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措施研究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措施研究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措施研究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15T16:32:24.67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作者:周欢[导读] 核电站是新型能源的重要代表,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已经在发展上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效率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手段。

广州职康防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以核电厂为研究对象,对其辐射环境的监督系统展开分析,在介绍核电站基本情况的同时,说明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质量保证条件。尤其在定位系统缺陷问题的基础上,说明系统改造中的执行策略,在对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检测系统进行论述的过程中,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核电厂;环境监督;运行维护引言:核电站是新型能源的重要代表,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已经在发展上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效率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手段。对此,需要将核电站的运与维护管理方案进行分析,尤其是在核辐射环境的检测中,必须从核电站基本情况入手,确保整体技术分析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引导核电站的具体运维工作。

一、核电站概况

本文将广州台山核电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辐射环境检测系统进行分析,并在介绍大襟岛等监测子站的同时,说明各子站系统的管理状态。大襟岛子站,位于台山核电站的ESE方向,与主站之间保持着6.7km的距离。在方位包络性设置思想的支撑下,完成这一站点设定。因此,也为这一站点的运维管理工作,带来了实际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才能更好地维持这一监测子站的良好运行状态。而在数据衔接状态上,台山核电站与各环境监测子站之间,保持着数据连接,并在前沿站数据中心的作用下,完成各子站系统数据信息的总结与传递。

二、系统运行和维护质量保证

(一)常规的运行维护辐射环境监测系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其设备与整体组织结构,进行定期检查,并在规范化运维管理制度的支撑下,设置日监视、月巡检等监察工作周期。通过连续性的采集监测子站运行数据,形成完整检查系统,保证对于各个监测子站的管理,实现整体运行系统控制分析。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每月至少对独立子站,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全面检查。通过对站房、机柜、安装支架等技术设施的检查,确定其外观的完好性,避免出现涂层脱落的问题,减少因为锈蚀带来的风险危害。同时,在对设备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气象、采样、辐射监测、通信、供电等基础、功能类型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在确定其工作状态的基础上,对于其中存在风险隐患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与更换,保证整体设备系统的应用状态。

另外,在季度性的监测子站检查中,需要对整体环境与设备进行清理,在清扫仪器灰尘、打扫工作环境的同时,对雨量筒、干式沉降采集器等室外设备进行必要的养护,清理其中的杂物与泥沙,甚至需要利用倒水模拟试验,确定降雨量测量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超大流量碘采样器没有工作任务时,需将其设定在默认流量状态下,并维持10min的工作状态,以此保证对其功能性的测定分析。

而对于检测系统的运行维护,还需要将年作为工作周期,对监测子站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与维护,以此提高整体系统的稳定工作状态。尤其在机柜外壳、设备支架、大流量采样器、采样风机等大型设备的监测中,需通过年检维护,在比对上年度数据的同时,确定其未来的工作状态与使用条件。而在年度维护中,还需对监测子站的空调系统、风机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在蓄电池的充放电测试中,保证其使用条件,并及时更换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的蓄电池设备。

注意,在每日的值班工作中,如果发现监测子站出现异常运行状态,且在远程终端的控制中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则需派遣工作人员达到现场,对其中的故障问题进行检修维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1]。而在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环境时,也需要预先地进行防护,并在台风到来之前,做好相应设备的加固处理。当台风等极端天气过境之后,还需对子监测站设备进行检查,以此保证设备的全面管理。

(二)质量保证为了维持高压电力室中,监测数据的有效性,需要在符合《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这一管理条件的基础上,执行相应质控措施,并在传递仪的检测对比、工作源检测的技术中,实现这一质量管理需要。同时,在这一系类的质控技术条件下,可以对检测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对高质量监测数据的提取,保证数据应用的可信度与可溯源状态。

