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引言

语篇研究是“一门旨在探讨言语交际中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学科”。作为语言学领域独立的分支学科,其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了六十年代开始日益发展。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段、开拓阶段和巩固阶段。启蒙阶段的语篇研究主要是从词、句到整个语篇的过渡,从片面的、抽象的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其中韩礼德(Halliday)的衔接理论取得了突破。开拓阶段从功能句子观和交际动力理论过渡到结构与功能,音系、语法、语义成为语篇研究的特色。在巩固阶段,系统功能主义的语篇语法开始成熟,语篇研究范围变得题材多样,领域宽广,视角丰富。

其实,最近10 年来的语篇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多视角、跨学科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网络语篇、多模态语篇、电子语篇、语料库语篇等成为语篇研究中新的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把语言看作一个完整的资源系统,它更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系

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分析是把篇章跟语言的系统联系起来。语篇衔接则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

20 世纪30 年代,当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明确表示应把语言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和关系来研究,这一思想为以后的语言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纵观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无一流派不受索绪尔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伦敦学派甚至转换生成语法。弗斯(Firth)是伦敦学派的领导者,他首先提出了“结构”和“系统”的概念。韩礼德是60 年代以后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师弗斯的衣钵,同时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某些观点,建立和发展了当代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语言的三个核心纯理功能,即概念纯理、人际纯理和语篇纯理功能。从胡壮麟等人的表述中我们得知,纯理功能的提出得益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比如概念功能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实用”功能和“巫术”功能的延展,人际功能是“寒暄”功能的延展。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则为韩礼德语篇纯理功能的提出作了历史性的铺垫。从马林诺夫斯基到弗斯再到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法的萌芽、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

语篇一词在语言学中指一个任何长度的、语义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段落。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语篇的形式不拘一格,独白,对话、诗歌和散文都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语篇。我们所说的语篇既包括话语(discourse)又包括篇章(text)。系统网络与语篇关系密切,每一个意义行为都是同时在许多维度上进行选择的实例,网络绘制出从系统到实例的路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篇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而语篇衔接是语篇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的概念最初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的。它是指“存在于文本或篇章中的意义关系”。也就是说,它是语篇中超出语法结构的一系列构建意义的资源,是一个语义范畴。要使这些意义潜势有效的表达出来,就必须通过衔接手段实现。语篇衔接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前者由语篇衔接手段等语言形式帮助实现的,后者则是由语篇衔接手段之外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帮助实现的。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显性衔接包含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它们是通过篇章的表面结构比如说语法手段或者词汇手段实现的,是语言内部的词汇句法层次的体现过程。

(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衔接

衔接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共同点是把语言看作意义概念而非形式概念。人们通过使用语言形成语篇,语篇具有能动性,使“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能够成为共享的信息:它为发话者提供了引导受话者理解语篇的策略”。语篇意义和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不是单方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张德禄用实例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语篇意义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来实现语言交际功能,同时也存在依赖于对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组织方式和模式。

衔接是一种语篇意义模式,用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它使单个独立的语言片段前后呼应成为一体,还能突出语篇的某一部分。根据在语境中发话者和受话者所共有的信息来表述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也就是说语篇的衔接能够使人们认知周围的世界和内心世界经验,表达人对世界的客观经验和主观看法。同时,确定总体社会角色,行使对话交际中的言语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衔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框架,语篇衔接机制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指导下超越了句子之间的衔接,发展为句子与段落之间、语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语篇的段落与语篇部分和整体之间

的衔接。比如最初韩礼德和哈桑在探讨平行结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衔接时,主要体现在小句结构上;小句复合体通过两种同步系统结合在一起,即相互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而逻辑语义关系主要通过扩展系统表现出来(另外一种是投射系统),如解释、延伸和增强。虽然研究小句复合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得到了学者的一致认可。

衔接不仅存在于小句之间,也存在于非定谓小句、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之间。胡壮麟把及物性理论、主位—述位理论、信息理论、语境理论等宏观结构之间的衔接纳入了语篇衔接理论之中;张德禄的语气结构和情态实现的人际意义关系、词汇体现的态度意义关系和由外指性机制实现的语篇与语境之间的意义关系衔接,也丰富了语篇衔接研究的视角。衔接机制的丰富使语篇衔接研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加深了人们对语篇结构和语篇功能的认识。

四、语篇衔接研究的展望

正如胡壮麟等说的那样:语篇衔接不仅有助于对语言本身进行科学描写,也有利于话语分析、文体研究、美学、修辞学、语用学等科学的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语篇衔接研究传承与创新并肩发展,如果没有韩礼德等人的基础理论,就没有其他人的理

