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2 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和对策

3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4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

5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6

7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

8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

9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0 流行语的翻译

11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12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

13 丹尼尔·笛福的社会地位和鲁滨逊漂流记

1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5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16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17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

18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9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20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21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22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24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25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27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28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29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30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31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

3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33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34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35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36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37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3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39 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40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41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42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

43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4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45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46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47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

48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49 灵魂的真实——《达洛卫夫人》意识流剖析

50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

51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52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53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54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55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

56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

57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58 《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形象分析

59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

6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61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62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6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64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

65 美国女性地位变化浅析

66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67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68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69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70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2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

73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74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75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76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

7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9 安妮?赖斯《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形象研究

80 论高中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

81 论《飘》的女性主义

8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3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84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85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86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oles of Interpreters

87 解读《觉醒》中的个人主义

88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89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90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

91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

92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93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94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

95 论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

9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

97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9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00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

101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

102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03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104 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05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106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107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108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109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高校网页的汉译英

110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1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

112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

113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14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115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116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17 Differences of Talent Requir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mployment Advertising 118 英雄精神的回归—浅析《雨王汉德森》的主题

119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

120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21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122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123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

124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125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126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127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128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29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

130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131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

132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33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134 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

135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

136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

137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138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139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140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141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142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

143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144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5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

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14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148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14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50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

151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

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3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

154 英语中“r”的分析

155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156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57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158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59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

160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61 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

162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63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164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165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

166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167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68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Reports Viewed from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

169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170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171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72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

173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174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

175 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可译性

176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177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78 功能对等理论下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成语翻译研究

179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180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181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182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

183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

184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

185 《浮生六记》英译本文化词翻译策略探析(开题报告+论文)

186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187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88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

189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

190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19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92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

19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194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95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96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197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198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199 On Pragmatic Fail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200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D·H·劳伦斯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的诸多作品中都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思想,这与西方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拟在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其作品重新进行阐释,旨在挖掘其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标签:劳伦斯;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一、引言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40多部中篇小说,另外还有大量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出生于矿工家庭的劳伦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正处于英国维多利亚强盛时代结束后经济危机所引发的萧条期,他敏锐的观察到资本主义社会和机械文明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他的作品大多都以其家乡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带的矿区和乡村为背景,描绘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械文明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大自然肆意掠夺和破坏的景象,强烈的谴责了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异化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同时他将文学的视角投射到对女性的关注,以生动的笔触披露了强大的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在男女上下等级关系欺压的境况下,女性更加渴望灵魂的解放并寻求心灵的自由,而大自然为女性提供了心灵的避难所,与大自然的贴近和融合更加促进和激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劳伦斯在其诸多作品中无不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和父权制的强烈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呼唤建立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而这些方面,也正是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暗相契合,表现出了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述 生态女性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一种,是西方生态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这一术语的出现,最早是1974年法国激进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义或者死亡》(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书中呼吁女性参与拯救地球的工作时提出的,她认为“父权制是造成人口过剩和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女性主义是治愈这一两种危机的唯一途径”。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和社会实践,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和二元论思维方式统治下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新型关系。 1.对“父权制”世界观及二元论思维方式的批判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因而她的作品对研究女性主义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妇女普遍被歧视,人们认为妇女在智力上低于男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但是封建主义仍旧根深蒂固,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正如《傲慢与偏见》所揭露的那样, 男女根本不平等。贝内特姐妹由于继承法规定财产归最近的男亲戚所继承, 她们将在父亲死后变得一文不名。奥斯丁笔下的少女们, 在平日里并没有广阔的活动范围, 她们只能待在家里, 或偶尔去拜访一下朋友, 或由父母陪伴去参加一个舞会。她们没有工作, 社会和家庭也不需要她们工作,她们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充分表现了奥斯丁所推崇的理想模式,在她与达西的交往中,始终坚持着自己人格的平等和尊严,把高尚的情操、情感的需要视为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婚姻态度的心理基础正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格尊严、平等独立的坚持。所以奥斯丁笔下的理想婚姻包括双方相互的理解、尊重、平等和自由,正是这些品质,人们才有可能超越家长制的束缚,实现自我。 二、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女权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抗议现实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妇女应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而应当以自己的最佳状态来估价自己作为女性应有的存在价值,颠覆现存的父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凸现妇女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奥斯汀追求男女的平等,尤其是人格的平等。奥斯汀的观点显然是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阐释的。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三、真挚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是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主义者提倡妇女们要互相支持、亲如姐妹,这一点在《傲慢与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傲慢与偏见》中就可以看到女性之间种种深厚的情谊。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姐姐吉英的深厚情谊让读者为之感动。吉英去彬格莱家做客,路上遇到大雨,结果病倒在主人家。为了能看到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独自一人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三英里,到达尼日斐花园。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姐,她的这一举动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而她顾不得尴尬一心只关心吉英的病情。其实伊丽莎白对吉英的关心更体现在对姐姐与彬格莱的爱情方面,因为她认为吉英如此地善良,应该找到幸福的归宿。但恰恰是达西试图破坏他们之间的爱情。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激动地说到:“一个毁了我最亲爱的姐姐的幸福,甚至永远毁了她的幸福的人,怎么会打动我的心去爱他呢?”由此可见她是多么重视姐妹之间的情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她对爱情的期待。 四、经济问题对女性的束缚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她意识到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对经济问题女性在婚姻中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生态女性主义综述 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蓬勃兴起,90年代后盛行起来。这个名词最早由法国生态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尼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起因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引起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强烈抗议,是由于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而产生的理论。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结合环境主义、女性主义和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的运动是一种反抗男权社会中父权制对地球的掠夺和对女性压迫的力量”。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中心论里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本身就包含生态的和女性的两大成分,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有爱好和平、理解并爱护自然的天性,反对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对自然的侵略,生态女性主义号召反对一切压迫,认为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它主要反对人类中心论,坚持去中心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观,追求和谐相处。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用生态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这样一种立场,即宇宙万物是没有等级制度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其他生物之间,或者是自然界的其他

