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系列解读之一】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2016-02-04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石培华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何谓全域旅游?为何要发展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笔者从理论技术层面和具体推进落实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全域旅游的五个“新”

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实践中如何理解全域旅游?主要体现在五个“新”:

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新战略。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抓旅游就是抓全面创新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将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综合统筹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极佳载体。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抓旅游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要从全局出发,系统全面推进旅游。通俗说,全域旅游就是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按照五大发

展理念,从战略全局推进旅游发展,要与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综合立体推进发展,抓旅游就是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全方位整体推进,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也是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

全域旅游构建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这个新型的复合空间内的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全域旅游新空间,是保护利用好生态、挖掘好文态、优美好形态、培育好业态、形成活态的完美结合,是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的完美结合。各种要素聚合、各种功能叠加、各种价值放大、各种利益共享、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生态得以传承发扬,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全域辐射带动。

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赶时髦的标签,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纵观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瑞士、新西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是纯净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风情浓郁的美丽小镇和乡村、高品质的旅游区、美丽风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国的桂林、成都、张家界、九寨沟、琼海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无不是风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

全域旅游的五个“全”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具备五“全”覆盖的特征:

旅游景观全域优化。发展全域旅游,按景区标准规划建设,要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推进全域景区化。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推进旅游景观生态全域覆盖,创造优美旅游环境,将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镇建设除了满足居民居住生产功能,还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对外来游

客的服务。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还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林业生态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还要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农业生产,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美丽乡村建设,除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休闲度假乐园。

旅游服务全域配套。全域旅游必须要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全域旅游不只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而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以前旅游从业者是导游、服务员,现在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家都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

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突出优势的区域,整个区域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全域旅游,要形成特色旅游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

链条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形成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大格局。

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打破围墙、打破空间封闭,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推进全域旅游,搞好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的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6亿多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

全域旅游的五个“不”

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正确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一些认识误区。要避免念歪经、走错路,否则全域旅游就不幸成为全域破坏。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发展全域旅游,要全面贯彻落实“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编制旅游规划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时,首先要编制控制性规划,明确需要保护的区域。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设收门票的景区点。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景点,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区景点数量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现在一些地方推进全域旅游有一种误区,就是不断建设景区,导致到处是门票,旅游目的地的花费门槛很高。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是要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游客与居民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增加综合效益。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全域旅游要统筹规划建设,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千万要注重全域旅游中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协调好景区、社区(城镇、乡村)、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同时,全域旅游中不同区域,要注意突出重点,时间上要有先有后,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

全域旅游不是全一模式。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局提出一些基本标准,这是为了使创建工作有一个基本遵循,使示范区达到一个基本的共同要求。但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首创。

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同时推进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

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也多层次,可以是省、市、县、镇、村,可以是跨行政区的旅游区域。为更有效整合资源,近期应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两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调结构、扩就业、增收入、优环境、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境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可谓面广、质高、种类全。县域风景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29%,自然景观涵盖山岳、水体、森林、海滨、海洋、海岛等。人文景观更是涵盖文物古迹、革命圣迹和名人大家,且品质突出,具有典型性和稀缺性。可大致概括为四色:红色(革命圣地),蓝色(海滨海岛),绿色(自然生态),古色(古建筑、古文化)。红色主要有被列为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蓝色主要有“贝藻王国”之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绿色主要有4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市级风景名胜区南雁门、西湾和县级风景名胜区龙戏潭,满田国家森林 公园等;古色主要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顺溪明清古建筑群、会文书院、苏步青故居、谢侠逊碑林、霁山碑林、金钱会起义遗址、宝胜寺双塔、坡南古街等。古文化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出了9个状元(如加上苍南的8个和存争议的3个,近20余个),在全国县一级绝无仅有。还有位于万全的古代三大造船中心——三国东吴的横屿船屯,青街的畲族三月三民俗节,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腾蛟镇和顺溪镇旅游资源等等。近年来美丽乡村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方兴未艾,成为新兴的旅游资源。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是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按照“谋全局、图重点、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抓统筹、促全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要求,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山区连片开发机遇,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在旅游要素完善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培训,注重乡村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我市XX、XX两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XX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17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9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18.5%。 交通条件的空前改善,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动产投资热点的转移,以及政府顺应时势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

