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几个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上册1.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分类、生理、生态、分布、起源和发展、遗传与进化的科学。
2.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外始式分化:根的初生木质成熟方式从外至内渐次发育成熟,称为外始式分化。
4.分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
5.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6.花:花是适应生殖功能的变态短枝。
7.茎:来源于胚芽,是植物地上部分的轴状体。
8.变态:植物器官为了适应某一特殊的环境,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这种变化能够遗传下去,称为变态。
9.保护组织:覆盖于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例如表皮。
10.芯皮:芯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由叶变态而成。
11.被子植物:种子由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2.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3.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顺序。
14.虫媒花:借助昆虫传送花粉的花是虫媒花。
15.边缘胎座单子房,一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16.花公式:用特定的符号和数字表示花各部分组成的式子,称为花公式。
17.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8.休眠: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不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这一特性叫种子的休眠。
19.胚珠:胚珠是芯皮腹缝线上的卵形突起,发育成熟后由珠被、珠心、珠柄、珠孔、合点等部分构成。
珠心组织内产生胚囊母细胞,并由其发育成配囊。
20.侵填体:进入导管内部的瘤状后含物,称为侵填体。
21.双受精: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结合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胚;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三倍体的胚乳核,并进一步发育成胚乳,这一特殊的受精方式,称为双受精。
22.分生组织:在根尖、茎尖和形成层中,具有持久分生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
23.次生保护组织:由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形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
24.花序:花在花序轴上的排列顺序。
植物学常考名词解释

植物学常考名词解释1.细胞: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细胞学说:(1).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
(3).卵子和精子都是细胞。
(4).一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3.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有一些位置上面不沉积次生的壁物质,而形成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
4.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桥梁。
5.细胞全能性:植物的大多数生活细胞,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又单个细胞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现象或能力。
6.组织:形态结构相似,来源相同,担负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组合。
7.机械组织:是巩固,支持植物体的组织,主要特征为细胞壁局部或全部加厚,包括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8.复合组织:指由发育上来源相同,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几种组织复合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结构。
如:周皮,树皮,木质部,韧皮部,维管束和分泌结构。
9.维管组织:以输导组织为主的,由输导,薄壁,机械等几种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
10.定根:发育于主根和侧根发生位置固定的根。
11.不定根:发生位置不固定,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
12.直根系:主根发达的根系。
13.须根系:无明显主根,有大小相近的侧根和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14.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为原生木质部,内方后成熟的为后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15.凯氏带:皮层最内一层细胞,较整齐排列成一环,其细胞在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加厚,称凯氏带。
16.根瘤:固氮菌,放线菌侵染宿主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常见的为豆科植物的根与根瘤细菌共生而形成的瘤状结构。
17.菌根:高等植物的根与土壤中的某些真菌共生而形成的共生体。
18.内始式:植物初生维管组织在分化过程中,由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发育成熟。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1、纹孔:细胞壁形成次生壁时并非全面的加厚,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次生壁物质,这些未增厚的区域称为纹孔。
2、年轮:在温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木材的横切面上,一个生长季节内形成的早材和晚材组成的一轮显著的同心圆环。
3、双名法: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的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4、通道细胞:根内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壁常呈五面加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5、泡状细胞(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上的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在横切面上呈展开的扇形排列,中间的细胞最大,两边的细胞渐小。
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与叶片的张开和卷曲有关。
6、周皮:双子叶植物的老根和老茎最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的次生保护组织。
7、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
他们由一些管状的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
8、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成熟的导管分子为死细胞,端壁溶解,形成穿孔。
侧壁发生不同方式的次生木质化增厚。
9、凯氏带: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10、无融合生殖:在胚囊中,不经过此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现象。
11、厚角组织:初生的机械组织。
