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 滋味说

钟嵘 滋味说
钟嵘 滋味说

论滋味说

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文体,用来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记录诗人故实,对于推进中国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详细论述了五言诗的创作和相关理论,其文学理论批评内涵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媲美。对此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作过分析:“《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留别也”。

《诗品》与《文心雕龙》,是齐、梁时代文艺评论界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兼论诗文,其中的接受理论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讨论主体条件、审美条件和审美功能等;《诗品》则专论五言而不提文章书中的主要观点,针对五言诗当时的诗风而发,侧重于“文学接受的实际运作”①。钟嵘偏重于实际运作的文学接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滋味”说。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内容的重要内容之一”②,滋味说则是一个系统性理论性的直接源头,对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说”和“味外之味”,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审美批评的重要内容。欲要探究“滋味”说的主要内涵,首先要对“味”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范畴的起源做一番梳理。

一位西方人曾将日本菜和中国菜作以对比,提出“日本菜似乎只是为眼睛而做,中国菜却是为舌头而做”,的确,作为饮食大国,中国人不但讲究吃的种类,而且对舌头所能感受到的滋味也格外重视。不仅如此,中国人也极善于用“味”来欣赏文艺,任何能带来独特审美感受的文学类型,都可以用“味来评价”,似乎“味”已经成为最普通的日常审美标准。真正探寻“味”作为文学艺术美感作用的意义,起源深远。

早在先秦时代,“味”这一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并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被用于思想文化领域,而是指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生理感受。如《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也有《国语·郑语》也说“五味以调口。”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在口味的本义上使用“味”的概念。后来,人们才逐渐在各种文艺领域使用这些概念,如《论语·述而》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为斯也!”孔子用“味”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触,听着韶乐竟然三个月都想不起肉的味道,这是从音乐中满足了精神世界,便弱化了物质需求,也将“味”从普通的胜利感受层面分离出来,为其赋予了一种更高雅的含义。用“味”解释音乐、文章、言语所带来非凡体验的情况一直处于发展中,其

根本意义直到汉代也没有得到改变。魏晋六朝时代,思想呈多元化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大大动摇,文学进入一个“自觉时代”,诗歌创作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得到了很多创新,“诗味”的理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正式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当然这主要得益于陆机《文赋》第一次用“味”来说明诗歌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化了陆机的原则,大量运用“味”的概念,如“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吟咏滋味,流于字句”、“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等都用借助“味”的体验来解释文章的奇妙之处,只是刘勰的理论只注意到“味”的审美性质,并没有将“味”作为集中的对象来划入某一范畴深刻探讨。直到钟嵘的《诗品》横空出世,“味”才被作为一个审美标准和鉴赏原则被推向纯文艺美学的神坛,成为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顾名思义,“魏晋风度的概念里有两个内容,一是风情,一是气度”③,风情和气度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模式的复制和模仿,它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识和精神内涵在心灵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不同流俗的处事作文方式。钟嵘的《诗品》和其中所提倡的“滋味”说正产生于这样的时代,魏晋风度之美的传播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对于钟嵘撰写《诗品》、阐发“滋味”说的原因,多数人用反对缺乏诗味而广为流行的玄言诗,提倡“具有建安风力且富有诗歌滋味”的五言诗来解释④,即《诗品序》中所阐发的“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尽管钟嵘选择用“滋味”说来反抗当时的不良诗风、发扬优良诗风,但是蕴涵在“滋味”说中也是“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感觉,是文学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发生的一种相生相惜、相激相荡、相互应和的审美效应。文学作品中是否有“滋味”,影响着审美标准的升降,钟嵘想要做的,是比刘勰更彻底地排斥义理的内容,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原先的评论制度,建立以“滋味”说为依据的新的审美体系。

有人认为,“钟嵘的滋味是由慷慨悲愤的抒情,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瑰丽的文采所构成的”⑤。这里所说的内容和创作者息息相关,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阐释诗歌的内涵,与鉴赏者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是忽视了受众,只关注创作者情绪和情感的重要表现,对“滋味”的解释并不全面。在中国美学史上,“味”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范畴⑥。作为名词的“味”是人的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一种触动性快感,而这种快感的获得又必须通过饮食上的某种方式获得,所以作为动词的“味”指获取“味”的过程,这样便可以将“滋味”说的价值延伸为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也是作者思想的外化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

体验两重意义。这样的分割只是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滋味”说,不管是动词还是名词性解释,“滋味”的意义在根源上又是统一的,即从具有审美属性和审美特征的作品中进行审美活动,以获取审美感受和审美效应,达到“玩味”和“品味”的效果,然后进一步进行审美赏析和创新性审美,形成新的认识和观点,这样,“味”就作为中介,使审美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滋味”说的内在特征是呈现动态性,创作者和鉴赏者更加主动地深入探寻其中的道理。

