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分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抗肿瘤药物分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抗肿瘤药物分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

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 结构与功能的

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 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

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

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

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

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

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 DNA 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

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

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 期及M 期细胞

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

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

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 p450 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 1 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 小时,约 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瘤、骨肉瘤等

也有一定疗效。

静脉注射,联合用药一次 500mg/m2,每周静脉注射 1 次,连用 2 次,3~4

周为一疗程。口服 50—100mg,每日 2~3 次,一疗程总量 10—15g。

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超高剂量时可引起心肌损伤及肾毒性.。肝功能异常时可使 CTX 毒性加强,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皮质激素、别嘌呤醇及氯霉素等影响 CTX 代谢,CTX 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CTX 时应多饮水。

顺铂 DDP 高效广谱的抗肿瘤药,抗肿瘤作用强,对男性睾丸肿瘤、卵巢癌、头颈部肿瘤、宫颈癌、肺癌、胃癌、骨肉瘤、间皮瘤、子宫内膜癌等都有效。血

浆半衰期长,不良反应主要是肾毒性和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等,大剂量有耳毒性。临床常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卡铂作用机制与顺铂相同,不良反应小,可以替代顺铂用于某些癌症的治疗,但与顺铂交叉耐药。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这是其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反应、听力下降、神经毒性等,均远低于顺铂。

近几年来对含卡铂的化疗方案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在治疗晚期肺癌、晚期卵巢癌

等方面的应用值得注意。

奥沙利铂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有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抗肿瘤作用,

临床与 5-Fu 和甲酰四氢叶酸联合一线应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对某些铂类耐药

患者仍有作用。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外周感觉神经异常,表现为末端感觉障碍,痛性

痉挛,通常遇冷会激发。在治疗间歇期,症状通常会减轻,但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症状也会逐渐加重。症状持续的时间,疼痛和/或功能障碍的发生是进行剂量调整的指征,有时需要中止治疗。剂量限制性毒性是神经系统毒性。没有表现出严重的骨髓

抑制或胃肠道反应,也没有表现出肾脏毒性、心脏毒性及严重的听觉损伤。

给予奥沙利铂 130 mg/m2,静脉输注 2 小时,在 2 小时输液结束时,15%的铂

存在于周围循环中,剩余的 85%迅速扩散到组织内或者随尿排出。奥沙利铂可与

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结合。主要经尿排出,当肾功能不全,清除率明显下降,其分

布体积也显著下降。

奥沙利铂主要用于以 5-氟脲嘧啶持续输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中,推荐剂量

为85 mg/m2 静脉输注,每 2 周重复 1 次。应按照病人的耐受程度进行剂量调整。使用中不要与碱性药物或氯化物,包括任何浓度的氯化钠一起使用。不能用铝制容器。奥沙利铂与铝接触后会降解。

2.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1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5-氟尿嘧啶氟尿嘧啶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抗嘧啶类药物,对多种肿瘤如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肝癌、膀胱癌等均有一定疗效。体内转化为 5-氟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 DNA 的合成。对 RNA 的合成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5-FU 可以静脉及腔内注射。口服吸收不完全。一次快速推注 5-FU 后,血浆浓度高,清除迅速,血浆半衰期为 10—20 分钟,主要在肝中进行代谢,由呼吸和尿中排出。在缓慢静脉滴注时,其分解代谢比快速注射明显,毒性降低。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腹泻等。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卡培他滨口服后经肠黏膜迅速吸收,在肿瘤组织中转化成 5 氟尿嘧啶发挥细胞毒作用。临床前研究表明:口服后肿瘤组织内的 5—FU 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液水平,降低了 5 氟尿嘧啶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对多种动物肿瘤疗效显著高于 5- FU。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大肠癌,及紫杉醇和蒽环类化疗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

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的进一步治疗。和多种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作用。每日

2.5g/m2,连用 2 周休息 1 周。每日总剂量分早晚两次于饭后半小时用水吞服。

如病情恶化或产生不能耐受的毒性应停止治疗。

不良反应可有手足综合征、腹泻,恶心,呕吐,胃炎。脱发、疲乏,黏膜炎,发热,虚弱,嗜睡,头疼,味觉障碍,眩晕,失眠,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脱水。近半数接受本品治疗者会诱发腹泻,对发生脱水的严重腹泻者应严密监测并给予补液之治疗。

雷替曲塞新一代水溶性胸苷酸合酶抑制剂,能在细胞内潴留,长时间发

挥作用,它对结肠直肠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强于 5-氟尿嘧啶。患者给予本品 3 mg/m2 治疗后,药物浓度与时间呈三室模型,Cmax 的平均值为833 μg/L,AUC 为 1090 μg/L*h,分布相半衰期 T1/2 为 0.8~3 h,最终消除半衰期T1/2γ为8.2~105 h。主要消除途径是以原型药物形式从肾脏排出,患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 T1/2 明显延长,AUC 比正常肾功能患者增加 2 倍;约3~14%随粪便

排出。临床用于晚期直肠结肠癌的一线治疗。推荐给药剂量为每次 3 mg/m2,每3 周

重复给药 1 次。

不良反应有血液毒性包括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

反应,腹泻,恶心、呕吐、口腔炎。中枢神经系统,剂量相关性的乏力和不适;

个别患者因腹泻和长时间的呕吐引起血容量下降,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和急性肾衰竭;也有因肺出血引起死亡的报道。体外研究表明,本要与 5-FU 可产生协同作用,作用

的大小依赖于给药方案和剂量。建议不与亚叶酸钙、叶酸和维生素制剂联合用药,以免发生相互作用。

2.2DNA 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作用于 S 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并对 G1/S 及 S/G2 转换期也

有作用。抑制 DNA 多聚酶活性从而影响 DNA 合成,对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无显著

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及消化道癌,但对少数实体瘤也有效。阿糖胞苷可使细

胞部分同步化,继续应用柔红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及亚硝脲类药物可以增效。

不应与 5—FU 并用。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常见,少数病人可有

肝功异常、发热、皮疹。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双氟脱氧胞苷(吉西他滨)双氟脱氧胞苷是一个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作用机制和阿糖胞苷相似,代谢物在细胞内参入DNA,作用于 G1/S 期。同时能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和

脱氧胞嘧啶脱氨酶,有自我增效的作用。对多种实体肿瘤有效。用于晚期胰腺癌病人

在氟尿嘧啶类失败后作为二线用药,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对局部晚期(Ⅲ期)和已经有转移(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作为一线应用。双氟脱氧胞苷对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子宫颈癌、肝癌等具有姑息性疗效。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对中

性粒细胞的抑制和血小板均较常见。轻到中度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便秘、腹泻,口

腔炎、发热皮疹等。

2.3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蝶呤抗叶酸药物,使细胞阻断在 S 期,并引起 DNA、RNA 及蛋白质

合成的抑制。用于急性白血病、绒毛膜癌、骨肉瘤、乳腺癌、睾丸肿瘤等。可以口服、肌内注射、动脉静脉注射或滴注,鞘内注射。吸收良好,1—4 小时达峰,消除曲

线呈三相型,50%与血清蛋白结合,24 小时以原形排出 50%~90%。在肝、肾及胸腹腔积液中潴留数周排除很慢。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口腔炎,恶心呕吐,

