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11中学校长李希贵教育思想概述

北京第11中学校长李希贵教育思想概述
北京第11中学校长李希贵教育思想概述

北京第11中学校长李希贵教育思想概述

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是确保人才成长质量的前提。比如:北京11中学

一、明确育人目标:致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因此我校注重下面素养的养成:

1、勇于担当。胸怀天下,具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于担当责任,自觉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为朋友排忧解难。自觉奉献社会,主动服务他人。志远行近,既胸怀天下,又脚踏实地,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能力。

2、诚实守信。坦诚待人,信守承诺。

3、尊重他人。尊敬家人、老师、长者,与同学友善相处,学会用谦恭态度与人交往。

4、拥有感恩之心。懂得随时回报他人,并以感恩的态度回报社会。

5、克己让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健全的对话人格;坚持平等对话,学会换位思考,具有协商与妥协的能力。

6、领袖气质与谦虚的品格。独立思考,具有自己的想法,谦虚而有韧性,质朴而无畏,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挫折,勇于责已,归功他人。乐于参与,善于决策。

7、重视学术成就,具有踏踏实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注意研究学习规律,追求育好的学习成绩。

8、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在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每一位同学都要掌握一项娴熟的体育技能与艺术技能,并形成习惯。将学生培养成为“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合格公民。

二、让育人目标入脑入心。通过各种活动与平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三、育人目标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相互支撑。

四、育人目标与学校各个关键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李希贵教育思想

李希贵:有思想的人生从读书开始 钟宇 李希贵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有思想的人生是从读书开始的,因为我真正的学习生活从读书开始,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从读书开始。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读书让人有思想 李希贵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也培养儿子。他的儿子在学习阶段,语文成绩一直十分优秀。李希贵十分注重培养儿子的阅读能力。“他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能提高他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儿子读初一时,李希贵让他写下“你最喜欢的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认为,读书不只是长知识、学谋略,更多的是跳出书本,形成一种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读书让人有思想。 要有思想地读书 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顾问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 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 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他对小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他们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 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李希贵说,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一种意识,就是要有思想地读书,不能有什么就读什么,更不能…尽信书?”。 要有思想地教语文 李希贵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新扩建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读书,或者把图书馆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李希贵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主要观点 把人民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辑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学习借鉴。 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的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已去学习。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语文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

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 对于文章,老师的指点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对学生太危险。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读完400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成年人。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族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_ (9)

人民教育2011.21 REN MIN JIAO YU SHI DIAN 视点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⑨ ●国家督学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读者热线:(010)82296705 电子信箱:Lif@edumail.com.cn 教育的崇高,教师的神圣,我们已经说了若干,而且还可以继续说出许多。但是,如果教育不能创造一个令人欢畅的氛围,再好的良苦用心也会大打折扣;尽管教师自古就是一个被认为值得尊崇的职业,但如果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再好的铺路石上也没有学生踏入。回忆自己30年教育生涯里与学生的风风雨雨,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学其实首先是关系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话,幸好被我初入职时看到了。他说,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我想把这句话说得再严重一些,不要说讨厌学生,就是你处在一个中庸的状态,既不讨厌也不喜欢学生,教育也有可能要结束。 后来,我又看到了一本对我影响至深的书,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的代表作《人性的弱点》。在书中,卡耐基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使人喜欢你。他的这个命题让我认为,《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一本管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教育学著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也许有些出人意料。过去我们讲“师德”,基本上是用全部精力去研究教师应该怎样为人师表、蜡炬成灰。我们有点固执地认为,只要我爱你了,你就会喜欢我。岂不知,一旦我们的爱承载了过多的使命,带着另外的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从中“嗅”出别样的味道。真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常常拒绝带有“异味”的东西。 在我们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里,有一章是专门谈师生关系的。其中一条明确提出,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这样一来,老师们心上的压力可能更大。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我们一直不太愿意承认“关系”的重要性,还经常把“关系”当作贬义词,因为我们觉得,“讲究关系”和“没有原则”似乎可以画上等号。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关系”的研究,也影响了我们以关系学的原则去提升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如果我们能正视“关系”,设定关系学中的一些底线,坚守一些关系学的基本原则,关系学其实是一门健康 的学问。 像与教育有关的关系学,就是操作性很强的行为关系学。老师和风细雨的声音,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尽快记住所有学生名字的技巧,特别注意倾听,等等,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认可这门学问,敢于将关系学放到师范专业的课程里,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里,甚至放到学校招收新教师的考查里,教育也许会变得更美好和更顺畅。 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换句话说,只有当学生认为他和你关系很好的时候,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 有一天,一位学业成绩不佳但喜欢画画的学生很自豪地告诉我,今天他被美术老师“踹”了两脚。他那兴奋的神态,令我好生奇怪。细究之后才知道,那位令他崇敬、叫他折服的美术老师对他取得的进步实在是按捺不住、无从表达了,只好以这样一种颇有点别致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奖赏。这种越“踹”越近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我们必须加一个“不可盲目效仿”的温馨提示,理由就是如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谁来判定师生关系的质量 15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7日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九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共同成长。P4 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駤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P5 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形象就会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回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第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即使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劳,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帮助、欣赏在校园灿烂,能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着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P7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样,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这种学习生态必然的基本特征。P9 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心也会留下许多创伤。——弗洛伊德 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了,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P14

