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中考科学复习专题四 声光热

浙教版中考科学复习专题四 声光热
浙教版中考科学复习专题四 声光热

九年级科学第四讲声光热

【知识整理】

1.波

(1)体会波的存在

(2)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2.声

(1)理解声音发生的基本机理并能解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理解声音的传播是一种振动形式的传播,利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3)知道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4)知道音调(频率)、响度(振幅)和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是乐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并能区分。

(5)能区分乐音和噪声(有无规则振动)、认识噪声的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源,途,接)

(6)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20Hz~20000Hz)

3.光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何种物体是光源。知道光的传播与声音传播的区别。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大的速度及大小为3×108米/秒

(3)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4)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与光的反射定律之间的联系。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做出虚像,找出物、像的对应关系

(5)当光线射到反射面为球面的物体上,能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知道凸镜和凹镜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6)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概述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光的反射、折射规律中的可逆性原理。(7)能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知道照相机以及幻灯机的成像原理。

(8)理解利用光具座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会从光具座上读出物距、像距。观察实像或虚像。知道凸透镜所成的像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而凹透镜只能成虚像。

(9)知道眼睛的折光系统。知道近视的成因和矫正。知道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10)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与被照色光之间的关系

4.内能

(1)理解热运动(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和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的含义(2)知道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跟温度的关系

(3)会对内能和机械能进行区别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和做功

(2)知道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机理

6.热量和比热:理解比热的概念;会用公式Q=cm(t-t o)

进行简单计算4.2×103J(kg·℃)

7.化学能

(1)了解化学能

(2)了解燃烧的燃烧值,并会简单计算(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J/kg,Q=mq(q为热值))

8.电热器

(1)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

(2)会用焦耳定律公式Q=I2Rt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9.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出实例

(2)知道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能用简单事例解释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题

基础知识训练

(黄石市2013年)2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 A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19.(2010湖北武汉,2题)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1.(2010湖北十堰,9题)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速度2m/s沿与镜面成60°角的方向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如图4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S‘将

A。以速度4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在S上看到的像沿S‘S方向以速度23m/s向S靠近

2.(2013江苏盐城,第26题)(8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

(1)用刻度尺测量1号管长度如图所示,读数是cm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能/不能);理由:

⑴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判断方法

【答案】(1)20.50

(2)3

(3)不能没有控制变量

(4)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巩固提高训练

19.(2012湖北黄冈)如图所示,暗室内有一盛水的水槽,水槽上方一激光束入射到平面镜(图中未画出)上的O点,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到水槽中的B点。请画出平面镜并作出光从O点传播到B点的光路图。

(2013湖北省宜昌市)31.“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驱车外出旅游。当汽车以108km/h 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直

线行驶时,汽车受到的阻力是整车重的0.08倍,效率为4O %。已知汽车整车质量为

1375kg ,油箱容积为50L 。(汽油热值q=3.3×107

J/L ,g=10N/kg) (1)这时汽车牵引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2)该车加一满箱汽油,按照以上速度最多可以匀速直线行驶多远的路程? 答案:31.(1)v=108km/h=30m/s F=f=0.08G=0.08mg

=0.08×1375kg ×10N/kg=1100N ……………………(1分)

W s m N Fv t

Fs t W P 33000/301100=?====

………………………………(1分) (2)km

m N

J F W s J J W W J

L L J qV W 6001061100106.6106.61065.1%401065.150/103.3588

9

97=?=?==?=??==?=??==有

总有总η

53. (哈尔滨市2013)(6分)汽车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某汽车以72km/h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

驶30km 消耗了汽油2kg.

(1)请计算2kg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汽油=4.6×107

J/kg)

(2)已知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牵引力的功率为12kW ,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3)查阅资料可知:汽油机效率最高约为40%;某型号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220V ,额定电流为10A ,正常

工作1min 所做有用功是1.056×105

J ,求这台电动机的效率.再具体说一说与汽油机相比电动机的优势.(结合题中信息和生活经验各写一条)

…………………(1分) …………………(1分)

…………………(1分)

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精选).doc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负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 倍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困 气体能在空气中阖,产生便靠灭祐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屈]产生的气体是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 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豚水主体|是|冰川团,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匹 3.水何|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 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秆①陆上内循环:陆地一一大气 5.水的循环彳L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一大气 L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1)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植物的蒸腾和冰川的升华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地 下径流) (2)地球于水体的昨?更新周期最堆的是大气水 6.每年的|3月22百|为| “世界水百”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正氧负氢,氢2氧1) 实验结论:水*: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国和园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西。.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 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1、密度的公式: m P= ------- (公式变形:m=pv v=m / P ) 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 ? 水的密度为lo 0X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lkg/m3=lX10 -g/cm3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下各章级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的全部种群,即区域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不可或缺)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草→鼠→蛇→鹰。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

科学生物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浙教版) 按中考考纲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显微镜 1. 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 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3.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 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 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 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 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2)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细胞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第二节细胞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浙教版科学中考总复习最全基础知识汇编

