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发表时间:2015-01-16T13:39:25.16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9月第9期供稿作者:方静萍

[导读] 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尤为突出。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静萍

(静宁县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平凉7434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摘要】小儿厌食症以长期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因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等范畴。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

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尤为突出。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1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小儿喂养的原则应当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没有规律,没有节制,可导致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不振。(2)痰湿滋生:乳母过食寒凉,小儿嗜食生冷瓜果,导致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壅阻中州,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出现厌食。(3)脾胃虚弱: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脾胃虚弱,或痰病迁延,损伤脾胃,使消化功能低下,降而致厌食。(4)虫积伤脾:小儿脾胃虚弱,食不洁饮食或有吮手指的习惯易患肠道虫症,虫积扰乱脾胃气机,影响消化吸收而致厌食。

2证型治疗:

(1)脾失健运型:症见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乏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厚白或白腻。治宜燥湿运脾,消食开胃。方用不换金正散合健脾丸加减。药用苍术、藿香、陈皮、砂仁、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神曲、佩兰、枳实等。(2)脾胃气虚型:症见不思饮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不振,或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异功散合健脾丸加减。中成药可用启脾丸或健脾丸。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扁豆、木香、山药、砂仁、鸡内金、神曲、焦山楂等。(3)胃阴虚亏型:症见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胃,消食助运。方用益胃汤合保和丸加减。药用沙参、石斛、玉竹、乌梅、白芍、甘草、谷芽、炒麦芽,神曲、砂仁、鸡内金、连翘等。

3预防:

至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民间的“若要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寒”具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小儿喂养时,最好定时定量,勿过饥过饱,家长们不要给孩子滥用高级营养滋补品,更不可恐吓强迫孩子进食。

4讨论:

中医药治疗本病以辨证论治方药为主,改善脾胃功能失调,调整脾胃功能的中药能促进机体肠道功能,有利于机体对缺乏物质的吸收利用,并且中药本身也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在对本病的机体研究方面,已从局部肠道功能状态扩展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并继及到细胞生化、神经介质、胃肠激素等医学科学前沿领域,有些近年来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及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爱国: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24(5).58.

[2]王丽珠: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20.

[3]陈永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9、200.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集锦 中医外治疗法:利用食品的温热渗透作用,疏经通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治疗某些疾病。 1 . 蛋熨: 取1只鸡蛋或鸭蛋放在水里加热。温度适宜时,将蛋臵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来回块速滚动(蛋凉了另换热蛋继续熨烫)。每次10分钟。适用于治疗寒湿腹痛,四肢厥冷,伤风感冒,腹泻虚脱等症。2. 谷糠熨: 谷糠500克,干锅炒到极热(以不焦为度),加几片姜葱更佳。再加米酒米醋适量,拌和均匀,以布包扎,熨肚脐,胁肋及全腹部。可治疗胸肋痛,腹中痞块。肠鸣腹泻等症。 3. 麸皮熨: 小麦麸皮500-1000克。干锅炒至极热,用酒,醋烹(peng)后装入小布袋中,趁热熨胸肋和腹部。适用于胸肋痛肠鸣腹泻等症。 4. 茴香熨: 茴香20克,粗盐500克,干锅炒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或用小茴香250克,干锅内炒至微香时,用布包扎趁热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多种慢性神经痛。 5. 盐熨: 大粒粗盐(不用精盐)500克,于热锅中快炒热后,装入布袋,熨肚脐和全腹部。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菌痢,痛经及过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所致的腹胀,腹痛等。 6. 醋熨:

