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笔记

思政课笔记
思政课笔记

政治上课笔记---by杨哲辉

第一讲李侠上海交大

1.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适性,而不是中国特色!!人性有它共通的地方,不是中国人就可以超脱其外的。

2. 有用的学问和无用的学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一点无用的东西?

(1)人是需要精神生活。无聊:意义的缺乏。精神的匮乏

哲学的含义

1. 柏拉图:哲学起源于惊奇ohilia+Sophia=爱智慧

英语词根Philogyny爱好女人philogynist爱好女人的人

抬高辩证法打压形而上学,为了斗争提供理论的合法性。斗争哲学

形而上学:first philosophy 世界在变,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其中不变的东西。

1297年从古法语中philo-“loving”+Sophia“knowledge,wisdom”。

Eros(erotic):指情爱,代表一种本能的感性冲动以及浪漫的情怀。

Philia: 代表一种友爱,温和而理性(追求事业,追求未来,持久的爱和情感)

Agape:代表一种博爱,没有任何差别。没有目标指向。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有这种情感。

eg. 孟子四心,人皆有之

2.爱是人的本能

“母爱剥夺”实验。实验对象:恒河猴绒布猴妈妈,小猴围着猴妈妈玩。(绒布,温暖友善)奶瓶喝奶。猴子很快就融入猴群铁丝猴妈妈(冰冷的)带出来的猴子,都孤僻不合群,长大不会找对象

育儿所保育院都要求老师同孩子玩耍。

几年后,隔离实验。倒立,关禁闭,有食物。半年放出来,猴子疯了。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是违背人性的,必须引起警惕。

3. 我们爱什么?

自由,尊严,父母,生命,舒适的生活,子女,形象,妻子,美食,书籍,钱,权力

爱无非只是去享受事物,并与它结合。斯宾诺莎(1632-1677)

爱的对象:

(1)变灭无常的事物:比如金钱、权力、女色。往往最有诱惑力,最容易吸引人

如果我们投入太多了经历,会超重,会带来痛苦

痛苦= 欲望—实现欲望的能力

(2)非变灭无常的事物:

eg。丢100块钱,与考试作弊被抓,在十年后想起来,我会对后者耿耿于怀,对前者一笑了之。

尊严和荣誉是恒久的事物

中国社会认同体系的的错误引导会降低贫穷的孩子的认同感,在社会上会大大低估了自己的价值。相反,官二代富二代会高估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差,就从我们身上获取。

(3)由于自身的力量而永恒的事物

如果一个社会用权力来设定秩序,那么所有的人都会生活在恐惧之中。

用金钱,用肤色,用宗教(反例:宗教法庭)来制定社会秩序,都是缺角的社会,都是违背人性的社会。

只有真理才是客观存在,真理标度了自由和存在的量度,没有真理就没有自由,人正是因为承载了自由的追求,才有了自由的可能性。

真理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概念框架下。

中国抬高唯物打压唯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可认识可改造的。

唯心主义者:举头三尺有神明。唯物主义庸俗化:唯物质享乐,金钱万能;鬼神不在,为恶不惩;

注:斯宾诺莎荷兰哲学家。

黑格尔: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名言: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科学追求的真理和社会学追求的真理一样么?

真、善、美的排序,逼真度,普遍性逐渐降低。真是具有普遍性的共性的,而美的个人性更多,具有更多的主观体验性。

对象不同,科学针对的是自然界,而人文社会科学针对的是人自身。从逼真度普遍性来说科学的真理比社会学的真理更具有普遍性。

未来的思想,总有一些思想是不为人喜欢的,我们可以不接受它,但不能去迫害它,因为必须有人去拓展思想的边疆。

洛克白板说:小鸭子跟着一块白板学游泳,把它当成了妈妈

洛克爱产生于我们队事物的概念和知识,事物本身愈显得伟大和崇高,我们的爱也越强烈。(初恋往往难忘怀,一张只盖过一个章的白纸,那个章就特别明显)

摆脱爱的方式:通过对一个更美好的事物和认识,或者是通过经验。

4. 哲学爱什么?

爱智慧(《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智慧与知识不同

科学告诉我们能做什么,哲学根据理性判断是否该做

古希腊四德:智慧(wisdom)、勇敢(courage)、正义(justice)、信仰(faith)

个人最大的美德是智慧,公民最大的美德是勇敢,城邦(国家)最大的美德是正义,国家的正义是维系公平,给予公平的机会,并通过程序补偿机制保护竞争的失败者给相应的机会。国家应该保护的是机会公平而不是结果公平。

苏格拉底悖论:没有人向往邪恶,但邪恶经常发生

与智慧的缺失有关

智慧对于个人来讲是最大的美德

我们没有权力选择愚昧,当我选择愚昧,意外着我周围的所有的人的利益都受损了。自由的边界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都承载着他人的爱与希望。

汉语智慧的辞源

智:日有所知谓之智

慧:来源于佛教,观照了知。梵语,观达真理

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称慧根。

5. 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我们过于强调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改造世界的一面,改造这,改造那,改造一切。世界的本身,在实际改造中世界的本来面目往往没有得到尊重。

第二讲李侠上海交大

1.什么是科学?

科学一词来自于福泽谕吉的翻译,science 翻译为科学,意思为:分科之学。

1893年,康有为首次将科学一词引入中国。

定义:种 + 属差(eg。白人。人+白)

李侠: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开什么玩笑,多少人被历史忘记。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马克思所说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历史,说的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明是由一个一个劳动人民的劳动汇成的大河。

这才是马克思的本意。他所说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历史的原貌正是针对而历史的书籍帝王将相化的这种现象。

其实老师的观点和马克思的说法形式上是相背离的,内容上是相统一的。

贝尔纳认为:科学是1.一种建制 2.一种方法3.一种积累知识的传统 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成我们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

误区(迷信科学方法eg科学算命。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至上。)

当代观点:1.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由概念、陈述、原理等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

2.作为一种考察自然的活动。科学是发现规律,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

3. 作为一种文化。报过科学制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

清政府和日本的改革区别

科学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自由、平等、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在传播

注:贝尔纳现象:想法太多,无暇深挖,終无大成。

但他发现的问题异常可贵。一个问题比一个好答案更难得。我们考试考察的是问题的答案,而科学上关键的是发现问题。

基本特征:普适性。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What is knowledge?

柏拉图,JTB模型确定的 ture belief 确证的真的信念

反例:比如我确证我有10元钱

科学必须是可重复的。

Whewell(1794-1866)创造了Scientist 这个词

1.2 孔德与实证主义:Comte’s positivism

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给圣西门当秘书。后来分道扬镳。

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

认为世界与群体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神权阶段——》王权政体——》共和政体

把社会的发展阶段与背后的主旨思想联系在一起。

神学是无法证实的,或者说是不敢去证实的。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可证实性高低有关。

科学是积累的?这个说法是否存在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存在两千多年,许多结论最后被一一推翻。为什么?

一时的实证,在历史的荡涤中,有可能被推翻。

1.3 逻辑实证主义

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虽然已感性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感性知识的积极作用,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认为外部世界是可以被量化的。认为科学的方法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意义问题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纲领: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统一科学。

代表学派:维也纳学派(石里克Schlick。卡尔纳普Carmap)

1.4 归纳主义的科学积累模型

科学的大厦由一代又一代人添砖加瓦。

反例:我们没有学托勒密的地心说,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被归纳主义所局限。我们学的都是最新的东西,及时把旧的东西淘汰出去。

科学的大厦需要坚固的柱石,曾经以为是科学柱石的东西,有可能在多年后的实证中被推翻,也要及时淘汰。科学的大厦,不需要你的破砖烂瓦,

《通往奴役之路》哈依克《历史主义的贫困论》波普尔《二十世纪的教训》.

