表面的微笑绒毛,到大型钩、倒钩和刺,这些防御结构都在被植食动物的捕食过程中进化着。

c.植物-食草动物系统也称放牧系统。在放牧系统中,食草动物的采食活动在一定范围类能刺激植物净生产力的提高,超出此范围净生产力开始降低,然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就会逐渐出现严重放牧过度的情形。

第九章

1【简答题】简述关于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机体理论学派:

a.基本观点:该学派认为植物群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如同有机体和种群一样,它是F.E.Clements(1916,1918)提出的。

b.理论依据: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群落到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足够,森林区的一个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因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个顶极群落破坏后,都能够重复通过基本上是同样形式的发育阶段而再次达到顶极阶段。

个体论学派:

a. 基本观点:个体论学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的确定一组物种的集合,是H.A.Gleason(1926)提出的。

b.理论依据: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和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间不具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的或者密切相关的,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了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他们以梯度分析与排序来定量研究植被。

2【简答题】何为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意义?

群落交错区是相邻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空间、强度所决定的。

边缘效应是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的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

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生态交错带,如城市的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均使原有景观的界面发生变化。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间的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因此,要重点研究生态系统边界对生物多样性、能流、物质流及信息流的影响,生态交错带对全球性气候、土壤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以及在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带加以管理。

3【简答题】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有哪些?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一般而言,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多样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a. 多样性有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b.多样性有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c.在海洋和淡水水体中,有多样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d.多样性随经度的变化,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

4【简答题】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一般而言,岛屿通常是指历史上地质运动形成、被海水包围和包隔开来的小块陆地。

岛屿上的物种数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会逐渐停止。岛屿物种数-面积关系,可用下列方程描述:

式中:S 种数;A 面积;C 单位面积种数常数;Z 面积关系中回归的斜率。

岛屿效应:由于岛屿处在隔离状态,其迁入、迁出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大陆,所以岛屿面积越大,种类越多。这种现象称为岛屿效应。Lark认为:岛屿效应是生境多样性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简单反应,岛屿效应说明对形成群落结构过程的重要影响。

Macarthur平衡说:

a.基本观点: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与灭亡的平衡,并且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替代补偿灭亡的物种。

b.基本结论:岛屿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岛屿上的物种数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亡种不断地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大岛屿比小岛屿能供养更多的种。随岛屿距大陆由近及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5【简答题】群落优势度常用哪些指标表示?如何计算各个指标?

1.优势度是指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2.常用三种指标均可表示优势度:

a.盖度—多度等级(是法瑞学派常用的特征指标)

式中: ni表示该种在某一盖度多度等级中出现的次数;XA为该等级平均值。N为表示取样总数量。

b.重要值(是美国威斯康星学派常用的指标)

式中:RA%或RD%表示相对多度或相对密度;RF%表示相对频度;RP%表示相对基盖度(相对显著度)。IV值是一个较客观的指标,它能充分显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深入揭示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群落的实质和规律,被广泛应用在群落的研究中。

c.林木结构图解:

OA:相对多度RA%;OB:相对频度RF%;OC:立木等级度RC%;OD:相对显著度RP %

立木等级RC的划分:

幼苗:h<33cm h="">33cm;<2.5cm;幼树:2.5~7.5cm;

立木:7.5~22.5cm;大树:>22.5cm

6【简答题】简要说明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具有一定结构。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单元,它本身除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外,还具有结构特点,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

具有一定动态特征。生物群落也是运动的,其运动的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等多种。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一定外貌。每一个生物群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也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群落具有边界特征。在自然界中,如果环境梯度变化连续,则群落的边界不甚明显,如果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突然中断),则具有明显边界。但在多数情况下群落之间存在明显的过渡(群落交错区ecotone)。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在一个群落中,有些物种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具有重大的贡献,而有些物种则处于次要和附属的地位,因此,可以划分为多种群落成员型。

7【简答题】简述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方法及性质分析。

群落最小面积是指能够展现群落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的最基本面积。

确定群落最小面积的方法有两种,即巢式样方法和种-面积曲线法。

通常,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例如:我国各类群落的最小面积:

热带雨林、山地雨林:2500~4000 m2或更大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200 m2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700 ~800或500 m2

中亚热带常绿针叶林:100 ~250 m2

亚热带次生灌丛和幼年林:100 ~200m2

东北针叶林:400m2

在热带雨林地区物种数较针叶林等丰富,因此,热带雨林的最小面积最大,随着物种数的减少,最小面积依次减小。

8【简答题】简述TNC快速生态学评估的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调查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大小尺度;收集空间数据;利用“3S”技术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具有高度生物保护价值的地理区域以及处于潜在危机中的地区;野外实地验证,以确保可靠性。