三、系统存在的不足

台山核电站周边的监测子站,在当前的技术管理条件下,仍存在一定不足,并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内容。在其大襟岛监测子站中,由于建设验收尚未完成,一直没有实现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当前仍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供电,并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特征。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监测子站,与台山主站处于隔海相望的地缘关系,在进行运维管理时,只能坐船登岛完成处理。在这一条件的限制下,不仅增加了运维成本,也为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2]。同时,在大襟岛子监测站中,设置了带有包络性的SE方位环境敏感点,但在这一条件下,也对整体站点维护的便捷性、经济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系统改造

对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应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发布的各项管理规范中,确定基本的系统建设方向与技术管理条件,在与当地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结合的过程中,保证系统改造有效性。

而在系统改造方法上,应首先对其中的系统软件程序进行升级。具体执行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第一,监测子站系统中的软件升级,应向系统软件中,加入蓄电池使用电量监测、坐标经纬度定位、验收时间显示等功能,以此保证监测子站信息的完整性;第二,要在监测子站、前沿数据处理中心的管理软件程序中加入本地监测日志导出功能,借此将数据信息传递到总站的中心分析系统中;第三,需在检测子站、前沿数据中心的软件中,形成报表自定义功能,并在加入查询数据功能的同时,保证数据价值的深入开发;第四,应在监测子站软件系统中,加入辐射测量、采样的集成功能,并在远程化操作平台的搭建上,保证技术处理的优化升级;第五,方舱与站房的环境中,可利用物联网系统,以软件技术为核心,加入烟感、水浸等测试设备,保证对于监测子站的环境监督控制,维护其基本运行稳定性。

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12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放射性的来源及危害; 2.熟悉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3.掌握放射性监测方法; 4.了解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本章重点 放射性危害、放射性监测 △本章难点 放射性监测方法 △本章教学目录 12.1概述 12.2 放射性监测方法 12.3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12.1 概述 12.1.1放射性 有些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α、β和γ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凡具有自发地放出射线特征的物质称作放射性物质。 12.1.2放射性的来源 放射性污染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和人工制造两个方面。 12.1.2.1天然放射性来源 ⑴宇宙射线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初级宇宙射线是指从外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的高能辐射,主要成分为质子(83%~89%)、α粒子(10%~15%)及原子序Z≥3的轻核和高能电子(1%~2%),这种射线能量很高,可达1020MeV以上。初级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和电磁辐射称为次级宇宙射线。 ⑵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线核素。如14N(n,T)12C反应产生的氚,14N(n,P)12C反应产生的14C; ②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这种系列有三个,即铀系,其母体是238U;锕系,其母体是235U;钍系,其母体是232Th。 ③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这类核素约有20种,如40K、87Rb、209Bi等。 12.1.2.2 人为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a. 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b. 核工业 c. 工农业、医学科研等部门对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d. 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12.1.3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 途径: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辐射损伤,辐射引起的电子激发作用和电离作用使机体分子不稳定,导致蛋白质分子键断裂和畸变,破坏对人类新陈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辐射不仅可扰乱和破坏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而且可以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对人体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生育力降低、寿命缩短等)和遗传损伤效应(流产、遗传性死亡和先天畸形等)。 12.2 放射性监测方法 12.2.1 监测对象和内容 监测对象: ①现场监测,即对放射性物质生产或应用单位内部工作区域所作的监测; ②个人剂量监测,即对放射性专业工作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 ③环境监测,即对放射性物质生产和应用单位外部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生物、固体废物等所作的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测定的放射性核素为: ①α放射性核素,即239Pu、226Ra、222Rn、210Po、222Th、234U、235U等; ②β放射性核素,即3H、90Sr、89Sr、134Cs、137Cs、131I和60Co等。这些核素在环境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其毒性也较大。 对放射性核素具体测量的内容有:①放射源强度、半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②环境和人体中放射性物质含量、放射性强度、空间照射量或电离辐射剂量。