2.2 证伪主义

波普尔

休谟,constantconjunction

他认为: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我们所相信的因果存在,是因为我们总看到两件事物连续出现,故以为它们之间的“经常连结”。并不是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死因为我们所养成的习惯心理和人性所造成的。

休谟法则(Hume’slaw)

Is-ought problem is 是科学问题 ought 应该伦理问题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

这是“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科学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是否应该的问题。

Fact-value distinction

eg。能培育出一种异常厉害的病毒,发理论成果不为科学界接受——是否应该的问题。可否证度

潜在的否证因素越多,即它排斥、禁止的就越多,包含的经验内容和信息内容就越多。它给我们提供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也就越多。

理论的内容越普遍,表述越精确,可否证度就越高。

认为:理论是一种大胆的猜测:

1.理论先于观察(没有理论,(包括成形的理论和未成形理论的经验)科学家

什么也看不到。牛顿苹果)

2.科学始于问题

3.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鸡生蛋、蛋生鸡。

波普尔:科学理论只是猜测世界,而不是反映世界。它总有一天要被证伪。通过不断猜测逼近真理。

问题——》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

问题引导科学的探索。

李侠名言:学习是最影响人性的事儿。

通过客观知识世界是人们获得永恒的唯一方式。

8.当理论遇到反例

并不是理论一旦遇到反例,就要被抛弃掉。理论没有那么脆弱,当它遇到差错的时候,也许是理论的一部分出了差错,它的大厦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空洞。

eg。牛顿的经典力学遇上了相对论。

第二讲李侠上海交大

老杨逃课没去听。。。。

社会主义课1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回顾

马恩的理论中没有社会主义这一阶段,称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列宁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定名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曾经实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没有市场没有货币,生产领域直接进入分配。问题:余粮收集制,农业减产,工农关系紧张)、后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和货币)。

斯大林: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还要向共产主义过渡。1936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提出未来的任务是向共产主义前进。

这样的过分乐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后来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产生很大影响。

走神了:

斯大林模式对经济产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对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苏联经济结构完全失衡,长期以来苏联国力极大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最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结构上,更体现在斯大林模式对民主和法制的破坏。反观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专政和民主的关系上,专政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民主,而所谓法制更是习惯性被践踏。其中缘由,不得不令人深思。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1959-1961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提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逻辑:苏联是修正的社会主义,修正的社会主义表面上是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像苏联这样长期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又出现了资本主义,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会出现反复,说明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已经设社会主义2、还是初级阶段。

又走神了:

我们对民国和建国后的历史描述过于统一和公式化,真实的历史绝不是如此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所谓: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所谓地主阶级,所谓官僚资产。所谓公有制,都是一个经过抽象化概念化的句子和词汇,就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样看似正确但过于抽象专业以至于对众人没有意义。这是党史学家的专业话语,而不是我们寻常人所能接受的。

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历史观点也需要多元化,我们从中学起所教授的历

史都是以一种直线的、刚性的、一元的观点。我们从小接受都是非是即非的教育模式,也一直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其实许多事情正确答案远不止一个。就像“哲学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都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描述它们,这其中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些论断是正确的就摒弃其他所有答案,可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即使有一定片面性,也有可能对我们探索未来的道路有所启发。

本此课第一节课老师所讲基本都是我们中学和本科期间历史和政治课上所说过的,并没有新意,我并没有从中汲取到营养。更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多元化的观点,不论是对的还是片面的,由我们自己取判断和思考。

中国国情窥视

1.人口素质

文盲和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10%以上,1.8亿,2010年文盲率4%

高等教育水哦

2.人均

1978年155美元。是世界平均的4.44%发展中国家的9.61%。2010年中国人均4392美元,世界人均10671美元,发展中国家4811美元。人均GDP排名121位。(1978年175位)3.生活水平

2011年扶贫标准2300元

4资源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居住。

5.城市化

居住相对集中,有利于社会管理,有利于现代化推进。2010世界城市化率58%.2011年国家统计局51.3%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公布完全城市化率42.2%.

三个没有变:社初基本国情没有变,主要矛盾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变

六七十年代世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我们在搞革命,自己折腾自己,错过了发展良机。课堂走神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谁更接近成熟的社会主义?

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北欧的福利社会,中欧瑞士、德国等的社会服务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社会公正贫富差距也控制的相对合理,从经济水平,到社会福利,到社会政策,到工会权力,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德国做得都相当好。德国不是一个特定的例子,它只是欧洲国家的代表,社会力量在管理国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对朝鲜、古巴、苏联,甚至现在的中国,我们谁更接近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而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状态?

如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最落后的其实是法制,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斯大林模式的带领下,民主与法制只是个概念,徒有其表,甚至沦为斗争工具,有利于斗争时则用,不利于斗争时则弃之不顾。而西方法律制度有着几百年的积淀,法制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公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已经臻于化境,尤其是德国的宪法和法律,堪称大陆法系的经典之作(另外德国经历过纳粹的洗刷,其法制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关于民主和独裁的反思)。。

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最初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这句话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们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一直低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微调能力,我们教科书中提到西方议会和政府的时候总是一句:“那是金钱政治,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一笔抹煞。这个评语也并没有错,但只是从一个角度得出的结论,那些政客为了选票不得不考虑工人阶级的利益,不得不考虑

弱势群体的利益,就是这一点“不得不”,日积月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百多年来,工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都得到巨大的改善。一个德国工人的和一个中国工人相比,他们更自信,更从容,在面对工厂的压榨时,他们的斗争更有底气,工会也更有力量。

或许我们有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方面来讲我们离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更近些。从另一方面说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国家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中,由于都伴随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国内原有势力的对抗,普遍实行了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模式,这在一时或许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长远之计。事实上集权没有随着政权的巩固而结束,反而作为成功的经验被认为理所当然,社会的自我管理长期被压抑。民主法制的长期滞后使得社会运行又更依赖于国家机器。共产主义最终是要消灭国家的,依赖的是社会的管理,即便是在初级阶段,我们也应该逐渐限制政府权力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保护社会组织的发育。从这一角度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走在了我们前面。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行政化太严重,这样形成了一层一层的等级制度,社会矛盾缺乏缓冲。从乌坎事件就可以看出,单一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极其容易滋生腐败,当一级行政机构因腐化与百姓对立的时候,老百姓只能依靠上级政府来,而政府关系盘根错节,上级政府往往容易偏听偏信甚至以维稳为名包庇下属实行镇压。老百姓只能一级一级的上访又上访,一个村支部的腐败最终上升到省级才得到解决。老百姓的维权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我们缺乏对当政者的监督机制,从中国的制度来说,应该由人大向官员问责,但实际上没有哪个老百姓会天真去找人民代表,而是找上级政府,让上级政府来纠正行为,说到底,这是政府在自己监督自己,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两院的法制保障作用都没有得到足够体现。