形式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之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生态系统在微妙的平衡中维系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成为破坏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 2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反对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是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反对的核心观点之一,人类中心论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wwest.achersec.mo评价的依据,它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韦布斯特阐述人类中心论:a.认为人类是中心,在宇宙中至关重要。b.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即人是目的。c.以人类的价值和经验为准则,人类利益至上,自然是客体,人才是主体。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利用自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开始对自然掠夺和驾驭,贪婪而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世界的野心也不断地扩张,甚至把妇女、孩子和动物一起作为他们炫耀的财富。人类凭借自身的知识把人与自然分割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元论由此在人类世界里蔓延开来,人类高高在上,主宰着这个世界,而作为哺育人类的自然则被人类归类到低级的、不开化的、野蛮的、无思想感情的被主宰的地位。《圣经》宣扬上帝创造人类为万物之主,人类则以权力神授的思想自居,理所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浅析女性主义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 (一)社会科学领域 (5) (二)文学创作领域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中文摘要】左拉·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眼望上苍》是左拉·赫斯顿的代表作,被当今美国文学界和批评界誉为黑人文学的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赫斯顿的代表作《眼望上苍》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眼望上苍》。生态女性主义着重研究文学、文化、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以改变自然和女性同被视为他者和边缘的地位,从而促进人们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态女性主义者视自然为女性的朋友,认为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是一致的。它致力于从文学批评视角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和性别问题,从而改变人们对待自然与女性的观点和态度,推进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和谐发展。《眼望上苍》探索了现今存在的人类与自然及其他物种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它触及生态女性主义所涉及的话题,如性别、父权制等,并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所有组成部分皆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女性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主义寻找文本中自然和女性的缺场,倡导生态和文化多元化,并主张解构主宰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文化思考模式。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黑人女性和自然都是被逻各斯中心文化压迫的对象,即黑人女性的身体同自然一样被视为显示男性权利的客体。

本论文以黑人女性骡子般的命运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 基本观点来分析作品中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剥削之间 的相互联系。本文旨在通过主人公珍妮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亲近 自然,追求自我完善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颠覆父权制,并倡导建立 一个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以及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 【英文摘要】Zora Hurston is a prominent Afro-American female writer, folklorist, and anthropologist. As her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is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black American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feminism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 in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American litterateurs and critics.As Hurston’s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can be interpreted in a variety of angl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based on ecofeminist theory. Ecofeminism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terature, culture, nature, and female. As a branch of literary criticism, ecofeminism studies on the literary text from the double perspectives of women and nature so as to change the other and marginalized position of women and nature. Finally it devotes to awakening human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Ecofeminists regard nature as female’s friend. They think that patriarchal culture’s oppressions on women and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范达娜·席瓦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范达娜·席瓦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等,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各界纷纷掀起一股股环保运动潮流。 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她的思想为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和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开阔了一个崭新视角。席瓦立足于本土知识文化体系,继承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理论,始终以第三世界女性的视角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结合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体系。 她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展开强烈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父权制和传统“二元式”思维方式导致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效仿西方发展模式进行的“赶超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西方推行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更为间接、隐蔽的殖民侵略手段。席瓦还以第三世界和女性的视角揭露和批判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给印度女性、生态和文化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全球化的本质是新一轮的殖民主义过程。 席瓦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女性的作用、男女之间互相尊重,消除性别歧视,发展要立足本国国情,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她的理论虽然有些激进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为整个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解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席瓦为我们更加全面的反思发展问题提供新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主义