腹泻,皮疹,肝肾功能损伤.脱发、肺炎、吸收不良,骨质疏松,色素沉着等。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培美曲塞抗叶酸代谢药物,它通过干扰细胞复制过程中叶酸依赖性代谢过程而发挥作用。体外试验可以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甘氨酸核糖核苷甲酰基转移酶等叶酸依赖性酶,这些酶参与胸腺嘧啶核苷和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

在给药后的第一个小时,70%~90%培美曲塞主要以原药形式从尿路排泄。系统清除率为 91.8 ml/min。与顺铂、叶酸、维生素 B12 联合应用时不影响本品的药代动力学。

联合顺铂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仅可静脉滴注,与顺铂联用,

推荐剂量为每 21 天500 mg/m2,滴注超过 10 分钟。顺铂推荐剂量为 75 mg/m2,在本品滴注结束后30 分钟开始滴注,时间超过 2 小时。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也可见恶心、呕吐、厌食、疲乏、腹泻、便秘、肝功能指标一过性升高、肾功能损害、胸痛、发热、感染、口腔炎、咽炎、皮疹。

治疗必须同时服用低剂量叶酸或其它含有叶酸的复合维生素制剂。第一次给

药开始前 7 天至少服用 5 次日剂量的叶酸,一直服用整个治疗周期,在最后一次给药后 21 天可停服。第一次给药前 7 天内肌肉注射维生素 B12 一次,以后每 3 个

周期肌注一次,维生素 B12 给药可与本品用药在同一天进行。叶酸给药剂量:

350~1000μg;维生素 B12 剂量1000μg。预服地塞米松可以降低皮肤反应的发

生率及严重程度。地塞米松 4mg 口服每日 2 次,使用培美曲塞前一天、给药当天和给药后 1 天连服 3 天。

2.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周期特异性药物,选择性杀灭 S 期细胞。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转移性黑色素瘤,可作为同步化药物提高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口服吸收迅速,主要经肾排泄,可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2.5嘌呤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6-巯嘌呤抑制嘌呤的生物合成,对DNA 和RNA 的合成都有作用。口服吸收不全,吸收后广泛地分布于各组织,约20%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脑脊液中浓度很

低。口服半衰期约为 1.5 小时,24 小时 50%由尿中排出。对急性白血病、绒毛膜

癌和恶性葡萄胎有效,对恶性淋巴病和多发性骨髓瘤也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主

要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

3.干扰转录过程抑制RNA 合成的药物

阿霉素干扰转录过程,抑制 RNA 的合成也抑制 DNA 的合成,对细胞周期各

阶段均有作用。抗瘤谱广,对乏氧细胞也有效。静脉注射后血浆浓度迅速下降,

呈三室模型,t1/2 分别为 8-25 分钟,1.5-10 小时,24-48 小时。大部分由胆汁

排出,少量由尿中排出,其中绝大部分以原形及阿霉素醇排出。

广谱抗肿瘤抗生素,对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及多种其他实

体肿瘤均有效。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均较常见,可引起心脏毒性,重者可出现心肌炎而发生心力衰竭。与所用总剂量相关,与原先存在的心脏疾

病无关,辅酶 Q10、维生素 C、E 等可降低心脏毒性。

柔红霉素主要用于对常用抗肿瘤药耐药的急性淋巴细胞或粒细胞白血病,

缓解期短,需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在血中半衰期为 30-50 小时,由尿和胆汁中排出。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口腔溃疡反应多发生在骨髓毒性之前,应即停药。胃

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口腔溃疡。心脏毒性:可引起心肌损害,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

表柔比星多柔比星的同分异构体,其疗效与多柔比星相似,毒性尤其是心

脏毒性低于多柔比星。动物实验发现本品在心脏、脾脏、肾脏的浓度低于多柔比星;在体内代谢排出均较多柔比星快。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 90%,血浆清除率高,不能

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胆道排泄,对有肝转移和肝功能受损的病人,在血浆中的浓

度维持时间较长,应适当减低剂量。临床适应证与多柔比星相同。

吡柔比星用于头颈部癌、乳腺癌、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卵巢癌、

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等。体内分布较快,主要经胆道从粪便排出。

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乏力、发热,少数有腹泻、肝肾功能损伤。脱发、心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较ADM 为轻。静脉注射时药液漏出,可引起局部炎症。

4.作用于DAN 复制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羟喜树碱(HCPT) 喜树碱的羟基衍生物,抑制拓扑异构酶I,主要作用于DNA 合成期,对多种动物肿瘤有抑制作用。抗瘤谱较广,与常用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

药性。静脉注射半衰期短,主要从粪便中排出。主要用于肝癌、大肠癌、肺癌和白

血病。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少数病人有脱发、心电

图改变及泌尿道刺激症状,但远较喜树碱为轻。

伊立替康半合成喜树碱的衍生物,特异性抑制 DNA 拓扑异构酶Ⅰ。体内

被代谢为有活性的 SN-38。SN-38 和伊立替康可诱导单链 DNA 损伤,从而阻断 DNA 复制叉,由此产生细胞毒性,呈时间依赖性的,并特异性作用于 S 期。

用于晚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与 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联合治疗既往未接受

化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或作为单一用药,治疗经含 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治疗

失败的患者。在单药治疗中 350mg/m2,静脉滴注 30~90 分钟,每三周一次。在

联合治疗中,加 5-FU/亚叶酸(FA)的2 周治疗方案:治疗推荐剂量 180mg/m2,

每2 周1 次,持续静脉滴注 30~90 分钟,随后滴注亚叶酸和 5-FU。持续使用直到出现客观的病变进展或难以承受的毒性时停药。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迟发性腹泻是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一旦发生,

应立即开始适当的治疗。第一次稀便,患者需开始饮用大量含电解质的饮料,并马上开始抗腹泻治疗。推荐的抗腹泻高剂量的氯苯哌酰胺(首次服用 4mg,然后每2 小时服用 2mg),治疗持续到最后一次稀便结束后 12 小时,中途不得更改剂量。

此药有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危险,所有患者以此剂量用药不得少于 12 小时,也不得

连续用药超过48 小时。当腹泻合并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应用广谱抗生素预

防性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剂量限制性毒性,是可逆转和非积蓄的。急性胆碱能

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早发性腹泻及腹痛、结膜炎、鼻炎、低血压、血管舒张、出汗、寒战、全身不适、头晕、视力障碍、瞳孔缩小等症状,应用阿托品后好转。

药物相互作用:伊立替康与神经肌肉阻滞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

本药具有抗胆碱酯酶活性,可延长湖泊胆碱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非去极化药

物的神经肌肉组织作用可能被拮抗。

拓扑替康水溶性半合成喜树碱衍生物,抑制拓扑异构酶Ⅰ。临床用于初始

化疗或序贯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卵巢癌病人。对化疗敏感,一线化疗失败的小细胞

肺癌病人。

在体内呈二室模型,分布非常快,很容易分布到肝、肾等血流灌注好的组织,单次 30 分钟静脉滴注 1.5mg/m2,总t1/2 为2.4-4.3 小时,可进入脑脊液,在

