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常见的名词解析

《生药学》常见的名词解析
《生药学》常见的名词解析

《生药学》常见的名词解析

1.药物P3: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2.中药P3(08.7):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3.中药材P3: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4.草药P3: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5.民族药P3: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6.生药P3(08.4):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生药就是药材。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7.生药学P4(03.7):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药效药理、毒性和临床医疗用途的综合应用科学。

8.有效成分P4: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9.辅助成分P4: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0.无效成分P4: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1.本草P11(08.4):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12.地道药材P19:是指某一地区主产的、传统经验认为品质较优的生药。一般在药材名称前冠以产地.如川贝、浙贝、广藿香、广陈皮、阳春砂仁等。

13.生药炮制P29: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14.同名异物P39: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15.同物异名P39: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16.正品P39(08.7):原植(动)物和药用部分(即来源)与《中国药典》规定或古代多数(或重要)本草著作记载相符的中药。

17.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8.习用品P39: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9.代用品P39(04.7):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

20.真伪鉴定P39: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21.纯度鉴定P40: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22.品质优良度鉴定P40: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

23.药典P41: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4. 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的知识,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确保应用中品种的准确性。

25.性状鉴别P45(04.4)(08.4):主要是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去观察中药材的外部形态和性质(即性状)去鉴定中药的真伪。

26. 显微鉴定P46 (03.4) (08.7):利用显微镜植(动)物生药内部的组织构造和表面的微观特征以鉴定正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27. 理化鉴定P47: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对生药及其制剂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来鉴定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一种方法。

28. 显微化学反应P47(05.7):是将生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反应结果或产生特殊的颜色,从而进行鉴定方法。

29. 微量升华P48(06.4)(06.7):利用生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颜色以及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特征,如大黄,麻黄等。

30. 荧光分析P48(07.7):利用生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作为生药真伪鉴别的一种简易方法。

31.薄层色谱法P49:是将适当的吸附剂或载体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片上,成一均匀的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当的对照物(对照品或对照生药)按同法在同板上所得的色谱图或主斑点作对比,用以进行生药鉴别。

32.生物检定P74:是利用药物对于生物(整体和离体组织)所起的作用,以测定药物的效价或作用强度的一种方法。

33.发汗P26(06.4):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剌激性,或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麦冬等。

34.木间韧皮部(07.4):是指埋没在根或茎的次生木质部中的韧皮组织,它的产生可以是次生维管形成层的异常活动、或者是次生木质部中三生形成层的活动而形成,如华山参。

35.星点P122(07.4)(08.4):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状排列。

36.钉角P127(05.4):生川乌顶端周围有锥状隆起的支根或芽痕,习称“钉角”。

37.鸡爪黄连P131:味连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状。

38.过桥杆P131(03.7)(04.7)(08.7):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39.晶鞘纤维P143(晶纤维)(05.4):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如:甘草,红芪、石菖蒲、番泻叶、黄柏等。

40.菊花心P149:药材横切面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多为双子叶植物根类药材等甘草、黄芪、白芍苦参、乌药等。

41.金井玉栏P149(06.7):药材横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如黄芪、党参、桔梗。

42.芦头P154(04.4):药材顶端有短小的根茎习称“芦头”。

46. 芦碗P154(04.4):药材芦头上凹陷的茎痕习称“芦碗”

47.艼P154:人参上的细长横伸的不定根习称“艼”。

48.珍珠点P154(08.7):全须生晒参须根具细小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

49.铜皮铁骨P160:三七皮部呈黄亮色,有如“铜皮”,木部呈棕黑色、坚硬,易分离,称“铁骨”。

三七表面灰黄色,习称“铜皮”,或灰褐色,习称“铁皮”。

50.蝴蝶片P166:川芎饮片边缘不整齐,形似蝴蝶,习称“蝴蝶片”。

51.子芩P182:黄芩新根内部充实,鲜黄色。

52.枯芩P182:黄芩老根内部枯朽,黒褐色或中空。

53.狮子盘头P188(03.7)(06.7)(08.4):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痕,习称“狮子盘头”。

54.起霜P192(05.7)(08.4):药材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或“吐脂”如苍术。

55.朱砂点P192:(06.4)(07.4):某些药材断面有红棕色小点,为油室及其分泌物,如苍术、木香。

56.棕眼P195:天南星块茎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须根痕,习称“棕眼”。

57.针眼P198:半夏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凹窝周围密布麻点状须根痕,习称“针眼”。

