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脉 循行路线图文并茂 精炼易记

十四经脉 循行路线图文并茂 精炼易记
十四经脉 循行路线图文并茂 精炼易记

一、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下品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行于手厥阴经与手少阴经的前面,过肘窝沿着前臂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的内侧缘,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内侧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概要】主治喉、胸、肺病,如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痛,喉痛,肩背痛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部(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合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并转折向下进入锁骨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于大肠。

分支:支脉从锁骨窝上行,经过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水沟穴。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痛,齿痛,鼻塞或鼻衄,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

三、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面部分支: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乳中线下行,向下挟脐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内侧支脉:从缺盆分出,沿腹腔内下行

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免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足背上的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及头面部疾病,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口渴,消谷善饥,咽喉肿痛,口眼斜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热病,发狂等。

四、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下中线上,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胸部分支从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另一支脉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

【主治概要】主治肮脏病症,如腹胀,胃脘痛,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肿胀,厥冷等病证。兼治妇科病及前阴病等。

五、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豌豆骨端,进入掌内,沿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志病,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失眠,癫痫,以及昏迷,上臂内侧痛等。

六、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着手臂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会于肩上大椎穴,向下进

入缺盆,络心脏,沿着咽,食管,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穴)。

颊部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行目眦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治概要】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如少腹痛,耳聋,耳鸣,颊肿,项背肩胛部疼痛以及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七、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头顶部支脉: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部。

头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1.5)寸,到达腰部(肾俞穴),入内属膀胱络肾。

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进入腘窝中(委中穴)。

后项的支脉: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挟脊3寸下行到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主治概要】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头痛,目疾及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八、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入脊内(长强穴),属于肾,络膀胱。

其一分支(外行部分),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止舌根部。

肺脏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治概要】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

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如遗精,阳痿,早泄,咳嗽,气喘,水肿,泄泻,便秘,耳鸣,失眠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属心包,向下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外行支脉:沿胸出胁,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肢内侧中线,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劳宫穴),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穴)。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治概要】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手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十、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向上出于第4、5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穿膈,属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上走颈部,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部,再屈曲而下行至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治概要】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部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如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目赤,咽喉痛以及耳后,肩臂部外侧疼痛等。

十一、足少阳胆经

【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穴),再下行至耳后(完骨穴),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

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标,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环跳处,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外后的毫毛处(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治概要】主治头、耳、目、咽喉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寒热交作,头痛,颌痛,目外眦痛,以及胸、胁、股、下肢外侧疼痛等。

十二、足厥阴肝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趾甲外后的毫毛处(大敦),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部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脏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主治概要】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诸病,如头痛,胁痛,呃逆,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疼痛等。

十三、督脉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

【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十四、任脉

【经脉循行】1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2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再上行经承浆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胃经),联系于目。

【主治概要】主治胸、腹、头面的局部病证。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八脉交会穴

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图文并茂,精炼易记

一、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下品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行于手厥阴经与手少阴经的前面,过肘窝沿着前臂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的内侧缘,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内侧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概要】主治喉、胸、肺病,如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痛,喉痛,肩背痛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部(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合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并转折向下进入锁骨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于大肠。 分支:支脉从锁骨窝上行,经过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水沟穴。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痛,齿痛,鼻塞或鼻衄,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 三、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面部分支: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乳中线下行,向下挟脐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内侧支脉:从缺盆分出,沿腹腔内下行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一、手太阴肺经 1、经脉概述肺经——在体内属肺络大肠 手太阴——从胸走手。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在胸部接足厥阴肝经,在手端交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 2、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3、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概述 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 从手走头,分布在上肢外侧的前缘,接肺经于手指端,交胃经于鼻翼旁. 2、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概述 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足阳明—从头走足。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 2、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3、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1 四、足太阴脾经 1、经脉概述 脾经—在体内属脾,络胃 足太阴—从足走腹胸。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的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前行下肢内侧正中),在足大趾端接足阳明胃经,在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2、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3、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手少阴心经 1、经脉概述 心经—在体内属心,络小肠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及部位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及部位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术,中医讲究人体是由许多种经脉和穴位组成的,中医在治疗许多疾病时都需要打通经脉,找准穴位,然后采用适当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可能对于有关手太阴肺经不太了解,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及部位吧。 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 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上接足厥阴肝经于肺内,下接手阳明大肠经于食指。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中医学考研之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及分支: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医学|教育网整|理,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3.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十二经络循行图,脾与胃相表里

十二经络循行图,脾与胃相表里 十二经络循行图,脾与胃相表里3、足太阴脾经(循行)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病候】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吃后即呕,胃脘痛,腹胀,喜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本经腧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脾之大络:实证,全身都痛;虚证,各关节弛缓乏力。【本经穴】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

