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传播的基本过程》,我使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的《传播学教程》,由郭庆光主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小结等六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说教材(首先,我选的这本教材)

传播学教程,是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庆光教授主编,该教材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的必备参考书,

它运用国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它是传播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能够为后续传播学理论和实践奠定基础,因而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本书第四章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的第一个课题。在此之前,大家已经学习了“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它使我们学习传播过程容的一项基本要素,学好“符号”能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容,也是为学习以后课程(诸如人传播、人际传播、媒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打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根据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结构与容的分析、以及传播学专

业人才培养计划,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按照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易检测等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方面:

1、掌握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能力目标方面: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于传播模式理论的认识,掌握传播活动的本质规律,运用传播理论知识认识身边的传播现象,并能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为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情感目标方面:

培养学生学习传播学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下面我来说一下本次课程的重难点)

从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教学难点: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乃为至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以及本节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将主要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但以讲授法为主。

a 讲授法: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传播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

b小组讨论法:针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的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c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将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如讲解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和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时通过图示法进行演示,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而能够独立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法指导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作为重点,我将具体谈谈这一节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对面的协商性的对话,小对小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小点头答应了。通过这个最简单的传播事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播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容中。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因为模式比较难懂且枯燥,所以我选择以讲授为主,同时在突出教材重点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进行讲述。在讲解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穿插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路。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书中知识有更直接的感受。比如拉斯韦尔的直线传播模式中各个要素所起的作用等,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找到对应的答案。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会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进行直观的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在这三个模式中,整个循环过程是如何发生并持续发展下去的。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完善自我的观点,形成自己对于传播理论模式的新思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是本节课进行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主要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并记录下对本次课程的心得和问题,讨论结束后,学生发问,老师给予分别解答。

4、课堂容总结与作业

简单扼要的课堂容总结。用大纲的方式,将本节课的主要容概括出来,在回忆中系统全面的掌握本节课的容。布置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制作表格,将本节课的几种传播

模式做一个比较,包括不同之处与优缺点等,巩固学习效果。

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主要采用图解式板书,目的就是对所学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知识系统化与层次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迅速记住知识,发现传播过程的在规律,更有利于日后对知识重点的提取,教会学生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传播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对学法的指导;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领导与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大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