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长春高新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多年来,长春高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以及良好的文化和创新氛围,致力于搭建一个高效快捷优化的资源配置平台;努力成为科技成果的创新源、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源;积极实施主导产业扩张、大项目支撑和园区带动三大战略;力争把长春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家培育基地,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光电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和一区多园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创新体系,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体制创新、环境创新三者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实现了由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由初创期的产业主导阶段向成熟期的创新突破阶段转变,主要体现为初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两个发展阶段。

初次创业是指从1991年到1998年,是长春高新区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政策区为主,在产业发展上主要以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在创新上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到1998年,长春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已实现130亿元,工业产值实现126.5亿元,利税实现21.8亿元,全口径入库税金实现6.43亿元,形成了初步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为开展二次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次创业是指从1999年到现在。1999年,我们在认真分析高新区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全国53家高新区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二次创业的新举措,确定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方针,即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依托人才、科技、中介三个优势平台,积极实施主导产业扩张、大项目支撑和重点园区带动三大战略,大力推进体制、技术、环境、发展模式和招商方式五大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长春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科技园区。

二次创业以来,我们把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增强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断创新体制与环境,形成了体制、技术、环境良性互动的创新局面,使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都发挥了明显的拉动作用。截止2002年末,4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98亿元,GDP324

亿元,均是前8年总和的3倍;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0亿元,是前8年总和的2.6倍;累计实现利税19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2亿元,分别是前8年总和的2.3倍和3.7倍;累计实现出口创汇4.4亿美元,是前8年总和的3.4倍。

具体发展情况简述如下:

一、产业发展

建区以来,长春高新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确立了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光电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到2002年末统计,五大主导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实现410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9%。

1、五大主导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各类医药企业79户,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13户。金赛药业、海王生物、基因药业、长生实业等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汽车工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高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依托一汽集团、一汽大众这个国内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面向全国乃至国际汽车市场,大力发展高水平、高科技、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到2002年底,共发展企业112户,长

春高新区已成为一汽和一汽大众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密集区。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春高新区从1999年开始着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内外IT界著名企业中软、四通、清华同方等均进入长春高新区发展。目前,区内软件企业已发展到182户,产值超千万元企业30户,超亿元企业2户。光电技术产业显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以华禹光谷股份公司为主体的光电企业群正在形成,华禹光谷目前已完成投资7.35亿元,5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以应化所和吉林大学为依托的新材料企业大批涌现。长春热缩材料公司已有多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科技含量最高的生产厂家。热缩双壁复合材料、双层复合绝缘材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并远销欧盟、东南亚等国家。

2、园区和基地建设

在产业发展上,长春高新区积极实施主导产业扩张、大项目支撑和园区带动战略,坚持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不同产业中的中小科技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了靠小企业集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优势的发展格局。通过创办科技园区,带动辐射高新技术产业,走园区化带动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是长春高新区十几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对园区带动战略多次给予肯定。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形成了众多产业园区和6大基地并举的产业发展构架。近两年来,已有5个基地被列入国家级基地行列。

生物医药园。1995年,与长春生物制品所、白求恩医大、深圳海王公司联合,集聚各种要素,共同创办了生物医药园。目前,园区面积扩大到8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47户,重点开发了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生物工程新药,创办了一批名牌企业。形成了一个研发平台、创新基地,在带动区内乃至全市、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龙头作用。

汽车研究开发园。1996年,与一汽集团联合,创办了汽车工业园,后更名为汽车研究开发园,总面积为4平方公里。目前已有67户企业落户园区。重点发展了一批中日、中德、中美合资企业,带动、提升了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2002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70亿元。

计算机软件园。1999年初,创办了计算机软件园。规划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最近,我们又将原管委会办公大楼(使用面积为23000平方米)倒出来,变成了软件开发大厦。入园企业已达到180多户,软件产品达到400多项,著作权登记产品160多项,通过双软认定的企业48户。2000年,软件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光电技术产业园。2000年,我们与吉林大学、长春光机学院、香港正辉集团、南关区政府等20多个单位共同创办了光电技术产业园。一期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计划到2005年,投资50亿元,重点开发30个大项目,技工贸总收入实现400亿元。光电园已于2001年3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长春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

海外学人创业园。1999年,创办了中国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吸引留学人员140多人,其中博士生近百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近百户。园区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

吉大科技园。吉大科技园于2002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现正在紧张建设中,入驻企业已达50多户。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2001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成立。依托作为北药基地的吉林省,以研发为龙头,整合省内资源,带动相关的种源繁育、中药材种植及现代中药新品种的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北药大市场,培养全省中药现代化的旗舰企业。目前产业园内已拥有国家、省、市各级中药企业研发中心10个。