由生活细胞组成,常含叶绿体。
细胞壁为初生壁性质。
细胞壁发生不均匀的增厚。
增厚一般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12、厚壁组织:机械组织。
细胞壁均匀加厚,一般为死细胞,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13、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
该处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不形成木栓层,而是形成排列疏松的补充组织,以利于气体交换。
14、趋异适应: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变异称为趋异适应。
植物学名词解释

1、初生生长:顶端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所引起的生长过程。
2.内起源:由植物体的内部组织发育形成新的器官的方式,如侧根的发生。
3.传递细胞:植物体中一类与细胞内外物质转运密切相关的薄壁细胞,其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具有内突生长的细胞壁。
4.泡状细胞:禾本科植物和其它单子叶植物叶上的上表皮上具有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细胞,有较大的液泡,无叶绿素或有少量的叶绿素,径向细胞壁薄,外壁较厚,称为泡状细胞。
泡状细胞通常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的部位,在叶上排成若干纵行,在横切面上,泡状细胞排成扇形。
5.凯氏带:种子植物根初生结构中,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和径向壁上,有栓质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结构,称为凯氏带。
6.异形胞:在一些蓝藻的藻丝上常含有特殊细胞,叫异行胞,由营养细胞形成,一般比营养细胞大,具有营养繁殖和直接固定大气中游离旦等功能。
7.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为卵式生殖。
8.子实体:高等真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组织体结构,由能育菌丝和营养菌丝组成,其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等因种而异。
9.颈卵器: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等的雌性生殖器官,特别是在苔藓植物中,其外形似瓶状,上部狭细,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外壁由一层不育细胞组成,中间颈沟内有一列颈沟细胞,腹部外壁由多层不育细胞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大形的卵细胞。
10.同型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是不分的,而且形状相同,称同型叶。
11.珠鳞:松柏纲能育大孢子叶,也叫果鳞或种鳞。
12.真花学说: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简单的孢子叶球,是由裸子植物中早已绝灭的本内铁树具两性孢子叶的球穗花进化而来,这种理论称为真花学说。
13.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对植物生活起直接作用或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14.系统发育:某一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称为系统发育。
15.双名法:植物命名的基本方法,每一种植物的学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的缩写,故第三个词是命名人。
植物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开花: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中的胚囊(或其中之一)已经成熟时,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的现象。
为高等植物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特有。
2.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包括同型世代交替和异型世代交替两种。
植物普遍有世代交替,其中蕨类植物比较明显。
3.孢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地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
苔藓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
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
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
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
4.植物组织:有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又密切联系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成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6种。
后5种为成熟组织。
5.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丢失的过程。
农业生产上通过各种合理管理措施(如灌溉、蹲苗等),来调节和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
6.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
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
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
7.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8.种子休眠: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一.种子和幼苗1.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2.种子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即使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及时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萌发,种子这一特性称种子休眠3.种子后熟作用:有些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尚未发育完全或胚在生理上尚未成熟,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全,此种现象叫种子后熟现象二.植物细胞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3.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4.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细胞经历的全过程,叫做细胞周期5.后含物:在细胞中产生的贮藏物质、代谢中间产物以及废物等,统称为后含物6.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壁物质,产生一些间隙。
这种在次生壁层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三.植物组织1.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在植物体一生中持续地保持强力的分裂能力,这种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2.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并执行同一功能的细胞组合,叫组织四.植物根1.定根和不定根:从植物体固定部位长出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从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发生位置不固定,统称为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凡是主根发达,能明显区分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如大豆、白菜、油菜等的根系。
