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6、击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意在天门(图6)。

7、九鬼拔马刀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右拳变掌从腰际外分上抬,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项,右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变掌,回背于体后,尽力上抬。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7)。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左臂伸直,左掌从体后向体侧上抬,同时右臂伸直,右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7)。

8、三盘落地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开成马步,同时左掌下落,右掌从体后往体前上抬,至两掌心朝上于胸前相遇时,继外分,双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于双膝之前外侧。式定后舌抵上腭,瞪睛,注意牙齿,约静蹲半至一分钟(图8)。然后双腿起立,两掌翻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与胸平时,再翻为掌心朝下,变马步,再成(图8)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桩静立约一分半至三分钟。

9、青龙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顺呼吸;两目平视,左足回收于右足内侧,成立正姿式;鼻呼,左掌自胸前变拳,顺式回收于腰际,右掌自胸前变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向体左伸探(图9)。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鼻呼,直身,变握拳停于腰际,同时左拳变爪,从腰际向体右伸探(图9)。

右、式姿式反复作三遍。

10、卧虎扑食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两目平前视,上式结式为双拳停于腰际。右脚向前迈一大步。左脚跟掀起,脚尖着地,成右弓步;同时俯身、拔脊、塌腰、昂头,两臂于体前垂直,两掌十指撑地,意在指尖。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10)。

左式:身体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扑食左式,凡动作相反,为左右互换,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10②)。

11、打躬式

接上式;顺呼吸;上右足平行于左足内侧,距离约与肩宽;然后变为弓腰,垂脊,挺膝。头部探于胯下,同时两肘用力,两掌心掩塞两耳,两掌夹抱后脑,意在双肘尖。式定后随意停留片刻(图11)。

12、掉尾式

接上式;顺呼吸,挺膝,十趾尖着地,两手下落,微屈,两掌相附,手心拒地;同时瞪目视鼻准,昂头,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图12)。式定后脚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脚跟顿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后起立,成立正姿式

南少林寺内传易筋经

南少林寺内传易筋经 红日书生 这套功法源出:南少林寺(福建泉州),是我的恩师洪峰前辈授意他的儿子传授给我的,让我终生受益。 这套功法随着火烧少林寺而消失武林,只有少数传人掌握,从不对外轻传。鉴于当前武术界伪功风行,特别把这套武术瑰宝贡献出来,揭开“易筋经”的神秘面纱,打击那些骗人,惟利是图的武林小人。有的武林人士曾以本经部分内容劲力为主干,创造名动一时的“某某结构”,还有“某某拳学”的主要功法等--- 当前武术界个个说自己是正宗,我没有精力与他们挣什么“正宗名牌”公开的这套功法大家练练就知道,比说一万句话都管用!笔者不善言辞,只希望广大武术爱好者走出误区,粉碎神话,坚持大道至简,至易! 自本人1999年正式开馆授徒以来,这套功力宏大的功法尽在我的学生身体上体现实战功力的!身体抗重击无恙!等等实效,都激励着我尽快的让天下武友受益!这套功法看似简单,也要吃大苦的,不管怎么样,你按要求坚持练习30天就完全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第一式:虎背熊腰力拔撑 基本姿势:双脚平行站立,两脚内侧可容双肩,两膝曲至与脚尖相垂直,上身直立,小腹不可外凸,臀部不能翘起,将脊柱放直,上身以大腿跟为轴,直立前倾,直至两肩与双脚尖,双膝尖,三点垂直线相等,两臂曲肘抬起,大小臂内侧夹角为90度(不得小于此标准),双手与心口相平行高度,双手十指直立分开,手掌向后翘,与地面为45度角,两掌相距中间可容自己头部。双目看自身距离2--3米处的地面。(图1-1、1-2侧面) 图片描述: 手势稍微改变,不会影响效果! 筋骨训练:

一、脊柱的矫正练习 由于脊柱是人体神经的传感系统,绝大部分人体动作,都是由大脑将命令传送给脊柱,再由脊柱传达到其他部位完成的,所以脊柱的健康是致关重要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脊柱的不健康引起的,而大多因素都是由脊柱的后天弯曲而形成的,通过"脊柱的矫正练习"可以迅速有效的改善人体健康指数,许多疾病都会在练功中不治而愈。腰椎酸痛者,将在每天早上练习5--10分钟,7--10日内痊愈----- 1,脊柱的后天反正练习: 以基本姿势站立后,加入:大椎上拔,尾骨内卷下坐的力量。大椎上拔与尾骨下坐需要同时进行,正常的感觉是要将脊柱拉直撤直。整个脊柱有拉扯感。这种简单的练习,会将因后天因素变成S型的脊柱,返回到先天的一线婴儿状态,督脉诸穴得到刺激滋养。在正规的训练中脊柱酸痛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以腰椎最为明显,务必坚持下去。 2,肢体辅助:两膝定住,不可开膝敞胯,也不能内夹。此时需要将身体的重心微微靠前,即:自然形成十指抓地,足心含空之势。"双足含空似踩青蛙"即指此势而言。可使涌泉穴得到自然锻炼。两肩暗劲下沉,大椎上顶之力不可失,两肘暗劲外撑,双手暗劲前推,手指掌暗劲后靠。 注: 1,易犯错误:双肩上抬,提胸收腹,颈部僵直。 2,解决办法:随时用意念,从脚下至头部检查姿势是否正确,头颈应该保持灵活,是大椎上拔,并不是头用力向上顶。 3,呼吸方式一:吸气小腹外鼓,呼气小腹内收,吸气直达小腹内,呼气自然。吸气时肛门需微微收缩。这种方式可以强壮丹田内气。 4,呼吸方式二:吸气小腹内收,呼气小腹外鼓并同时收紧肛门。吸气同时全身桩架微微以小腹为中心内收,呼气暗劲以小腹为中心外展,动作很小,自身有感觉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可以强壮肾气。 大凡:内气不足,腰椎酸痛,肾气不足,四肢无力,各种关节炎,头昏眼花,等等,将在每日早晨练习5--10分钟,为时 7--10日内,得到全面改善,直至痊愈。此势是武家练就筋骨之力,祛除旧力的必练之势。任何人应予以重视。周身筋骨将在练功中自然精壮成长,就此开始成就武术力量。 第二式:金猿伸腿得灵性 基本姿势:自然站立,双手叉腰,直立提起左腿于身体正前方,脚趾脚掌回勾,膝盖挺直,为了掌握平衡,右腿可以微微弯曲。(图2-1) 练习方式1: 做好基本姿势后,吸气直达小腹并微鼓,呼气小腹内收,内视足底涌泉穴,默念"通"。呼气同时;脚掌用力回勾,脚跟用力暗劲下推,力量顺达足跟。大小腿不要故意绷紧,顺其自然,吸气不放松,呼气再用力。反复练习5--20次。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 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 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