论创新和发展,所以我们首先要继承和充实衔接理论的建设。比如衔接与认知关联的研究,语篇意义的实现是一个认知过程和复杂而高级的信息加工过程。在理解语篇时,语言使用者需要利用语篇所包含的各种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通过对明示行或者隐含行的相关信息的使用,构建对于语篇的连贯解释。

其次,语料库为语篇衔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描写素材。加强通用语料库、专业语料库以及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获取更多的数据。尤其要加强学习者口语语料库的建设,虽然口语语料的建设与研究难度大,加上即时条件的约束及动态特征,但其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的研究与时俱增。肯尼迪曾指出口语交际的研究和口语语篇中的衔接将逐渐成为以语料库基础的描述性研究的焦点。我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除了“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和“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之外,口语语料可谓匮乏。一线教师收集学生英语口语语料来研究学生的外语学习特征和有效性也显得至关重要。尤其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源。比如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除了研究他们的言语特征如语音、语法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他们在口语表达时的非言语特征如目光、手势、动作、声调等。全面地探索理工科院

校学生的口语伴随特征、语言与非语言特征关系等多模态话语系统必将成为语篇分析和二语习得领域的新方向。

最后,语篇衔接研究应超越单一语种和文体。把传统的英语研究逐渐向其它语言如汉语、日语、韩语、泰语等扩展,这符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特征。我们还应该涉及更多不同的文体文本和体裁,比如特定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语篇衔接的研究成果还应该运用到语言教学、文体学和翻译研究之中。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信息与“新”(new)信息的区别,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见Butler 1985: 14_15,王宗炎1985:136_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重视语言功能,它的影响延伸到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等。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是指将语言看做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而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表达意义,被看做从该系统网络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选择的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建立在两个事实基础上:⑴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并试图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⑵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把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机对象,而不是像转换生成语法那样,把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基本框架:系统、功能、层次和语篇四个方面概括韩礼德独特的语言观,考量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韩礼德的“系统”思想: 在系统语法中,系统的概念是由一条基本的解释性原则构成的,语言被认为是“系统 的系统”。建立各种互相关联的系统的网络,从而解释在语言中各种与语义相关的选择。 不同于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韩礼德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所谓意义潜势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心理语言学人在说话前先形成一种动机,即对要说的话有一种大致的想法,这种动机属于前语言阶段。人有了要说什么的动机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说的内容组织表达出来。系统功能语法所反映的主要是语言运用中这种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二、韩礼德的“功能”思想: 功能(即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在语言形式描述中应处于何等地位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棘手和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处理方法都表现为只重视语言形式,而未能把它和语义结合起来。传统语法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句子成分分析法只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无助于描写语言的意义系统及其体现形式。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遵循“发现程序”来分析语言素材,以便能自动发现所研究语言的语法。他认为区别具体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不是语义,而是他们在语言结构中的分布特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否定语义来描写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的语音和句法可以作为纯形式的系统加以描写。系统功能语法科学地处理了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的功能首先体现于语义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高度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并非游离于语言结构之外,它们分别与语言层次的各系统紧密联系并得以体现。如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来体现。所以功能和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是基础,系统是功能的体现形式。 三、韩礼德的“层次”思想: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语义编码。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客观地描述这种编码。在语言结构描述方式上,韩礼德坚持以功能结构为基础,探究语言的语义系统以及其体现形式,它越出句子范围,以语篇为基础,把语言看成是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关系的体现。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系统功能语法不是采用形式分析法,而是在充分吸收格语法、层次语法等语法流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对照术语表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作者:翁素贤提供 转贴自: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打印本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A Abitliy 能力 Actor 施动者 Addressee 受话者 Addresser 发话者 Agent 施事 Anaphoric 指前的 Antonym 反义词 Antonymy 反义意义 Autonomy 自治性 B Behavior 行为 Behavior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neficiary 受益者 C Cataphoric 指后的 Categorical 绝对的 Categorization 范畴化 Central token 中心标志 Chain 链 Channel 渠道 Choice 选择 Clause 小句 Clause as theme 句项主位 Cleft sentence 分裂句 Closed system 封闭系统 Coclassisfication 相互区分

Coextension相互扩展Coherence连贯 Cohesion链接 Cohesive chain链接链Cohesive tie链接纽带Cohyponym共同下义词Collocation搭配Collocational chain搭配链Comeronym共同局部关系词Command命令 Comment述题 Competence(语言)能力Complementarity互补性Congruence一致性Conjunction连接,连词Consonant辅音 Consonant grammar协和语法Constructivism构建主义Context语境,上下文Context of culture文化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情境语境Continuity连续体Continuum连续体Conventional meaning常规意义Coocurrence同现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Coordination并列Coreference相互对应Correspondence对应 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语言学Cross-coupling交互匹配 D Decategorization非范畴化Declarative陈述的 Delicacy精密度 Dialect方言 Dialectal variety方言变体Diatypic variety功能变体Didactic教导性的 Direct speech act直接言语行为Discontinuity脱节,间断性Discourse话语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Chapter 11系统功能语言学简介