58.怀中抱月P204(04.4)(07.7)(08.7):松贝外层鳞片2枚,大小悬殊,大鳞叶紧抱小鳞叶,小鳞叶只露出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59.虎皮斑P204(05.4):炉贝表面类白或浅棕黄色,,常具棕色斑块,习称“虎皮斑”。

60.鹦哥嘴P219(03.4) (06.4)(07.7):天麻(冬麻)顶端具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

61.红小辫P219:天麻(春麻)顶端有残留红棕色的茎基,习称“红小辫”。

62.凹肚脐P219(08.4):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63.点轮环P219:天麻表面具多轮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点状横环纹,习称“点轮环”。

64.起镜面P219:天麻断面较平坦,角质样,黄白色或淡棕色,习称“起镜面”。

65.云锦纹:何首乌切面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复合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样花纹,习称“云锦纹”。

66.车轮纹P226(03.7)(05.7)(06.7):药材断面具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如广防己、粉防己等。

67.蚯蚓头P236(05.7)(08.7):防风根头部具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41.

68.包金头P247:药材根头部一端残留淡黄色的叶基,习称“金包头”如知母。

69.同心纹:药材横切面具异常维管束排列成同心性纹理。如牛膝、川牛膝、商陆等。

70.筋脉点:药材断面具多数散在的维管束小点。多为单子叶植物根状茎如石菖蒲、干姜、高良姜、莪术等。

71.角质:药材富含淀粉、粘液质或多糖等,经蒸煮等加工,其断面因淀粉糊化而形成半透明状。如红参、白芍、延胡索、天麻、郁金、莪术、百合等

72.粉性:药材富含淀粉粒,折断时有粉尘飞出,如甘草、川贝、山药等。

73.平坦P271:富有薄壁组织而无纤维束或石细胞群的皮,其折断面通常是平坦的,如牡丹皮。

74.颗粒状P271:组织中富有石细胞群的皮,折断面常呈颗粒状突起,如肉桂。

75.纤维状P271:组织中富含纤维的皮,折断面可见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如桑白皮。

76.层状P271:皮类生药组织中纤维束和薄壁组织呈切向带状间隔排列,折断时裂面形成明显的层片状,如苦楝皮、黄柏。

77.颓废筛管组织P272(08.4):皮类生药的初生韧皮部位于外侧,早期形成的筛管组织因失去功能而被挤扁,称为“颓废筛管组织”。

78.“筒朴”、“如意朴”、“靴筒朴”P273:厚朴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前者习称“筒朴”,后者称“如意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

79.企边桂P277:为肉桂10余年生树的干皮,将两端削成斜面,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习称“企边桂”。

80.亮银星P290:牡丹皮内表面有多数细小光亮结晶(牡丹酚),习称“亮银星”。

81.等面叶P294:上下表皮细胞内方均有栅栏组织或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明显分化的叶称等面叶,如番泻叶、罗布麻叶等。

82.脉岛P294:细小的叶脉将叶肉组织分割成许多小块,叫做“脉岛”。

83.连三朵P322:款冬花呈不规则长棒状,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习称“连三朵”。

84.镶嵌细胞层P326(03.4)(06.7):伞形科果实的内果皮细胞,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细胞以斜角联合,如镶嵌式地板状,称为镶嵌细胞层,如小茴香。

85.大理石样花纹P326(05.4):药材横切面具棕色种皮嵌入乳白色胚乳组织中形成的纹理。如槟榔(“槟榔纹”P366)。

错入组织(07.7):种子类药材中外胚乳不规则地嵌入内胚乳中,或种皮连同外胚乳嵌入内胚乳中而形成错入组织。

86.嵌晶纤维:纤维的细胞壁上镶嵌有草酸钙结晶。如麻黄等。

87.“耳环石斛”或“枫斗”P397: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形,习称“耳环石斛”或“枫斗”。

88.金胆P458:熊胆囊内干燥的胆汁呈金黄色透明如琥珀者习称“金胆”或“铜胆”。

89.铁胆P458:熊胆囊内干燥的胆汁呈黑色或黑绿色者习称“铁胆”或“墨胆”。

90.菜花胆P458:熊胆囊内干燥的胆汁呈黄绿色者习称“菜花胆”。

91.当门子P461(07.4):颗粒状的麝香仁,习称“当门子”。

92.冒槽P464(04.7) (06.4):检验整麝香(毛壳麝香)的一种方法,槽针从囊孔插入,旋转槽针,撮取香仁,槽内香仁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