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时候常常是一笔抹煞,然后补一句:同时我们也要吸收它们的先进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再也没有细化,具体到哪些制度,哪些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且把侧重点偏向于经济和科技上。这样的说法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仅是在经济和科技上,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上有很多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的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许许多多,都可能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末了,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句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可以解决的,这只解决了根本问题,不能代替具体问题的解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主义的法制和民主,都有太多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马克思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来具体的描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样子,但我们却必须一点一点解决它们。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我们无法具体描述,我们只能跟据大的方向,一步一步自己走好脚下的路。

社会主义课2

斯大林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是存在的。但是认为价值规律是有限的,如果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话,人们就都会去生产那些利润高的商品,这与政治需要是不符的。国家需要生产更多的重工业品,而不是利润高的轻工业。

对于计划经济是否有贡献:认为在早期集中力量办一些大项目是有用的,但是长期以来会造成经济效率的下降。到了八十年代,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拷问社会主义是否需要市场。改革开放以后承认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偏向于市场的,不过劳动力要素不得引入市场机制。匈牙利模式是我们比较想借鉴的模式,在微观上比较市场化???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大),陈云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保留市场调节,被批。

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商品经济四个字是重大突破,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三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届四中),背景是价格双轨制,官倒成风,发生思想混乱折中。

南斯拉夫也讲过市场经济,但是它的市场经济是受限制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没有特别限制的,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能和市场经济结合的。

计划经济:

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能事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

难以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易产生供需脱节;难以调节好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市场经济:

不用等上面修改计划。

运用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功能;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生产这的技术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抓大放小,小企业就不再在政府计划范围内

劳动力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在马克思看了是资本主义特征。劳动力不进入市场,就意味着企业是终身制的,劳动力不能随着产业结构转移而转移。

资本市场的建立

政府能指定企业做每一件具体是事情,现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不能这么做的,不能干预企业的内部事务。要明确政府管什么,企业管什么。

财政政策:税收,政府投资,转移支付等

货币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收入政策: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收入所得税等。

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等。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需要政府干预。比较多的是刺激消费,引诱人民去投资。二战以后头二十年,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刺激人民投资。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凯恩斯理论产生危机,发生滞胀——高通胀和低增长并存。

今天的市场经济都是有管理的市场经济。08年经济危机,政府马上就下发4万亿投资。经济危机时,私人投资一定是不足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社会经济中投资的不足。原来员工的退休金是由企业来承担的,这就会存在问题,原来一个员工可能一辈子都在一个企业里,企业负担养老金是合理的,但是现在劳动力是流动的,企业也是有可能破产的,这种情况下,还由企业来负担就不合理了。应该由社会来负担,企业负责每年替员工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金。

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刚建立的时候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是,到后来都不行了,老师认为这和计划经济机制有关系,导致了效率的降低。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比较鸡肋,从内容上看有一些之前本科没有讲到过的,但从大体上看,还是有照本宣科之意,我们需要更多评论性的观点,综述性的讲解,告诉我们那么多纯理论的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没有多大意义。

进入新世纪,人们在担忧国进民退。(温家宝说过所有的统计数据都不支持国进民退)但是担忧还是有依据的。

国有经济来自于民,但是否能用之于民!!我们都没有看到。国有经济掌握了大量的国家资源,还占有了垄断地位,不仅在垄断性行业,在竞争性行业还要与民争利。(eg。房地产。房地产在刚开始的时候国有企业占有比例很低的,但现在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涌入这些暴利行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所有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

关于按劳分配

我们常说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什么是按劳分配,如何按劳分配,怎么样的分配比例才可以算是按劳分配?我们的教科书似乎没有关心过。我们说按劳分配为主的时候,是站在公有制为主体的背景下。那么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分配方式是否就是按劳分配,或者我们直接问,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分配方式是否公平?所谓按劳分配,在这里实现了吗?或者说,按劳分配,实现起来真有书上描绘的那般美好公正吗?

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都能感觉到,企业的工资是比较死的,工资的差别远比工作量的差别要小,换句话说,多干了一倍的活,工资只能增加一点点,甚至不增加。这样的分配方式如何能促进工作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又如何能说是按劳分配。

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是有谁制定的?要么是给一个严格的标准工资框架,定的过死,工人劳动没有积极性;要么是放开权限,领导有较大的决定权,结果埋头干活的不如在领导面前干活的。

所到底,我们的按劳分配制度,名不副实。

社会主义3 老杨又没去上课。。。。

对民主政治的若干思考

对民主政治的若干思考

1. 什么是民主?为什么要民主?

2. 民主的原则?

3. 民主的条件?

4. 民主在中国

5. 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前瞻

少数服从多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合法性问题——正确性问题

(老师)多种关于民主的理解,他倾向于哪一种

1. 什么是民主?

第一种看法:民主是多数人说了算

大家一起协商;台湾人自己想自己;大陆,看领导决定

五个人,四个想游泳,一个想打球。民主的决定一定是游泳,如果去打球,就是专制。

反对:五个人,四个人投票让一个人死(古希腊陶片放逐法)

必要的修正,那个想去打球的人有说NO的权力,而且去游泳的人必须学会尊重这个No

进一步:如果那个想打球的人想打的是乒乓球,一个人打不成。

仅仅尊重少数人是不够的,需要为他提供条件。

方法:雇一个人来陪那个人打球,这个雇人的钱,由五个人分摊

为什么那四个人要分摊

这次你也许占在多数一边,可是保不准下次就轮到你想去打球了,那时你找谁去。

这个雇人的钱,就是民主的代价,

老师:所谓民主,不是多少人意志的体现,也不算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力,另外也不要忘了,这个民主不是免费的,是有代价的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救人,他如果一走了之视而不见呢?如果他一走了之,一旦有一天他自己掉到缸里,别人也会理所当然的不救他。

2. 民主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统治者

只要采取竞争性的选举,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老师:今天的当务之急,是为竞争性选举谋取条件和规制,而不是直接开展竞争性选举。如果直接开展,钱与权的勾结会更加厉害。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1.有效的参与中国的参与是非常高的,

2.平等的投票

3.充分的知情

4.

老师:美国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假的,但玩的像真的一样;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玩的像假的一样。

我们不了解候选人,都不认识,怎么选,这个参与是无效的。

老师的看法在下不敢苟同,美国人的民主诚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有钱人的民主,但是美国通过关于献金中的种种规定来划开财团与候选人的距离,候选人可以说被财团牵着跑,但却不是被某个具体的财团牵着跑,这是一种模糊的控制关系,而且候选人为了直接获得支持率,也必须照顾普通民众。准确的说,是在这样的体制中,能够协调民众和大财团之间利益的人候选人占优势,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下,这样的人能占据权力。

民主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力的归属

约。阿。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把民主政治说成人民治理是幼稚的,民主是人民选出代理人管理国家

民主是妥协

民主就是人们参与政治决策:民主要以两种自治为基础:以社团为基础的横向的自治,以村

委会为基础的纵向的自治。乔治。道格拉斯。霍华德。柯尔是参与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民主是一种人们参与的政治制度,而实现这种参与的这话政治形式则是以社团为基础的自治。

民政治的基础就是自治。

马克思: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虚伪的:给了你这样的自由,但没有给工人实现这样自由所需的条件;给你集会自由,罢工的自由,但工人一旦罢工就要饿肚子,集会的条件也掌握在资产阶级的自由。