将适量大粒粗盐炒热后,加入事先研成细末的香附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装入布袋,热熨手心,足心及腹部等。每次10-20分钟。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脘腹胀满,淤血肿块,发热惊风等症。 7. 酒熨: 白酒250克,熨热,用棉纱球浸蘸(zhan)自上而下的搓擦胸口。适用于治疗心胸闷胀,心郁不舒。 8. 姜熨: 老姜,葱头各500克,桔子叶(或艾叶)50克,切碎,加酒50克炒热,布袋装好。趁热熨疼痛的关节。或用生姜葱头各等量,切细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患处,冷则更换,每日数次。治风寒胃痛,关节酸痛。 9. 葱熨: 连根须的大葱500克,洗净切碎,干锅炒至极热,加陈醋50毫升拌匀。趁热用布扎,熨背,颈,额等处,每次15分钟。先熨后敷。可治风寒感冒,背心凉,痰多气喘等;若用来熨肚脐四周和小腹,则可治疗尿闭,肛门胀痛;趁热熨贴于扭伤肿痛处,可消肿止痛。 10. 蒜熨: 大蒜瓣250克,胡椒少许,捣烂后臵于碗中,放入热水盆内烫热后,用布包好,熨肚脐四周,能治久治不愈的寒泻。 11,田螺熨: 大田螺3个,食盐少许。将田螺捣烂,加盐调匀,熨敷气海穴,可治便秘。 葱姜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精)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现代医学归属于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是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时期(学龄期左右)的一种心因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多语秽言,多数表现为行为障碍(及性格缺陷)。中医无此病名,临床上属“烦躁”、“健忘”、“抽搐”等范畴,临床上主要分:肝肾阴虚、心脾两虚、阴虚阳亢、痰热内扰四大主症。采用滋阴补肾、养心健脾、滋阴抑阳、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等法治疗[2]。 1 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儿童秽语抽动综合征相鉴别,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多以运动性抽搐与不自主发声为主要特征。以抽搐不自主伴乏眼及面部肌肉抽动为首发症状,继之症状加重,范围扩大,临床上多见清嗓声、干咳、无节律乱叫等症,实证多见于临床。儿童多动症虚实并见,进行常规教导,可抑制症状发生。 2 辨证施治 2.1 肝肾阴虚伴有两颧潮红、咽干、口渴、五心烦热、两目干涩、牙齿松动,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0 g,生白芍15 g,山茱萸10 g,茯神10 g,枸杞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远志1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5 g,大枣10 g,鳖甲30 g。 2.2 心脾两虚伴有面色白光白,食欲减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红少苔,脉细数,纳少便溏,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0 g,白术15 g,茯神10 g,远志10 g,山茱萸10 g,白芍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大枣15 g,天麻10 g,神曲20 g。 2.3 阴虚阳亢伴有颜面潮红,五心烦热,午后为盛,口苦咽干,心烦不宁,肢震颤,脉细数。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0 g,石决明45 g,牛膝10 g,杜仲10 g,桑寄生20 g,黄芩20 g,山茱萸15 g,山栀15 g,白芍15 g,当归20 g,龙眼肉20 g,大枣15 g,远志10 g。百事通 2.4 痰热内扰伴有头目昏眩,嗜睡,呕恶心烦,时呕痰涎,食少不寐,苔白腻,脉濡滑。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 g,半夏5 g,陈皮10 g,甘草10 g,茯神10 g,杜仲10 g,竹茹10 g,大枣10 g,龙齿30 g,菖蒲5 g,远志10 g。 3 煎服法上药水煎服,日3次,每次50 ml,1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无效停药。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先煎30 min,后下诸药。 4 小结小儿时期其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多处于神经怯弱的状态。脏腑形态结构及功能均由未成熟,渐向成熟发展,呈现出生机旺盛,迅速发展的现象。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小儿禀赋不足,护养不当,病后失调,亦可导致心肾肝脾功能障碍。心藏神,心失所养则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藏精,肾精不足则脑失所养目不聪;肝主筋,肝阳上亢则多动不安;脾藏志,脾失所统,则兴趣多变,思绪不宁,所以本病是由多脏器功能紊乱,多种致病因素协同作用于脏腑引起的一个临床症候群。我科经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本病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心脾两虚、痰热内扰为多见。治疗重在调理肝肾,健脾养心,豁痰化湿,治疗中,药物疗法与心理疗法并举,多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沟通,导以心理疗法,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患儿精神压力,结合患儿兴趣爱好,药物治疗与行为指导相结合,多数患儿6个月可愈。