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

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
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

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

■演讲人:古风■演讲地点:扬州大学文学院■演讲时间:二○一六年三月

作者:古风《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2日11版)

古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延安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论和美学研究,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代表作有《意境探微》和《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论文入选了第18届(北京)和第19届(波兰)世界美学大会。

图①:当代湘绣作品《东风》

图②:绣品《龙荷包》

图③:当代蜀绣作品《飞天》

图④:当代沈绣作品《贵妃》

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

丝绸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并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铺设出了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和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中华丝绸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绸薄如蝉翼,轻似云霓,美若彩霞。自古以来,人们就将丝绸作为“美物”来看待。丝绸的种类较多,包括绢、缎、罗、纱、绡、纨、绨、缯、绮、绫、锦等,宛如百花盛开,各有其美。其中织锦的出现,将丝绸审美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史上的奇葩。所谓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它色彩斑斓,图案华丽,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高等丝绸。譬如新疆出土的汉代著名的《红地韩仁绣锦》就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即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的组合。云气纹,也称为祥云纹,是汉代丝绸锦绣的标志图案,后来成为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图像符号。动物纹从右至左依次为狮、辟邪、虎、羊、龙等,吉祥语从右至左依次为“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亟”10字穿插在花纹的空隙处。韩仁是西汉著名的织绣艺人。“右”与“佑”通用,“亟”与“极”通用,即永远保佑子孙。这件作品色彩丰富,图案华美,是汉代织锦的代表作。后来,织锦技艺,如花绽放,形成了蜀锦(成都)、宋锦(苏州)和云锦(南京)三大名锦。蜀锦图案华美,精湛高贵;宋锦花纹精致,色彩典雅;云锦色泽光丽,灿若云霓。各有特色,美不胜收。

所谓绣,又称为刺绣,民间也叫作“绣花”,是以穿针引线的方法,将某些花纹图案缝制在织物(布料、丝绸)上。从《诗经》文献来看,诸如“素衣朱绣”(《唐风·扬之水》)、“衮衣绣裳”(《豳(bīn)风·九罭(yù)》)和“黻(fú)衣绣裳”(《秦风·终南》)等,周代在丝绸衣服上绣花已比较普遍了。这种“绣衣”的传统发展到宋代,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一是朝廷专门设

立了“文绣院”,绣工巧手达到300多人,专为皇宫绣制御衣和装饰品;二是形成了以唐宋名家书画为范本的画绣。因为,宋代之前刺绣以实用为主,从宋代开始除了实用绣品之外,也有了艺术绣品。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海棠双鸟》、《梅竹鹦鹉》和《瑶台跨鹤》便是南宋画绣精品。后者以松枝、楼台、祥云、山石和松树构成一个半圆形画面,上方有一位仙人骑鹤翩翩而来,楼台上有二人说笑着迎接,形成构图上的照应关系,一方印章就嵌在下半圆的左尾。人物传神,构图精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正如董其昌《筠清轩秘录》所说:“宋人之绣,……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噏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移用这段话评价《瑶台跨鹤》可谓恰当。这种“画绣”技艺通过明代顾绣传承于后世。清代以降,形成了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四大名绣。苏绣平齐细密,素雅柔美;蜀绣针法多样,疏朗明快;粤绣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湘绣丝绒结合,形神兼备。绣花朵朵,各有其美。

虽然,从性质上看,“绣”不是丝绸,但在古代一般常用彩丝和丝绸作为刺绣的材料,因而“绣”与丝绸就有了密切的关系。由于所用材料相同(如彩丝),表现对象相同(如花纹图案),因而古人常常以“锦”与“绣”并称(锦、绣)或者合称(锦绣)。但是,“锦”与“绣”两者的工艺技术不同,前者是“织”成花纹图案,后者则是“绣”成花纹图案。所以,“锦”是锦,“绣”是绣,前者是丝绸,后者只是丝绸的装饰技艺和装饰品。但是,锦与绣有相同点,即两者工艺最复杂、色彩最丰富和图案最华丽,是最具有观赏性的丝绸。因此,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

