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冲刺物理重难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冲刺物理重难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冲刺物理重难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附答案解析)

重难点10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知识梳理】

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原子的核式结构

(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 (1)光谱

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

122-1n 2,(n =3,4,5,…),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3.玻尔理论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

10-34 J·s )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氢原子的能级 能级图如图所示

(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1

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13.6 eV。

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 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其数值为r1=0.53×10-10m。

二、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2.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2)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

物质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3)三种射线: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射线共有三种,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

①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作示踪原子等。

③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3.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分类

α衰变:A Z X→A-4

Y+42He

Z-2

β衰变:A Z X→A Z+1Y+0-1e

(3)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三、核力、结合能、质量亏损

1.核力

(1)定义:

原子核内部,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

①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②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m之内;

③每个核子只跟它的相邻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

2.结合能

核子结合为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亦称核能。

3.比结合能

(1)定义:

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2)特点:

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4.质能方程、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的质量必然比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和要小Δm,这就是质量亏损。由质量亏损可求出释放的核能ΔE=Δmc2。

四、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核反应方程

1.重核裂变

(1)定义: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而分裂成几个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的过程。(2)典型的裂变反应方程:

235

U+10n→8936Kr+144 56Ba+310n。

92

(3)链式反应: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

(4)临界体积和临界质量: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及其相应的质量。 (5)裂变的应用:原子弹、核反应堆。

(6)反应堆构造:核燃料、减速剂、镉棒、防护层。 2.轻核聚变

(1)定义:两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轻核聚变反应必须在高温下进行,因此又叫热核反应。

(2)典型的聚变反应方程:

21H +31H→42He +1

0n +17.6

MeV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光子能量在1.63 eV~3.10 eV 的光为可见光。要使处于基态(n =1)的氢原子被激发后可辐射出可见光光子,最少应给氢原子提供的能量为

A .12.09 eV

B .10.20 eV

C .1.89 eV

D .1.5l eV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太阳内部核反应的主要模式之一是质子—质子循环,循环的结果可表

示为1401214H He+2e+2v →,已知11H 和4

2He 的质量分别为P 1.0078u m =和 4.0026u m α=,1u=931MeV/c 2,c

为光速。在4个11H 转变成1个4

2He 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约为

A .8 MeV

B .16 MeV

C .26 MeV

D .52 MeV

3.(2019·天津卷)如图为a 、b 、c 三种光在同一光电效应装置中测得的光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由

a 、

b 、

c 组成的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下述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4.(2019·天津卷)我国核聚变反应研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2018年获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下列关于聚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聚变比核裂变更为安全、清洁

B .任何两个原子核都可以发生聚变

C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总质量较聚变前增加

D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增加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种金属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照射光的强度

B .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中子

C .—个

238

92

U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20682Pb 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8次衰变

D .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单色光的照射下,发出多种频率的光子,其中一种必与入射光频率相同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同一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时均有光电子逸出,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

动能E k 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 越小

B .一个氢原子处在n =5的能级,当它跃迁到较低能级时,最多可发出10种频率的光子

C .Csl37是核泄漏时对人体产生有害辐射的重要污染物,其核反应方程式为13713755

56Cs Ba+X →,

其中的X 为质子

D .每个核子只与邻近核子产生核力作用,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

7.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辐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

B .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发出的光最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C .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发出的光子动量最大

D .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发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2.49eV 的金属钠,产生的光电子初动能一定为9.60eV

8.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内部的复杂性

B .根据玻尔理论可知,一个氢原子核外电子从n =4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最多可辐射3种频率的光子

C .已知23490Th 的半衰期是24d ,48g 的234

90Th 经过72d 后衰变了42g

D .氢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光子的能量可以稍大于两能级间能量差

9.氦 3 与氘的核聚变发电不产生温室气体,不产生放射性物质,是一种十分清洁、安全和环保的能源,开发月壤中蕴藏丰富的氦 3 资源,对人类社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核反

应可表示为32He +21H →43Li +X(X 表示某种粒子),若 3

2He 、21H 和4

3Li 、

X 的质量分别为 m 1、m 2、m 3、m 4,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该反应释放的核能ΔE =(m 1+m 2-m 3-m 4)c 2

B .3

2

He 的核子比结合能小于4

3Li 的比结合能

C .高速的 X 粒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用来工业探伤

D .核聚变的实现为人类寻找到突破能量守恒定律的可能

10.现有两动能均为E 0=0.35 MeV 的21H 在一条直线上相向运动,两个2

1H 发生对撞后能发生核反

应,得到32

He 和新粒子,且在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完全转化为3

2He 和新粒子的动能.已知的2

1H 质量为2.014 1 u ,3

2He 的质量为3.016 0 u ,新粒子的质量为1.008 7 u ,核反应时质量亏损

1 u 释放的核能约为931 MeV(如果涉及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核反应方程为2231

1121H+H He+H

B .核反应前后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C .新粒子的动能约为3 MeV

D .3

2He 的动能约为4 MeV

11.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并非只发生一次衰变就达到稳定状态,而是要发生一系列连续的衰变,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如90232Th

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了

208

82Pb ,已知90232Th 、

α粒子、β粒子、20882Pb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m 4,已知Th 的半衰期是T 。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8个90232

Th

经过2T 时间后还剩2个

B .从

90232Th

到20882Pb

共发生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C .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β射线的弱

D .一个

90232Th

衰变成

20882Pb

释放的核能为(m 1-m 2-m 3-m 4)c 2

重难点10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知识梳理】

一、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原子的核式结构

(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 (1)光谱

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 ????