9【简答题】形成群落更一般的理论有两种对立观点,即平衡说与非平衡说,简述两种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基本区别。

平衡说认为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其中心思想是:共同生活的种群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牵制的整体,导致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稳定性特点;在稳定状态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各种群数量都变化不大;群落实际上出现的变化是由环境的变化,即所谓的干扰所引起的。总之,平衡说把生物群落视为存在于不断变化着的物理环境中的稳定实体。

非平衡说认为,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恢复性(群落在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非平衡说的重要依据就是中度干扰理论。

平衡说和非平衡说除对干扰的作用强调不同以外,一个基本区别是:平衡说的注意焦点是系统处于平衡点时的性质,而对于时间和变异性注意不足;而非平衡说则把注意焦点放在离平衡点时系统的行为变化过程,

特别强调时间和变异性。

10【简答题】简述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以及shimpson指数的数学模式及其评价。

物种丰富度指数(D)

式中S表示物种数,N表示所有物种数个体之和。

物种丰富度指数大体反映了种群中物种数的丰富情况,但很宽泛。

香农-威纳指数(H)

式中:S-物种数;-样本中属于第i种的所有个体比重;ni-第i物种的个体数;N-群落中所有的个体数之和;H-物种多样性指数。

香农-威纳指数是用来描述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

式中:Ni-种i的个体数目;N-群落中全部个体数;S-物种数目。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基于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推导而来。

11【简答题】简述C.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

生活型是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而在外貌上反应出来的植物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C.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以简单、易于掌握和应用为特点。以温度、湿度、水分(以雨量表示)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体在过度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等)时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植物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在各类群之下,再按照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以及旱生形态与肉质性等特征,细分为较小的类群。

12【简答题】简述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是竟争和捕食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a.因为竟争导致生态位分化和共存。一般而言,群落中的种间竟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它们被称为同资源种团guild(群落中以同种方式利用同种资源的物种集团)。

b.同资源种团中的种间竟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据着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种就可能取而代之.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定):

a.泛化捕食者随着草食压力的增强,草地上的植物种数有所增加。如兔-草食物链,兔把有竟争力的植物取食了,可以使竟争力弱的种生存,多样性提高;但食草压力过高时,植物种数又随之下降,因为兔不得不取食适口性相对较差的植物。

b.特化捕食者具选择性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与泛化捕食者不同,如果被选择的喜食种为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多样性;反之,则结果相反。

13【简答题】结合生活型与生态型的两个概念,谈谈生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生活型是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是指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在这个群落里面,会有不同的种群与这个群落的环境相联系,而不同的种群之间有不同的形态外貌加以区分,就形态不同的差异的明显,亲缘关系疏远,但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不同

的种群只有去适应这种相同的生活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相同的物种由于生存的条件的不同,在经过很长时间的适应后,相同的物种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即该物种的外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比如说赤耳狐在不同的环境下,耳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还有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海雀,其喙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14【简答题】分析群落垂直结构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成群现象

群落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生活型、生态幅和适应性各不相同,因而各自占据着不同的空间,其同化器官和呼吸器官处于地上的不同高度和地下的不同深度,这种空间垂直配置,叫成层现象。地上成层现象(林相)

根据其生长型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地被层)4个层次。每层按同化器官又可划分为相应的亚层。地上成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光照强度。

地下成层现象

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养分和盐渍度等土壤性状。

15【简答题】简述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干扰与群落断层gaps

由于干扰而使连续的群落断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森林中的断层可能由大风、雷电、砍伐、火烧等引起,草食群落的干扰还包括放牧、动物挖掘等。

断层的抽彩式竟争competive lottery

抽彩式竟争是指干扰造成群落的扰动以后,有的在没有连续干扰的情况下,会逐渐地恢复。但断层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据,并发展为优势种,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叫抽彩式竟争。

抽彩式竟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a.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会发生抽彩式竟争:一是群落中具有很多入侵断层能力相等且耐受断层中物理环境能力相等的物种;二是这些物种中任何一种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后入侵种的其它物种入侵。

b.当断层的占领者死亡后,断层再次成为空白,哪一种入侵和占据又是随机的,群落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地形成断层,时而这一种“中彩”,时而那一种“中彩”,那么群落整体就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共存,多样性明显提高。

断层与小演替

a.小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短暂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b.小演替与抽彩式竟争区别:有些群落所形成的断层对物种更替是可预测的,有规律的。新断层常常被扩散能力强的一个或几个先锋物种所入侵。由于它们的活动改变了条件,促进了演替中期种的入侵,最后为顶级种所取代。在此情况下多样性开始降低。其次与抽彩式竟争不同的是,小演替一般都有许多建群种,而抽彩式竟争只有一个建群种。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

断层形成的频率影响物种的多样性。据此,科隆connell 等提出“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

a.强度干扰使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多样性降低。

b.轻度干扰使演替过程发展到顶极期,多样性也不高。

c.中度干扰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有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

干扰理论对应用领域有重要价值。如要保持多样性就不能简单地排出干扰,因为中度干扰可能增加多样性。实际上干扰可能是产生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6【简答题】何为同资源种团,他们在生态学研究中有何重要意义?