PS:今天的中国难道给了我们实现民主的条件了吗,民主是一个技术活,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有教会我们怎么民主吗,有教会我们怎么民主决策,民主协商吗。我们所经历的唯有选举班长等干部,这是民主的最低级形式,我们经历十几年校园生活还停留在这个层次。这能说我们有实现民主的条件?民主是需要协商和妥协的,不是你死我活,我们扪心自问,学会怎么妥协了吗,我们在不得不妥协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是“拼死相抗”和“默默忍受”这两种极端的措施。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具有排他性强于它的包容性。

人的尊严指不论性别、地位、贫富、人的自身价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

民主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的尊严

平等

平等与民主罗伯特。达尔政治平等逻辑:相信所以社会成员都具有足够素质平等地参与治理该组织的关联。没有个别或少数人具有绝对治理素质优势,因此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被允许成为当然的统治者。

自由

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做所谓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

卢梭论自由independence and transparency(透明或真实)

独立是之人不受自身低级欲望或他人的观点左右。真实则是自由的主体是真实自我,而不是异化的自我。

不同意见合法化

在普遍认同的程序和规制的前提下,按特定程序,自由发表任何不同意见是民主的根本。本科生研究生,一边入党一边骂,既想通过入党获得某些好处,又

宽容的心态两层意义: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承认他人的利益的存在

遵守规则的习惯行为符合理性,不轻易用感情支配行为。政府常常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破坏者?政府是不遵守规则的,我们这些普通人不是么?

二、民主的条件

物质条件、法制条件、民众智力条件、心理条件、

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大国小国,山区、平原政治参与度都是不同的)以及参与的物质设施(最基本的要个投票箱),还有社会整体的经济安排(丰衣足食的人才更有时间和精力与做一个热心的公民)

少数人拥有巨额财富而多数人陷于相对贫困中,一些人的参与会为另一些人的操纵提供了机会——黑金政治

建议的自由

反对的自由持续有力的批评有助于避免匆忙采取行动,也有助于产生更好的建议

如果不培养公民在选择目的语做出判断方面的材质,对已经掌握的技术就会失去知道的能力,这就是更大的危险所在。

民主政治的心理条件:相信错误是难免的,是尽量的少犯错误而不是尽量不犯错误

重视实践的验证

四、民主在中国

我国没有民主之传统

政治参与范围急剧放大的后果

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民主的解释是:人民的主人

中国一直没有民主传统,我们的传统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到头也是“为民做主”、“替民做主”,而不是“让人民做主”。是政府管理者恩赐性的,而不是博弈和妥协产生的。

民主政治是西方的概念

西方的民主政治

英国

1831年4.4%的20岁以上的人拥有选举权1914年30%,1921年74%,1931年97%。

这个选举权扩大,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而不是猝然发生的。

中国选举权的看扩大清末议政局选举约200万,辛亥革命,骤然升到4000万占总人口的1/10。

五、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之前瞻

1.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老师认为: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在1912到1927这十五年民主实践的反思的结果。辛亥革命的民主骤然扩大没有带来人民的福利,反而带来了军阀混战。

为什么国共两党都采取类似的集权运作的模式。

2. 民主的核心理念是不变的,但在制度上可以不同。

典型的三权分立只有美国。英国立法和行政是合一的。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也只有美国。日本长期一党独大,新加坡一直一党独大。

3. 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只有用民主的方式,才能够得到民主。

暴力的方式得不到民主。

民主从来都不是别人给予的,从来都是在斗争和博弈中得来的,而这种斗争和博弈需要采取民主的手段

4. 60多年的国史告诉我们,法制是民主必要保障

制定规则,践行规制,守护规则

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

第二次课老杨又翘课了。。。。。。

第一节课忙去了。

西方国家在政党之先,即国家制度建设在政党发展之前就已经基本成型。而包括中国在

内的东亚东南亚,基本都是政党建立国家,先有政党,后建立现代政权,亦或是一党长期执政。

党推荐了一个候选人,被人大否定了怎么办。我们今天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在开人大会议之前人大代表是不允许相互联系、沟通意见的。

Eg。松江区人大代表在选举上海市人大代表。许多都是当然人大代表,必须选上的。作为松江区人大代表可以选择的空间其实很小,三十多个席位只有3个是可以选的。

实行的是丈母娘领导下的太太负责制,怎么还说是丈夫当家作主。

所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选择权?每一级人大代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选择权。

我们经常批普世价值。但我们只是从政治上批判,而不是从学术上批判,从政治上打倒一种思想太容易了,而从学术上却是真理之争,没有那么容易。

这一句话振聋发聩,如此简单的一个事实,却一直没有看出来。每当我们政治德育教材中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司法独立。要么我们直接认同政治书中所说,要么认为他们在故意说谎,为了巩固执政地位欺骗群众。却独独没有看到这是批判角度的问题,他们没有从真理层面寻根问底式的发掘探究国家制度的运作方式,而是从政治层面,从政治来简单的评判对错,然后再找各种理由。那帮编书的人倒是没有欺骗学生的意思,他们自己也认为那是对的。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这叫结论下在研究之先,以先验的结论指导自己取寻找原理和证据,无论多么雄辩的证明都是苍白无力的。

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改革的动力是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领导干部?最高领导层?

从长远来看对领导干部是利好的,但从短期来看,是不利的。

最高领导层:最希望政治的安定稳定。

我们交的税用在哪里?

随着交税的人越来越多,交的税越来越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诉求财税支出的功公开。突破口在制约权力

1对公共权力在总体上进行制约,华清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2权力主体之间的

为什么我们今天官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考公务员这么热?我们公务员的权力是没有边界的。成为公务员后人们会高看你一眼,会给面子,会有权力,会有“油水”。

党内权力结构

使党代表大会成为党的位移最高权力机关

建立中央监委,监督党中央

实行党代表常任制,会议实行年会制度(如果一个人被选为党代表而没有被选为中央委员,那么TA的任期内就只开一次会,之后就与TA无关了,这个代表形同虚设)

党政分开

政治生活一点缓冲都没有

党不应该直接掌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党不应该冲在第一线。划清党政职务界限。

关键是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党政与经济单位的权力结构:高校、国企都是有行政级别的。

高校的去行政化:如何来处理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政府控制的高校的财政。

以拨款时间为预算额度。

中小学是校长负责制,在高校里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术权力在行政权力面前很苍白?

高校学术评估——斯文扫地

党政机关与人们团体的权力结构:主要指工会、青年团、妇联、宗教团体干部的产生:选任、委任、聘任、考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多篇) 第一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小说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关键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 第二部出书曩昔,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之烦恼》连在一起。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庞大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勾通起来,组成一部完备的小说。 有评论家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使作者歌德从“德国的歌德”成为“世界的歌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多高。与此同时,老一辈的人么对这本书的批判和控诉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本典型的资产阶级迫害青少年的大毒草,许多青少年由于读了这本书而走上了自尽的门路。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度,这样的作品反而受到吹捧,甚至有人说自尽的人越多,阐明这本书越有代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多么自私、残酷和荒唐!一个作家可以只为了自己的成名成家而不顾任何社会道德责任、