百事通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法 “脾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病后失调,喂养不当,精神调护失当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小儿不思进食,甚或拒食,从而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 1运脾法之意重在助运 运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针对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提出的有效治疗方法。运脾法是指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治疗原则。“运脾”一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仁认为,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的目的。临床对脾运失健引起的病症如厌食、疳气、贫血、泄泻等有较好疗效。运脾法体现了中医着眼于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医疗特色。 2运脾法之用药重在灵动 从现代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特点看,饮食不足者少,伤于饮食者多,造成滞胃困脾,受纳运化失职,这类病证只能用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法则治疗,若不适当地施以补益,则犯有“实其实”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对于那些已属脾胃虚弱的病证,也应采用补运兼施法治疗,否则易以造成补而不受。运脾法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运脾之药宜以轻灵为要:一为用药的药性宜轻平清灵,如陈皮、枳壳、藿香、川朴花等;二为用药药量宜轻灵,轻灵则能鼓动气机,过重则反克伐小儿脾胃升发之气,欲运脾而反伤脾。另外,薏苡仁、茯苓、山药等具有健脾扶运而无耗阴碍胃之弊,谷芽、麦芽、神曲等运脾而不伤正,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 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 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 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 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 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起罐时,先用手指按压罐口一侧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则自然脱落。在治疗肺炎时,可通过辨证选穴,直接拔于湿罗音明显处,促进罗音吸收。 5.刺四缝疗法 1)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咳喘等。 2)疗效:具有健脾开胃、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的作用。 3)操作方法:是用针点刺四缝穴。根据不同年龄选用粗细不同的针具。操作时,先令患儿家长将患儿手腕固定,医者用左手持住患儿四指,将四缝穴消毒,右手持针具对准穴位,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疾出。针尖退出后,一般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粘液即可。每周刺1-2次,待病情好转后减为每周1次,10天1次或15天1次,最多不超过10余次。 6.艾灸疗法 >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精)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本病的发生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治疗原则应以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为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可分为以下三型进行治疗: 脾失健运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甚至拒食。若强行进食后则会恶心、呕吐、腹胀。患者舌质淡,舌苔白不厚或薄腻。中成药可选用曲麦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太子参 12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陈皮 9克,枳实 6克,神曲 9克,麦芽 9克,鸡内金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胃阴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口干多饮、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有的小儿皮肤干燥。舌苔多为花剥苔或无舌苔。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玄参 9克,麦冬 9克,生地 9克,沙参 9克,石斛 9克,玉竹 9克,乌梅 9克,山药 9克,甘草 9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脾胃气虚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丸、小儿健脾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党参 9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山药 9克,扁豆 9克,砂仁 3克,桔梗 3克,陈皮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现介绍几种开胃食品供家长选用。 将小茴香苗洗净切碎,稍加食盐、芝麻油、味精,凉拌当菜吃,每日半小盘。也可将小茴香加少许肉馅包馄饨、饺子或包子,让孩子进食。食量要由少增多,不可过量。小茴香健胃,理气化滞,食后可消食除满,增进食欲,实为治小儿厌食的美味佳肴。

