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对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同时,以案例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对不同学校和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为中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实践模式,是当前课程研究应该关注的。

一、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力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创造的主体。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在内容定位上应该涵盖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为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国家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等。尽管这些材料和素材可以由相应的出版和教育机构开发,但对开发出来的材料的选择在于学校和教师,并且,这些机构开发出来的材料也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也不能涵盖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教师参与开发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资源,应该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需求。

二是学校需要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出特色提供了一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这种课程空间多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呈现。这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需要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就上述两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而言,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课程形态也显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加以简要的说明。

案例1: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山东潍坊滨海中心小学

滨海中心小学从2002年8月开始进行《我们家乡的海》为中心主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并在研究和开发中将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结合起来。学校设计开发《我们家乡的海》校本课程资源经历了5个阶段,包括环境分析、讨论、论证、实践和完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及其资源的典型案例。

第一阶段:环境分析。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环境分析,调查取样,为校本课程开发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讨论。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讨论,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情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开发研究方案及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争取社会的支持。

第三阶段:论证。成立校本课程《我们家乡的海》开发小组,教师带着照相机、摄像机穿梭于各个大小企业、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取得第一手资料;学生以及家长也积极提供有价值的课程材料,最后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读本。

第四阶段: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去寻找课题,让学生去发现、去选择、去探究。在实践中编写教师使用的《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校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五阶段:完善。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修订教材读本,使课程更加适应学生、教师和当地的社区环境,增加课程实施的实效。

该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特色是主题中心式安排。在课程内容上安排了两条线:一是社区环境线,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适合该年级段学生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性的社会实践学习,让学生了解滨海区的地理风貌、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另一条是学校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段安排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年级段安排了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统一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应用设计活动,高年级安排了学生自主小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表明,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过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拥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表现及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案例2:通过网络优化课程资源开发——湖北咸宁高级中学

湖北咸宁高级中学通过开发利用校园博客平台,促进校本课程资源的优化。学校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络环境下构建教育博客系统,为学科教师提供一个实用有效、又容易操作的开发平台,初步形成别开生面的电子版校本课程,建立和丰富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并探索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策略。

他们重点探索了构建博客环境下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式;博客环境下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方法及资源整合的一般过程和组织形式;一线教师从事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方法及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中注重课程资源内容建设的师生互动作用,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积累效应,把资源建设过程看成是师生的创新教育行为。

学校树立“基于资源的教与学”的观念,通过博客平台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教师学生扩展视野,在新资源的学习和教学中转变学与教的方式。参与研究的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共识,取得了成果:

1.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研究环境,催生教师头脑风暴,提高教师形成搜集、整理、开发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

2.教师应用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学实践智慧的重构过程。同时,还能促进教师转变工作方式,学会应用课程资源库提供的相关资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努力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4.生成了一批由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的新资源。

5.使参加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都能体验到教育生命的乐趣和价值,并在反思基础上提升经验为智慧,隐性知识显性化、数字化,相互交流,相互启迪。

学校集中优势力量,确立了四项主要研究课题,(1)向阳湖文化;(2)基于几何画板的数学实验;(3)高中英语阅读;(4)鄂南“四宝”桂竹麻茶。这四个研究小课题既有对国家课程进行资源补充,也有对校本课程进行新资源开发。

他们研究的创新和特色比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民主开放的资源开发环境,促进学科资源整合优化。个人博客是一个书写记录工具,是一个网络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它的作用体现在知识收集、知识提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学校为此专门研究开发了操作性较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校园博客网。

2.开创和谐教学方式,丰富校本课程内涵。如《向阳湖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网站被加工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库,设置了向阳湖文化背景、诗文精粹、文化名人、城外访谈、论坛等十几个栏目。这些栏目设置及时收集整合了向阳湖文化资源,使原来分散的、杂乱的、无序的网上资源变得有序、合理。教师学生可以随时提取和阅读评论。

3.建立共建协作的机制,推动同伴合作交流,实现资源互联共享。学校校园博客网站在项目分类设定“校本课程”为主题项目,所有校本课程网志汇聚在这个目录下,形成一个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的群体。博客的社会属性将教师学生个人的个体行为纳入一个组织中,形成群体效应和价值。

4.激励教师专业提升,重视学生参与体验,实现课程教学的高度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也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创新实践过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学生直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向阳湖文化”中学生的体验参与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政治、文学多学科的学习活动,而资源网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评说文化的互动空间。