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分析及建议

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分析及建议 发表时间:2019-06-11T17:40:07.523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作者:冯柳阳李洋[导读] 摘要:随着核电快速发展,政府及公众对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关注程度愈加强烈。 (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随着核电快速发展,政府及公众对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关注程度愈加强烈。本文以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建设要求为依据,对核电厂的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选址、组成、设备配置等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差异性;建议 1 引言 近年来,核电作为绿色能源迅猛发展,但其周边辐射环境状况同样受到民众及政府的担忧。各级部门陆续颁布相关法规督促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向安全化、标准化迈进。但该系统在实际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监督性监测系统运行及移交,因此开展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分析建议工作十分重要。 2 概述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一般由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一般由监测子站及前沿站组成)和流出物监测系统(一般分为在线连续监测和流出物检测实验室两种方式)两部分组成,兼顾核事故应急环境辐射监测[1]。 3 分析及建议 3.1 选址 监测子站选址应依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交通、电力、主导风向等影响等选定站位[2]。但是部分核电厂其监测子站位于海岛之上,巡检便利性差,巡检人员安全存在较大风险。建议尽量避开海岛等不利于巡检的区域并与核电厂子站保持兼容,加强子站应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部分核电厂前沿站实验室与厂区距离较远,不方便日常管理巡视,极大阻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建议前沿站实验室应设置在基础设施良好的地方,以便于巡视管理。 流出物实验室建设在厂区内,有利于流出物样品由核电厂向省站的传递和废液的回收。但对电厂来说,由于流出物实验室所用水、电、消防等配套共用电厂相关系统,导致后续移交时无法完全分割,致使电厂在最终验收后也得承担配套系统维修工作;对于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以下简称省站)来说,由于进出核电厂尤其是保护区很不方便,同时距离相对较远,不利于省站人员顺利开展工作。 3.2 建设 部分电厂监测子站建设配有应急移动监测系统,其价格昂贵。但规范指出,应急移动监测系统不属于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范畴。据实际情况,这些移动监测设备作用不大,专家指出,应急移动监测设备不属于规范范畴。主要监测设备应设置备用,以防出现设备损坏,维修期长,无法正常开展监测等情况。各电厂软件系统差异性较大,部分核电厂甚至存在由于软件系统问题导致验收时间延滞状况。软件方面应选用有优秀实践经验的承包商承担,以免出现验收延滞。 目前国内新建系统多使用一体化站房,有便于安保、施工时间短、标准化程度高等优点[3]。但也出现了些许弊端,空气中碘采样器因一体化站房导致采样量受风向影响,部分采样设备管道过长降低采样效率、部分数据因雷击丢失等情况。一体化站房在建设中,建设及运行单位应充分考虑设备性能及采样要求,电子设备应具信号电路接地、电源接地和保护接地系统防止雷击造成的数据丢失。 监测用房需充分考虑发展需要,设有余地,做到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打扰[4]。做好通风、内部装修及防护、控制温湿度。监测用房在分区布置时应将预处理间及实验室设置在顶层,减少实验过程中烘干及灰化等过程造成的气味难扩散问题及实验室通风柜排气问题等,还可有效减少管道长度,便于维修维护;因相关仪器设备的避光及恒温恒湿工作环境,应将测量间放置在一楼。 4 总结 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在满足规范的要求下,《规范》及《技术要求》是验收的重要依据,严格按其开展工作;以实用性和经济性为前提,充分与省站、省厅以及浙江中心、华东站沟通,尤其是与省站的沟通,避免变更及后续返工;根据《核安全法》要求,后续需要公开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因此建议监督性监测子站与IEM系统监测子站所用测量设备及汇总中心软件保持一致;并加强核电厂与省站的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关于印<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环发[2012]16号)[EB/OL]. [2]《关于印发<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具体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国核安函[2014]49号)[EB/OL]. [3]张瑜.浅谈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要求及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4):51-53. [4]赵顺平.环保部门对核电站流出物实施监督监测方案初探[C].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105.