93.二杠(茸) P465(04.4)(08.7):梅花鹿茸具一个侧枝者习称“二杠”。

94.三岔(茸)P465(08.7):梅花鹿茸具2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95.莲花(05.4):马鹿茸侧枝具两个者习称“莲花”。

96.胆黄(08.4):取自胆囊的牛黄习称“胆黄”,多呈卵形、类球形。

97.乌金衣P469(05.7):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98.挂甲P470(07.7):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经久不褪,习称“挂甲”。

99.通天眼P473(03.4) (07.4)(08.4):羚羊角对光透视,上部无骨塞部分中心有1条略呈扁三角形的细孔直通尖端,习称“通天眼”。

100.合把P473:羚羊角表面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刚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

维也纳声学基础名词(二)

维也纳声学基础名词(二) 声波的衍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孔洞的尺寸比波长小时,声波将绕过它们,这种现象叫衍射。绕射的情况与声波的波长和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有关,与原来的波形无关。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隔墙有耳,即是说的声波的衍射。 1、声学: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接受和效应的科学。 2、声波:(1)弹性媒质中传播的压力、应力、质点位移、质点速度等的变化或几种变化 的综合。(2)声源产生振动时,迫使其周围的空气质点往复移动,使空气中产生在大气压力上附加的交变压力,这一压力称为声波。

3、纵波:媒质中质点沿传播方向运动的波。空气中的声波即为纵波。 4、横波:煤质中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 5、驻波:由于频率相同,振幅相同的同类自由行波相互干涉而形成的空间分布固定的周 期波。驻波的特点是具有固定于空间的腹或节。 6、波腹:驻波中某种声场特性的幅值为最大的点、线或面。 7、波节:驻波中某种声场特性基本为零的点、线或面。 8、房间共振和共振频率 房间中,声音在各个界面之间往复反射,由于衍射效应,混叠的声波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频率上发生畸变,即由于房间对声音频率不同的“响应”,造成室内声能密度因声源发出声波频率不同而有强有弱。房间存在共振频率(也称“固有频率”或“简正频率”),声源的频率与房间的共振频率越接近,越容易引起房间的共振,该频率的声能密度也就越强。 房间共振防止原则:使共振频率分布尽可能均匀。 选择合适的房间尺寸、比例和形状; 将房间的墙或天花板做成不规则形状; 将吸声材料不规则的分布在房间的界面上。

9、阻抗:一个拟力的量(力、压力、力矩、电压、温度或电场强度)和它所产生的拟速 度的量(速度、体积速度、角速度,电流、热流或磁场强度)的复数比值。阻抗的倒数是导纳。 10、声阻抗:媒质在一定波阵面的面积上的声压与通过这个面积速度的复数比值。 11、声阻抗率:媒质里某一点的声压与质点速度的复数比值。声阻抗率的实数部分是声 阻率,虚数部分是声抗率。 12、特性阻抗:平面自由行波在媒质中某一点的有效声压与通过该点的有效速度的比值, 特性阻抗等于媒质的密度与声速的乘积。 13、基频;(1)周期性振荡中与其周期相同的正弦式量的频率。(2)振动系统的最低固 有频率。 14、谐频:频率为基频的整数倍的频率,称为谐频。 15、谐波:周期性振荡中,频率等于基频整数倍的正弦式量,在音乐声源中,谐波的多 少直接影响音质的好坏。 16、纯音:(1)有单一声调的声音。(2)瞬时值为一简单正弦式时间函数的声波。 17、复音:(1)具有一个以上音调的声觉。(2)由一些频率不同的简单正弦式成分合成 的声波。 18、分音:(1)复音中可以用耳分清为一简单声音而不能再分的成分。(2)复音中的一

