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国中医医院相关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

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还可配备人工肝装置、结肠透析机、血液净化设备等以提高中医疗效。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建立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肠水疗等中医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肝脏穿刺等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

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年龄构成应老、中、青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员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均应接受过感染性疾病相关中医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和感染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常用中药方剂100首(见附件),掌握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感染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感染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

的能力。第十五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感染性疾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掌握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急救技术、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感染疾病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感染性疾病和疑难、危重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对新出现的传染病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开展中医感染病学的临床难点及提高临床科研一体化能力的科学研究。掌握

中医感染性疾病学最新学术进展和动态。第十六条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一般应具有从事感染性疾病相关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

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三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制度,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疾病科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感染性疾病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负责组织制定本专科的发展规划,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第十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感染性疾病科专业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感染性疾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十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理人

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感染性疾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感染性疾病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

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感染性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是感染性疾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感染性疾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

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常见、多发感染性疾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常见、多发感染性疾病。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及危重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药制剂。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开展针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穴位注射、雾化吸入、脐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制定常见感染性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第三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环境形

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感染性疾病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其部装修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六、附则第三十三条感染性疾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感染性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本

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白虎汤(《伤寒论》)4.银翘散(《温病条辨》)5.桑菊饮(《温病条辨》)6.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7.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8.小柴胡汤(《伤寒论》) 9.止嗽散(《医学心悟》) 10.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大承气汤(《伤寒论》)14.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 15.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6.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7.清营汤(《温病条辨》)18.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19.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0.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二妙丸(《丹溪心法》) 2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25.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2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27.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28.化斑汤(《温病条辨》)29.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30.茵陈蒿汤(《伤寒论》)3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3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33.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34.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5.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36.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3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39.半夏泻心汤(《伤寒论》)40.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1.葛根苓连汤(《伤寒论》)4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4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45.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46.五苓散(《伤寒论》)47.胃苓汤(《丹溪心法》)48.五皮饮(《华氏中藏经》)4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50.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51.清骨散(《证治准绳》)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三仁汤(《温病条辨》)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5.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7.四妙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58.白头翁汤(《伤寒论》)59.四逆散(《伤寒论》)6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1.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 63.乌梅丸(《伤寒论》) 64.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5.痛泻药方(《丹溪心

法》) 6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6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6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6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70.大承气汤(《伤寒论》)7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72.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小蓟饮子(《玉机微义》)75.小柴胡汤(《伤寒论》)76.十枣汤(《伤寒论》)7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78.桑杏汤(《温病条辨》)79.益胃汤(《温病条辨》)80.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81.麦门冬汤(《伤寒论》)82.实脾饮(《重订严氏济生方》)8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84.小建中汤(《伤寒论》) 85.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86.猪苓汤(《伤寒论》)87.增液汤(《温病条辨》)8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8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90.理中丸(《伤寒论》) 91.归脾汤(《正体类要》) 92.吴茱萸汤(《伤寒论》) 93.四逆汤(《伤寒论》) 94.八珍汤(《正体类要》)95.竹叶石膏汤(《伤寒论》)9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97.肾气丸(《金匮要略》)98.左金丸(《丹溪心法》)99.左归丸(《景岳全书》) 100.右归丸(《景岳全书》)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编辑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编辑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系统;绝热加湿装置空调系统。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区应独立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设全新风空调系统,肠道、肝炎门诊设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不设空调系统的,应确保自然通风。 4、消毒 ⑴感染性疾病科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⑵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置专用的消毒室。 ⑶各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备用卫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施。 5、呼吸道发热门诊的具体要求 ⑴呼吸道发热门诊内至少设置一间诊室。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职责 1.参与制订、修改医院有关医疗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本科室 的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科室的各种医疗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并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2.制订本科室出入标准、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具体 组织培训、实施、监督、检查和总结。 3.优化科室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定期检查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工作运转和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存 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反映给医务科、院领导。 5.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结 合本科室特点,开展科室新技术、新业务。 6.把好质量关,运用现代管理理论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减少差错, 杜绝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7.做好出院患者随访工作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达到较 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医疗纠纷。 8.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9.负责科室进修实习医师的安排、教学及考核工作。 10.负责教育科室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医 疗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门诊及专家门诊:负责本科室门诊疾病的诊治,开展知识宣教。