锦绣与中华色彩观念的形成

色彩是人类视觉快感的第一种形式,因而色彩观念就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审美观念。所以,要考察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起源,就应当从考察这个民族的色彩观念开始。那么,中华民族是如何从色彩的认识开始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呢?锦绣与中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人类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基本上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观看阶段。天上的日月星云,地上的山水草木,以及花鸟虫鱼等,都是有色彩的。可以说,凡是太阳下面的事物都富有色彩。所以,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面前便是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对于这样的彩色世界,人类最初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认识→再观看,即被动地接受这些色彩信息。二是创造阶段。人类在对于色彩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制造和利用颜料,并利用人造色彩美化生活用品。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一类染色生活用品是原始彩陶,可称为彩陶时代。原始彩陶的发明缘于食,是餐饮器皿的审美化。有人认为,原始彩陶只有赤、白、黑三种色彩。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原始彩陶的最大成就是基本确立了赤、白、黑、黄、青(蓝)五色观念。这与《尚书·益稷》对于“五色”的记载是相吻合的。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祖先的色彩观念还比较单纯,即没有对于色彩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二类染色生活用品是锦绣,可称为锦绣时代。锦绣的发明缘于衣,是服饰用品的审美化。他们不仅可以先织后染,创造印花丝绸;也可以先染后织,创造华丽锦绣。因此,锦绣的出现是丝绸生产技艺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华色彩观念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能够认识、提炼和利用植物染料。诸如从茜草中提炼红色颜料,从荩草中提炼黄绿色颜料,从蓝草(马蓝草、木蓝草、槐蓝草)中提炼蓝色颜料,从紫草中提炼紫色颜料等。《诗经·小雅·采绿》就是抒写一位妇女采摘染料植物的诗歌。朱熹注云:“蓝,染草也”。植物染料的发现和利用是一大进步。其二,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其三,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五色”观念。《考工记》云:“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fǔ),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彩陶时代形成了“五色”观念,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东汉织锦常用红、蓝、黄、绿、白五种色彩,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譬如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就是在蓝地上,织绣了红、黄、绿、白花纹,合为五色,是典型的东汉织锦的代表作。这件织锦“总五色而极思,

尽众化之为形”(张率《绣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四,随着染丝、染绸和印花技术的发展,这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大大丰富了色彩的种类。譬如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不同色彩的丝织品就有35种之多。这是古代的文献证据。汉代墓葬出土的织锦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等10多种色彩,其中大多是配制的间色。这是古代的实物证据。也有人对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绸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大部分是间色。这是古代的科学证据。因此,我认为,丝绸锦绣的色彩是十分丰富的,此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间色配制技术,使色彩的种类增加到数十种之多。所以,在色彩观念上,锦绣时代比彩陶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是在丝绸锦绣生产中丰富了对于色彩的认识,所以也就将色彩与丝绸锦绣联系在一起了。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更可以看到丝绸锦绣对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譬如“红”、“绿”、“紫”、“绛”、“缃xiāng”、“绯fēi”、“缁zī”等表示色彩的文字皆与丝绸锦绣有关。如《说文》云:“红,帛赤白色”;“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绛,大赤也”;“缃,帛浅黄色也”;“绯,帛赤色也”;“缁,帛黑色也”等。虽然丝绸锦绣并不是提炼色彩的原料,但是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和利用确实与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有关,所以就用各种色彩的丝绸锦绣作为标识色彩的文字。这是人们为什么要用丝绸锦绣的名称(文字)标识色彩的真实原因。因此,在这些标识色彩的文字里就永远积淀下了丝绸锦绣的痕迹。这足以证明,丝绸锦绣与中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锦绣与中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锦绣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由于色彩丰富,图案华丽,因而锦绣成为丝绸中最美丽的品种。所以,从商周至战国时期的人们观念中,“锦绣”是美丽之物,而且是一切美丽事物中的最美者,因而被称为“美物之首”。