凡是主根不发达或停止早期生长,有茎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呈须状,称须根系,如稻、麦的根系3.凯氏带: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内皮层细胞在两个径向壁和上下横向壁上常有木栓质加厚带,这一带状结构称为凯氏带,具有控制水分和无机盐定向运输的作用4.外始式:由外向内分化成熟的方式称为外始式,如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五.植物茎1.叶痕:叶痕是指叶子脱落后在纸条上留下的痕迹2.分蘖: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3.内始式:某一结构成熟的过程是离心顺序,即由内方向外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他为内始式,如茎的初生木质部4.年轮:年轮也称生长轮或生长层,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细胞:除病毒外,生物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内所有生活部分的总称,有原生质分化而来,使细胞各类代谢活动
进行的主要场所,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三部分构成。
4.细胞器:散布在原生质体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生理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5.细胞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
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6.纹孔:次生壁加厚时有些区域不加厚,这些薄壁区域称为纹孔。
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
流的通道。
7.初生壁:指细胞生长阶段,原生质体不断产生纤维素等壁物质添加到细胞壁内侧刑场的
壁层。
8.次生壁;有些细胞当停止生长后,细胞壁继续增生而加厚,这是形成的壁层叫次生壁。
9.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
个过程。
包括G1期,S期,G2期,m期。
10.植物组织:指植物体内那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11.细胞分化:。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
2.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全部具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原生质体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4.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称为细胞器如各种质体、内质网、线立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微管等。
5.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境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6.细胞分化:是指一团相当一致的分生型细胞,在其成熟过程中出现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上两方面的分化。
7.染色质:是真核细胞间期核内的DNA、组蛋白、非组蛋倍以及少量的RNA 组成的复合体,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8.染色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变粗变短,成为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粗线状或棒状体,此即染色体。
9.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体,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
10.单位膜:电镜下观察,质膜由三层结构构成,两侧两个暗带,中间夹一个明带,这种“三合板”的膜结构称为单位膜。
11.后含物:细胞生长、分化、成熟后,由于子新陈代谢活动而产生的一些废物和贮藏物。
12.周皮:是一种复合组织,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栓内层组成。
13.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的复合组织。
14.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薄壁细胞组成的复合组织。
15.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植物体内呈束状存在,他们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称维管束。
16.植物器官:由多种不同的植物组织,有序结合,形成行使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17. 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叫做细胞周期。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1.凯氏带: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初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成带状的壁结构,环绕在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成一整圈,称凯氏带。
凯氏带在根内是一个对水分和溶质运输有着重要作用的结构。
2.髓射线:髓射线是茎中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
髓射线位于皮层和髓之间,有横向运输的作用,是茎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3.同源器官:具有同一来源、而在形态上和功能上有显著区别的器官称为同源器官;例如马铃薯的块茎、毛竹的根状茎、葡萄的卷须等,它们形态和机能均不同,但都是来源于茎的变态。
4.同功器官:器官形态相似、机能相同,但其构造与来源不同,称为同功器官。
如山楂的刺为茎刺,是茎的变态,刺槐的刺为叶刺,是托叶的变态,二者为同功器官。
5.有限花序:花轴顶端由于顶花先开放而限制了花轴的继续生长,各花的开放顺序是由上而下或由内而外。
6.无限花序:花序的主轴在开花期间可以继续生长,向上伸长,且不断产生苞片和花芽,犹如单轴分枝,开花顺序由花轴基部向顶部推移。
7.检索表:它是根据二歧分类法的原理通过查询一组对应的相反特征,经接受或排斥过程逐步检索出目标植物。
8.双名法: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取名字,每个植物的种名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形式的字构成,第一词为属名,第二词为种加词9.简单花序:花在总花柄上有规律排列形成花序,此花序的花轴不分枝,所以称为简单花序10.复合花序:有一些无限花序的花轴具分枝,每分枝又呈现一种花序11.单轴分枝:总是由顶芽不断的向上伸展而成,其主干上能产生各级分枝,主干的伸长和加粗比侧枝强,单轴分枝的木材高大挺直12.合轴分枝:主干的顶芽在生长季节中生长迟缓或死亡或顶芽为花芽,紧接着顶芽下面的腋芽伸长代替原有的顶芽,每年同样交替进行,使主干继续生长,这种主干是由许多腋芽发育而成的侧枝联合而成13.假二叉分枝:在顶芽停止生长后或顶芽为花芽,在花芽开花后,由顶芽下的两侧腋芽同时发育成二叉状分枝14.颈卵器植物:苔藓和蕨类的雌性生殖器官均已颈卵器的形成出现,裸子植物中也有颈卵器退化的迹象,因此把这三种植物合称为颈卵器植物15.维管植物:在植物体内具有维管束的植物,如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都是维管植物16.组织: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否认化学势差。
2、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4、蒸腾速率: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分量。
5、蒸腾比率:植物每消耗1kg水所形成的干物质。