第1课时科学测量与物态变化 一、科学观察(b) 科学观察: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察记录:方式有__文字描述__、__表格记录__、__图形记录__等。 二、科学测量(b) (一)长度的测量 测量工具: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__刻度尺__。 长度单位: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单位换算:1千米(km)=1000米; 1米=10分米(dm)=__100__厘米(cm) =__103__毫米(mm)=__106__微米(μm) =__109__纳米(nm)。 (二)体积的测量 测量工具: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要用__量筒__或__量杯__。 体积单位: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单位换算:1升=__1__分米3; 1毫升=__1__厘米3; 1升=__103__毫升。 使用量筒: 先观察:测量前,首先要看量筒的最小刻度值和量程;放正确: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面上; 看正确:视线要与__凹形液面最低处__相平; 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并记单位。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科学上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冰水混合物__的温度为0℃,__水沸腾时__的温度为100℃。2.温度的测量 (1)温度计是利用__液体的热胀冷缩__的原理制成的。 注:量程指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最小刻度值指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代表的测量值。 (2)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并带有刻度,玻璃泡内装有适量液体(酒精、煤油、水银等)。 (3)正确使用温度计 首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教师和同学们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整理了2020,供你参考。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 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盐的沉淀 MnO2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暗紫色的固体——KMnO4 等含Cu2+溶液 黄色的固体—— S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溶液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黄色的溶液——FeCl3、Fe(Fe(NO)32SO4)3、+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等含Fe3溶液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钙,氯化镁,浓硫酸;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精,汽油,浓氨

浙教版初中科学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第一章 1. 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重) 调平: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②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 0”刻度线处 ③调节横梁一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天平调平衡了。 注:若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边(左边大,右边小),则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反之向左移。 称量:④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从大到小) ⑤等砝码加到指针离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不多时(在中央刻度线左边),应向右移动游码(此时不能移动平 衡螺母),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⑥这时右盘里的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指示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若物体和砝码放错位置,则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的总质量,砝码的总质量=物体质量+游码质量 称量完毕:⑦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①不能用手去触摸天平托盘和砝码②砝码用镊子拿取,轻拿轻放 ③不可把潮湿物品或者化学药品直接放到天平上,可放在纸上(各放一张)或烧杯中称量。 ④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称量范围) 2. 长度的单位是米,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3.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 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 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5. 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6.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7. 温度计的结构组成?(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 8.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A、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B、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C、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一章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1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3物质的分子还是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4、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5 原子结构的模型) 夸克质子(带正电 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海水中含量多到少:氧、氢、氯、钠。 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一般表示:⑴一种元素⑵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3)表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表示物质的符号 1、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某种物质(纯净物)⑵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⑶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由什么原子构成 ⑷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⑸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6、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Na表示带Cl表示带2+2+个单位正电-+ 1 荷的镁离子。表示带22Ca表示带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 Mg+2 Na表示二个钠离子: 8、常

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考纲大全-学术金刚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19-2020年备考 科学考试形式 (一)考试方式 采用书面闭 卷考试。试卷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内容分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三个部分,并将“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考查融入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知识的考查之中。试卷结构如下: 试卷结构内容比例 内容分布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和宇宙 约25% 约70% 约5% 要求分布了解(a) 理解(b) 应用(c) 约40% 约35% 约25% 题型分布 选择题 填空题 实验探究题 解答题 约30% 约20% 约22% 约28% 难度分布容易题 稍难题 较难题 约70% 约20% 约10% 三、考试目标(一)科学探究

单元考试内容 考试要 求 科学探究▲1.提出科学问题 ①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并提出可以进 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②概述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初步 判断是否适合探究) ③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b b b(a) ▲2.提出猜想和假设 ①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②通过思考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能对提出的猜想和假设陈 述理由) ③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 ④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b b b a ▲3.制订探究方案 ①针对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确定相关实验原理,列出探究实 验所使用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等,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画 出相关装置图 ②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进 行确认与分类,应用控制变量方法来设计实验 ③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行为), 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做什么”和“怎 么做” ④理解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c c c b ▲4.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②能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刻度尺、量筒、天平、温度计、显微 镜、电流表、电压表、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进行安全操作 ③依据某一属性(或规则)进行有计划的观察;由不同的角度或 方法进行一系列比较和测量;能针对变量的性质,采取合适的 测量策略 ④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⑤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b b b b b ▲5.解释、检验与评价 ①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②区别与预测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③对探究过程和证据获得方式、方法、过程作出合适评价,能说 明反常结果和证据的不可靠,或解释证据是否充分支持结论 ④对观察和测量的精确性作出评价,能提出增加证据可靠性或获 得进一步证据的相关探究的具体改进建议 ⑤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理解科学探究 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b b c c b

浙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复习中考专用超全

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生物总复习 一、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安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若是口腔上皮临时装片上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 (2)取一小块洋葱表皮放在水滴上,用镊子展平。 (3)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4)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红墨水(若是口腔上皮临时装片则滴亚甲基蓝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作用是染色,便于观察细胞的结构) (5)若视野中有黑色圆圈,气泡太多(装片要重新制作)

知识点填空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

一、显微镜 1.结构:___镜、____镜、反光镜、光圈、_________,__________、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___,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____,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___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___,看见的细胞数目___; 高倍镜,视野___,看见的细胞数目___。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______—对光—装片—_____—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___再___)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类的基本单位。(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__,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__。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________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是________细胞,属________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膜外有_________,质内有_________。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仅由_________外壳和_________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_________生活。 (2)植物:都具有____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细胞都有_________。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海水中含量多到少:氧、氢、氯、钠。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表示元素的符号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全)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纪(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2018年中考科学(浙教版)总复习提纲(最全版)

2018年中考科学(浙教版)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