同资源种团就是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集团。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最新生态学简答题

1 第一章 2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3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4 过于广泛。 5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6 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7 8 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9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 种群生态学。 10 11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12 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13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14 比较抽象。 15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16 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17 18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19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20 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21 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22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23 24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25 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26 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27 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28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 29 30 单位是生态系统。 31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32 33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4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35 36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37 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38 39 40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1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42 期。 43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 知识; 44 45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生态学问答题(答案)整理

生态学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 N/d 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 N/d 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 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8、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 9、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环境生态学导论考试简答题&答案

简述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 (1)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协同作进化是生态监测的基础; (2)生物适应的相对性决定生态监测的可能性; (3)生物富集是污染生态监测的依据; (4)生态结果的可比性。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下垫面特殊性质;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等较多;加上人为的热源等因子,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这种情况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合理的城市规划、宽阔的水域和良好的城市绿化对消减城市热岛效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光的生态作用 光因子是一个能量因子,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质中。 光照强度能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控制着生长发育速度,保持身体比例。 光的穿透性制约着水生生物的层次分布。 光周期现象是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物、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迁徒、羽毛更换、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等都有重要影响。还促进生殖腺机能活跃。 干扰类型及应用 按干扰动因划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来源划分为内源干扰和外源干扰;按干扰性质划分为破坏性和增益性干扰。 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合理需求性原则、和谐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生态工程的定义与作用 生态工程的定义是在复合的系统中,通过各个系统中的循环关系,包括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系统及地质化学循环系统,及时有效地将人类和动物的废物返回到土壤,把工业废物加以分解或再生,称之为生态系统工程。 生态工程的作用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工程的原理和要求 生态工程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要求是一、生态工程的建设有应用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自我设计和组织能力;二、生态工程是进行基础生态学研究的工具;三、生态工程的建设特别强调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不是其中的若干物种或成分,需要综合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使用建模、边际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并处理设计生态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四、生态系统是以太阳能为支持的一个自我发展的系统;五、生态工程选择能满足人类的生态系统,以及那些适应于现存的生态系统的人类需要,来设计新的生态系统。 气候对人类和自然影响有哪些 气候对自然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是会形成各种地形,如风蚀、风积地形、沟壑纵横、山地性高原或喀斯特地形等。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部分简答题

1.How do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ism differ? In what way does environmentalism depend on the science of ecology?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甚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取向,在于探讨未受人为干扰或已遭人为破坏的环境当中生命的综合关联,并进而细究不同生境与其生物群落之间的互为关系,甚至于阐析各种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方式。 环境保护则概指凡为维护自然状态之环境或为消弭已经出现的环境危害所做出有利于人类生活福祉的种种措施。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区别:环境保护的内容,涵盖了所有环境确保措施的总和。生态学则涵盖了所有环境因果关联性的总和。两者意义的差别在于,一个强谓「措施」,另一则是强调「关联性」。在构思一项环境整治方案当中,若仅考虑措施的单一性质,而忽略其生态学上的多种关联性质,其结果往往有可能引发出新的环境危机。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物防治. 第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 第三,净化环境 第四,使已被破坏的环境恢复 第五,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种植人工林 2.Define the term Population, community, ecosystem, landscape ,biome, and biosphere. Population种群概念:是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community,生物群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各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ecosystem生态系统:是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landscape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理空间单元。是生态系统之上的层次。 biome生物群系:根据地带性植被所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biosphere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 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 3.How do you understand natural selection, genetic drift, adapt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自然选择,是对表型的选择,就是通过对具有不同表型(因它们具有不同的基因型)个体的筛选从而影响基因频率。 遗传漂变,就是由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进化,是有方向性的改变,尤其是遗传上的改变或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 适应,是指生物体及它所具有的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与环境协调一致,有利于它的生存和繁殖。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和动力,但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突变、基因流动、近亲繁殖等因素也可以对种群中的基因或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起作用。在此之外,还有一偶然因素——遗传漂变对进化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它的作用还不可小视。而适应是针对生物对自然淘汰机制所作出的反应而言的,进化的结果和方向就是适应。 4.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selceted and K-selected organisms?Which strategy

《生态学》简答题

《生态学》简答题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3、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 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2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