122-1n 2,(n =3,4,5,…),R 是里德伯常量,R =1.10×107 m -1,n 为量子数。 3.玻尔理论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 -E n 。(h 是普朗克常量,h =6.63×

10-34 J·s )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氢原子的能级 能级图如图所示

(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1

n2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13.6 eV。

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 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其数值为r1=0.53×10-10m。

二、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2.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2)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

物质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3)三种射线: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射线共有三种,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

①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作示踪原子等。

③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3.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分类

α衰变:A Z X→A-4

Y+42He

Z-2

β衰变:A Z X→A Z+1Y+0-1e

(3)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三、核力、结合能、质量亏损

1.核力

(1)定义:

原子核内部,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

①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②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m之内;

③每个核子只跟它的相邻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

2.结合能

核子结合为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亦称核能。

3.比结合能

(1)定义:

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平均结合能。

(2)特点:

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不同,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4.质能方程、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的质量必然比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和要小Δm,这就是质量亏损。由质量亏损可求出释放的核能ΔE=Δmc2。

四、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核反应方程

1.重核裂变

(1)定义: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而分裂成几个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的过程。(2)典型的裂变反应方程:

235

U+10n→8936Kr+144 56Ba+310n。

92

(3)链式反应: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

(4)临界体积和临界质量: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及其相应的质量。 (5)裂变的应用:原子弹、核反应堆。

(6)反应堆构造:核燃料、减速剂、镉棒、防护层。 2.轻核聚变

(1)定义:两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轻核聚变反应必须在高温下进行,因此又叫热核反应。

(2)典型的聚变反应方程:

21H +31H→42He +1

0n +17.6

MeV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光子能量在1.63 eV~3.10 eV 的光为可见光。要使处于基态(n =1)的氢原子被激发后可辐射出可见光光子,最少应给氢原子提供的能量为

A .12.09 eV

B .10.20 eV

C .1.89 eV

D .1.5l eV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基态(n=1)氢原子被激发后,至少被激发到n=3能级后,跃迁才可能产生能量在1.63eV~3.10eV 的可见光。故 1.51(13.60)eV 12.09eV E ?=---=。故本题选A 。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太阳内部核反应的主要模式之一是质子—质子循环,循环的结果可表

示为1401214H He+2e+2v →,已知11H 和4

2He 的质量分别为P 1.0078u m =和 4.0026u m α=,1u=931MeV/c 2,c

为光速。在4个11H 转变成1个4

2He 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约为

A .8 MeV

B .16 MeV

C .26 MeV

D .52 MeV

【答案】C

【解析】由2E mC ?=?知()

2

42p e E m m m c α?=?--?,2E

m c

??=

=61916

93110 1.610J 910

-????2731

1.710kg 0.910kg --≈???,忽略电子质量,则:()24 1.0078 4.0026MeV 26E u u c ≈?=?-?,故C 选项符合题意;

3.(2019·天津卷)如图为a 、b 、c 三种光在同一光电效应装置中测得的光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由

a 、

b 、

c 组成的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下述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由光电效应的方程k E hv W =-,动能定理k eU E =,两式联立可得hv W

U e e

=

-,故截止电压越大说明光的频率越大,则有三种光的频率b c a v v v >>,则可知三种光的折射率的关系为b c a n n n >>,因此光穿过三棱镜时b 光偏折最大,c 光次之,a 光最小,故选C ,ABD 错误。 4.(2019·天津卷)我国核聚变反应研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2018年获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下列关于聚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聚变比核裂变更为安全、清洁

B .任何两个原子核都可以发生聚变

C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总质量较聚变前增加

D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核子的比结合能增加 【答案】AD

【解析】核聚变的最终产物时氦气无污染,而核裂变会产生固体核废料,因此核聚变更加清洁和安全,A 正确;发生核聚变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大核不能发生核聚变,故B 错误;核聚变反应会放出大量的能量,根据质能关系可知反应会发生质量亏损,故C 错误;因聚变反应放出能量,因此反应前的比结合能小于反应后的比结合能,故D 正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种金属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照射光的强度

B .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中子

C .—个

238

92

U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20682Pb 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8次衰变

D .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单色光的照射下,发出多种频率的光子,其中一种必与入射光频率相同 【答案】D

【解析】某种金属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照射光的频率,选项A 错误;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而查德韦克通过实验证实中子,故B 错误;由质量数与质子数守恒,一个

238

92

U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20682b P 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8次α衰变,发生6

次β衰变,故C 错误;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某单色光束照射下,先吸收能量向高能级跃迁,然后再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其中从吸收光子后的最高的能级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与吸收的光子的能量是相等的。故D 正确;故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同一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时均有光电子逸出,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