【环境课件】第八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Chapter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教学目的 1. 放射性基础知识 2. 环境中的放射性 3. 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 4.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5.放射性监测 教学重点 1 环境中的放射性 2. 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 3.放射性监测 教学方法 课内安排2个学时。 必读教材和参考书页码 教材:369-392多媒体课件: 讲授提纲 8.1 基础知识 8.1.1放射性 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在核衰变过程中会放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粒子,即α、β和γ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放射性物质放出的粒子或光子会对周围介质产生电离作用,造成放射性污染和损伤。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衰变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α粒子)的过程。如226Ra的。衰变可写成: 226Ra →222Rn + 4He 不同核素所放出的α粒子的动能不等,一般在2--8MeV范围内。:222Rn、218Po、210Po 等核素在衰变时放出单能α射线;231Pa 、226Ra、212Bi等核素在衰变时放出几种能量不同的α射线和能量较低的γ射线。 226Ra衰变有两种方式(分枝衰变): 第一种方式是226Ra放射出4.777MeV的α粒子后变成基态的222Rn,这种方式的几率占94.3%; 另一种方式是226Ra放射出4.589MeV的α粒子后变成激发态的222Rn,然后很快地跃迁至基态222Rn , 并放射出0.188MeV的γ射线,这种衰变方式的几率占5.7%。 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力小,只能穿过皮肤的角质层。 衰变是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 的结果。β衰变可分为负β衰变、正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 (1) β-衰变:β-衰变是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β-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许多β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只发射β粒子,不伴随其他的射线,如146C、3215P、9038Cs等,但更多β 衰变的核素常常伴有γ射线,如60Co衰变时,除放射出γ粒外,还放射两种γ射线。 β射线的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 (2) β+衰变: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的含义: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因靠近原子核的K层电子被俘获的几率远大于其他壳层电子,故这种衰变又称K电子俘获。 例如:5526Fe (K俘获) → 5525Mn 当K壳层电子被俘获后,该壳层产生空位;则更高能级的电子可来填充空位同时放射特征引线。 (3).γ衰变 同质异能跃迁的概念: γ射线是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这种跃迁对原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 作者郑开想 核电丁第一次进行装料运行前期一定要展开2年以上时间的辐身环境本底调查,获得核电厂咐近的本底检测的放射性枋含量的一些信息,这主要有海洋介质即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海水等)、γ辐射水平、陆地介质即陆上动植物、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空气,它成为核电厂装料工作前期辐射背景下的依据资料。这份原始资料能够给核电厂后面进行的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核电厂进行工作的时候,以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针对核电厂咐近地区环境的具体情况展开发析;核电厂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以辐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事故的发生的大小程度去进行分析;核电厂没有使用之后,以辐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作为借鉴对象,去分析核电厂退役治理的具体效果并且云进行评估核电厂退役后对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并且,第一次装料前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即是它的运行阶段与国家主管部分委托营运单位反应堆第一次进行装料许可证的重要因素即为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 1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 1. 1 本底调查依据的具体研安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的进行主要以“核动力厂辐射防护规定”(GB6249—2011)中9.1.1的规定:在第一次给核动力厂内的第一组设备装料使用之前,厂方必须将厂所在地的辐射水平进行基本调查,获取本地本年度、去年甚至前年的辐射相关数据。在已有核电厂中增加机组之前,应该对近期(一年内)当地的辐射情况进行调查。当然本规定中关于新厂首次装料的说明通常并无异议和疑问,毕竟在建厂之前当然有必要对周边环境的辐射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但是对于在原厂址上增设机组的环境调查要求,部分人颇有不解。依据《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修订编制说明》中相关解释,可以发现《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规定》(NB/T20246—2013)中不仅要求对厂址所在地区内环境进行调查,而且还设定了具体的调查项目、范围和频次,并且提供了指导,帮助调研者选择合适的指示生物,同时给出了每月至少采样一次气溶胶和大气沉降的评测原则。《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中则给出较EJ / T 1131—2001版本规定更加细致的要求,不能设定了具体的检测的项目、范畴和平率,并补充了布设介质的原则,且对调查样本的收集、保存、监测手段、数据采集和处理、质量优化提升等进行了进一步说明,目前已被国内核电厂广为应用于环境本底监测。《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从原则上就本底检测的方法、样品和数据采集和处理、质量欧化提升做出了规定,要求本底监测地理范畴不应小于80 km,不同于其他标准大多要求的50 km,这一点不太被专家们认可,与实际状况也有一定差异,在现实中,多保证50km范畴,只有极少部分监测范围达到80km。 综合前文内各种标准,不难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黄金本地监测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核电厂对其周边环境的辐射本本底开展监测研究。不过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分析。 1. 2调查特征和当前执行情况 1. 2. 1 特征分析 (1)监测周期至少为两年,周期较长。 (2)监测对象颇为复杂,不仅要检测空气(包括其中的气溶胶、3H及14C、沉降物、γ吸收剂量率)、各种水(包括地表/下水、饮用水、雨水)、泥土(包括河/海底泥等)、还要检测动物(家养禽畜和鱼类、海洋贝壳等软体生物)、植物(松针、海洋植物、藻类)