早在商周时期,锦绣除了用来制作贵族的衣服之外,还用于居室装饰。据说商纣王生活十分奢侈,其宫殿“锦绣被堂”(墨子语)。这是说用锦绣制作窗帘、帐幔、墙围、壁挂等,使居室华美多彩,富丽堂皇。这种以锦绣美化生活的风气在战国时期更为流行。例如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共出土46件丝织品,计有衾qīn、衣、袍、裙、绔、衿jīn、帽、鞋、镜衣、枕套等,涉及到绢、纱、罗、绨、组、绦、绮、锦等丝绸品种,被称为“战国丝绸宝库”。当然,这种审美时尚还只是局限于贵族社会,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产业的发展,民间百姓也可以使用丝绸锦绣了。大致说来,锦绣被作为审美元素,被广泛地使用于衣服、被面、枕套、鞋垫、腰带、披风、纱巾、手绢、纨扇、荷包、帐幔、壁挂、屏风、门帘、锦旗、幌子、书籍、字画等用品,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民间祥瑞文化的花纹图案,诸如龙凤、鸳鸯、喜鹊、仙鹤等飞禽,梅、兰、松、竹等花草,鹿、麒麟、马、虎等动物,都成为锦绣常用的题材。正如李卓明的《丝绸之歌》所说:“中国丝绸,你珍宝般的光彩,美化了我们生活”。

锦绣还与生活风俗结合,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精彩的民俗审美文化景观。譬如端午节有绣香包和送香包(南方人叫荷包)的风俗。制作方法是:用丝绸包裹香草(如茱萸草,民间传说有驱邪功能)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包,再在小包上绣各种图案,然后用彩绳作为香包的佩带。小孩将香包带在脖项,大人则是佩带在衣服上。送香包给小孩是保其平安,送给男孩或者女孩是传达爱情,送给老人是保其健康。在全国各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些《绣荷包》民歌,其中大部分属于情歌。福建的《十绣荷包》则介绍了“绣荷包”的内容,诸如“狮子龙摆尾”、“鲤鱼跳龙门”和“鸳鸯戏水”等花纹图案,也寄托着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正如著名学者张道一所说,“她几乎要把中国的人文都绣到荷包中去了”。此外,还有婚俗中以丝绸锦绣制作喜服和鸳鸯被(合欢被)等,也很普遍。

在当代政治、外交、体育和科技等活动中,丝绸锦绣作为中华审美元素被广泛地使用着。譬如在政治方面:北京人民大会堂就悬挂着四大名绣精品,即江苏厅有苏绣《江南三月春意浓》、四川厅有蜀绣《芙蓉鲤鱼图》、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有粤绣《夏日海风》和金色大厅

有湘绣《屏开花艳舞东风》。后者有五只孔雀,似与牡丹媲美,象征着祖国蒸蒸日上,繁花似锦。金色大厅20根红漆石柱上雕饰着金色祥云图案,犹如包裹着红地祥云锦绣一般,显得华丽富贵,典雅祥和;在外交方面:2014年北京APEC峰会上,男领导人服装采用提花万字纹宋锦面料,女领导人服装采用双宫缎面料,皆装饰着海水江崖纹,象征着我国政府的海洋发展战略,也寄寓着我国愿与各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护”的良好意愿,从而展示了中国人的新形象;在体育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从运动员服装、火炬和获奖证书上,都能看到丝绸锦绣的祥云图案;在科技方面:2005年10月,以古蜀国标识“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为范本的蜀绣,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到太空中遨游。

总之,西方人认为“美”在艺术之中。因为现实生活里充满了功利的欲望,是无美可谈的。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则认为,“美”就在人的生活里,审美是一种高级生活方式。锦绣对于人类生活的美化,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锦绣与中华文学艺术的关系