动能E k 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 越小

B .一个氢原子处在n =5的能级,当它跃迁到较低能级时,最多可发出10种频率的光子

C .Csl37是核泄漏时对人体产生有害辐射的重要污染物,其核反应方程式为13713755

56Cs Ba+X →,

其中的X 为质子

D .每个核子只与邻近核子产生核力作用,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 【答案】AD

【解析】A .据光电效应方程km E h W ν=-可知,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越小,故选项A 正确;B .一个氢原子处在n =5的能级,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最多可以发出5→4、4→3、3→2和2→1四种频率的光,故选项B 错误;C .核泄漏污染物Cs137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13713755

56Cs Ba+X →,由此可以判断X 质量数为零,电荷数为-1,则为负电子,故选项C 错

误;D .原子核内每个核子只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且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原子核越稳定,故选项D 正确;故选AD 。

7.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辐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

B .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发出的光最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C .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发出的光子动量最大

D .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发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2.49eV 的金属钠,产生的光电子初动能一定为9.60eV 【答案】AC

【解析】一群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在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2

n C 种光子频率,频率最大的光子,波长最短;结合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分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要理解发生光电效应时产生的光电子的初动能不一定都是最大。

因为2

33C =,所以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A 正确;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

不同的光,其中从n =3跃迁到n =1所发出的光子频率最高,根据c

λγ

=

,知频率最高的光子,波

长最短,最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B 错误;从n=3跃迁到n=1所发出的光子频率最高,根据:

h P c

γ

=

,其动量也最大,C 正确;氢原子跃迁时产生的最大光子能量()()13.6 1.51eV 12.09eV E h γ==-=,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为()()012.09 2.49eV 9.60eV Km E h W γ=-=-=,但不一定都是9.60eV ,D 错误。

8.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内部的复杂性

B .根据玻尔理论可知,一个氢原子核外电子从n =4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最多可辐射3种频率的光子

C .已知23490Th 的半衰期是24d ,48g 的234

90Th 经过72d 后衰变了42g

D .氢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光子的能量可以稍大于两能级间能量差 【答案】BC

【解析】A .α粒子散射实验中没有涉及原子核内部问题,是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故A 错误;B .一个氢原子核外电子从n =4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最多只能辐射n -1=3种频率的光子,故B 正确;C .经过

7224=3个半衰期后,48g 的234

90Th 还剩下48×

(12

)3g =6g ,衰变了48g -6g =42g ,故C 正确;D .氢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间能量差,故D 错误。

9.氦 3 与氘的核聚变发电不产生温室气体,不产生放射性物质,是一种十分清洁、安全和环保的能源,开发月壤中蕴藏丰富的氦 3 资源,对人类社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核反

应可表示为32He +21H →43Li +X(X 表示某种粒子),若 3

2He 、21H 和4

3Li 、

X 的质量分别为 m 1、m 2、m 3、m 4,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该反应释放的核能ΔE =(m 1+m 2-m 3-m 4)c 2

B .3

2

He 的核子比结合能小于4

3Li 的比结合能 C .高速的 X 粒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用来工业探伤

D .核聚变的实现为人类寻找到突破能量守恒定律的可能 【答案】AB

【解析】A .根据质能方程可知该反应放出的核能为△E =(m 1+m 2-m 3-m 4)c 2,故A 正确;B .反 应过程放出能量,说明后面的能量低,更稳定,而比结合能越大,越稳定,说明;4

3Li 的比结合能大于3

2He 的核子比结合能,故B 正确;C .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 的质量数为1,电荷 数为0,所以X 为中子,不是γ射线,不可以用来工业探伤,故C 错误;D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 界遵守的规律,无法突破,故D 错误。

10.现有两动能均为E 0=0.35 MeV 的21H 在一条直线上相向运动,两个2

1H 发生对撞后能发生核反

应,得到32

He 和新粒子,且在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完全转化为3

2He 和新粒子的动能.已知的2

1H 质量为2.014 1 u ,3

2He 的质量为3.016 0 u ,新粒子的质量为1.008 7 u ,核反应时质量亏损

1 u 释放的核能约为931 MeV(如果涉及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核反应方程为2231

1121H+H He+H →

B .核反应前后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C .新粒子的动能约为3 MeV

D .3

2He 的动能约为4 MeV

【答案】BC

【解析】A .由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2241

1120H+H He+n →,则新粒子为中子10

n ,所以A 错误;B .核反应过程中质量亏损,释放能量,但仍然满足能量守恒定律,B 正确;

CD .由题意可知 2.014 1 u 2 3.016 0 u 1.008 7 u 931 MeV/u ( 3.3 eV )M E ???=--

=,根据核反应中系统的能量守恒有He n 02k k E E E E ?+=+,根据核反应中系统的动量守恒有p He -p n =0,

由2

2k p E m

=,得n He 0

n He ( 1 MeV )2k m E E E m m ?+=+=,He n 0n He ( 3 MeV )2k m E E E m m ?+=+=,所以C 正确,D 错误。

11.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并非只发生一次衰变就达到稳定状态,而是要发生一系列连续的衰变,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如

90232

Th

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了

208

82Pb ,已知90232Th 、

α粒子、β粒子、20882Pb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m 4,已知Th 的半衰期是T 。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8个90232Th

经过2T 时间后还剩2个

B .从

90232Th

到20882Pb

共发生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C .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β射线的弱

