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摘要】余华在创作生涯中始终追问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他在《活着》中用博大的温情描绘了苦难以及讲述在苦难中如何生存的故事。主人公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受难。他面对苦难的人生,用最原始的“无为”反抗方式,却是抱着感恩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活下去。他在苦难中淡然、坚忍、乐观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态度给予我们无限的生命与生存启示!

【关键字】福贵活着苦难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大力作,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活着》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赌徒的故事’,即关于一个人‘输得有多惨’的故事”[1]余华自己则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2]福贵经历了众多的死亡,对他来说,活着就是面对死亡,而他的“情感洪流早已在岁月流逝中渐渐平息下来转化为一种饱经忧患之后的超然和知命”,[3]然而这个慢慢输掉自己人生的福贵何以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依然坚强而乐观的活着,终至超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向的是福贵全部的人生和精神。有论者言:“余华立足叩问人性深层蕴涵的罪恶和缺损,他从不向外去寻求拯救和安慰,而是向内扩张人自身对苦难的心灵承受能力。”[4]福贵的一生都伴随着苦难,但是他苦难的一生并非全是冷冰冰的、痛苦不堪的遭遇,他的一生,还存在着些许的温情因素。正是这些点滴的温情,支撑着福贵“不死”的生命和活下去的信念,成就了坚忍、乐观的福贵。当然,福贵能在苦难的人生中超然地活下来,也有一定的生存哲学,通过分析福贵形象,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生命启示,学着在今天的社会也能超然地活着。

下面,笔者将浅析成就福贵这个不朽的形象一些因素和他的生存哲学以及我们从福贵身上得到的生命启示。

一、福贵生存的苦难因素

苦难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也是文学反复表现的母题。《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遭遇和承受了许多苦难,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分类的研究:“像福贵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与他的存在发生关系的苦难一般有物质性苦难和生存性苦难。”[5]

(一)物质性苦难

所谓物质性苦难指有外在的因素引起物质匮乏从而导致的苦难。福贵曾是大富大贵人家的富家公子,本来与物质性苦难根本沾不上一点边儿。但是由于他好吃喝嫖赌的品行造成了家产败光,从此由一个阔家浪荡少爷,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和底层落魄潦倒的草根农民,也因此摊上了物质性苦难的折磨:老父、老母、雏子、待产的妻子,一大家子几张嘴嗷嗷待哺,如洗的贫困,简陋的茅屋等等。他陷入物质性苦难之中,无法逃避。从此,福贵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为一个日夜劳作于田间地头勤劳的庄稼人。但是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物质严重匮乏的窘境。而且,对于由奢入俭的福贵一家来说,要承担这样的苦难显得更为艰难。母亲在贫困中病死、女儿在贫困中病哑、妻子在贫困中等死和外孙在贫困中储集过度饥饿竟被撑死等等。贫困给福贵带来的苦难在福贵苦难的一生中占了很大的空间。

(二)生存性苦难

福贵的一生,先后历经了内战、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黑暗时期和政治事件,这也构成了福贵苦难的重要因素。一介草民的福贵虽然无意投身于这些运动,却无时不活在这些政治事件中不能自拔,也一次次陷入因政治变迁而引起的巨大困境中。如在内战中,福贵为母亲去请医,却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受尽煎熬和折磨,回来时家中的老母亲思儿病亡、女儿不得救治而病哑;建国后,福贵的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竟被医院的人活活抽干血而死,以至于成为政治祭台上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物质性和存在性的苦难,导致了福贵苦难的一生。

二、苦难人生中的温情因素

(一)苦难中的亲情

“说到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不得不提到与福贵生命密切相关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慈善的母亲,一个是他温存的妻子家珍。”[5]﹙52﹚是啊,这两个女人,不只支撑着福贵活着,而且还在福贵苦难人生中点缀着丝丝温情。福贵的母亲是一个富家夫人,但却没有一般富家夫人的尖酸刻薄和横飞跋扈,反而是一个非常慈善和明白事理的女人。福贵曾经吃喝嫖赌,游手好闲,但他母亲却从来没有大声责骂过他,甚至在福贵败光家产落魄回到家中时,他父亲气恨交加声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剁了你,阉了你,剁烂了你这乌龟王八蛋。”,她也还护着福贵,说了一句“上梁不正下梁歪。”那时候的福贵身心疲惫,精神早已崩溃,心如死灰。是他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亲情和勇气,并在他陷于物质性苦难时不断劝导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这句“人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说得热泪盈

