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流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涡流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涡流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涡流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涡流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适用于承压设备用导电性金属材料和焊接接头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测。

1.2 引用标准、规程、法规

GB/T 5126 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 5248 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

GB/T 7735 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

GB/T 12604.6 无损检测术语涡流检测

GB/T 14480 涡流探伤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JB/T4730.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2 一般要求

2.1 检测系统

2.1.1 涡流检测系统一般包括涡流检测仪、检测线圈及辅助装置(如磁饱和装置、机械传动装置、记录装置、退磁装置等)。

2.1.2 涡流检测系统应能以适当频率的交变信号激励检测线圈,并能够感应和处理检测线圈对被检测对象电磁特性变化所产生的响应。

2.1.3 涡流检测系统性能应满足本部分及相关标准要求,有关仪器性能的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参照GB/T 14480等的有关要求进行。

2.1.

3.1 检测能力应满足产品验收标准或技术合同确定的要求。

2.1.

3.2 对管材相同尺寸人工缺陷响应的周向灵敏度差应不大于3dB。

2.1.

3.3 端部检测盲区应满足产品验收标准或技术合同的有关要求。

2.1.

3.4 检测系统的缺陷分辨力一般应优于30mm,如果产品验收标准或技术合同另有明确要求,按产品验收标准或技术合同规定执行。

2.1.

3.5 检测仪器应具有可显示检测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功能,仪器的激励频率调节和增益范围应满足检测要求。

2.1.4 检测线圈的形式和有关参数应与所使用的检测仪器、检测对象和检测要求相适应。

2.1.5 磁化装置应能连续对检测线圈通过的被检件或其局部进行饱和磁化处理。若被检件不允许存在剩磁,磁化装置还应配备退磁装置,该装置应能有效去除被检件的剩磁。

2.1.6 机械传动装置应能保证被检件与检测线圈之间以规定的方式平稳地作相对运动,且不应造成被检件表面损伤,不应有影响检验信号的振动。

2.1.7 记录装置应能及时、准确记录检测仪器的输出信号。

2.1.8 在下列情况下,应使用对比试样对涡流检测设备的灵敏度进行检查和复验:

a)每次检测开始前和结束后;

b)怀疑检测设备运行不正常时;

c)连续检测时,每4h检查和复验1次;

d) 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2.2 对比试样

2.2.1 对比试样主要用于调节涡流检测仪检测灵敏度、确定验收水平和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2.2.2 对比试样应与被检对象具有相同或相近规格、牌号、热处理状态、表面状态和电磁性能。

2.2.3 对比试样上加工的人工缺陷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测定,并满足相关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要求。

2.2.4 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尺寸不应解释为检测设备可以探测到的缺陷的最小尺寸。

2.3 被检件

2.3.1 被检件表面应清洁、无毛刺,不应有影响实施涡流检测的粉尘及其他污物,特别是铁磁性粉屑;如不满足要求,应加以清除,清除时不应损坏被检件表面。

2.3.2 被检件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弯曲度等参数应满足相关产品技术条件要求。

2.4 检测环境

2.4.1 实施检测的场地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控制在仪器设备和被检件允许的范围内。

2.4.2 检测场地附近不应有影响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磁场、震动、腐蚀性气体及其他干扰。

3 铁磁性钢管涡流检测

3.1 适用范围

3.1.1本条规定了承压设备用铁磁性无缝钢管、焊接钢管(埋弧焊钢管除外)等管材产品的涡流检测方法。

3.1.2本条适用于外径不小于4mm钢管的涡流检测。

3.1.3本条验收等级分为A级和B级(见表1)。

表1 对比试样通孔直径mm

3.2 检测方法

3.2.1 当采用穿过式线圈检测时(见图1),钢管最大外径一般不大于180mm。在靠近检测线圈的钢管表面上,其检测灵敏度最高,随着与检测线圈距离的增加,检测灵敏度逐渐降低。

注:图示是一种多线圈方案的简图,多线圈可以是分列式或初级线圈、双差动线圈等

图1 穿过式线圈涡流检测示意图

3.2.2 当使用旋转的钢管/扁平式线圈对钢管进行检测时,钢管和线圈应彼此相对移动,其目的是使整个钢管表面都被扫查到,典型的两种旋转方式见图2,使用这种技术时,钢管的外径没有限制。此外,也可采用钢管旋转并直线前进的方法(此时,扁平线圈固定)。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外表面上的裂纹。

注:a)和b)中的扁平线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单线圈、多线圈等多种配置。

图2 旋转的钢管/扁平式线圈检测示意图(螺旋式扫描)

3.2.3 焊接钢管焊缝的检测,除采用外穿过式探头进行检测外,也可采用放置式线圈,放置式线圈应有足够的宽度,通常做成扇形或平面形,以满足焊缝在偏转的情况下得到扫查,见图3。

注:本图中的扇形线圈可以制成多种形式,取决于使用的设备和被检测钢管。

图3 扇形线圈焊缝涡流检测示意图

3.3 对比试样

3.3.1 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形状为通孔或槽。

3.3.2 通孔

3.3.2.1 在试样钢管中部加工3个通孔,对于焊接钢管至少应有1个孔在焊缝上,沿圆周方向相隔120°±5°对称分布,轴向间距不小于200mm。此外,在对比试样钢管端部小于等于200mm处,加工2个相同尺寸的通孔,以检查端部效应,见图4。

图4 对比试样上通孔位置

3.3.2.3 钻孔时应保持钻头稳定,防止局部过热和表面产生毛刺。当钻头直径小于 1.10mm 时,其钻孔直径不得比规定值大0.10mm。当钻头直径不小于1.10mm时,其钻孔直径不得比规定值大0.20mm。