鲜橘子皮洗净,切成条状、雪花状、蝴蝶状、小动物状等各式各样小块,加上适量白糖拌匀,置阴凉处一周。小儿用餐时取出少许当菜食之。每日 2次。橘皮药名陈皮,是一种理气、消积、化食的良药。橘皮含有大量维生素 B1、橙皮甙 (C28H34O15等,还有健胃、止呕、祛痰止咳的功能。 鲜玫瑰花摘下后,加白糖适量密封于瓶罐内,一个月后启封。将玫瑰花糖少许加入汤内,让小儿食之。玫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葡萄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等,是芳香健脾佳品。 小儿面黄肌瘦,时常腹泻,可用大红枣 5~10枚,洗净煮熟去皮核食之,也可与大米煮粥食之。大枣温脾健胃,益气生津,可治疗贫血、腹泻。 将山药洗净去皮, 切成薄片先用清水浸泡半天, 加大米少量煮成稀粥, 再放桂圆肉 3~ 5枚用小火煮,加白糖少许食之。山药含淀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精氨酸与多种矿物质,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长肌肉的良药佳肴。

小儿多动症中医治疗

小儿多动症相信好多的家长朋友们已经不再陌生,特别是近些年,多动症的患儿不断的增加,给好多的家庭带了的困扰。但是大家都知道,西医治疗这种疾病只能暂时的控制,想要从根本上根治,还得选择中医治疗,那么小儿多动症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肝肾阴虚,相火妄动 症见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五心烦热,口干唇红,形体消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 治宜滋养肝肾,降火潜阳,安神定志。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菊花、牡丹皮、白蒺藜、女贞子、旱莲草、青龙齿、远志、龟板、龙胆草、山栀子、柏子仁、益智仁、龙骨、牡蛎等。 心脾两虚,神失所养 症见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多梦少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培补心脾,益气养血,宁神定志。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出入:药用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当归、大枣、龙眼肉、淮小麦、茯神、酸枣仁、远志、益智仁、龙骨、五味子、夜交藤、菖蒲等。 痰火上犯,扰乱心神 症见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夜寐不安,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安神定志。方用黄连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药用半夏、陈皮、枳实、茯苓、胆南星、天竺黄、竹茹、黄连、牡丹皮、连翘、石菖蒲、郁金、珍珠母、红花等。

小儿多动症不仅让孩子无法集中精力,严重影响着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给家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为了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妨给患儿尝试一下中医治疗,相信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1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不思吃饭)山楂3钱、鸡内金(鸡肫皮)一只,加半碗水煮熟饭前吃完,一日二次,连吃3天,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2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菜籽9克,面粉适量。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3次服用,连服3-5日。圆弧齿轮泵本方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兼见自汗、面白、肌肤不平等症。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3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蚕豆500克,红糖适量。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 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本方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4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炒白术、炒扁豆、砂仁、佩兰、鸡内金各5g,焦山楂、谷芽各10g,甘草3g。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高温齿轮泵。 疗效:2—3剂显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5

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各10g,炒内金5g,炒莱菔子6g。 制用法:共为细面,加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睡前敷患儿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次晨取下, 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疗效:1疗程即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6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大黄干草散 药物:大黄、甘草按4:1量,蜂蜜适量。 用法:先将大黄、甘草研末。每次0.5克调以蜂蜜服,每天3次,连服2天。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7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肥儿饼 药物:山药、鸡内金各60克,山查4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加面粉500克、香油30克、芝麻15克、白糖15克、水适量,调匀,作成小饼,锅内烙熟,当饭吃ZYB渣油泵系列。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8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淮曲散 药物:淮山200克,茯苓100克,酒糟曲150克,丁香2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过筛。饭后温水送服,每天3次,每次15克。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9

厌食症治疗病例一则

厌食症治疗病例一则 【疾病知识】 神经性厌食症:又称为厌食症,是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体重明显下降至正常生理标准体重以下,并极力维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心理生理障碍。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13—25岁期间,主要罹及女性,男性与女性患病之比约为1:9.5。 本病例是一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住院调理的前后过程,供参考。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入院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兰某,女,43岁,因“厌食、体重急剧下降3年余。”于2012-06-08入院。 病程描述:患者于3年前因退休和孩子高考失利向自感压力过大,每天睡眠差,进食少量食物,或者几乎就不吃任何食物,1年后出现体重明显骤降,由原来的50Kg降至30Kg,并出现经常性晕倒、月经不规则,去年1月份开始出现吃饭后恶心呕吐,遂与家人前往当地医院诊治,行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行护胃治疗个月后,症状好转出院,饮食少量食物后无恶心呕吐,但体重未增加。 患者去年12月份出现双下肢水肿,当地医院诊断为低蛋白血症;3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睡眠差,对食物都没有食欲,每次少量迸食后会有轻微不适,发育正常,营养不良,两年未来月经,体重为30kg。身高160cm,BMI=11.7kg/m2,经常失眠,有中度抑郁症,经常有疲劳感,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对任何事情缺乏兴趣。 初步诊断:神经性厌食症 鉴别诊断:1、正常节食正常节食体重虽然减轻,但食欲正常,无体像障碍和内分泌紊乱。2、躯体疾病所致体重减轻很多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可导致明显的的体重减轻,通过相关检查可以鉴别。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入院调理病程记录