感悟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

感悟优秀校长的管理智 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感悟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读《中国着名校长的管理奇迹》有感 [ 2009-1-29 13:11:00 | By: 梦中得法 ]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在认真阅读了《中国着名校长的管理奇迹——中国着名校长管理智慧经典解读》一书后,我们深深感到:要想把学校管理好,校长首先要努力成为优秀的校长。优秀的校长必须是出色的管理者、优秀的规划师和坚守信念的革新家;优秀的校长必须具有极强的事业心,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把校长的工作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优秀的校长必须是潜心的研究者,具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回味着校长们的教育思想、管理智慧,研读着校长们所创造的教育经典、管理奇迹,我们的内心激情涌动,感动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激励,是振奋。反复咀嚼,细细揣摩,我们以为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坚守以下几个宗旨,追求智慧的、有效的、卓越的管理。 一、理念就是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成功的学校,一定要具备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思路决定出路。先进的理念就是学校的灵魂,倘若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就等于没有灵魂。 洋思中学的蔡和森校长坚持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理念,这是蔡校长对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提炼和感悟。多年来,他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这一理想与信念,把洋思中学作为实现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试验田”,把只有“三流硬件”、“三流师资”和“三流学生”的学校办成了“中国名校”。 翔宇教育集团的卢志文校长确定了“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宗旨,以“现代学校的硬件设施、示范学校的办学质量、平民接受的收费标准”,培养学生成为“徳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给自己定一个最高目标,并义无反顾、倾尽全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她提出了“全面实施人大附中素质教育工程”,创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铜山县大许实验小学解玲兰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 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 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 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 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 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 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 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 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 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 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 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 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 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 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 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 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 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 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 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 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创建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文章来源: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新闻中心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家大讲堂特邀主讲嘉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李希贵,男,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曾经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 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

记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把“伟大”写入学校愿景,令人十分震撼,据我所知,全国很少有中小学这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概念?这样的目标定位与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否冲突? 李希贵:有人说,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达到品德崇高、才识卓越这样一个伟大的境界,的确并非易事。但是,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经过学校骨干会议、教代会反复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仍然感到自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这主要是因为十一学校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关于伟大,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段话,有些人生而伟大,有些人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有些人却是被迫伟大。十一学校似乎兼而有之。生而伟大是因为这所学校建校之初所担负的使命。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通过奋斗而成就伟大的典范,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首任校长林月琴女士在建校初期,争取各方支持,整合许多资源,将学校办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解除了朝鲜战场上将领们的后顾之忧;我的前任李金初先生在担任校长2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民办体制改革,一系列的破冰之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应该说,十一学校有着伟大的奋斗史。 说到被迫伟大,局外人似乎以为是调侃,其实,身处十一学校的氛围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今天别无选择,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让十一学校继续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还希望把学校办得令人尊敬,我们甚至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教书育人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如果我们教育者自身没有道德底线,就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力量。我们将“受人尊敬”写入学校愿景,既是我们的崇高追求,也是对我们的道德约束。十一学校原系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许多老校友经常说,我们出身名门,应该有大家风范。既然要“受人尊敬”,那么学校的任何教育举措都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既然要“有大家风范”,那就要摆脱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零碎琐事,有大思路,有大视野,有大战略,有大举措,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