3.3.3 槽

槽的形状为纵向矩形槽,平行于钢管的主轴线。槽的宽度不大于1.5mm,长度为25mm,其深度为管子公称壁厚的5%,最小深度为0.3mm,最大深度为1.3mm。深度允许偏差为槽深的±15%,或者是±0.05mm,取其大者。

3.3.4 根据检测目的,经供需双方协商,对比试样的人工缺陷可以加工成通孔或纵向矩形槽。

3.4 检测设备

3.4.1 磁饱和装置应能对所检测的区域施加强磁场,使其磁导率趋于常数。

3.4.2 检测仪器应包含1kHz~500kHz的工作频率范围。

3.5 检测条件与步骤

3.5.1 检测设备通电后,应进行不低于10min的系统预运转。

3.5.2 按规定的验收水平调整灵敏度时,信噪比应不小于6dB。作为产品验收或质量等级评

定的人工缺陷响应信号的幅度应在仪器荧光屏满刻度的30%~50%。对比试样和检测线圈之

间的相对移动速度应与被检钢管与检测线圈之间的实际相对移动速度相同。

3.5.3 对比试样中间3个对称通孔的显示幅度应基本一致,选取最低幅度作为检测设备的触

发报警电平。

4 非铁磁性金属管材涡流检测

4.1 适用范围

4.1.1本条规定了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用非铁磁性金属管材产品的涡流检测方法。

4.1.2本条适用于外穿过式线圈检测系统,对于铜及铜合金无缝管,可检测管材的壁厚小于

等于3mm,外径小于等于50mm;对于铝及铝合金管,可检测管材的壁厚小于等于2mm,外径

小于等于38mm;对于钛及钛合金管,可检测管材的壁厚小于等于4.5mm,外径小于等于30mm。

其他规格的管材制品可参照此条执行。

4.2 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检测方法

4.2.1 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为垂直于管壁的通孔。沿轴向加工5个相同孔径的通孔,其中,

2个通孔分别距离管端小于等于100mm,中间3个通孔之间的间距为500mm±10mm,并沿圆

周方向相隔120°±5°分布,见图5。

图5 对比试样上通孔位置

4.2.2 人工缺陷的孔径尺寸与被检管材外径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2的规定。孔径偏差不大于

±0.05mm。

表2 无缝铜及铜合金对比试样管人工缺陷的孔径尺寸 mm

4.2.3 检测线圈内径应与被检管材外径相匹配,其填充系数大于等于0.6(参考表3)。检测

频率范围为1 kHz~125kHz(参考表4)。

表3 线圈直径的选择 表4 直径、壁厚与频率的关系

D :线圈内径 d o :管外径

4.2.4 按规定的验收水平调整灵敏度时,信噪比大于等于10dB 。人工缺陷响应信号的幅度应在仪器荧光屏满刻度的30%~50%。

4.2.5 中间3个对称通孔的显示幅度应基本一致,选取其最低幅度作为检测设备的触发-报警电平。

4.2.6 对比试样和检测线圈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应与工作状态下被检管材和检测线圈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相同,且应满足仪器允许的检测速度上限要求。

4.2.7 对铜镍合金管材,若有必要,可以使用磁饱和装置,使被检区域达到磁饱和。

4.3 铝及铝合金管材检测方法

4.3.1 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为垂直于管壁的通孔,沿轴向加工5个相同孔径的通孔,其中,2个通孔分别距离管端100mm ±5mm ,中间3个通孔之间的间距为150mm ±10mm 并周向相隔120°±5°分布,见图6。

图6 对比试样管规格及相应通孔位置

4.3.2 人工缺陷的孔径尺寸与被检管材外径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5的规定,孔径偏差±0.05mm 。

表5 铝及铝合金对比试样管人工缺陷的孔径尺寸 mm

4.3.3 检测线圈的内径与被检管材外径相匹配,其填充系数大于等于0.6。检测频率范围为1kHz~125kHz。

4.3.4 按规定的验收水平调整灵敏度时,信噪比大于等于6dB。人工缺陷响应信号的幅度应在仪器荧光屏满刻度的30%~50%。

4.3.5 中间3个通孔的显示幅度应基本一致,选取最低幅度作为检测设备的触发-报警电平。

4.3.6 对比试样和检测线圈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应与工作状态下被检管材和检测线圈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相同,且应满足仪器允许的检测速度上限要求。

5 在用铁磁性钢管的远场涡流检测

5.1 适用范围

5.1.1本条规定了对在用铁磁性钢管采用远场涡流检测的方法。

5.1.2本条适用于外径为φ12.5mm~φ25mm、壁厚为0.70mm~3mm的铁磁性钢管的远场涡流检测。在此规格之外的钢管,可参照此条执行。

5.2 检测设备

5.2.1 检测仪器

5.2.1.1 采用电压平面显示方式,实时给出缺陷的相位、幅值等特征信息,可将干扰信号与缺陷信号调整在易于观察及设置报警区域的相位上。

注:箭头表示从激励线圈到检测线圈电磁场能量流的方向。

图7 远场涡流检测探头结构示意图

5.2.1.2 可采用自动平衡技术。

5.2.1.3 频率范围为10Hz~5kHz;仪器应具有良好的低频检测特性。

5.2.1.4应至少具备2个独立可选频率和4个非分时的检测通道;具备存储、分析等功能。

5.2.2 探头

5.2.2.1 如图7a)所示,远场涡流激励线圈与检测线圈间距为被检管子内径的2倍~3倍,检测线圈的探头必须具有合适的直径,应能顺利通过所要检测的管子,并具有尽可能大的填充系数。