调理第一天,患者一般情况同入院,情绪较稳定。入院后检查治疗较配合。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检查示:总蛋白49g/L,白蛋白34. 2g/L,血常规示:白细胞2.l*l0 g/L,血红蛋白9lg/L,红细胞2.78*10g/L,红细胞压积26.8%。心理精神评估提示中度抑郁症。患者病程3年余。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详细了解病情后表示:病人病史不长,体重急剧下降,生化和常规检查明显异常,考虑重度营养不良,首先明确病因诊断,排除慢性疾病的可能。遵嘱执行,继观病情变化。 调理第三天,患者一般情况可,饮食较前增加,饮食后未述明显不适,情绪较稳定,大小便正常,查体同入院。入院后检查治疗较配合。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检查明显异常。心理精神评估提示中度抑郁症。患者病程3年余。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详细了解病情后表示:病人生化检查明显异常,体重指数为11.7,考虑重度营养不良,病人有经常性晕倒病史,考虑贫血和低蛋白所致,应先对症营养治疗,并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遵嘱执行,继观病情变化。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出院时的病情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可,体温正常,,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记忆稍差。理解力无异常。患者自述无其他明显不适,大量饮食后无明显不适。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后指示:患者入院时,身体消瘦,体重较轻,饮食量较少,血常规示血象较低,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可以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可能,经过营养等积极治疗,现饮食量已明显增加,病情已基本稳定。可以出院。遵嘱执行,将出院后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家属,拟于今日出院。 【知识小链接】轻度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调理,但是重度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必要时则需采取手术治疗,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采用的是“3+X”全息导航技术治疗重度的神经型厌食症。 解析:“3+X”全息导航治疗技术:“3+x”是针对情绪、情感调节中枢-边缘系统而言的,“3”代表三个经典的精神外科手术靶点,即:扣带回、内囊前肢、杏仁核,它们是情绪、情感调节环路中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基于亚核团理论、精神病发病机制中的递质调控学说、受体功能亢进学说,以及以往的临床实践,选择性地部分毁损阻断,能有效控制症状;“X”代表根据患者核心症状,再选择其它相应靶点,补充毁损阻断,以达到最佳疗效,复发率低于5%。

儿科常用外治法.

儿科常用外治法 【熏洗法】 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达到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功效。 【涂敷法】 这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清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吸收不好者。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 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坝G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著,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6只药饼,饼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 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出现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减少减轻发生的作用。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治疗寒性腹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者,可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后熨腹部,可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再如尿闭时,可用生葱、食盐一起炒热,用布包后熨少腹部,有通利小便的功效。也有用生锈铁屑,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等中药细末拌和,加人适量食醋,干湿适当,装入布袋,发热后熨于患处,治疗风湿痹证。也可用当归研成粗末,炒热后用布包,或布包后蒸热,熨脐腹部,用以治疗腹痛、疝气、肠痉挛等。 【漱回法】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1-6岁的儿童,可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该病可有多种因素引起,中、西医对其病因各有见解。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将详细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指以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厌恶进食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1]。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智力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2]。本文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病因分析 1.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中医学认为,脾胃健运才能知饥欲食[3]。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位为脾,其主要病因为脾失健运,胃纳失常。小儿的脏腑娇嫩,脾脏功能尚不健全。喂养不当、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他病伤脾等都会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造成食欲减退

[4]。古代文献中对其病因也有诸多论述[5]:如《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察之官,化物出亦”;《素问?痹论》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藏别论著》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幼幼集成》中记载“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现代中医研究对其病因也有新突破:周黎黎[6]认为,饮食不当、过用滋补、他脏虚弱、外感六淫、疾病影响和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1.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喂养方式、自然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影响、疾病感染有关[7]。①喂养方式:出生后4-6个月是婴儿的味觉敏感期,6-7个月是其食物质地敏感期,如果此期间不给婴儿添加各种味道、质地的辅食,其在1岁后往往拒绝新食物。断奶过晚,会使婴幼儿过分依恋母乳而拒绝饮食。摄入食物若过于油腻味重也会使幼儿出现厌食症状[8]。②自然因素:夏季时由于天气炎热且湿度大,会影响孩子的消化液分泌而导致其食欲减退。③精神及社会因素:家长在吃饭时批评责骂儿童,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进食减少,而且家长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④疾病及药物影响:肠道感染、结核、长期便秘、发热等疾病均会使儿童的食欲下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造成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原方出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复让验方 原方:葛根20K羌活,桂枝,当归,千年健,土鳖,川椒,各15K片姜黄,威灵仙各30K,儿茶,制乳香各10K制没药,大黄血竭各15K. 我在使用时喜欢加川草乌各15K (用法:上药为粗末.入棉布袋,冷水浸泡10分钟,再入药钵煎15分钟.取出,待温度适宜时将药袋放在颈部,再放一热水袋在上面热敷(起保温作用)每次1-2小时,每天2次.2天换一次药料.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散淤,通络止通.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头晕脑胀,肩背酸痛,手麻. (主要用于惧怕针灸的病人.屡用见效. (针灸加热敷就效果更好. 出处:网友老农 组成;全蝎5克蜈蚣5克天麻15克 制法;研极细,分成14包. 用法;每次1包,每天2次. 主治:小儿频繁眨眼 效果:我还没用过,据网友老农说效果绝佳组成:蜈蚣3克鳖甲9克制法:研细,每次0.9克,黄酒送下. 主治:骨髓炎溃后久不收口,内有死骨者更佳.