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 一、名词解释: 1 ?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 ?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 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 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 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 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填空题: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 ?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 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 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9. 位错两种基本类型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是刃型位错所特有的 10. 在立方晶系中,{120}晶面族包括(120)、(120)、(102)、(102)、(210)、(210)> (201)、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 13.弹性极限:式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14.静力韧度:金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 15.正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垂直于最大正应力的断裂。 16.切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一致而与最大正应力方向约成45度的断裂 17.解理断裂:沿解理面断裂的断裂方式。 第二章: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和最大正应力σmax比值 2.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1:应力集中2.使塑性材料强度增高塑性降低) 3.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 4.缺口强化现象:在存在缺口的条件下出现了三向应力状态,并产生应力集中,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高 5.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 6.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打印版)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10.投资的β(Beta) 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 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 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 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14.捆绑销售(Bundling) 捆绑销售指这样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出售 两种产品的厂商,要求购买其中一种产品 的客户,也要购买另一种产品。 15.资本(Capital)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销售及商品和服务分 配的设备、厂房、存货、原材料和其他非 人力生产资源。 16.资本收益(Capital gain) 资本收益是指人们卖出股票(或其他资产) 时所获得的超过原来为它支付的那一部 分。 17.资本主义(Capitalism) 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体系,它依赖价格体 系去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怎样分配?经济增长率应为多 少? 18.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 基数效用是指像个人的体重或身高那样在 基数的意义上可以度量的效用(它意味着 效用之间的差别,即边际效用,是有意义 的)。序数效用与它相反,它只在序数的层 面上才有意义。 19.卡特尔(Cartel) 卡特尔是指厂商之间为了合谋而签订公开 和正式协议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形态。 20. 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这样的 生产函数Q=AL“IK”2 Mi3。式中,Q为产 量;L为劳动的数量;K为资本的数量;M 为原材料的数量;A,31,12,23均为常 数。 21.勾结(Collision) 勾结是指一个厂商和同业内其他的厂商签 订有关价格、产量和其他事宜的协议。 2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 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 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 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23.互补品(Complements) 如果X和Y是互补品,X的需求量就与Y 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24.成本不变行业(Constant-cost industry) 成本不变的行业是指具有水平的长期供给 曲线的行业,它的扩大并不会引起投入品 价格的上升或下降。 25.规模收益不变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 增加,并导致产量也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 就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26.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 服务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 量之差。 27.可竞争市场(Contestable market) 可竞争市场是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 出没有成本的市场。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 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 害。 28.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 契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 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 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 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 迹。 29.角点解(Corner solution) 角点解是指这样一种情形,预算线在位于 坐标轴上的点处达到最高的可获得的 30.需求的交叉弹性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商品Y的价格发生 1%的变化时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变 化的百分比。 31.垄断的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 of monopoly)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转变为一个垄断 的市场,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总剩余的减少 就是无谓损失。 32.买方垄断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of monopsony)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转变成一个买方 垄断的市场,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总剩余的 减少即为无谓损失。 33.成本递减行业(Decreasing-cost industry)成本递减行业是指具有向下倾斜 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行业,它的扩大会引起 平均成本下降。 34.规模收益递减 (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 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小于该百 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35.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 数量。 36.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 (Demand curve of loanable funds) 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表示可贷资金的需求 量与利率二者之间的关系。

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 25、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26、环境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7、水质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水的性质和组织,影响水的使用价值或危害人类健康,称为水污染. 28、水体净化: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由于水体自身发生一系列反应(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从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9、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 30、瞬时水样: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31、混合水样: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 32、流速仪法:真机效率试验中,采用流速仪测量流量的方法。 33、湿式消解法:用液体或液体与固体混合物作氧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分解样品中的有机质,此过程称为湿式消解法。 34、干灰化法:一般将灰化温度高于100'C的方法称为高温干灰化法. 35、富集或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生物富集效应 的浓度的现象。 36、分配系数:指一定温度下,处于平衡状态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和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以K表示。 37、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综合水样. 38、凯式氮:凯氏氮是指以基耶达(Kjeldahl)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此类有机氮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肽、胨、核酸、尿素以及合成的氮为负三价形态的有机氮化合物,但不包括叠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 39、化学需氧量: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化剂的量,以以O2的mg/L表示。