5.2.2.2 如图7b)所示,采用两个激励线圈、一个检测线圈,或一个激励线圈、两个检测线圈,这种结构探头用于降低由支撑板和其他导体产生的干扰信号。

5.2.2.2绝对检测线圈和差动检测线圈——绝对检测线圈主要用于大范围渐变缺陷的检测,差动检测线圈对管道长度方向上的突变性缺陷具有最大响应信号。

5.2.2.4 多点式检测线圈。如图7c)所示多点式检测线圈用于检测管子周向壁厚的偏差。多点式线圈相对于管子既可以径向放置,也可以轴向放置。用多点式检测线圈时,应采用有相应通道数的检测仪器。

5.3 远场涡流检测对比试样

5.3.1 对比试样原则上应满足2.2的规定,如果达不到规定要求,则对比试样管的直径应选取与被测管的公称直径相同,壁厚和材料特性、规格相近的铁磁性管。

5.3.2 对比试样管人工缺陷的深度标示为缺陷最深点的深度,并用管道公称壁厚的百分比表示。缺陷深度的尺寸精度在±2%以内,其他方向上的尺寸精度在±0.25mm以内。

5.3.3 远场涡流对比试样管的人工缺陷尺寸。

5.3.3.1 圆底孔——用直径10mm的球形钻头,加工深度50%(图8缺陷A)。

5.3.3.2 通孔——通孔的直径为壁厚的1.25倍(图8缺陷B)。

5.3.3.3 周向窄凹槽——槽深为20%壁厚(图8缺陷C),槽宽为3mm;

5.3.3.4 周向宽凹槽——槽深为20%壁厚(图8缺陷D),槽宽大于或等于2倍管公称直径。

5.3.3.5 单边缺陷:I型对比试样管的单边缺陷——深度60%,轴向长度为15mm的周向单边缺陷(图8(a)缺陷E),其周向幅度为180°~270°。II型对比试样管的单边缺陷——深度50%,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2倍管外径的铣槽(图8(b)缺陷E)。

5.3.4 远场涡流检测对比试样管用于检测前调整仪器检测灵敏度。

5.3.5 远场涡流检测对比试样管一般不能用于缺陷特征分析,除非其人工缺陷与所要检测的缺陷相似。如检测时确有需要,可以按附录A(规范性附录)制作缺陷特征对比试样。

5.4 操作步骤

5.4.1 仪器调整

5.4.1.1 工作频率——使用远场涡流检测对比试样,调整工作频率,调整后应使电磁场能较好地穿透管壁,使仪器对最小缺陷的检测有足够的灵敏度。

5.4.1.2 调整仪器其他工作参数,特别是仪器的滤波参数使其适应探头的移动速度。

5.4.1.3 可使用辅助频率测试,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更多的数据。

图8 远场涡流检测对比试样Ⅰ和Ⅱ

5.4.2 通过远场涡流检测对比试样管人工缺陷测试,确认系统调整达到了所要求的灵敏度。

5.4.3 校验。检测过程中每隔2h,须用对比试样管对仪器和探头进行一次综合校验。

5.4.4 如果系统校验时对比试样管的人工缺陷特征参数发生明显的改变,前次系统校验之后检测过的管子应重新进行检测。

5.4.5信号分析

5.4.5.1 使用从远场涡流检测对比试样管获得的数据作为仪器缺陷检测能力的衡量标准,判断被检管是否有缺陷存在。

5.4.5.2 辅助检测——可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测方法对有问题的区域进行再次检测,如采用专用视频内窥镜进行确认。

5.5 检测

5.5.1 检验前,应对在用铁磁性钢管内表面进行清洗,并满足检测要求。

5.5.2 整个检测过程中,尽可能地使探头移动速度恒定平稳。推荐使用探头推拔器作辅助检测装置,但其不得对管子内壁造成损伤。探头在管内的检测速度,视所用仪器和选择的参数而定,一般不超过10m/min.。

6 在用非铁磁性管涡流检测

6.1 适用范围

6.1.1 本条规定了采用内穿过式线圈检测在用非铁磁性管的涡流检测方法。

6.1.2 本条适用于外径在φ10mm~φ50mm、壁厚在0.75mm~3.0mm的非铁磁性管的涡流检测。

6.1.3 本条所涉及的涡流检测,通常是在设备检修时,或业主认为有必要时进行。

6.2 检测设备

6.2.1 涡流探伤仪应至少有2个独立可选频率,频率范围为1kHz~1MHz。

6.2.2 涡流探伤仪除具备检出管子裂纹、腐蚀坑和重皮等一般缺陷能力外,还应具备测量分辨管子壁厚均匀减薄的能力,当使用同时具备差动、绝对通道检出能力的仪器时,上述工作可一次检测完成;当使用的仪器无此功能时,应分别作差动和绝对通道检测。

6.2.3 仪器应包括激励、信号处理、相位调节、滤波、混频处理等单元,并有相应的报警设置、阻抗平面显示以及可靠的记录装置。

6.2.4 内穿过式探头与涡流探伤仪组合,应能在管壁内产生感应电流、检测出管材损伤情况,并能有效地消除管板、支撑板、噪声等干扰信号影响。

6.2.5 探头的外径应根据被检管子内径加以确定,以保证尽可能大的填充系数。

6.2.6 当采用探头推拔器时,其机械传动装置应保证探头匀速、平稳地通过管子,不得造成管子内表面损伤,不得有影响检验信号的振动。

6.3 对比试样

6.3.1 对比试样应满足4.3的要求。

6.3.2 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尺寸不应解释为检测设备可以探测到的缺陷的最小尺寸。