出处:仙拈集原书载:四五服后死骨自出 个人经验:此方应用须配合辨证汤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备注:本人所有验方不设分数限制,欢迎大家转载,不必著明我名.先谢谢大家了.我将把我的大量临床常用有效的方剂尽快贴上来,望大家留心 出处:中医药信息报1992年8月29日第二版作者:福建厦门卫生学校罗志平 组成;银花90克、人参10克(均以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牛膝30克、石斛30克组成. 用法;1日1剂,以水2500毫升入大砂罐浸半小时,煎取汁800毫升,分四次温服. 主治:血拴闭塞性脉管炎 效果:笔者85年来重用银花为主药治疗6例脉管炎,皆获全愈.婴儿湿疹用朱黄膏:朱砂3g,黄连、黄柏各5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合为膏,每口2—3次,涂敷患处. 出处:胥京生江苏中医药,1980;(1):47 组成:大黄,黄芩,黄柏各20克,根据症状不同,可适当加减,伴皮疹,疱疹的加野菊花,生地,连翘各10-20克;痒明显者加苦参,龙胆紫,苏叶,蝉衣各10-20克;糜烂,溃疡渗液明显的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0-20克;加水1300ml文火煎20-30分钟,煎得1000ml药液左右湿敷,浸浴更好!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敛疮等

中医谈小儿感冒及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原因 小孩子发热主要是由于各种诱因(如受凉、食积、中虚等)导致阳气在体内郁滞,不能正常宣发流动而引起的。常见原因多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内因引起的发热主要有三种:一是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不降,特点是手心热;二是足少阳胆经相火不降,特点是头身热;三是食滞内热,特点是全身热。对于第一和二点原因引起的发热,多无明显诱因,宝宝常常无缘无故就病了,或者现于宝宝过于劳累之后,根源是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补中气就好了,最平稳的方法就是喝白糖水或黄豆浆。对于第三点原因引起的发热,多现于宝宝饮食过量,或者平时就有食滞,只要消食导滞就好了,最平稳的方法就是用淡豆豉煮水喝。外因引起的发热分为伤寒(包括伤风、伤寒、伤湿、伤燥等)和温病两类。外因发热其实也可先按照内伤发热的方法来治疗(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详说了),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及时处理,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效果不好则需要配合以下方法: 伤风引起的发热,是风邪引起肝木(主荥血)的疏泄过盛所致,多伴有鼻塞、流涕、干呕、出汗、怕风等症状,用桂枝汤治疗,或用黄豆、黑豆浆等。 伤寒引起的发热,是寒气引起肺金(主卫气)的收敛过度所致,多伴有头痛、身痛、无汗、恶寒等症状,用麻黄汤加减治疗,或用葱豉汤、生姜红糖水等。 伤湿引起的发热,常在淋雨或洗澡后出现,多伴有受寒症状,用上述

