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共18个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共18个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共18个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 2(卤素单质)、O 2、O 3等。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 2、NO 2、PbO 2等。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 2SO 4、HNO 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 4、KClO 3、K 2Cr 2O 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 3+、Cu 2+、Ag +、H +等.⑥过氧化物,如Na 2O 2、H 2O 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 也具有强氧化性.

(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 、K 、Ca 、Mg 、Al 、Fe 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 、H 2、Si 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 、SO 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合物,如含有、、、、的化合物H 2S 、Na 2S 、H 2SO 3、Na 2SO 3、HI 、HBr 、FeSO 4、NH 3等.

(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 2O 2、SO 2、Fe 2+等. (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 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 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

(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MnO 2+ 4HCl(浓)

MnCl 2+ C12↑+ 2H 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

②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2H 2S+ SO 2=3S+ 2H 2O KClO 3+ 6HCl(浓)=KCl+ 3C12↑+ 3H 2O

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

(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lO 3

2KCl+ 3O 2↑

2

-S 4

+S 1-I 1-Br 2

+Fe

②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4NO3N2O↑+

2H2O

③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C12+ 2NaOH=NaCl+ NaClO+ H2O 3NO2+ H2O=2HNO3+ NO

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

则降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图

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

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

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

(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Cu2+>Fe2+>Mg2+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

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lO>HClO3>HClO4.

⑧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而言,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

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

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

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为: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

进行.

④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

⑤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

⑥H+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

液中H+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①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

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须注意,若一种化合物中

同时含最高价态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HCl.

②价态不相交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化合

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也可归纳为“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所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

(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础。

2.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类型和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

(2)离子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

①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使反应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即离子反应就会发生.

a.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u2++ 2OH-=Cu(OH)2↓

注意:当有关离子浓度足够大时,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也能发生.如:

2Ag++ SO42—=Ag2SO4↓ Ca2++ 2OH-=Ca(OH)2↓

或者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的反应也能生成.如当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

Ca(OH)2 + CO32—=CaCO3↓+ 2OH-

b.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如:H++ OH-=H2O H++ CH3COO-=CH3COOH

c.生成挥发性物质(即气体).如:CO32-+ 2H+=CO2↑+ H2O NH4++ OH-NH3↑+

H2O

②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

即反应朝着氧化性、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例如:

Fe + Cu2+=Fe2++ Cu Cl2 + 2Br-=2C1-+ Br2

2MnO4-+ 16H++ 10C1-=2Mn2++ 5C12↑+ 8H2O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电解质在非电离条件下(不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虽然也有离子参加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因为此时这些离子并没有发生电离.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的反应、浓H2SO4与固体(如NaCl、Cu等)的反应等,都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相反,在某些化学方程式中,虽然其反应物不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

没有大量离子参加反应,但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离子,因此,仍可写成离子方程式.如Na、Na2O、Na2O2、SO3、Cl2等与H2O的反应.

(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若易溶于水,则成盐的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可拆开写成离子

的形式,而酸根中的H+与正盐阴离子不能拆开写.例如NaHS、Ca(HCO3)2等,只能分

别写成Na+、HS-和Ca2+、HCO3-等酸式酸根的形式.

(3)对于微溶于水的物质,要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

①当作反应物时?,微溶物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不能拆开.

②当作反应物时,若为澄清的稀溶液,应改写为离子形式,如澄清石灰水等;若为浊

液或固体,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而不能拆开,如石灰乳、熟石灰等.

(4)若反应物之间由于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即反应物之间可发生

不止一个反应时,要考虑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之比不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也不

同.例如,向NaOH溶液中不断通入CO2气体至过量,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CO2+ 2OH—=CO32—+ H2O(CO2适量)

CO2+ OH—=HCO3—(CO2足量)

在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

几种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实质上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若离子

间不发生反应,就能大量共存;否则就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若发生下列反应之一,

就不能大量共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Ca2+与CO32-、SO42-、OH-;Ag+与C1-、Br-、I-、SO32-,等等.

(2)生成气体.如NH4+与OH-;H+与HCO3-、CO32-、S2-、HS-、SO32-、HSO3-等.

(3)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如H+与C1O-、F-、CH3COO-生成弱酸;OH-

与NH4+、

A13+、Fe3+、Fe2+、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H2O.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如MnO4-、ClO-、Fe3+等)与具有还原性的

离子( 如S2-、I-、SO32-、Fe2+等)不能共存.应注意的是,有些离子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大量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大量共存,如SO32-与S2-,NO3-与I-、S2-、SO32-、Fe2+等.