6.3.3 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形状为通孔、平底孔和周向切槽。

6.3.4 采用I型对比试样调整检测系统,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位置和尺寸如下(见图9):

a)A是 1个贯穿管壁的通孔。对外径小于等于20mm的管子,孔径为1.3mm;对外径大

于20mm的管子,孔径为1.7mm;

b) B是4个平底孔。孔径为4.8mm,环绕管子的圆周并在同一横截面上成90°角分布,

从外壁面钻入,深度为壁厚的20%;

c) C是1个360°的周向切槽。槽宽为3.2mm,深度为壁厚的20%,从管子的外壁面切

入(供绝对式探头校正用,可选用);

d) D是1个360°的周向切槽。槽宽为1.6mm,深度为壁厚的10%,从管子的内壁面切

入(供绝对式探头校正用,可选用)。

图9 I 型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形状及位置示意图

注:如果能证明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可以采用其他的人工缺陷对比试样管。

6.3.5 采用Ⅱ型试样测试缺陷深度与相位关系的曲线,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位置和尺寸如下(见图10):

a )A 是 1个穿透壁厚的孔,管子外径≤20.0mm ,孔径为1.3mm ,管子外径>20.0mm ,孔径为1.7mm ;

b)B 是 1个外壁面平底孔,孔径为2.0mm ,深度为壁厚的80%。

c)C 是1个外壁面平底孔,孔径为2.8mm ,深度为壁厚的60%;

d)D 是1个外壁面平底孔,孔径为4.8mm ,深度为壁厚的40%;

e)E 是 4个外壁面平底孔,孔径为4.8mm ,环绕管子的圆周并在同一横截面上成90°±5°分开,深度为壁厚的20%,从外壁面钻入;

图10 II 型对比试样上人工缺陷的形状及位置示意图

注:如果能证明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可以采用其他的人工缺陷对比试样管。

6.3.6 所有人工缺陷的轴向间隔及与管端的距离,以在检验条件下能清楚地分辨为准(一般推荐距端头200mm,相互间隔为100mm~300mm)。

6.3.7 人工缺陷平底孔中心或刻槽的深度,其误差不超过规定深度的±20%,或是±0.08mm,取两者中的较小值。其他所有人工缺陷的加工尺寸误差都应小于±0.25mm。

6.3.8 根据检测用途,经与用户协商,可以采用附录B(规范性附录)所示Ⅲ型对比试样。

6.4 仪器调整

6.4.1 差动式探头主检测频率的调整

6.4.1.1 选定一个主检测频率(一般为10kHz~400kHz),使对比试样上4个深度为20%壁厚的平底孔的涡流信号比穿透管壁的通孔涡流信号相位角沿顺时针方向大于50°~120°,见图11。

图11 采用差动通道经过正确调整的典型涡流信号阻抗平面图

6.4.1.2 拉出探头时,20%壁厚的平底孔的涡流信号轨迹见图11,1朝下向左,2、3朝上向右,4向下回到原点。

6.4.1.3 调节仪器的相位,使通孔信号的相位角在40°±5°。拉出探头时,信号轨迹如图11所示。

6.4.1.4 调节仪器的增益,使通孔信号幅值相当于水平满刻度的40%左右。在此灵敏度下,应能清晰地分辨出每一个人工缺陷信号的相位和幅值。

6.4.2 绝对探头主检测频率的调整

6.4.2.1 选定一个主检测频率(一般为10kHz~100kHz),使从原点到通孔信号顶点的连线和水平之间的相位角约为40°。同时使原点到来自四个深度为壁厚的20%平底孔的信号顶点的连线与上述通孔信号相应连线间相位角为50°~120°(见图12)。可在阻抗平面图上旋转180°观测。

图12 采用绝对式探头经过正确调整的典型涡流信号阻抗平面图

6.4.2.2 将绝对式探头置于对比试样管的无人工缺陷部位,调节仪器使光点在平衡位置。

6.4.2.3 调节仪器的增益,使通孔信号的幅值相当于水平满刻度的40%左右。

6.4.2.4 调节仪器的相位,使内壁切槽的涡流信号的相位角位于与显示屏水平线成±5°范围内。

6.4.3 选定辅助检测频率(一般为主检测频率的1/2或1/4)以抑制管板和支撑板信号。管板和支撑板样管由与实际管板和支撑板材质热处理状态相同的材料制成。增加管板后,在混合通道中,每一个人工缺陷信号的相位和幅值应能清晰地显示。

6.4.4 记录对比试样上各人工缺陷的涡流信号。

6.4.5 为确定端部效应信号抑制的管子长度,选择一根低背景噪声的管子并在距管子端部150mm~200mm处开一标定通孔,让检测线圈通过管子,如果探测不到人工缺陷,则应离管端部更远处再制作另一个人工缺陷。如果能探测到人工缺陷,则将管子端部截去10mm,如此反复,直到不再探测到人工缺陷为止。所能探测到的人工缺陷至管端的最短距离即是端部效应信号抑制的管子长度。