5、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需的水分量。
6、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7、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同化的过程。
8、灰分元素:讲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剩余一些不能会发的物质称为灰分元素。
9、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象。
10、离子拮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即能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间这种作用称为离子对抗。
11、叶面积系数: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
12、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ADP被磷酸化为A TP的作用。
13、巴斯德效应:氧对发酵作用的抑制现象。
14、代谢源:指制造并输送有机质到其他器官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15、代谢库:指植物接纳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16、库强和源强:源强指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库强是指库器官的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
17、植物生长物质:是一种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
18、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19、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20、极性运输:只能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到下端的运输,而不能倒过来的运输。
21、光形成建成:由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22、细胞全能性:指植物的每个细胞携带着一个完整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23、春光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24、光周期诱导:植物志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任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
(完整版)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上册的名词术语繁殖(reproduction): 植物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必然通过一定的方式, 从它本身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后代,着就是植物的繁殖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 通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分离开去( 有时不立即分离), 进而直接形成一个独立生活的新个体的繁殖方法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 从母体分离后, 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由两个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彼此的融合的过程,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分离繁殖(division): 由植物体的根状茎.根蘖.匍匐茎等长成的新植株,人为的加以分割,使与母体分离,分别移栽在适当场所任其长大的方法,称为分离繁殖扦插(cutting):剪取植物的一段带1-2个芽的枝条.一段根或一张叶片,插入湿润的土壤或其他排水良好的基质上,经过相当时间以后,可以从插入的枝段.根段的切口处或叶片上长出愈伤组织, 再由愈伤组织上长出不定根,并由原来的芽体,或新长成的不定芽发展为新个体压条(layering):在新植株生成不定根后,再从母体上割离栽植的一种人工营养繁殖措施之一。
嫁接(grafting):将一株植物体上的枝条或芽体,移接在另一株带根的植株上,使二者彼此愈合,共同生长在一起,这一方法称为嫁接。
花(flower):被子植物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
花柄(pedicel):花与茎连接的部分花托(receptacle):在花柄的顶部,上面着生在花被、雄蕊和雌蕊。
花被(perianth)::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花萼(calyx):位于花冠外面的绿色被片是花萼,它在花朵尚末开放时,起着保护花蕾的作用副萼(accessory calyx):花萼外还有一层相当于苞叶的萼片,称副萼花冠(corolla):位于花萼的上方或内方,是由若干称为花瓣(petal)的瓣片组成,排列为一轮或多轮,结构上由薄壁细胞所组成。
植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原生质体(protoplast):由生命物质--原生质(protoplasm)所构成,(protoplasm)所构成,它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细胞核:呈一个折光较强.粘滞性较大的球体。
核膜:生活细胞的细胞核外与细胞质分开的一层薄膜。
核质:膜内充满的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
核仁:核质中一到几个折光强的球状小体。
染色质: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染成深色的部分。
核液: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浅色的部分叫做核液。
细胞质:原生质体除了细胞核以外的其余部分。
质膜: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
细胞器: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
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质体,只存在于绿色的细胞中,每个细胞可以有几颗道几十颗。
基粒(granum):叶绿体内部有膜形成的许多圆盘状的类囊体相互重叠,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称为基粒。
线粒体:指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棒状或细丝状颗粒,一般直径为0.5--1um,长度是1-2um,在光学显微镜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别。
内质网:分布于细胞质中由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管道以各种形状延伸和扩展,成为各类管、泡、腔交织的状态。
高尔基体:由一叠扁平的囊(也称为泡囊或槽库)所组成的结构,每个囊由单层膜包围而成,直径约0.5-1um,中央似盘底,边缘或多或少出现穿孔。
核糖核蛋白体:简称为核糖体,是直径为17-23nm的小椭圆形颗粒。
液泡:被一层液泡膜(tonoplast)包被,膜内充满细胞液.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杂的水溶液。
溶酶体:由单层膜包围的多形小泡,一般直径为0.25--0.3um.内部主要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能分解所有的生物大分子。
圆球体:膜包裹着的圆球状小体,直径为0.1--1um,染色体反应似脂肪,用锇酸固定后成为或多或少深色的球体。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1.细胞学说——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万提出的学说。
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2.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所有生命物质的总称。
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和微器官。
4.胞质运动——细胞内细胞质的流动。