伤寒的方法,加上茯苓、泽泻等渗湿药。 伤燥引起的发热,常在秋季出现,多伴有干燥症状,用人参败毒散效果最好。温病发热,其实应属内伤发热,是在中虚不足的情况下伴有肝胆相火上逆的症状,宝宝多表现出精神不足、困倦嗜睡等症状,只要舌胎不厚腻脉大的用乌梅汤治疗,脉小的用三豆饮加减治疗。 小孩子发热时,不要太紧张,急着用退烧药或抗生素都是错误的,对小孩子的体质损害很大,很多宝宝退热后出现腹泻、厌食、出汗、遗尿、甚至惊厥等,都是发热处理不当的结果,所以千万要注意。先认真回忆可能引起宝宝发热的原因,然后根据表现出的不同症状选择试用以上方法,配合小儿推拿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只要宝宝手脚是温的,就不用太担心。如果小孩子精神可以,饮食也正常的话,都可以先试用这种方法——1、用10克冰糖或10克白糖和20粒黄豆煮水一点一点喂给她喝,不能加盐; 2、同时配合以下治疗发热的小儿推拿常规方法: 第一:顺时针揉按大拇指指腹500下,注意这里是揉按不是推,第二:食指的指腹,从食指的指根往指尖方向推300下, 第三:无名指的指腹,也是从指根往指尖方向推300下, 第四:在前臂内侧(即手掌这一侧),从腕向肘窝方向推800下。这些方法,对刚开始发热就及时处理效果很好。小孩发烧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出现手脚冷或其他症状,最好还是找医生诊治,不要耽误了病情。

中医外治疗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运用进展

中医外治疗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运用进展 发表时间:2018-07-08T15:36:43.4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陈燕妮曹阳2 虞坚尔3通讯作者[导读] 结合目前临床小儿患病特点,从呼吸、消化、泌尿三大系统常见病,对近年来的相关外治方法进行总结。 (1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10000)【摘要】阐述中医外治法的古籍研究以及目前常用外治疗法,如按摩拔罐、透皮给药、针灸、穴位治疗等。并结合目前临床小儿患病特点,从呼吸、消化、泌尿三大系统常见病,对近年来的相关外治方法进行总结。【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儿科;常见病;综述中医治法分内治及外治。内治法与内科相同,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清?《医学心悟》)八种治则。外治及内治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良丁不废外治”之说。《内经》即有记载砭石、按摩、灸等外治之法。而广义外治,是除口服、静脉给药之外的疗法。现围绕小儿常见病外治疗法作一综述。 1. 中医外治法概述 1.1 古籍研究 中医外治历史久远,古籍中即有较多记载: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素问》。《内经》中据资料挖掘,所记载有多种外治技术,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包括: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浴等法。《千金要方》中有溻浴、粉、敷、摩、塞、熏、摘等27种外治法,不仅用于急救,且擅于儿科病患。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亦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 1.2 外治疗法 1.2.1 按摩拔罐 推拿即按摩,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具有疏经络、行气血、调脏腑、润关节的作用。适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调节,并增强抗病能力。儿科病治:疳积、遗尿、发热、泄泻、小儿肌性斜颈等。 拔罐即吸附法,以杯罐为工具,借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刺激所吸附的腧穴或体表,导致局部皮肤充血甚至于产生瘀血,以此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疏经络,行气血的作用。调整人体阴阳、增强体质,并达到扶正祛邪、疾病治愈的目的。主要用于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 1.2.2 透皮给药 透皮给药可使药物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不受酶类等影响。且不经消化道吸收,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包括中药外洗,熏蒸、外敷等。中药外洗是用煎煮好的中药药液在治疗部位进行外洗的方法。用于外洗的器皿选择容量较大的盆,外洗加水量宜大,中药煮后即可使用。中药熏蒸即蒸汽疗法,运用药物煎煮产生的蒸汽,可产生热能、药效双重作用,使所熏部位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而且,药物通过皮肤、经络、腧穴直达病灶,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可杀虫止痒、灭菌消炎、活血止痛。中药外敷即切碎新鲜中草药并捣烂后,敷于患处。具有舒经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用于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腹痛等病证。但是,患儿皮肤娇嫩,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使用,且用时宜短。 1.2.3 灸法及穴位疗法 灸法通过借助灸火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产生温经络、祛寒邪、行气血及回阳固脱的作用。《医学入门》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以治疗小儿腹泻,对于慢性病及虚寒证比较适合。亦可用于防病保健。 腧穴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疗法基础上,应用自然和人工的物理及化学因素作用于腧穴上。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进行预防及治疗疾病。穴位敷贴则通过腧穴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存在适应症广、用药安全、经济适用、疗效确切、无创等优势。用于治疗小儿咳喘、腹泻、遗尿、腹痛等。穴位注射法即水针,按照针灸治疗的处方原则进行穴位辨证选穴,并将中药或西药注入皮下及肌肉组织内。适用范围广,儿科常用于治疗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1.2.4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通过不同针具刺入腧穴,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其中,头皮针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对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儿科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耳鸣、智力障碍等属于其治疗范畴。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曾提到“耳脉”的记载。《内经》则较详细地描述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以及诊治疾病的经验。 放血疗法是通过针刺划破特定部位进行放血的疗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循环障碍的作用。也有镇静止痛、调节体温、止痒抗敏、调节自身免疫等作用。治疗范围广泛,感冒发烧、危急重症均可选用该法治疗。 2. 中医外治在儿科的应用 2.1 呼吸系统 2.1.1 小儿感冒、发热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怯弱”引起。六淫外感邪气自口鼻而入,影响肺之宣降卫外功能,出现发热、恶风寒、流涕、喷嚏、咳嗽、鼻塞、头痛、全身酸痛等表现。药浴、拔罐、针灸、推拿、刮痧较适宜。单海军[ ]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全身中药(柴胡、连翘、青蒿、荆芥、牛蒡子、川芎、薄荷)洗浴的方法治疗风热型感冒,有效率达87.5%。伍利芬[ ]综合刮痧、拔罐并配合指针治疗小儿感冒,疗效较佳。其中指针即以指代针,具有针灸及推拿双重功效,选择风池、风府以祛风散寒;合谷以发汗解表、宣通肺气;尺泽以养阴清热等。中医外治中推拿退热对于小儿疗效显著,常选择小儿手掌及前臂经气偏盛的部位,以及捏脊背等[ ]。 2.1.2 肺炎喘嗽 西医小儿肺炎可归为肺炎喘嗽。由于小儿服药困难,每年因此病死的患儿为婴儿全部死亡率的23.9%。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基本同小儿感冒、发热。吴幼萍等[ ]通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总有效率高达95%。该法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有学者[ ]通过中药灌肠(益母草、葶苈子、桃仁、麦冬、鱼腥草、白芥子、苏子、黄芩、黄芪、地龙)结合拔罐疗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儿难治性肺炎的治愈率,较阿奇霉素治疗者效果更佳。沈叶萍[ ]通过观察,与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对照治疗的肺炎患儿相比,配合四缝穴针刺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明显改善患儿临床表现。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其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