甚至不惜剥夺读者的生命!” 究竟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本书才是客观公平的,我想这不是我的能力范畴内能够决定的,所以我决定不让这个题目来打搅本身,我想,只要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能有所开导,有所收益,或有所快乐,这样的书就可以说是有价值的吧? 读完这本书,忽然想起曾在网上与朋友争论的话题: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于是忍不住想到用这本书中的故事做一个案例来阐发一番,顺便也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作一个交换探究。感性派认为:真正的恋爱是感性的,感性的爱情一旦上升为理性就不纯洁了,就变味了,所以“发乎情而止于礼”之类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恋爱的镣铐,必欲除之而后快。理性派则认为:真正的恋爱是理性的,爱情属于人类的一种比力高级的情绪,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菲薄的动物性的本能,而在处理感情时能不能做到“发乎情而止于礼”,正是区别人类的爱情和动物本能的关键漂亮之一。 还有一种爱情感性派甚至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便是爱了,没有任何理由,一旦可以说出详细的爱的来由,恋爱就有功利性了,也就不纯洁了。”这样的爱情观之所以会得到传播,我想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功不可没。爱情真的是这样糊里糊涂吗?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维特对绿蒂的恋爱,看看这份让他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爱情是说得清的照旧说不清的。 维特 第一次见到绿蒂是在她的家里,书中写到: “正要进门,一幕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情形跳入我的眼帘。前厅是六个十一岁到两岁的孩子围拥着一位边幅可儿的密斯,她中等身段,穿一件简朴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

我心目中的思政课

我心目中的思政课 步入大学也已有半年了,我也迎来了大学里第一次思政课——思修。思修全称《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它是大学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当然在我们中学的时候也有此类型的课程,但都是为了考试而去学。所以在大学里我心目中的思政课是这样的: 思政课属于公共课,具有课时量少、大班授课的特征。在绝大多数高校,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听课的场面还是不足为奇的。这就使思政课教师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不仅如此,这样的课堂设置还给一些同学浑水摸鱼、搞恶作剧带来了便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在和一些喜欢捣乱的学生斗志、斗勇、斗气。在这种情形下,老师能顺利把课程开展下去都已经很不错了,还谈什么贴近学生和教育教学的层次性?在我看来,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就不能再这样搞“批量生产”,至少应该像专业课那样小班授课,这样老师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精雕细琢,才有可能对学生用脑、用智、用心、有情。 从教学内容来看,有些课程内容过于空洞,讲的都是些“大道理”,这也是我们学生最为反感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比较关心国内外大事,

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愿。但是在课堂上,老师们讲的有些“大道理”却让人感到空洞乏味,一些内容甚至高中时就已经在讲。 从教学方法来看,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思想和理论更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是如何把这些教材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足功夫。在我们看来,思政课应当是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说教。应当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吸引同学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思政课是一个让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深刻的机会,每一个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观点、理解深刻的道理、沉淀深邃的思想。学会去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爱国家。我也期待着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收获更多的人生财富,努力成长为一名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大国青年。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内容、方法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把一门原本为应试教育的课,变成一堂能教人道理、引人入胜的好课。

思政课教学特色总结

思政课教学特色总结 本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已经十五年了,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与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一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是一门说教性强,没有趣味,实用性差的课程,很难有学习兴趣,因此在第一次课时就应当用微笑、平和、幽默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老师对课程都充满期待,继而有兴趣对接下来的教学能够给予积极的配合。 1、教师在第一次课时一定要保持微笑,让你的微笑如一缕春日明媚的阳光照亮整个教室; 2、在准备第一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有一个特别打动学生,与学生进入校园的实际状况相吻合的小笑话; 3、第一次课时可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欢迎学生来电或留言,利用心理学的首映效应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假大空,充满套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为了占领学生的思想领域,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照本宣科,满堂空话和套话,而应该寓教于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紧贴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用事实说话,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和分辨,从内心信服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1、对社会的黑暗面不要回避,但是要注重从正面给予引导; 2、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他们愿意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 3、视频资料和引用的案例一定要注意更新; 三、课堂语言一定要生动、幽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个必备条件,那就是有激情。在做好课前充分准备的同时,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运用语言之美,用充满激情、生动和幽默的课堂教学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后关心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下课铃响并不是教学的结束,反而是新的教学的开始。课堂教学结束后,应通过手机、QQ、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现代化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与关注。

思修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围城》 题记∶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钱钟书《围城》 一、综述 第二章主要讲方鸿渐回到上海后,住在逝去的未婚妻周淑英的家里,但是他感到惊慌,因为周太太向他打听不停的向他示好的苏文纨,并且希望认方鸿渐的太太当干女儿。并且他发现他的“岳父”把他的假文凭大肆的宣传,这让他感到羞愧和害怕。接着是方鸿渐回到本县去探望父母,被当地的学校的校长邀请去为学生们做一次演讲,方鸿渐却大讲特讲鸦片和梅毒,使大家不停的鄙视和讨厌。后来因为战事原因,方鸿渐重新回到上海,在他岳父的点金银行中就职,期间还有他与“我你他”小姐的一次相亲经历 第三章讲方鸿渐从家里回到上海,为了图眼前的舒服,去拜访苏文纨,认识了唐晓芙,并且一见钟情的爱上了她,开始和她恋爱。在以后的几次见面中又遇见了“情敌”赵辛楣,而且在不 情愿的情况下与他暗斗了几次。赵辛楣为了赶走情敌,还把方鸿渐介绍给了三闾大学。最后方鸿渐向苏文纨摊牌,苏文纨把他以前的丑事告诉了唐晓芙。最后苏文纨和曹元朗订婚,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 第四章主要讲方鸿渐与周家闹翻,只好逃回家中,并接受三闾大学的邀请。赵辛楣与方鸿渐成为了好朋友,因为他们的“共同情人”已经订婚,并且方鸿渐向他说明了他不喜欢苏文纨,他喜欢的是唐晓芙,于是两个失恋的人成为好朋友,并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 第五章主要讲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顾尔谦,孙柔嘉几人一起从上海到三闾大学去任教。“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时最劳顿,最麻烦的,叫人本想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交做朋友。”这一章详细的描写了一起五个人的个性。 第六章主要是讲方鸿渐登五人到达三闾学校后,高松年安排五人。李梅亭由中国文学系的主任变成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因为先机被汪次长的伯父汪处厚占去。方鸿渐因为学历中没有学位证书由政治系的教授变为不属于任何学院的副教授。赵辛楣被聘为政治系的教授,孙柔嘉被聘为外国语文系的助教,顾尔谦被聘为历史系的副教授。 第七章主要讲汪太太给方鸿渐和赵辛楣做媒,准备把范小姐介绍给赵辛楣,把刘小姐介绍给方鸿渐,但是都没有成功。随后 觉得汪太太与苏文纨像相似而喜欢上她。最后因为与汪太太约会被汪处厚和高松年发现而不得不半夜离开三闾大学。赵辛楣走后,方鸿渐因为别人的闲话和孙柔嘉的伎俩而与孙柔嘉订婚。最后因为赵辛楣留下的一本《共产主义论》被认为思想有问题,从而被停职。 第八章主要讲孙柔嘉和方鸿渐两人离开三闾大学,从湖南返回上海。在香港与赵辛楣重逢后,经他提醒在香港与孙柔嘉完婚。并从赵辛楣出知道孙柔嘉城府很深,与方鸿渐结婚是煞费苦心。方鸿渐也意识到,他对孙柔嘉不过是彼此不讨厌而已。这一章中孙柔嘉的利害、心机、主见也逐渐表现出来。 第九章主要讲方鸿渐与孙柔嘉回到上海后,方鸿渐在赵辛楣的介绍下,在华美新闻社任资料室主任一职。孙柔嘉也在他姑妈任职的大纱厂找到了一个认识部门的职位。两个人虽然工作有了着落,但是因为一些生活的琐事、志向不相同,以及孙柔嘉的姑妈和用人的挑唆和方鸿渐家庭中的挤兑,经常吵架。最后因为矛盾越级越深,方鸿渐在孙柔嘉和她家人面前丢尽脸面,方鸿渐和孙柔嘉分开。 二、经典语录 1、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退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2、这船,依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

