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合集下载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分析人类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分析人类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分析人类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在相当范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性灾害,如地震、洪涝、飓风等。

而人类行为通常是指人类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决策。

然而,人类行为往往会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后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人类行为可以加剧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程度。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滥伐导致的土壤侵蚀,容易引发山洪暴发和泥石流。

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削弱一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洪水和干旱的风险。

此外,人类过度的建设活动,如在地震带上建造高层建筑等,容易导致地震灾害的加剧和人员伤亡。

其次,人类行为还可能增加灾后的灾害风险和损失。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人类往往需要进行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然而,如果人类行为不当,可能会加剧灾后的灾害风险。

例如,盲目的土地开发和城市规划缺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会导致人类居住区被洪水和飓风袭击的风险增加。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也会使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更加困难和昂贵。

然而,人类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提高,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预防灾害。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和防震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科学的气象预测和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洪涝和台风等灾害。

综上所述,人类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复杂且多方面的。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地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加。

然而,科技的进步和灾害管理的改进,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灾害的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适应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事件。

例如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等等。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重了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情严重的情况。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不是新鲜事,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野蛮扰动、破坏已不可逆转。

例如城市化、过度开垦、大规模砍伐、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

这些活动可能在短期内为人类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但长远来看,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有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天气异常,极端天气情况屡见不鲜,例如高温、干旱、洪涝等等。

这些异常天气现象会引发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大火等等。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的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地球本身的生态平衡失衡,这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程度。

第二,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改变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城市化,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房屋的密集建设、地下管道的堵塞,这些都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进而导致地下水涨水;洪水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再例如过度开垦、大规模种植作物,这些活动会破坏植被,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下雨的量和分布,进而引发洪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

第三,工业污染、能源消耗等等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灾害产生了影响。

例如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会产生废气、污水和垃圾,这些对环境有着极大的毒害,进而导致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等情况;能源消耗,例如水、电、煤等等,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资源,而人类活动使用过度,使得天然资源枯竭、能源短缺,这些都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自己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可持续性的方式来开发资源和进行发展。

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对子人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子人灾害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自学探究】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 一切灾损中-----------------------是最重要的。

人本身的-----------------------、---------------------------、-------------------------行为,都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 人类活动对----------------------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由此,改变----------------、-------------------有可能改变灾情。

3. 建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1/.----------------------、-----------------------的地区,“缩小”灾害的影响。

-----------------------、----------------------、-------------------------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修建水库人类建设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减轻 减少减少 环境更不稳定 过量开采地下水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社会经济基础雄 来建设 防灾系统 ,在 厚、政治稳定的 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地区 速救援,恢复灾区的 生产生活
返回
“ 缩小”灾害的影



人类活动 减灾 不得力,防 灾无措施
对灾情的影响 “ 放大 ”灾害效应,进 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天灾人祸并行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时局动荡、人心失 稳的地区
[对点练·活学巧用] 4.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 利用状况由t1 时期~t4 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时期~t4 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
中游处)。据此回答(1)~(2)题。
返回
(1)t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 相比,可能出现的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 )
知识点一 教材新知· 全解读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第 一 章
第 三 节
高频考点· 巧解密
创新演练· 大冲关
返回
返回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 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 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灾情的变化
返回
返回
[随名师·细解教材]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其中一个要素产生影响,就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地表环 境有正面改良作用,也有负面破坏作用。
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 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双选)
返回
(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A.① B.②
(
)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导学案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导学案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导学案编写人:陈江波审核:高二地理组时间:________班级:________ 出勤:__________时间:________班级:________ 出勤:__________时间:________班级:________ 出勤:__________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根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

3.分析、比较、举例法结合实际,限时15分钟完成。

【自学探究】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进行,,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的发生。

2、人类超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造成,会使加剧,破坏草场植被会造成,就会使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并由此诱发;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导致、严重的水体污染会导致等。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中的、灾后的,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灾害影响。