文学艺术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主要内容。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层面,而且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层面。正如我们难以将锦绣的实用与审美分开一样,我们也很难将文学艺术的实用与审美分开。对于中国人来说,丝绸锦绣与文学艺术都很重要,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有实用的丝绸锦绣,也有实用的文学艺术;又有审美的丝绸锦绣,也有审美的文学艺术。因此,丝绸锦绣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是:

首先,丝绸生产、产品和生产者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题材。道理很简单,因为丝绸生产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时就必然会反映丝绸生产。所以,自古以来的文学艺术反映丝绸生产的作品较多。譬如诗,有《诗经·七月》、汉乐府的《陌上桑》、杜甫的《白丝行》和王建的《织锦曲》等;赋,有荀子的《蚕赋》、王逸的《机妇赋》和张率的《绣赋》等;古典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于丝绸锦绣有很多精彩的描写,当代小说

有凌叔华的《绣枕》、阿蛮的《纪年绣》和日本作家宫本辉的《锦绣》等;音乐,除了前面谈到的各地民歌《绣荷包》之外,还有大家熟知的《绣金匾》和《蜀绣》等;电视剧有《锦绣缘》;绘画有唐代张萱的《倦绣图》和宋元时期流行的吴本《蚕织图》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再如宋代无名氏的《九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时再相随。”作者将绣女复杂、细腻和微妙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其次,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也成为锦绣创作的题材。譬如古代叙事文学中的“嫦娥奔月”“西施浣纱”“贵妃醉酒”和“金陵十二钗”等,都是锦绣常见的题材。还有一些名人诗词、绘画和书法作品,也成为锦绣表现的对象,当然也有刺绣者创作的作品。据《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记载:晋代秦州刺史窦滔被流放之后,移情别恋。其妻苏蕙思夫心切,便创作了回文诗,并刺绣在美锦上寄给丈夫。窦滔看后深受感动,与妻重归于好。这就是著名的“织锦诗”,或者叫“璇玑图”,计841字,婉转循环皆可读,共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7958首。她不仅创造了一种诗体,而且成就了一段佳话。唐朝女皇武则天被其事感动,为《璇玑图》撰写了序文。明人梁桥的《冰川诗式》卷二对此事有记载。清人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第四十一回描写了这个故事。至于以缂丝的技法摹织名人字画始于宋代,成熟于明代。明代上海露香园顾绣是其代表。譬如明代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的《洗马图》就是一幅优秀之作。这幅绣品作于崇祯七年(1634),是在白色素地上刺绣,柳丝婀娜,骏马嘶鸣,马夫神态,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绣者熟悉画理,所以将白马身上的花纹表现得如同绘画一般。画面素雅,显出一些高贵的气息。

苏绣和湘绣也以摹织名人字画见长。当代苏绣流派众多,佳作如云,几乎占了刺绣艺术的半壁江山。扬州苏绣大师陆树娴率领弟子,历时五年,以张大千晚年绝笔之作《庐山图》为范本,创作了大型水墨写意绣《庐山图》,绣画结合,大气磅礴,令人叹服。南通沈绣大师庄锦云和褚有莲合绣的《贵妃醉酒》,也值得欣赏。该作绣于1964年,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扮演的《贵妃醉酒》剧照为范本,色彩丰富,针法多变,将人物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

很高的审美价值。蜀绣《飞天》借鉴“嫦娥奔月”的构图,十分巧妙地以古蜀国标识“太阳神鸟金箔”取代了月亮,即以日代月,从而凸显了蜀绣的历史蕴含和艺术特色。总之,在当代锦绣中,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张大千的虎、郑板桥的竹、李方膺的梅和石涛的山水等,都是常用的题材。

再次,从古代词牌曲调里也会透露出丝绸锦绣对于文学的影响。古代青年男女聚少离多,绣女织妇经常独守空房,因而便出现了大量表现离愁别怨的歌曲,譬如宋代无名氏的《九张机》等。由于这些歌曲广为流传,后来就演变成词牌曲调了。如元代时《红绣鞋》歌曲非常流行,后来被文人不断仿作,就成了一个曲调。