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 一、名词解释: 1.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二、填空题: 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完整版)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 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 和B 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 ; 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 钢中的Cr:ε-FexC→ Fe3C→ ( Fe, Cr)3C→ ( Cr, Fe)7C3→ (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 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 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 V、Cr 、W、Mo 、Mn 、 Co、Ni 、Cu 、 Ti 、Al 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 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 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 ;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 、Cu 能在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 、Co、Ni 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1)扩大γ相区:使A3 降低,A4 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 γ相区:Mn, Ni, Co 与γ-Fe 无限互溶. b.扩大γ相区:有C,N,Cu 等。如Fe-C 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 升高,A4 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 相区连成一片。如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 。 b.缩小γ相区:Zr, Nb, Ta, B, S, Ce 等 (3)生产中的意义:可以利用M 扩大和缩小γ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4.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相变温度等)的影响。 答:答:1)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 2)改变了共晶温度:(l)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下降; (2)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升高。当Mo>8.2%, W>12%,Ti>1.0%,V>4.5%,Si>8.5% ,γ 相区消失。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析

B 保证金 指在证券市场融资购买证券时,投资者所需缴纳的自备款。投资者进行期货、期权交易时向经营相关业务的公司交付保证金,以保证履行合约义务。这笔资金仅为押金不作为合约金的一部分。 保证金交易又称虚盘交易、按金交易,就是投资者用自有资金作为担保,从银行或经纪商处提供的融资放大来进行外汇交易,也就是放大投资者的交易资金。融资的比例大小,一般由银行或者经纪商决定,融资的比例越大,客户需要付出的资金就越少。国际上的融资倍数也叫杠杆。 拨备 按照审慎原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在当期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尽管上市公司(非金融类)有权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应收账款、坏账拨备比率,但如果投资者发现公司不同账龄应收账款坏帐拨备比例明显低于同行业公司平均水平,则该公司存在坏账拨备风险,未来有可能提高坏账拨备比率或遭遇突发坏账风险而减少利润。 C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简称,是一场发生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在美国信贷环境宽松、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给那些没有足够还款能力的贷款者,贷款者以房屋为抵押,一旦还不起贷款,银行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卖出去收回成本。但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贷款,银行把房屋出售出去,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在贷款上就出现亏损,从而引发与银行相关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 采购经理人指数 通常都是指美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它是衡量美国制造业的“体检表”,是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是经济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标,是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商业报告中关于制造业的一个主要参数。在一般意义上讲,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会带来美元汇价上涨;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会带来美元汇价下跌。 CPI 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权证。资产证券化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贷款、债券或者其他债务等组合作为标的债券,是将许多包括房贷、公司债券在内的债务集中成资产池,形成现金流规模,然后根据不同风险进行分类证券化后打包出售。 财政政策

2015年微波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二、名词解释 1、传输线理论 传输线理论是用来分析传输线上电压与电流的分布,以及传输线上阻抗变化规律的理论。它是分布参数理论,在场分析与基本电路理论之间架起了桥梁。 2、TEM 波、TE 波和TM 波 TEM 波(横电磁波): 在波传播的方向上没有电场或磁场分量的波。(02=c k ) TE 波或M 波(电场纯横向波): 在波传播的方向上有磁场分量,但没有电场分量的波。(02>c k ,00≠=z z H E ,此时只有纵向磁场) TM 波或E 波(磁场纯横向波): 在波传播的方向上有电场分量,但没有磁场分量的波。(02>c k ,00=≠z z H E ,此时只有纵向电场) 3、传播常数、相速、波长 传播常数γ是描述传输线上导行波沿波导系统传播过程中衰减和相移的参数。(通常为复数 βαγj +=,其中α为衰减常数,β为相移常数) 相速p v :电压、电流入射波(或反射波)等相位面沿传输方向的传播速度。 β ω = p v 波长λ:传输线上的波长λ与自由空间的波长0λ有以下关系: r p f v ελβ π λ0 2= = = 4、行波、驻波、行驻波 行波状态:是无反射的传输状态,此时终端反射系数01=Γ,而负载阻抗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即01Z Z =,也可称此时的负载为匹配负载。 驻波状态:是全反射的传输状态,此时终端反射系数11=Γ。 行驻波状态:当微波传输线终端接任意复数阻抗负载时,由信号源入射的电磁波功率一部分被终端吸收,另一部分则被反射,因此传输线上既有行波又有纯驻波,构成混合波状态。