总体论述 “晓峰说”: 《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 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 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编者点评: 十二经筋是黄帝内经中提出专门对应人体十二正经的,十二经筋是经络内气运行的基础和供给,虽然十二经筋涵盖了人体主要经筋内容,但不可否认,人体的经筋组织纵横,且和筋膜相互关联,而且经筋所包含的内容诸多,涉及到了肌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综合内容,所以单纯说每一式对应某一经筋,未必能令人信服。十二经络是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精微物质,这种经气按照特定轨迹和运行速度周流于人体系统内部而不可见,人体的运动对经络经气的运行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要明白,只有经筋的改变才会使得经络经气的运行产生改变,当然如果是病人,则经络经气的阻碍和衰缓并不单单是经筋的问题。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一、功法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 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 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十二经脉通畅则气血调和,身体健康。反之,十二经脉不通则气血瘀阻,百病始生。人体周身肌肉,按十二经筋循行路线划分为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于十二经筋之中,对十二经筋起着营养和主导作用,而十二经脉对十二经筋也起着保护和调节作用。所谓的《易筋经》之筋,指的就是十二经筋。“易”是改变、改善,“易筋”就是改善十二经脉。《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经典),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内劲内力)。 练功总则 1.《易筋经》每势皆为桩功,不可理解为动功,现今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错误,就是把很多姿势当作动功来练,喜爱易筋经的朋友可以通过站桩的体会得到印证。 2.每一桩势皆分为左势与右势,以足为准,左足在前练的是左侧经筋,为左势;右足在前练的是右侧经筋,为右势。即使正立的各桩势也分为左势与右势。仔细观察古传的图示,就能发现每势双足都不平齐,正立桩势的双足前后相差三寸许。 3.《易筋经》各桩势的共同要点是头领身松。头领,用头领周身,站桩时,意念不用身体各部位的支撑力支撑周身,而是用头之领劲把全身领起,领劲要达足跟,整个身体仿佛吊起来一样。身松,身体要放松,自然下坠,不用支撑力,只有放松得好,头领之劲才能到达足跟。所以站桩时要反复检查身体各部,看是否有用支撑力的地方,要及时放松下来。头领时隔肌最容易紧张,放松心口窝使隔肌放松,周身也容易放松,重心自然下降。总之,头领使精神提起,身松使重心下坠,二者一上一下的对立统一,使经筋处于激发状态。加强经脉通导性。 4.心要宁静而深邃,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多读《老子道德经》能提高自己的心境,此为易筋经之心法。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一、易筋前功练法: 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 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易筋经图解

易筋经图解 《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易筋经健身法 九牧林医家导读:易筋经健身法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义,“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易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上图视频是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基本内容] 易筋经健身法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势,易经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工尾势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练功,《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经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 1、预备姿势 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势(第1势到第3势) 第1势 (1)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腘微松。 (2)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内向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不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一平面上。 第2势

少林易筋经定式动作图解

少林易筋经定式动作图解 步骤 尾页 简介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步骤/方法 1.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 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4.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5.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 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 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最近更新: 2011-09-21 13:09 ?浏览次数: 20599 次 ?收藏次数: 10 次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步骤/方法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

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 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 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1.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朱修林 1994.12 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日:《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竞至不能配合运用了。直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所不同。我曾访问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荚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 1

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易筋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最近更新:2011-09-21 13:09 ?浏览次数:20599 次 ?收藏次数:10 次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步骤/方法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 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 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

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1.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功法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 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易筋经生命十二式各式注意问题