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 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脾失健运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疗法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疗法 儿童多动症(ADD)或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性疾病(ADHD),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的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现为其特点。14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约为7%至9%,半数患儿在7岁以前发病,男女比例为4至6比1。有三成以上患儿伴有学习困难及心理异常。 目前,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早产、难产、脑外伤和某些传染病、中毒等因素有关,并与家族遗传、先天发育及出生史有一定联系。中医认为是肝郁痰滞,痰气交阻,郁久化火,心神被扰所致。本病临床可概括为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痰火内扰等证型。 儿童多动症的危害性 ▲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疾病,但是不少家长往往忽略了,认为多动症长大以后会自然痊愈,对早已是病态的孩子不引起重视,延误了治疗良机。这不仅给患儿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多动、易分心的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这就妨碍了学习能力的获得,使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从而滋长厌学情绪,并与学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若患儿在学校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厌学、成绩下降,学不到更多的知识;会影响终生。由于近几年来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并影响患儿的学习、人格、品行的健康形成,已引起医学界及广大家长的广泛关注。 临床表现 1、注意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做事或听课,易受外界干扰; 2、行为障碍:好动、好说、好闹,自己难以控制。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语言过多,难以遵守纪律,容易影响他人学习,好与同学争吵; 3、情绪障碍:易怒、易兴奋。情绪不稳,易激动,控制力弱,常因不能满足其要求而大哭大闹,甚至在冲动时打闹不休,较难预测其情绪波动; 4、学习困难:尽管其智力不差,但由于注意力涣散,学习内容不能全面掌握,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对学习缺少自信心,因而学习成绩不佳。 小儿推拿与中药结合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安神定志、补益心肾,以及滋肾平肝。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前面介绍的那个孩子经辨证为外感风寒发烧,采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现在正好是春季,天气变化较大,日温差也较大,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