5、传输线特性阻抗、输入阻抗、反射系数、驻波比 特性阻抗0Z :传输线上导行波的电压与电流之比。(其倒数称为特性导纳0Y ) 输入阻抗)(in z Z :传输线上任意一点z 处的输入电压与输入电流之比。 反射系数Γ:传输线上任意一点z 处的反射波电压(或电流)与入射波电压(或电流)之比。 驻波比ρ:(驻波系数)传输线上波腹点电压振幅与波节点电压振幅之比。(其倒数称为行波系数K ) 6、简并模 简并模是传播常数相同或截止波长相同的传输模。 7、工作波长、波导波长、截止波长 工作波长:TEM 波的相波长,它由频率与光速确定,即r r f c ελελ0 = = 波导波长:理想导波系统中的相波长,即波导系统内电磁波的相位改变π2所经过的距离。 截止波长:截止频率所确定的波长,r f c ελc = 8、Smith 圆图 史密斯圆图是在反射系散平面上标绘有归一化输入阻抗(或导纳)等值圆族的计算图。(主要用于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9、天线的互易定理 同一天线作为发射或接收的基本特性参数是相同的。 10、S 参数 S 参数,也就是散射参数,是建立在入射波、反射波的关系基础上的网络参数。

金属学金相学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 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使畸变能降低,同时使位错难以运动,造成金属的强化。这就是利用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的柯垂尔气团--柯氏气团。用以解释钢的脆化、强度提高等宏观现象。 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简称元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组成部分,称之为相。 组织: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形成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的相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体。固溶体:组元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种相称固溶体 化合物:是构成的组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与任何组元晶体结构的新物质 相图:是表示合金系中合金的状态与温度、压力与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解。又称状态图或平衡图。 表象点:位于相图中,并能表示合金成分、温度的点称表象点。 吉布斯相律:相律是表示平衡条件下,系统的自由度数、组元数和相数之间的关系,是系统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相律可用下式表示:f = c -p +2 当系统的压力为常数时,则为:f = c-p + 1式中,c 系统的组元数,p 平衡条件下系统中相数,f 为自由度数。 自由度:是指在保持合金系中相的数目不变的条件下,合金系中可以独立改变的影响合金状态因素的数目 匀晶转变:从液相结晶出单相的固溶体,这种结晶过程称匀晶转变 异分结晶:固溶体结晶过程中,结晶出的固相与母相成分不同,这种结晶也称为选择结晶。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

声学名词解释

B 波长 声波振动一次所传播的距离,用声波的速度除以声波的频率就可以计算出该频率声波的波长,声波的波长范围为17米至1.7厘米,在室内声学中,波长的计算对于声场的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重视波长的作用。例如只有障碍物在尺寸大于一个声波波长的情况下,声波才会正常反射,否则绕射、散射等现象加重,声影区域变小,声学特性截然不同;再比如大于2倍波长的声场称为远场,小于2倍波长的声场称为近场,远场和近场的声场分布和声音传播规律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在较小尺寸的房间内(与波长相比),低音无法良好再现,这是因为低音的波长较长的缘故,故在一般家庭中,如果听音室容积不足够大,低音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很多现场调音师都没有理会到音频与波长的关系,其实这是很重要的:音频及波长与声音的速度是有直接的关系。在海拔空气压力下,21摄氏温度时,声音速度为344m/s,而我接触国内的调音师,他们常用的声音速度是34Om/s,这个是在15摄氏度的温度时声音的速度,但大家最主要记得就是声音的速度会随着空气温度及空气压力而改变的,温度越低,空气里的分子密度就会增高,所以声音的速度就会下降,而如果在高海拔的地方做现场音响,因为空气压力减少,空气内的分子变得稀少,声音速度就会增加。音频及波长与声音的关系是:波长=声音速度/频率;λ=v/f,如果假定音速是344m/s时,100Hz的音频的波长就是3.44m,1000hz(即lkHz)的波长就是34.4cm,而一个20kHz的音频波长为1.7cm。 D 对混响时间 声源停止发声后,声压级衰减到人耳听不到的程度所需要的时间。 D 动态范围 音响设备的最大声压级与可辨最小声压级之差。设备的最大声压级受信号失真、过热或损坏等因素限制,故为系统所能发出的最大不失真声音。声压级的下限取决于环境噪声、热噪声、电噪声等背景条件,故为可以听到的最小声音。动态范围越大,强声音信号就越不会发生过荷失真,就可以保证强声音有足够的震撼力,表现雷电交加等大幅度强烈变化的声音效果时能益发逼真,与此同时,弱信号声音也不会被各种噪声淹没,使纤弱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般来说,高保真音响系统的动态范围应该大于90分贝,太小时还原的音乐力度效果不良,感染力不足。在专业音响系统的调整过程中,音响师在调音时要主意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调音台的的输入增益量不要调的过小,否则微弱的声音会被调音台的设备噪声所淹没。二是压限器的阈值和压缩比的调整要格外慎重,阈值过小和压缩比过大,都会使声音动态压缩严重,故应该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声音的动态损失。另外,在放大电路和音源中也存在动态范围,此时即可分辨的最小信号和可达到的最大不失真信号之差。 导波模式