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规范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送审稿)组织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核安全司编制单位: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江苏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 则 ................................................................. ......................1第二章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组成与内容 ..............2第三章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 统 ..............................................2第四章流出物监测系统 ................................................................. ......5第五章监测用 房 ................................................................. ..................6第六章职责分 工 ..................................................................... ..............8第七章附 则 ................................................................. ......................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规范。本规范中的辐射环境均指电离辐射环境。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是系统规划、设计、审批、建设和验收等的重要依据。其它省级实验室分析系统和应急移动监测系统等监督性监测系统不属于本规范。第三条为保证核电厂周围环境安全,必须对核电厂实施监督性监测,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是核电

放射性污染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12章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放射性的来源及危害; 2.熟悉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3.掌握放射性监测方法; 4.了解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本章重点 放射性危害、放射性监测 △本章难点 放射性监测方法 △本章教学目录 12.1 概述 12.2 放射性监测方法 12.3 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12.1概述 12.1.1放射性 有些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α、β和γ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凡具有自发地放出射线特征的物质称作放射性物质。 12.1.2放射性的来源 放射性污染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和人工制造两个方面。 12.1.2.1天然放射性来源 ⑴宇宙射线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初级宇宙射线是指从外层空间

射到地球大气的高能辐射,主要成分为质子(83%~89%)、α 粒子(10%~15%)及原子 序 Z ≥3 的轻核和高能电子(1%~2%),这种射线能量很高,可达 10 MeV 以上。初级 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和电磁辐射称为次级宇 宙射线。 ⑵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线核素。如 N(n,T ) C 反应产生的氚, N(n,P ) C 反应产 生的 C ; ②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这种系列有三个,即铀系,其母体是 238 U ;锕系,其母 体是 U ;钍系,其母体是 Th 。 ③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这类核素约有 20 种,如 K 、 Rb 、 Bi 等。 12.1.2.2 人为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a. 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b. 核工业 c. 工农业、医学科研等部门对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d. 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12.1.3 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 途径: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辐射损伤,辐射引起的电子激发作用和电离作用使机体分 子不稳定,导致蛋白质分子键断裂和畸变,破坏对人类新陈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辐 射不仅可扰乱和破坏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而且可以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的 结构,对人体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生育力降低、寿命缩短等)和遗 传损伤效应(流产、遗传性死亡和先天畸形等)。 12.2 放射性监测方法 12.2.1 监测对象和内容 监测对象: ①现场监测,即对放射性物质生产或应用单位内部工作区域所作的监测; ②个人剂量监测,即对放射性专业工作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 20 14 12 14 12 14 235 232 40 87 209

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12 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环境放射性的来源及危害;2.熟悉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3.掌握放射性监测方法;4.了解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本章重点放射性危害、放射性监测 △本章难点 放射性监测方法 △ 本章教学目录 12.1 概述 12.2 放射性监测方法 12.3 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12.1 概述 12.1.1放射性有些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a、B和丫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凡具有自发地放出射线特征的物质称作放射性物质。 12.1.2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污染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和人工制造两个方面。 12.1.2.1天然放射性来源 ⑴宇宙射线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初级宇宙射线是指从外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的高能辐射,主要成分为质子(83%?89%)、a粒子(10%?15%)及原子序Z>3的轻核和高能电子(1%?2%),这种射线能量很高,可达1020MeV以上。初级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和电磁辐射称为次级宇宙射线。 ⑵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线核素。如14N(n,T)12C反应产生的氚,14N(n,P)12C反应产生的