Chapter 10: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1.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K.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is also named a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 has sought to create an approach to linguistics that treats language as foundational for the building of human experience. His insights and publications form an approach called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lliday's work stresses that langu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aning.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as its name suggests, considers function and semantics as the basis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activity. Unlike structural approaches that privilege syntax, SFL-oriented linguists begin an analysis with social context and then look at how language acts upon, and is constrained and influenced by, this social context. A key concept in Halliday's approach is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obtains "through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lliday, 1985:11). According to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language, a kind of tool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has many functions. In its system, language has three matafunctions, which ar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 Each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is about a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world, and is concerned with a different mode of meaning of clauses. 2.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people’s experiences in the real world including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ternal world or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mind. Namely,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s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broadest sense, including our own consciousn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clauses as representations.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has three sub-systems, which are transitivity, voice and polarity. Here, we just talk about the first system, transitivity. Transitivity is a semantic system to show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of language.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三大元功能(three metafunction) 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经验关系;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语法关系;而谋篇功能则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与衔接得以体现,反映的是顺序关系而不是逻辑或语法关系。 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四种功能结构上,即:主位结构、语气结构、情态结构和及 物性结构。 主位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和述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句子结构构成了无标记主位结构;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就构成了有标记主位结构。语气结构体现人际功能中的话语角色关系,共有四种 言语功能(陈述、提供、提问和命令)和三种语气(陈述、疑问和祈使)。在句子上主要通过陈述句、疑 问句和祈使句体现。及物性结构主要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结构主要通过及物性小句,即带宾语的 小句来体现。 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语场 (话题(topic)以及场地(setting)) 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件的过程( 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如)来表示, “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表示,如图1: 图1:物质过程 我吃了一个苹果。 (动作者)(物质过程)(目标)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 )、“反应”(reaction)和“认知”(re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a process of sensing)。表示感觉的动词有等;表示反应的动词有等;表示认知的动词 有等。