金属学原理名词解释 江苏大学

1.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能量,即临界晶核形成功 2.晶胚:当温度降到熔点以下时,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结构起伏,即有瞬时存在的有序原子集团,它可能成为均匀形核的“胚芽”或称晶胚 3.临界晶核:半径为临界晶核半径r*=-2γ/ΔGv 4.动态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温度差值,保证凝固速度大于熔化速度的过冷度 5.粗糙界面:指微观上在固液面两相界面高低不平,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地界面 6.光滑界面:指微观上在固液两相界面光滑,固液两相截然分开,固相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 7.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非共晶成分(过/亚共晶)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 8.不平衡共晶:成分小于饱和溶解度的合金,由于结晶时冷速快,结晶过程中,固溶体呈枝晶偏析,其浓度偏离了相图中固相所指浓度,因此合金冷却到固相线时的结晶并未结束,并剩余液相。当合金冷却共晶温度时发生共晶反应,此时形成的共晶组织是不平衡共晶 9.离异共晶:共晶体中α相依附于初生α相生长,将共晶体中另一相β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之间的组织特点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叫做离异共晶 10.上坡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的过程 11.均匀化退火:将产生偏析的铸件加热在低于固相或100C~200C温度范围内长时间保温是源自充分扩散,以获得成分均匀的铸件《扩散退火》 12.反应扩散:伴随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相的扩散《相变扩散》 13.柯肯达尔效应:由扩散系数不同而引起原子对接面移动的现象 14.互扩散: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 15.自扩散:不依赖于浓度梯度,仅有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 16.成分过冷:在合金凝固过程中,液相中溶质的分布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凝固温度,将界面前沿液体中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 17.平衡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两相平衡是固液两相成分之比。即Ko=Cs/CI 18.区域熔炼:利用稳态凝固产生宏观偏析的原理进行金属提炼的办法 19.有效分配系数:Ke=结晶过程中固体在相界处的浓度/此时剩余固体的平均浓度 20.直线法则:二元系统两相平衡共存时,合金成分点与两平衡相的成分点必须位于一条直线上 21.重心法则:处于三相平衡的合金,其成分必位于共轭三角形重心位置 22.连接线:三元系中,两相平衡时自由度为2,温度给定后仅剩一个自由度,即只有一个平衡相的成分独立可变,另一瓶横向成分随之变化,两瓶横向的成分存在着对应关系,连接对应成分点的直线叫连接线 23.单变量线:三元系中,平衡相的成分随温度变化的空间曲线 24.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 25.临界分切应力:滑移系开动所需最小分切应力 26.复滑移:两个或两个以上滑移系同时或交替进行的滑移 27.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的过程 28.双交滑移:交滑移后的位错在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的现象 29.孪生:晶体受力后,以产生孪晶的方式进行的切变过程叫孪生 30.加工硬化:金属经塑性变形,其力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即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 31.形变织构:多晶体形变过程中出现的晶体取向择优的现象 32.动态回复: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回复过程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二.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4)红硬性:指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15)微合金钢: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16)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17)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环境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是指是太阳短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反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度26分。 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连的诸多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富营养化:水体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由于营养盐类不断积聚,引起水体内部物理、化学性状不断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发生相应的演替,并由生物生产力低的状态逐步向生物生产力高的状态过渡的现象。TOC:总有机碳,用以表示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 酸雨: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雨、雪或雾、露、)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过滤式除尘器:利用多孔过滤介质分离捕集气体中固体或液体粒子的净化装置。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莫霍面:地壳下部与地幔分界的面

分贝:是声源功率与基准声功率比值的对数乘以10的数值,用来度量噪声的无量纲单位 BOD:生化需氧量,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分解者:各种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与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 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