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级的差异是民俗的重要社会属性之一。在各个阶级共有的民俗惯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别,这种阶级差别除了经济地位与手段的不同,民俗形式的繁简程度不同之外,还有剥削阶级利用民俗压迫被剥削阶级者的对立性质。

⑶全人类的共通性

全人类的共通性,这是民俗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各个民族的民俗,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许多相似相近的因素,也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它们往往具有人类共通的深刻内容。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火的崇拜,从来就具有全人类的广泛性。同时,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由民族化逐渐被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成为人类共同的民俗事象。如火葬习俗,逐渐以其科学性取代土葬、水葬、天葬等旧俗。

2.掌握民俗的外部特征。

⑴历史性

这是民俗发展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外部特征。这个特征也可以叫做时代标志的特征。因为这种特征是在民俗发展的特定历史中构成,所以叫做历史性。比如我国汉代妇女缠足恶俗,所以延续那样久,主要是封建时期对妇女压迫的主导思想和制度在漫长年代里持续不变的原因。

⑵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比如食俗,我国民间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不大准确,但却大致反映出饮食习俗的地区特点。

⑶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说是一个主要特征。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岁时节日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踏青郊游;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习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

⑷变异性

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性。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些甚至是剧烈的变化。例如,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五彩纸屑撒向新娘以致庆贺,同样也可以看到古代信仰、礼仪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轨迹。

第五章自然生态民俗

1.了解生态民俗的概念。

联系食物链的有关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

2.了解动物生态民俗。

3.了解植物生态民俗。

4.了解自然周期形成的生态民俗。

5.一般了解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

第六章物质生产的民俗

1.了解民间村寨经济的民俗形态。

2.掌握“百工五法”。

我国工匠生产的民俗传承中,最宝贵的智慧创造就是“百工五法”,这五法便是:矩、规、绳、水、垂。

矩:是工匠用以取直角正方的工具,现代工匠用的直角曲尺就是这种工具。古代俗称“鲁班尺”。

- 2 -

第二类:帐篷型。适应自然环境,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制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这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形式,用以适应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第三类:上栋下宇型。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的生活空间,是目前我国各地最为常见的房屋类型。

3.掌握居住习俗的表现。P

135-141

⑴住屋的设施和格局: 营造住室总是依据住室的功能安排其设施的,注室第一要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第二要从消费生活出发尽可能舒适。

⑵住屋的造型和工艺:住房除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艺术体系,这些体系都是从民间营造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⑶住屋的分布与座落:人类居住的分布与人类社会属性分不开,同时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分不开。因此,人们历来便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构成聚居的建筑群体,这种住屋的集群形式,就是村镇城市的居住结构。

⑷有关住屋的信仰:建造住屋时的各种仪式,都是把居住与信仰习俗结合而成的。

第十一章家族、亲族的民俗

1.掌握家族的概念。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重点掌握家族的职能。

家族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

家族对内职能:家族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家族经济职能,用以提供一个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生儿育女,配偶成家;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行为的职能。

家族对外职能: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相应地向社会提供智力、财力,包括对社会上老、弱、病、残、孤、寡的扶养义务。家族对外关系的维系是发展社会关系的十分重要机能,它所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促使社会发展的纽带。家族对整个社会有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左右社会行为的最小单位。

3.了解家族的类型。

⑴以世代划分的类型:①夫妇一代家族②双亲子女两代家族③祖孙三代家族④四世同堂家族⑤五世同堂家族

⑵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①单一家族(一对夫妻)②复合家族(两对以上夫妻)

4.掌握以血缘关系和以姻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

⑴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大致有四个特点:

①血缘关系的成员之间保持着较强的血亲家庭观念,维护着对直系长辈的服从与对家长制服从的统一。

②姻缘关系的侧重点在于维持家族的延续,因此家族成员对生女、绝育的姻缘关系采取排斥鄙弃态度。

③有较强的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观念。

④姻缘关系对全家族负责。

⑵以姻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也有四个特点:

①姻缘关系只侧重维护家族中本人的亲子关系。

②姻缘关系以夫妻之间的感情融合为主,家族血缘的延续退居次要地位,生女或绝育对家族关系无大影响。

③对老人的义务观念趋向淡、弱。

④夫妻关系的约束相互负责,不受其他成员管理或制约。

5.掌握家世、家谱、家风、家教、家法、家产、家庆、家难、家庙、家讳的概念。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志的社会地位,旧社会一般地指家族的世业或门第、门祚、门阀;新社会所讲的家庭出身大致与家世相似。

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中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

家风是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习而言,是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通常在民俗中又成为“门风”。

家教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的教育所形成的惯俗,是教养子女保证世系相续成材的主要手段。

家法古代称家约,又称家规。家法本来是旧式家族家长训诫和制裁家族成员的法规、条例;同时也可以说是家族共同信守的规约。

家产古称缘,俗称家财、家私、家业、家计或家当,是一家所拥有的财物或产业。家庆是家族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专指喜庆事。

家难是家族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专指不幸事。

家庙古代大家族供奉祖先的祠堂叫做家庙或宗祠。

家讳是古老的禁忌习俗渗入家族礼法中的称呼习俗,在日常言谈或使用文字时,要求回避父、祖及所有长辈的名字,这叫家讳。

6.掌握家产继承的四种类型。

⑴第一种:长子继承或以长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

⑵第二种:季子(幼子)继承或以季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

⑶第三种:家族成员不分长幼,实行平均分家的类型。

⑷第四种:女儿继承或女子及女婿继承家产的类型。

7.掌握非血缘或近亲家族关系的五种类型。

⑴第一种是继亲关系,是继父母与继子女间构成部分非血缘关系的家族体系。

⑵第二种是养亲关系,是养父母与养子女间构成部分非血缘关系或近血缘关系的家族体系。

⑶第三种是乳亲关系,即子女与乳母(奶妈)之间一种近似家族成员的关系。

⑷第四种是义亲关系,俗称“干亲”,是干爹妈与干儿女(义父母与义子女)之间构成的非血缘关系。

⑸第五种是教亲关系,是宗教信仰习俗构成的教父母与教子女之间的非家族关系。

8.掌握亲族的概念和亲族的范围。

亲族是由家族扩展而成的社会集团,它是由若干家族以近缘关系错综联结成的。

亲族的范围是以本人为基准,垂直向上推衍直系长辈四代,向下推衍直系晚辈四代,构成直系血亲。

9.掌握亲族称谓的两种方法的特点。

⑴类分法的称谓特点是:①不标明亲族是父系的或母系的;②不标明亲族是直系的或旁系的;③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

⑵叙述法的称谓特点是:①父系亲族和母系亲族分明;②直系亲族与旁系亲族分明;

③既标明尊卑辈分,又标明长幼顺序。

第十二章乡里社会的民俗

1.掌握乡里社会的概念。

乡里社会,也称作村落社会或扩大为村镇社会。它是用地缘关系吧不同家庭,亲族集团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是固定在特定地方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单位,也可以称作

- 2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