我喜爱的思政课

我喜爱的思政课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喜爱的思政课 曾看过一段有意思的视频,大学老师当堂读出一名大学生思政课考卷,引起哄堂大笑,其中学生这样写道:我们是学软件的,难道每次写完一个软件,都要接一句马克思万岁吗?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错误的态度。为什么我们离不开思政课,哪怕我们是写软件的? “做事为要,做人为先”,要想做成事,必先学做人,这就是为什么思政课伴随我们的整个求学之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离不开思政课的指导,正是由于思政课在我们左右,我们才拥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思政课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同学们的态度和老师们的教学方式等原因,导致大家并没有那么热爱这门学科。那么,你心中的思政课是什么样呢?或许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喜爱的思政课,不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讲台上,老师或是一个人激昂的讲着各种理论,或是干脆照着课本或课件读;讲台下,学生们或是低头玩手机,或是趴在桌子上做着黄粱美梦,更甚者干脆不来上课;下课后,同学们拍拍屁股走人,到头来连老师名字都不知道。 我喜爱的思政课,应该是这样的: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老师更像是学生们思想的引导者和朋友,老师用各种有趣的方式去引领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积极地表达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的氛围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偶尔发表一些年少轻狂的言论然后老师用过来人的智慧加以正确的指导,一节课毕,老师和同学们都怀揣着一腔热血和对人生的感悟,一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生活中若是出现前一种情况,老师同学们都需要认真地反省,或者说,老师推卸不了必要的责任。作为一名思政老师,不仅仅需要独善其身,具有一定的思想境界,还要想办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尽可能的把自身得到的智慧传授给同学们;作为一名学生,首先

大学思政课课后感

大学思政课认识报告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各样的迎新会(会上领导的发言);同时学校在大一上学期为我们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是讲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走入社会后要如何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措施和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而我们即将学习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为我们横向梳理我党的指导思想起源、应用与未来发展。 在我们刚进入校园是听的几次讲座使我们对思政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谓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同样的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我们还有一批优秀的老师给我们授课,他们认真备课,并且竭尽他们所能地向我们讲授他们平生所知所学,同时还变着法儿地让对这些课程感兴趣,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鼓励学生们表演、述说感想等方式来融入课堂。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思政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这种影响在高校师生的身上同样也得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进取、明辨是非、健康向上、学有所成,已经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重大任务。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和素质教育、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当前社会是个价值观和道德观多样性的年代,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成才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期待和要求与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正确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成才教育的核心,作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首要任务,必不可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重关怀而改善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确立主体教育观。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性教育主要是体现人文精神,亦即尊重人、“以人为本”。在德育过程中,要一切以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视角接纳学生。把规章制度建立在道德精神的基础上,使规章制度与高校学生所遵循的传统、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一致,有助于大学生自愿地遵守 (四)思政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生活。思政教育工作要采用“渗透”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和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毋庸置疑,思政课是对高校学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乏味的,除了那些想拿奖学金的人很少会有 人对它“”情有独钟。而单单从它的有用性上来讲,它的抽象性让我们唯恐躲之不及。同时,在中国,这种枯燥更让我们难以忍受。 对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古板,严格的军事化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你灌多少就可以“吐”出多少,融教育于无形”,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点,而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最应该做到的,每个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我们便在自由中进行无形的教育。 这几年来,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天灾,从8年的雪灾到今年8月的舟曲特大泥石流,我们

(完整版)思政课心得体会

思政课心得体会 思政课心得体会 篇一: 思政学习总结与心得体会《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学习总结与心得体会我一直喜欢学思想道德和政治这门课,因为我在生活中每每遇到不顺心或生活学习有压力时,我总是能按着以前政治老师教我们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处理事情,上了大学又迈进了一个新的生活层次,要继续学习生活,做社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此时,我们不是孤身一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进,学校还为我们设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它就像我们生活前进的指明灯,带着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向前迈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把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的特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学风问题,而且是学习本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根本要求。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重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学习,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思想,把握不住

思修课结课论文-《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看得见的正义》读后感 前言: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尽管作者一再声明这是一本随笔集、“富有趣味的小册子”,然而各种旁征博引和精彩的论述都使得阅读《看得见的正义》不能说是一个轻松的事,更不是能浏览一遍便能对全书了然于胸并写出高屋建瓴的读后感的事,故而我在通读全书后,仅选择了部分章节进行了资料查阅和反复研读,与要求不符之处,望老师海涵。但我终究认为,不能以一篇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读后感来作为这堂课的终点。 全书作者一共引用了以下23道法学格言进行分篇阐释: 1.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听取另一方的陈述 3.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 4.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5.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6.正义根植于信赖 7.既听取隆著者也听取卑微者 8.一事不再理 9.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 10.无救济则无权利 11.如果原告就是法官,那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 12.疑义时,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13.任何人不得从其非法行为中获得利益

14.谁主张,谁举证 15.不能证明的事实就等于是不存在的 16.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 17.行使其权力的人,得视为不损害任何人 18.任何人在自己的案件里都不被视为可靠的证人 19.人的外部行为反映其内心秘密 20.谁来监督监督者 21.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诉讼律不备,即良民亦罹其害 22.公平游戏 23.刑事诉讼法是被告人权力的大宪章 正如书名一样,本书中的每一篇,无一不是围绕“正义的司法程序”这一主题来写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但却不乏案例的介绍和深入的剖析。同时,文风随性自然,没有采用学术论文的表达方式,也就避免了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隔阂;但同时又不乏严谨与专业精神,旁征博引,分析可谓鞭辟入里。 全书二十四章题目直接就是核心引用的23条法律格言,这样一来,揭示主题的同时又带我们领略了一番世界各地的法律思想。而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和《一事不再理》两篇文章。《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所讨论的是司法裁判活动的速度,而《一事不再理》则是讨论了再审程序的问题。两个话题似乎相互分离,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法裁判活动过快,往往会引发冤假错案,而此时只有启动再审才能纠正之前错误的审判结果;而根据当

我最喜爱的思政课

我最喜爱的思政课 在求学的历程中,能够遇到一位喜爱的老师,学过一门吸引自己的课程,往往会终生受益,毕生难忘。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或许你无法想象,能让我倍加推崇的老师竟然是一门年轻人会略感枯燥乏味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就在这大二下学期,经过了大二上学期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学习,在矛盾原理之间晕头转向的我,又迎来了思政的另一门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门看似枯燥乏味,但是却充满激情与内涵的一门课。 学期伊始,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我们的毛概课推迟了好几个周才终于迎来了我们的第一节课,也算是正式揭开了这节课神秘的面纱。仅仅是第一节课,老师就带给了我们极其浓厚的兴趣。有句话说,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我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他们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还记得在这节课中,带着些许东北口音的老师幽默诙谐地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向我们介绍这门深奥的理论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政治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兴趣学,只是为学而学。这样,就不能牢固掌握一些政治基础知识,也不能提高创新能力,可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得学习着,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乐趣。 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个人不太喜欢那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这样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这样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场面。因此,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思维,这样的课程是我所喜欢的。巧用趣味性和幽默的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