6.5 检测

6.5.1 探头送进、拉出可采用手动方式,也可采用机械传动方式,两者都应能识别探头在管子中的位置,并保持速度均匀。

6.5.2 检验时探头最大拉出速度视所用仪器和选择的参数而定,一般不超过20m/min。

6.5.3 对所有缺陷信号和怀疑信号的数据都应作好记录。

7 检测结果的评定与处理

7.1 综合评定

检验结果可根据缺陷响应信号的幅值和相位进行综合评定。缺陷深度应依据缺陷响应信号的相位角进行评定。

7.2 制造管材的评定与处理

7.2.1 质量验收等级的规定应按供需双方合同,或按有关产品标准要求。

7.2.2 经检验未发现尺寸(包括深度)超过验收标准缺陷的管材为涡流检测合格品。

7.2.3 经检验发现有尺寸(包括深度)超过验收标准缺陷的管材,可复探或应用其他检测方

法加以验证。若仍发现有超过验收标准的缺陷,则该管材为涡流检测不合格品。

7.2.4 不合格的管材经设计部门或委托检验方同意,可在缺陷部位进行清除或修补后重新进行检测。如满足9.2.2要求可作为检测合格品,否则为检测不合格品。

7.3 在用设备的评定与处理

在用设备的合格等级应与业主协商,按有关规程确定。

8 检测报告

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单位;

b)被检工件:名称、编号、规格、材质、坡口型式、焊接方法和热处理状况;

c)检测设备:涡流检测仪及探头型号(差动、绝对),名称、型号和源尺寸;

d)检测规范:检测使用的参数(频率、速度)对比试样的牌号、规格及编号;

e)工件检测部位应在草图上予以标明,如有因检测方法或几何形状限制而检测不到的

部位,也应加以说明;

f)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检测标准名称和验收等级;

g)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其技术资格;

h)检测日期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在用铁磁性管涡流检测缺陷特征对比试样

A.1 缺陷特征对比试样管

a) 通孔、圆底孔和平底孔——用于表征凹陷型缺陷(见图A.1中a))。

b) 周向凹槽——周向凹槽其在管道圆周方向的任意一点具有相同的壁厚(见图A.1中b))。

c) 单边缺陷----在管道一侧的缺陷(见图A.1中c))。

d) 支撑板——支撑板其孔径应比对比试样管外径大0.1mm~0.4mm即可。为防止电磁波绕过支撑板传播,支撑板尺寸应远大于对比试样管外径。

图A.1 用于表征缺陷特征的对比试样管人工缺陷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2012年3月 第一节一般知识 一、概念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由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两部分组成。 1、通用工艺规程 通用工艺规程又称检验规程、工艺程序,是指本单位对结构件、承压设备和其他产品,在制造、安装、在役检验等方面对产品质量检测时,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通用的技术规定或规则,是原则性的指导文件,同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程、法规的要求,并满足顾客的要求;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特点进行编制,提出共有的规定,以便于统一实施;以文字说明为主,图表为辅,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和通用性。 2、工艺卡 工艺卡是根据通用工艺的规定和要求及有关标准和合同委托要求,针对某一具体产品、工件编制的专用工艺卡,要求检测工艺参数具体,检测方法和程序明确,以图表为主,适当辅以文字说明,在专用工艺卡的各项参数均要有具体数值,操作者可以直接运用这些数据操作。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 1、依据 (1)依据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如: ?《xx入级规范》、《xx建造规则》、《固容规》等等; ?CB/T3558、CB/T3559、GB/T3323、JB/T4730等等; ?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 (2)依据顾客的要求,即依据本单位顾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多数顾客的要求进行明确的解答,提出处理意见。 (3)依据本单位技术水平,仪器装备情况,编制的工艺规程应做得到,切实可行。 2、原则 (1)遵照国家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在检测工艺上可以比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更细,更具体,要求更高。在质量验收时应同时满足顾客要求和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 (2)应根据本单位无损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检测能力应针对本单位或委托方产品特点,作到简明扼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工艺措施。如现场检测,只编入需要的内容。 (3)工艺规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写清楚做什么、由谁去做、采用什么设备和辅助器材、什么时机做、按什么标准做等,并明确对工作人员和责任人员的资质要求。 (4)标准中需要确认的项目,应经确认后方可编入通用工艺如: ?UT耦合补偿的规定; ?检验的时机; ?自行制作的工作试块。 ?检测过程中采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工艺参数等内容应经试验和评审合格后方可使用。 (5)通用工艺中应采用本单位的一些行之有效和做法,如采用探头、专用工艺,但必须进行评审。 (6)通用工艺要求文字简练明确,对经常使用的参数和有关计算应预先计算好,列成图表。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标准规范标准规章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n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委托单要求并同时根据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是我公司在制造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射线探伤通用工艺. 本守则依据标准: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JB/T 4730-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一章(适用于压力容器) 1、对射线照相各项技术要求,针对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提供保证射线 探伤工作质量所需遵循的通用工艺方法,本工艺射线探伤法符合 JBT4730.2-2005标准所规定的AB级照相法. 2、射线照相人员应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培训、考核所颁发的特 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后,RTⅠ或RTⅠ级以上资格人员担任. 3、射线照相须在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射线照相工艺卡的各项参数进行操 作.“射线照相工艺卡”应由RTⅡ及其以上资格人员逐项填写编制,并经 无损检测责任人批准后使用. 4、射线胶片的使用与暗室处理按“管理制度汇编”暗室工作及制度执行.