脑脊液中有蓄积。大部分经肾排泄,其中 90%在用药后 12 小时排泄,小部分经

胆汁排泄,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清除率降低。

首次使用本品前,病人须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

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 1.5mg/m2,静脉输注 30 分钟,连续用药 5 天,每21

日为一个疗程。对病情未进展的病例,由于治疗起效较慢,建议至少使用本品 4 个疗程。在任何疗程中,如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下一疗程治疗剂量应减少

0.25mg/m2。也可先不考虑减量,而在下一疗程治疗第 6 天使用 G-CSF。

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是托泊替康剂量限制性

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脱发、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头痛等。

5.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

长春新碱作于微管蛋白,干扰蛋白质代谢,抑制 RNA 多聚酶的活性,抑制

细胞膜类脂质的合成和氨基酸在细胞膜的运转。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小

细胞肺癌及乳腺癌,也用于卵巢癌、睾丸肿瘤、消化道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神

经系统毒性较大,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轻。用药期间应严格检查血象注射局

部有刺激作用。对光敏感,应避光保存,静脉时应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长春地辛抗瘤谱较广,与长春碱和长春新碱无交叉耐药性。周期特异性药物,用于肺癌、恶性淋巴瘤、食管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对白血病、头颈

部癌、生殖细胞肿瘤和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疗效。骨髓抑制介于长春碱与长春新碱

之间。引起白细胞减少,对血小板影响不明显。神经毒性较轻,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深腱反射消失或降低、肌肉疼痛和肌无力。与剂量有关,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长春瑞滨作用近似长春新碱。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淋巴瘤等。骨髓抑制较明显,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较长春新碱要轻,主要

表现为腱反射减低、便秘,指(趾)麻木等。对静脉有刺激性,应避免漏到血管外,注药完毕后应再给 100-250m1 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紫杉醇抗微管药物,对 G2 和M 期敏感,有放射增敏作用。静脉滴注消除半衰

期 5.3-17.4 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 90%,主要经肝脏代谢。用于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对头颈部癌、食管癌、胃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有:过敏

反应;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神经毒性;心血管毒

性等。使用前应预防给药防止过敏,在治疗过程中应观察是否有过敏发

生。输注时应采用一次性非聚乙烯材料。

多西紫杉醇促进小管聚合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其解聚,使小管的数量显著

减少,并可破坏微管网状结构。在细胞内浓度高,且潴留时间长。临床前研究表明

本品与 CTX、VP-16、5-FU 联用有协同作用,但与 DDP、ADM 联合未显示协同作用。有放射增敏作用。用于晚期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对头颈部癌、胃癌、

小细胞肺癌、胰腺癌、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不良反应有: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过敏

反应;体液潴留和水肿;皮肤反应等。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血象。为预防液体潴留

综合征和过敏反应推荐在用药前 1 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每次 8mg,1 日2 次,连

用 3 天或5 天。

二、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1.抗雌激素类

托瑞米芬非甾体类三苯乙烯抗雌激素衍生物,对雌激素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口服后被迅速吸收,约 3 小时血药浓度峰值。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 99.5%,

食物对吸收程度无影响,但可使达峰时间延迟 1.5~2 小时。大部分在肝脏代谢,

主要通过 CYP3A 形成N-去甲基代谢物,代谢物与原药具有相似的抗雌激素作用,

但不如原药的抗肿瘤作用强。排泄缓慢,主要以代谢产物形式随粪便排出,可有肠肝循环,约 10%以代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出。适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

体阳性/或不详的转移性乳腺癌。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 60 毫克。常见的不良

反应一般都为轻微,为面部潮红、多汗、子宫出血、白带、疲劳、恶心、皮疹、瘙痒、头晕、抑郁等。

2.芳香化酶抑制剂

依西美坦Exemestane 不可逆的甾体芳香化酶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芳

香化酶来减低雌激素以治疗绝经后妇女激素依赖型乳腺癌。在绝经后妇女,5

mg 开始就显著地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10-25 mg 时达到最大抑制。绝经后的乳

腺癌病人用每日25 mg 剂量治疗,其全身的芳香化酶作用可降低98%。

口服以后快速而广泛地吸收。餐后单次给予 25 mg 剂量,血浆平均峰浓度

2 小时之内达到 18 ng/mL。食物有利于提高吸收,血浆水平比空腹情况下提高40%。终末相半衰期约为 24 小时。广泛分布于各组织,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 90%。

由CYP 3A4 代谢,不抑制主要的 CYP 同功酶,清除率很高,主要是代谢清除。用于经他莫昔芬治疗后,其病情仍有进展的自然或人工绝经后妇女的晚期乳

腺癌。口服,推荐剂量为一次 25 mg,1 日1 次,宜饭后服用。采用依西美坦的治疗应坚持直至肿瘤进展。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剂量调整。

不良事件通常为轻度至中度。最常见的是面部潮红和恶心。其它包括疲劳、出汗增加和头晕等。处于绝经前内分泌状态的妇女不可使用,所以,临床使用前应通过评估 LH、FSH 和雌二醇水平来确认妇女处于绝经后状态。

来曲唑 Letrozole 选择性的、非甾体类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中,0.1-5 mg 剂量,可以使血浆雌二醇、雌酮从基线水平下降 75- 95%。当剂量更高时,抑制率升高。

胃肠道吸收迅速完全,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99.9%,进食可轻度降低来曲唑的吸收率,但对其吸收程度无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 60%,在组织中分布迅速广泛,由细胞色素 P450 同功酶 3A4 和 2A6 代谢,血浆的终末半衰期为 75-110 小时。每日服用来曲唑 2.5 mg,在2-6 周内可达到稳态水平。

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或受体状况不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推荐剂量为 2.5 mg,每日 1 次。服用时可不考虑进食时间。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到中度,多是由于雌激素减少引起。疲乏、胸痛、体重减轻全身痛恶心、呕吐等。

3.抗雄激素类

比卡鲁胺 Bicalutamide 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临床使用消旋体,其抗雄激素作用仅仅出现在(R)-结构对应体上。本药经口服吸收良好,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率 96%,被广泛代谢,其代谢产物以几乎相同的比例经肾及胆消除。与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外科睾丸切除术联合应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每日 1 次,50 mg,应与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外科睾丸切除术同时开始。

不良反应包括面色潮红,瘙痒,乳房触痛和男性乳房女性化,腹泻、恶心、呕吐,乏力,暂时性肝功改变等,体外研究表明,本药可以与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如华法令,竞争其血浆蛋白结合点。

其他激素类药物还包括:孕激素类,甲羟孕酮、甲地孕酮等;性激素类,雌激素己烯雌酚等、雄激素,丙酸睾丸酮等;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等

三、其他类

其他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干扰素、胸腺肽、白细胞介素等调节机体免

疫功能的药物,细胞分化诱导剂维甲酸、亚砷酸等,及近年来出现的作用于肿瘤

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血管生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等。