以上这些词牌曲调中都积淀着丝绸锦绣的审美元素,或是绣品,如绣鞋、绣衾、绣球;或是织锦,如锦标、锦帐、锦围;或是丝绸,如锦、绮、罗;或是工具,如绣针、剪子、捣子;或是花纹图案,如牡丹、彩鸾、福寿、一丛花、一剪梅、十样花、鹊踏枝、蝶恋花、彩凤飞等;或是丝绸生产,如采桑、采绿、捣练等。这些都是丝绸锦绣积淀在文学中的审美元素,不仅保留着历史信息,也是研究丝绸锦绣与文学关系的活文物。

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话语

锦绣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花朵。在这些锦绣花朵上不仅凝聚着其生产主体中华女性的审美智慧,凝聚着其生产协作者中华男性的审美智慧,也凝聚着其观赏者的审美情趣,甚至凝聚着全社会的审美意识。因此,在这些锦绣花朵上积淀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审美文化意蕴,也积淀着丰富的中华传统审美文化信息。这些意蕴和信息最后都会表现到语言中来,从而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语言之花,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话语。

首先,丝绸锦绣渗透到日常生活之后,在中华传统社会审美文化层面形成了一些审美话语。在汉代以前,丝绸锦绣只是帝王贵族的生活奢侈品,如《盐铁论》所说“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的。宋元以后,丝绸锦绣在平民生活中也得到

了使用。因此,在人们观念中,丝绸锦绣既是美丽之物,也是珍贵之物,因而就进入了社会语言系统,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审美话语。譬如广西壮族流行着一首《壮锦歌》云:“郎锦鱼鳞纹,侬锦鸭头翠。侬锦作郎茵,郎锦裁侬被。茵被自两端,终身不相离。”在这首歌里,锦、花纹、茵、被等锦绣话语,便成为传递爱情的情歌话语,显得含蓄缠绵,别有一番情调。

其次,由于丝绸锦绣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使丝绸锦绣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欣赏和批评活动进行了深度渗透,因而也就进入到了文学艺术语言系统,形成了一系列文艺审美话语。

此外,还有一些与丝绸锦绣有关的其他审美话语,诸如典故成语,有“锦书”、“衣锦还乡”、“衣锦夜行”、“锦上添花”、“花拳绣腿”、“锦绣年华”、“锦绣前程”、“锦绣中华”等。还形成了一些修辞方法,如“列锦”、“铺绣”等。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几千年来,由于丝绸锦绣对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深度介入,形成了一个“锦绣”审美范式。所谓“锦绣”审美范式,就是以锦绣为审美标尺,来观照、衡量、命名和评价其他事物的美。这种审美观念认为,锦绣是“美物之首”,是美的典型,也是美的标准。甚至“锦绣”就是“美”,“美”就是“锦绣”。在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词典里,“锦绣”是“美”的同义词。如上所述,“锦绣”审美范式在审美话语层面,形成了“锦×”范式、“绣×”范式、“绮×”范式和“锦绣×”范式。这些审美话语范式,是丝绸锦绣审美文化的深层表现。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案例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今天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节日的严重冲击,许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漠,真正了解的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使学生通过过节,能够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 三、活动方式 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到了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了。

大家是不是非常期待?内心是不是非常的激动?其实除了春节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节日吗?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 (二)自主探究,感知节日 1、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人们基于原始信仰以及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节日。这些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下面大家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查找各种资料,看看一年之中都有哪些重要节日,这些节日是怎么产生的?它又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大家查找完毕之后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2、我的过节方式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了解了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类别及习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优秀范文5篇]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 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 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太华办八一小学 2018年3月28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承华阴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出特色,打造品牌。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员中涛 副组长:娟周红亚 成员:翠萍建侠甄洁贠西玲王春艳 芬亚利宝平丽蔡晶