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交会穴】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级(任脉)。 4、足阳明胃经(循行)①起始于鼻旁(会迎香),②交会鼻根頞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③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颈部一支:⑤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⑥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⑦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腕),散络于脾。⑧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内行一支: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⑾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小腿部一支:⑿从

经络循行交接规律与路线

十二(十四)经脉循行=起始、终端路线二 与交接规律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起始一终端):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胃口,过隔属肺脏,从“肺系” 喉、肺交联处横行岀来(中府),上行锁骨下(云门),向外下沿前臂内侧前下行肘窝中(尺泽),沿小臂内侧前缘入寸口(太渊), 沿鱼际边缘岀拇指内侧端(少商)。 注: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疼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证。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上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桡突内陷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共11 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起一终端):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桡侧向上过一、二掌骨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邙日溪)处,沿前臂前方致肘外侧(曲池)处,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缺盆)处,络肺、过膈属大

肠。 注:支脉、从缺盆分支上走颈部,过面頰入下龈(故:大肠经火下齿疼痛), 回绕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部在鼻孔两侧(迎香)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 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症。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 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完整版)经络循行方向歌

经络循行方向歌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 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 曾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手阴归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复温溜,上廉下 三里长, 廉 手 曲池肘髎 五里近,臂臑 手 肩髃巨骨当, 禾髎接,鼻旁天鼎扶突 口 五分是迎香。 足阳明胃经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连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又次内庭历兑穴,大趾次趾之端中。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经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咸,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 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存。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数, 腕骨阳谷养老强,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结天宗,臑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巧与天容偶, 锐骨之尖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内眦陷中取, 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等半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后,天柱后际大筋旁, 第一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 俞 心 五督俞六膈俞七,九肝俞俞 十胆俞仔细寻, 十一脾俞十二胃俞,十三三焦 十四肾俞, 俞 十五气海俞大肠俞十六,七

十四经络循行原文(附图)

*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经络循行原文及腧穴定位--十四经版

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定位 中府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l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定位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二间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前桡侧凹陷中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l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肩髃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给各位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

针灸穴位图一 针灸穴位图

二 针灸穴位图三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 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 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 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 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 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 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 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 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 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 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 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 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 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十四经络循行原文及病候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近,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掌后横纹跳,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拇指根外角,经穴十一左右同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商阳食指外测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量,温溜腕上五寸取,下廉腕上八寸相,上廉腕上九寸穴,腕上十寸三里量,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髃肩峰举

(完整版)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颊,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循外踝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经络循行及歌诀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中医人必备:十四经络走向图,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四经络走向图,此文不看太可惜! 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经络,首先就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四经的循行路线及经脉在体腔内外循行和气血输注部位的特定 结构,以《黄帝内经》等典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所联系的解剖部位及临床总结为基础,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赶紧看正文吧!传统经络循行路线分为体腔和体表两部分,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是在体表循行路线上。在体腔,经络缝隙由胸腔、腹腔和脏腑表面的浆膜缝隙构成,在体表肢体,则是由皮、肉、脉、筋、骨之间的筋膜间隙构成。下面我们分析十四经经络结构时按照体腔内路线和体表路线分别表述。 1.《灵枢·经脉》原文三国后宫新玩法,美女任你选广告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1)体内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脾胃中焦之间的腹膜间隙,向下联络大肠,返回向上循着胃的上口(贲门),向上穿过横膈裂孔,联属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隙。在与肺相连的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的胸膜腔隙横行从腋下出于体表。展开剩余93%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

行于肱二头肌桡侧与肱肌、喙肱肌之间的肌肉缝隙处,行于手少阴、手厥阴之前,下行肘中;(前臂部)沿着桡骨下缘的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腕后寸口;(手掌部)沿着大鱼际与第一掌骨之间的缝隙到大指桡侧指甲角。其支脉:从腕后分出,沿拇、食指之间的缝隙到食指桡侧指甲角。(图1)1.《灵枢·经脉》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1)体表循行缝隙:手阳明大肠经,(手掌部)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循食指桡侧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到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间隙;(前臂部)循桡骨桡侧缘肱桡肌与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的缝隙,进入肱骨外上髁桡侧的间隙;(上臂部)肱肌、喙肱肌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的缝隙,上行到肩部三角肌肌束与中部肌束之间的间隙,与颈椎部位的大椎穴交会后,向前下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循行。(图2)图2 手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2)体内循行路线:联络肺部胸膜间隙,穿过膈肌的裂隙,向下联属大肠部位的腹膜间隙。(3)支脉体表循行缝隙:(头颈部)从锁骨上窝处分出,向上行于颊肌的缝隙间,进入下牙龈与牙床缝隙间。沿口唇内绕口一圈,