D .一个

90232Th

衰变成

20882Pb

释放的核能为(m 1-m 2-m 3-m 4)c 2

【答案】BC

【解析】A.半衰期是一个宏观统计的物理量,原子核数量比较少时不适用,A 错误;B.从90232

Th

变成

208

82Pb ,质量数减少了

24,可知发生了6次α衰变,再根据电荷数的变化,可知发生了4次

β衰变,B 正确;C.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β射线的弱,C 正确;D.一个90232

Th

衰变成

20882Pb

释放的

核能为(m 1-6m 2-4m 3-m 4)c 2,D 错误。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单元测试题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图中O 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则能正确表示该实验中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图是( ) 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绕核旋转的半径增大B.氢原子的能量增大 C.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D.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4.下列氢原子的线系中波长最短波进行比较,其值最大的是 ( ) A.巴耳末系B.莱曼系C.帕邢系D.布喇开系 5.关于光谱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发光的霓虹灯属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的是明线光谱 B.白光通过某种温度较低的蒸气后将产生吸收光谱 C.撒上食盐的酒精灯火焰发出的光是明线光谱 D.炽热高压气体发光产生的是明线光谱 6.仔细观察氢原子的光谱,发现它只有几条分离的不连续的亮线,其原因是( ) A.观察时氢原子有时发光,有时不发光 B.氢原子只能发出平行光 C.氢原子辐射的光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所以对应的光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 D.氢原子发出的光互相干涉的结果 7.氢原子第三能级的能量为 ( ) A.-13.6eV B.-10.2eV C.-3.4eV D.-1.51eV 8.下列叙述中,符合玻尔氢原子的理论的是

1 2 3 4 5 ∞ ( ) A .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只能是不连续的 B .大量原子发光的光谱应该是包含一切频率的连续光谱 C .电子绕核做加速运动,不向外辐射能量 D .与地球附近的人造卫星相似,绕核运行,电子的轨道半径也要逐渐减小 9.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后,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 1=-54.4 eV,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具有下列能量的光子中,不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 ( ) A .40.8 eV B .43.2 eV C .51.0 eV D .54.4 eV 10.μ子与氢原子核(质子)构成的原子称为μ氢原子,它在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图为μ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假定光子能量为E 的一束光照射容器中大量处于n =2能级的μ氢原子,μ氢原子吸收光子后,发出频率为ν1、ν2、ν3、ν4、ν5和ν6的光,且频率依次增 大 , 则E 等 于 ( ) A .h (ν3-ν1) B .h (ν5+ν6) C .h ν3 D .h ν4 11.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e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 .用波长为600nm 的光照射时,可使稳定的氢原子电离 B .用光子能量为10.2eV 的光照射时,可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C .氢原子可能向外辐射出11eV 的光子 D .氢原子可能吸收能量为1.89eV 的光子 12.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物质红宝石含有铬离子的三氧化二铝晶体,利用其中的铬离子产生激光。铬离子的能级如图所示,E 1是基态,E 2是亚稳态,E 3是激发态,若以脉冲氙灯发出波长为λ1的绿光照射晶体,处于基态的铬离子受激发跃迁到E 3,然后自发跃迁到E 2,释放波长为λ2的光子,处于亚稳态E 2的离子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就是激光,这种激光的波长为( ) A .122 1λλλλ- B .2121λλλλ- C .2121λλλλ- D .2 11 2λλλλ-

1988年高考物理上海

98 高考 物理 上海 (一)、(32分)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方括号内。选对的得4分: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得4分.填写在方括号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1)关于光电效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B )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大或照射的时间足够长,就一定能产生光电效应。 (C )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D )在光电效应中,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无关。 (2)如图1,两个平面镜互成直角,入射光线AB 经过两次反 射后的反射光线为CD 。今以两面镜的交线为轴,将镜转动10o,两 平面镜仍保持直角,在入射光AB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过两次反射后,反射光线为C ′D ′,则C ′D ′与CD (A )不相交,同向平行。 (B )不相交,反向平行。 (C )相交成20o角。 (D )相交成40o角。 (3)位于载流长直导线近旁的两根平行铁轨A 和B ,与长直导线平行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在铁轨A 、B 上套有两段可以自由滑动的导体CD 和EF ,如图2所示,若用力使导体EF 向右运动,则导体CD 将 (A )保持不动。 (B )向右运动。 (C )向左运动。 (D )先向右运动,后向左运动。 (4) 一矩形线圈,绕与匀强磁场垂直的中心轴OO ′按顺时 针方向旋转。引出线的两端各与互相绝缘的半圆铜环连接,两个 半圆环分别与固定电刷A 、B 滑动接触,电刷间接有电阻R ,如图 3所示。在线圈转动的过程中,通过R 的电流 (A )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 (B )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C )大小不断变化,方向从A B R →→。 (D )大小不断变化,方向从A R B →→。 (5)设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卫星离地面越高,则卫星的 (A )速度越大。 (B )角速度越大。 (C )向心加速度越大。 (D )周期越长。 B D C A 图1 C E 左 右 A B D F 图2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人们认识原子的大门. 2.核式结构模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大小的数量级是()。 核式结构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从n激发态原子跃迁到基态时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⑶能量和轨道量子化----定态不连续,能量和轨道也不连续; 氢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最小)与核外电子轨道半径间的关系是:() 【说明】氢原子跃迁 ① 轨道量子化r n=n2r1(n=1,2.3…)r1=0.53×10-10m