转化生成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一个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简单的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在1957年所出版的《语法结构》和1965年的《语法理论要略》两书被乔姆斯基称为“标准理论”。此后他又修正了些许这些理论,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后又修订扩展的标准理论,形成“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主要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影响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理性主义的,而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则是经验主义的。 也称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创建人N.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性质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范围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目标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表达方式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发展过程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汪顺强 [摘要]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复杂性导致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然而西方很多学者已勾勒出了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本文重点讨论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以及二语习得的条件等理论以期对二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二语习得的条件 On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Wang S h un-qiang Abstrac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have not been theorized completely owing to the immens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of interlanguage vari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versational phenomena,and social identity,etc. Nonetheless,several western scholars have sketched proposals for what theories of part of the field might look like.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theorical meri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at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recently:co-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competence,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and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s: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co-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competence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引言 在应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Richards&Platt,2000:408)。人们对这种过程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得出对语言教学有用的知识。这一术语特别被美国研究人员应用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如:关于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句法和音韵方面的纵向研究及个案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口头和书面话语的分析;关于语言发展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的部分理论,以期为二语习得营造和谐的内外环境提供理论支撑。社会语言学或许是与理论建构关联最小的语言学分支。该领域的领先人物Charles Ferguson(1997)指出社会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是问题趋向的而不是理论趋向的。通过判定一些描述现象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背景下或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现其“理论深度”(p228),Emanuel Schegloff(1987)也拒绝了社会科学中的一位论派的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途径缺乏句法学和认知心理学家所擅长的宏观理论。然而,由于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巨大复杂性,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明显而系统的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然而有些学者已勾勒出了适合于该领域的部分理论。 2共建理论 双语行为最具特殊预示性的理论是话语范围理论(Douglas和Selinker1985;1994a, Mora1995,Whyte1994a;1994b;1995,Zuengler1989)。这一理论预示了二语产出的精确性和话语话题的联系。话语范围理论的弱点在于其集中于互动中的个体参与者,在于其对话题和主题的个人的心理反映。另两个理论(共建和互动能力)则采取了宽广的视角,把社会现象和社会语言学现象视为互动中所有参与者共建的。Jacoby和Ochs(1995)提出“共建”并定义为“形式、阐释、立场、行为、活动、认同、惯例、技能、观念、感情或其它文化方面有意义的事实的联合创造物”(1995;171)。尽管“共建”这一术语可能暗示联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张德禄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这些新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对语域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新的观点,由意义概念变成了情景概念;对体裁概念的认识由话语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意义构型、一种观念形态的体现、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等;在情态等语法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词汇评价系统;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语篇衔接概念向语篇的多义性、多层次性扩展;语言研究由纯粹的社会角度向认知角度扩展;发展了计算语言学,研究语篇的分析和生成等。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会在基本理论本身、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和深入。 关键词:系统/功能/发展 1.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其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经基本形成。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在其后的十多年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许多方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语域和语境的研究、批评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语用学的再认识、形式主义的态度、认知理论的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计算语言学的发展等。 2.理论的发展 2.1语域理论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语域理论是相互联系的。Halliday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Hasan同意Halliday的观点(Halliday and Hasan 1989[1985]),把语域和体裁(genre)看作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即都是意义层次的概念,是一个意义构型(semantic configuration),与语境构型相对应。但Martin(1992)在讨论语域与体裁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代名词,是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集合。由此,他建立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框架,把体裁看作文化层次的概念,是观念形态的表现,而把语域看作语境层的概念,是实现体裁的。但O'Donnell明确认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是语境的内涵。由于语域也是按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定义的,所以语域可以看作是语言在一定语境下的体现形式。语境是由意义体现的,所以语域还主要是意义特征,同时它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特征(胡壮麟1998)。然而,Martin的观点,由于其在研究体裁与写作中运用了这个框架,所以得到许多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认可。现在,这个概念的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激发了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2.2体裁理论的发展 体裁原本是一个文学用语,指文学作品的类型,现用于指所有语体的语篇的类型。由于Halliday注重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所以对体裁的研究比较少,但他在他的情景语境框架中明确称其为“修辞方式”(rhetorical mode),把它划归为话语方式的一部分。Gregory(1967)则在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之下又增加了一个变项,称为“功能基调”(functional tenor)。Hasan(Halliday and Hasan 1985)认为,语篇的体裁结构也是一种意义结构,由一种与该语篇的体裁相联系的结构成分组成的定式组成。语篇的体裁结构与情景语境的语境构型相联系,是由语境构型决定的。 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文化语境”决定行为潜势,即决定行为潜势中有意义的情景值。行为潜势是做事、说话和存在的方式,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在语言中的体现,所以只指由语言体现的意义,是情景语境在语言交际中的价值综合。体裁意义潜势是意义潜势的一部分,表示某个情景语境内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价值。由此可以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 公元20 世纪,当传统语法威名坠地、逐渐衰落之际,世界的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 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 1. 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 2.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 3. 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American Structuralism) 4. 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 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Halliday) 为首的伦敦学派。 20 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Firth) 继承了下来。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systemic linguistics) 和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韩礼德,人称Halliday, 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此后回国,并在弗斯的指导下继续学习,获得了Ph D. 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在多所大学任教,最后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创立了语言学系并且担任系主任。1987年韩礼德退休至今。 以上这些只是陈述一些故事而已,不必过于在意的,请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吧。 韩礼德的理论武器一言而蔽之就是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这个理论武器,从名字都可以看出,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1. 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 用来解释语言的内在联系 2. 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用来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手段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分开两部分来解说系统功能语法。 Part I. 系统语法 比较容易看出来,系统语法当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system); 不是的话为什么叫做系统语法呢……

系统功能语言学论文

A Metafunctional Analysis of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great speech I Have a Dream, delivered by Martin Luther King Jr.,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it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uthor successfully develops it, strengthens the theme and reaches the ideal effects. Such a powerful English political public speech has long been repeatedly studied and excerpted ever since it was first delivered in Washington. Many scholars have also analyzed either the oral or the written speech tex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However, few of them have ever tried to apply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FG) to analyze it. As SFG will become the backbone theoretic support in this paper, it is important to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For their own research purposes, linguists present different methods for analyzing discourses. Here are some examples: Schiffrin in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introduces 6 methods for discourse analysis: speech act theory, international sociolinguistics,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pragmatics, conventional analysis, variation analysis, socio-cultural analysis,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y can be roughly categorized as Structuralism and Functionalism according to their theoretic base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nd general linguistics were well established as academic disciplin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some linguists begin to do some research on language from functional prospective. These linguists stress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language, emphasiz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function of lingual forms and interpret lingual phenomena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contexts. SFG is the representative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SFG, mainly developed by M.A.K. Halliday in the 1960s, is “a theory of meaning as choice, by which a language, or any other semiotic system, 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