14C; ②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这种系列有三个,即铀系,其母体是238U;锕系,其母体 是235U;钍系,其母体是232Th。 ③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这类核素约有20种,如40K、87Rb、209Bi等。 12.1.2.2 人为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a.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b.核工业 c.工农业、医学科研等部门对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d.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12.1.3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 途径: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辐射损伤,辐射引起的电子激发作用和电离作用使机体分子不稳定,导致蛋白质分子键断裂和畸变,破坏对人类新陈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辐射不仅可扰乱和破坏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而且可以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对人体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生育力降低、寿命缩短等)和遗传损伤 效应(流产、遗传性死亡和先天畸形等)。 12.2 放射性监测方法 12.2.1 监测对象和内容监测对象: ①现场监测,即对放射性物质生产或应用单位内部工作区域所作的监测; ②个人剂量监测,即对放射性专业工作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 ③环境监测,即对放射性物质生产和应用单位外部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生物、固体废物等所作的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测定的放射性核素为: ①a 放射性核素,即239Pu、226Ra、222Rn、210Po、222Th、234U、235U 等; ②B放射性核素,即3H、90Sr、89Sr、134Cs、137Cs、1311和60Co等。这些核素在环境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其毒性也较大。 对放射性核素具体测量的内容有:①放射源强度、半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②环境和人体中 放射性物质含量、放射性强度、空间照射量或电离辐射剂量。 12.2.2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放射性污染监测方案

背景:环境放射性有两类,即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环境放射性监测的对象主要是人工放射性,其监测核素的类型取决于核设施运行中可能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与核设施并不相关,但在监测过程中或在评价监测数据时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干扰与贡献则是应该考虑的。特别是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过程中,会使天然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并改变环境的状态。在全国污染源的普查中,对伴生矿开发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调查,其调查对象主要是天然放射性核素。 调研 对我市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类型、规模、污染源地理条件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确定放射性污染监测的具体对象。伴生矿原料及产生的废气(气溶胶)、废液(废水)、固体废物(尾矿、废渣)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其中伴生矿原料包括伴生矿原矿、精矿。调研所涉及到的企业、行业信息,可以申请我市环保部门提供数据。 标准 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依据标准 大气氡子体α潜能值两端计数法《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测量方法》 废水铀液体激光荧光法 GB6768-86《水中微量铀分 析法》 钍树脂萃取分光光度法 GB11224-89《水中钍的分析 方法》 废水 镭-226 硫酸钡共沉淀射气闪烁 法 GB11214-89《水中钍的分析 方法 总放比活度 蒸发、饱和厚层相对比较 法 《水质量-非盐分总α、总 β活度测量》 废水流量 污水流量计法、流速仪 法、量水槽法、容积法、 溢流堰法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 监测技术规范);HJ/T 92-200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监测技术规范》 固体废物放射性核素γ谱分析 GB11743-89《土壤中放射性 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 总放比活度饱和厚层相对比较法 《水质量-非盐分总α、总 β活度测量》 废气(气溶胶)总放比活度 直接测量法; 厚源法、蒸发法 α、β测量装置; EJ/T1045-1998《水中总α放 射性测定—厚源法》;EJ/T 900-1994《水中总β放射性 测定—蒸发法》 环境辐射水平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 量率 直接测量法 GB/T14583-93《环境地表γ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测定规 范》 方法 监测布点与采样 1、废水、废气、废石、废渣、原料和产品、大气的采样位置、采样方法和样品处理应按照《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2002)》等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 摘要: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是为保证核电厂运行环境安全而建设的,属于必不可少的环境保护设施,本文对我国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的背景及现状进行了概述,对辽宁红沿河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建设进行了介绍。并对建设规范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 一、概述 2012年2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规范(试行)》(环发[2012]16号)(以下简称“规范”),将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列为核电厂重要环保设施,要求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作为核电厂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之一,对核电厂实施监督性监测,及早发现事故隐患并发出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防止措施,提高核电站运行的可靠性,以保证核电厂周围辐射环境安全,对保障核电高效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缓解公众质疑核电安全有重要帮助,对提升省级环保部门辐射监测水平有重要促进,也是福岛核事故后我国进一步加强核电安全监管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大陆8个在建核电省份,11个在建核电厂址的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工作已经全面有序展开。辽宁红沿河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第一个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组织的预验收,目前设备性能稳定,系统运行良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借鉴意义。 二、辽宁红沿河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 辽宁红沿河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 一是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其中包括一个前沿站和九个自动连续监测子站。前沿站位于距红沿河核电厂约22公里的复州城;九个监测子站中七个分布在核电厂各方位角,两个参照子站分别位于前沿站和大连子站。 二是核电厂流出物监测系统:一方面配备独立线路实现流出物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另一方面,建设一个流出物监测实验室,并配置必要的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 同时,在前沿站建设一个标准气象场,占地面积320平方米。 1.监测和分析内容 辽宁红沿河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由9 个监测子站和1 个前沿站两部分组成,用于对环境辐射水平及相关气象参数、样品中放射性物质等进行监测