12.积极参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抢救治疗工作。 13.按医院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本科有关医疗质量资料。 14.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活动和监督检查。 15.完成医院交代给的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其他工作。 16.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并按照医院 安排对全院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17.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8.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19.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 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除。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20.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 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患者和接触污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患者提供口罩。 21.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方案(内容充实)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方案 一、业务范围 感染性疾病科负责就诊患者的传染病筛查和感染性疾病治疗。 二、工作制度及流程 (一)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2、定期对科内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内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6、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 7、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理》,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8、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理》,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 9、与公共卫生科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0、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二)工作流程 1、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挂号—分诊—就诊—检验—取结果—取药—留观/离院/转诊。 2、病例诊断及报告流程(略) 三、人力资源配备及岗位职责 (一)人员配备 医师5人:胡轶智、彭友杏、周全、周家善、胡鹏飞 护士1人:袁文凤(主管护师) (二)岗位职责 1、医师职责: 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执业,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

江苏省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建设标准(试行)

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建设标准(试行) 医院应重视感染性疾病科的学科设置及病房建设。根据辖区人口,配备床位相符的感染科病房。有条件的医院应单独设置感染楼,可包括发热门诊(感染病门诊)、感染科病房含隔离病区及非隔离病区,非隔离病区收治普通感染性疾病;隔离病区收治呼吸道传播疾病和非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有条件的医院,可设隔离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内设内窥镜检查室、便携式心电图及B超等),可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纳入其中。发热门诊(感染病门诊)与感染科病房之间宜设独立通道,方便传染病患者的转运。 新建、改建及扩建感染楼选址应位于医院内相对独立、能设置独立出入口的区域,且宜常年处于下风口的位置。应当遵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基本原则,满足传染病患者收治的医疗流程要求,满足机电改造基本要求。 -1-

一、感染科隔离病区布局要求 感染科病区可设隔离病区与非隔离病区,隔离病区应当按照传染病收治的流程进行布局。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患者宜分楼层收治,至少分区收治。设有呼吸道传染病收治病房的应做好气流组织,确保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宜设负压病房。 严格实施医患分区,可分为清洁区、隔离区,两区之间应当设 -2-

置相应的卫生通过或缓冲间(称为半污染或潜在污染区),具体设置如下: 1.清洁区:在隔离病区一端设有医务人员出入口(或称通道)、医务人员更衣室、卫生间、淋浴间、清洁库房等,可设休息室、值班室,有条件的,可设置专家会诊室和监控观察室。 防护要求:换工作鞋、穿分体式工作服(或洗手衣裤)或工作服、戴口罩(进入潜在污染区工作的可戴医用外科口罩,进入呼吸道传染病污染区的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戴工作圆帽。 2.潜在污染区(或称半污染区):该区可设医护办公室、治疗准备室及库房等,医护走廊及防护用品穿脱均位于此区。有条件的,分开设置防护用品的穿戴和脱卸;可采用同一走道的两个相邻房间,靠近清洁区的一间作为穿戴防护用品,接近污染区的为脱卸防护用品;也可以分设两个通道,将防护用品的穿戴和脱卸完全分开。条件不具备的,可在同一区域进行穿脱,穿戴靠近清洁区,脱卸靠近污染区,注意穿脱操作不同时进行。穿脱区域均设穿衣镜。 -3-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及答案

感染性疾病科试题 一、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下列各项中不是肠阿米巴病并发症的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阑尾炎 D、结肠肉芽肿 E、结肠癌 2、关于鼠疫的预防,错误的是 A、腺鼠疫对周围入群影响不大,不必严格隔离 B、肺鼠疫要单独隔离 C、加强国境检疫与交通检疫 D、进入疫区可进行预防性服药 E、对疫区人群进行鼠疫菌苗预防接种 3、治疗肝病合并糖尿病的药物选择 A、磺脲类药物 B、双胍类 C、葡糖苷酶抑制药 D、胰岛素 E、消渴丸 4、为确诊伤寒阳性率最高的检测是 A、血培养 B、尿培养 C、大便培养 D、骨髓培养 E、胆汁培养 5、男,40岁,出血热少尿期,近2天来渐觉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查呼吸40次/min,双肺散在湿啰音,给予一般上氧及利尿药后效果不明显,血气分析示PaO245mmHg。该病人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肺部感染 B、心力衰竭性肺水肿 C、中毒性心肌炎 D、ARDS E、高血容量综合征 6、有关败血症与伤寒的鉴别下列哪项最重要? A、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特殊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B、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高低 C、有无皮疹 D、有无肥达反应阳性 E、有无早期感染性休克 7、对于休克的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 A、神志改变 B、呼吸增快 C、体温过高或过低 D、血压下降 E、心率增快,尿量减少 8、钩体病在病程缓解2周后,出现再次发热,其原因最可能是 A、复燃 B、第二批病原体侵入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复发 E、抗生素剂量太小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的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病理表现为何种细胞浸润?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中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 E、B淋巴细胞 10、朊毒体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 A、共济失调,肌阵挛 B、痴呆 C、阳性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征 D、畏寒、发热 E、瘫痪 11、鉴别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的轻重 C、大便常规中红细胞的多少,是否有巨噬细菌或夏科-莱登结晶 D、大便检查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12、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乳鼠颅内注射 B、豚鼠颅内注射 C、接种A549肺癌细胞株 D、接种VeroE6细胞株 E、接种人胚肺二倍体细胞 13、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急起发热,多为稽留热型 B、全身肌肉酸痛 C、易出现早期休克 D、浅表