*(5)形成配合物.如Fe3+与SCN-因反应生成Fe(SCN)3而不能大量共存.

*(6)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因易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Al3+与

HCO3-、CO32-、A1O2-等.

说明:在涉及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附加的限定性

条件:

①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如C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

②在强酸性溶液中,与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③在强碱性溶液中,与O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能

导电,而只有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后才能导电(因此,电解质

导电的原因是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等单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因为非电解质归属于化

合物,故如C12等不导电的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

说明某些气体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其原因并非该物质本身电离生成了自由

移动的离子,因此这些气体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例如;氨气能溶于水,但NH3是非

电解质.氨水能导电是因为NH3与H2O反应生成了能电离出NH4+和OH-的NH3·H2O 的缘故,所以NH3·H2O才是电解质.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只有一部分分子能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

注意: (1)在含有阴、阳离子的固态强电解质中,虽然有阴、阳离子存在,但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导电.如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注意:不是取决于自由移动离子数目的多少).溶液中离子浓度大,溶液的导电性就强;反之,溶液的导电性就弱.因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但在相同条件(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比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所谓实际参加反应

的离子,即是在反应前后数目发生变化的离子.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

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H++ OH-=H2O可以表示强酸

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中和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2)“拆”: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开改写为

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的物质(难溶性盐、难溶性碱)、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氧化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将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包括个数)删去,并使各微粒符号前保持最简单的整

数比.

(4)“查”:检查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左右相等.

[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总是朝着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具体表现为:

(1)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Ba2++ SO42-=BaSO4↓

(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如H++ OH-=H2O

(3)生成气体.如:CO32-+ 2H+=CO2↑+ H2O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 热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

放热反应可以看成是“贮存”在反应物内部的能量转化并释放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反应过程.

[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 热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

吸热反应也可以看成是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并“贮存”为生成物内部能量的反应过程.

*[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统称为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1.

(2)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关系:△H=生成物键能的总和-反应物键能的总和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3—1—2所示.

[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为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也不同.若不注明时,则是指在101kPa和25℃时的数据.

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要注明.同一化学反应,若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反

应热就不同.例如:

H2(g) + 1/2O2(g)=H2O(g) △H=-241.8kJ·mol—1

H2(g) + 1/2O2(g)=H2O(l) △H=-285.8kJ·mol—1

比较上述两个反应可知,由H2与O2反应生成1 mol H2O(l)比生成1 mol H2O(g)多放出44 kJ·mol—1的热量.

③反应热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放热时△H用“-”,吸热时△H用“+”.

例如: H2(g) + 1/2O2(g)=H2O(g) -241.8kJ·mol—1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只表示物质的量(mol),

因此,它可用分数表示.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例如:

2H2(g) + O2(g)=2H2O(g) △H l=-483.6 kJ·mol—1

H2(g) + 1/2O2(g)=H2O(g) △H2=-241.8kJ·mol—1

显然,△H l=2△H2.

*[盖斯定律]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

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4.燃烧热和中和热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碱金属

1.钠

[钠的物理性质]很软,可用小刀切割;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常见的钠的表面为淡黄色);密度比水小而比煤油大(故浮在水面上而沉于煤油中);熔点、沸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钠的化学性质]

(1)Na与O2反应:

常温下: 4Na + O2=2Na2O,2Na2O + O2=2Na2O2 (所以钠表面的氧化层既有Na2O也有Na2O2,且Na2O2比Na2O稳定).

加热时: 2Na + O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与非金属反应:钠可与大多数的非金属反应,生成+1价的钠的化合物.例如:

2Na + C122NaCl 2Na + S Na2S

(3)Na与H2O反应.化学方程式及氧化还原分析:

离子方程式: 2Na + 2H2O=2Na+ + 2OH- + H2↑

Na与H2O反应的现象:①浮②熔⑧游④鸣⑤红.

(4)Na与酸溶液反应.例如: 2Na + 2HCl=2NaCl + H2↑ 2Na + H2SO4=Na2SO4 + H2↑

由于酸中H+浓度比水中H+浓度大得多,因此Na与酸的反应要比水剧烈得多.

钠与酸的反应有两种情况:

①酸足量(过量)时:只有溶质酸与钠反应.

②酸不足量时:钠首先与酸反应,当溶质酸反应完后,剩余的钠再与水应.因此,在涉及有关生成的NaOH或H2的量的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5)Na与盐溶液的反应.在以盐为溶质的水溶液中,应首先考虑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H2,再分析NaOH可能发生的反应.例如,把钠投入CuSO4溶液中:

2Na + 2H2O=2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

注意:钠与熔融的盐反应时,可置换出盐中较不活泼的金属.例如:

4Na + TiCl4(熔融) 4NaCl + Ti

[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以隔绝与空气中的气体和水接触.