1.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又善于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 2.坚持文化修习与人格养成相结合。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历史人物、传统技艺等的学习,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及时代价值,冶高尚人格。 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4.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关注成效,又加强各学段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容的有机衔接、次序推进。 5.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推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卓有成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2018年春季开学,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持续开展老腔、迷胡、剪纸、华山红拳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活动容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爱国、诚信、勤奋好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精选4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精选4 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1中华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曾有一位伟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今日,我们应当这样说:忘记传统文化,就等于精神的灭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国之基,立身之本,是我们屹立民族之林的一块丰碑。在新时代的背景,我们青年更应躬行传统文化,发掘时代精髓。(立论简明,倡议的对象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于今,对我们青少年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思想观念而言,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塑造良好思想品格的标准对人文精神,墨子所提倡的锲而不舍,治学专一,借助外力”是我们求学途中的灯塔;对道德规范而言,《弟子规》的“守考悌,次见闻”、《礼记》中“君子如切如磋”都是找们立身成人的良师益友,其中展现的永久魅力从不过时,深深吸引着曾经与现在的中华儿女。 (此段善于化大为小,从熟悉的名言入手,去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要注意引用出处的准确性: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如切如磋出自《诗经》,《论语》中曾引用) 这样的思想精髓从不拘泥于古籍经注的汉字中,生活中也处处体现。公共交通上,你是否时常听到提醒“尊老爱幼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是否对旁边经过的师长礼貌问好,而不是低头默默走过?你是否对长辈的意见洗耳恭听,对同龄人的处境设身着想?如果没有,那么请从现在,从小事上,从自己做起。 (此段在上段基础上进一层阐述传统文化的活力,用三个有生活气息的例举让传统文化真实可感;让“从我做起”的倡议具体可行) 时代在不断进步的,对于一种传统文化、美德,不同的时代舆论会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为老人让座是我们以前所提倡的,目的是关爱老人的身体健康,而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重重,步履匆忙,脸色疲倦,一定程度上也需被让座来休息。于是我们见到身背LED灯,上写“无需让座”的硬核老汉,他的体谅理解,对后辈的关照,何尝不是一种新型文化与美德呢?所以对于传统之化,我们既要躬行,又要结合时代创新。 (此段巧妙在于用小例子阐释大道理,与很多空泛说大道理的作文相比,就显得更真实鲜活亲近,因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放眼全球,许多人类问题也受传统文化的启发,可用不同的思维途经解决。“精准扶贫”便反映了仁爱与团结的中国传统智慧,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所以,我们要提炼出其具时代价值的意义,使世界人民受益。 (此段如能加上“一带一路”及“丝路精神”等内容就更好,阐释其中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6-26大众日报

作者:何中华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在一系列竞争中实现的。在不同的时代,引发人类竞争的原因也各有侧重。在古代,人类竞争大多是因为争夺地盘和掳掠财富而引发;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摩擦、碰撞,则构成近代竞争的主因;到了当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又变成人类竞争的主要诱因。在这里,隐含着一条经济、政治、文化依次展开的脉络。由此可见,在21世纪,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化软实力其实并不“软”,它甚至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硬实力,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辩证法。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要靠文化硬实力来支撑,但更要靠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配合。因为从历史的长时段看,只有软实力才是恒久起作用的力量。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发展,看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优势之所在,既要着眼于它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何贡献,还要着眼于它对整个人类的未来前景能够提供怎样的智慧和启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显示出自身的突出优势。具体地说,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 反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使得每一个被卷入其中的非西方民族,都不得不经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其历史后果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代化在消解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的同时,也日益瓦解着民族的文化个性。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全球化早已构成我们的基本历史语境,它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匀质化格局。在现代化的反传统姿态中,我们蓦然发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一时间突然找不到答案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孤岛效应”。文化的断裂导致了文化认同危机,以至于出现了“香蕉人”,即黄皮肤白心灵的畸形文化人格。这恰恰是造成国人文化身份焦虑的主要原因。不能不承认,文化上的自我迷失,成为文化上的自我殖民化的重要心理原因。 然而,我们中华民族自晚清以来所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不能是任何别的意义上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体的文化自觉,乃是现代化真正走向成功的绝对前提。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有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就成为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所在。黑格尔曾经说过,对于欧洲人来说,一提起古希腊,就有一种家园之感。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家园之感又源自何处呢?它无疑源自我们所固有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归依,不能不追根溯源,回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上来。对文化之根的自觉追寻和接续,是我们重新揭橥自己的文化本根性的契机,它无疑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内在基础和获得文化归属感的不可替代的依据。离开了这样一种文化共识的根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没有着落。因为“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地域学或人种学的概念。如果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荡然无存了,那么这个民族其实也就名存实亡了。现代新儒家当年的焦虑正是缘此而生发出来的,它说到底不过是文化认同危机在文化意识层面上的反应罢了。这就从否定的方面凸显了文化认同对于民族概念建构的前提性意义。 作为独特文化标志,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构成该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原型,它为整个民族力量的整合奠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天下所有炎黄子孙达成文化共识提供了一个基本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就此而