伊马替尼在细胞水平上抑制 Bcr-Abl 酪氨酸激酶,胶囊剂的平均绝对生

物利用度为 98%,约 95%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代谢产物是 N-去甲基哌嗪衍生物,在体外其药效与原药相似。伊马替尼可影响同时给予药物的代谢。清除半衰

期为18 小时,其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为40 小时,从大便中排泄68%,尿中排泄13%。约25%为原药,其余为代谢产物。

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

性期患者;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对慢性粒细胞白

血病急变期和加速期患者,推荐剂量为 600 mg/日;对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

患者,以及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推荐剂量为

400mg/日,均为每日 1 次口服,宜在进餐时服药,并饮一大杯水,只要有效,就

应持续服用。出现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如严重水潴留)时,宜停药,直到不

良反应消失,随后再根据该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常见不良反应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肌痉挛,浮肿和水潴留,疲劳周身浮肿发热、体重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食欲不振。头痛、结膜炎、流泪增多、胸水、鼻衄等。大约有 1-2%的患者发生严重水潴留,应定期

监测体重,如体重快速增加,应作详细检查,必要时采取适当支持治疗和处理措施。开始治疗前应检查肝功能,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临床情况检查肝功能血象,必要时调

整剂量。

同时服用伊马替尼和 CYP3A4 抑制剂(如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和克拉仙)

时必须谨慎,伊马替尼暴露量增加;服用 CYP3A4 诱导剂苯妥英,伊马替尼的血

浆浓度降低,疗效减低。伊马替尼使 CYP3A4 底物(辛伐他丁)的平均 Cmax 和AUC

分别增加 2 倍和3.5 倍。可增加经 CYP3A4 代谢的药物(如苯二氮类、双氢吡啶、

钙离子拮抗剂、和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等)的血浆浓度。伊马替尼在体外可抑制 CYP2D6、CYD2C9 和CYD2C19 的活性,同时服用华法令后可见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避免同时使用含有扑热息痛成分的药品。

吉非替尼 Gefitinib 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患者口服给药后,吸收较慢,平均终末半衰期为 41 小时。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59 %,进食对吉非替尼吸收的影响不明显。分布广泛,平均清除半衰期为 48 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 90%。主要代谢物是 O-去甲基吉非替尼。大部分通过粪便排泄,通过肾脏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清除少于 4%。

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既往化学治疗主要是指铂剂和多西紫杉醇治疗。铂剂的二联化疗方案合用本品治疗后未显示任何受益。

成人推荐剂量为 250 mg,1 日1 次,口服,空腹或与食物同服。如果有吞咽困难,可将片剂放于半杯饮用水中,不得使用其他液体,搅拌至完全分散(约需 10 分钟),口服药液。以半杯水冲洗杯子饮下。也可通过鼻-胃管给予该药液。

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炎,皮疹、瘙痒、皮肤干燥和痤疮,结膜炎、鼻衄血尿,呼吸困难等。治疗应监测间质性肺病发生的迹象,有间质性肺病时,应停止使用,并进行的治疗。定期检查肝功能。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或 INR 的改变。

吉非替尼主要通过 CYP3A4 代谢,可能会与同一肝酶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吉非替尼很少有酶诱导作用,可有限地抑制 CYP2D6。与伊曲康唑(CYP 3A4 抑制剂)合用,吉非替尼的平均 AUC 升高 80%。同类药物如酮康唑,克霉唑,利托那韦同样可能抑制吉非替尼的代谢。与能明显持续升高胃酸的药物合用,可使吉非替尼的平均 AUC 降低 47%。与利福平(CYP3A4 诱导剂)合用吉非替尼的平均AUC 降低 83%。与 CYP 3A4 诱导剂(如苯妥因、卡马西平、巴比妥类)合用可能降低疗效。与美托洛尔(CYP2D6 酶底物)合用,使美托洛尔的暴露量升高 35%。与其他由 CYP 2D6 代谢的药物同服,可能会升高后者的血药浓度。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有INR 增高和/或出血事件,应定期监测其凝血酶原时间或 INR 的改变。

埃罗替尼 Erlotinib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拮抗剂。喹唑啉类,抑制磷酸化反应,从而阻滞向下游增殖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配体依赖或配体外依赖的 HER-1/EGFR 的活性,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

口服后,60%的埃罗替尼被吸收,食物可以将其生物利用度提高到 100%,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 4 小时,生物半衰期约 36 小时,主要被 CYP3A4 代谢,CYP1A2 和CYP1A1 参与部分代谢。大部分由粪便排出,少量由尿液排出。

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

疗方案(卡珀+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联合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

癌的一线治疗,疗效不优于不含本品的化疗方案,因此不推荐如此使用。推荐剂量150mg,最好在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服用,直到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

毒性。

同时使用埃罗替尼和酮康唑,前者的 AUC 增加,氟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

克拉霉素、茚巴那韦、伊曲康唑、奈法唑酮、利托那韦、沙奎那韦、泰利霉素钙离

子通道阻断剂如地尔硫卓等都会抑制本品的代谢。与 CYP3A4 诱导剂利福平同时使用,埃罗替尼的清除率提高,AUC 下降,巴比妥盐,苯妥英、利福喷汀、利福布汀、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也能够加速此药的代谢,降低血药浓度。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如果出现严重的肝

功能损害,应减量或中止使用。在治疗期间如果发生新的进展性的紧急症状,应中

止使用本品,并进行诊断学评价。腹泻的患者可以用易蒙停对症治疗,对于脱水

或易蒙停无法控制的患者,可以减量或中止治疗。皮肤反应严重的患者也应减量

或中止治疗。同时服用 CYP3A4 抑制剂的患者,应适当减少剂量。如果在治疗前

使用了 CYP3A4 的诱导剂,则应考虑增加本品的剂量。

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重组 DNA 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作用

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细胞外部位。抑制 HER2 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

的增殖。也是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的潜在介质。

适用于治疗 HER2 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已接受过 1

个或多个化疗方案的转移性乳腺癌;与紫杉类药物合用治疗未接受过化疗的转移

性乳腺癌。作为单一药物或与其它化疗药合用时建议初次负荷量为 4 mg/kg,90

分钟内静脉输入。应观察病人是否出现输注相关症状。停止输注可控制输注相关

症状,症状消失后可继续输注。维持剂量每周用量为 2 mg/kg。不要静推或静脉

冲入。可一直用到疾病进展。

不良反应主要有腹痛,乏力,胸背痛,寒战,发热,感冒样症状,头痛,感染,厌食,便秘,腹泻,皮肤瘙痒等。输液相关症状,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

基酚或抗组织胺药如苯海拉明治疗。单一药物使用时有心功能不全发生,与蒽环

类药或紫杉醇联合使用时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升高。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鼠/人嵌合的单克隆抗体,能够与跨膜 CD20 抗原特异

性结合。该抗原表达于 95%以上的 B 淋巴细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s)。利

妥昔单抗与 B 淋巴细胞上的 CD20 结合并引起 B 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用于治疗