眶,一句极致平常的话凝聚着福贵母亲深深的智慧和饱满的情感。听的是话,入的是情。将之溶于生命,足以化解苦难,超越苦难。在之后的四十年里,福贵就是用这话打实了活着的信念。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一个读之也会为之深深感动的人。她在福贵最落魄、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没有嫌弃、没有指责、没有放弃他的人。她是福贵苦难的一生的一把明灯,始终照亮着他,温暖着他。当福贵败光家产回家时,在父亲的一片怒骂中,身为福贵的妻子,本应也是气恨交加的,但是她还安慰福贵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这是深深的理解和宽容,同时也是唤起福贵了冰冷的心,使得福贵在家庭变故之后还能重新做人。在往后的艰苦岁月里,每当福贵或是家庭遭遇不幸时家珍宽慰他好好活着—为自己,更为这个家活着。因此,福贵也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要好好活下去,“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家珍临死之际,她还一遍一遍地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满足了,我为你生了一对儿女,也算报答你了,下辈子还要在一起过。”这段话字字含情,句句传意。可以说家珍在痛苦和打击中表现出来的坚忍和包容,对福贵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始终不弃的亲情,浓浓笼罩了福贵的一生。当然也可以说,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家珍对夫妻感情的珍惜、对孩子真切的关爱对整个家庭的责任感和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影响着感化着福贵。

当然,除了这两个女人使福贵惨淡的人生有了些许光芒之外,还有福贵懂事的女儿们—凤霞和有庆、孝顺的女婿和可爱的外孙。这也是福贵不管多苦也要坚忍的活着的温情因素。在亲人都相继离世之后,与他相伴为依的老牛就成了那些亲人的化身,通过呼喊亲人的名字来回忆亲人的温馨,好像死亡从来未将他们一家人分开一样。这也是一种温情,有挚爱的亲人可以回忆的温情。

人不管多强大还是多渺小,家庭的温情总是需要的!福贵还是幸运的,他曾经拥有一个好母亲和好妻子,同时还有乖巧的儿女、孝顺的女婿和可爱的外孙。

(二)苦难中的生存价值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活着》中的福贵就是正是怀着这种感恩的心态,懂得尊重生命,因此能在命运和生活的重压下自我复苏,学会在苦难中寻找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福贵在面对苦难时有自己的反抗方式,在面对苦难时学着感恩珍惜生命,让生命在命运坎坷压迫下灼灼生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也得以回归和体现。

三、福贵面对苦难人生的生存哲学

(一)淡然心态超越存在苦难

我们知道《活着》的开篇是以“我”到乡村去收集民间歌谣听来的富贵的故事,这就说明“我”所写的故事是听来的。福贵经历的苦难是经过自己之口叙述出来的,作者更像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当福贵在叙述自己的苦难故事时,在作者听来不像是在抱怨过去的苦难人生,而像是在温馨的回忆。每回忆一次过去,仿佛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那么,是什么使福贵能够做到如此境界呢?笔者认为是福贵特有的淡然心态。福贵在叙述过去存在的苦难时,完全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能够做到如此淡定,非有淡然心态不可!或许有人认为福贵对于过去的苦难已经麻木了才会如此!其实不然!如果麻木,福贵能向“我”精彩的讲述他的故事吗?如果麻木,他在经历一切苦难之后,还能够和一头仅存的老黄牛休闲地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福贵正是因为对过去存在的苦难以淡然心态去面对,才能在经历一切苦难之后生活下来。

(二)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

《活着》中降临于主人公福贵身上的苦难都是不可抗拒的,如他为母亲去请医时莫名其妙被拉去当壮丁,母亲却因思念他而死、妻子很贤惠,却在中年生病而死和唯一的儿子也在献血时而死等等。但作者为缓解福贵这种苦难的人生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坚忍。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为这种宽阔的坚忍而呈现出一种沉郁、悲痛而又温和的面目。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的无边无际的坚忍包容着一切,以至于每一次苦难的降临,福贵都能把它消融在坚忍之中。“《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人是为活着本省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6](P147)”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熬”字,鲜明的表现出他对中国人民生存的看法,就是坚忍,无休止的坚忍。坚忍的品质,造就了福贵面对苦难时的宽广和牛皮糖似的坚韧的性格,使得他的内心拥有了一种超脱苦难的平静。