2、,往往减灾不力,“”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

例如,人类活动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中国产生系列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令中国冬季气温偏高,春天提 前到来 全球气候变暖是去年中国台风等极端天气 策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易在我国引发洪涝干旱等极 端天气
去年8月,中国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风力最强的台风,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 的一些地方发生罕见的持续性强暴雨过程。 对此,秦大河解释说,从研究的结果来看, 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一定的 影响,它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 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
(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
(1)低地被淹。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 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坝。据英 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 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 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大区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水利部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 报》显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东北 黑土区、青海三江源头区和长江上游这四大区域 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亟须加快防治步伐。 公报显示,青海三江源头区共有水土流失面 积9.5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1%。长江 上游部分省市的43个县,是山洪、滑坡等水土流 失灾害发生最多、最频繁的地区,已查明直接威 胁人口30人以上的泥石流沟303条。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马克思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案例:从砍树人到种树人
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 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 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 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 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 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 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 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 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导学案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导学案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引发自然灾害。

2、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剧和减轻作用。

3、培养正确看待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增强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人类活动引发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机制。

(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的影响。

2、难点(1)定量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1、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草原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土地沙化,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

2、工程建设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在地质不稳定区域修建大型水库,可能诱发地震。

在河道上随意建设堤坝,影响河流的自然流态,可能导致洪水灾害加剧。

3、资源开采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开采地下水可能引发地面沉降,使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

4、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垫面性质改变,增加了城市内涝的发生概率。

同时,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可能影响局部气候,引发暴雨等灾害。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剧作用1、破坏植被森林和草原的破坏,降低了植被的蓄水保土能力,使得洪水的流量和流速增加,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危害程度。

2、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增加了沿海地区遭受风暴潮、海啸等灾害的风险。

同时,极端天气事件如高温、干旱、暴雨等的频率和强度也有所增加。

3、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增大。

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减轻作用1、工程措施修建防洪堤、水库、排水系统等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水灾害。

建设抗震建筑、设置防火隔离带等,可以降低地震、火灾等灾害的损失。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1)只有灾变,没有“灾害”。 (2)主要灾变: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巨变、生物 灭绝以及陨石撞击等。 2.人类历史时期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自然灾害的高 风险区。 (2)具体影响: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放大”灾情,反之“缩小” 灾情。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正面影响 表 现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可以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 举 例 环、 减轻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 的发生 负面影响 超强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 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 频发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 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 导致地震或塌方等
(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 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提示: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水库? 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 径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不断加剧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必然会导致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资源开发与破坏人类通过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为了获取矿产资源,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和挖掘,破坏了土地的生态平衡。

此外,人类过度开垦土地,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湿地消失,给许多生物带来了生存威胁。

为了减少这种冲突,我们应当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充分考虑资源的再生和保护。

比如,可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污染与生态破坏人类的工业和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水污染导致湖泊和河流的水质恶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空气污染导致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要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应加强环境监管,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

其次,应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施,减少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最后,我们也应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三、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人类的活动也对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了更加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威胁;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土壤侵蚀和洪灾的加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应签署和执行国际协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应加强抗灾能力的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此外,也应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提高气象、地质等方面的预警能力。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导学案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导学案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

2、掌握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主要方式和表现。

3、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加剧或减轻的具体案例。

4、培养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关系的正确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方式和表现。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在自然灾害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难点(1)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理解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复杂机制。

三、知识梳理(一)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途径1、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进行的各种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会导致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

例如,过度开垦、放牧和砍伐森林会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增加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道路和城市扩张等,可能会改变地形和地质结构,引发地震、地面沉降等灾害。

2、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受灾体是指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员、财产和环境等。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和复杂的交通网络在地震发生时容易遭受严重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会影响洪水的排泄,增加洪涝灾害的损失;贫困地区由于缺乏抗灾能力和资源,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更加脆弱。

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可以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在同样强度的自然灾害面前,如果防灾减灾措施得当,能够有效地减轻灾情;反之,如果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措施,灾情可能会被“放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

(二)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具体表现1、破坏生态环境(1)森林破坏森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

然而,人类的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削弱了森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森林破坏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同时也会影响局部气候,增加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设计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设计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人类活动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方式和影响机制。