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故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主要为NaCl,此外还有Na2SO4、Na2CO3、NaNO3等)存在.

[钠的主要用途]

(1)制备过氧化钠.(原理:2Na + O2Na2O2)

(2)Na-K合金(常温下为液态)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原因:Na-K合金熔点低、导热性好)

(3)冶炼如钛、锆、铌、钽等稀有金属.(原理:金属钠为强还原剂)

(4)制高压钠灯.(原因: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2.钠的化合物 [过氧化钠]

说明 (1)Na 2O 2与H 2O 、CO 2发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如下:

由此可见,在这两个反应中,Na 2O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 2O 或CO 2只作反应物,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2)能够与Na 2O 2反应产生O 2的,可能是CO 2、水蒸气或CO 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是实验室制氧气方法之一,其发生装置为“固 + 液

气体”型装置.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2NaHCO 3

Na 2CO 3 + CO 2↑+

H 2O

相互关系

说明 (1)由于NaHCO 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 2CO 3,因此,向饱和的Na 2CO 3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能析出NaHCO 3晶体.

(2)利用Na 2CO 3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相互滴加顺序不同而实验现象不同的原理,可在不加任何外加试剂的情况下,鉴别Na 2CO 3溶液与盐酸.

*[侯氏制碱法制NaHCO 3和Na 2CO 3的原理] 在饱和NaCl 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H 3、CO 2气体,有NaHCO 3从溶液中析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 3 + H 2O + CO 2 =NH 4HCO 3 NH 4HCO 3 + NaCl =NaHCO 3↓+ NH 4Cl 2NaHCO 3

Na 2CO 3 + H 2O + CO 2↑

3.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碱金属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放射性元素钫(Fr).

(1)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次外层为8个(Li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2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显+1价.

(2)递变规律: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

能力增强,金属活动性增强.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①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其中铯略带金黄色);②柔软;③熔点低;④密度小,其中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⑤导电、导热性好.

(2)递变规律:从Li → 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特殊:K的密度小于Na 的密度),但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相似.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因此在

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是强还原剂;又由于从Li → Cs,随着核

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故

还原性增强.

(1)与O2等非金属反应.从Li → Cs,与O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

①Li与O2反应只生成Li2O: 4Li + O22Li2O

②在室温下,Rb、Cs遇到空气立即燃烧;

③K、Rb、Cs与O2反应生成相应的超氧化物KO2、RbO2、CsO2.

(2)与H2O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R + 2H2O = 2ROH + H2↑ (R代表Li、Na、K、Rb、Cs).

从Li→Na,与H2O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K与H2O反应时能够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Rb、Cs遇H2O立即燃烧并爆炸.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其中LiOH难溶于水).[焰色反应]是指某些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火焰呈现出的特殊的颜色.(1)一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黄色;钾——紫色;锂——紫红色;铷——紫色;

钙—一砖红色;锶——洋红色;钡——黄绿色;铜——绿色.

(2)焰色反应的应用:检验钠、钾等元素的存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卤素

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2)与氢气反应. H2 + Cl2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

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

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3)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C12 + H2O =HCl + HClO 离子方程式: Cl2 + H2O =H+ + Cl- + HClO 说明①C1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只作反应物.

②在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中的部分C1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12、HClO、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O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水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HClO),Cl-的性质,C12的性质.

③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C12不断跟H2O反应和HClO不

断分解,使溶液中的C12、HClO逐渐减少、HCl逐渐增多,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

后溶液变成了稀盐酸,溶液的pH<7.

④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1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所以干

燥的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C12能使干燥布条褪色,或干燥的C12能使湿布条褪色.

⑤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

(4)与碱反应.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

氯气 + 可溶碱→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重要的反应有:

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或Cl2 + 2OH-=Cl-+ ClO-+ H2O

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C12时,多余Cl2的吸收(尾气吸收).

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②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

③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

Ca(ClO)2+2HCl=CaCl2+2HClO

④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2HCl + O2↑

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氯气的用途]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⑧制漂粉精和漂白粉;④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次氯酸]

①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H2CO3还弱),属于弱电解质,在新制氯水中主要以HClO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

②HClO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O =2H+ + 2Cl- + O2↑,因此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

③HClO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C1O2代替).