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是其对五言诗的基本性质认识,即“吟咏情性”,要求诗歌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诗人感情,即作者作诗写文要注重题材的来源,也就是对“气之动人,物之感人”的进一步要求,具体的创作范例是满足“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等要求,用最真实的场景直接获取感悟,将自身心境中的“滋味”用文学作品表达出来,这是对创作者的要求。对于鉴赏者而言,则是用“直寻”的办法获取生命体验,达到与创作者的共鸣,获取作品本身的“滋味”和自身的“滋味”,使对作品的理解有延伸和深入的价值。

“滋味”说之所以能成为《诗品》中接受诗学的重要部分,是因为作者将读者纳入作品的评价体系之中,使作品的品读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项美学价值的探寻,而沉潜于作品后的“味”作为一种价值标准,也必须以二者的有效互动才能使其价值变成一种存在状态。这些理论观点对后来的文学批评观点,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开拓性意义,尤其是司空图的“味外之味”和“韵外之味”,更是直接受惠于“滋味”说。

①邓新华.古代文论的多维透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56页

②李枋笑.简论《诗品》的“滋味”说[J].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左克厚.中国美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86页

④钟光贵.《诗品》中国第一诗话---钟嵘滋味说的理论体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⑤郁源.《钟嵘诗品“滋味”解》[J].《江汉论坛》.1983年第2期

⑥祁海文.《钟嵘“滋味”说美学内涵阐释》[J].齐鲁学刊.1991年6月

陆机诗歌10篇陆机写的诗

陆机诗歌10篇陆机写的诗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与潘岳合称”潘江陆海“之称,被誉为“太康之英”。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陆机诗歌,来欣赏一下吧。 拟青青陵上柏诗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冉冉高陵苹。习习随风翰。 人生当几时。譬彼浊水澜。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 方驾振飞辔。远游入长安。 名都一何绮。城阙郁盘桓。 飞馈缨虹带。层台冒云冠。 高门罗北阙。甲第椒与兰。 侠客控绝景。都人骖玉轩。 遨游放情愿。慷慨为谁叹。 诗·老蚕晚绩缩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老蚕晚绩缩。

老女晚嫁辱。 曾不如老鼠。 翻飞成蝙蝠。 齐讴行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营丘负海曲。沃野爽且平。洪川控河济。崇山入高冥。东被姑尤侧。南界聊摄城。海物错万类。陆产尚千名。孟诸吞楚梦。百二侔秦京。惟师恢东表。桓后定周倾。天道有迭代。人道无久盈。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苟已徂。吾子安得停。行行将复去。长存非所营。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八章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一章 于皇圣世。时文惟晋。 受命自天。奄有黎献。 阊阖既辟。承华再建。 明明在上。有集惟彦。

二章 奕奕冯生。哲问允迪。天保定子。靡德不铄。迈心玄旷。矫志崇邈。遵彼承华。其容灼灼。三章 嗟我人斯。戢翼江潭。有命集止。翻飞自南。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四章 人亦有言。交道实难。有頍者弁。千载一弹。今我与子。旷世齐欢。利断金石。气惠秋兰。五章 群黎未绥。帝用勤止。我求明德。肆于百里。佥曰尔谐。俾民是纪。乃眷北徂。对扬帝祉。六章 畴昔之游。好合缠绵。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从《诗品序》看钟嵘对诗歌性情说的论述 【摘要】: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诗品序》为《诗品》一书的理论总纲。“性情”二字是《诗品序》的全篇的眼目,也是钟嵘对诗歌本质的概括,从序文开篇的“摇荡性情”到文中的“吟咏性情”,乃至全文都围绕着这个诗歌的根本精髓而展开论述的。《诗品序》中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品序钟嵘性情 【正文】: 钟嵘(约468——518 ),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生活于南朝的齐梁时代。据《南史? 钟嵘传》记载,钟嵘是东晋名臣仲雅的七世孙,出身是门阀世族,但钟嵘的父亲仲蹈,仅做齐国的中军参军,家世衰落。 《诗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诗学研究的开始。此前关于诗的研究多为经学之附庸,并仅囿于《诗经》。而《诗品》则首次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一般的五言诗歌上,而且完全从审美角度来探求诗歌的艺术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代将《诗品》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并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清代的章学诚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2] 一、性情说的由来 人们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开展而逐渐加深的。而对诗歌本质属性的确定,又是《诗品》创作论、鉴赏论的出发点和钟嵘诗学理想的基石。 先秦时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荀子也说:“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这些都把诗看成是人的思想表达方式。到了汉代,人们对诗歌的认识有了提高《,诗大序》在肯定“诗言志”的同时又强调“情动于中”,并明确指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就是说,诗不仅言志,还要抒情;诗起着感化、鼓舞和教育人的社会作用。显然,这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无疑是大大前进一步了。 魏晋时期,文学蓬勃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自觉时代”,诗歌也出现了一个“俊才云蒸”的黄金时代。陆机《文赋》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不仅突出了诗歌内容的“缘情”,而且强调形式上的“绮靡”,即强调诗歌要有丰富的感情和华美的艺术形式。刘勰《文心雕龙》亦高度重视审美过程和审美结晶中所体现和凝结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高中作文【800字】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高中作文【800字】 人生就如一堆装满调味料的瓶瓶罐罐,而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由不同的调料组合而成。有的甜的多一些,有的酸的多一些,就如调酒一般,每一种调料的分量稍稍有些不同,就完全是另一种滋味。 品味人生,就像是品一杯浓厚的陈酒,只不过是用心去品。 我,就像是一个品酒师,在闲暇的时候总会找出一些不曾见过的酒,品一品,再一一说出它的配方。例如生日之酒,它的配方就是100毫升的欢乐,80毫升的笑声,最重要的就是那20毫升的父母的汗水。千万别小看这20毫升父母的汗水,若没有这个,你这杯生日之酒,就只有腻口的感觉,而少了一份回味。 我,又像是一个调酒师,每天都会调出一杯不同的新酒。如果哪一天我过得十分开心,那我调出的那杯酒必定是五彩缤纷,入口甜而腻。但总又会有不开心的时候,那属于那天的酒就会烈而苦。大部分的酒看上去都很相似,但每一样就的配料都不一样,有的真的只差那么一点点,可喝上去总会有些不同。 有时候会遇到连品酒师和调酒师都不能辨析、品味和调出的酒。瞧!就是那杯透明的酒。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它就摆在我的酒橱里了。