5、摄片时机对一般材料,应在焊后12小时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 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 6、委托探伤的压力容器焊缝必须有委托单位履行的无损探伤申请委托 单,申请单上必须有焊缝外观检验合格的见证和焊接检验员的签名. 7、射线照相前应对焊缝外观进行复验,焊缝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 的图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与之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8、射线照相过程中的电离辐射防护应符合GB16357-1996《工业X射线 探伤放射性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9、射线照相的工艺要素和基本步骤: (1)透照方法的确定 (2)探伤编号方法 (3)几何条件的确定 (4)定位标记、识别标记、象质计的选用及摆放; (5)贴片及屏蔽散射线的措施 (6)射线窗口对焦 (7)曝光量的选择及操作 (8)底片质量自检

NB47013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目录 第一篇总则 第二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三篇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四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五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探伤(PT)四种无损检测的工艺方法。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无损检测。 1.2 引用标准 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4)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1.3一般要求 1.3.1 选择原则 1.3.1.1 特种设备RT、UT、MT、PT的选择及抽检率应按《容规》、《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GB150、GB151及图样的要求执行。 1.3.1.2 有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小时后,才能进行焊缝无损检测。 1.3.1.3 对要求无损检测的角接接头、T型接头,不能进行RT或UT检测时,应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1.3.1.4 凡铁磁性材料制成的特种设备及零部件,优先使用MT检测表面缺陷 确因结构形状等原因不能使用MT检测时,方可采用PT检测。 1.3.2 检测人员 1.3. 2.1 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 1.3. 2.2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1.3. 2.3 各种检测方法的报告,均由II级以上资格人员签发,并加盖公章。 1.3. 2.4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1.3. 2.5 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 1.3. 2.6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射线评片人员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2015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3本工艺依据下列标准、法规及技术文件 GB/T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GB/T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范 JB/T7523 渗透检测用材料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渗透检测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T 16507-2013 锅壳锅炉 GB/T 16508-2013 水管锅炉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0005-2011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 150-2011 压力容器 4 名词术语 4.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4.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4.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4.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5 检测人员 5.1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取得渗透检测资格证书。并且由公司向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进行执业注册后,只能从事渗透检测方法与等级的无损检测工作。 5.3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 5.4质量等级评定及检测报告签发应有取得Ⅱ级或Ⅲ级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且资格证应在有效期内。 6 设备和器材 6.1 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6.1.1CKM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型号为:HP-ST(渗透剂)、HD-ST(显像剂)、HR-ST(清洗剂)。供应商为吴江宏达探伤器材有限公司(附有详细说明书、各项参数与合格证明书)。 6.1.2渗透检测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渗透检测剂用喷罐式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及氯、氟、硫元素含量证明书。 b)应存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c)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 d)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 e)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6.2光照度计

tofd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参考版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2013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1) 2引用标准、规范 (1) 3术语定义 (2) 4检测人员要求 (2)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3) 6检测表面要求 (6) 7检测时机 (6) 8T0FD检测技术工艺 (6) 8.1 TOFD检测基本程序 (6) 8.2检测前准备 (7) 8.3表面盲区确定 (8) 8.4横向缺陷 (8) 8.5探头-12dB声场测试 (8) 8.6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 (9) 8.7现场条件要求 (10) 8.8检测准备 (10) 8.9检测系统设置和校准 (15) 8.10 检测 (17) 8.11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 (18)

8.12焊缝检测记录 (18) 9检测数据分析和解释 (19) 9.1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评价 (19) 9.2相关显示和非相关显示 (19) 9.3缺陷位置的测定 (20) 9.4缺陷尺寸测定 (22) 9.5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 (22) 10编制专用检测工艺卡 (26) 11检测流程 (21) 12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21) 附件1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工艺卡 (29) 附件2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报告 (32) 附件3T0FD检测返修通知单 (37) 附件4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记录 (39)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了保证本公司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通用规程,本规程对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中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作出了规定。本通用规程适用于以下焊接接头的TOFD检测。 1.1材料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1.2全焊透结构型式的对接接头; 1.3工件厚度t: 12mm< t < 100mm不包括焊缝余高,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取薄侧厚度值)。 1.4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撑件和结构件的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可参照本规程使用;对 于其他细晶各向同性和低声衰减材料,也可参照本规程使用,但要考虑声速衰减。 1.5对于非特种设备的TOFD检测,参照本作业指导书执行。 2引用标准、规范、文件 2.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4730.1?5 -2005 2.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NB/T4701 3.10 2.3《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2010 2.4《钢制球形储罐》GB12337-2010 2.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05577:2000) GB/T12604.1 2.6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范培训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讲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

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讲明 1.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差不多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 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差不多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 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托付单要求并同时依照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 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1.4.1 射线和超声检测要紧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要紧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要紧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4.2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采纳磁粉检测。 1.4.3 当采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不。 1.4.4 采纳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检测时,假如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不为准。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处理制度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壬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all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编制: 会签: 批准: 日期: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

1.适用范围 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材料制造的压力容器及零部件和钢管对接环缝的射线透照检测。 本厂采用自动埋弧焊,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焊接方式。母材厚度2~50mm。 2.编制依据 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及图纸设计的规定。 3.射线检测人员:符合JB/T4730.1-2005中5.3和JB/T4730.2-2005中3.1条。 4.设备器材选择 4.1射线检测设备的选择检测用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应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并有记录可查。 根据透照工件的厚度和被透照工件的部位及工作环境选择适当的射线检测设备。射线检测设备以能穿透工件为原则,并希望留有10~20%的余量。如无特殊情况,严禁使用设备峰值。 射线检测设备单位mm X射线机射线最大能焦距最大透照厚度(Fe)XXH2505(气冷)250kv,5.0mA,4min F=600 T=46 XXH3505(气冷)300kv,5.0mA,4min F=600 T=46 4.2胶片类别,本厂使用T2类胶片 4.3增感屏,本厂选用前后屏均为0.01mmPb薄增感屏。 4.4像质计的使用,选用符合系列JB/T7902-1999《线型像质计》HB7684-2000《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 像质计选用单位:mm 要求达到的像质计灵敏度线直径透照厚度