思政课总结

经过十二周的学习,本门课迎来了结束,接下来就是我关于本门课以及老师所讲的而一些心得体会。其实,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关于这类学科的了,如有什么不对的还望见谅。 《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总结自己人生而得的,由于本人的年龄关系,经历和学识都没那么多,就只能谈到“三十而立”,毕竟下个阶段就是了。我是这样认为的,人在三十岁之前,是一个向外界汲取知识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完整独立的意识和世界观也在逐渐地形成和完善。到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完全地形成,并且极有可能这个意识和世界观将会伴随人的一生。由于本人性别是男,所以我认为三十岁的男人应该是这样的:已经可以完全脱离父母而自己生活,当然这是最基本的。应该有一个家庭,不管以前是多么的喜欢去玩,此时的男人应该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育孩子。并且工作能够稳定,但不失拼搏的劲头。“立”不只是自己主观上的,还是客观事实上的。 勤劳刻苦的人从来不会被其他人所厌弃,“努力”一词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其中还包含着坚韧不拔的。都说凡事贵在坚持,依我看,的确如此,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认为也是一个道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是要勤劳刻苦,也要有自己的目标与思想。而且,对上是要尊重,他们是你的上级,交给你工作是信任你,也是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中要有平等的意识,因为平级的人彼此既是伙伴又是竞争者,并在友好的竞争中互相成长,也能使自己更富有内涵;对下要关怀,我们也是“从下而上”的,应该对于其处境十分的理解,包容是上级应该有的态度。 我们在做事时,要保持着谨慎认真的态度,切不能够投机取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能因为他人已经做完而追求速度放弃质量。现在人们生活比较好了,对饮食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在我的家乡,一些餐饮店刚开张时本来是生意很红火的,客人有时还要预约才能有位置,然而,当我们下一次再去的时候,却感觉远没有第一次时的好感,不是人们这么快就吃厌了那些个菜,而是由于客人较多,服务员招呼了很久才到,并且催促点菜,除此之外,菜的量也没那么多了,这些一切使人感觉到不舒服。之后不久,那些个餐馆生意就冷清了,甚至有些还关门了,而那些个老餐馆仍然屹立不倒。我认为生活中做很多的事都能从中找到影子,不能把幸运当做理所当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故此,人们在做事时时刻保持着警觉和谨慎,才能有可能避“祸”得“福”。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不可缺少的,没有道德的社会将使人无法想象,必定也是混乱的。有时人们把“道德”和“修养”总是联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

思修读书笔记

思修读书笔记 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这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李开复教授对中国的殷切希望: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中国的青年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未来,帮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帮助中国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帮助中国的家长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这是一代大师对我们的殷切期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迎接未来、憧憬未来、创造未来,有人给我们打气,有人给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就勇往直前向前冲吧。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多么的重要。 该书一方面肯定了人们追求私利的本性,另一方面也指出:“财富和地位犹如毫无效用的小玩意,它们同百宝箱一样并不能使我们的肉体舒适和心灵平静,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的便利少于带给我们的痛苦。单纯追求财富的人收获的未必是幸福,追求美德的人得到的回报也不少。“什么是勤劳、节俭、谨慎的最恰当报答呢?那就是在所追求的事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财富和人们的尊敬。什么是诚实、公正、仁慈的最好报答呢?那就是得到周围的人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可是这本书传达的宗旨似乎与当今社会的风气有点相悖,如今人情冷漠,行色匆匆,人们的正义感渐渐被消磨,幸好祸福相依,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又唤起了中国人深藏的感情,在灾难面前是道德情操聚集了中国人的力量,挽救了那么多条鲜活的生命,

(完整版)思政课教案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第一框同学·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能够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的解决自己的交友的狐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尊崇他人,宽饶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远友谊。 三、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例外看法、倾向性的意见。 四、板书设计 1、我的人际圈(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 2、与友同行(1)什么是友谊。(2)友谊的作用。(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谊。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播放和欣赏周华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活动二: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 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自我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活动三:采访同学,传授交友秘方 每小组评出一个“朋友最多的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采访他(她):“你是怎样去跟同学打交道的?怎样去交朋友的?” (小结)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挚、友情、良善、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永远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活动四: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涵义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请你用“朋友是......可以......”的句型编写。 (播放歌曲《朋友》的背景音乐)同学相互赠送自己编写的“赠言”,传递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活动五:讲故事,谈友情 讲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友情。在故事会后,让学生归纳建立和呵护同学友谊的原则。 活动六:齐唱歌曲升华友情 齐唱歌曲《朋友》。结束上课。教学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课型、上课班级、时间、节次、课室、教师。

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一) 崭新的大学生活让我们这些还有点朦胧的新生感到新鲜却又不知所措,在学习、 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去适 应转变,健康成长;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但是,人的思想总是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的经历而丰富的,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 结合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学习的感受,所见所闻所思,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追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使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其中,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 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可以分为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树 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三个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在适应转变、健康成长部分,是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 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在树立理想、把握人生部分,是树立 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 义接班人。在提高修养、完善人格部分,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 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 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 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 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

对于大学思政课的看法

大段大段的课本内容随之浮现,但这也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事实上,不管是毛泽东思像也好,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也好,对于我们确实没有多少帮助。教材在内容方面一定程度上过于形式化,语言官方化,学生们只能一味的死读书,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我认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书,对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书本的说教上,并没有帮助大学上树立真正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以及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相信这也是许多同学的看法。 同学们的态度是什么?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而且是越来越快的变化,这时的我们也越来月倾向于物质和效率。这时的我们,不会在乎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多高,不会在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多坚定,更不会在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什么,更不用说理解和贯彻了 除非它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这样说是不是很物质?但这就是现状。象牙塔不再如从前那般纯洁,同学们也不再热血单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只是为一纸文凭,或者一个拿下更高学历的机会,最终来说,还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至于理想?我们至少要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会饿着肚子前行。现实总是如此的冷酷而丑陋,所以人们才会尽量给她披上温暖的外衣。 正是因为这些书上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大而遥远。所以同学们才会对这门课一直有着不重视的看法,而不是抵触情绪。相信老师门已经发现,每次上课只有寥寥数人在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其余的有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甚至在那些听讲的同学中,有的也只是对那些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兴趣,而不是马列主义,不是建设社会主义。记得曾经讲到改革开放那一节的时候,一位同学给我开玩笑说,‘这些都是那些个大人物讲究的事,我们就是一小市民,改革开放又不是我去干的事,学着个干什么。’这话虽是玩笑,但却说出了同学们的心态。心态的变化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如今上课时表现出的我行我素,不配合老师的讲课。甚至是觉得这门课是在浪费时间,进而产生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因为时常在网上接触到广泛的东西,自觉眼界深远,认为这是共产党巩固自身和社会主义信仰的方式,所以对着门课有很多偏见 同学们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多数不是按照专业课的要求来学习的,所以一般不会主动去看书,更不用说预习了。更多时候,是在考试前,抽出一部分时间死记硬背下来考试的内容,考后转头 便忘。学习应该是怎样的?说全了,就是,上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下课认真复习,主动查找课外资料。但是,这关乎认真和积极两词的事情对于这门课是何其的困难,说白了,是因为这门课同学们不够重视,不够重视是因为在生活中没有实际作用,可能这门课程的震慑力和作用便在于期末的考试和作为考研时必考的科目吧。若失去这两大“震慑力”,这门课程说不得会变成选修课,但我想来,只要国家和党重视人们的思想教育一天,这门课便不会受到轻视。再者,这门课的叫教材内容太流于形式上的说教,官话味道太浓,即使想在课下学习,将书上的内容都看完了,便是能看明白讲的什么,又能有多少深刻的理解,又能有多少心得体会,最终还是流于表面罢了。或许我一直理解错了,那些编下书的人,一定要让看书的人觉得难懂才显得学识高深么。“我的境界你不懂”才是误人子弟吧。 那我们对书中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会有看法么?这一点上同学们就像一个模子里边倒出来的一样,若是写成冠冕堂皇的话,相信一定有很多,而且各式各样的赞颂,各式各样的热血四有青年,各式各样的大义凛然。这些有多少是真话?有多少是我们真正心里所想的?若真说出来,也是没有,因为太空泛,太遥远。有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做什么位置就想什么事情,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思修读书笔记