龙腾国际科技园。以海湾国际控股集团投资为主,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6亿美元。园区主要发展光电产业,生产PDP等离子显示屏、DVD、迷你PC等产品。目前该园区已组建了龙腾国际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长春海湾投资有限公司和名王朝国际科技风

险投资有限公司3个运作实体,于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

此外,新材料产业园、东高科技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科技产业园、欧洲工业城、日本工业园、韩国科技园、台湾工业园等众多园区都在紧张建设和发展之中。

众多产业园区的兴起,使长春高新区成为国家级软件基地、国家级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与东欧科技合作基地。

3、大项目建设

大项目支撑是长春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另一重要战略,是实现园区要素集中、资源共享优势和带动作用的重要方式。为加快大项目建设,“九五”期间,我们实施了“五五一”工程,即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建设50个大项目,到200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截止1999年底,“五五一”工程确定的50个大项目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9亿元,利税20.8亿元,分别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7.8%和70.1%,提前一年多完成了“五五一”工程计划。2000年初,我们又提出了实施“百亿工程”的新目标,即到2005年,区内要建成100个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现在,长春高新区正通过对重点企业分类排队,在政策、资金、组织产学研联合等方面重点扶持,强化跟踪服务等措施,推进重点项目和企业发展壮大。在招商上,以大项目招商为重点,着力提高园区的产业化、国际化水平。先后与29个国家和地区合资合作,建设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4个,引进了福特、沃尔玛、伊藤忠、丸红、西门子、汉高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2002年,又引进了龙腾国际科技园等大型园区类项目。1999年以来,长春高新区累计实施重点产业化项目50多项,华禹光谷、生物制品基地、凯尔海斯、吉大药厂、吉林天药、中研药业、新世纪纳米等重点项目相继竣工。目前全区超亿元企业达到44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户。

4、招商引资

多年来,长春高新区紧紧围绕加快新区建设和大项目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截止1999年底,区内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户企业在高新区投资建厂,项目投资累计近13亿美元。2000年以来,长春高新区紧紧围绕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全面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成立联系国内外500强企业工作小组、对大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组团赴国内外招商、参加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周、深圳高交会等招商活动,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我们为了加强招商引资力量,从招商体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专门成立了投资促进中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一季度长春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在受非典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目前,已有美、德、日、韩、香港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长春高新区投资,发展“三资”企业累计达到382户。项目投资累计达30.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0余家落户长春高新区。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34项。仅2002年,入区投资的大项目在1000万美元以上(或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就有7个。中软集团、新希望集团、修正集团、三九集团等21户国内知名大企业相继入驻高新区。西门子、凯尔海斯等35户外资企业共追加投资8500万美元,使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充分显现出园区强大的集聚效应。

二、技术创新体系

长春高新区多年来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高新区的兴业之本,强区之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科技创业服务,把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增强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使技术创新的能量不断释放,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增强。1998年2月,科技部在长春高新区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会议”。这次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区的技术创新工作。1999年8月,长春高新区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做了题为《坚持技术创新,积极

探索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发展之路》的大会发言,受到了大会好评。“九五”以来,全区累计获各种专利1271项。2002年,共申请专利627项,申请量占全市的52%,全省的33%。2002年7月,长春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国第3家“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

在强化技术创新工作上,我们形成了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的创新体系。

1、以科技智力优势为依托,积极开发创新源头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智力保障,长春高新区始终把集聚、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提高区域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支撑。1999年,我们做出了建设中国长春大学城的决策。计划用7年时间,投资12亿元,以吉林大学为核心,建设占地6平方公里、在校生达到6万人的大学城。1999年6月,我们成立了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吸引留学人员140人,其中博士生近百人。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设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去年又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吉大科技园。目前,全区已吸纳各类科技、专业人才近4万人,占区内从业人员总数的40%,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人才谷”

2、加强产学研联合,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以科技智力优势为依托,积极开发创新源头。长春高新区采取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创办产学研基地;组织校企、院企联合,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发展股份制企业等多种形式,铺设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的绿色通道。吉林大学、长春生物制品所、中科院应化所等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重要科研成果,都在我区实现了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目前区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00多户,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50%以上。吉大科技园入驻企业已有50多户,自主研发项目近百项。积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先后引导400多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有300多户企业成立了研发机构。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发展到56个。全区R&D 投入占全区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已达2.18%,在全国高新区中处于先进水平。

