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药动学参数

(一)药时曲线

用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可因转运或转化以致随时间而变化,药效也随着浓度而变化,如以曲线表示,则前者称时量关系曲线(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Curve),后者为时效关系曲线(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Curve)。

以非静脉一次给药为例,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潜伏期:用药后到开始出现作用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持续期: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

残留期:药物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但尚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

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如每小时消除1/2。

2、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量消除。常为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如每小时消除100mg/h。





(三)药物的消除动力学: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的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消失的过程。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有两种:

1、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例消除。

即血液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机体的血药浓度高,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下降而降低。在血药浓度下降以后,药物的消除仍然按比率消除,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比消除。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如每小时消除1/2。

2、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故又称之为药物的恒量消除。常为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如每小时消除100mg/h。

四、 常用药动学参数

(一)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表示法:F=(A/D)×100%(口服:<100%;静脉:100%)

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 F=(po等量药物AUC/iv等量药物的AUC)×100%

相对生

物利用度: F=(等量受试药AUC/等量标准药AUC) ×100%



(二)表观分布容积

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Vd=A/C0,一理论容量)

意义:

1、已知某药的分布容积,测产生期望药物浓度所需给药量: D = C? Vd

2、推测药物的分布范围:

Vd小→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流量大的器官;

Vd大→血药浓度低→药物分布广泛;





(三)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多数药物的消除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所以其半衰期是一个常数,T1/2=0.693/ke。

意义:反映药物消除速度。T1/2长→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1)药物分类依据:短效,中效,长效;

(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3)预测达到稳态浓度时间: 4-5个t1/2

(4)预测药物基本消除时间: 药物最后一次给药后4-5个t1/2



(四)稳态血药浓度(CSS/坪浓度/坪值):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计,经过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定水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此时的消除的药物量与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药物在体内不再蓄积。

意义:(1)坪浓度的高低与一日总量成正比。

(2)坪浓度高限和低限的波动范围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

(五)清除率:

药物的清除率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血液中的药物全部清除干净。每个药物都有其固定的CL 。

CL=ke/Vd。



四、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和给药方案

临床上大多数药物需要连续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治疗所需血药浓度水平,故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呈锯齿形。

(1)连续恒量给药时,给药总量增大,CSS增大;给药总量不变,改变给药次数,CSS不变。小儿用药常规定一日总量,一日总量相同,给药次数越多,每次用量越少,波动越小,安全范围小的,采用多次分服,坪浓度维持在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小中毒剂量之间。

(2)负荷量-维持量给药法:首剂加倍,即可在一个半衰期内迅速达到CSS,然后再改用维持量给药。此种方法适用于病情紧急,临床上需要迅速产生疗效的病例。

(3)间歇给药:临床上针对治疗需要,可采用用药间隔大于半衰期的用药方案,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糖皮质激素。

(4)给药方案应个体化,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较正常者长,达到CSS的时间也较长,因此需减量并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