④HClO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实验室中,利用氧化性比C12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Ca(ClO)2等]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来制取C12。例如:

MnO2 + 4HCl(浓)MnCl2 + C12↑+ 2H2O

2KMnO4 + 16HCl(浓) = 2KCl + 2MnCl2 + 5Cl2↑+ 8H2O

(2)装置特点:根据反应物MnO2为固体、浓盐酸为液体及反应需要加热的特点,应选

用“固 + 液加热型”的气体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主要有圆底烧瓶(或蒸馏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双孔橡胶塞和铁架台(带铁夹、铁圈)等.

(3)收集方法:氯气溶于水并跟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选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氯气.此外,氯气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氯气也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以除去混有的HCl气体.因此在实验室中,要制取干燥、纯净的Cl2,常将反应生成的C12依次通过盛有饱和NaCl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4)多余氯气的吸收方法:氯气有毒,多余氯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可使用NaOH溶液

等强碱溶液吸收,但不能使用石灰水,因为Ca(OH)2的溶解度较小,不能将多余的氯

气完全吸收.

(5)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热时,要小心地、不停地移动火焰,以控制反应温度.当氯气出来较快时,可暂

停加热.要防止加强热,否则会使浓盐酸里的氯化氢气体大量挥发,使制得的氯气不

纯而影响实验.

②收集氯气时,导气管应插入集气瓶底部附近,这样收集到的氯气中混有的空气较少.

③利用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制取C12时,实际产生的C12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低.主要原因是: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浓盐酸会渐渐变稀,而稀盐酸即使是在加热的

条件下也不能与MnO2反应.

[Cl-的检验]

方法向待检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待检液中含有C1-.

注意 (1)不能加入盐酸酸化,以防止引入C1-(若酸化可用稀HNO3).

(2)若待检液中同时含有SO42—或SO32—时,则不能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来检

验Cl-,因为生成的Ag2SO4也是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SO32-能被HNO3氧化

为SO42-).

2.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1.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 [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 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 (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 Na中,Na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1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 (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 (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作者:————————————————————————————————日期:

备战高中:梳理选修五知识点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 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不好的高中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将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进一步有难度的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2、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3、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 共存的规律 多种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归纳起来就是: 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 1.一色--溶液颜色 若限定无色溶液,则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存在。 2.二性--溶液的酸,碱性 ⑴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如 CO32-,SO32-,S2-,CH3COO-等)不能大量存在。 ⑵在强碱性溶液中,弱碱阳离子(如NH4+,Al3+,Mg2+,Fe3+等)不能大量存在。 ⑶酸式弱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存在。 3.三特殊--三种特殊情况 ⑴AlO2-与HCO3-不能大量共存: AlO2-+HCO3-+H2O=Al(OH)3+CO32- ⑵NO3-+H+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S2-,Fe2+,I-,SO32-等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⑶NH4+与CH3COO-,CO32-,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两种离子都能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但总的水解程度很小,它 们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热就不同了)。

4.四反应--四种反应类型 指离子间通常能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能相互反应的离子显然不能大量共存。 ⑴复分解反应 如Ba2+与SO42-,NH4+与OH-,H+与CH3COO-等 ⑵氧化还原反应 如Fe3+与I-,NO3-(H+)与Fe2+,MnO4-(H+)与Br-等 ⑶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 如Al3+与HCO3-,Al3+与AlO2-等 ⑷络合反应 如Fe3+与SCN-等。 查字典化学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复习资料)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高中复习资料)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 +等.⑥过氧化物,如Na 2 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也具有强氧化性. (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 合物,如含有 2 - S、 4 + S、 1 - I、 1 - Br、 2 + Fe的化合物H2S、Na2S、H2SO3、Na2SO3、HI、HBr、FeSO4、 NH3等. (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2O2、SO2、Fe2+等. (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新生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方程式和重要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版) 1.与碱反应产生气体 (1) (2)铵盐:O H NH NH 234+↑?→?+碱 2.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1) (2)()()()2332222332H H H CO HCO CO S HS H S SO HSO SO ++ +------ ???→↑????→↑ ????→↑??化合物 3.Na 2S 2O 3与酸反应既产生沉淀又产生气体: S 2O 32-+2H +=S ↓+SO 2↑+H 2O 4.与水反应产生气体 (1)单质 (2)化合物 5.强烈双水解 6.既能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1)单质:Al (2)化合物:Al 2O 3、Al(OH)3、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氨基酸。 7.与Na 2O 2反应 ???? ??? ↑ +=++↑+=++↑ ??→?-232222222232222H SiO Na O H NaOH Si H NaAlO O H NaOH Al H Si Al OH 、单质?? ???????????????????????↑↑??→?↑???→??????↑↑??→?↑↑?? ?→??????↑↑??→?↑?? ?→?↑ ??→?22222222223 4 23 423 4 2NO SO SO S CO NO CO SO C NO NO SO H HNO SO H HNO SO H HNO SO H HCl 、、、非金属、金属单质浓浓浓浓浓???? ?↑+=+↑ +=+22222422222O HF O H F H NaOH O H Na ()()()??? ??? ?↑ +=+↑+↓=+↑ +↓=+↑+=+22222232323222322222326233422H C OH Ca O H CaC S H OH Al O H S Al NH OH Mg O H N Mg O NaOH O H O Na ( ) ()( ) ()()?????↓?? →?↓ +↑??→?↓+↑??→?- ----+32322323233222OH Al AlO OH Al S H HS S OH Al CO HCO CO Al O H O H O H 与???? ?+↑??→?+↑??→?NaOH O CO Na O O H CO 232222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总结《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含义概念含义 氧化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 反应物 还原剂 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 反应物 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 过程 被还原 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 过程 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 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 的反应 还原反 应 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 的反应 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 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 物 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 得到的产物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 +等.⑥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也具有强氧化性. (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 合物,如含有 2- S、 4+ S、 1- I、 1- Br、2+Fe的化合物H2S、Na2S、H2SO3、Na2SO3、HI、HBr、FeSO4、 NH3等. (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H2O2、SO2、Fe2+等. (4)当一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l)与Zn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最新最全高中化学知识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部分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