复发或化疗耐药的惰性 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单药治疗成人患者的推荐剂量为 375 mg/m2。静脉输注,每周1 次,共用4 周。在每次输注本品之前 30-60 分钟应用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输注,并评价患者

是否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当所有改变消失后,方可重新开始治疗,输注速度减半。第 2 次再出现同样的严重不良反应,应考虑停止治疗。

患者初次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有效,复发后可再次接受本品治疗,再次治

疗的缓解率可与第一次治疗相当。不良反应包括输注相关的反应、过敏、细胞因

子释放综合征,血液学检查异常,支气管狭窄,无力、腹痛、背痛,腹泻、消化

不良等。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淋巴因子、免疫调

节剂,可使细胞毒性 T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增殖,并

使其杀伤活性增强,还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和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

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尤其适用于肾癌、恶性黑

色素瘤及癌性胸、腹腔积液的治疗,也可以试用于其他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低下病

人的治疗。

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肾脏、肝脏、脾脏和肺脏。血清中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分别

为 13 分钟和 85 分钟,主要在肾脏中代谢。可与放疗、化疗、手术及其它免疫制剂

联合使用。常见不良反应时发热、畏寒、疲乏、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是一过性

的发热也可有寒战高热,停药后 3~4 小时多可自行恢复到正常,个别患者可出现

恶心、呕吐、少数病人皮下注射后局部可出现轻度红肿、硬结、疼痛。

四、抗肿瘤辅助用药

抗肿瘤辅助用药主要用于治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剂量和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等。常用的辅助用药包括:镇痛药;止吐药,常用 5-HT3 受体拮抗剂;升白药;抑制破骨细胞药物;叶酸类似物;放化疗增敏剂等。

肿瘤的化疗经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机体状况和病

情,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联合使用作用机制和毒性不同的药物,对于分子靶向

的新型药物,患者体内靶分子的表达是用药的一个重要依据。近年来临床试验为抗肿瘤新药的应用提供了循证学依据,成为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

1、细胞毒药物

1.1作用于 DNA 化学结构的药物:

代表药为:白消安、环磷酰胺、铂类、尼莫司汀、吡柔比星等

1.2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代表药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等,正在做临床试验的雷替曲塞以及培美曲塞均属该类

1.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

代表药物为:放线菌素、平阳霉素等

1.4作用于 DNA 复制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代表药为:美法仑、拓扑替康等,新近上市的该类药有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伊立替康(艾力)。

1.5作用于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

代表药为:羟喜树碱、依托泊苷、长春瑞宾、多西他赛、紫杉醇等

1.6其他细胞毒药物

代表药有:门冬酰胺酶(L-门冬酰胺酶)

2、激素类及抗激素类抗肿瘤药

代表药有:他莫昔芬、阿那曲唑、来曲唑、托瑞米芬、依西美坦等

3、其他及辅助用药

代表药有:靛玉红、维 A 酸、亚叶酸钙、托烷司琼等。

1、烷化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塞替派

2、抗代谢抗肿瘤药:甲氨蝶呤、巯嘌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

3、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 D、丝裂霉素、多柔比星、米托恩醌

4、抗肿瘤抗植物药:长春新碱、依托泊苷足叶乙苷、替尼泊苷卫萌、紫杉醇、多西他赛泰素帝

5、铂化合物:顺铂、卡铂、奥沙利铂草铂

6、激素类抗肿瘤药:他莫昔芬、甲地孕酮、甲羟孕酮、戈舍瑞林诺雷曲普瑞林达菲林

7、其他:羟基脲、达巴卡嗪氮烯咪胺、门冬酰胺酶

8、抗肿瘤基因新药:能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惆亡,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 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xx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05 05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 0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2)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马来酸阿法替尼 (16)

五.奥希替尼…………………………………………………………………………………17 六.克唑替尼…………………………………………………………………………………18 七.贝伐珠单抗………………………………………………………………………………20 八.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21 九.盐酸安罗替尼……………………………………………………………………………21 .塞瑞替尼………………………………………………………………………………… 一.纳武利尤单抗…………………………………………………………………………2224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瑞戈非尼 (26)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2) 8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抗恶性肿瘤药

第四十七章抗恶性肿瘤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为了减轻甲氨蝶呤的毒性反应所用的救援剂是: A.叶酸 B.硫酸亚铁 C.维生素C D.维生素B E.甲酰四氢叶酸钙 2.甲氨蝶呤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C.阻碍肿瘤细胞的嘌呤合成代谢 D.干扰肿瘤细胞RNA转录 E.阻止转录细胞DNA复制 3.环磷酰胺在体内转化为烷化作用强的代谢物是: A.4-羟环磷酰胺 B.磷酰胺氮芥 C.丙烯醛 D.卡介苗 E.氮芥 4.白消安的最佳适应证是: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多发性骨髓炎 D.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5.主要作用于S期的抗肿瘤药物是: A.抗代谢药 B.烷化剂 C.抗癌抗生素 D.长春碱类 E.激素类 6.5-氟尿嘧啶最适用于: A.宫颈癌 B.卵巢癌 C.消化道癌和乳腺癌 D.绒毛膜上皮癌 E.膀胱癌

7.与博来霉素和长春新碱联合化疗可以根治睾丸癌的药物是: A.5-氟尿嘧啶 B.甲氨蝶呤 C.马利兰 D.顺铂 E.柔红霉素 8.易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抗恶性肿瘤药是: A.放线菌素D B.长春新碱 C.烷化剂 D.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E.氟尿嘧啶 9.以下何药能引起特有的化学性膀胱炎的药物是: A.白消安 B.环磷酰胺 C.放线菌素 D.卡铂 E.噻替哌 10.5-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是: A.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掺人RNA中干扰蛋白质合成 B.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 C.阻止胞苷酸转变为脱氧胞苷酸 D.阻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 E.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 11.易导致膀胱炎的烷化剂是: A.氮芥 B.环磷酰胺 C.噻替哌 D.白消安 E亚硝脲类 12.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高的烷化剂是: A.环磷酰胺 B.噻替哌 C.白消安 D.卡莫司汀 E博来霉素 13.环磷酰胺对下列哪种肿瘤疗效显著? A.肺癌 B.乳腺癌 C.多发性骨髓瘤 D.恶性淋巴瘤 E 神经母细胞瘤 14.晚期乳腺癌伴骨转移,首选下列那种药物治疗? A.泼尼松 B.雌激素 C.氟美松 D.睾丸酮 E他莫西芬 15.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高的烷化剂是: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 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 20世纪 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 ,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 ,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 ,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 30种左右 ,其中 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