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范文5篇_议论文

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范文5篇 【篇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800字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篇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900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 《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目前,我国的书法专业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不断趋于成熟,一批名牌大学更是引人注目。高校书法专业正以蓬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书法专业高考的优势: 第一、文化课成绩要求低,平时在班级中等成绩(320-480分)的学生、都有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

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家校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校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为什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 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 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天,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 业。 的 一、搭建家长教育平台提升家庭育人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 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 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要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实现家校共育,提升家长 的育儿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 1、精心办好“家长学校” 古往今来,渴望儿女成才,天下父母同心。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学校应精心开办“家长学校”。

2、创新“家长会”形式 为了给家长全面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更主要是为家长们提供交流育儿的经验,学校创新家长会的举办形式,富有成效地开好家长会。 3、书面向家长推介育儿方法 为了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学校还采取书面的方式,向家长推介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醒注意事项。 二、密切家校信息交流实现施教步调一致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菩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到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丰富的、充满活力的。作为学校与家庭,责无旁贷必须共同教育好孩子。要教育好孩子,家校就要拓展沟通渠道, 1、 2、 3、 4 5 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异常表现,如果老师及时家访,与家长直接沟通,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创新共育活动形式注重合作共育实效 一个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昭示着祖国的未来。学校主导下的共育,要创新共育形式,注重合作施教的实效,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着)一文指出:“明天的教育要试图使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结构,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并共同实施。”这是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发展性策略。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韦建乐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616) 摘要:在“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是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要讲清楚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 关键字:“概论”课;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①“概论”课作为全国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四个讲清楚”,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 开设“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②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搞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要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以及形成过程,因此在“概论”(2013版)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开门见山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和结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③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三个过程: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即实现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件大事”;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的过程,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前两个过程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第三个过程理解不深,因

