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完整版)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完整版)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宋仁宗时代

景祐三年(1036 年)丙子一岁

公历1036 年12 月19 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宝元元年(1038 年)戊寅三岁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 年)己卯四岁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庆历二年(1042 年)癸未八岁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 年)乙酉十岁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 年)丁亥十二岁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

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 )己丑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 年)壬辰十七岁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 )癸巳十八岁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 年)甲午十九岁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 年)乙未二十岁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 年)丙申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 年)丁酉二十二岁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反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省试时并

作杂策五首、诗一首。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

嘉祐四年(1059 年)己亥二十四岁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嘉祐五年(1060 年)庚子二十五岁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 年)辛丑二十六岁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诏命,

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嘉祐八年(1063 年)癸卯二十八岁三月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苏轼在凤翔任。时陈希亮知凤翔府,其始,轼与希亮不甚叶,作《客位假寐》诗。。秋,考试永兴军。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苏轼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谏。宋英宗时代

治平二年(1065 年)乙巳三十岁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召试馆职,除直史馆。

妻王弗卒。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治平三年(1066 年)丙午三十一岁苏洵卒于京师,苏轼、苏辙兄弟护丧返蜀。

治平四年(1067 年)丁未三十二岁在家乡眉山居父丧。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宋神宗时代

熙宁元年(1068 年)戊申三十三岁除父丧,离蜀赴京。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

熙宁二年(1069 年)己酉三十四岁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苏轼至京,除判官告院。苏辙除条例司检详文字。四月,诏议改贡举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不当轻改,得神宗召对。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出知邓州。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冬,苏轼权开封府判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能改斋漫录》曾记一事,言轼作诗以讽安石:“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熙宁三年(1070 年)庚戌三十五岁判大名府韩琦言青苗法害民。苏轼《再上皇帝书》,要求罢免王安石。神宗贬黜群官,扶持安石。苏辙在条例司议事不合,出为河南府判官。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查无实据。王安石拜相。

熙宁四年(1071 年)辛亥三十六岁六月,得通判杭州差遣,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欧阳修。十一月至杭。此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熙宁五年(1072 年)壬子三十七岁在杭州通判任。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时卢秉提举两浙盐

事,改革盐法,十二月,苏轼被命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

岸,又至秀州。

欧阳修卒。

熙宁六年(1073 年)癸丑三十八岁在杭州通判任。冬,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饥民。朝廷设立“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命王安石提举。

熙宁七年(1074 年)甲寅三十九岁在杭州通判任。纳侍妾朝云。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

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郑侠上《流民图》,坐编管。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熙宁八年(1075 年)乙卯四十岁

在密州知州任。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熙宁九年(1076 年)丙辰四十一岁在密州知州任,九月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赴任。此年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熙宁十年(1077 年)丁巳四十二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至京师,有旨不许入国门。五月

至徐州。七月,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灾。

元丰元年(1078 年)戊午四十三岁在徐州知州任,筑黄楼。

元丰二年(1079 年)己未四十四岁

二月移知湖州。七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八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十二月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

安置。史称“乌台诗案”。轼任地方官数年,相继与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张耒结识,四人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元丰三年(1080 年)庚申四十五岁二月,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撰作《易传》、《论语解》。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黄州士人多与苏轼交往。

宋廷议改官制。王安石封荆国公。

元丰四年(108l 年)辛酉四十六岁贬居黄州。开始经营东坡。此年神宗决策以五路兵进攻西夏。曾巩被召为史馆修撰,专典国史。

元丰五年(1082 年)壬戌四十七岁

贬居黄州。筑成东坡雪堂,居之,自号东坡居士。于秋、冬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此年宋与西夏交战,宋兵大败于永乐城。新官制施行。

元丰六年(1083 年)癸亥四十八岁贬居黄州。苏辙权筠州州学教授,所作策题违反《三经义》旨,被劾罢。

此年西夏攻宋,宋兵败求和。

曾巩卒。

元丰七年(1084 年)甲于四十九岁正月,神宗出御札,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四月离黄州,自九江至筠州,访苏辙。游庐山。七月,回舟当涂,过金陵,见王安石,相谈甚欢,留一月别去。岁晚在泗州,上表请常州居住。此年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成。

元丰八年(1085 年)乙丑五十岁正月离泗至南京,得请常州居住。三月,宋神宗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在江宁闻讯,赴常州。五月过扬州,游竹西寺。有旨复朝奉郎知登州,又除尚书礼部郎中。十一月至登州任,迅即被召进京,十二月除起居舍人。苏辙亦被召为右司谏。程颢卒。

宋哲宗时代

元祐元年(1086 年)丙寅五十一岁

在京师,三月除中书舍人,四月差同详定役法。时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以为免役法不当废,遂与司马光议论不合,然深受太皇太后高氏器重。九月除翰林学士,值司马光卒,御史孙升恐苏轼入相,始上章论之。

此年苏辙迁中书舍人。

王安石卒。元祐二年(1087 年)丁卯五十二岁在翰林学士任,八月兼侍读。朝臣分裂为朔、蜀、洛三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苏轼为蜀党之首。此年程颐罢经筵,苏辙迁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1088 年)戊辰五十三岁以翰林学士差知贡举。因台谏攻击,上章乞郡。宋廷吕公著年老,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吕大防、范纯仁为相。

元祐四年(1089 年)己巳五十四岁三月,除龙图阁学土知杭州,四月出京,七月至杭。十一月,以浙西七州旱灾,乞赈济。

此年吕公著卒,范纯仁罢相,苏辙迁翰林学士,进吏部尚书,出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