18 0.063 - 17 0.080 ≤2.0 16 0.100 >2.0~3.5 15 0.125 >3.5~5.0 14 0.160 >5.0~7 13 0.200 >7~10 12 0.250 >10~15 11 0.320 >15~25 10 0.400 >25~32 9 0.500 >32~40 8 0.630 >40~55 7 0.800 >55~85 对外径小于或等于89mm的钢管,透照应采用JB/T4730.2-2005附录G规定的Ⅰ型专用像质计。 透照方式母材厚度焊缝余高透照厚度 单层透照T 无T T 单面T T 双面T T 单面(有垫板)T 双层透照T 无2T T 单面2T T 双面2T T 单面(有垫板)2T 注:公称厚度取母材厚度,对接接头的母材厚度不同时,取较薄的厚度值,表中T′为垫板厚度。 4.5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 4.5.1定位标记

PT渗透工艺规程(2015版)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JB/T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范 NB/T 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GB/T 5616 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导则 GB/T 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JB/T 9213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 A型对比试块 JB/T 9216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 3 检测的基本要求 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应符合本规程下列规定。 3.1 渗透检测人员 3.1.1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持有PTⅡ级资格证书,PTⅠ级人员只能从事渗透检测的辅助工作。3.1.2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渗透检测剂 3.2.1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制造厂应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并标明有效期限。 ⑵自配散装渗透剂,应根据提供的配方说明书规定进行配制和校验。校验方法是用对比试块将自配渗透剂与购置的渗透剂进行灵敏度比对试验,以不低于购置的渗透剂灵敏度为合格标准。 ⑶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则应予以报废。 ⑷各种渗透剂用标准试块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标准规定的灵敏度时,应予以报废。 ⑸荧光渗透剂的荧光效率不得低于75%。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2.1.2 显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超声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编制: 审核: 批准: 广西双起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 日期:2011年06月01日

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公司采用超声检验方法检测起重机械(包括桥式和门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臂架起重机等)钢焊缝内缺陷的技术及验收准则。 本标准规定的超声检测技术,适用于检测母材厚度8mm-100mm结构钢全焊透熔化焊接接头;如果检测工艺规程得到合同各方的认可,也适用于母6mm-8mm无衬垫结构钢全焊透熔化焊对接焊接接头。 本标准所指的焊缝等级:1级是指重要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2级是指一般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3级是指受压结构件的焊接接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要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货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445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2005,ISO9712:1999,IDT) GB/T12604.1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12604.1,ISO5577:2000,IDT)GB/T18694 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探头及声场的表征(GB/T18964-2002,eqv ISO 10375:1997) GB/T18852 无损检测超声检验测量接触探头声速特性的参考试块和方法(GB/T18852-2002;ISO 12715:1999,IDT) JB/T8428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用试块 JB/T9214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本公司采用检测标准为JB/T10559-2006、验收规范为《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12604.1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人员资格 起重机械钢焊缝的超声检测及最终验收结果的评定应由有资格和能力的人员来完成。相应等级的人员,应按GB/T9445或合同各方同意的体系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

完整word版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板厚在2?30 mm钢制压力容器及壁厚T>2mm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AB级检测技术。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GB151 的要求。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 由n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 引用标准、法规 JB/T4730 —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放护标准》 JB/T7902《线型象质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一般要求 3.1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 理规则》考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玄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 400mn距离处 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3.2 辐射防护 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 GB16357的有关规定。

透照厚度(W 范围、mm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3.3胶片和增感屏 胶片: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 X 射线选用T3或T2型胶片。 增感屏:采用前屏为0.03mm 后屏为0.03?0.10mm 的铅箔增感屏。. 3.4象质计 3. 4.1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 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 JB/T7902 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 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W 100mn 钢管环缝 时采用 JB/T4730附录F 的专用象质计。 3.4.2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 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 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 3.4.3透照厚度W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 通过 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象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 级) 表2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 级) 表3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胶片側 (AB 级) 3.3.1 3.3.2 3.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总则 1.1本工艺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资格,X射线照相方法和质量分级。 1.2本工艺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射线检测。 1.3焊缝的射线检测除符合本工艺外,还应符合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规定及图样的要求。 2、引用标准 2.1 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2.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2.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3、人员资格 3.1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3.2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3.3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报告须经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焊缝射线检测要求 4.1射线照相质量要求 压力容器焊缝一般选用AB级照相质量等级。 4.2焊缝表面要求

必须经过外观检查,焊缝表面不规则程度应不妨碍底片上缺陷的辨认,否则应事前加以修整,合格后方能进行射线检测。 4.3射线照相的标记 射线照相底片上必须有工件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定位标记、搭接标记及象质计、返修标记(R1、R2 )等标记,所有标记铅字摆齐、位置正确,且标记应离焊缝边缘至少5mm。 4.4射线穿透厚度(TA) 射线穿透厚度:TA=T+T d+h 式中:T——母材厚度,mm; T d——垫板厚度,mm; h——焊缝余高(一般要求实测,若实测有困难则参考后面数据),单面焊余高2mm,双面焊余高为4mm,无余高h为零。 4.5射线照相底片黑度 按JB/T4730-2005的要求,底片黑度1.2~3.5。 4.6象质计 4.6.1板材及Ф>89mm的管材用Ⅰ,Ⅱ,Ⅲ号象质计;Ф≤89mm的管材采用专用象质计,且碳钢材料选用Fe象质计,不锈钢材料选用CrNi象质计。 4.6.2象质计的放置 (1)、线形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被检区的一端(被检长度的1/4处)。钢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钢丝置于外侧。当射线源一侧无法放置时,也可放在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指数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实际象质指烽达到规定的要求。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目的 对射线检测作业的工艺作出规程性的规定,以保证射线检 测过程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公司《质量保证手册》及 《程序文件与管理制度汇编》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射线检测的作业过程。 3 引用标准 JB/T4730.1 -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 要求 JB/T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 检测 4人员资格 4.1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4.2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矫正视力不得低于 1.0,并要求距离40mm能读出高为0.5 mm、间距为0.5 mm的印刷字母。