它的名字叫做毕业酒,是一个叫做“海高”的人配置的。上一次,我喝了一口,充满口和鼻的都是一种涩味,就像眼泪的味道。但仔细一品,在那苦涩之中竟有些甜意,这甜味同一般的方糖、红糖、白砂糖和葡萄糖都不一样,这一丝甜意不知为何可直达心脏,让我全身都有一种暖意。再想品味时,口中的酒竟变得像白开水一样,纯净没有一丝杂质。你说,这是不是一杯奇怪的酒。从那之后,我不停地想配制出一杯相同的酒,可每次觉得就要成功时,却发现和原酒又存在着太多不同。 因为忙着配制那杯毕业酒,我竟在吧台上睡着了。醒来之后,身边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孩子,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你三年的努力和同学情呢!看到这个,我恍然大悟,接着便走出了工作室,并开始努力学习,开始重视同学情。之后,我酒橱里的每日酒开始越来越像毕业酒。看着酒橱,我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品味人生,就像品一杯醇厚的陈酒,只不过是用心去品;努力生活,就像是调一杯美丽可口的鸡尾酒,只不过是用心去调。 浙江嘉兴海宁市海宁市高级中学高三:淡然的小鬼

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一)

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一) 【内容提要】 前人对陆机诗歌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议,以及对陆机诗歌的抬高和贬低,都与他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密切相关。士族意识的形成是魏晋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士族意识的成熟。陆机诗歌对中国诗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深刻地表现了士族意识。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等方面。陆机诗歌展现了一个士族文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的自负、冲突、忧思、孤独。较之于建安诗人,陆机诗歌的确缺乏刚健的风骨,但较之于六朝时代盛行的玄言诗和宫体诗,陆机表现士族意识的诗歌毕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既有一定的力,也有一定的气。 【关键词】陆机/士族意识/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 后人对陆机的评价可以初盛唐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六朝时期一直到初唐时代,陆机受到了崇高的礼遇。葛洪云:“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1](P1481)钟嵘许其为“太康之英”2](P38)。唐太宗认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1](P1481)。盛唐以下,虽然也有对陆机给予高度评价者,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就每况愈下了。清人陈祚明、沈德潜等对陆机多有批评,沈德潜说:“士衡以名将之后,破国亡家,称情而言,必多哀怨。乃词旨敷浅,但工涂泽,复何贵乎?”3](P156)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将陆机看作一个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认为他的诗歌一味模拟前人,敷衍成篇,繁缛华丽,对后世诗风产生了不良影响。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注:本文所引陆机作品,据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又在《遂志赋》主张“声为情变”,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中不仅描写情感的词语比比皆是,而且直接使用“情”字的地方也随处可见。一个首次提出“诗缘情”主张的文学理论家,一个在作品中频繁使用“情”字的诗人竟然被人认为言不及情,这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的确,陆机诗歌中缺乏那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P349)的英雄意识,也缺乏那种“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4](P347)的“诗史”之作。从这个角度看,沈德潜等人的指责不无道理。但是,陆机诗歌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概括地说,陆机的诗歌着重在表现一种士族意识。前人对陆机诗歌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议,以及对陆机诗歌的抬高和贬低,都与他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密切相关。 所谓士族即是中古时代的门阀大族。士族形成于东汉时代,钱穆先生指出:“门第在东汉时已渐形成。……‘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积久遂成门第。”5](P184)士族势力在两晋时代进入兴盛阶段,在东晋时代与皇权结合形成了门阀政治,直到初唐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才逐步衰亡。中古士族在政治上与政权关系密切,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庄园,在文化上引导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在文学上引领时代审美时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古时代是一个门阀士族的时代。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自然会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从诗歌的角度看,士族意识的出现是魏晋时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而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士族意识的成熟。 其实,说陆机诗歌中包含着一定士族意识,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因为,陆机出身于江东士族家族,陆机诗论倡导绮靡的诗风,陆机诗歌涉及到对父祖的歌颂,经过陆机的改造,诗歌进一步走向文人化和贵族化,这是文学史上的常识。但是,正因为已经被大家习以为常,反而缺少了必要地深入地探究。迄今为止,虽然有一些文章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但似乎还没有专文予以全面地探究。从士族意识的角度看,也只有从士族意识的角度看,才可以挖掘陆机诗歌中“言不及情”的深层原因,才可以说清陆机诗歌在中国诗史上的位置。有鉴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人不揣浅陋,就相关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士族意识在文学上的表现,首先就是诗人对自己的贵族出身拥有无比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陆机之前,也有流露出贵族意识的诗人。战国时代,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就写道:“帝高