Research on the Feminism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A paper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literature class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 BSTRACT Jane Austen was a quite renowned English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who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r writing focused on middle-classe life with humor and understanding. Austen was in many ways a realist, and the England she depicted was one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was limited and class-consciousness was strong. Many of her works were very influential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academy world. Sense and Sensibility is the one of her famous works, although it was the first work of Jane Austen, its writing skill was quite good. And from the time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把自然和女性,人类剥削环境与男性压迫女性等同起来,在反对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主要流派及发展历程入手,简要探究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并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生态文明 1 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艾奥伯尼(Francoise d’Eaubonne)在1974年的著作《女性主义·毁灭》中最先提出。美国《生态百科全书》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释是:首先,它是一种激进的政治活动形式,它来源于妇女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以及和平和生态运动的汇聚,也对这些内容的汇聚做出贡献;其次,它也是关于对社会和环境的统治支配原因、本质及解决办法的各种理论的名称。 总的说来,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 2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要求平等浪潮之后,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迎来了比较激进的第二次浪潮,而70年代以后正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它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它既继承了过去的理论,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仅致力于社会改革,也把触角深入到了知识领域,它强调把环保和妇女运动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研究女性与男性的区别,探讨女性角色、女性价值,并进而对造成歧视妇女和压迫自然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把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相结合,解决生态危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研究者的逐渐增多,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 自由生态女性主义最典型的特点是忽视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它提倡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女性应该在法律、政治、教育和经济等领域取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它认为人都具有同样的理性和人性,女人和男人拥有相同的能力。女性可以超越自己的性别特征,与男性携手共同为环保做出努力。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并且都受男性统治。他们认为女性的身心特征注定了她

生态女性主义

善待自然,善待女性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日益突出的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不断发展充实着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也结合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女性主义新的观点。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它的主要观点来简要阐述一个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权主义 Ⅰ、介绍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世纪。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重要问题,而20世界70年代所产生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正是一门跨学科来研究人与非人类的自然、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学科。该论文主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和一些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和女性相关联研究的视角对于人类善待自然,男性善待女性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而对人类如何更好的存在和如何建立更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Ⅱ、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 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学的崛起,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消除父权统治,谱写新的女性神话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之产生;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也初见端倪,逐渐升温。在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女权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文学与其“外部”研究趋势的推动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浪潮也应运而生。(1) 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女性主义或生态学流派,它是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的相结合的产物,是各个文学流派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关注生态文明发展的产物。通常认为,这个学术概念首先是在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Francoise d’Esnbonne)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和变换》。在作品中,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把女性受到男权压迫的女权主义观点和大自然遭受人类践踏的生态学观点联系在一起,号召女性发动一场生态革命来拯救自己、拯救地球。这位作家指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生存最直接的两种威胁是人口过剩和资源破坏,但很少有人认识到男性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男性在地球和女人身上播种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繁殖过程中的参与使得他们在两种威胁中起到作用。她强调,妇女已经被男性统治的社会降至少数种族的地位,尽管她们在人数,特别是在生育中的重要角色应该使她们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但她们长期以来得不到控制自己生育的权利,同样地球遭受了与妇女同样的待遇,受男性统治的城市化技术社会已经削减了地球的繁殖力,而同样也受男性统治的人类正在不断增加人口。人口过剩对于人类与地球都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妇女必须行动起来,在征求自己的同时也征求地球。”(2)概括地讲,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就是希望妇女乃至全人类能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和生态学的原则来重新构建和谐的人类关系。所以,顾名思义,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将生态学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研究潮流,它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批判男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赞颂女性贴近自然的美好本质,进而呼吁两性之间的相互平等及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错误思想的改变,而在这个潮流中,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寻求的是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与此同时,一名生态学家也必须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