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30种左右,其中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性过强而被淘汰[2]。 1 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人们对几千个新的铂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其中有几十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已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有4个品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第1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顺铂是顺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缩写为DDP或CDDP(Ⅱ)。1979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被收录入中、美、英等国的药典。顺铂对睾丸癌和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颈部、头部、食管的肿瘤以及小细胞肺癌,还可与博来霉素、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联合用药。顺铂抗癌谱广、作用强、活性高,易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因其交叉耐药性少而有利于联合用药,但其严重的毒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及低溶解性、耐药性限制了临床的大剂量和长期使用。 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名列前茅,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含铂类化疗方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亦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组方之一。顺铂是头颈癌单药有效率最高的药物之一;顺铂加五氟尿嘧啶(5-FU)是头颈癌化疗的标准方案之一,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亦是非常有前景的头颈癌化疗方案。顺铂及卡铂一直是治疗睾丸癌(尤其是非精原细胞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药物。顺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是侵袭性膀胱癌、骨肉瘤、食管癌、胃癌等的标准化疗方案。 早期的顺铂合成是以K2PtCl4为原料与氨水反应得到,但因重现性差且含有大量的杂质被放弃。目前顺铂合成(收率为80%)以K2PtCl4为起始原料,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实现: (1)加入KI ,转化成K2 PtI4,与氨水反应,制备出相应cis-[Pt(II)I2(NH3)2]中间体。(2)中间体与AgNO3 (或Ag2SO4/Ag2O)反应,过滤分离AgI得到cis-[Pt(NH3)2(H2O)2 ]2 +母液。(3)母液与KCl反应,制得顺铂[3]。

抗癌药物分类

1.传统抗肿瘤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嘌呤药: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巯嘌呤、硫鸟嘌呤、喷司他丁等。 ?抗嘧啶药: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瘤作用,如:氟尿嘧啶。 ?抗叶酸药: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 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新型抗肿瘤药物 传统抗肿瘤药物都是通过影响DNA 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的,这些肿瘤药物的作用比较强,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也比较大。人们希望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高度选择地打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 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有关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始走向靶向合理药物设计的研究途径,产生了一些新的高选择性药物。 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从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把药物定向地输入到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临床上已采用的介入治疗,这是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亦称为被动靶向治疗。 第二个层次:利用肿瘤细胞摄取或代谢等生物学上的特点,将药物定位到要杀伤的肿瘤细胞上,即细胞靶向,它带有主动定向的性质。 如利用瘤细胞抗原性质的差异,制备单克隆抗体与毒素、核素或抗癌物的偶联物,定向地积聚在肿瘤细胞上,进行杀伤,效果较好。 第三个层次:分子靶向,利用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融合、吞饮及代谢上的不同特性,将抗癌药定位到靶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 血管抑制剂药物的发展。肿瘤生长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癌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血管生长是必要的条件。新的血管生成涉及到多种环节,例如在血管内皮基底膜降解时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重建新生血管及形成新的基底膜时有许多生长调节因子参与,包括纤维生成因子(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抗肿瘤药物分类 (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 (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 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1. 试验目的 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 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 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第47章抗恶性肿瘤药 恶性肿瘤常称癌症,就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得常见病、多发病。化学治疗、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就是治疗恶性肿瘤得三大手段。化学治疗强调全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局部性治疗得外科手术与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得进展:细胞增殖动力学、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得促进作用、 第一节抗恶性肿瘤药得药理学基础 一、抗恶性肿瘤药得分类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与来源 1、烷化剂氮介类、乙烯亚氨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等。 2、抗代谢药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类、放线 菌素类等。 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 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等。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及其拮抗药。 6、杂类铂类配合物与酶等。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得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得药物

2、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得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与阻止RNA合成得药物 4、干扰蛋白合成与功能得药物 5、影响激素平衡得药物 6、其她 (三)根据药物作用得周期或相对特异性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 等。 2、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长春碱类药物等。 二、抗恶性肿瘤药得药理作用机制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瞧,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得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与静止细胞群(G0期)。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得时间、图中百分比表示肿瘤细胞在各期大致停留时间得百分比。 1.增殖细胞群: 处于增殖周期中得细胞,按指数分裂增殖,对细胞毒药物敏感。 G1期细胞: DNA合成前期,为细胞分裂终止到开始合成DNA 得准备阶段;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体t 1/2 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瘤、骨肉瘤等也有一定疗效。 静脉注射,联合用药一次500mg/m2,每周静脉注射1次,连用2次,3~4周为一疗程。口服50—100mg,每日2~3次,一疗程总量10—15g。 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超高剂量时可引起心肌损伤及肾毒性.。肝功能异常时可使CTX毒性加强,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皮质激素、别嘌呤醇及氯霉素等影响CTX代,CTX代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CTX时应多饮水。 顺铂 DDP高效广谱的抗肿瘤药,抗肿瘤作用强,对男性睾丸肿瘤、卵巢癌、头颈部肿瘤、宫颈癌、肺癌、胃癌、骨肉瘤、间皮瘤、子宫膜癌等都有效。血浆半衰期长,不良反应主要是肾毒性和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等,大剂量有耳毒性。临床常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卡铂作用机制与顺铂相同,不良反应小,可以替代顺铂用于某些癌症的治疗,但与顺铂交叉耐药。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这是其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反应、听力下降、神经毒性等,均远低于顺铂。近几年来对含卡铂的化疗方案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在治疗晚期肺癌、晚期卵巢癌等方面的应用值得注意。 奥沙利铂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有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和体抗肿瘤作用,临床与5-Fu和甲酰四氢叶酸联合一线应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对某些铂类耐药患者仍有作用。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外周感觉神经异常,表现为末端感觉障碍,

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第47章抗恶性肿瘤药 恶性肿瘤常称癌症,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化学治疗、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手段。化学治疗强调全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局部性治疗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的进展:细胞增殖动力学、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 1、烷化剂氮介类、乙烯亚氨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等。 2、抗代谢药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类、放线 菌素类等。 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 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等。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及其拮抗药。 6、杂类铂类配合物和酶等。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干扰蛋白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6、其他 (三)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相对特异性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 等。 2、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长春碱类药物等。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和静止细胞群(G0期)。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 图中百分比表示肿瘤细胞在各期大致停留时间的百分比。 1.增殖细胞群: 处于增殖周期中的细胞,按指数分裂增殖,对细胞毒药物敏感。 G1期细胞: DNA合成前期,为细胞分裂终止到开始合成DNA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9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05 06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1) 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3)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阿法替尼………………………………………………………………………………… 五、达可替尼…………………………………………………………………………………16 18 六、奥希替尼 (20) 七、克唑替尼………………………………………………………………………………… 八、阿来替尼………………………………………………………………………………… 九、塞瑞替尼 (21) 22 24 十、贝伐珠单抗 (25) 十一、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26) 十二、安罗替尼 (27) 十三、纳武利尤单抗…………………………………………………………………………十四、帕博利珠单抗…………………………………………………………………………十五、依维莫司………………………………………………………………………………28 31 33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索拉非尼………………………………………………………………………………… 二、瑞戈非尼 (35) 36 三、仑伐替尼 (37) 四、曲妥珠单抗 (38) 五、阿帕替尼 (39) 六、伊马替尼 (40) 七、舒尼替尼 (40) 八、依维莫司 (42) 九、西妥昔单抗 (43)