重视,使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的政策等都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助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根据市政协年度安排,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就××全域旅游进行专题调研。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旅游优势资源的认识问题 离开资源,旅游无从发展,对资源特质把握不准,旅游就不能顺利发展。调研组认为,××资源的真正优势不在历史人文,而在以山水为载体的自然禀赋。而自然资源相较于外地,××基本没有引人入胜的、能使人在一地流连忘返的名山名水。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流,四季气候的色彩变换,清洁明静的时空环境,构成以广地域、大分散为特征,以步换景、赏心宜人为卖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这就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质。因此,××旅游消费,必然是以大范围流动、全方位涉猎、多形式体验为主场,以涉足局部、观赏细处为补充;××旅游建设,应当以自然资源利用为主攻,以人文历史挖掘打造为策应。××旅游布局,应该是放眼全域规划先行,着眼线路先抓节点起步。 二、发展旅游业的统筹协调问题 我市很早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但全市统筹谋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国外以往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日后国外对会展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会展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对会展业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一)国外现状 国外的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著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弗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琳〃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国外著作主要从会展商务运作、会展后续工作、前期策划和会展营销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卡琳〃韦伯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会展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克劳德〃赛尔旺和竹田一平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世博会和国际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的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重要工具。 (二)国内现状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对会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会展业市场营销、资源管理、财务状况和战略决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如何做好会展营销和策划深入分析,从多方面对国外的一些成功理论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整体上形成了分析会展经济和研究会展影响的系统理论,从会展业的战略管理上进行了深层次研究。 二、简要评论及展望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对会展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从政府机制、会展业发展现状、会展旅游业和其关联行业之间的关系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国家政策、政府指导方针、现有的会展机制、法律规范与会展业最新发展趋势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措施。

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林晓青 学生姓名 08012012 学生学号 工商管理2008级4班 专业班级 溪口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研究 韩晓燕 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系 系 别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实现国际化,作为服务业的旅游行业也以着迅猛的发展姿态成为发展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趋势,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成熟,其相关理论大多应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也成为学术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1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定义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在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行业内,首先由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有着一定的联系,形成产业链,共同合作竞争的产业实体。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罗利兰德和赫托格(J·A·Theo Rolandt and 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理解为:企业之间为了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市场保护,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创新,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形成风险共担而企业间彼此联系较强的无形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王缉慈(200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 2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2.1 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特伯格·莫莱菲为例(Tebogo Molefe,2002)支持地理范围内德集中是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南非旅游集群研究概述》(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 Summary)中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企业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旅游企业通过合作也提升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创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旅游价值链的合作模式。 Debrah和Richard Kwame(2003)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2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 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 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 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随后,由干大都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周边的许多乡村人口又急剧增加,因此乡村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对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规划,以促进其繁荣。 1(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2王鹏飞等.近年国外有关可持续农村体系发展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5(9):166一167.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1]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越来越多,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旅游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间的负面影响三方面深入探析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建设 作为各个时代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城市往往是各个国家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也在进行着变化,使其在传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等功能之外,又增添了许多新功能。而城市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入旅游视野,成就了一种新的功能——旅游。随着城市综合能力的增强,环境的进一步美化,各种旅游设备的逐步完善,使得现代化的城市以其方便的交通,发达的经济,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越的商务及购物环境吸引了许多的游客。使城市在传统的功能之外,发展了新型功能——城市旅游。城市旅游是以城市的功能、性质及特色为基础,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吸引体系,吸引、推动、促进旅游者在城市地域内所进行的富含城市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 城市旅游研究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Stansfield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提出了旅游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城市旅游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及少量的城市旅游方面的文 献,并且基本停留在简单介绍、描述层面。[]2 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被更 多的人所了解,因此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多扩大,研究成果也日见增多。而这里通过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文化建设这两方面分析城市旅游。 一、城市形象提升 在当今这样一个所谓“眼球经济”的时代,形象以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起鲜明的形象,从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使游客充分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而游客会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城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次好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要向五个人进行宣传;而一次坏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会向十一个人进行宣传。这些宣传,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进行取舍的选择。 []3 1.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与广大市民对一个城市的整体感受、评价与印象,是城市现实的或历史的情况总和,是城市外部表现、内在素质、文化内涵的综合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与其他城市的特别之处。 []4