学校凭借校园博客平台,充分发挥blog技术的写—录、思—享、品—学所提供的开放功能,一方面让每一个实验教师很方便地将项目实验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还能及时将自己的日常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博客发表,超越传统的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显性化,反映个人认知提升的渐进轨迹信息,从而达到知识重构的目的。

案例3:农业科技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四川阆中中学

阆中中学是处于四川省的一所重点中学,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变革,学校确立了新的“协同?综合”办学理念和模式: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实施升学预备教育、艺体特长教育、职业预备教育、劳动就业教育。他们探索了一条新的课程与教学发展思路:强化劳技课程改革,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制定实施“综合实践类课程”方案;在已有劳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将劳技教育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超越中学劳技教育课的范畴,把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做亮做强做精,并直接进入科技兴农和经济运作的社会体系中,创出“农校结合”的新品牌;最终培养出大批农业生产所需的创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学校在确定基本模式和课程设计思路后,着力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建构特色的校本教材,为西部农村市级中学提供可以共享的资源,建立和开发动态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库。

学校在开发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中,特色之一是构建网络式的基地。他们拓展农业科技空间,主建了7个实验基地,提出科学假设,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劳技教材的研究开发提供理想的实验场所。7个基地分别为:一是花卉、反季节果木创新基地,用于研发花卉、反季节

水果品种的生长、栽培规律和特点;二是珍稀林果、特色农作物培育基地,用于研发农作物的选种、栽培、施肥等特殊要求和技术要领;三是繁殖、推广农作物新品种、苗木培育基地,用于研发新品种的实验基地;四是城市绿化美化苗木培育基地,用于研发培养提升人对花木鉴赏的审美品位;其他另有三个学生农业科技劳动实践基地。还把校办工厂也纳入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网络之中。

特色之二是创造了6个协同的教育模式:一是与相关村社协同,解决学生劳动实践、实验和新品种的推广等问题;二是与农业科技部门协同,共同探索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的引种等问题;三是与科协协同,获取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四是与教育科研部门协同,申报参与国家和地方的课题研究与实验;五是劳技课内与课外研究小组协同,使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六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

特色之三是学校围绕开辟特色项目,包括“特色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果树嫁接技术”“园林花卉盆景艺术”“新品种繁育技术”四大系列,形成以“专家领衔、劳技教师辅导、学生参与‘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格局”。强化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建立有序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整套评价体系。

特色之四是开发了系列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特色农植物种植》《果树栽培》《繁育技术》《庭院经济》《立体农业》《阆中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其他系列的教材等。

通过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学校不仅使学生在农业科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上获得了大量收获,撰写了一些科技论文,《阆中市野生动植物职员调查》《种子发芽需要光吗?》《沼液浸种对水稻发芽势、发芽率的对比实验》《植物光合作用对于各种单色光有选择性吗?》等获奖论文受到广泛好评;还培养了一批当地需要的农业技术能手,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

二、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资源层面的整合既是一个现实需要,也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策略。我们需要寻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的方式,并对其必要性作出论证。

(一)综合性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开展综合性乡土教育是落实新课程要求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一个很好的整合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越来越落到实处,开发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的条件、时机和环境越来越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集中地方的优势教育资源、促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

通过调查研究,地方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进行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以下优势条件:

(1)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教材选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这样实际上赋予地方教育行政更大的执行课程的权力和责任,使地方在课程管理的三个环节中找到了明确的位置,成为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将有助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地方的各类课程;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拥有丰富的教育人力资源,在资源的调配和使用上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在课程资源和教材开发上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益;

(3)乡土课程原来主要由省一级进行开发,很难针对各地区的特殊实际,因此,对学生来说还不够乡土化,适当放低课程开发的重心,使地方课程开发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地方的实际是非常必要的;

(4)通过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地方教研人员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课程开发队伍,通过地方课程开发出成果、出人才,也是地方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所在。教育部要求各地教研部门主要抓地方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研究活动,尽快使教研转型,通过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快这一转型步伐。

组织和开发综合乡土教育课程资源,在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德育功能: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当前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结合起来考虑,通过乡土教育,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故土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

(2)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通过对地方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等的探究和了解,使学生熏陶于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3)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科学探究价值:挖掘乡土教育课程资源中值得学生去探究、发现的东西,不仅要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更要在教育活动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以及自然、历史文化的兴趣;