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

经典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1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总规律,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及头面、躯干。 2、分布于四肢的规律,是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三个区线。其中手足阳经为阳明在 、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特殊性,就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 前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手阳经手阴经足阳经阴经(分布图)。 3、躯干的分布规律 (1)胸腹部:共4条经,七条脉 前正中线-任脉 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0.5寸 胃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 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6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 (2)腰背部:共2条经,5条脉 督脉-位于后正中线 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 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3)胁肋部:共2条经,2条脉 肝胆经循胁肋 4、颈部的分布规律 从前正中线到后正中线依次为:任脉,足手(阳明胃、大肠)、足手(少阳胆、三焦)、手足(太阳小肠 、膀胱),督脉。 5、面部的分布规律 前部、前额:手足阳明经 侧部、侧头:手足少阳经

后部、后头:手足太阳经 顶部、巅顶:督脉、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 即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 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因十二经脉之气的走向特点: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上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 足至腹胸。 从而形成了: 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未端交接 2、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 3、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大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再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一)手太阴肺经(四)足太阴脾经 太阴肺起乳上缘,横胸出腋厥少前,太阴脾起足大趾,踝上八寸交厥阴,过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股内前缘入腹中,腹四胸六季胁止。 (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 阳明大肠起商阳,臂肘臑肩外前量,阳明胃起目下眶,入齿环唇交承浆,入缺上颈贯颊行,环唇挟鼻终迎香。颌颊耳前入发际,颈缺乳中挟脐旁,臑nao(闹):上肢上臂。腿前外侧直下行,止足次趾外侧端。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①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

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十四经脉循行、穴位歌诀及其它相

十四经脉循行、穴位歌诀及其它相关歌诀 【壹】十四经脉循行及穴位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中府→沿上肢内侧前行,经肘窝、寸口、鱼际→少商。 2、交接:列缺分出→商阳。 3、体内:起于中焦(胃脘部),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至喉。 (二)歌诀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 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一行接列缺。 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商阳→上肢外侧前行(曲池)→肩峰前缘→向后至大椎→向前下行入缺盆。分支上行→前颈部→至面颊交于水沟→对侧鼻翼旁(迎香)。 2、交接:迎香→交胃经。 3、体内:从缺盆下入胸腹,联络肺脏、下膈入属大肠,属大肠,络肺。 (二)歌诀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祥。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起于迎香,夹鼻上行→目内眦→颌面部→前颈部→胸(经乳头纵行线)→腹(脐旁2寸纵行线)→下肢外侧前缘→厉兑。 2、交接:由足背冲阳穴→进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阳脾经相接。 3、体内:下行支→下颌部→沿喉咙→锁骨上窝(缺盆)→横膈,属于胃,络脾。 (二)歌诀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行。 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存。 膺窗乳中连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成。 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穴。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又次内庭历兑穴,大趾次趾尖端终。

四、足太阴脾经 (一) 经脉循行 1、体表:隐白→足背内侧→内踝前→下肢内侧中前行(内踝上8寸处交叉到肝经前面)→腹(脐旁4寸纵线)→胸(乳头外2寸纵线)→大包。 2、体内:属脾络胃,上行连舌本,散舌下。 3、交接: 支脉从胃别出→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二)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五手少阴心经 (一) 经脉循行 ⒈体表:出腋下(极泉) →上肢内侧后行→少冲。 ⒉交接:小指桡侧端(少冲) →小指尺侧端(少泽)。 ⒊体内:起于心中,下络小肠。 (二)歌诀 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穴,神门少府少冲寻。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 经脉循行 ⒈体表:少泽→上肢外侧后行→绕肩胛→交会于大椎→向前入缺盆进体腔一条分支从缺盆上来→侧颈部→头(颧耳部)目外眦→退回耳中 ⒉交接:另一分支从面颊分出—目内眦(睛明)—交足太阳膀胱经。 ⒊体内:支脉向下入缺盆—络心—属小肠。 (二)歌诀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数。 腕骨阳谷养老穴,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恒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及与天容偶。 锐骨之间是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⒈体表:睛明→上达额顶→项后→脊柱旁1.5、3寸两纵线→下肢外侧后缘→合于委中→足外踝后→至阴。 ⒉交接: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⒊体内:从脊边进入内脏,属膀胱,络肾,联系脑、骶。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特定穴歌

手三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足三阴: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手三阳: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足三阳: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