抗肿瘤药物的静脉给药途径及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静脉给药途径及方法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四大重要方法之一,肿瘤专科护士不仅要掌握肿瘤细胞的增殖特点,抗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还掌握增殖特点和联合化疗用药的原则。近些年来,随着抗癌新药和新的治疗技术的涌现,因此还要了解化疗的新动态,只有正确应用抗癌药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才能保证联合化疗用药发挥最大疗效。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的给药途径有:静脉、动脉、肌肉、口服、腔内五种途径,最常用途径为静脉注射。静脉化疗给药的方法取决于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作用及细胞增殖动力学原理,有静推、静冲、静滴3种 因抗肿瘤药对组织有不同的刺激性,一般地说,不能肌肉、皮下注射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使用中,都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根据渗漏后药物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将化疗药物分为3类。发疱性: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称这些药物为发疱剂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本、胺苯丫啶、美登素等。刺激性: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非发疱性: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化疗药物分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即对某一期有效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即对各期都有效。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疗效与滴注时间有关,时间长,疗效好;时间短,疗效差,这类药(如5-FU、长春新碱,紫杉醇)它们大多静脉滴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疗效与使用时间短效果好,时间长反而不好,这类药(如环磷酰胺、氮芥,阿霉素等)要从静脉推注(小壶冲入)。 静脉推注法:用于一般刺激性药物。操作方法为药液稀释排气后,更换针头不再排气,注射速度慢,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定时检查回血情况,注射完抽少量回血,注射管内一定要有负压再拔针,压迫针眼1-2分钟。 静脉冲入:用于强刺激性药物时,如:ADM ,氮芥(HN2), MMC,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DS),诺维苯(NVB)。为预防药物外漏,减轻药物对静脉壁刺激的给药方法为选择恰当的注射部位,建立适宜静脉通路,检查有无回血,将稀释后化疗药液(由莫菲氏滴管冲入),在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监护下完成,避免药物外溢。随即冲入N.S或葡萄糖2-3分钟,待药物冲入体内后,再恢复正常原滴速。采用联合用药,应首先注入发疱剂,两种药物均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一般为20-30分钟。以防止两种药物相混,随即冲入体内,待3-4分钟后再恢复原滴数。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2019年版) 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目录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2)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 (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5)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5)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6)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7)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7)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7)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0)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1)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2)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和患者治疗价值两大要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只有经组织或细胞学病理确诊、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成立的恶性肿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肿瘤药物。单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结果得出临床诊断的肿瘤患者,没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指征。但是,对于某些难以获取病理诊断的肿瘤,如胰腺癌,其确诊可参照国家相关指南或规范执行。 二、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 现代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出现一批针对分子异常特征的药物——即靶向药物。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根据是否需要做靶点检测,可以将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8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团卫生计生委: 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我委组织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可在我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执行。 该指导原则将定期修订更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 附件: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2018年9月14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8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05 05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0) 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2)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马来酸阿法替尼 (16) 五、奥希替尼 (17) 六、克唑替尼 (18) 七、贝伐珠单抗 (20) 八、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21) 九、盐酸安罗替尼 (21) 十、塞瑞替尼…………………………………………………………………………………十一、纳武利尤单抗…………………………………………………………………………22 24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瑞戈非尼 (26)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28) 三、曲妥珠单抗 (29) 四、甲磺酸阿帕替尼 (29)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最新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肿瘤药物是指通过细胞杀伤、免疫调控、内分泌调节等途径,在细胞、分子水平进行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或消除肿瘤的药物,一般包括化学治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第三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 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木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开展肿瘤诊疗、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相关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药品说明书为依据,充分考虑药物临床治疗价值和可及性,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以达到治疗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第六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可及性、经济性等因素,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是指具有下列特点之一的抗肿瘤药物: 2?药物毒副作用大,纳入毒性药品管理,适应证严格,禁忌证多, 须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使用,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抗肿瘤药物; 2.上市时间短、用药经验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3.价格昂贵、经济负担沉重的抗肿瘤药物。 (二)普通使用级抗肿瘤药物是指除限制使用级抗肿瘤药物外的其他抗肿瘤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8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05 05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0) 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2)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马来酸阿法替尼 (16) 五、奥希替尼 (17) 六、克唑替尼 (18) 七、贝伐珠单抗 (20) 八、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21) 九、盐酸安罗替尼 (21) 十、塞瑞替尼…………………………………………………………………………………十一、纳武利尤单抗…………………………………………………………………………22 24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瑞戈非尼 (26)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28) 三、曲妥珠单抗 (29) 四、甲磺酸阿帕替尼 (29)

五、苹果酸舒尼替尼 (30) 六、甲磺酸伊马替尼 (31) 七、依维莫司 (32) 八、贝伐珠单抗 (33) 九、西妥昔单抗 (35) 血液肿瘤用药 一、甲磺酸伊马替尼 (37) 二、达沙替尼 (39) 三、尼洛替尼 (39) 四、利妥昔单抗 (40) 五、西达本胺 (42) 六、伊布替尼 (43) 七、硼替佐米 (45) 八、来那度胺 (46) 九、沙利度胺 (48) 十、芦可替尼 (49) 泌尿系统肿瘤用药 一、依维莫司 (50)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51) 三、苹果酸舒尼替尼 (52) 四、阿昔替尼 (52) 五、培唑帕尼 (53) 乳腺癌用药 一、曲妥珠单抗 (54) 二、甲苯磺酸拉帕替尼 (56) 皮肤及软组织肿瘤用药 一、甲磺酸伊马替尼 (58) 二、维莫非尼 (59) 三、依维莫司 (60) 头颈部肿瘤用药 一、尼妥珠单抗 (62)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63)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概论 恶性肿瘤的特点:分化程度低且无限增殖,具有侵袭性,结构及功能均不成熟,呈幼稚状。 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放射治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策略: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进而变成正常成熟细胞;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失去侵袭性不再危害机体; ?破坏肿瘤细胞生长环境;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以控制其发展(临床应用最广泛)。 图片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当下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与正常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本质性区别尚待发现,故而,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具有低的治疗指数并对正常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且往往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针对性,具有非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该过程分为四期(时相): 1.G1期(DNA合成前期) 2.S期(DNA合成期) 3.G2期(DNA合成后期或有丝分裂准备期)

4.M期(有丝分裂期) 在G1/S期、S/G2期、G2/M期的交界时段存在着细胞周期时相控制点,精密地控制着细胞周期的运行。 二、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周期影响的特异性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CCNSA) 药物作用:破坏DNA结构、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抑制或杀灭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以及G0期细胞,产生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 药物特点: ●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强,呈剂量依耐性。 ●在机体能够耐受药物毒性的限度,剂量越大,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越好。药物代表: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等。 2、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CCSA) 药物作用:影响DNA合成(抑制S期)或抑制有丝分裂(抑制M期) 药物特点: ●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弱,达到一定作用后,再增加剂量其作用也不增加; ●药物作用呈时间依耐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效果。 药物代表:碱类药物、抗代药物、紫杉醇类、鬼臼毒素类。