初中生满分作文:什么的滋味:生活的滋味

什么的滋味:生活的滋味 滋味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滋味很多,喜的滋味,愁的滋味,乐的滋味,苦的滋味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每天都交杂在一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滋味才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喜的滋味。 滋味是喜得,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的时候,当你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心里会感到十分的踏实,这就是喜的滋味,他常常在人们身边,给人们带来快乐。 愁的滋味。 滋味是愁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遇见许许多多烦心的事。你会为这些事而感到担忧,为他们而发愁,为他们而感到焦虑,这就是一种愁的滋味,即使有许多人不喜欢这种滋味,但我们也因该知道——如果人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便没有了愁的滋味,但是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愁的滋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乐的滋味。 滋味是乐的,是从心底了发出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了开心快乐的事时,在与朋友出门游玩时,在考试中拿到了满意的分数时,都会发自内心的笑,心底也就像抹了蜜似的甜,这就是快乐的滋味,它往往给人带来欢欣和愉悦,给人带来幸福。 苦的滋味。 滋味是苦的,一件事的失败,一个小小的挫折,都会在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苦的滋味。但正是因为这种苦的滋味才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了站起来,这种滋味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让们从痛苦中站起来,去继续接受命运的挑战。滋味是苦的,但他也苦的有意义。

生活中有多种滋味,不同的滋味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喜的滋味带给人们快乐,愁的滋味可以使生活充满意义,乐的滋味可以给人带来幸福,而苦的滋味可以磨砺我们的人生。这些味道紧紧的交织在一起,才刻画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人生。

钟嵘《诗品》译文

十、钟嵘《诗品》译文 《诗品序》译文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下来到了建安年代,曹操与曹丕父子,非常爱好文辞;曹植、曹彪兄弟,兴起成为文坛栋梁;刘桢、王粲,成为他们的羽翼。次第有攀龙附凤,自己来做附属的,大约将要以百来计算。文质兼备的兴盛,在当时是非常完备了。之以后逐渐颓唐衰落,直到晋代。太康中间,有张载、张协、张亢这"三张",陆机、陆云这"二陆",潘岳、潘尼这"两潘",左思这"一左",都突然复兴(建安的兴盛局面),继承前代王者的足迹,(是建安文坛的)风流未尽,也是诗文的中兴啊。永嘉年间,看重黄帝、老子的学说,稍稍崇尚清谈,这时期的诗文,(述说)玄理超过它的文辞,平淡而缺少滋味。到了东晋渡江到江南后,清谈(玄理风气)的影响像微微的波浪还在流传,孙绰、许询、恒温、庾亮诸位的诗,都平淡得像《道德论》,建安文学的风力丧尽了,在此之前,郭璞运用(他)俊逸的才华,变革创新诗歌的体载;刘琨依恃(他)清新刚健的气势,辅佐成就了诗歌的美感。然而,他们(按,指"孙绰、许询、恒、庾诸公")的人多,我们(按,指郭璞、刘琨)人少,没有能够改变世俗的文风。到了义熙中间,谢混文采熠熠地继续创作。刘宋元嘉中间,有一位谢灵运,文才高峻,辞藻丰赡,作品富丽艳逸,难以追踪,确实已经包含和超越刘琨、郭璞,压倒潘岳、左思。所以知道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俊杰,刘桢、王粲是辅佐;陆机是太康文学的精英,潘岳,张协是辅佐;谢灵运是元嘉文学的雄才,颜延之是辅佐:这些都是五言诗首要的作者,文词闻名于世的诗人。 四言诗字数少而意思多,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表达)少,所以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

诗歌意义

诗歌的基本意义 -------------------------------------------------- 对于诗歌的功用,孔夫子曾经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强化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作为诗词大国,诗词文化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并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因此,了解我国诗词发展的脉络,掌握不同类型诗词的基本特征,对理解和鉴赏诗词是不无裨益的。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楚辞”是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它与《诗经》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后世;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则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以反映社会的动乱为中心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更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动体现;入唐以后,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到了其高峰时期,“初唐四杰”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开始走向社会、贴近现实,内容清新健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闲情逸致,格调高雅,意境幽美,诗中有画;而边塞诗中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则呈或悲壮或奇峭的特色。李白和杜甫或以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或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风泽被百代。中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将文学引向对时弊的讽喻针砭。而晚唐诗歌气格趋于卑弱,染上了浓厚的感伤色彩;到宋代,词由宋初的娱宾遣兴的工具到柳永、苏轼等革新宋词,从都市下层人民生活汲取素材,打破诗词界限,再到南宋,感时伤乱、抗金爱国成为主题,词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宋文学的主要标志;到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入中原,配合当时流行曲调,出现了具有浓厚市民通俗色彩的散曲; 而明代的高度中央集权影响到诗文的创作,而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势力的增长,却促成了适应市民思想感情和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等的昌盛;清代,朝廷对知识分子施行高压与笼络两手政策,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回顾总结的时期,其成就最大的不再是诗歌而是小说。