3、以孵化器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和转化高新技术成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孵化服务是孵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此,长春高新区很抓科技企业创业服务工作。建区之初,就成立了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是国家科技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创业中心,是长春市唯一的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今年又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创业中心。创业服务已由简单的物业、商务服务发展到可提供项目开发、中试、咨询策划、投资融资、人才培养、高速信息网等三十多项服务。目前,高新区孵化基地总面积已达21万平方米,创业扶持资金达到1.1亿元,累计接纳科技型中小企业624户,在孵企业397户,向区内外先后输送了125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以来,我们还积极发展了软件、光电、医药等专业孵化器。积极探索了与多元投资主体创建、联办孵化基地,实现了孵化器建设的专业化、专门化和多样化。为解决孵化企业的资金“瓶颈”,我们设立专项孵化基金、争取项目融资、建立风投机构、上市融资等途径,广开融资渠道。设立孵化基金2700万元,为孵化企业争取了4800万元贷款,累计获得各级各类项目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投资担保金额8563万元,全区上市企业已达11户,募集资金44.4亿元。

4、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全面提升技术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技术创新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高新区是知识产权的密集区。在这方面,我们注重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选择吉林天药、鸿达集团等15户企业作为试点企业,通过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设立“专利发展基金”等方式,努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意识,促进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快速转化。金鹰实业、中科英华等100多户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都已形成了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产业化规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实施了21个国家重点专利项目。组建了知识产权分局,统筹协调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集知识产权培育、管理、保护和服务于一体,规范化、

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三、体制改革和创新

积极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是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措施,也是高新区的生机活力所在。美国硅谷的成功,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体制创新的成功。多年来,长春高新区始终把体制改革与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一手抓开发建设,一手抓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开发,以创新求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高新区自成立至今,在管理体制上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的改革。每次改革,我们都紧紧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总目标,按照政企业分开、政事分开和统一、高效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不断强化监督和服务功能;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在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

长春高新区成立之后,相继成立了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对高新区的党务、经济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1999年对开发区实施封闭管理以来,对内设机构能精简的精简,能合并的合并。职能相关的实行一个机构多块牌子,不求上下对口。当时内设机构17个,经市编委核定的编制只有113人。承担了向区内1000多户企业提供服务、与省市上百个职能部门联系、协调的大量任务。从2000年开始,我们对管委会机关和直属企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制、聘任制。其他干部和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制、合同制,实行一级聘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在收入分配上,形成了以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2年以来,为落实第四次开发区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力度,再造高新区二次创业新优势,我们以整合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机制、强化服务为重点,对管委会机构进行了又一次大幅度调整。组建了投资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展中心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四大中心”的建立,体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搭建了投资促进、生产要素配置、新区建设保障和社会事业协调服务“四大平台”,形成了新体制的总体框架。为进一步适应入世后新形势的要求,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机关型服务向实体型、经营型、市场化服务转变,由多主体、分割式服务向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转变,由多层次、低效率服务向快捷、高效服务转变奠定了基础。

“四大中心”的实际运行也收到了明显效果,得到科技部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投资促进中心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实行工资、费用、奖金大包干的独立核算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招商人员积极性,为实现高新区今年一季度招商工作的大突破提供了有力保证。新组建的土地经营机构——高新区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已获得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共计4亿元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不仅为高新区提供了新的建设融资平台,而且通过市场化手段,使土地资源的滚动开发和利用开始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

四、环境建设与优势

没有一流的研发环境,很难催生出一流的技术成果;没有一流的创业环境,就不能集聚一流的人才和项目。多年来,高新区一直致力于创造省内最好、国内一流的软硬环境。坚持软硬并举,整体推进,做到设施一流,服务高效。在硬环境建设上,高新区成立之初就是按照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标准规划建设的。二次创业以来,长春高新区在新区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4年累计投资38亿元,是前8年投资总和的4倍,新区实现“七通一平”的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并于去年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为加强创业综合服务,占地35公顷、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商务区首期工程——超达创业园即将投入使用,大型园林式生态公园建设也将开始启动,高新区的创业环境、生态环境将会进一步优化。在软环境建设上,我们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近30个窗口直接面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健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了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累计设立中介服务机构8大类近百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园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重新制定了《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预计通过省人大审议后今年下半年颁布实施,将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制环境。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软环境建设要实现新的“九通一平”,即信息、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物流、法规、配套、服务“通”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新服务“平”台。围绕建设数字型、信用型、无费型、生态型和服务型“五型”高新区,长春高新区将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开通“一网式”服务,建立起高新技术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积极开展区内重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树立一批资信优良的企业典型。对重大项目入区实行“零收费”,取消管委会及支撑服务体系的服务性收费,使软环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通过以上措施,长春高新区的环境建设已形成了东北地区最佳的服务体系,达到了省内最优、全国一流的水平,为招商引资和创新创业打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1288273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