浅谈语文备课组的建设

加强团队合作,抓好四个中心 ——浅谈语文备课组的建设 邱展能 备课组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管理单位 关于备课组的重要性,我想引用《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中的一段话:“学校宏观教学管理可以有许多,但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还是要依靠备课组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学目标如何确立,重点、难点是否明确,教学起点到底在哪里……离开了具体的进度、内容、学情,任何教学理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备课组里下功夫,让教学专家产生在备课组,让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辐射到所有课堂,我们的教学效益就会大不一样。” 备课组和班级一样,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单位。李希贵还告诉我们:“管理学上有一个划小管理单位的策略,军事领域里有一个小分队作战的理论。在学校里,关注最基本的管理单位——班级和备课组至关重要,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也是最为高效的管理策略。” 备课组的失位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失序 我县许多农村初中,只有教研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备课组。教研组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只是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降低了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含金量”。 备课组的失位导致各种教学乱象的产生: 教学进度不统一。 教学目标各自定。 上课不备课,照本宣科,信口开河。 先上课再备课,应付检查,照抄照搬。 教师差距导致学生成绩分化,有失公平。 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地提高, 高效课堂缺少基础性的支撑,推进乏力。 备课组的四个中心工作 一、以钻研教材为中心,开发系列化教学资源。 二、以有效教学为中心,落实常态化集体备课。 三、以破解问题为中心,开展微型化校本教研。 四、以操作规范为中心,构建特色化教学范式。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2019年2月26日,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莅临“青岛教育大讲坛”,以“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为题,以自己40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为佐,令岛城数千名教育管理者饱享一席教育思想的“饕餮盛宴”。 1、全面理解新时代育人目标 李希贵说,新一代的需求并非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的,而是从看重顶层,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自我实现已经不再是顶峰。能不能自我实现之后,进一步超越自我,打破自己,把自己清零,重新开始,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的挑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对未来的认识、对未来教育的判断,全世界各个国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趋向一致。 如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正中央,把充满自信的人、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放在中间。 美国“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也把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放在正中央,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放在中间。《201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从1978年开始至今第一次使用了“学习”为标题,题为“学习,实现教育的承诺”,以此把学习作为主线,对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构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让教育发生在最佳环节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学校有很多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支持人员,如自习管理、常规管理、小学段管理等,为其提供帮助、提供服务的。这些

支持人员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产生服务和被评价的关系,支持人员服务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评价他们的服务质量,北京十一学校将其称为“内部客户”。 学校还设有研发平台,由咨询师、教育顾问等组成,提供大量教育策略、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每一位老师提供“弹药”,比如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好招;遇到抑郁的孩子怎么教育……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使用研发中心的产品,对其研发的产品进行评价。 如此,将教育力量全部集中到责任中心,他们之间既有“客户”又有“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互动、运行的机制,产生教育效益。 3、以系统思维寻求系统解决方案 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脱离不了“教”?李希贵说,是因为在坐标之中没有选对位置。在纵坐标也就是认知的复杂性这个维度上,大部分课堂陷入了第一级“回忆与再现”知识,到不了到第二级“技能与概念”。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层级上,所以其对应的横坐标也就是学生自主性同样处于低层级。 真正要达到“学”的层级,课堂必须在第三个层级“问题解决与应用”和第四个层级“思维迁移与创造”中展开学习任务,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相对比较大,横坐标上学生的自主性也比较高,就会走到比较高的层级,这才是一个理想状态。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校从第一级到第四级设计每个星期、每一个单元,包括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以第三级为例,学习任务可以是使用逻辑图展示三个主题的异同;设计一份问卷并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制作流程图展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读懂十一学校的十个关键词 作者:吴田田 盘点今年的教育界,最受瞩目的学校莫过于北京十一学校。 自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发布会,介绍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开始,中央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和各大门户网站连续展开了一系列对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报道。密集的宣传使十一学校迅速闻名全国,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一时间慕名“取经者”络绎不绝。 正面报道之外,对十一学校的质疑声也甚嚣尘上,其中以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魏忠的六篇《质疑十一学校模式》为代表,由此展开了一场有关十一学校模式的大讨论。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长期的跟踪和细致的研究,整合数据和信息,本刊试图拨开重重迷雾,解开与十一学校有关的疑问。 1.适合: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打开北京十一学校的网站,“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两句话滚动出现,抓人眼球,彰显“十一人”的教育追求。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这是李希贵的新学校宣言。 除了秉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十一学校还创造出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教育机制,把大量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李希贵提到,中国加入WTO时,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这给了他启发: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是可以认定为教育的服务对象的。如今,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由此,十一学校的教育创新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职业规划:梦想从这里出发 李希贵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他认为,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要从职业规划着手。建立学生咨询中心,系统设计并认真实施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就是十一学校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做法。 学校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1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①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校长室在哪里? 曾经在一些学校的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校长室在哪里”的调查,结果令人意外,也叫人遗憾。80%以上的学生或说不知道或曰不清楚。 如果对该项调查不以为然的话,我们可以找出诸多理由,譬如学校规模太大,校长工作太忙,来说明这个调查结果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我们把校长仅仅当作一个行政官员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为校长开脱:校长面对的是教师,与学生打交道应该是教师的本分,如此说来,这个调查结果也就十分自然、不足为奇。可是,如果我们把校长的职责再梳理一遍,仍然不得不把“教育”这个字眼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尽管在当下做一名校长有诸多难处,内部的困惑和外部的干扰也可能层出不穷,但是,理过千头万绪之后,我们仍然无法回避“教育”这项最根本的职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孩子心中已经没有太多的迷信和权威,但是,校长在一所学校中对孩子们的影响力还是不可低估的。校长的爱憎好恶,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爱憎好恶;校长的言行举止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每每在关键时刻,校长到底在想些什么?面对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校长是如何的脸色?走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时,校长又是怎样的眼神?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学生人生历程中的绊脚石。身为校长,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在教育中小心翼翼而又大显身手,是一件恪守本分、责无旁贷的责任。 2011年,我们去美国纽约市的斯蒂文森中学考察,发现该校的校长极力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在带我们考察学校的两个小时里,他一箭双雕,表面上是带我们参观学校,实际是在进行着他的走动管理,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不断地创造与学生接触、互动的机会。在教室里,他不时参与到师生的课堂讨论中,如果因为时间所限不能深度参与,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开个适度的玩笑也是他的特长。在走廊里遇到脸色忧郁的孩子,他也要驻足停下来,与之交谈几句。当然,收走在扶梯上丢下的学生手机,抽查学生的橱子,没收学生的扑克,作为一位“公平的仲裁者”,他也是毫不含糊的。最后,校长告诉我们,11点到12点的一个小时,是他雷打不动、接待老师和学生的时间,这个时间谁也别想让他离开办公室,他必须随时等待不期而至的或预约好的老师和学生们。 这位校长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何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中,仍然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不缺位,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施展影响,扩大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当是目前许多校长面临的一大挑战。 说实话,我们对校长有着太多的期待,于是校长的责任和压力也似乎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但是,校长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位管理者,单就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来说,他还应该首先是一位首席教育官。 首席教育官影响到的,往往是学生的精神与梦想。回顾教育家张伯苓,其实我们已记不得他在人、财、物方面如何管理学校,也想不起他是如何与社会各方周旋以保护南开的利益,但是,他所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其实也是南开的灵魂)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甚或整个中华民族。校长室该在哪里,校长该如何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值得我们三思。 关注最基本的管理单位 学校最重要的单位在哪里?