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关于旅游地演化发展的研究可追溯至G(1939)、C(1963)、S(1978)的研究,但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引起广泛讨论和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B在1980年提出的。1他认为一个旅游地的开发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水平,而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他用一条近S型的曲线,来描述旅游地的演化过程,所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的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发展和指导旅游地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B的理论,旅游地演化经过的6个阶段,在每个旅游地的时间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 旅游地发展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进行对旅游地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规划者需要根据旅游地当前所在的旅游开发阶段实行适当的开发模式,营销手段。 1.探查阶段 旅游地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服务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且受人类干扰较少。 2.起步阶段 旅游地旅游者逐渐人数增多,旅游活动逐渐变得有组织、规律性,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因当地旅游的发展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逐步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 3.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旅游发展迅速。在服务设施配套相对完整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在旅游带来良好收益的情况下,外来投资骤增,简陋的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相关服务产业化,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 4.稳定阶段 1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生命周期”,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24-30.

在此旅游地发展阶段中,游客数量猛增,逐渐进入巩固阶段。此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针对不同类别的旅游者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 5.停滞阶段 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大量的“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维持艰难。游客量由于没有科学的分配导致超出旅游环境容量,相关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至。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0907974.html,)

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水平方面还是要求方面,都在不断地提升,非常重视休闲、享受,而这都可以通过旅游来实现,但是旅游只能看风景、名胜古迹等,已经不符合人们的要求,所以全域旅游发展模式(TGTDM,即英文The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的简称)开始出现,并且对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但是我国运用的时间毕竟比较短,怎样能够合理地运用TGTDM还需要继续研究,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叙述,为我国旅游整体的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有价值的资料。 一、TGTDM的含义 旅游现在是被大多数人喜欢的休息方法,而且通过旅游,也可以对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予以扩展,那么人们的生活整体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对旅游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单纯地看风景、古迹等已经落后,而且这对于旅游方位当地的经济,也不能做出更多的贡献,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在进行研究,发现全域旅游是一个解决的方法,所以TGTDM开始出现,并且被应用的范围不断地扩展。TGTDM主要就是在旅游的位置,先对旅游的各类别设施进行严密地布置,然后在周围,按照人们的需要,设立其他相关的内容,比如饭店、住所等各方面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旅

游环节联系的内容,运用TGTDM来重新整合旅游的各类别产品,既可以让人们在同一个范围之内,可以找到正是自己需要的服务或者是需要,也可以使旅游方位整体之间,每一项之间的联系都非常得紧密,对当地整体的经济、文化的传播等也有正面作用。 二、TGTDM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明确了TGTDM的含义之后,我们就已经发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从旅游发展的层面来讲,运用TGTDM也有重要的正面作用: 第一,促进旅游位置整体进行重新整合。因为TGTDM需要在旅游的范围内,设置新的服务,这就需要先对整体进行重新的整合,规整出新的各类建筑、摆件等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之中,会根据自然的树木和花草等区域来设计新服务的建筑和各类物件,使其可以给人们美观的感觉,使旅游区域范围更加具有旅游的价值,人们也更愿意来参观和体会;第二,在上一点的基础之上,运用TGTDM来规划旅游区域,可以使各个设施、区域等,都有一致性,无论是人工的建筑还是自然的植物,都可以起到双向衬托的作用;第三,运用TGTDM之后,旅游的区域内容在管理工作方面,也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因为每一个区域或者是提供的服务,都是非常容易区别的,派相应的人员去进行管理就可以,或者按照管理自然植物、人工物件、整体秩序等来区分,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任务,从而使整体的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完成;第四,TGTDM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或者是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本文首先对国内全域旅游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全域旅游发展机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的三大策略。 标签: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挑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弊端日益凸显。旅游业是解决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的抓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发展的城乡差异越发明显。呈现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服务之后、统筹管理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热点。诸多学者就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系统发展理论,刘兰和郑雅慧就影响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功能机理进行了探索,成功构建了一个全域旅游优势互补发展模型,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实践检验。姜松、曹峥林,在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黄震方、陆林等学者首先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以地方利益相关者为核心、以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案例研究。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特点,探讨了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三、全域旅游概念、特点界定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 四、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機制。全域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缺失,政出多头各自为政,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缺乏并存。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地方旅游局因没有执法权,陷入“管得了正规军,管不了游击队”的尴尬局面。旅游