初学者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點,就是按照儒老師的視頻,跟着學。然後做到不需要視頻,自己就可以從頭到尾的做下來。 第二點,開始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動作的準确性。做個大差不差就好了。好在緣渡十二式,按儒老師說的動作的要求不是很高。動作不到位的地方不會太影響鍛煉效果。 第三,就是每式盡量做30秒以上,然後接着做下面的。一開始的時候可以每式的時間不用太長,做了一遍後,如果時間容許的話,再從頭做。随着掌握程度的提高,盡量延長每式的時間,每式可練2-10分鍾,我現在基本每式2到5分鍾,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調整。 第四,呼吸以自然爲主,無需特别在意。無需任何意念活動。所以可以聽音樂來幫助自己放松和轉移雜念。 第五,不要太在意各種反映,鍛煉就有效果,也就有反應,尤其是身體虛弱,長期缺乏鍛煉的人。所以一開始不應該在意練功的反映,更不能把什麽事都和練功聯系起來,而應堅定不移的練下去。 第六,在學習過程中,多看儒老師博客上的文章,這個論壇的文章,和cm和十竹道友的日記(裏面初學者的問題和儒老師的解答非常詳細,足夠用了)。參考自己的體會,對自己的十二式動作進行調整,提高鍛煉效果。動作做的好,效率當然更高,這是無容置疑的。我本人現在就在這個階段,在繼續提高動作的準确性。 第七,在練習過程中,要始終注意全身是否放松了,這個很關鍵,否則腰椎頸椎等容易有問題,膝關節也一樣; 第八,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态,要不斷有好的心情; 第九,開始的時候不要在意準确性,是因爲,大家可能做不到位,但大家一定要有努力做到位的動作趨勢,而不是一味放松~但請大家注意了:所有的動作要領都是分層次的,是要先滿足一項的前提下,再去滿足下一項。 第十,一定要認真讀關于十二式的帖子,而且要反複讀,因爲每次看都會有心得體會的。 第十一,注意本版公告。 第十二,初學者,特别是中老年的朋友,會感覺比較吃力,此時可以先做前面的九轉暖身功,等一段時間後,全身的主要關節放松了,再開始練習生命12式。 第十三,剛開始最好跟着儒老師的視頻練習,可以用電子鍾或呼吸的次數來計時,一般來講呼吸21口爲1分鍾,呼吸急促的話可以适當增加,但呼吸的次數必須要求是奇數。 第十四,對于呼吸前面師兄已講到自然呼吸,但初學者往往很在意呼吸,我的體會是隻要把動作到位了,不去管呼吸,慢慢的功力深了,呼吸自然會慢、細、長,這需要一個過程。 第十五,練功到一定的程度,人會感覺到乏味,不想練功。此時要堅持,練功隻要保持基本的量,很快會過去。 第十六,對于男同志,練功的過程中要防止走丹,練功的過程中要配合靜坐,睡覺的時候右側睡,就想寺廟中卧佛。可以有效防止走丹。同時結合個人的體會,練功到一定程度能感知到可能要走丹,這時再睡前可以加練一次以防走丹,效果很好。 第十七,引用周潛川先生的一段話“禁忌生疑懈怠,這是練功的人最大的禁忌。有些人隻具備五分鍾的熱忱,最初抱着好奇心理和“試試看”的态度,而缺乏笃信笃行堅持練功的決心。開頭幾天勉強練功,覺着沒啥突出的功效,因而疑心氣功療法不能治療自己的病,遂因疑而産生懈怠的惰心,于是馬馬虎虎再練幾天,終于慢慢地就停下來了。結果一點好處沒有,隻落得幾回腰酸腿麻、難受的印象深存腦晦。關于這項禁忌,練功的同志們,須要特别注意,否則,練功的一切的一切,根本都談不到了。” 第一式问题精粹 1.全身放松,隻有手指貫力,腳趾扒地; 2.内八字到腿外側經筋有拉伸感覺,内側經筋無不适; 3、雙臂抱圓,手掌垂直手腕,折到極點,最好讓手腕部有微酸感,手指都是能豎直就盡量豎直,手指不豎直是周版或嫡傳十二式的練法。 4、手心在以上動作都完成的原則下,向面部旋轉(當然旋轉不過來很多,隻是一點,但有此效果不同); 5、拇指和食指比較有酸麻感。(不過因為每個人的筋狀態不同,手指酸麻也會有不同,這是依理論來說的) 6、舌頂上腭,眼睛平視,檢查腰椎是否沒有放松,最後全身放松; 7.有時腳踵會不自覺提起; 8.持續大緻三分鍾左右;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1、韦驮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势,躯干正直,头顶之百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体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驮献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3、韦驮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 状时,变肘微弯,掌心朝上, 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 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 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 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

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颈,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 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 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 约静立半分钟。 5、倒曳九牛尾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一步,成右 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双握拳,翻腕上抬, 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双拳,拳心朝上停 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 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 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 左弓步,同时左掌从体后向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 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6、击爪亮翘 式 接上式;逆呼吸, 左腿蹬力,提左脚 东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势;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 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双立 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后鼻呼气,双掌再双握拳,从原