如胞质环流和变形虫伪足的伸缩。
5.初生纹孔场——细胞壁在生长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在细胞的初生壁上具有一些明显的凹陷区域,称初生纹孔场。
6.胞间连丝——相邻生活细胞之间,细胞质常常以原生质细丝通过初生壁上的小孔而彼此相联系。
这种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
7.纹孔——植物细胞在形成初生壁形成时,初生壁上具有一些中断的部分,这些部分,也就是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称为纹孔。
8.成膜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中部由微管、肌动蛋白丝和囊泡等组成的结构。
在该区域囊泡聚集并融合形成细胞板。
9.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10.组织系统——指一个植物整体上,或一个器官上的一种组织或几种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组成一个单位,称为组织系统。
11.分生组织——植物体内能连续或周期性地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
12.细胞分化——同源细胞逐渐变成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几类细胞群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植物中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是进步的表现。
13.穿孔——是指导管分子的端壁在发育过程中溶解,形成一个或数个大的孔。
这也是导管分子和管胞的主要区别。
14.颖果——颖果的果皮薄,革质,只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
果实小,一般被误认为是种子。
颖果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特有果实类型。
15.休眠——一些植物的种子形成后虽已成熟,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的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后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休眠,休眠的种子是处在新陈代谢十分缓慢而近于不活动的状态。
植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种脐: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2.种孔:胚珠的珠孔留下的痕迹。
3.种阜:在蓖麻种子的一端有个海绵状的突起称为种阜。
它是由外种皮延生而成,具有吸收作用。
4.种脊:有些种子的种皮上可见长条状的突起,称为种脊。
它是倒生或横生胚珠的珠柄和珠被愈合处,在种子形成后留于种皮上的痕迹。
5.有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由于养分主要储存在胚乳中,这类种子的子叶相对较薄。
例如蓖麻、茄子、小麦、玉米等。
6.无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仅有种皮和胚,营养物质主要储存于子叶中。
例如豆类植物。
7.种子萌发:解除休眠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胚转入活动状态开始生长的过程。
8.温度三基点:即种子萌发时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9.子叶出土幼苗: 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伸人土中形成主根,然后下胚轴迅速伸长而将子叶和胚芽一起推出土面。
例如大豆、棉花、油菜等。
10.子叶留土幼苗: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不伸长,轴伸长,所以子叶留在土中并不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至养料耗尽死亡。
例如豌豆、玉米、大麦等。
11.后熟作用:有些植物的种子离开母体时,形态上已成熟,生理上尚未成熟,或者胚没有成熟,要经过休眠期中的继续变化才能达到完熟的程度,这个过程称为后熟作用。
12.细胞学说:19世纪前期,由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提出。
其内容为: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所有的细胞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卵和精子都是细胞;一个细胞可以分裂而形成组织。
13.原生质: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的总称。
即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其他组成部分。
14.原核细胞:细胞中较为原始的一类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DNA及由其组成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内的某一部位,外部没有细胞膜包被。
细胞器种类和数量较真核细胞简化。
15.真核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被包被在核膜内,细胞器种类、数量相对较丰富。
16.细胞壁:植物细胞的构成部分,位于细胞最外部,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不同点之一。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1. 植物学:植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科学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结构、功能、生态、进化和分类。
2. 植物系统学:植物系统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分类学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系统分类,包括植物的分类、分类单位的划分、分类类别的建立等。
3.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活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营养、分布、抗病性等。
4.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等。
5. 植物进化学:植物进化学是一门研究植物进化史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进化机制、进化路径、进化趋势等。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物膜:细胞内所有的膜,总称生物膜,生物膜一般厚为8nm,主要由类脂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
细胞和多种细胞器的表面都覆盖有生物膜。
2.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以外的细胞部分,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以及其外围的细胞质膜。
原生质体失去了细胞的固有形态,通常呈球状。
3.小孔律:气体分子通过多孔表面扩散的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的现象。
4.内聚力学说:又称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
即以水分子的内聚力来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原因的学说。
5.有益元素:某种元素并非植物必需的,但常在植物体内存在,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功能表现有利作用,并能部分替代某一必需元素的作用,减缓缺素症的元素。
如钠、硅、硒。
6.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7.同化力:在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作用中形成的NADPH+H+和ATP,随后用于CO2的同化,故称为同化力。
8.呼吸商:又称为呼吸系数,简称RQ.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CO2的摩尔数与吸收氧的摩尔数之比。