读《李大钊》有感 李大钊,字守常,出生于1889年10月河北省乐亭县。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为了寻找救国之路,他孤身前往日本留学,结识了章士钊、吴弱男等革命朋友,但在寻找救国之路中,献出了他38岁的伟大生命。, 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在那个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统治大山下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打小过着艰苦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祖父也送他去念私塾,考取科举,不断地学习也就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社会的不堪现实。在北洋法政的专门学堂的六年了解历史,感受时潮并且已经有了自己对政治的独特见解,并有了为国担忧的民族意识。当然,李大钊先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跟那个养育他长达十八年之久的祖父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他幼年时期性格的形成、兴趣与摄取知识方式,以及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初步确立给予了重要影响。给他更多童年时的不同乐趣,他认为社会的落后跟闭关锁国的统治有着很大联系,我们还是有想外国人学习的必要的。于是出国来到日本,学习不同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内涵。他写道:如果人不能认识宇宙有无限之青春,不认识个人的一生是宇宙无尽青春的一部分和一个进程,那就会感到人生过短,以至贤者仁智俱穷,或者自认洞达,生厌世之心,不肖者则会沉迷于堕落,人生正确目标从而丧失,这不是青年应有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顺应民心。但之后李大钊为了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政,为了加速袁世凯的灭亡,等不及毕业,就回国到了上海,投入到国内火热的反袁斗争中,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样不仅是宣传了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对当时的时局也有很大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鼓舞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接连而来,之后又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先生备受鼓舞,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说他要:“高撞自由之钟”,激励青年,惊醒“睡狮”中华。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经常倾家纾难,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以至学校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为公益事业奋斗。俗话说,破万卷书,行千里路。只有书读的多了,且认真读了,方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人生观与远大的人生抱负,才能为自己将来多彩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李大钊先生也十分喜爱读书,这也让我明白了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最后慢慢发展为一种习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书读的多且读透了,才能拥有远大的人生抱负并为此抱负而发奋图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上。但有多少人做到像李大钊那样为国奉献的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浪费光阴,在我们身边,也许爱国不需要像李大钊一样奉献一生,奉献生命,甚至奉献所有。我们尽力而为,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这也是爱国的行为啊!正如哲学当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历史总是可能会有曲折阶段,有黑暗时期。但那只是暂时的,总的还是朝着进步方向发展

简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两种教学方式

简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两种教学方式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的只有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学是可以帮助完成教学目的的另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地位和作用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本文就二者的关系、特点及作用作了探讨和研究。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基本教学形式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使用的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都是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采用的教学形式。 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强化和巩固。二者实现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理论教学是对人类经过长期认识世界积累的经验知识的表达,实践教学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既有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也有人类改造自然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活动等。人们日常的生活也属于实践活动,诸如体育锻炼、日常劳作、外出旅行等,实践活动也包括这种以自身活动为目的的主动的行为活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的社会生活既包括生产劳动,也包括日常生活的劳动。 在思政课学习中,主要是对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的学习,一个人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越丰富,对思政课的学习就越有好处。这些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知识对思政课的学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健康、安全等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去面对其他问题,

诸如从事哲学、艺术、法律等活动。才能总结出人类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哲学、宗教、法律等精神的活动。最终得出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论断。同样当一个人购买一种商品,在满足不了自己的其他方面需要的时候,就会懂得不同商品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最后得出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价值不同,价格也不同的结论。 经验知识一般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来,这就包括社会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日常生活及科学实验。而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是社会经验知识认识的一小部分,大量社会经验知识的获得还需从社会生产生活中获得。为此,不能只片面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基本教学形式的特点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理论教学表现为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讲并进行讨论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多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同时理论教学中还体现为面对面、思想对思想的教学方式。课堂之外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参观访问以及走入企业社区进行公益性活动的行为叫做实践教学。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课堂外的参观访问、收集文献资料、撰写访问心得、观看影视等开展实践教学。除此之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有以下几点特征: 1.理论教学单调,实践教学活泼 首先从教育形式上看,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听讲

关于思修的读书笔记

关于思修的读书笔记 思修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围城》 题记∶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钱钟书《围城》 一、综述 《围城》一共有九章。第一章主要讲方鸿渐在欧洲时换了几所大学,但是都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最后在来自父亲和岳父的压力中向爱尔兰骗子买了一个所谓的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证书。在方鸿渐回国的船上,有他同学四年的苏文纨,她以前高傲,把爱情看得很重。在船上的时候准备向方鸿渐示爱,但是方鸿渐却被已有未婚夫的放荡的鲍小姐勾引了去,于是心中充满妒火。但是在鲍小姐下船后,便马上找上了方鸿渐。 第二章主要讲方鸿渐回到上海后,住在逝去的未婚妻周淑英的家里,但是他感到惊慌,因为周太太向他打听不停的向他示好的苏文纨,并且希望认方鸿渐的太太当干女儿。并且他发现他的“岳父”把他的假文凭大肆的宣传,这让他感到羞愧和害怕。接着

是方鸿渐回到本县去探望父母,被当地的学校的校长邀请去为学生们做一次演讲,方鸿渐却大讲特讲鸦片和梅毒,使大家不停的鄙视和讨厌。后来因为战事原因,方鸿渐重新回到上海,在他岳父的点金银行中就职,期间还有他与“我你他”小姐的一次相亲经历 第三章讲方鸿渐从家里回到上海,为了图眼前的舒服,去拜访苏文纨,认识了唐晓芙,并且一见钟情的爱上了她,开始和她恋爱。在以后的几次见面中又遇见了“情敌”赵辛楣,而且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他暗斗了几次。赵辛楣为了赶走情敌,还把方鸿渐介绍给了三闾大学。最后方鸿渐向苏文纨摊牌,苏文纨把他以前的丑事告诉了唐晓芙。最后苏文纨和曹元朗订婚,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 第四章主要讲方鸿渐与周家闹翻,只好逃回家中,并接受三闾大学的邀请。赵辛楣与方鸿渐成为了好朋友,因为他们的“共同情人”已经订婚,并且方鸿渐向他说明了他不喜欢苏文纨,他喜欢的是唐晓芙,于是两个失恋的人成为好朋友,并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 第五章主要讲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顾尔谦,孙柔嘉几人一起从上海到三闾大学去任教。“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时最劳顿,最麻烦的,叫人本想毕现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