半命题作文《________的滋味》导写a

六合区马鞍中学冯述田 作文题: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请你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文题导写: 一、深挖滋味的内涵。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如:《棉花糖的滋味》,作者不仅写出了棉花糖本身的甜甜的滋味,更难得的是棉花糖的滋味还寄托了对阿姨的怀恋和时刻提醒我我也要像阿姨那样,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力求新颖,发挥补题创意 在半命题作文的写作中,要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一是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层面;二是要善于把握题目的引申义,学会从“深”处或“高”处补题。《__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求新的愿望当然值得鼓励,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佳作赏析: 近视的滋味 以前,见到周围的某些同学戴着眼镜,总羡慕得很。好像戴上眼镜是有风度和有学问的标志;男同学回答问题时,推推眼镜,潇洒;女同学闲暇时,用镜布擦镜片,文雅。当那眼镜如愿地架在自己的鼻梁时,才知道这滋味一点也不好受。 记得有一次,我摘下眼镜到街上闲逛的时候,表妹见了我,就远远地向我挥手打招呼,我哪看得清她的样子,见我没反应,就跑过来气鼓囔囔的骂我什么“六亲不认”,“冷血啊”之类的话,弄得我哭笑不得。这也使我开始苦恼于自己的两只眼睛来,便下定决心恢复视力。为了能够正常地恢复好视力,什么“东方神镜”,“明目镜”我都试过。而“真视明滴眼液”简直可以当饮料喝了。可是所起的功效甚微。 唉!近视眼可真把我害惨了,更糟糕的还有那么一次。一天正在上语文课,老师正耐心授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而我没有带上眼镜,无法做笔记,更惨的是老师竟要我把黑板上写的内容串连起来复述一遍。那时,我可真犯愁了,战战兢兢地站着,眼睛眯成一条线,看到黑板那里,就像一只只蚂蚁密密麻麻的堆着,怎么看也看不清一个字。平时对答如流的我就这样站着,满脸通红,同学们也在窃窃私语了,当时真希望有个地缝能钻进去,再也不要出来面对了。 视力度数不断地增加着,眼镜也一时一刻都不能摘下来。这时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近视的滋味,那可谓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还我明亮的眼睛”已是我们近视人士的共同心声了,希望医学能更进一步研制出攻克近视的良药,让我们近视青少年重回明亮的世界中。 棉花糖的滋味 棉花糖,像棉花一样软绵绵的,它入口即溶,但它甜甜的滋味刺激着味觉,让人难以忘怀。放学后,那个卖棉花糖的阿姨如往日一样守在学校门口,一看到同学们都围着她要买棉花糖就知道她是一个和蔼友善的人。我每次都很想走过去买一个棉花糖,但是我家那时候比较穷,所以我都舍不得掏零用钱买,只能站在保安亭门口看着同学们尝了棉花糖后幸福的样子。

钟嵘《诗品序》原文及译文word

钟嵘《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 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 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 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蹶。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明,无涉于文流矣。 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贵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昔在贵游,已为称首。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谅非农歌辕议,敢致流别。嵘之今录,庶周旋于闾里,均之于谈笑耳。

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中浮云意象的意蕴 浮云这一典型意象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深层意蕴。 浮云聚散无常,常被喻为人生虚空。当浮云与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时,常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名利禄、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唐陆凭《咏浮云》: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也。唐朝萧静《三湘有怀》:柳絮飞来别洛阳,梅花落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王维《酌酒与裴迪》: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杜甫《哭长孙侍御》: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苏轼《别东武流杯》: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陆游《道室试笔》:浮云万事不到眼,千岁人间心尚孩。陆游《仲秋书事》:不是有心轻富贵,偶然看破是浮云。朱敦儒《临江仙》: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沈。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浮云又是闲适的象征。鲍溶《怀尹真人》:万里叠嶂翠,一心浮云闲。刘长卿《赠微上人》: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李商隐《赠郑谠处士》: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辛弃疾《鹧鸪天》: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浮云往往用来喻人的漂泊迁徙。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苏武《诗四首》: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当浮云与游子相前后时,常体现出浓烈的思乡怀友主题。诗人常以浮云的飘浮不定来状写远游人的情绪。江总《别永新侯》:送君张掖郡。分悲函谷关。欲知肠断绝。浮云去不还。唐皎然《答胡处士》:西山禅隐比来闻,长道唯应我与君。书上无名心忘却,人间聚散似浮云。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唐朱放《送温台》:眇眇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韦应物《赋得浮云起离色,送郑述诚》:游子欲言去,浮云那得知。偏能见行色,自是独伤离。晚带城遥暗,秋生峰尚奇。还因朔吹断,匹马与相随。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杜牧《访许颜》:长嫌世上浮云客,老向尘中不解颜。浮云又往往成为离别时的典型景物。朱晦《秋日送别》:荒郊古陌时时断,野水浮云处处秋。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当浮云与白日相连时常隐喻闺怨主题或因奸邪蒙蔽明君而致使士不遇的主题。浮云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朝廷小人。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曹植《杂诗》: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齐己《浮云行》:大野有贤人,大朝有圣君。如何彼浮云,掩蔽白日轮。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说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一、借流水抒写离别之愁