(3)学会分析具体案例中人类活动如何加剧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2)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如破坏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

(2)人类活动在减轻自然灾害方面的措施和作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防灾减灾建议。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森林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城市规划合理减轻地震损失等,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视频,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

(2)提问学生:“在这些自然灾害中,你认为人类活动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作用破坏生态环境展示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破坏等图片,讲解这些人类活动如何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进而增加了洪涝、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以城市建设、水利工程为例,说明不合理的规划和施工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一种由自然界的力量引起的突发且破坏性极大的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而人类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产生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对策。

一、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需求,许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水资源的开采和过度的森林砍伐。

这些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了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使得地表水循环紊乱、水土流失加剧。

这种情况下,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例如洪水、山体滑坡等,地表的润泽和固土作用减弱,灾害的程度和危害就更严重。

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得自然灾害的影响进一步加剧。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化学物质的排放等,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进程。

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的异常变化,如降雨量的增加、气温的上升等,进而增加了洪灾、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例如,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和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沿海地区更易受到洪水的侵袭。

三、人类规划和建设活动的问题,也使得自然灾害的影响变得更加严重。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区域往往过度开发,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导致城市的自然防御体系缺失。

例如,过度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土地的混凝土化,减少了土壤的渗透能力,加剧了城市的内涝问题。

此外,当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时,即便是较小规模的降雨,也可能引发城市内涝。

当然,这种规划和建设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地区,也可能扩散到农村和其他地区。

为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减少森林砍伐、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生态修复等措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应加强灾害防控系统的建设。

例如,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构建灵活高效的排水系统,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等,能够减轻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

自然灾害习题学案——学生版

自然灾害习题学案——学生版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781年冰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据此回答1-3题。

1.火山喷发()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C.属于致灾因子D.不属于自然异变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A.哥伦比亚的火山B.印尼的火山C.台湾的火山D.日本的火山3. 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B.人口密度不同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D.太阳高度不同4.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2006年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2006年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C.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

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D.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

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A .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 生物灾害 D. 地质灾害6.在晋咸和三年的雨雹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损失 D.环境受到污染7.榆次位于陕西省,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A.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 B.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气温降水变率大C.受太行山脉的影响,降水量大 D.位于非季风区,气候要素多变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4年月12月29日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零时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至发消息时,至少造成8万人死亡。

据此回答8-10题。

8.苏门答腊岛附近(东六区)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时间为()A.26日2时9分 B.25日22时9分C.25日零时9分 D.26日23时9分9.当地震发生时,地球位于运行轨道的()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C.春分点附近 D.秋分点附近10.下列属于地震灾害受灾体的是()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二、综合题:11.阅读下表,回答有关问题:)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火山爆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给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带来损害的不可避免的事件。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息息相关,因为人类的行为往往会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1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随着人类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幅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1.2 人类入侵与生态破坏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频繁入侵自然保护区、砍伐森林、填埋湿地、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等。

这些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自然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1.3 城市化与地质灾害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为了满足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大量开发土地、铺设道路和建设建筑物。

然而,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地的稳定性,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二、应对自然灾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2.1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人们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这包括保护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种植模式等。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2 持续改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化不可避免,但应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

建设者应注重土地的地质特征,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建设高风险建筑物。

此外,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2.3 加强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管理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是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害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灾害预警和监测技术水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同时,普及灾害防护知识,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2.4 加强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自然灾害的影响超越国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突发性事件。

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而人类活动则是指人类在各个领域的行为和生产活动。

然而,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

例如,过度的土地开垦和建设,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进而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此外,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采矿活动,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如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其次,自然灾害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例如,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洪水会淹没农田和城市,破坏农作物和基础设施。

这些灾害不仅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

此外,人类活动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减轻和防范自然灾害的影响。

例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减少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采取防洪措施,如修建排水系统、加固堤坝等,以减少洪水的冲击。

同时,通过合理的地质勘探和工程设计,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人员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对人类活动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灾难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应该更加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合理开展农业生产,保护水源和森林,可以减少洪涝和干旱的发生。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之,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自然灾害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和防范自然灾害的影响。