能量量子化:E1=-13.6eV ② ③氢原子跃迁时应明确: 一个氢原子直接跃迁向高(低)能级跃迁,吸收(放出)光子 ( 某一频率光子 ) 一群氢原子各种可能跃迁向低(高)能级跃迁放出(吸收)光子 (一系列频率光子) ④氢原子吸收光子时——要么全部吸收光子能量,要么不吸收光子 A光子能量大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该光子可被吸收。(即: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 B光子能量小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则只有能量等于两个能级差的光子才能被吸收。 ⑤氢原子吸收外来电子能量时——可以部分吸收外来碰撞电子的能量因此,能量大于某两个能级差的电子均可被氢原子吸收,从而使氢原子跃迁。 ⑶玻尔理论的局限性。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

2010年天津市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真题

机密★启用前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 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7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位移与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位移与路程都是矢量 B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C .路程一定等于位移的大小 D .路程越大,位移一定越大 2.一名运动员进行百米训练,跑完全程的时间为11S ,前30m 用时4S ,后70m 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A .75 m /s B .9.1 m /s C .10m /s D .17.5m /s 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B .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物体的加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 .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问的比值,即a=t v ??,由此可知 A .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 B .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反 C .a 与v ?成正比 D .a 与v ?成反比 5.跳高运动员由地面起跳,则 A .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 .地面对入的支持力与人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力 D .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受到的重力 6.关于电场强度与电场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小 B .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 C .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场强度逐渐减小 D .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场强度逐渐增大 7.关于科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正确的是 A .伽利略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学说 B .牛顿用卡文迪许扭秤测出了引力常量

2000-201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全解全析全分类)上.

说明: (1)此书近600页,原想放在一个文档中,由于内容多,运行太慢,因此分成几个文档。 (2)点击目录可浏览相应页面。 (3)此书用word 排版,将近六年的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题按高考考查知识点分类, 有利于广大教师备课和学生系统复习,如有不足和遗漏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证。 2000-2010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十一、交变电流 1. 选择题 2000夏季高考物理天津江西卷 一大题 9小题 4分 考题: 9.图中A 、B 、C 是本相交流电源的三根相线,O 是中线,电源的相电压为220V ,1L 、 2L 、3L 是三个“220V 60W ”的灯泡,开关1K 断开,2K 、 3K 闭合,由于某种原因,电源中线在图中O 处断了,那么2L 和3L 两灯泡将 A .立刻熄灭 B .变得比原来亮一些 C .变得比原来暗一些 D .保持亮度不变 82.交流发电机及其产生正弦式电流的原理.正弦式电流的图像和三角函数表 达.最大值与有效值,周期与频率 1. 不定项选择题 2005夏季高考物理广东卷 一大题 9小题 4分 考题: 9.钳形电流表的结构如图4(a )所示。图4(a )中电流表的读数为1.2A 。图4 (b )中用同一电缆线绕了3匝,则 A .这种电流表能测直流电流,图4(b )的读数 为2.4A B .这种电流表能测交流电流,图4(b )的读数 为0.4A C .这种电流表能测交流电流,图4(b )的读数为3.6A

D .这种电流表既能测直流电流,又能测交流电流,图4(b )的读数为3.6A 2. 选择题 2003夏季高考大综辽宁卷 一大题 34小题 6分 考题: 34.电学中的库仑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关感应电动势大小的 规律)、安培定律(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规律)都是一些重要的规律,右图为远距离输电系统的示意图(为了简单,设用户的 电器是电动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发电机能发电的主要原理是库仑定律 变压器能变压的主要原理是欧姆定律 电动 机通电后能转动起来的主要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B .发电机能发电的主要原理是安培定律 变压器能变压的主要原理是欧姆定律 电动机通电后能转动起来的主要原理是库仑定律 C .发电机能发电的主要原理是欧姆定律 变压器能变压的主要原理是库仑定律 电动 机通电后能转动起来的主要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D .发电机能发电的主要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变压器能变压的主要原理是法拉 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动机通电后能转动起来的主要原理是安培定律 3. 选择题 2000春季高考物理北京安徽卷 一大题 9小题 4分 考题: 9.一矩形线圈abcd 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与ab 垂直.当 线圈以角速度ω 绕ab 转动时,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1ε,线圈受到的最大磁力矩为M 1;当以角速度ω 绕中心轴O O '转动时,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2ε,最大磁力矩为M 2.则 21:εε和21:M M 分别为 A .1∶1,1∶1 B .1∶1,1∶2 C .1∶2,1∶1 D .1∶2,1∶2 4. 非选择题 2003夏季高考理综全国卷 第II 卷大题 25小题 20分 考题: 25.(20分)曾经流行过一种自行车车头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图1为其结构 示意图。图中N 、S 是一对固定的磁极,abcd 为固定的转轴上的矩形线框,转轴过bc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载自:搜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05941072.html, 原子、原子核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下面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粒子、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而核式结构又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 ) 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E初-E末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

2020年天津市高考物理试卷(新高考)(解析word版)