陆机《拟古诗》与古诗之比较(一)

陆机《拟古诗》与古诗之比较(一) 关键词:陆机古诗拟古诗 摘要:把陆机的《拟古诗》与古诗作比较,可以断定:陆机的《拟古诗》作于陆机入洛仕晋后。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拟古诗》融入了陆机入洛后的个人体验,偏爱于乡愁的描写; 二、《拟古诗》中的描述更符合陆机入洛后的身份;三、从创作方法上讲,《拟古诗》十二首受到了玄学影响,而陆机是入洛后接触玄学的。 对于陆机《拟古诗》的写作时间,姜亮夫在《陆平原年谱》中曾做如下推测:“审其文义,皆就题发挥,抽绎古诗之义,盖拟模实习之作,且辞义质直,情旨平弱,即有哀感,哀而不伤,不类壮岁以后饱经人事之作,疑入洛前构也。”而通过对陆机的生活经历及其《拟古诗》十二首的更深研读,并综合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拟古诗》十二首更应该写于陆机入洛仕晋后。 首先,拟作比原作更钟情于描写思乡之情。古诗往往没有涉及思乡或者思乡的意味比较浅淡,而拟诗则多处点明浓重的思乡之情或者将思乡之情更婉转细致地表达出来。如陆机拟《涉江采芙蓉》是:“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采采不盈掬,悠悠怀所欢。故乡一何旷,山川阻且难。沉思钟万里,踯躅独吟叹。”这首诗结尾四句明确指出思念的主体对象就是故乡。而这与古诗中思念的主体却有明显差别。例如古诗问道:“采之欲遗谁”,很显然这个“谁”是诗人内心所思所想的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故乡;从诗末“同心而离居”中是可以比较明晰地看出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的主体就是远在家乡的妻子,所以才会有“同心”、“离居”之叹。当然在思念妻子的同时会伴随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思念的重心是妻子,或者说全诗包含的思念家乡之情是由思念妻子引起的,思乡只不过是个掩饰而已。再如,从古诗《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可以看出,抒写的是久客异乡、夜不能寐的丈夫对独守空闺的妻子的思念,或者是思妇因其丈夫久客不归忧愁而望思之情。而在陆机拟诗中夫妻思念之情已淡,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游子内心的苦闷。从拟诗中“我行永已久”和“游宦会无成”等句可以看出,这里表达的是在外求取功名的游子因游宦无成、功名未就而兴起的怀归之情。这种愁情在作者心中挥之不去,并无原诗中所说的“乐”,反而从“凉风”、“寒蝉”等词语中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悲。此外,古诗并未明说客为何远游在外,而拟诗则明确指出“游宦会无成”,是出于寻求功名。以此可见拟诗中“我”之客观处境成分较浓。尤其是从“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但又仕途阻滞,想归却又不得归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再如在古诗《行行重行行》中,从“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思君令人老”等描述中能更加明确地看出,表现的是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思念。而陆机拟诗却说:“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比起原作,拟诗中思念之对象更鲜明地指向“万里”之外的家园。由此可见,陆机拟诗颇用心于思乡之情的抒写。 纵观陆机入洛前后的处境,我们不难发现,能够让陆机产生如此浓重思乡之情的时期,最有可能是在陆机入洛之后。在陆机远离家乡入洛期间,故乡始终是他内心最温暖的角落,也始终是他灵魂的一大归属。虽然陆机出生时,孙吴的国势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是毕竟陆机有一个显赫家世的庇护,在吴国灭亡以前他的生活还是较为稳定的。即使父亲过世之后,他也依靠家族,没有遭受什么困苦。而陆机离家北上,成为羁旅行役之人之后,对北方中原有诸多不适应之处,甚至时时刻刻处在北方人的各种歧视之中。《世说新语·简傲》记载:“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余嘉锡案:“士衡兄弟,吴中旧族,习于礼法,故乍闻道真之语,为之骇然失望。当时因风尚不同,南北相轻,此亦其一事。”北方中原的习俗、思想和自然环境,都与他所熟悉的南方有着很大不同,他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看不到家乡的青山绿水,也吃不到家乡的美味佳肴。在此状态下,陆