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生活当中,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乃至于国家的竞争力,所以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的全面变革,从产业供给链和过程形态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全面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1]。 1 智慧旅游含义 赵珊(2011)在文章中认为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它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为支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为中心,实现游客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信息。简单的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2]。智其意是智能,慧其意是理解,智慧旅游就是运用智能化手段,快速了解旅游资源。姚志国(2011)在文章中提到从近期接触到的一些智慧旅游规划来看,大家都试图通过引入新技术应用,把智慧旅游和原来的旅游信息化工作进行区分,但在智慧旅游的“智慧”到底在哪里,还是比较模糊。其实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3]。 2 国内外对旅游信息化的研究状况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远远领先于国内,他们很早就开始致力于旅游业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陆均良(2010)在文章中提到信息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日本最先提出来的。1963年,梅卓忠夫在其所著的《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人们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当时他就预见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改革,并将人类推入信息化[4]。王兆峰在文章中提到Williams(1993)指出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结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Werthner和Klien(1999)指出信息技术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机

旅游业统计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旅游业统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日益开放,人们生活日益宽裕,旅游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有关旅游业的统计研究起步较晚,但人们渐渐意识到了统计研究对旅游业盈利、发展的帮助。 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旅游业十分重要,分析了对旅游业产生经济收益的因素之后,可以认清目前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利于政策制定部门和行业组织者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积极的应对措施。王琪延(2010)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291个低级以上城市进行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结构研究,旅游经济影响因素排名由“旅游带动经济”模型“旅游资源丰度”0.8、“交通便利度”0.67、“旅游品味度”0.41、“城市经济发展水品”0.39、“旅游接待设施”0.22。由“经济带动旅游”模型则是“交通便利度” 0.81、“市域经济发展水平”0.49、“旅游资源丰度”0.4、“旅游接待设施”0.21。 殷书卢等(2009)认为以往的文献大多研究的是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内部因素。而通过从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外部因素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文化交流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认为国内旅游代替不了出境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具有“窗口效应”,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开发多元化旅游市场,合理规范出境旅游,扩大文化交流,加大海外旅游营销力度。苏燕瑜(2009)将入境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概括为8个因素。以2007年31个省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这八个因素有较强多重共线性,文章用主成分分析消除多重共线性。最终影响力排序为经济环境、交通发达度、交通发达度、旅游接待能力、政府支持力度、旅游企业竞争能力、人才资源。 不同旅游资源优势区的发展空间存在差异水平,并且在不同区域还会存在时间同步性和区域响应,对这些问题韩春鲜等(2009)在旅游资源优势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15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等级划分,并分别与各地区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耦合分析。分析认为新疆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经济学中“资源的诅咒”现象。但旅游资源优势区中的阿勒泰地区因为大量的旅游资本投入使其一值保持了较高的旅游增长速度,因此,旅游资源优势区旅游业合理转型,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新疆旅游业持续增长的根本。孙根年(2009)以1995-2007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分析了长江沿线10省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

旅游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旅游营销文献综述 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究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合理发展趋势。 一、引言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经济产业,也是一个国际性很强的行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然而只有出色的旅游营销策略才能将一国乃至地区、城市的旅游业推向世界。因此,为一个旅游城市做一个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国内外各地的旅游城市都在开拓自己的旅游市场,都在运用各种营销理论及观点(如麦卡锡的4Ps理论,劳特朋的4Cs 营销理论,谭白英提出的提出了旅游营销的新业态,郭之英的系统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林越英的入境客源市场分析,道格拉斯?皮尔斯的商务旅游的市场等等),并结合各地区的优势,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产品及营销策略,使营销策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也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日益增多,生态观光,商务活动都成为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各种营销理论的系统分析和综述,指出目前旅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营销的新思路。 二、旅游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市场营销及旅游业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