(4)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实践体验价值:除了让学生了解地方的自然、历史、文化、物产、环境等,乡土教育还应该让学生真正投身社会、了解社会,使乡土课程成为学生体验社会的载体;

(5)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环保教育功能:通过综合性乡土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正确认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及早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二)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案例分析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来分析其整合方式的多样性。

案例(1)沈阳市校本课程资源协同开发

沈阳市教研室组织41所中小学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校本课程总体设计开发、校本课程设计和开发理念与方法、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研究的结合、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深化和拓展类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个性特长类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分学段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体设计、分区域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体设计等等,参与的学校既有省重点中学等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也有处于农村地区条件较差的学校。校际之间通过课题组会议等进行交流沟通,形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区域性活力。教研部门作为领导和支持机构促进了校本课程资源在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案例(2)广州市岭南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广州市教研室进行了广东岭南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他们将岭南文化作为独具价值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系统设计,认真实施,指导参与实验研究的学校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他们认识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在研究和开发中,广雅中学的《广雅校史》,沙面小学的《沙面岛考察》,三元坊小学的《粤剧粤曲》,广东省实验中学的《广东旅游文化专题研究》,佛山石湾一小的《石湾陶艺》等课程各具特色,学生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中开展专题研究、参与社会实践、亲历社会生活,获得了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一些学校在研究寻求新的突破点,如广州环市西路小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为突破口,构建了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州协和小学根据当前德育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构建创新德育课程体系,探索综合德育课程。学校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学校特色的生成。

案例(3)烟台市芝罘区传统美德教育主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烟台市芝罘区教研室组织7所小学进行了“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研究在小学阶段如何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人文教育”“航天科普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礼仪教育”“成功教育”为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研究了校本课程的运行框架、具体实施内容、课程结构安排、课程实施原则、课程评价以及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如何培养教师等问题。各学校还编写相应的课程材料。

案例(4)徐州市乡土综合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徐州市教研室从地方、学校联合开发新课程资源的角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突破口,进行不同年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实践,改进教学与评价,在实验的基础上推进与提高。他们先后进行了徐州市九年义务教育3-6年级、7-8年级不同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验,徐州市城区与农村地区新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比较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普适性内容与地方性内容有机结合资源体系研究,地、县、校联合开发新课程资源的实践模式及管理模式研究,徐州市校本课程资源及新课程辅助资源开发案例研究等。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具有地区特色的不同年段综合性乡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探索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实践模式上,进行的是一种地方和学校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的交叉性研究。研究表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并将其定位于综合性、乡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化了课程资源配置,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资源设备短缺问题,课程之间重复设置和时间浪费问题,充实了地方性的课程改革内容。他们组织区域内优秀教研力量和优秀教师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资源包,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综合课程资源《楚风汉韵》,并通过省教材审定,开始形成优质地方课程资源。

(三)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资源整合的模式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和地方课程开发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需要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资源层面的整合研究。这些在交叉层面的研究给研究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方向,也使我们对课程资源开发获得了一些更贴近实际的可贵的认识。

1.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开发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是当前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方式入手,依据国家当前政策,分析了地方在校本课程资

源开发中的作用,具体提出了开发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设想和思路,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同时我们也从理论上做了初步的论证。在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还促进了当地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了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发展,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具有课程意识的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者,也给其他地区整合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地方化和校本化开发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资源层面的地方化和校本化,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整合的另一实践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国家课程类别,其价值和相应的开发方式并没有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甚至教育行政部门所清醒地加以认识,一些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基本是放任的、流于形式的。我们需要认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的地位、作为地方课程的管理方式和作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形态,明确了地方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进而提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开发的设计模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体验性、实践性等新的课程因素引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有的地区还开展了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合并开设的实验,除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国家课程要求进行开设外,我们还创造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按照地方课程加以开设的模式,创造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按照校本课程加以开设的模式。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找到适当的突破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能够真正落实。一些实验地区反映,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地方和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负担,学校能够有更多的宽裕的时间研究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地方化和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施更是使这门课程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

三、对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策略的反思

我们对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研究,主要采取了五种策略来进行,包括资源整合、资源更新、资源共享、校本开发和理论架构。

在课程资源整合上,我们注意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之间的整合的可能性并进行了整合方式的探索,但课程资源整合的范围和方式应该更广和更为多样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化的课程资源和现有学校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问题,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还有待于加强,最终应该对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出更具有技术含量的模型。