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注:①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目录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2 )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 3 ) 高中化学重点……………………………………………( 16 ) 化学计算………………………………………………....( 2 1 ) 解题技巧…………………………………………………( 2 5 )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有了基础的了解。但针对高中有化学学习,在部分学生还 茫然无措。现在就结合高中化学元素的特点,谈谈我对高中化学的认识和学方法的总结初中化学来说,知识量更加庞大,内容更加繁杂。但经过细细的摸索和分析,它仍有规律可循。只要把握好这些规律,高中化学的学习将会变得比较简单。 首先,牢牢地把握好元素周期律这些规律,就为我们学习元素打下了艰实的基础, 然后结合具体元素的特殊性,加以补充,这样对元素这部分的学习就显得相当容易。 其次,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条原则,切实掌握物质的结 构和性质,并与应用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从识记的水平提高到运用的水平。这也是 高考考查的能力之一。 还要学会活学活用,通过类比的方法,掌握一系列元素的性质,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记忆量大,内容繁多的问题。 下面我谈谈高中化学的课堂学习方法: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素质,切实做好预习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等于放弃课前预习。要对老师的问题有些了解,为听课做好准备。 课堂上务必要认真听课,跟着老师的点拨思路走,通过老老师的引导,最终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一定要慎防发做笔记代替听课,这样会大大降低听课质量。笔记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补记。课堂上一定要勤,勤问,勤思,勤动手。做到以上这些,就会使课堂学习变得充实而有效。 课后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对老师讲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再思考,最后成为自己的东西。 希望同学们根据以上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学习状况,形成一套适合自已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高学习成绩。

高考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考知识点归类复习之——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等.⑥过氧化物,如Na 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也具有强氧化性. 2 (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归纳和总结(完整版)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和总结(完整版)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 如CH 3CH 2CH 3和(CH 3)4C ,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 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 3CH 2Br 和CH 3CH 2CH 2Cl 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 5H 12有三种同分异 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 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 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 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⑴ C n H 2n +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如CH 3(CH 2)3CH 3、CH 3CH(CH 3)CH 2CH 3、C(CH 3)4 ⑵ C n H 2n :单烯烃、环烷烃。如CH 2=CHCH 2CH 3、 CH 3CH=CHCH 3、CH 2=C(CH 3)2、 、 ⑶ C n H 2n -2:炔烃、二烯烃。如:CH ≡CCH 2CH 3、CH 3C ≡CCH 3、CH 2=CHCH=CH 2 ⑷ C n H 2n -6: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 ⑸ C n H 2n +2O :饱和脂肪醇、醚。如:CH 3CH 2CH 2OH 、CH 3CH(OH)CH 3、CH 3OCH 2CH 3 CH 2—CH 2 CH 2—CH 2 CH 2 CH 2—CH —CH 3 CH 3 CH 3 CH 3 3 CH 3 CH 3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完整版]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高中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_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

高中必修二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 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 Na中,Na原子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 11 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 (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 (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 (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 2.元素周期律 [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