等的滋味

等的滋味 周国平 教学目标: 一、辩证客观地认识生活中“等”的哲学意义。 二、学习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三、正确地领悟和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追求有价值、有情趣、健康向上的人生。 教学难点和重点: 1.如何理解文中“等”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习作者运用比较的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所麻木,常常会忽略他们的存在。有谁关注过等待?其实生活中,我们有无数种的等待,我们有无数次的等待。等待父母到幼儿园领自己回家,等待过年的一天,等待背上书包跨进新学校的时刻,等待中考录取通知书送到的时候……等待构成了生活的过程,等待就成了往前再往前的动力。今天,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一哲学命题的时候,还是来看看周国平先生是如何阐述“等待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守望的距离》《妞妞》《岁月与性情》。 2.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抽读)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与写法。

钟嵘《诗品》.doc

《诗品》钟嵘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敻矣。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着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人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以含跨刘、郭,陵轹潘、左。 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蔓之累矣。

别有一番滋味_三年级作文

别有一番滋味 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仿佛人生气一样,受伤委屈时的脸。我的心情也不怎么好,正像阴沉的天,这一切,都是源于学校今天的开学典礼。 洗漱、穿衣、吃饭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后,拿着凳子向学校奔去。 每一次的开学典礼,我都是带着一脸的兴奋而去,带着满脸的悲伤回。其实,大家都说这样的仪式并不可怕,但我对此深有顾虑。 大典举行,校长公布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名单。我满以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这两个名额非我莫属。因为我认为我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很好,老师也很喜欢我。于是我带着满心的欢喜坐在位子上焦急的等待着校长先生的公布。可是,念了很多学生的名字,直到念完,我的名字也没有在三好学生的名单里出现。我心里有点凉了。再后来校长又念优秀共青团员名单,我心里想:这回一定有我了。可是又是一个个班级直到念完之时,也没有我的名字出现。顿时我的心全凉了。仿佛遇到个霹雳,像打翻的五味瓶,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我抬头望了望天,想从它蓝色博大的胸怀里忘却现在的苦痛,可天是阴沉的脸,似乎和我是同样的心情。当时,真是欲哭无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我在心理责问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不如人家,我到底什么地方不好,是不是作错了什么引起老师的反感,是不是还有什么缺点......下次一定可以选上的。我发疯似的找自己的缺点,又像是在安慰自己。我真不知道老师们为什么这样选,我到底那样技不如人。为什么呢? 台上是老师校长们激情澎湃的演讲,可台下的我却一点也没有听进去偶尔抬抬头,看两眼台上充满激情的人们,我就像一个丢了魂的人一样,呆呆的看着,仿佛一切的人和事情都已经与我没有任何的关联了。猛然间听到台上的学生代表说:我们新一代的学生将要学着面对更多的事情将要去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我听了这些话,心情微微放松了很多,竟在哪自想她的话,翻来覆去的想着,竟悟出一些道理:人生的路很漫长,还有那很多路要走,还在乎那些事干什么,只要我努力拼搏一番,一定能够赢得大家的赞誉。想到这里,心情开朗了许多。抬头看看天,太阳露出她金黄迷人的微笑,天空仿佛也显得更博大了。它们都在看着我微笑,仿佛在给我力量,而我现在也像充满力量似的。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摘要: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是我国诗坛上一颗极为璀璨耀眼的明珠。他一生坎坷,曾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他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善于借物抒情,借助一些典型意象抒发自身的志趣。陶渊明在其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酒”、“菊”、“鸟”等典型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他的的情与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恬淡、率真的情感而显得内涵极为丰富厚重。他们的不同作用和出现比例也是我们一窥陶渊明的心灵状态和人格结构的视角。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引言 先秦以来,在儒家主导的文化传统下,中国古代文学保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乐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的儒家原典哲学的影响下,文学创作主体往往注重追求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功用,往往把社会责任看成是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必要因素。但社会理想和政治现实总是会出现龃龉,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受到黑暗的遮蔽和小人的戟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曾有过苦闷的经历。这样,一些比较有着相对自足的人格的作家作品便会成为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时的精神家园。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受小人谗言,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贬谪江南而作成《离骚》,以香草美人比附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寄托自己浮世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自此,屈原的人格及其作品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第一座精神家园。而继之以起的则是晋宋之际的陶渊明。他最先较为彻底的摆脱纯粹的儒家人格的范导,而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隐居的新的方向。在归隐中达到一种相对自足的人格境界,而这也得益于陶渊明在诗歌中表现出的那种相对独立于儒家道德预设的人格概念的生命意识。如果说屈原所代表的精神家园是一方神奇的圣土,高悬于尘世之上;那么陶渊明所创造的精神家园则是一方人间的田园,未离尘世之中。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中文摘要】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理论,结果其诗歌却被后代诗论家目为“不及情”或者“感情贫乏”,这一矛盾现象很值得深究。“诗缘情”与陆机诗歌情感的互证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开掘的空间和意义,而且尚没有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考虑,本文才不揣浅陋,拟用知人论世、文史互证和创作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从“诗缘情”与陆机诗歌创作的互证的角度,希冀对陆机诗歌的情感类型、特征和情感表现之得失做一个“持而未周”的尝试性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比较全面地了解20世纪至21世纪初十年,国内外研究陆机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后,确定本文的研究论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分别阐述“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丰富内涵,以及历代对于“志”与“情”的辨析,探讨个体情感(“诗缘情”)对于诗教传统(“诗言志”)的疏离。第二章,“缘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本章主要结合陆机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体现的鲜明特征,论证陆机诗歌是“及情”之作。第三章,“缘情”的追求与困境。本章重点从专重形式美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习染和西晋“政失准的”的特殊环境与入洛处境对陆机诗歌情感的约束和限制两个视角,析论陆机诗歌情感表现的得失,从而廓清历代论者评定陆机诗歌“少情”、“不及情”的迷雾。第五部分为余论:“言志”标准与“缘情”实践的分歧。通