在课程资源更新上,我们认识到新的课程主题和新的课程素材在资源更新上的重要性,也鼓励各地和学校力求寻找更多更新的课程主题和课程素材。但尚未对新的主题和新素材的发生和发现机制进行研究,寻找新主题、新素材还处于一种比较自在的状态,缺乏自觉的意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创新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更从实际操作和自觉机制方面去探求资源更新的途径和方式。

在课程资源共享上,我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优质课程资源在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共享的重要性,并从地方课程管理角度探讨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但课程资源的共享始终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一些新的课程形态实施的瓶颈,这一方面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缺乏和社区进行沟通的热情和技巧。我们注意到甚至一些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基本上是在校内完成的,这与这类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方向是相背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新的思路,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上,我们将学校视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心,也提出了校本开发的策略可以有独立开发、联校开发、借鉴采用等多种形式,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但在一所学校内怎么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目前只是提升了其重要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步骤和方式、资源库所应该包含的主要内容还没有进行理论化的过程,这是后续研究将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架构上,我们做了初步的分析和建设,强调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理论见解,并将来自实践的理论思考作为丰富我国课程理论建设的重要因素。但这个理论化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是需要更多更充分的学校实际案例作为支撑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支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假设,但我们仍然需要寻找更多的方式,建构更有操作意义的模型,使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真正成为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交汇之处。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某开发区七小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座落于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西端,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结合我校地理位置及特点: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略懂种植技术的教师、学生,精通葫芦烫画的教师,因此我校决定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校本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了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校本课程设计 (一)总体目标 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种植、管理,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对葫芦生长过程的观察,葫芦的艺术设计,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了解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葫芦烫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开发烫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华的烫画艺术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了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包括:(1)葫芦的种植、管理;(2)葫芦的艺术设计(包括:烫画设计,绘画设计,雕刻设计)。 2、资源来源:(1)网上下载图片;(2)选置于书籍上的图片;。 三、校本课程实施 (一)内容层次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的我校,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02年秋开始,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大量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 一、开发校课程资源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

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基础学科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方式的多样性,能从多角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科学(3—6种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即: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

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课题: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目标:1.通过合理设计购房方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生活。 设计说明:本案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材料》,即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例题、练习或实践作业等,使用者 为学生;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即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 的主要教学过程,为教学此内容的教师提供参考,使用者为教师。 第一部分 学习材料: 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家庭已着手或正准备购买住房,以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购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楼盘质量、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交通状况、装修水平等,其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购房总价、现有购房资金以及差价(结余)如何解决几方面。 例温馨家园为配置电梯的多层住宅,均价每平方米6800 楼层系数如右表。四楼D座面积98平方米,购房价共多 少万元?七楼A座面积125平方米,购房价多少万元? 6800元=0.68万元

0.68×98×1.1=73.304(万元) 答:四楼D座购房价共万元。 答:七楼A座购房价共万元。实践活动: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小明家(三口人)因旧房拆迁,获拆迁补偿款Array 32万元,家中原有存款10万元。计划在以下几个楼 盘中选购一套住房。请帮助小明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表3 备注:1.楼层系数见表1。 2.购房款一次付清可优惠5%。 3.贷款方式: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 购房方案 购房总价(地型楼): 现有款项: 相差(或结余)款项: 解决办法: 设计理由: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析报告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 析报告 一、主题与背景 (一)主题: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背景:1.开展创客教育的需要。所谓创客教育首先是“创客式教育”就是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掘自己,发现自己,发表自己。即认识到个人的潜力,学习新知识,发散新思维,会发明新产品,生发新创意等等。 2.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如今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我们目前全然不知的问题。前辈们的不断创新,今天的我们才会过上了今天的生活。作为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思维,指导孩子们打赢这场争夺未来的只闻火药味不见硝烟的“战争”。 二、教材分析 1.《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是教师根

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编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较高涨。我们的教材主要分四个篇章--引导篇、思维训练片、制作篇、学习篇。共有11个课时,其中制作与科技活动占3个课时。把课堂教学训练和实验、小制作、参观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思维训练和动手操作之间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2.教材编写条件受限。我校是农村中学,没有条件开设创客空间,也不能举行规模较大的科技活动节,所以我们的教材就紧紧围绕课堂,围绕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和教学,活动也是参观活动和小制作等活动,教材不精美。另外是教师的水平有限,只是编写的教材整体水平一般,并不能突出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学生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是农村学生,他们在小学接触的科技活动不多,没有基础。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很多学校没有开展科学课教学,或者开展的科技活动较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动手能力也不很好。 所以到七年级,我们主要是从引导开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课程名称:剪纸 教师:于红艳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 校本课程剪纸案例 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于红艳 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用诗、画装点校园,校园就呈现给你诗天画境;用剪刀