感染性疾病科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流程

医院感染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医院感染科工作职责为加强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医院控制传染病能力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 一、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二)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三)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五)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六)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八)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

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玻要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预防保健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沟通。必要时,可直接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 (九)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十)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二、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职责 (一)医师职责。 1、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能熟练掌握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3、及时筛查传染病病人,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病人。 4、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内容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玻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的同时,配合护士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对就诊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二)护士职责。 1、认真履行护士的义务,在护理工作中规范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护理知识、技能和传染病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国中医医院相关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版)复习课程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ELISA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 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AST,ALT,CK,CK—MB升高等 【治疗原则】 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CRP,血生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为指导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为指导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二OO四年十月日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 为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医院操纵传染病能力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水平,爱护人民群众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 一、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2、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不,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晰。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6、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治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

供口罩。 7、严格执行《医疗废物治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8、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把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要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预防保健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治理科沟通。必要时,可直截了当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操纵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 9、与疾病预防操纵机构紧密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0、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幸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赶忙采取补救措施。 二、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职责 (一)医师职责 1、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爱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能熟练把握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3、及时筛查传染病病人,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病人。

感染性疾病科科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科临床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7.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临床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4.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5.定期参加教授门诊工作。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8.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临床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督促传染病报卡。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感染性疾病科医师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医师职责 1、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能熟练掌握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3、及时筛查传染病病人,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病人。 4、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容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的同时,配合护士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对就诊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责 1、认真履行护士的义务,在护理工作中规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护理知识、技能和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 3、负责感染疾病患者的登记工作,登记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等。

4、帮助、指导呼吸道发热患者戴口罩,并引导患者到指定地点候诊。 5、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熟练掌握常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监督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 6、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7、对就诊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的卫生宣传教育。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员职责 1、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所用器械、工具分区使用。 3、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及时按分类清运各种医疗废物。 4、做好有关清洁、消毒工作的记录。 传染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二、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

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三、医院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四、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灭菌,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进行处理。 五、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看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的分析。 六、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病房污染区、半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应分明确。 二、传染病房保持清洁、整齐、安静,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种定期消毒。 三、严格进行各种病种消毒隔离制度。 四、不同传染病人应分开安置。 五、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应常规消毒。 六、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固定污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焚烧。

卫生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doc

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 科建设的通知 发文单位:卫生部 文号:卫医发[2004]292号 发布日期:2004-9-3 执行日期:2004-9-3 生效日期:1900-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当前,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原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突发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得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治疗难度加大,感染性疾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接诊病人数量大,也是病人首诊就医的地点,因此,切实做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其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有效救治感染性疾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高度重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要求于今年十月底前建立感染性

疾病科。为指导各地做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感染性疾病科是临床业务科室。做好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是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增强医院预防、控制传染病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科重要作用的认识,结合各地实际,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纳入当地医疗救治体系,统筹兼顾,采取有效措施为感染性疾病科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监督、管理,确保其职责明确,功能到位。 二、以人为本,科学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要重视对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投入,按照有关、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搞好设计和建设。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要相对独立,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完整word版)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2月颁布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还可配备人工肝装置、结肠透析机、血液净化设备等以提高中医疗效。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建立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肠水疗等中医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肝脏穿刺等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员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应接受过感染性疾病相关中医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和感染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