小学校长管理策略的有效研究

小学校长管理策略的有效研究 一、转变管理理念, 提高自身素养 由于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因此, 学校的管理策略要有一定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转变, 因此, 校长必须要与时俱进,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导下, 以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身心状况为基础, 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管理之路。当然, 要想创设科学的管理策略, 校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改变观念, 提升自身的素养。同时, 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 作为决策者、管理者, 必须立足于大局, 全面地思考问题, 深入了解师生的具体情况, 在经过反复地探索、发现和验证之后, 最终确立最适合学校的管理策略。除此之外, 校长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顺应国家教育政策, 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然而, 学校管理方式的改进, 仅仅依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行的, 为了少走弯路, 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 除了校长在内的领导班子之外, 还要了解教师等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取其精华, 听取有效的意见, 以确保决策内容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众人的要求。 比如, 我在管理学校时, 会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 走进教师当中, 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交流,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为教师考虑, 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想法, 从而改进自身的管理理念。同时, 我还会深入一线的教学, 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 在第一线听课、评课, 和教师共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 与教师同甘共苦。在听课的过程中, 我还会注意学生的情况, 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 大幅度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改进了教学模式, 强化了对教师的管理。 二、建立科学体制, 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在采用科层化的管理制度。在科层化的管理制度下, 每个人都要对上级负责, 最终对校长负责, 它虽然明确了每个人的职责, 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 这种只对上级负责的模式, 过分强调了上下级关系, 忽略了领导层与教师之间平等的沟通, 长此以往, 就会阻碍校长对学校的全面管理。因此, 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 就要加强与各阶层之间平等的交流,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拉近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成为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除了内部的管理制度之外, 还要确立有效的教学制度和监督制度, 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以及师生的反馈, 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同时, 为了帮助教师有效地备课, 提高教案的质量, 我会安排各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其次, 我还会通过优化三主教学来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实现导和学的结合, 师生互助,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次, 我也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班级和自身的优势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从而更深层次地契合学生的发展状态, 提高教学质量。最后,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还会制定考核制度, 从而充分掌握教学实际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地管理计划。 三、加强教师管理, 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 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的特点和优势, 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 让教师发挥所