裁剪生活,生活就呈现给你五彩缤纷。剪纸项目校——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师生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理想,剪出了希望,剪出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看一看他们崇尚艺术、追求美的闪光足迹,会给你诸多启示。 2003 年,龙王庙希望小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把剪纸艺术开发成校本课程,并编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把剪纸课排入课表,并付诸实施。2007 年,经过教育局的考核评估,将该校确定为艺术项目校。 为了培训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该校把祖山镇省剪纸协会会员郝玉兰聘为兼职艺术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剪纸理论和剪纸基础教程培训,使教师的剪纸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剪纸课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严密认真组织剪纸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剪纸理论和剪纸技能的基本保证。为使剪纸课课堂教学增加实效性,老师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走进自然,挖掘生活素材,组织写生式剪纸。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丰富了剪纸涵,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剪纸源于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在世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其对启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许多观赏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门艺术只属于中国,为不断普及和弘扬这一艺术瑰宝,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剪纸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起开设剪纸课程的坚实基础。 此外,剪纸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有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色彩,它以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充分寄托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由此可见,剪纸课程是培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将为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剪纸” 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冶高尚的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1)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文章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676320.html, 1、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要反映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整体规划思路,能够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 2、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真实的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无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及新课程思想的印记。案例的叙述要能够反映出教育背景,说明课程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前因后果,将具体的课程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 其二,具体的行为。通过案例的描述,使人明白校本课程实施的复杂性,熟悉改革中的人和事,知道实践者的思考、行为和态度,从而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因此,案例的描述要具体详细,要把改革的目标设计、涉及的人和事等行为叙述清楚,不能只作概括性的说明。 其三,完整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问题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等步骤,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因此,案例是对具体课程事件的完整描述,要让人们了解这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来 龙去脉。 其四,隐含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理念的过程。尽管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等待 读者自己去解读,去品味,去分享。 3、“案例”一般由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或大事记)、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与问题反思等部分构成。“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着重叙述学校的课程资源及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主要是事实描述,切忌“荣誉”堆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主要叙述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和事件,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也可以概括为几方面的主要做法;“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案例的主体部分,要写清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主要课程要素;“经验与问题反思”侧重谈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角度来谈有关反馈意见。 4、案例以第三人称来描写,是一种具体故事性的叙述,不是经验总结,更不是学术论文。要忠实于事实,不要有太多的主观议论。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其意义在于从事实中透露课程开发意蕴,让读者体验到课程开发的技术,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共10篇.doc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共10篇 范文一: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课题:合理设计购房方案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目标:1.通过合理设计购房方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参与 社会、参与生活。 设计说明:本案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材料》,即学生上课使用的 教材,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例题、练习或实践作业等,使用者为学生;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即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为教学此内容的教师提供参考,使用者为教师。 第一部分 学习材料: 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家庭已经或正准备购买住房,以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购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楼盘质量、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交通状况、装修水平等,其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购房总价、现有购房资金以及差价(结余)如何解决几方面。

例温馨家园为配置电梯的多层住宅,均价每平方米6800 楼层系数如右表。四楼D座面积98平方米,购房价共多少万元?七楼A座面积125平方米,购房价多少万元? 6800元=0.68万元 0.68×98×1.1=73.304(万元)答:四楼D座购房价共万元。答:七楼A座购房价共万元。 实践活动: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小明家(三口人)因旧房拆迁,获拆迁补偿款32万元,家中原有存款10万元。计划在以下几个楼盘中选购一套住房。请帮助小明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表2 备注:1.楼层系数见表1。 2.购房款一次付清可优惠5%。3.贷款方式: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 购房方案 购房总价(地型楼): 现有款项: 相差(或结余)款项: 解决办法: 设计理由: 课后拓展: 亲爱的同学,假设近期你家也准备购房,请你当好爸爸妈妈的小参谋,共同设计一套最合理的购房方案,好吗? 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信息技术下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三类课程形成了价值互补,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足见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而从这个学期开始我校已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全校教师都积极参加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该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为了能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我校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二、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Flash MX 教学目标: 1、总体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Flash的基本操作、舞台对象的创建、对象的编辑与调整、创建简单的动画、图层的操作与动画应用、调整声音文件、Actions编程环境、Flash的动作函数、动画的交互控制、对象的定义技术,以及Flash动画的优化及发布等。 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概念,了解Flash动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工作原理。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2)本课程又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案例一 2、具体教学目标