过考索探微历代论者的评价立场和标准,辨析历代论者对“诗缘情”与陆机诗歌的情感评价,认为陆机诗歌“少情”甚至“不及情”的大多数论者多是以“诗言志”的教化标准看待陆机的“诗缘情”理论下的诗歌作品,所以导致了评价的偏颇以至错误,从而进一步补正了陆机诗歌是“诗缘情”理论下的“及情”之作。

的滋味作文500字

等待的滋味作文500字(一)风,夹杂着细针一样的雨丝,肆意的向我吹来,我冷得瑟瑟发抖。我把衣服裹得更紧些,冷风还是从脖子里灌进来,吹得我噙着泪水眼睛涩涩的。“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我王者对面空荡荡的街口,眼泪不争气的掉了下来,流进我沉重的嘴角,眼泪又涩又苦。等待的滋味,是苦的。学校门口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想把我包围在了夕阳暖暖的余晖中。我靠着墙蹲在地上,影子被拉得很长,让我想要落泪。从校门口出来的学生寥寥无几,我心中的孤单落寞又增添了几分。“妈妈会不会忘记来接我?”我心里难受的想着。“还是,她在来接我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意外?”我立刻被这个恐怖的想法吓得提心吊胆,我心里又疑惑,又难过,又寂寞,又害怕。就像在嘴里放了一粒未熟透的青橄榄,涩涩的味道,使整个舌头都麻了。我的心也在这种感觉中慢慢坠入谷底冰冷的深渊之中。等待的滋味,是涩的。“叮铃铃”我突然抬起头,那么熟悉的车铃,妈妈来接我了?我欢欣的像一只小鹿一样朝路口奔去。“妈妈!”另一个女孩撒娇的跑了过去,她的母亲宠溺的揉了揉她的头发。望着女孩依偎着母亲幸福离开的背影。我的心里像倒了一杯青草汁慢慢发酵了。等待的滋味,是酸的。路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轻轻朝我张开怀抱,等她走近,脸上是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微笑。我飞奔过去,把眼泪抹在妈妈怀里。我“呜呜”得哭了,心里却像装满了温热的蜂蜜水,暖暖的把我之前的一切不快统统融化了。等待的滋味,是甜的,甜的那么醉人!痛苦的滋味作文500字(二)滋味是甜的,微微润湿着我们的心灵;滋味是苦的,缓缓渗透着几滴心酸;滋味是辣的,深深永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同学们,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一定体验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也有幸福,也有感动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滋味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打棒球,妹妹不小心打破了家里的窗户,妈妈走了出来看见窗户破了像一只老虎似的说:“谁做的?”我急忙说:“不是我做的。"妹妹听后非常慌张,吱吱唔唔的说:“不是我做的是哥哥做的。”我听后非常生气,妹妹居然说谎话。“都说不是我做的,是妹妹做的。”()妈妈没有听我的话拿起衣架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我一顿。我回到房间大哭了起来。后来妈妈知道原来是妹妹说谎话,吴打了我,急忙跟我道歉。虽然妈妈跟我道歉了,但我的心灵受到创伤,这个创伤是无法救治的。你知不知道我当时的滋味有多麽痛苦。经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痛苦的滋味呢?成长的滋味作文500字(三)儿时的哇哇哭闹,到现在的成长懂事,我们经过了多少的挫折,但正是因为这些挫折,才使得我们成长,如果我们想真正的自我精神成长和体质成长的话,那就请我们首先先照顾好父母,后顾好自己的学业,多学一些本领。不辜负老师,家长和亲人的期望。那我就给大家讲讲我的成长的过程吧!从小我还算懂事,记得五岁那年,妈妈还是做缝雨伞的。有一次,她出去了,我一个人就帮她套了好几把长柄雨伞,要知道,那对于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真得十分难套。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还记得妈妈回来后,她那满脸欣喜的表情,就能让我高兴好一阵子。那时,我就认为成长是十分甜美的。渐渐地我长大了,现在已上了小学五年级,回想这五年来的种种经历。当我因为练什么本领时而吃过的那么多的苦,我便认为成长的滋味也是辛酸的,但是当我捧回那属于我自己的荣誉时,我哭了,这哭,不代表什么,只代表我辛酸的背后的欣慰,那一种哭是快乐的发泄,是成长中的苦中一点甜。成长,并不代表什么,只代表我们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也懂事了,成长过后的我们,应该多的是一份责任心,要懂得担负起长辈和老师的重担,为自己和别人负责,不让他人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