李希贵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改后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要,而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以下是北京名校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演讲,详细讲述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 李振村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李振村 经营管理 10-21 0943 : 理想的学校应该这样:学生自由呼吸,得到自我教育、自我锻造;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引领学生快乐前行。《学生第一》因为展现了这种学生自由生长、师生共同追求理想的教育图景,从而显得异常可贵,令人钦佩。 探寻“学生第一”背后的秘密 古今中外的农夫田园耕作,流程几近雷同:疏松土壤、播撒种子、浇水施肥,然后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庄稼自己破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因为所有农夫都明白,庄稼只能自己生长,再聪明、再有本事的人也没有办法代替庄稼生长——拔苗助长的倒是有那么一位,不过留下了千古笑柄。 这简单至极的庄稼种植理念其实蕴含了生命发展的大道理:所有的生命都只能自己成长而无法由他人代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可是,审视当下中国的教育,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化气息:从课程到教学都有进入标准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被预设的流程牢牢控制,鲜活的生命在“被成长”中苦苦挣扎。于是,营造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环境,努力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造、自我成长,已经成了众多教育有识之士的执著追求。 拜读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新著《学生第一》,令人惊喜不已,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间,我们能够深切领略生命成长的动人景象。 学生自由地展示风采 校长和老师们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宽广的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 一所名校,外事活动总是比较频繁。承担外事活动的,大多是学校领导。但是,在十一学校,“接待客人”被精心开发成一门特色课程,“十一学生大使团”应运而生。学生们以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校书店、广告公司、咖啡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体育器械招投标、食堂饭菜质量评测……这些岗位和工作的主角,全部是学生!学校不定期通过“校园机会榜”把凡是适于学生来做的事务,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承办者。于是,学生拥有了一个又一个课堂之外的展示舞台,校园里增加了一门又一门崭新的职业体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

(摘自人民教育2011年10期P13-15)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2)(国家督学、北京十一中校长)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曾经听过一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复习课,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任务是让每一个小组用5分钟时间,共同完成本章内容的知识梳理并绘制知识结构网络图,以方便他们日后的理解与记忆。 我发现,5分钟过去了,8分钟也过去了,但没有一个小组能完成老师的任务,甚至接近一半的小组真正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因为,他们的思想尚未统一,小组每个成员都各执己见,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梳理和归纳。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每一位同学的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都千差万别,他们关于抗日战争结构图和知识树的绘制方法也必然有着诸多个性化的思考,让一个小组四位同学去绘制一模一样的东西,既不符合他们各自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以后他们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我们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选错了。 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将绘制结构图的任务交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研究教材、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去建构符合自己特点的图系。在每一位同学的独立思考、反复揣摩和精心设计下,最终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知识结构图系,这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当然,到这一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享展示,取长补短,让同学们丰富、完善,或修正自己的图表。 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经与一位讲课十分精彩的老师谈心,他向我坦露了他对自己两节课的反思。他谈道,一节课上,他以自己早已习惯的讲授法为主,效率和效果都达到了最佳,且学生喜欢;但同样内容的另一节课,他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却屡屡受挫,不仅课堂平淡无味,而且连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说实在话,因为有过同样的教学体验,我十分理解这位老师的心情。当老师在讲台上酣畅淋漓地讲授时,当老师面对讲台下那些聚精会神甚至如痴如醉的脸庞时,讲课的确是一件叫人非常享受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孩子最终要离开课堂,当他们踏进社会后,就没有人给他们讲课了,所以我们应该及早帮助他们准备好相应的除了听之外的其他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诸多方法,但帮助学生选择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动手做与亲身体验肯定是一种既受学生欢迎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时也需慎之又慎。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老师讲的是伟大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那是一首明白如话的诗作,内涵挖掘要凭借学生的想象。可是,老师却要大部分同学体验一把躺在床上的感觉,让接近一半的同学爬到课桌上躺下,本来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变得滑稽可笑。这里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老师没有选择到适合的学习方式。 毕竟,再好的形式也要与相应的内容匹配才好。 说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明白我为什么一直不赞成用一种教学模式统率全校课堂:每一个学科是如此不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着如此独特的内涵,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品格、气质和教学经验……诸多不同,怎能用一个相同的教学模式去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和个性各异的学生?

学习李希贵教育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李希贵教育经验心得体会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 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