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乡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尤其是相对于教材规定的八篇大作文之外的小习作,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小习作课深感困惑,他们对当前学生小习作的定位把握不准,要求偏高,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知道小习作到底写些什么,依据什么确定小习作内容。导致小习作教学没有目的,学生练得层次也不一样,也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提高的缓慢。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还是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为了满足基层老师教学的要求,提高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儿童增加体验、尝试创新、自主参与习作过程,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一根本宗旨,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努力探索小学语文小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规范习作练笔的内容极其管理模式,通过校本作文适度开发,使其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逐步构建一套与教材紧密结合,适合农村小学拓展性小练笔训练的体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使练笔真正为习作服务,让学生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多种激励中满足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开放过程,全身心地投入体验轻

松愉悦的完成习作,真正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 二、《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措施:(一)研究阶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用时两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小习作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为课程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 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成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寻找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课程开发方案,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修订完善开发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1月) 实施阶段主要是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2011年2月——2012年2月) (1)校本教材的开发 ①初步确定一至六年级随文拓展作文主题。

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及分析(完整资料).doc

第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实例 xx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绿色教育课程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探索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绿色教育》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2、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开发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 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层次; 三、四年级为中年级层次; 五、六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四、课程内容 《绿色教育课程》共分三大块: 第一块为〈绿色人文篇〉(适用于低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绿色常识、绿色人物、绿色事件、绿色机构和绿色行动等。 第二块为〈绿色自然篇〉(适用于中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绿色动物、绿色植物、绿色环境和绿色行动等。 第三块为〈绿色综合篇〉(适用于高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人类衣食住行、工业、农业、交通和绿色行动等。 五、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是,校本课程校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是有机的 一个整体,是有机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上一节课,搞一种活动,校本课程的 开发必须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即:开发的可持续性。必须有整体的学校课程的 框架,即: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这一主导思想的确立对我校来说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由糊涂到清 楚的过程。是我们在学习有关文件,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的开发观。 我们将校本课程生成的过程视为素质教育在我校深化的过程,视为具体体 现“三个面向”的过程;视为体现这次课改基本理念的过程, 我们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对 社区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对校本课程需要进行了评估。从而确立一个中心:创 新精神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 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 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明确一个原则:体验。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体现一个特点: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 阔的天地,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 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的设置 我们的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分为课程拓展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部分。 (一)课程拓展部分 1、双语游戏课 课程类型:课程改编类型 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 情景会话等形式,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文明交际。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广泛兴趣,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正确评价同学的优缺点,有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准 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分组学习。在游戏中培 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和创造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 2、探索与创造 课程类型:课程改编类型 以我校传统教材《学创造》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改编,以科学家或 科学探索故事为主线,从观察、联想、想象、发散、集中、转化、组合、定势

XX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XX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的课程创新始于1992年9月。试图形成以必修课进行分层教学、选修、活动课增加内容为标志的“三大板块”课程,改变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必修课的状态,尝试开设了5门校本课程、18门选修或活动课程。学校力求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评估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估已有课程的合理性等,尝试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实施与评价课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孩子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以此为契机,树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的水平。 (二)、需要评估: 1.评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初中生正处在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便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的最佳时期。 2.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制者,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努力,认识课程、探索课程。研究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校本课程的研发权给予了一线的教师,那就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令人欣慰同时也感到机遇与挑战是并有的。正如我们的老师所想的那样:这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我们将和它一起成长。 3.评估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八一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案例分析

八一路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小吴门外,八一桥畔,清水塘边,八一路小学就坐落在这样一个有着长沙历史文化一条街之称的地方,这里是文化、革命教育基地,有着较优越的外部教育环境。更何况长沙历来文风昌盛,三闾大夫屈原流于湘沅之地,西汉文学家贾谊谪居于此,唐有老杜写句,北海题碑,长卿作赋;宋存岳麓与城南书院,朱张会讲,一时饮马池枯,使得潇湘之地与洙泗齐名;清代王夫之的船山学社,近代湘军的文学突起……厚积的历史,馥郁的文风促使我校选择了经典诵读这一课程,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基于以上各点,我校制订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发的背景: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 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 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种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3、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 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 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