风骨霸刀版本少林PVE易筋经邪教多段宏

风?霸?版本少林PVE易筋经邪教多段宏 适?版本:风?霸? 为什么点明法,因为取舍,楼主在对【5%阳性易伤】和【守缺式10%伤害并有20%?率回复1禅那】做了取舍,楼主选择5%所有技能的易伤。 本宏有?个优点,全程保持10%的阳性易伤。 ?法:易筋经 奇??案邪教明法流奇?: [?棍][幻?][明法][华?][降魔渡厄][?刚怒?][三?][妙法][众嗔][净果][系珠][?业依缘] 秘籍搭配: 拿云式:1招式效果3伤害 韦陀献杵:2会?1伤害1招式效果 守缺式:2会?2伤害 横扫六合:1伤害1持续时间1?标个数1技能消耗(可以只选前三) 普渡四?:2调息1招式效果1伤害 捕风式:2调息2伤害 锻?:1不受内功伤害影响 ?相看着读推荐优先调息 急速推荐推荐?段208。 宏?: /c a s t[m a n a<0.4&q i d i a n<2]罗汉?? /c a s t[q i d i a n>2&n o b u f f:平禅]拿云式 /c a s t[q i d i a n>2]韦陀献杵 /c a s t[?g h t&d i s t a n c e<5&q i d i a n<3]横扫六合 宏?: /c a s t[q i d i a n<3]守缺式 /c a s t[q i d i a n<3]普渡四? /c a s t[q i d i a n<3&b u f f:捕风式]捉影式

/c a s t[q i d i a n<3&t b u f f t i m e:普渡四?>5&n o b u f f:捕风式]捕风式 宏三: /c a s t[q i d i a n>2&n o b u f f:?刚怒?]?刚怒? /c a s t[?g h t&q i d i a n<2&n o b u f f:擒龙诀]擒龙诀 /c a s t[n o b u f f:伏魔|l i f e<0.4]?业依缘 /c a s t[b u f f:弱?]特效腰坠 幽?轮有个中恶?帮叫做 【躺?有点凉】 _(:з」∠)_ 逗游?——中国2亿游戏?户?致选择的”?站式“游戏服务平台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十二式 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 动作一 1自然站立,两脚并立,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自然笔直,不带一点强硬的意味。 2自然站立,左脚踮脚缓慢向左横跨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 3左脚从脚尖到脚跟慢慢落地站稳,头颈端正,两膝微微屈曲,成开立势。 动作二 1两臂经身体两侧,由大拇指牵引慢慢向上平举。 2直至两手抬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利用手臂的力量,将平举的两掌合实。 动作三、四 1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停止,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指尖向上,两掌根贴合并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同高,掌心为空,松肩虚腋;目视前方。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式 (1)接上势,合拢的两指尖转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根开始至两指尖慢慢张开,同时由肘尖引领两肘用内劲(而非手劲)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随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极。 1松肩,松肘伴随两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约30°,同时慢慢平掌。 2两手掌从指尖相对慢慢转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阴掌),靠拢平行于地面从胸前与肩同高向前伸直,随后继续向前伸展至极。 3两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开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横担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与肩同高。 4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脚趾抓地。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呼吸3-7次,每次呼吸时,两臂用暗劲后挺,胸部挺张,掌根用暗劲向外推,指尖内翘,脚跟微微提起离地。 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式 1接上势,平掌。手腕彻底放松,呈平举状态,掌心向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拢。 3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左右,两手掌尖相对,眼睛瞧着前下方。4双掌同时开始向外翻转,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朝外扩展,有微微酸胀感,约与双肩呈水平状态,体正头端。双手托天。 5踮脚,保持双手托天之势向上伸展手臂至极。身体重心前移,让前脚掌支撑全身,两脚跟稍稍提起离地,两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中指对应百会穴,全身伸展,臂肘挺直,微收下颏,舌头抵住上腭,并咬紧牙关。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一、功法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 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