9.光饱和点: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10.呼吸跃变:是某些果实在成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呼吸形式。
果实在成熟初期呼吸略有降低,随之突然升高,然后又突然下降,经过这样的转折,果实进入成熟。
果实成熟前呼吸速率突然增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或跃迁)。
11.第二信使: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内,但间接激活细胞内其他可扩散,并能调节调节信号转导蛋白活性的小分子或离子。
(受细胞外信号的作用,在胞质溶胶内形成或向胞质溶胶释放的细胞内小分子。
通过作用于靶酶或胞内受体,将信号传递到级联反应下游)。
12.P蛋白:即韧皮蛋白,位于筛管的内壁,当韧皮部组织受到伤害时,P-蛋白在筛管周围累积并形成凝胶,堵塞筛管孔以维持其他部位筛管的正压力,同时减少韧皮部内运输队的同化物的外流。
1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学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球果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特有的结构。
2. 珠鳞与种鳞在松柏纲植物中,大孢子叶常宽厚,称珠鳞,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种鳞。
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
3. 孑遗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的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灭绝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
4. 原叶体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特称为原叶体。
原叶体多为心形叶状体。
在其腹面有假根,并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
颈卵器中的卵受精后发育成胚,再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不久原叶体即枯萎死亡。
5.聚合果与聚花果聚合果是由一花雌蕊中所有离生心皮形成的果实群。
聚花果是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故又称花序裹或复果,如桑、无花果及凤梨(菠萝)等植物的果实。
6. 柔荑花序柔荑花序为无性花序的一种,有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如杨柳科、壶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
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为柔荑花序植物。
7. 单体雄蕊与聚药雄蕊单体雄蕊雄花多数,花药分离。
花丝连合成一束或管状。
这样的雄蕊群称单体雄蕊。
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聚药雄蕊为雄蕊连合的方式之一。
雄蕊的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称为聚药雄蕊。
聚药雄蕊是菊科的一大进化特征,是菊科植物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
8.侧膜胎座与中轴胎座侧膜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
中轴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实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绵、柑橘等的胎座式。
9. 蔷薇果蔷薇属植物的果,为由多数分离的小瘦果聚生于壶状的肉质花筒内所形成的聚合果,如金撄子的果。
10. 柑果外果皮革质,有许多挥发油囊;中果皮疏松髓质,有的与外果皮结合不易分离;内果皮呈囊瓣状,其壁上长有许多肉质的汁囊,是食用部分,如柑橘、柚等的果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道细胞:根的内皮层中,当其它细胞发育成五面或六面次生壁加厚时,其中某些细胞仍保持薄壁状态,这些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2.外始式:根中初生木质部在其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内渐次发育成熟的方式称为外始式,根中初生韧皮部及茎中初生韧皮部也是外始式。
3.不完全叶:缺少叶片、叶柄和托叶三者之一的叶称不完全叶。
4.组织:组织是由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5.不完全花: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称为不完全花。
6.心皮: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子,它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7.后含物:是植物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非原生质物质,它包括植物细胞储藏的物质、新陈代谢的废物和生理活性物质。
如淀粉、蛋白质、脂质、晶体、单宁、色素、激素等。
8.凯氏带:在根初生结构内皮层细胞的上下横壁和左右径向壁上的一种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加厚。
它将整个内皮层细胞和细胞内质膜紧密结合在一起,控制根的选择性吸收和运输。
9.初生生长:由顶端初生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分化而形成各种成熟组织的过程。
10.保护组织:分布于植物体表,对植物体起保护作用,有防止水分过度蒸腾、抵抗外界风雨及病虫侵害的作用。
构成保护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细胞外被角质和蜡质。
根据来源和形态结构的不同分为初生保护组织和次生保护组织两类。
11.成熟组织:由分生组织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细胞逐渐失去分生能力,形成各种具有特定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组织,这些组织就是成熟组织。
12.机械组织:成熟组织的一种,细胞壁发生不同程度的加厚,具有抗压、抗张和抗屈挠性能,起巩固、支持作用的一类成熟组织。
13.输导组织:植物体内专门负责运输水溶液和同化产物的成熟组织,细胞呈长管状,贯穿与植物体的上下。
主要分布于木质部和韧皮部。
14.内起源:侧根起源于根成熟区表皮、皮层组织之内的中柱鞘的一定部位称为内起源。
15.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的同化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形状不规则,称为海绵组织。
16.假果:除子房外,花的其它部分,如花托、花萼、花冠及整个花序共同参与形成果实。
17.双受精:当花粉管进入胚囊时,先端破裂,两个精子由花粉管进入胚囊。
其中一个精于与卵细胞结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这种两个精于分别与卵和极核结合的现象,称为双受精,双受精是进化过程中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18.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两种支持作用的细胞。
厚角组织由生活细胞组成,壁具不均匀加厚,为初生壁性质;厚壁组织的原生质体通常死亡分解,细胞具均匀增厚的次生壁常木化。
19.纹孔:细胞壁次生加厚以后留下的凹陷处,在这个凹陷内只有初生壁和胞间层,纹孔由纹孔腔和纹孔膜所组成。
20.筛孔:指位于筛板上的小孔,以联络索通过小孔把两个筛管分子的原生质体连接起来。
21.糊粉层;禾谷类植物籽粒的糊粉粒, 集中于胚乳的最外一层或几层的细胞中, 称为糊粉层。
糊粉层的细胞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少含或不含淀粉。
22.淀粉粒是细胞中贮藏的碳水化合物,以颗粒状态存在。
23.平周分裂:指细胞的分裂与器官的表面相平行的细胞分裂, 分裂的结果使器官的内外向增生细胞。
24.次生生长:.由形成层细胞分裂不断地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结果,使根和茎加粗。
通常还包括木栓形成层的活动。
25.异面叶:具明显背腹之分的叶,其叶肉组织有较大分化,形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