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人们通过对某些重要物理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理论认识。下列图示的实验中导致发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双缝干涉实验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故A错误; B.光电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故B错误; C.实验是有关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与原子核无关,故C错误; D.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导致发现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D正确; 故选D。 2.北斗问天,国之夙愿。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收官之星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7倍。与近地轨道卫星相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A. 周期大 B. 线速度大 C. 角速度大 D. 加速度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卫星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222 2 24Mm v G m mr m r ma r r T πω 可解得 v = ω= 2T = 2 GM a r = 可知半径越大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都越小,周期越大;故与近地卫星相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周期大,故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 3.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志愿者用非接触式体温测量仪,通过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测量体温,防控人员用紫外线灯在无人的环境下消杀病毒,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红外线和紫外线相比较( ) A. 红外线的光子能量比紫外线的大 B. 真空中红外线的波长比紫外线的长 C. 真空中红外线的传播速度比紫外线的大 D. 红外线能发生偏振现象,而紫外线不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因为红外线的频率小于紫外线,根据 E h ν= 可知红外线的光子能量比紫外线的低,故A 错误;

高中物理-原子核的组成课后练习

高中物理-原子核的组成课后练习 基础达标 1.使人类首次认识到原子核可变可分的事实依据是( ) A.电子的发现 B.α粒子散射实验 C.天然放射现象 D.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解析:电子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原子可分;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天然放射现象使人类首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变可分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使人类开始掌握核变化. 答案:C 2.锶原子核的符号是Sr 95 38,那么它的原子( ) A.核外有38个电子、核内有95个质子 B.核外有38个电子、核内有57个中子 C.核外有57个电子、核内有57个质子 D.核外有57个电子、核内有38个质子 解析: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的是质子数,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左上角表示的是核子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核子数)减质子数. 答案:B 3.下列关于α、β、γ射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α、β、γ射线都是电磁波 B.α射线由高速氦原子核组成 C.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就是β射线 D.γ射线射入磁场时会发生偏转 解析:α射线是由氦核构成,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答案:B 4.如图19-1-2所示,x 为未知放射源,若将磁铁移开后,计数器所得的计数率保持不变,其后将薄铝片L 移开,计数率大幅上升,则( ) 图19-1-2 A.纯β放射源 B.纯γ放射源 C.α、β混合放射源 D.α、γ混合放射源 解析:α射线是由氦核构成的,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射线贯穿物质的本领最弱,不能透过薄铝片. 答案:D 5.下面的事实揭示出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是( ) A.α粒子散射实验 B.氢光谱实验 C.X 光的发现 D.天然放射现象 答案:D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氦4核中有4个质子,2个中子 B.氦4核与氦3核不是互为同位素 C.Be 10 4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6 D.Si 30 14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2

历年高考物理试题

历年高考物理试题(上海卷)汇编 (2000~2010) 2010-7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物理试卷 考生注意: 1.全卷共8页,24题,在120分钟内完成。 2.第21、22、23、24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一、(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的答案全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方括号内,每一小题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部分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填写在方括号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1.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红光波长比紫光波长短 (B)红光光子能量比紫光光子能量小 (C)红光和紫光相遇时能产生干涉现象 (D)红光照射某金属时有电子向外发射,紫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也有电子向外发射 2.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γ射线一般们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量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3.一小球用轻绳悬挂在某固定点,现将轻绳水平拉直,然后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考虑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最低位置的过程中() (A)小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B)小球在竖直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C)到达最低位置时小球线速度最大(D)到达最低位置时绳中的拉力等于小球重力4.如图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a和b载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a受到的磁

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动量与原子物理学 第三讲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课后自测诊断卷

第三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课后自测诊断卷 1.[多选](2019·江苏七市三模)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粒子。早在1942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首先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静止的铍核(74Be)可能从很靠近它的核外电子中俘获一个电子(动能忽略不计)形成一个新核并放出中微子,新核处于激发态,放出γ光子后回到基态。通过测量新核和γ光子的能量,可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则( ) A.产生的新核是锂核(73Li) B.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C.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 D.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相等 解析:选AC 根据题意可知发生的核反应方程为74Be+0-1e→73Li+νe,所以产生的新核是锂核,反应过程放出能量,故A正确,B错误;根据动量守恒可知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因为中微子的动量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 量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根据E k=p2 2m ,可知中微子的动能与处于激发态新核的动能不相等, 故D错误。 2.[多选](2019·武汉质检)我国自主研发的钍基熔盐是瞄准未来20~30年后核能产业发展需求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是一种液态燃料堆,使用钍铀核燃料循环,以氧化盐为冷却剂,将天然核燃料和可转化核燃料熔融于高温氯化盐中,携带核燃料在反应堆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钍232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再使用,铀233的一种典型裂变方程是233 92U+10n→142 56Ba+8936Kr+310n。已知铀233的结合能为E1、钡142的结合能为E2、氪89的结合能为E3,则( ) A.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 B.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的结合能最小,比结合能却最大 C.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铀233的结合能最大,比结合能也最大 D.铀233的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为ΔE=E1-E2-E3 解析:选AB 设钍核的电荷数为a,则钍232俘获一个中子后经过2次β衰变转化成铀233,则a=92-2=90,则钍232中含有中子数为232-90=142,铀233含有中子数为233-92=141,则铀233比钍232少一个中子,选项A正确;铀233、钡142、氪89三个核中氪89质量数最小,结合能最小,因核子数较小,则比结合能却最大,选项B正确,C错误;铀233的裂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等于生成物的结合能减去反应物的结合能,选项D错误。 3.[多选](2019·南京、盐城三模)下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有( ) A.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用厚纸板就能挡住