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性使得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密。

然而,人们常常忽视自身活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减轻这些负面效应。

首先,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破坏方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平整增加了洪水和山体滑坡的风险,这是因为树木和土地都扮演着保护性作用,能够吸收水分和防止土地侵蚀。

其次,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增加了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全球变暖,进而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和暴雨。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对人类造成直接的伤害,还破坏了农田、水源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更为严重。

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人们将生活和工作区域建设在易受灾的地区。

当地震、洪水或火灾发生时,人们无法逃离或及时反应,造成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大规模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使得灾害时的紧急疏散和救援变得复杂困难。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减少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这可以通过限制森林砍伐、加强环境监测和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

其次,应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这可以通过政策和技术创新来实现。

另外,我们还应该建设更加抗灾的城市和社区。

这包括增加防洪设施、建立绿色空间以吸收水分、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并提高救援和疏散的效率。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体制。

投资于气象、地质和环境监测设施,能够提前预测和监测自然灾害,为人们提供足够时间做好准备。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在人类社会中造成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同时自然灾害也可以对人类活动造成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进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产生。

首先,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大量土地被开垦和改造,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面积的土地铺设水泥和建筑物,导致地下水循环受阻,进而引发地面塌陷和水灾。

其次,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污染和化学物质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导致气候异常和气候灾害的增多,如沙尘暴和酸雨。

此外,乱砍滥伐和非法采矿等行为,引发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而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在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的住所和基础设施经常会遭受严重损坏。

房屋倒塌、桥梁断裂等情况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其次,自然灾害给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等经济领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洪灾会淹没农田和庄稼,地震会破坏工厂和机械设备,导致经济活动的暂时停滞和损失的增加。

此外,自然灾害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进一步影响人类活动和生产生活。

三、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人类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减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应加强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加强对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问题的防治,保护和恢复植被,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推动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暖对河流的影响?
资料2: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灾害加重。 如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约有1500平方 千米的土地在珠江基面高程0.4米以下, 主要靠堤围防护。由于水土流失,河床 淤积严重,若海平面上升,势必会对洪 水起顶托作用,从而加大洪水的威胁。 同时,当全球气温升高1.5℃时,台风发 生频率可能增加2倍左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孕灾环境稳定性
增加稳定性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生态建设
……
降低稳定性
生态破坏 举例说明
过大毁围 度量林湖 开排毁造 采放草田 地污开; 下染荒 水物;
质 ;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举例说明
1.图中A、B哪条曲线是表示建水库之后的?为什么? 2.水库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但也可能带来哪些灾害?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正缩
面小
影 响
灾 情
负放 面大 影灾 响情
例1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答案】 (1)东 坡度较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
大灾,害灾又情缺大小乏的植影被响保因护素。。第
(2(被1)过保)题护度,,开西故坡采在坡地暴度下雨小水时,水导且土致有流植地失
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 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 坡,原因是什么?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束手无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抵御灾害的能 力将逐步增强。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A.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缩小” “放大”
B.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小”:经济基 础雄厚、政治稳定 地区,有财力和物 力防灾、灾时救援 迅速、灾后恢复生 产生活;
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 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 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 怎样的后果?
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
下较水轻,位东下坡降则严地重。面第沉(降2)题,,
由图中地下水位线及地面以上
并多引城镇起分建布筑可物分坍析出塌该,地有地可下
水位已明显下降,与过量开采
能地诱下水发有地关震;或若塌继续方发。展会造 (3成第)地地(3面)下题沉水,降植补、被给建能减筑涵少物养坍,水塌水源等、位。 下保降持水;土河,水若含森沙林被量砍增伐加,,将
修建水库→ 径流量稳定→ 减轻水旱灾害 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旅游、航运等
诱发地震、造成土地盐渍化、 下游平原土地肥力下降、河口海岸后退等
A B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利: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害;
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
使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
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 流河量流含季沙节量变增化加加,流大量,季洪节水变
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
害的发生。
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1).破坏森林 和草场植被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洪水加剧 沙尘暴加剧
2).过量开 采地下水
海水入侵、 地表沉降、 地面塌陷
诱发地震 或塌方
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3).城市规模扩大 建筑物迅速增多 人为热量太集中
城市热岛效应
空气对流旺盛暴雨增多 城市地面下渗能力较低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虽然不乏自然 异变,并且规模比现在大得很多的自然
异变、但缺少的是受灾体, 那时没有
人类,人类社会更无从谈起。 因此说在地质历史进程中只有“灾变” 而
小没有行“星灾撞害击”地。球,引起强烈爆炸, 大量沙土尘埃颗粒弥漫地球大气, 造成恐龙销声匿迹。
人类活动 范围↗
灾影种响↗范围↗+ “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成损灾失特情点况不同