四、福贵的苦难人生对我们的生命启示

(一)“无为”的抗争

《活着》中余华对福贵面对苦难的态度基本持肯定态度。福贵以一种不反抗,对生命的尊重—活下去,作为自己对苦难的“抗争”。这种表面上的不作为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和误解,难道这也算坚强的生命形态?但对于福贵来说,纷至杳来的苦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苦难”,

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每当他怀着美好的生活憧憬时,努力为生活奋斗时,命运总会和他开个大大的玩笑,总会折断他简单理想的翅膀。他不知道下一个厄运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着他,他只能以一种不作为的方式作为对命运的抗争。而恰是这种不抗争就是对悲惨命运的最好的抗争。如果福贵抗争,也许他就会如俄狄浦斯王一样最后落得自残的局面。福贵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无法预知而又随时到来的命运。每次致命性的苦难足以摧毁他,但他都活了下来,以自己顽强的生命作为对命运最好的抗争。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无法预知的苦难命运,我们或许应该学会像福贵一样,学着以自己顽强的生命作为对命运的抗争,即使苦难接二连三,也要以最简单的想法—为活着而活着,以这种态度对待苦难!

(二)活在当下

福贵一生中有太多的苦难“光顾”于他,他几乎都是与他至亲的死亡相伴活着的。余华曾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7]﹙P4﹚是啊,福贵瘦弱的身躯就像一个脆弱的头发,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却坚韧地承受住亲人相互离去的如三万斤的重量,头发没有断,福贵没有倒下来!我们知道,在亲人一个个意外的死亡之后,福贵也曾深深的痛苦和无助,但是,很快,他会振作起来,从悲伤中走出来,重新活在当下。最后,在垂暮之年,孤单的福贵只剩下一头老黄牛相伴,但他还是可以在田间唱着歌谣把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这一点就可以证明福贵是活在当下的人,之前的所有的苦和泪都随风而去,福贵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更没有逃脱,而是选择活在现在,活在当下,这是很明智的做法,也成就了“不死”的福贵。

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生命启示:活在当下。人类没有上天的庇护,每个人都随时可能面临着未知的苦难,我们也要像福贵一样,不抱怨、不放弃、不逃脱,活在当下。活着,承受一切,拥抱一切,通过自己的力量消解苦难,成为活下去的强者!

(3)以乐观的态度善待生命

余华在《活着》主人公福贵的出场安排是以歌声引出的,“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8]﹙P5﹚他的出场让人丝毫联想不到他曾经经历过那么多苦难。“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的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8]﹙P6﹚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正浓的树荫下向我们讲述他的一生,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福贵用诙谐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没有悲伤,

没有痛苦,只有怀念。在爽朗的笑声中,福贵流露出仁厚亲切的高远情怀,溢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在福贵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古老又快乐的歌谣中,我们看到了凡俗人生中的那种坦然和平和、乐观与自足中蕴含着宁静而深邃的力量。苦难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被一种超越理性化的乐观主义式的叙述态度化解了。从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某一精神原型:于苦难的生命中抗争不止,以乐观的态度对生命执着不已!

《活着》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社会力量,它并不局限于对某一具体的社会时代的批判,而是力图达到对人类命运的理解。余华通过叙述福贵这个人物的苦难人生,并不是为了彰显苦难,也不是为了批判苦难,而是借福贵这个受难者的形象所要表现的是人类承担苦难的品质。如果人类命运是苦难,像《活着》所叙述的那样,是一连串令人难以忍受的死亡的体验,那么,我们要学着福贵那样,用坚韧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承担苦难。苦难不是目的,承担能力和乐观通达的态度才是余华希望通过福贵这个人物所要传达的全部内涵。

的确,苦难无处不在,与生相偕,苦难好像已经成为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那么苦难来临之后应该怎样做?作为“弱者”个体,在面对强大的“外界”困扰时,又应该怎么应对?是抗拒,还是死亡?在历史和自然面前,人们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能,死亡在这里显得太过于容易。《活着》中的福贵一无所有,仅以生命来抗拒命运所“赐与”的一切,面对死亡,生命就是一种进攻,他始终站在那里,毫不退缩,这种抗拒不是死亡,相反而是“活着”!尽管人生有太多的名誉、财富等等,但如果拨开所有的迷雾直达生命的本质,为活着而活着,就是最尊重生命的态度!

[注释]

[1]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轻—余华《活着》解读.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15页

[2] 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5页

[3]余华.活着(中文版自序).见:余华.活着.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黄海燕.余华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4﹚:92-99

[5]王敏达.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余华.我能否相信我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页

[8]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3] 王敏达.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余华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出版社,2006 29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