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

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 UDC 614.898.5 GB 6249-86 (1986年4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 1986年12月1日实施) 1 总则 1.1 本标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国家有关法规,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制订的。 1.2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轻水堆型的陆地固定式核电厂(原则上也适用于核热电厂)。 1.3 核电厂的厂址选择、设计、建造、运行、退役和扩建、改建或变更运行工况,均必须符合本标准有关章节的要求。 1.4 辐射防护原则 1.4.1 核电厂所有领导人员辐射照射实践活动要有正当的理由,保护公众免受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1.4.2 辐射防护最优化,即考虑了社会的和积极的因素之后,使核电厂对公众所造成的辐射照射,应遵循“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 1.4.3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对可能受到核电厂辐射照射的公众个人和群体,实行计量当量限度制度。 1.4.4 在应用这些原则是,应考虑现在的实践在未来的岁月理所造成的计量负担。 1.5 核电厂有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的设施,应通过技术经济论证,采用最优方案,并必须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1.6 核电厂的营运毒物,必须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颁布的《核电站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相应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7 核电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实行专业技术审核,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制度。 1.8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形式对核电厂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检查、监督权、遇有违反本标准,并使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受到危害的事件时,有权予以制止,并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惩罚。

核污染物监测、检测及个人防护示范文本

核污染物监测、检测及个人防护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核污染物监测、检测及个人防护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核射线到达检测器和其它物体表面时不会造成该物体 的污染。射线通过检测器时被检测器捕获,从而激发检测 器对射线强度做出响应。暴露在射线中的物体不会变成放 射性物质,除非受到中子射线的照射,该物质可能会变成 放射性物质。因为中子射线能被稳定的原子核捕获成为放 射性同位素。出现这种情况时,检测器的表面材料转变为 放射性同位素,检测器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放射源,令人放 心的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中子射线存在的可能。 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是直接对人进行的监测,包括外照射、 内照射、皮肤污染与核事故。

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实现辐射防护目的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指用工作人员佩带的剂量计进行测量以及对这些测量结果作出解释。 2.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根据工作性质、现场条件,应定期对有可能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测出真正吸入的量,但在有任何可疑情况下,还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监测。 工作场所监测 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监测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及放射性污染水平低于预定要求,以确保工作人员处于合乎防护要求的环境,同时还要能及时发觉偏离上述要求的情况,以利及时纠正或采取补救的防护措施,从而防止或及时发现超剂量照射事件的发生。 1.工作场所外照射的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