地表径流增加

洪水灾害加重
灾害强度↗
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 大,耕地、林草用地减 少,城市建筑与不透水 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 进土层的通道,下渗减 弱,使地下水位下降, 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 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 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
灾害强度↗ 受灾体改变
灾情↗
【合作探究】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例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 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 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甲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 “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 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 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多(展(湖134),))居,在在植经住 增洪洪 树济用 强水水 造密地 湖高高 林度。 泊风风 ,明的险险恢显调区区复增节,开林大作农辟业。用田耕用;面地地迁积;,出扩在涵行大养洪洪,水水区房源高,屋;风减建退险少筑耕区灾增还发 害损失。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 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 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 闭煤气总阀。另外,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 效果良好。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 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 易损程度。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和“缩小”作用。 4. 理解社会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树立用人类知识
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
(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大,则
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
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这是生产布局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灾变”
自然灾害形成条件
诱因:
受灾体:
自然异变
人、财产、 资源等受损
受 a.人自身 灾 体 b.社会经济条件
c.防灾减灾工程 /生物工程
如:土地单位资产密度
c. 防灾减灾工程/生物工程
地点 时间 提震高级房屋的 危害
措施
防灾智利减灾工19程85年
抗震强度 提7高.8农作1物50人死亡改变受采抗灾用震体现技代术
减 轻
的抗旱性能
的易损习程惯度修建厚灾
生伊物朗工程 1962年 植7.树6 造林一万多人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 1.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 2.高风险区的影响
陕西省南部的安康、汉中、 商洛三市地质条件较差,山 体稳定性脆弱,易引发山洪、 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从今年起,陕西省政府启动 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 工程,将用10年时间,搬迁 居民 240万人,彻底解决地 质灾害给群众带来的威胁。
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条河
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
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
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C
②开辟了运输航线
③加固了防洪大堤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地 不同时期地表径流曲线
城市化前:___a____ 城市化后:___b____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 腊近海发生8.7级 大地震并引发强烈 海啸,夺去了二十 多万人的生命。
在小这姑次娘在海,受啸她灾叫灾难蒂严中莉重,·的有史斯一密里位斯值,兰得那卡敬年,佩才当的10听英岁说国。出现了难得一见的 海大啸浪来时袭,时,人她们正纷在纷泰涌国入普吉海的滩海观滩海上潮玩。耍。第一波大海浪退去 史以密后斯,回海忆当滩时上的留情下景无说数:“的我鱼正,在老沙的滩小上的都在拾鱼。许多 玩人,还突在然等发觉待海更水多变的得乐有趣些古,怪接。着海第面二上波出更高的巨浪袭来, 现感这了觉些不可人少能再的会气有也泡海不,啸能潮发看水生到也,更突就然告壮退诉观了了的下妈景去妈色。。了我”。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 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 损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 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 30%,有一 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 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
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 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案例①: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 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 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 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2008年汶川 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 百名老师,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 桑枣中学之所以躲过劫难的原因: • 强烈的避险意识。每学期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 演习,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 • 将一栋“豆腐渣”实验教学楼进行了彻底的加固, 消除了隐患。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受 a.人自身 灾 体 b.社会经济条件
c.防灾减灾工程 /生物工程
如:土地单位资产密度
a.人自身: P18“阅读” + P19案例1
灾害的前兆与预报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G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