国内奖励旅游发展对策及探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国内奖励旅游发展对策及探究 一、引言 如果说就全球来看的话,奖励旅游的发展并还未真正地发展起来,而相关的理论著作更是相当缺乏。先对奖励旅游有个概念性的了解,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作为现代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定下的目标,就更加需要激励全体员工,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motivation)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而激励因素是指诱导一个人去取得各种成绩的东西。在任何一个企业里,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激励因素引起重视并合理地去运用它们。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满足他们的欲望,比如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好的管理者可以做到有效地去利用这些激励因素,来引导员工为他们的企业有效完成工作。激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手段,可以用来缓和各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或是重点强调某一种需要得到优先的满足。因此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利用一些有利的环境来大大地强化动机,比如对于在公司里表现优异业绩突出者给予外出旅行的机会,往往受到一种激励会促使他们为组织的声誉做出贡献。奖励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奖励旅游,英文为“Incentive travel”,也可以称作“激励旅游”。它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最先在金融、保险等行业运用。奖励旅游在20世纪末传入我国,但由于起步较晚,直到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很少,内外环境还不是十分地成熟,虽然发展势头强大,但是显示出来的消费环境不够成熟、线路设计不突出、人员不专业等问题又提醒我们必须得重视。奖励旅游能给员工和管理人员创造一个比较特别的接触机会,在放松的环境中,大家既可进行交流,又能得到休整,很有人情味,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作为世界上的旅游大国之一,如何把奖励旅游市场这一块做大做好,对于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行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主题 事实上,目前我国关于奖励旅游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国际奖励旅游协会把奖励旅游

旅游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她世纪”中国女性旅游市场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 0701班李艳楠 指导教师:贾渝彬 摘要: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消费,特别是女性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女性旅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极具潜力的市场,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宠。目前一些旅游企业正在探索适应女性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本文在分析女性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女性旅游市场的细分和女性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她世纪,女性旅游者,女性旅游市场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就业人数不断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鉴于女性在经济领域和消费领域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人们已经开始称21世纪为“她世纪”。面对日益蓬勃的“她市场”,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女性消费,旅游消费作为女性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对于女性市场的发展前景,业界普遍看好。结合女性消费的特点和习惯,度身定做一些女性旅游产品,这对培育新兴的女性旅游市场以及推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国外 Witan等编的《旅游与妇女》是关于旅游与女性研究的最早研究专集之一。它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性别区分在旅游研究中的必要性和适时性,强调在旅游发展中形成的性别关系是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的。早期对女性比较关注的应该是女性主义研究者,他们发现:职业女性尽管在时间上受的限制比家庭主妇要多,但她们却有更多的休闲活动,也有更多的休闲机会。较高的文化程度与有酬工作也使女性有较强的自信去追求自己的兴趣。 美国女性人类学家斯韦从人类学的角度也提出了女性旅游研究方向,包括女性游客的心理趋向、女性游客的工作休闲情况、女性旅游动机以及社会性别间的关系行为和社会性别间的关系交易等。最近几年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女性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越来越表现出对旅游中的女性性别和女性社会地位的特殊关注,但以这些角度进行的研究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定性的,没有进行实证方面的调查分析。 (2)国内 在国内 ,对女性旅游消费市场的引导和细分还处于萌芽状态 ,理论界的一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女性旅游市场。许秋红等研究了女性旅游者的行为特征;邓敏研究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前景及经营对策;郑昌江研究了女性旅游者的动机。一

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民俗,就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在巴兆祥主编的《中国民俗旅游》中认为,民俗旅游是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景宁,隶属浙江省丽水市,为“革命老区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麻益军、麻益兵在《景宁畲乡的特色旅游与开发思路》中认为,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着非常优厚的旅游条件。首先,它具有品牌优势,其次,具有区位优势:处于长三角经济周边,而且边上又有发达的市区。再次,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前是浙江省最穷的地方之一,扶贫也是政府机关最想做好的工作之一。 光是了解自己的旅游优势是不够的,徐爱萍在《宁德市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中指出,那里的畲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有分布集中、文化丰富、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当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畲族文物保护不当、品牌印象模糊、审美价值在不断变化等等。认识到这些问题,当地部门也作出一些措施来保护它。在与它的比较中,景宁畲族自治县也有它的旅游优势,汪梅、段然在《景宁畲族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中认为,景宁的旅游优势有独特的畲族文化,村落的历史遗迹明显,而且民居的建筑风格也比较具有他们的民族特性。权小勇、邵林在《浙江景宁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解析》中认为,景宁的开发措施中,应当集中开发,建立畲乡旅游点;而且应当设立一个畲乡旅游线,如人文旅游、文化旅游等等。 当然,民俗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也有其不足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目的地居民的参与性有很大的差别。在邱云美、封建林、莫艳恺的《景宁畲族地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中调查发现,参与旅游业的当地居民比例比较小且缺乏组织,而且男女悬殊(男多女少),社区居民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还有一点就是收入分配不均衡。当然,他们在调查的最后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措施,比如说提高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