2007年天津高考物理试题及标准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物理部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3.本卷共21题,每题6分,共12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H1?Li7 ?C12?O 16 ?S 32 ?Fe 56 Cu 64 Zn65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谱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 B.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象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 C.用标准平面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 D.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发出紫外线脉冲信号来换频道的 15.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的左边固定有轻质弹簧,与A质量相等的物体B以速度v向A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A、B始终沿同一直线运动,则A、B组成的系统动能损失最大的时刻是 A.A开始运动时 B.A的速度等于v时 C.B的速度等于零时 D.A和B的速度相等时 16.将阻值为5Ω的电阻接到内阻不计的交流电源上,电源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中交变电流的频率为0.25Hz B.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 C.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为2.5 W D.用交流电压表测得电阻两端的电压是5V 12.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已取得重要进展。设地球、月球的质量分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1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 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具 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 用投影幻灯、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哪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成分是什么?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开始寻找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质子的发现.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是指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有目的的用高速粒子去轰击某些元素的原子核,通过对核反应过程及其产生的新粒子的研究,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粒子的本质及特点.

(2)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投影幻灯打出装置的示意图),容器C中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 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M观察荧光屏. 实验现象:当在荧光屏上恰好观察不到闪光后,通过阀门T往容器C里通入氮气,此时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又观察到了闪光.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 (3)质子的发现. 讨论提问: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怎样知道新粒子的性质. ①若想知道新粒子的性质,必须测出粒子的什么有关物理量? 归纳得到:测出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速度等. 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新粒子的电性? 归纳得到:可将粒子引入电场或磁场中,观察粒子的偏转轨迹. 如图2所示,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轨道是抛物线,若粒子向下偏转,说明粒子带正电;若向上偏转,说明粒子带负电. 如图3所示,在匀强磁场中粒子的轨道是圆,若粒子向上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正电,若粒子向下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负电. 实验证明:这个新粒子带正电. ③用什么方法可测出粒子的速度? 归纳得到:使粒子通过一个正交的电磁场,如图4所示,调节B或E的值,使粒子在正交场中,沿入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知此时

高中物理选修3-5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课程设计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例1 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例2 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影片。 新课程学习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 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教师: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 1.玻尔的原子理论 (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 (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

(完整版)2000年高考上海物理试题(含答案)

2000年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物理试卷 考生注意: 1.全卷共8页,24题,在120分钟内完成。 2.第21、22、23、24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一、(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的答案全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方括号内,每一小题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部分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填写在方括号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1.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真空中红光波长比紫光波长短。 (B )红光光子能量比紫光光子能量小。 (C )红光和紫光相遇时能产生干涉现象 (D )红光照射某金属时有电子向外发射,紫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也有电子向外发射。 2.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 )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 )γ射线一般们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量强。 (D )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3.一小球用轻绳悬挂在某固定点,现将轻绳水平拉直,然后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考虑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最低位置的过程。 (A )小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B )小球在竖直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C )到达最低位置时小球线速度最大。 (D )到达最低位置时绳中的位力等于小球重力。 4.如图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a 和b 载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a 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1F ,当加入一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后,a 受到的 磁场力大小变为2F ,则此时b 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变为 (A )2F , (B )21F F -, (C )21F F + (D )212F F -

2010年天津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2010年天津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正确的) 1.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 A .光电效应实验 B .伦琴射线的发现 C .α粒子散射实验 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2.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 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 受到的摩擦力 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 .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 .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 .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2 5x t t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则该质点 A .第1s 内的位移是5m B .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6m/s C .任意相邻的1s 内位移差都是1m D .任意1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 2m/s 4.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 垂直的转轴匀速转动,如图1所示。产生的 交变电动势的图像如图2所示,则 A .t =0.005s 时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 B .t =0.01s 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重合 C .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有效值为311V D .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频率为100HZ 5.板间距为d 的平等板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为Q 时,两极板间电势差为1U ,板间场 强为1E 现将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变为2Q ,板间距变为 1 2 d ,其他条件不变,这时两极板间电势差2U ,板间场强为2E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121,U U E E == B .21212,4U U E E == C .2121,2U U E E == D .21212,2U U E E == 6.甲、乙两单色光分别通过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各自的干涉图样,设相邻两个亮 条纹的中心距离为0x ?>,若?x 甲> ?x 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光能发生偏振现象,乙光则不能发生 B .真空中甲光的波长一定大于乙光的波长 C .甲光的光子能量一定大于乙光的光子能量 D .在同一均匀介质甲光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光 7.位于坐标原点处的波源A 沿y 轴做简谐运动。A 刚好完成一次全振动时,在介 质中形成简谐横波的波形如图所示。B 是沿波传播方向上介质的一个质点,则 A .波源A 开始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 B .此后的 1 4 周期内回复力对波源A 一直做负功。 C .经半个周期时间质点B 将向右迁移半个波长 D .在一个周期时间内A 所收回复力的冲量为零 8.质量为m 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 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 ,月球半径为R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A .线速度v = B .角速度w C .运行周期2T = D .向心加速度2 Gm a R = 9.(18) (1)某同学利用测力计研究在竖直方向运行的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章末复习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章末复习 【知识网络梳理】 【知识要点与方法指导】 一、重点、难点、方法 1.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关系 卢瑟福设计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探究原子内电荷的分布,并非为了验证汤姆孙模型的正与误,他在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根据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对氢原子能级跃迁的理解 (1)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当一个光子的能量满足 hv E E =-末初时,才能被某一个原子吸收,使原子从低能级E 初向高能级E 末跃迁,而当光子能量hv 大于或小于E E -末初时都不能被原子吸收。 (2)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所辐射的光子能量恰等于发生跃迁时的两能级间的能量差。 (3)当光子能量大于或等于13.6eV 时,也可以被氢原子吸收,使氢原子电离;当氢原子吸收的光子能量大于13.6eV 。氢原子电离后,电子具有一定的初动能。 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 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2 (1)2 n n n N C -= =。 (4)原子还可吸收外来实物粒子(例如自由电子)的能量而被激发,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 原 子结构 ?? ? ? ? ? ??? ?? 电子的发现原子模型????? ????光谱光谱分析:用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分析物质的化学组成 ?? ???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连续谱 线状谱?? ?汤姆孙的发现:阴极射线为电子流 电子发现的意义:原子可以再分??????????? ???? 汤姆孙枣糕式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氢原子光谱和光谱分析?? ???能量量子化轨道量子化能级跃迁