抗恶性肿瘤药物及答案

抗恶性肿瘤药物及答案 一、A1 1、有关环磷酰胺的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本品水溶液不稳定 B、本品属于前药 C、本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 D、本品可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 E、本品结构中存在磷酰基 2、治疗膀胱癌的首选药物是 A、环磷酰胺 B、去甲氮芥 C、塞替派 D、美法仑 E、卡莫司汀 3、环磷酰胺毒性较小的原因是 A、在正常组织中,经酶代谢生成无毒代谢物 B、烷化作用强,剂量小 C、体内代谢快 D、抗瘤谱广 E、注射给药 4、抗肿瘤药卡莫司汀属于哪种结构类型 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甲磺酸酯类 D、多元醇类 E、亚硝基脲类 5、按化学结构环磷酰胺属于哪种类型 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磺酸酯类 D、多元醇类 E、亚硝基脲类 6、符合烷化剂性质的是 A、属于抗真菌药 B、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害作用 C、也称细胞毒类物质 D、包括叶酸拮抗物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抗代谢药最早用于临床抗肿瘤 B、芳香氮芥比脂肪氮芥毒性大 C、氮芥属于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D、顺铂的水溶液稳定 E、喜树碱是半合成的抗肿瘤药 8、以下不属于天然抗肿瘤药的是 A、博来霉素 B、丝裂霉素 C、多柔比星 D、紫杉醇 E、环磷酰胺 9、属于5-氟尿嘧啶前药的是 A、环磷酰胺 B、卡莫司汀 C、卡莫氟 D、阿糖胞苷 E、巯嘌呤 10、属于抗代谢物类抗肿瘤药物是 A、卡莫司汀 B、阿糖胞苷 C、白消安 D、盐酸氮芥 E、长春新碱 11、属于抗代谢类的抗肿瘤药物为 A、环磷酰胺 B、氟尿嘧啶 C、硫酸长春新碱 D、放线菌素D E、顺铂 12、以下哪个不属于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 A、美法仑 B、白消安 C、塞替派 D、异环磷酰胺 E、巯嘌呤 13、属于嘧啶类抗代谢的抗肿瘤药物是 A、米托葱醌

文件已上市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技术指导原则.docx

附件10: 已上市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指导申请人如何规划已上市抗肿瘤化学药 物和生物制品增加新适应症的申请。本指导原则对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所需要的临床研究的要求进行讨论和说明。需明确的是,本指导原则中所指的增加的适应症应为肿瘤领域的新适应症,而且该适应症应为国内外均未批准的新适应症。已经上市的抗肿瘤药物 增加非肿瘤领域新适应症的申请,不包含在本指导原则范围之内。 二、背景 对申请人而言,已上市的抗肿瘤药物递交补充申请以增加新适应症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积极因素包括:(1)可以给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经科学证实的最佳和最新治疗信息;(2)由于能用于更多的临床适应症,可能增加该药物的商业利润;(3)增加的适应症还有可能获得国家医保/社保部门或第三方保险公司的报销。消极因素包括:(1)需要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完成新的临床研究以证实新适应症能够使患者获益;(2)需要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源提交临床新适应症申报资料,以获得药政管理部门的批准;(3)有些情况下即使说明书中增加了新的适应症也并不能获得商业利润。例如:新增加的适应症是一个少见疾病或者该药物已不再处于专利保护的状态等等。 然而,药物说明书是为了提供某个药物的全面处方信息,其内容应包括药物所有具有足够数据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适应症等信息。当抗肿瘤药物上市后,在随后的临床实践中往往会出现

许多新的用法和/或用途(新的适应症)。尽管这些新的用法和/或 新的用途已经有临床研究发表数据的支持,但是这些信息却未被列入药物说明书中。为了更客观、科学地反映药物的处方信息,在已 有的药物说明书中增加这些新的适应症是有必要的。 三、新申请需要的数据 为了增加已上市抗肿瘤药物说明书中的新适应症信息,申请人必须递交补充申请。补充申请资料中应提供与增加新适应症相关的所有临床研究资料,包括阴性结果、难以评价的结果和阳性结果。申请人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高质量资料来证明药物对新适应症的安全有效性,提供的资料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这是科学的要求,也是法规的要求。 (一)临床研究的要求 已上市的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应进行临床研究,所需要的临床研究要求取决于既往研究的有效性、安全性信息和新适应症的具体情况。如果增加的新适应症在临床上已经具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现有治疗方法能提供获益的状况下,通常应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并采用临床终点如生存期等,单臂试验或以替代指标来评价有效性的结果通常不能成为批准依据。例如,某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那么,申请增加晚期肝癌的适应症应开展另一项以生存期为终点的充分良好对照的临床研究作为其支持依据。如果新增加的适应症在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现有治疗方法不能提供显著获益的状况下,可考虑采用以安慰剂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研究或单臂临床研究的结果作为支持依据。研究终点可以选择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等和/或者其他替代指标。具体要求参见《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抗肿瘤药物终点指标的指导原则》。

常见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练习题

常见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 一、A1 1、某女性患者,30岁,哺乳期,牙龈出血伴低热半个月,经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拟进行化学治疗。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 A、权衡利弊,规避风险 B、目的明确,治疗适度 C、医患沟通,保护隐私 D、不良反应,果断处理 E、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2、下列不属于白血病分类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慢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下列不属于白血病支持疗法的是 A、防止感染 B、控制出血 C、维持营养 D、化学治疗 E、纠正贫血 4、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的是 A、肺癌 B、乳腺癌 C、白血病 D、肝癌 E、胃癌 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药物治疗中首选的药物是 A、铂类化合物 B、抗代谢药 C、紫杉醇类 D、拓扑替康 E、培美曲塞 6、乳腺癌患者首次化疗应该选择的主要抗肿瘤药物是 A、铂类化合物 B、蒽环类 C、芳香酶抑制剂 D、雌激素 E、孕激素

7、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优先选择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是 A、三苯氧胺 B、蒽环类 C、芳香酶抑制剂 D、雌激素 E、孕激素 8、下列属于烷化剂的是 A、环磷酰胺 B、红霉素 C、柔红霉素 D、甲氨蝶呤 E、丝裂霉素 9、下列属于干扰有丝分裂的药物是 A、甲氨蝶呤 B、门冬酰胺酶 C、阿糖胞苷 D、丝裂霉素 E、放线菌素D 10、某男性患者,65岁,双侧颈部、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年,下眼眶出现包块半个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标准CHOP化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8个周期。关于利妥昔单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 B、无骨髓抑制,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C、只能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 D、初次滴注,起始滴注速度50mg/h E、不推荐本品在治疗期间减量使用 11、某男性患者,65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慢性腹泻10余年,右下腹包块1个月,诊断为“晚期大肠癌”,给予伊立替康进行化疗。关于其不良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迟发性腹泻 B、伪膜性肠炎 C、中性粒细胞增加 D、乙酰胆碱综合征 E、胃肠道出血 12、某男性患者,15岁,牙龈出血伴低热半个月,经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给予VP 方案化疗;为预防脑膜白血病,给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关于甲氨蝶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B、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 C、鞘内注射简便、易行、无风险 D、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2mg,一日1次,5日为一疗程 E、可致口腔炎、口唇溃疡、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