4.3取得不同射线检测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资格级 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级或口级 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检测报告须经相应H级或□级 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4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经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并取 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5.1检测设备 按本公司《无损检测仪器使用、维护管理规定》执行。 5.2射线胶片 5.2.1 胶片系统按照GB/T19384.1 - 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 线照相胶片第一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分为四类, 即T1、T2、T3、T4。T1为最高类别,T4为最低类别。 5.2.2射线检测技术为A级、AB级时,应采用T3及以上类别的胶片,射线检测技术为B级时,应采用T2及以上类别的胶片。 5.3观片灯 —95 —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修订)

XXX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承压设备受压元件的制造检测中对接焊缝、管座角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的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 本规程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一一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一- 中灵敏度技术;B级一一高灵敏度技术。 承压设备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程中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NB/T4701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Z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1924-1989 辐射安全培训规定 GB/T12604.2-2005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 HB7684-2000 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 JB/T7902-2006 线型象质计 JB/T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3、一般要求 射线照相检验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47013.1-201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 合下列规定。 3.1 射线检测人员

XXX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1.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按GB11924的规定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1.2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 (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射线胶片 3.2.1射线胶片系统分为6类,即C1、C2、C3、C4、C5、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和常见牌号胶片所属的胶片系统类别见附录A (资料性附录)。 3.2.2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5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4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3.3观片灯 3.3.1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有关规定。 3.3.2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3.4.1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土0.05。 3.4.2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形成核查报告。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3.5增感屏 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5075 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3.6象质计 3.6.1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 足GB/T 23901.2的规定 3.6.2象质计的材料、代号和不同材料的象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表面渗透探伤的人员资格、一般要求、器材要求、探伤操作、后处理、质量评定、安全及资料存档等要求。 本通用工艺适用于承压设备表面的缺陷检查,也适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查。 2 引用标准 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 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 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 3 渗透检测人员 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渗透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小数记录值为,不得有色盲。 4 一般要求 探伤前应预先考虑到被检物表面可能产生缺陷的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材质、数量、规格、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及焊接方法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承压设备和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及其它部件检验前应对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渗透探伤检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至少24小时后才能进行渗透探伤。 对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5 使用器材的要求 渗透探伤液 5.1.1 必须符合检测要求。 5.1.2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5.1.3 当确认使用某种渗透探伤液后,至少应确定以下内容: 5.1.3.1 渗透探伤液(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的牌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5.1.3.2 生产厂家。 5.1.4 在某些特殊要求的场合,例如对氯、氟、硫等含量需要加以限制时,按标准规定要求控制。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协商。 对比试块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说明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 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

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132 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 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n能读出 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 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委托单要求并同时根据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1.4.1射线和超声检测主要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主要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主要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4.2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米用磁粉检测。 1.4.3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别。 1.4.4采用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检测时,如果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别为准。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1 适用范围 1.1 适用于承压设备的制造、安装、在用检测中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 1.2 承压设备其他金属材料、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 编制依据 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 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3 一般要求 3.1 射线检测人员 3.1.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和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3.1.2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 射线胶片 3.2.1 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48.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l 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NB/T 47013.2附录B。 3.2.2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 1938 4.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3.2.3 不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胶片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3.3 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 黑度计 3.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3.4.2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校准黑度计用的标准黑度片必须在有效期内,并通过计量部门的鉴定(2年)新购置的标准黑度片只要在有效期内也允许。

无损检测操作人员岗位职责

无损检测操作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原材料及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并对检测结果负责,按时完成任务。 2.严格执行标准、规程、检测工艺卡,认真做好无损检测原始记录。 3.做好暗室工作,洗片按操作规程进行。 4.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每次用毕后要擦洗干净。 5.做好曝光室的卫生工作,保持清洁干净。 6.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应及时向负责人汇报。

无损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1.为了减少X 光射线机、超声波探伤机和涡流探伤机的使用故障,探伤人员应 经常性的开展维护和保养工作。 2.仪器设备应摆放在通风干燥处,切忌受潮、高温、腐蚀等环境影响,以免降 低仪器性能。 3.实行专人专管及保养制度,每天做好清洁擦洗工作,仪器设备按规定期限进 行测试检验(每年一次送计量局专项检验)并做好相应记录。 4.仪器设备长期不用,应妥善保管、擦洗干净并包装好放入适当环境中,如仪 器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修理。 5.操作仪器设备,应严格按各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6.每台仪器都得有档案台帐记录、维修、保养记录。

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无损检测标准和法规。 2.编制无损检测通用工艺,填写无损检测工艺卡并监督无损检测人员实施。 3.负责无损检测的质量评定,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对无损检测的评定可 靠性负责。 4.贯彻安全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有权对违章作业者进行制止。 5.审核无损检测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负责。 6.全面履行锅炉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手册中规定的有关无损检测责任人的各项职 责。 7.工作结束,应及时向质量保证工程师汇报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