我们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创造一条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才能真正强大,传统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扬。以下是本人整理分享的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无论是强悍,还是软弱,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何谓文化?中国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义。而西方人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为如今的文化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我们现在和国际如何接轨,无论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国人,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弘扬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一样,只有认 识剖析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远性和独创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唯一的独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变化一度希腊化,后罗马化,再又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 曼人的入侵而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伦文化更是被赫梯灭亡,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从未产生过断档和空白。仅就文学而言,从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延续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体现在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能够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的吸收、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统一造就了它的悠远和独创,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样。历史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时值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虽已衰落,但仍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放光芒?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紫金山街小学三届阅读文化节方案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文明、高雅;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味着健康、和谐。从《诗经》中“载驰载驱”“我心则忧”的许穆夫人,到《楚辞》中“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日省三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祖国山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热爱,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庄严责任……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她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书香人文校园,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养成文明礼仪”;“争当礼仪标兵,构建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更进一步强调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隐忧 纵观时下学校,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在1990年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指出,相对于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则是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二者结合组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的报道,由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内涵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即为软实力。相对于各种用实际数据表现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方面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而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不能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这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五千年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辽河、黑龙江流域都有先人的文化遗迹。而东北的红山文化和东南的河姆渡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从秦皇嬴政在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后,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更加归一稳定地发展。不论是从汉代开始吸纳外来文化,接受外国学生,还是到唐宋时期鼎盛的中国文化使我们得到了“唐人”的称号,抑或是明清时期成熟的四大发明对外国人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是现在的日本,韩国,朝鲜等亚洲周边国家,乃至是欧洲的法国,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仍然遗留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不仅对邻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尽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当代也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为何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却始终不能出现一位诺贝尔奖得奖者,始终不能摆脱腐败,始终不能实现民主,始终不能成为当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国? 拥有这五千年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足以成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国,软实力更会令众多建立未超百年的西方发达国家汗颜。但现在我们最不能否认的,就是拥有这样深厚文化的中国,却仍被世界各国耻笑文化低下,软实力始终不堪入目。五千年的文明能令我们感到自豪,能令我们骄傲,但是更多的却是使我们过于自信,使我们过于安逸,缺少了一份必要的危难意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五千年的底蕴的确使我们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站在世界的上层;五千年的历史的确使我们能更容易地从战争和灾难的挫折中站起来,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进;五千年的沉淀的确使我们足以抗衡超级大国。但是,五千年的底蕴却满足得我们懒得再创造;五千年的历史却令我们扭曲地前进;五千年的沉淀更使我们变得自负,目中无人。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会知足,做人方能快乐。但在文化领域,在软实力领域上就一定不能知足。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却是远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国的文化和软实力,对世界的客观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中国近年来GDP增长都处于高位水平,经济发展可以说已经进入了高峰时期,国民口袋里钱多了,富有了。钱财物质得到满足后,人们都趋向于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可是大家都会发现,原来当我们一直沉浸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我们都学懂了一个字,“钱”。身家收入成为了饭前饭后的必聊话题,精神文明便因此在不知不觉间被磨灭的一干二净。也就是说,一个在古代拥有五千年文明的蛟龙,在当

(完整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圣诞节、西餐、哥特风等富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仿佛已淡出。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本应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已有些许的动摇,其中更是有众多值得大力弘扬的优秀文化。并且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和流变,在世界大发展的趋势下的文化撞击、渗透和交流,使得中华的传统文化处于一种屡遭尴尬的局面,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市民做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了解,统计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达到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三.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随机问卷调查 2.调查时间:2014年8月13日 3.调查地点:青岛市市南区中山公园 4.调查数量:200份。 5.调查步骤:根据中山公园的人流量情况选定多个地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表的填写。并将所统计的问卷进行回收,对问卷进行统一整理,清点问卷份数,进行统计分析。 四.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我们小组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就各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了统一的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1.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的调查中,有100%的人认为诗词曲、黄梅戏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50%的人认为黄梅戏十二生肖、对联灯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2%的人认为占卜算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且对这一内容存在较大的争议。这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有着明确的判定,在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方向给予正确的实施。 2.就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调查,手工艺、饮食文化、文学占比重较大均有30%左右的人表示对其有较大的兴趣;科学技术占比重较少,越有10%左右。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市民对于传统文化中贴近生活的部分往往较感兴趣;此外,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的部分较少,且随时代的发展而易于被人们所忽视也是一部分的原因。 3.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来源中,有50%以上的人是从老师、父母长辈、朋友;也有50%的人是从学校教材和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及其他方面来了解。由此可看出,在我们国家,老一辈对传统文化了解更深,且较为重视;此外学校教育与网络宣传也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有73%的人认为是学校忽视、过度重视升学考试和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的原因;有65%认为教材编排不合理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四(2)班刘涛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 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同学们,我们准备度过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中秋节)。是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 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隆重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一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接着是热热闹闹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 春风春雨迎来——清明节。 纪念屈原便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牛郎织女银河鹊桥会,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团团圆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尊老敬老,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初八——腊八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