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 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 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4、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 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文明 的传统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他也是学校教 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文科教学水平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与地理背景: 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许多文化源头 著作——如《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等,具有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2、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 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将滋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3、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 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风昌盛。况且本校地处清水塘,是文化、革命教育基地,有着较优越的外部教育环境。 三)开发收益展望: 1、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省市课程改革会议精神,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开发背景 我校创建迄今已有二十多年,多年风雨洗礼,铸就了市中区第二实验小学优质教学、全面发展的品牌和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学校现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山东省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等省市级以上各种荣誉20多个,学校现有学生近2300人,教职工11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80人。 二、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

求为前提,本着先成人,再成材的目的,将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完整版)最新校本课程(案例)-word文档

校本课程(案例) 走进湖父——小学校本课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湖父,来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领略一下湖父的迷人风光。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湖父的资料,下面我就请每个小组派几名代表上来介绍一下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二、学生介绍资料: 1、我们湖父素有“茶的绿洲”的美称,古人有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上个星期天,我们小组一起去了阳羡茶场,参观了那里的茶园和制茶的过程,还借来了一些有关阳羡茶的音像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湖父的阳羡茶。(播放片段)我想大家看了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一定会对湖父的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大家好,湖父不仅是“茶的绿洲”,而且是“竹的海洋”,我们小组在学校的阅览室里收集到了很多有关竹的资料,有竹的种类、竹的作用等。你们看,我们湖父的竹种类很多,有毛竹、青竿竹、紫竹、孝顺竹、大佛肚竹等。毛竹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做成很多东西,我家的簸箕、扫帚、筷子、凉席都是竹子做的,非常耐用。如今我镇还开发了竹海公园,十八万亩翠竹与浙江、安徽的竹连成一片,随山势起伏,似波涛翻滚,绵延不绝,非常壮观。

3、赏完了竹,请跟我们到洞的世界去游一游。湖父的洞是宜兴地区最多的,也是最有名的。为了收集更多有关洞的资料,我们组在老师的带领下,特意游览了张公洞和慕蠡洞。张公洞是一个古老的石灰岩溶洞,该洞素以道教胜地而闻名于世。唐代以来,名贤胜士游历者甚多,留有大量诗文石刻。洞内有气势雄伟的海屋大场和富丽堂皇的海王厅。海王厅是全洞精华所在,洞顶钟乳累累,不计其数,厅内经常云雾缭绕,游人若置身于海底宫殿。从洞内登云梯达山巅,既可俯瞰洞中景致,又可远眺太湖烟波。 慕蠡洞景观壮丽、气宇非凡,是宜兴众多溶洞中绽放的一朵奇葩,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区又一亮丽游览景点。慕蠡洞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与生态旅游景观“竹海公园”相连,这里山水相依,景色迷人。慕蠡洞总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游程九百米,其中水洞一百五十米。洞内有九大宫厅,均钟乳林立、怪石嶙峋,奇异天成。游览慕蠡洞,洞外可饱览青山绿水、茶洲竹海秀丽的自然田园风光;洞内可感受冬暖夏凉、垂石跌岩的天成景观气象。欢迎您到慕蠡洞探奇、寻幽、休闲、揽胜! 4、我们湖父不光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请看这就是板栗,板栗俗称大栗,咖啡色,外壳光洁有油光,味清甜,既可生食、炒食和煮食,又能制成香甜的糕点、糖果等。7月末陆续成熟,冷藏贮存可供应至次年4月份。

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

“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案例 教育奠基未来未来为你而来 一、课程开发背景。 1、古今中外,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尚志”,并把这看作人生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近20年来的成功学教育风靡全球,全世界千百万人在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等成功学传播大师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励志教育,既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开创时代精神的呼唤。 2、青少年的现状。当前,很多青年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觉得压力很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感到空虚、茫然、无聊与无奈,处在一种“无目标状态”,急需有人“指点迷津”。 3、本校在励志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学校一向治学严谨学风优良,有一套健全的德育网络,有一支成熟的心理研究课题组,并有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心育、德育教师。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励志书籍一应俱全,为课程的开设准备了较好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二、课程开发工作流程 1、进行前期论证。 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和活动。 2、撰写课程纲要,提交课程开发委员会讨论。 3、搜集素材,设计课例。 4、组织课堂,撰写后记。 5、进行评价,展示成果,反思论证,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 “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培养“有心人”、“有志者”,培养能为自己设立目标并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触动学生的心灵,促其内省。(认识自我:人、自我——小学生现阶段)中级阶段:激发学生的自信,鼓舞其自强;(身边榜样、天津名人、中国名人、世界名人的励志故事、感恩教育,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地球) 疏导学生的内心,助其自我调整。