2021年上海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21年上海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21年上海高考物理试题 一.(40分)选择题。共9小题,单项选择题有5小题,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得4分;多项选择题有4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得部分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I.单项选择题 1.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三种射线,按穿透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 是 (A)?射线,?射线,?射线(B)?射线,?射线,?射线(C)?射线,?射线,?射线(D)?射线,?射线,?射线 2.气体内能是所有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大小与气体 的状态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间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 (A)温度和体积(B)体积和压强(C)温度和压强(D)压强和温度 3.两带电量分别为q和-q的点电荷放在x轴上,相距为L,能正确反 映两电荷连线上场强大小E与x关系的是图(A)(B)(C)(D) q O -q x L q O -q x L q O -q x L q O -q x L E E E E 1 4.做简谐振动的单摆摆长不变,若摆球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摆球 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减小为原来的1/2,则单摆振动的(A)频

率、振幅都不变(B)频率、振幅都改变(C)频率不变、振幅改变(D)频率改变、振幅不变 5.小球由地面竖直上抛,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设所受阻力大小恒定, 地面为零势能面。在上升至离地高度h处,小球的动能是势能的2倍,在下落至离高度h处,小球的势能是动能的2倍,则h等于(A)H/9 (B)2H/9 (C)3H/9 (D)4H/9 II.多项选择题 6.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于某种金属 (A)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C)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弱,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小 (D)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7.位于A、B处的两个带有不等量负电的点电荷在d f 2 A e a b B c 平面内电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等势线,则(A)a点和b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B)正电荷从c点移到d点,电场力做正功(C)负电荷从a 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正功 (D)正电荷从e点沿图中虚线移到f点,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8.牛顿以天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引力为依据,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建 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牛顿 (A)接受了胡克等科学家关于“吸引力与两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B)根据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以相同加速度下落的事实,得出物体

最新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原子、原子核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下面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波粒二象性 1光电效应的研究思路 (1)两条线索: h为普朗克常数 h=6.63×34 10 J·S ν为光子频率 2.三个关系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可以利用光电管实验的方法测得,即E k=eU c,其中U c是遏止电压。 (3)光电效应方程中的W0为逸出功,它与极限频率νc的关系是W0=hνc。 3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与统一 (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3)光子说并未否定波动说,E=hν=hc λ 中,ν(频率)和λ就是波的概念。 光速C=λν (4)波和粒子在宏观世界是不能统一的,而在微观世界却是统一的。 3.物质波 (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也

叫德布罗意波。 (2)物质波的波长:λ=h p =h mv ,h 是普朗克常量。 二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 粒子、 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2)汤姆孙原子模型: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球内。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知识点

第八章原子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一)电子的发现: 1.电子是怎样发现的: 汤姆生用测定粒子的荷质比的方法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现象,根据偏转方向,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当他测定阴线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时发现,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射极(粒子)都有相同的荷质比,这表明它们都能发射相同的带电粒子,因此这种带电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共同成份,这就是电子。 2.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①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 ②由于原子含有带负电的电子,从物质的电中性出发,推想到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部分,这就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探索原子模型的问题。 (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枣糕模型) 葡萄干面包模型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 (一)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 1.什么叫散射实验? 用各种粒子——x射线、电子和α粒子轰击很薄的物质层,通过观察这些粒子穿过物质层后的偏转情况,获得原子结构的信息,这种实验叫做散射实验。 2.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无法探测它内部的结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①由于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的中心, ②α粒子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的方向,荧光屏便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3.α粒子散射装置 ①放射源(Pa“坡”)玛丽·居里的祖国波兰。 ②金箔:1μm,能透光,有3000多层原子厚。 ③荧光屏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 ④显微镜圆周上转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过金箔后 ⑤转动圆盘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 4.实验过程:实验室建在地下,通道大拐角(防光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