中学数学校本课程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探索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观察、体味生活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神奇的扑克扑克是历法的缩影扑克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在扑克中找到一些数学的知识。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再认识,让学生了解扑克与历法之间有趣的联系。2、2、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3、3、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4、教学重点:5、扑克与历法的联系。6、教学难点:7、扑克与历法的联系。8、教学准备:9、扑克、课件10、教学过程:1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出示:扑克)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生:包括大王有54张、有52张正牌,有4种花色,每种花色13张......生:打牌、算24点、欣赏(海宁有个小姑娘,就收集了上千幅各种图案的扑克,进行过展出)、美国人还用它来抓不他们的敌人(比如伊拉克时的萨达姆)......(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师:我呀,觉得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看看那位同学知道!生:......新课1、师:大家有好多的答案,可是都不太对。扑克与历法有关。(课件出示)2、师:历法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同时课件介绍四季、12个月、356天等等)那么,扑克与历法有什么关系那?请学生猜一猜。3、生:......引导学生说出: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4花色=4个季节2、还有什么呢?(教师可以提醒:红、黑= /大王=(太阳) 小王= (月亮))同时课件出示:红=白天黑=夜晚 / 红=...... 黑=......发挥学生的自由的想象4、现在我在出一些数字我们一起来找一下,看看这些数字与我们的立法和扑克之间有什么联系。(出示课题)5、 365 366 12 52 4 91 136、4、课件出示提示问题:7、一年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个月?8、有多少个星期? 有多少个季度?.....9、同时出示:扑克牌于数字的对应值。10、 A=1 2=2 3=3 4=4 5=5 6=6 7=7 8=811、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12、 5、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寻找扑克与历法之间的关系)13、◆1+2+3+4+5+6+7+8+9+10+11+12+13=9114、 914=364+小王=365+大王=36615、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16、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17、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18、 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19、◆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20、4花色=4个季节=4个季度21、◆1个季度=356491天22、1+2+3+4+5+6+7+8+9+10+11+12+13=91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1个季度=356491天917=13个星期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又13个星期在学生自我常识、与教师适当的提醒下,各个小组交流反馈。各小组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不喜欢的。)以及自己的体会。四、学生的新发现、新的联想。五、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今天我们有趣的再认识了扑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物可以让我们这样有趣的再认识。同学们可以尽情去发现。当你作为一件事物的第一个发现者的时候,你就和哥伦布一样的伟大了!!!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走进美国 ——关于美国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 西柳中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以全国闻名的西柳服装市场为依托。学校占地面积4.8万m2,建筑面积1.3万m2,绿化面积0.6万m2,硬化面积0.4万m2。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22人,其中外地学生比例达30%。教职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120人,鞍山市级骨干教师24人,海城市级骨干教师4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文化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规范+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近年来,学校以和谐校园创建为中心,以平安校园、节约型校园创建为两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媒体教室、农远功能室、微机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等一应俱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加大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力度,倡导训研一体化,倡导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培养学习型教师群体。 学校注重德育植根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之中,坚持做到人文、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丰富学生内涵,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成长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农村准化初中、鞍山市绿色学校、鞍山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鞍山市平安校园示范校、鞍山市农村控辍保学先进单位、海城市名校、海城

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涌现出省级优秀教师丑艳丽,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刘志越、李丹丹,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刘颖等一批优秀教师代表。 善为人先的西柳人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创设了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素质教育的育人氛围,实现“争创特色学校,打造品牌中学”的新跨越。 二、课程开发的情景分析 (一)学生需求的评估 英语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文化的视域下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式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然而,当今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是为应试而学,是目的性的,工具性的。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都是死记硬背,对语法和单词的理解都是简单的机械记忆。殊不知,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极其深远,学英语不仅要掌握语法、熟记单词,还要对相关的文化进行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学生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熟记了大量的单词,但如果不了解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不能学以致用,学习英语就是徒劳的。 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来自西柳镇及周边的农村,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文化了解的比较少。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不可能真正具备社交能力。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识,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外语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